CN113890580A -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0580A
CN113890580A CN202111093092.9A CN202111093092A CN113890580A CN 113890580 A CN113890580 A CN 113890580A CN 202111093092 A CN202111093092 A CN 202111093092A CN 113890580 A CN113890580 A CN 1138905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raining
downlink
user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30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0580B (zh
Inventor
刘永城
李旻
赵民建
李立言
张嘉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1110930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905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0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058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2606 priority patent/WO202304023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0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0580B/zh
Priority to US18/168,439 priority patent/US11742910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装置及介质,该方法包括: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控制用户端根据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对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对预设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基于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预测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根据反馈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将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该方法以较少的训练开销和较高的可靠性,实现了多用户上下行波束的快速对准,简化了训练过程。

Description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VR、AR、3D媒体、超高清晰度视频传输等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无线通信数据的服务量也因此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但是,作为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载体,无线电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资源结构性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中,毫米波由于其频谱资源充足、频谱效率高等多个优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信道传输路损严重等特性给毫米波通信的实际实现和部署带来了很多的技术难题。为了克服严重的路径损耗,有必要在收发机上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和波束赋形,以适应毫米波系统中的定向传输。为了获得大的波束赋形增益,必须自适应地控制和对准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的发射和接收波束。假设有完善的信道知识,在不同硬件资源的约束下,有许多优化的混合模拟和数字BS/UE波束成形解决方案。然而,考虑到所采用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在毫米波通信中,通过已有的解决方案准确估计信道(即信道矩阵的所有元素)本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毫米波进行波束对准的另一种可行方法是通过空间扫描进行波束训练,其中基站和用户联合训练代表波束搜索空间的预设计码本中的基站/用户波束形成对,以找到其主径。如上所述,毫米波全数字大规模MIMO系统将是B5G和6G的最佳选择,但是其成本高、复杂度高、功耗大等缺点制约了其发展与应用。
相关技术中,一种能降低毫米波全数字多波束阵列的成本、复杂度、功耗的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的概念就被提出了:将全数字多波束发射和接收阵列进行非对称设计,基站端采用较大规模的全数字多波束发射阵列和较小规模的全数字多波束接收阵列,进而产生较窄的发射多波束和较宽的接收多波束;用户端既可以保持传统的对称形式,也可以采用非对称形式。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有两种设计思路:一是发射和接收阵列规模和射频通道数均不同,二是发射和接收阵列相同但射频通道数不同。
然而,申请人发现,有别于对称形式的MIMO系统,传统的波束对准方法若要获得非对称系统下的上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需要分上行和下行分别进行波束训练,要求较高的训练开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该方法针对下行链路,使用全数字多指向波束对多用户同时进行波束训练,以较少的训练开销和较高的可靠性,完成基站与多用户的波束对准;针对上行链路,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在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训练开销的条件下,根据下行训练的观测信号直接推断上行链路用户端的最佳发送窄波束,并利用上下行波束域的部分互易性,将基站下行发送波束展宽生成上行接收宽波束,减少了训练开销,简化了训练过程,。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在于提出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所述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控制基站端发送所述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所述多指向波束,并计算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控制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所述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所述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基于所述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控制所述用户端将所述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所述基站端,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包括:构建优化所述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组合所述码字生成所述码本。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1
其中,s.t.wHw=1,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2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3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4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
通过以下公式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5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6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基站端到用户端的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所述基站端发送多个训练符号,并确定在任一训练符号中收集观测信号的方向的组合,所述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包括:在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所述基站端发送预设数量的导频序列;确定所述用户端收到的本轮下行波束训练中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计算所述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组合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7
其中,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38
r为训练轮次,n为任一用户,k*为用户端的接收波束,LR为用户端接收码本大小,L=LT/M,LT为基站端发送码本大小;将每轮下行波束训练的接收信号依次归一化后再组合;将归一化后的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以及用户端的接收波束作为所述训练数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包括:基于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保持所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中心角与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一致,并将所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宽度展宽为预设的波束宽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构建模块,用于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所述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训练模块,用于控制基站端发送所述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所述多指向波束,并计算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判决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所述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所述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预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展宽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端将所述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所述基站端,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构建优化所述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组合所述码字生成所述码本。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构建模块,还用于: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1
其中,s.t.wHw=1,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2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3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4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
通过以下公式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5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46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针对下行链路,使用全数字多指向波束对多用户同时进行波束训练,以较少的训练开销和较高的可靠性,完成基站与多用户的波束对准,克服了传统方法开销大,可靠性不高的缺点;针对上行链路,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在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训练开销的条件下,根据下行训练的观测信号直接推断上行链路用户端的最佳发送窄波束,并利用上下行波束域的部分互易性,将基站下行发送波束展宽生成上行接收宽波束,由此完成上行链路收发波束的选择或生成,减少了训练开销,简化了训练过程,通过神经网络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与展宽得到的接收宽波束能够达到较好的频谱效率,在不需要额外开销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非对称系统的上行传输速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具体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波束训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下行波束训练误对准率性能曲线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下行波束训练误对准率性能曲线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上行传输可达频谱效率CDF性能曲线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上行传输可达频谱效率CDF性能曲线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和装置。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下行波束,包括基站端到用户端的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用户端到基站端的上行发送窄波束,以及,基站端的上行接收波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先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下行波束训练,其中,针对多用户的应用场景,构建对应于多用户的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以针对对多用户同时进行波束训练。
其中,本申请中的波束训练码本采用数字波束码字,可根据每个码字的中心指向角和波束宽度进行优化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包括,构建优化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再组合码字生成多指向波束码本。
需要说明的是,理想波束在其覆盖角度内的增益是恒定的,而在其覆盖角度之外的范围增益为0,且所有不同中心角的理想波束能够不重叠地覆盖整个搜索空间。为了将本申请中构建的波束逼近理想波束,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区间[-1,1]按△δ的步进进行格点化,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1
则当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2
否则gj=0。进而,采用最小均方误差建模该优化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3
其中,s.t.wHw=1,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4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5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6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需要理解的是,求解上述最小均方误差是一种黎曼流形优化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最小均方误差函数时,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通过MATLAB的相关算法完成波束的优化和求解。
进一步的,在求解出最小均方误差后,获得多个优化后的码字,用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67
表示向方向α(j)发射的经优化后的码字,则构成同时往M个方向(假设为M[1],M[2],...,M[M])探测的多指向波束,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表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1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2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由此,实现了根据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步骤102,控制基站端发送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多指向波束,并计算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在进行下行波束训练时,基站端到用户端进行多轮的波束训练,在发送波束时,使用步骤101中构造的多指向波束,以减少观测次数,而用户端使用非全精度的较宽波束接收。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基站端到用户端的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基站端发送多个训练符号,并确定在任一训练符号中收集观测信号的方向的组合,其中,观测信号即是用户端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也就是说本申请在每轮训练中确定该接收信号对应的基站端下行发送方向的组合,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包括在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基站端发送预设数量的导频序列,确定用户端收到的本轮下行波束训练中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计算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具体而言,本申请先建立用户端与基站端间的信道矩阵,建立的基站与用户n之间的信道矩阵可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3
其中,Mn为基站到用户n的分量路径条数,φm,nm,n分别为基站到用户n的第m条分量路径的离开角和到达角,γm,n为基站到用户n的信道第m条分量路径的信道增益,v和u分别为发送端Tx和接收端Rx的阵列响应向量。
并且,探测的方向数满足M=2R,R∈Z,LT=ML。
基站端下行训练的过程如下:此阶段包括1+log2M轮波束训练,每一轮中,BS都发送多个训练符号。对于每一轮r∈{1,2,…,log2M+1},用G(r,l)表示在第l个训练符号中收集观测信号的方向(以升序排列)的组合。假设总的训练开销为Etot,用KrEtot来表示第r轮的训练开销,且对于Kr,r∈{1,2,…,log2M+1}有: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4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5
其中,每一轮波束训练过程可以表示为:发送含ns个符号的导频序列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76
用户n使用波束k接收到的第r轮第l个组合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1
进一步的,匹配滤波输出为rn,r,k,l=yn,r,k,lsH=Ehn,r,k,l+zn,r,k,l
其中,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2
为第r轮第l个组合的码字,fn,k是用户n的第k个码字,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3
为经过发送端与接收端波束赋形之后的有效信道,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4
为训练所需能量。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5
是噪声矩阵。
下面针对第一轮和后续每轮的波束训练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于r=1,基站端将训练L个能同时探测M个方向的多指向波束:G(1,l)={l,l+l,…,l+(M-1)L},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6
而用户端在下行训练的过程中,由于接收码本LR较小,因此可以直接采用遍历的方式。
第一轮对所有候选波束对进行训练,需要观测L*LR次,每次观测分配开销为K1Etot/(L*LR),匹配滤波输出为:
rn,1,k,l=K1Etothn,1,k,l/(L*LR)+zn,1,k,l
选出最优的波束对,因此可以得出用户端的最优接收波束。
其次,在随后log2M轮的波束训练中,基站端利用发射波束方向的不同组合来帮助每个用户确定最佳波束方向,用户端则采用第一轮判别的最佳波束进行接收。对于r∈[2,3,…,log2M+1],每一轮波束扫描都由L/2个组合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7
构成,表示为:
G(r,l)={[G(1,l)]1:a(r),[G(1,l+L/2)]a(r)+1:a(r),[G(1,l)]2a(r)+1:3a(r),[G(1,l+L/2)]3a(r)+1:4a(r),…,[G(1,l)]M-2a(r)+1:M-a(r),[G(1,l+L/2)]M-a(r)+1:M},
其中a(r)=M/(2r-1)。
进而确定第r轮的匹配滤波输出为:
rn,r,k,l=KrEtothn,r,k,l/(L/2)+zn,r,k,l
由此,通过确定用户端收到的本轮下行波束训练中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并计算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的方式,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步骤103,控制用户端根据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具体的,在波束训练之后,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本用户在下行训练过程中获取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独立确定其最佳波束对,做出波束判决,选出最佳的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任意用户n,令Pn(r,k,l)=||rn,r,k,l||2表示用户n用波束k从第r轮波束扫描的第l个组合接收的功率,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88
表示在第r轮波束扫描后的基站端最佳发送波束方向的候选集合。针对步骤102说明的第一轮和后续每轮的波束训练方式,下面进行对应的确定每轮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的说明:
首先,对于r=1:
Pn(1,k,l)=||rn,1,k,l||2
再挑选出最大接收功率的发送—接收波束对: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1
其中,k*即为用户端的最佳接收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2
表示第一轮波束扫描后最大功率的多波束组合。
而第一轮波束扫描后的最佳波束方向的候选方向集合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3
其中,定义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4
表示与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5
有共同方向的组合。来自覆盖/未覆盖最佳方向对应多个波束的预期接收功率分别近似为(忽略接收机噪声和波束间干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6
和0。用于判断Gn(r,ln(r))是否含有最佳波束方向的接收功率的二进制决策阈值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7
即本申请可以通过二进制决策阈值从候选方向集合判断出基站端到用户端下行的最佳发送波束。
其次,对于随后log2M轮,r∈{2,3,…,log2M+1},将二元决策与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8
结合,可以确定如下的新的回合候选方向集合: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099
在获取候选方向集合后,对于随后log2M轮中,每轮均可根据上述新的候选方向集合的公式缩小候选集合范围,直至最后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步骤104,对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具体的,在确定基站端到用户端的最佳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后,进行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预测。具体实施时,先生成训练数据,根据信道模型产生已知的信道矩阵,确定最佳的波束方向,基站端按照步骤102进行波束训练,而用户端根据毫米波移动通信系统模型得到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获得训练数据。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对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包括:通过以下公式组合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6
r为训练轮次,n为任一用户,k*为用户端的接收波束,LR为用户端接收码本大小,L=LT/M,LT为基站端发送码本大小;将每轮下行波束训练的接收信号依次归一化后再组合;将归一化后的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以及用户端的接收波束作为训练数据。
具体而言,对于任意用户n,将用户n第r轮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组合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7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2
由于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动态范围较大,且为复数信号,不适合直接作为输入,因此将多轮的接收信号按每一轮归一化后再组合: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3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4
并将归一化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作为所设计的神经网络的两个特征输入。此外用户端的接收宽波束k*对其窄波束的预测也有较大影响,因此也作为特征输入: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05
标签即为用户端真实的最佳发送波束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总训练开销Etot得到不同信噪比的训练数据。
进一步的,通过获得的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即设置好基于数据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以及设定的网络参数,运用生成的训练数据对网络进行线下训练,得到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设置卷积神经网络主体由预处理、卷积以及输出三个模块组成,在训练过程中,将不同信噪比的数据混合训练,当损失函数不再下降,即验证集预测准确率不再提高时训练停止,并保存训练模型,从而在线下完成训练过程。
步骤105,基于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具体的,本申请将训练后的网络参数保存用于在线实时的信号检测,根据用户端的接收信号,即下行波束训练中用户端接收到的观测信号,进行在线实时的信号检测,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
步骤106,控制用户端将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基站端,将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站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基站端下行发送波束比上行的接收波束窄,而在上述步骤103中已可以确定基站端的最佳发送波束,因此,本申请利用上下行波束域的部分互易性,将基站下行发送波束展宽生成上行接收宽波束。
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示例,用户端将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给基站后,基于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保持所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中心角与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一致,并将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宽度展宽为预设的波束宽度。由此实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生成。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针对下行链路,使用全数字多指向波束对多用户同时进行波束训练,以较少的训练开销和较高的可靠性,完成基站与多用户的波束对准,克服了传统方法开销大,可靠性不高的缺点;针对上行链路,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在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训练开销的条件下,根据下行训练的观测信号直接推断上行链路用户端的最佳发送窄波束,并利用上下行波束域的部分互易性,将基站下行发送波束展宽生成上行接收宽波束,由此完成上行链路收发波束的选择或生成,减少了训练开销,简化了训练过程,通过神经网络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与展宽得到的接收宽波束能够达到较好的频谱效率,在不需要额外开销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非对称系统的上行传输速率。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下面结合几种实际应用中的场景中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其中,Tx为信号发射端,比如,可以为基站端,Rx为接收端,可包括多个用户设备UE,Tx通过多个信道发射信号值对应的接收端。其中,考虑毫米波室外移动通信典型场景,一个基站覆盖N个用户,基站处配备NT根天线,每根天线均有一根独立的射频链路,用户端均为NR根天线。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码本大小为LT,用户端接收码本大小为LR,上行传输时基站端接收码本大小为LR′,用户端发送码本大小为LT′(根据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的特征,有LT>L′R,LT′>LR)。
举例而言,考虑一个工作在73GHz且相干带宽为100MHz的非对称毫米波通信系统,一个基站覆盖N={2,4,8}个用户。基站处配备64根天线,每根天线均有一根独立的射频链路,用户端均为8根天线。
本申请提出了两种实例场景分别为:①下行传输时基站端使用64天线,发送码本大小为32,用户端使用4天线,接收码本大小为4,上行传输时基站端使用16天线,接收码本大小为16,用户端使用8天线,发送码本大小为8;②下行传输时基站端使用64天线,发送码本大小为32,用户端使用8天线,接收码本大小为4,上行传输时基站端使用64天线,接收码本大小为16,用户端使用8天线,发送码本大小为8。针对该系统进行波束对准时,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具体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站端到用户端的下行波束训练:
(1.1)构造多指向波束码本: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21
表示向方向α(j)发射的经优化后的码字,用如下方式构成同时往4个方向(假设为M[1],M[2],...,M[4])探测的多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22
(1.2)下行波束训练:
信道建模:基于现有文献中的测量结果,采用有限数量的多径分量(来自不同的AoA和AoD)对毫米波信道进行建模。在视距场景中,信道建模成有一条主径的莱斯信道,莱斯因子设为13.2dB。
由于每个多指向波束同时探测M=4个方向,因此总共需要进行1+log2M=3轮(每轮的多波束覆盖方向如图4所示),每一轮的训练开销占比分别为{0.65,0.175,0.175}。
1)r=1:第一轮基站端遍历整个空间需要进行L=LT/M=8次观测,第l个多指向波束覆盖方向集合为G(1,l)={l,l+8,…,l+24},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23
(如图三),而用户端需要遍历4个方向,因此共需要进行L*LR=32次观测,每次观测的匹配滤波输出为:
rn,1,k,l=K1Etothn,1,k,l/(L*LR)+zn,1,k,l
选出最优(|rn,1,k,l|最大)的波束对,其对应基站端便是最佳发送波束的候选集合,对应用户端即为最优接收波束。
2)r=2:第二轮基站端发送波束方向将第一轮多指向波束方向重新组合,第l个多指向波束覆盖方向集合为G(2,l)={[G(1,l)]1:2,[G(1,l+4)]3:4},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24
(如图三),只需要观测四次,覆盖离开角空间的一半即可,用户端则采用第一轮判别的最佳窄波束进行接收。
3)r=3:第三轮基站端发送波束方向也通过第一轮多指向波束方向重新组合得到,第l个多指向波束覆盖方向集合为G(3,l)={[G(1,l)]1,[G(1,l+4)]2,[G(1,l)]3,[G(1,l+44},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25
(如图三),与第二轮一样观测四次,覆盖离开角空间的一半即可,用户端采用第一轮判别的最佳窄波束进行接收。
(1.3)波束判决:
在波束训练之后,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在下行训练过程的接收功率独立确定其最佳波束对。
1)r=1:
Pn(1,k,l)=||rn,1,k,l||2
挑选出最大接收功率的发送—接收波束对: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
k*即为用户端的最佳接收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2
表示第一轮波束扫描后最大功率的多波束组合。
第一轮波束扫描后的最佳波束方向的候选方向集合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3
其中,定义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4
表示与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5
有共同方向的组合。来自覆盖/未覆盖最佳方向对应多个波束的预期接收功率分别近似为(忽略接收机噪声和波束间干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6
和0。用于判断Gn(r,ln(r))是否含有最佳波束方向的接收功率的二进制决策阈值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7
2)r=2:将二元决策与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8
结合,用户n可以确定如下的新的回合候选方向: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9
3)r=3:将二元决策与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0
结合,用户n可以最终确定最佳的基站的最佳发送波束方向: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1
(2)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预测:
(2.1)生成训练数据:
将用户n第r轮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组合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6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2
由于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动态范围较大,且为复数信号,不适合直接作为输入,因此将多轮的接收信号按每一轮归一化后再组合: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3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4
并将归一化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作为所设计的神经网络的两个特征输入。此外用户端的接收宽波束k*对其窄波束的预测也有较大影响,因此也作为特征输入: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315
标签即为用户端真实的最佳发送波束方向。改变信噪比Etot,训练集收集11dB至16dB每个信噪比下各200000组数据,验证集每个信噪比下各20000组数据。
(2.2)网络参数的设置与训练:
网络主体由预处理、卷积以及输出三个模块组成,卷积模块由四层卷积层与四层ReLU激活层交替组成,最后连接一层池化层,输出模块由全连接层与Softmax组成。将不同信噪比的数据混合训练,使用Adam优化器优化模型参数,当损失函数不再下降(验证集预测准确率不再提高)时训练停止,保存训练模型,训练过程在线下完成。
(2.3)在线检测:
将训练后的网络参数保存用于在线实时的信号检测,根据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的信号检测,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
(3)基站端上行接收波束的生成:
由于基站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基站端下行发送波束比上行的接收波束窄),而由前面步骤(1)已经可以确定基站端的最佳发送波束,用户端将此信息反馈给基站后,基站保持接收宽波束中心角与发送窄波束一致,宽度直接展宽为对应的波束宽度即可。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提出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的技术效果,本申请还计算了上述两种实例场景下的性能曲线。
其中,图5和图6分别为实例场景①与实例场景②的下行波束训练误对准率性能曲线,从图5和图6可以得出在这两种实例场景中,本申请的训练方案(MBT)的性能均会优于基线算法分层搜索(HS),且当用户数不断增大时,分层搜索的性能进一步恶化。
图7和图8分别为实例场景①与实例场景②的上行传输可达频谱效率CDF性能曲线,从图7和图8中可以得出本申请提出的神经网络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与展宽得到的接收宽波束能够达到较好的频谱效率,在不需要额外开销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非对称系统的上行传输速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构建模块100,训练模块200,判决模块300,数据处理模块400,预测模块500和展宽模块600。
其中,构建模块100,用于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训练模块200,用于控制基站端发送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多指向波束,并计算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判决模块300,用于控制用户端根据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数据处理模块400,用于对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预测模块500,用于基于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展宽模块600,用于控制用户端将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基站端,将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构建模块100,具体用于:构建优化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组合码字生成所述码本。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构建模块100,还用于:
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1
其中,s.t.wHw=1,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2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7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3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
通过以下公式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4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5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训练模块200,还用于在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控制基站端发送预设数量的导频序列;确定用户端收到的本轮下行波束训练中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计算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模块400,还用于通过以下公式组合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6
其中,
Figure BDA0003268292080000158
r为训练轮次,n为任一用户,k*为用户端的接收波束,LR为用户端接收码本大小,L=LT/M,LT为基站端发送码本大小;将每轮下行波束训练的接收信号依次归一化后再组合;将归一化后的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以及用户端的接收波束作为训练数据。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展宽模块600,还用于基于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保持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中心角与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一致,并将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宽度展宽为预设的波束宽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本申请实施例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针对下行链路,使用全数字多指向波束对多用户同时进行波束训练,以较少的训练开销和较高的可靠性,完成基站与多用户的波束对准,克服了传统方法开销大,可靠性不高的缺点;针对上行链路,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在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训练开销的条件下,根据下行训练的观测信号直接推断上行链路用户端的最佳发送窄波束,并利用上下行波束域的部分互易性,将基站下行发送波束展宽生成上行接收宽波束,由此完成上行链路收发波束的选择或生成,减少了训练开销,简化了训练过程,通过神经网络预测上行发送窄波束与展宽得到的接收宽波束能够达到较好的频谱效率,在不需要额外开销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非对称系统的上行传输速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所述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控制基站端发送所述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所述多指向波束,并计算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控制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所述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所述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基于所述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控制所述用户端将所述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所述基站端,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包括:
构建优化所述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组合所述码字生成所述码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11
其中,s.t.wHw=1,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12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13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14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
通过以下公式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15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21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站端到用户端的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所述基站端发送多个训练符号,并确定在任一训练符号中收集观测信号的方向的组合,所述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包括:
在每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所述基站端发送预设数量的导频序列;
确定所述用户端收到的本轮下行波束训练中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
计算所述任一训练符号对应的组合的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组合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23
r为训练轮次,n为任一用户,k*为用户端的接收波束,LR为用户端接收码本大小,L=LT/M,LT为基站端发送码本大小;
将每轮下行波束训练的接收信号依次归一化后再组合;
将归一化后的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以及用户端的接收波束作为所述训练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包括:
基于上下行波束非对称的特性,保持所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中心角与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一致,并将所述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的宽度展宽为预设的波束宽度。
7.一种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构建多指向波束码本,通过所述码本中优化后的码字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训练模块,用于控制基站端发送所述多指向波束,控制用户端使用接收波束接收所述多指向波束,并计算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的匹配滤波输出,以进行基站端到用户端的多轮下行波束训练;
判决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判决,从所述多轮下行波束训练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确定出最大接收功率的目标下行发送-接收波束对;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用户端接收到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接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上行发送窄波束的训练数据,并通过所述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线下训练,获得训练后的网络参数;
预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用户端的接收信号进行在线实时信号检测,以预测用户端到基站端目标上行发送窄波束;
展宽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端将所述基站端的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的标号反馈到所述基站端,将所述目标下行发送窄波束展宽为基站端目标上行接收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模块,具体用于:
构建优化所述多指向波束的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通过黎曼流形优化算法求解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获得向不同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组合所述码字生成所述码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模块,还用于:
通过以下公式表示所述最小均方误差函数: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1
其中,s.t.wHw=1,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2
其中,w是单指向波束,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3
为阵列响应矢量,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4
为离开角,g为理想增益向量,LT是下行传输时基站端发送的码本大小,g*是理想增益向量的共轭转置;
通过以下公式构造用于探测多个方向的全数字多指向波束: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5
其中,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M是多指向波束的方向个数,
Figure FDA0003268292070000036
表示向任一方向发射的优化后的码字。
10.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CN202111093092.9A 2021-09-17 2021-09-17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Active CN1138905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3092.9A CN113890580B (zh) 2021-09-17 2021-09-17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PCT/CN2022/082606 WO2023040231A1 (zh) 2021-09-17 2022-03-23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US18/168,439 US11742910B2 (en) 2021-09-17 2023-02-13 Multi-user uplink and downlink beam alignment method for asymmetric millimeter wave large-scale MIM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3092.9A CN113890580B (zh) 2021-09-17 2021-09-17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0580A true CN113890580A (zh) 2022-01-04
CN113890580B CN113890580B (zh) 2022-08-12

Family

ID=79009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3092.9A Active CN113890580B (zh) 2021-09-17 2021-09-17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2910B2 (zh)
CN (1) CN113890580B (zh)
WO (1) WO2023040231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0414A (zh) * 2022-02-15 2022-06-1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角度联合概率的非对称波束信道多径演化方法
CN114726464A (zh) * 2022-03-07 2022-07-08 东南大学 一种上下行非对称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方法
CN115065981A (zh) * 2022-08-16 2022-09-1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追踪方法及装置
CN115426007A (zh) * 2022-08-22 2022-12-0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波束对准方法
CN115802480A (zh) * 2022-10-17 2023-03-14 武汉大学 基于5g多波束下行信号的指纹定位方法及系统
WO2023040231A1 (zh) * 2021-09-17 2023-03-23 浙江大学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CN116828394A (zh) * 2022-03-30 2023-09-29 南方科技大学 追踪通信方法、追踪通信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207514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基站、用户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22467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Mediatek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st beam discovery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15276B1 (en) * 2005-07-07 2008-01-01 Mark Resources, Inc. Beam compression radar
US20130051382A1 (en) * 2010-04-30 2013-02-28 France Telecom Devi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6911371A (zh) * 2015-12-22 2017-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和装置
CN107211285A (zh) * 2015-01-23 2017-09-2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匹配上行链路覆盖区域和下行链路覆盖区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节点
CN109155659A (zh) * 2016-05-11 2019-01-04 Idac控股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US20190044596A1 (en) * 2017-09-07 2019-02-07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asymmetric beamforming training
CN112073106A (zh) * 2020-08-14 2020-12-11 清华大学 毫米波波束预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US20210050892A1 (en) * 2019-08-16 2021-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multi-beam selection with uplink-downlink beam training
US20210234597A1 (en) * 2020-01-27 2021-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mmetric uplink-downlink beam training in frequency bands
CN113242071A (zh) * 2021-04-30 2021-08-10 东南大学 基于集成深度学习的协作波束成形方法
CN113348631A (zh) * 2019-01-31 2021-09-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定向通信的波束定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02955B1 (ko) * 2009-04-10 2012-01-1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여러 사용자가 있는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간섭 채널에서 간섭 정렬을 위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585083B2 (en) * 2011-06-17 2017-0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network entry in a millimeter-wave mobile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204370A1 (en) * 2015-06-19 2016-12-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10903887B2 (en) * 2016-11-03 2021-0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012822B2 (en) * 2019-04-01 2021-05-18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lti-antenna system, an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based on index coding and beamforming thereof
US10892810B2 (en) * 2019-05-10 2021-01-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selecting beamforming codebook and hierarchically generating beamforming codebooks
CN111193533B (zh) * 2019-12-05 2021-08-10 东南大学 大规模mimo波束域鲁棒预编码传输方法与系统
CN111245493B (zh) * 2020-01-10 2021-07-20 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反射面辅助毫米波通信系统的高效波束训练方法
CN111786708B (zh) * 2020-07-02 2022-06-07 电子科技大学 大规模mimo系统的联合信道信息获取方法
CN112994765B (zh) * 2021-03-04 2022-02-08 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反射面辅助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波束对准方法
CN113890580B (zh) * 2021-09-17 2022-08-12 浙江大学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15276B1 (en) * 2005-07-07 2008-01-01 Mark Resources, Inc. Beam compression radar
US20130051382A1 (en) * 2010-04-30 2013-02-28 France Telecom Devi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7211285A (zh) * 2015-01-23 2017-09-2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匹配上行链路覆盖区域和下行链路覆盖区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节点
CN106911371A (zh) * 2015-12-22 2017-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和装置
CN109155659A (zh) * 2016-05-11 2019-01-04 Idac控股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US20190044596A1 (en) * 2017-09-07 2019-02-07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asymmetric beamforming training
CN113348631A (zh) * 2019-01-31 2021-09-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定向通信的波束定义
US20210050892A1 (en) * 2019-08-16 2021-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multi-beam selection with uplink-downlink beam training
US20210234597A1 (en) * 2020-01-27 2021-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mmetric uplink-downlink beam training in frequency bands
CN112073106A (zh) * 2020-08-14 2020-12-11 清华大学 毫米波波束预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42071A (zh) * 2021-04-30 2021-08-10 东南大学 基于集成深度学习的协作波束成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文焱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上行传输过程毫米波通信波束选择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12, 28 December 2019 (2019-12-28), pages 1 - 2 *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0231A1 (zh) * 2021-09-17 2023-03-23 浙江大学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US11742910B2 (en) 2021-09-17 2023-08-29 Zhejiang University Multi-user uplink and downlink beam alignment method for asymmetric millimeter wave large-scale MIMO
CN114640414B (zh) * 2022-02-15 2022-12-0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角度联合概率的非对称波束信道多径演化方法
CN114640414A (zh) * 2022-02-15 2022-06-1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角度联合概率的非对称波束信道多径演化方法
CN114726464A (zh) * 2022-03-07 2022-07-08 东南大学 一种上下行非对称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方法
CN114726464B (zh) * 2022-03-07 2024-01-30 东南大学 一种上下行非对称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方法
CN116828394A (zh) * 2022-03-30 2023-09-29 南方科技大学 追踪通信方法、追踪通信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6828394B (zh) * 2022-03-30 2024-02-20 南方科技大学 追踪通信方法、追踪通信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207514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基站、用户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22467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Mediatek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st beam discovery
CN115065981A (zh) * 2022-08-16 2022-09-1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追踪方法及装置
CN115426007A (zh) * 2022-08-22 2022-12-0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波束对准方法
CN115426007B (zh) * 2022-08-22 2023-09-0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波束对准方法
CN115802480A (zh) * 2022-10-17 2023-03-14 武汉大学 基于5g多波束下行信号的指纹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5802480B (zh) * 2022-10-17 2024-03-08 武汉大学 基于5g多波束下行信号的指纹定位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0580B (zh) 2022-08-12
US20230188185A1 (en) 2023-06-15
WO2023040231A1 (zh) 2023-03-23
US11742910B2 (en)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90580B (zh) 面向非对称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多用户上下行波束对准方法
KR101146060B1 (ko) Mimo 시스템들에서 피드백을 사용한 멀티-레졸루션 빔형성을 이용하는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983226B (zh) 一种基于天线布阵调制的mimo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法
JP6040244B2 (ja)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に基づく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スキャニングによる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US2018036720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mart Adaptive Dynamic Range Multiuser Detection Radio Receiver
JP2011508527A (ja) Mimo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
CN108566622B (zh) 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noma分簇方法
CN110166100A (zh) 基于位置公平的毫米波高铁车地通信稳定波束成形方法
US20100227635A1 (en) Netwo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target terminal to perform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CN105553531B (zh) 毫米波系统快速信道估计方法
WO20130000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clusters for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CN110535518B (zh) 一种宽波束发射波束形成优化设计方法
US2014034958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rti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650200A (zh) 高低频混合组网系统的低频辅助信道估计方法
Giordani et al. Initial access frameworks for 3GPP NR at mmWave frequencies
US20170141830A1 (en) Beamforming based on adjacent beam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262617B (zh) 一种基于多颗低轨卫星协作的频谱感知方法
CN105007108A (zh) 基于发射天线选择的分布式干扰对齐方案
Lu et al. An adaptive directional MAC protocol for ad hoc networks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CN102035588A (zh) 基于角度信息的发射多播赋形方法及系统
EP2859723B1 (en) Mimo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device and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CN117060954A (zh) 一种基于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设计方法
CN108649976B (zh) 一种无线传感网中基于双环的节点选择旁瓣抑制方法
CN112135304A (zh) 一种基于非独立组网nsa系统的波束管理方法和装置
Deshpande et al. Beam aware stochastic multihop routing for flying ad-hoc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