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0042B -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0042B
CN113890042B CN202111472528.5A CN202111472528A CN113890042B CN 113890042 B CN113890042 B CN 113890042B CN 202111472528 A CN202111472528 A CN 202111472528A CN 113890042 B CN113890042 B CN 1138900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power
branch
nodes
distributio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725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0042A (zh
Inventor
崔建业
贾立忠
马坤隆
虞驰
李振华
方玉群
张波
赵冠军
马翔
徐建平
徐洁
柳延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725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900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0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0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0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0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包括基于有源配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获取包括节点、回路和支路在内的拓扑信息,采集与拓扑信息对应的电力数据;基于特征向量组建立回路‑支路矩阵;根据已建立的回路‑支路矩阵,结合得到的功率值计算电压分布,根据得到的功率分布以及电压分布计算潮流计算结果。本发明通过将现有的非线性潮流计算方程简化为线性代数方程,降低潮流计算难度并减少迭代过程,缩短了运算时间,在对含多个分布式电源、规模较大的配电网潮流进行计算,也能够快速获取计算结果。

Description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有源配电网潮流计算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成为时代的主题,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之后,将改变传统配电网的无源网络特点,使其成为有源网络,对配电网的潮流走向、电压分布、调度运行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也会从传统的自然分布型潮流向主动调控型潮流进行转变,原有的潮流计算方法对于新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已经不再适用。为了满足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需求,目前大多根据分布式电源的计算模型来对常规潮流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但是改进之后依旧需要通过多次迭代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式来求得电压分布结果,这种方式依旧存在计算复杂、收敛缓慢的问题,若需要计算含分布式电源较多、规模较大的复杂配电网潮流时,计算速度大大降低,难以满足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快速潮流分析的工程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根据计算所得节点功率以及简化后的潮流计算方程得到所有节点电压分布,通过简化潮流计算方程有效减少迭代过程,大大缩短运算时间。
本申请提出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有源配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获取包括节点、回路和支路在内的拓扑信息,采集与拓扑信息对应的电力数据;
S2,构建标准向量组,根据拓扑信息以及电力数据对标准向量组进行赋值,得到对应每条回路的特征向量组,基于特征向量组建立回路-支路矩阵;
S3,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特征曲线,进行功率计算模型提取,根据功率计算模型求得接入分布式电源中每个节点对应的功率值,根据获取的功率值确定所有节点的功率分布;
S4,根据已建立的回路-支路矩阵,结合得到的功率值计算电压分布,根据得到的功率分布以及电压分布计算潮流计算结果。
可选的,所述S2包括:
S21,建立标准向量组,在标准向量组中包含有与回路、支路数量相同的标准向量;
S22,统计与每个回路存在关联的支路数量,确定每个支路对应的包括电抗值、电阻值、阻抗值在内的电力数据;
S23,根据已确定的支路数量以及每个支路上获取到的电力数据对每个回路对应的标准向量进行赋值,得到对应不同回路的特征向量组;
S24,基于得到的特征向量组构建回路-支路矩阵。
可选的,所述标准向量包括:
支路编号,以及与每个支路编号对应的电力数据;
还包括关联支路数量与全部支路数量比值构成的支路权重系数。
可选的,所述S3包括:
S31,收集每个功率计算模型的侧重曲线,基于评价内容构建对应每个功率计算模型的侧重曲线;
S32,统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类型,根据节点类型对节点属性进行分类;
S33,根据线路参数对节点属性下每个分类进行赋值,线路参数包括节点类型、节点所处线路、节点电压,根据赋值结果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节点特征曲线;
S34,计算每个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所述节点类型包括PV节点和PQ节点,PV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以及有功功率均为恒定值,PQ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恒定。
可选的,所述S33包括:
S331,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
S332,将线路参数填充至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中,在二维坐标系下得到对应每个节点多元数组内数值的节点特征曲线。
可选的,所述S34包括:
S341,计算节点特征曲线中每个分段斜率值,构建第一斜率值集合;
S342,计算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中每个分段的斜率值,构建第二斜率值集合;
S343,逐个对第一斜率值集合与第二斜率值集合的分段斜率值进行偏差计算,得到偏差值集合;
S344,根据偏差值集合确定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可选的,所述S4包括:
结合公式一完成电压分布计算,
公式一:
Figure 236010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725897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52973DEST_PATH_IMAGE003
为配电网首节点电压幅值构 成的n阶常数列向量;U为节点电压幅值列向量
Figure 602903DEST_PATH_IMAGE004
i为其中一个节点,VG 为PV节点的电压幅值,V0为非PV节点的电压幅值;回路–支路电阻阵R中元素为相应支路的 电阻;回路–支路电抗阵X中元素为相应支路的电抗;Di为支路i的所有下游节点集合;
Figure 405643DEST_PATH_IMAGE005
为支路末端有功功率列向量;
Figure 433642DEST_PATH_IMAGE006
为支路末 端无功功率列向量;Pj、Qj分别为节点
Figure 615224DEST_PATH_IMAGE007
的有功和无功负荷;PGj、QGj分别为节点
Figure 336056DEST_PATH_IMAGE008
上所装分 布式电源的有功和无功发电功率,j为配电网的其中一个节点。
可选的,还包括:
支路的下游节点为通过该支路供电的节点,支路的下游节点的具体获取过程为:提取回路-支路矩阵,选择其中一条支路,并获取该支路对应的编号,筛选出回路-支路矩阵内支路编号对应列中不为零元素的行号,根据行号对应的节点编号获取对应的节点信息,获取的节点即为该支路的下游节点。
可选的,基于所述PV节点的回路电压方程如公式二所示:
Figure 501458DEST_PATH_IMAGE009
其中:
Figure 208514DEST_PATH_IMAGE010
为抽取回路–支路电阻阵R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
Figure 244603DEST_PATH_IMAGE011
阶矩 阵;
Figure 136335DEST_PATH_IMAGE012
为抽取回路–支路电抗阵X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t×n阶矩阵;j为其中一 个节点,QPQGj为节点j上PQ型分布式电源的无功发电功率;QPVGj为节点j上PV型分布式电源的 无功发电功率;UPV为t个PV节点的电压幅值组成的t阶列向量。
可选的,所述潮流计算方法还包括:
在根据网络拓扑结构获取所有节点、回路和支路信息的同时,利用配电网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对配电网网络拓扑内所有节点和支路进行编号,所述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具体为:设置配电系统与上级电网接入点为首节点,编号设为0,并将关联首节点的支路编号为1,其它由编号为1的支路发散出去的支路的编号沿顺潮流方向递增,除首节点外的其它节点的编号与指向节点的支路编号一致,通过节点连接至地的支路编号则与相应与地连接的节点的编号一致。
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配电网自身特点对现有潮流计算方法进行简化,将现有的非线性潮流计算方程组简化为线性代数方程,降低潮流方程计算难度。并利用节点上所接分布式电源类型来对节点功率进行计算,根据计算所得节点功率以及简化后潮流计算方程得到所有节点电压分布,从而实现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通过简化潮流计算方程有效减少迭代过程,大大缩短运算时间,满足快速潮流分析的工程要求,即使是对含多个分布式电源、规模较大的配电网潮流进行计算,也能够快速获取计算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不含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分布计算结果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IEEE33节点示意图;
图4是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分布计算结果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含分布式电源和不含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分布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有源配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获取包括节点、回路和支路在内的拓扑信息,采集与拓扑信息对应的电力数据;
S2,构建标准向量组,根据拓扑信息以及电力数据对标准向量组进行赋值,得到对应每条回路的特征向量组,基于特征向量组建立回路-支路矩阵;
S3,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特征曲线,进行功率计算模型提取,根据功率计算模型求得接入分布式电源中每个节点对应的功率值,根据获取的功率值确定所有节点的功率分布;
S4,根据已建立的回路-支路矩阵,结合得到的功率值计算电压分布,根据得到的功率分布以及电压分布计算潮流计算结果。
步骤S1中在根据网络拓扑结构获取所有节点、回路和支路信息的同时,还利用配电网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对配电网网络拓扑内所有节点和支路进行编号,所述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具体为:
设置配电系统与上级电网接入点为首节点,编号设为0,并将关联首节点的支路编号为1,其它由编号为1的支路发散出去的支路的编号沿顺潮流方向递增,除首节点外的其它节点的编号与指向节点的支路编号一致,通过节点连接至地的支路编号则与相应与地连接的节点的编号一致。配电网络常为树形网络结构,以配电网中存在N个节点为例,N个节点的配电网具备N-1=n个独立回路,根据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对N个节点的配电网的各节点以及支路进行编号处理。步骤S1结束后,得到完成编号的配电网拓扑结构。
执行步骤S2的操作,用于构建回路-支路矩阵。为了得到所需的回路-支路矩阵,需要执行如下操作:
S21,建立与回路数量相同的标准向量组,在标准向量组中包含有标准向量;
S22,统计与每个回路存在关联的支路数量,确定每个支路包括电抗值、电阻值、阻抗值在内的电力数据;
S23,根据已确定的支路数量以及每个支路上获取到的电力数据,对每个回路对应的标准向量组内的标准向量进行赋值,得到赋值后的特征向量组;
S24,基于得到的特征向量组构建回路-支路矩阵。
在实施中,首先需要建立与回路数量相同的标准向量组,标准向量组中包含诸多标准向量,这里的标准向量包括支路编号,以及与每个支路编号对应的电力数据;还包括关联支路数量与全部支路数量比值构成的支路权重系数。
本实施例中以回路数量m为例,建立m个标准向量组,示例为
Figure 789034DEST_PATH_IMAGE013
每个标准向量组中包含的标准向量为
Figure 893256DEST_PATH_IMAGE014
,其中每个标 准向量
Figure 315010DEST_PATH_IMAGE015
表示当前回路与第n条支路的之间的电力数据内的某项具体数值p,另外增设
Figure 502278DEST_PATH_IMAGE016
表示支路权重系数,计算方式为与当前回路相关联的支路数量与全部支路数量比值,目 的在于表示当前回路在整个配电网中的重要程度。通过执行步骤S22以便获取支路数量以 及电力数据从而完成参数
Figure 111114DEST_PATH_IMAGE017
的计算。
在执行步骤S23的赋值过程中,举例说明如下,例如当前针对第3条回路
Figure 550185DEST_PATH_IMAGE018
对应的 标准向量包含参数:相对于第1条支路的电抗值为15,相对于第二条支路的电抗值为26,此 回路连接的支路有2条,配电网内共有支路10条,因此得到赋值后的特征向量组
Figure 826446DEST_PATH_IMAGE019
=(15, 26,0.2)。以此类推,得到当前对应电抗值的回路-支路矩阵。同理得到对应其它电力参数的 回路-支路矩阵。
接着执行步骤S3完成功率计算模型的选取以及功率计算过程。
具体包括:
S31,收集每个功率计算模型的侧重曲线;
S32,统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类型,根据节点类型对节点属性进行分类;
S33,根据线路参数对节点属性下每个分类进行赋值,线路参数包括节点类型、节点所处线路、节点电压,根据赋值结果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节点特征曲线;
S34,计算每个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在实施中,本步骤提出的功率计算模型的选取是基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与节点特征曲线的匹配程度,其中获取每个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步骤为收集当前各类主流计算模型的评价,从中筛选公认的准确率较高的区间,将受区间限定的功率计算模型图像截取保存为每个功率计算模型的侧重曲线。
当前节点类型主要包括PV节点和PQ节点,PV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以及有功功率均为恒定值,PQ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恒定。根据节点类型不同将配电网内的节点进行分类。
完成节点分类后,还需要执行步骤S33,以便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节点特征曲线,S33包括:
S331,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
S332,将线路参数填充至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中,在二维坐标系下得到对应每个节点多元数组内数值的节点特征曲线。
在实施中,为了得到对应每个节点的节点特征曲线,本实施例采用了定点描线法,即确定每个节点下的多个取值,将取值转移至二维坐标系下完成坐标点的定位,接着在二维坐标系内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确定对应该节点的特征曲线表达式确认。
所述S34包括:
S341,计算节点特征曲线中每个分段斜率值,构建第一斜率值集合;
S342,计算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中每个分段的斜率值,构建第二斜率值集合;
S343,逐个对第一斜率值集合与第二斜率值集合的分段斜率值进行偏差计算,得到偏差值集合;
S344,根据偏差值集合确定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在实施中,在完成节点特征曲线以及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获取后,为了选取最合适的功率计算模型需要计算上述两类曲线的匹配程度。本实施例计算匹配程度的方式为对每类曲线进行分段,计算曲线中每段曲线对应的斜率,得到例如第一斜率值集合={-1,2.5,-4,8,3.2},第二斜率值集合={5,-2,4,-8,4.7},作差法计算集合中处于相同位置下斜率值的偏差值,最终选取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中与节点特征曲线中偏差值最小的功率计算模型作为对应当前节点调用的计算模型。
针对PQ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此类分布式电源与PQ型负荷相比,仅为功率流向相反,因此只需要改变功率符号即可获取该节点上分布式电源对应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所述PQ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功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59981DEST_PATH_IMAGE020
其中:P、Q分别为节点有功和无功功率,
针对PV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此类分布式电源的潮流计算公式为:
Figure 156113DEST_PATH_IMAGE021
且满足
Figure 743083DEST_PATH_IMAGE022
其中:V为节点电压;PG、VG分别是PV恒定型分布式电源的给定有功和电压;QGmin、QGmax为给定无功上、下限。
有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节点类型还包括P-Q(V)型节点,此类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输出的有功功率P恒定,Q与节点电压V成一定的函数关系,所以在进行潮流计算时,通过给定的函数关系即可获取对应的无功功率,在获取无功功率后即可将该类型节点作为PQ型节点进行处理。
所以在进行潮流计算时,将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节点分为PQ型节点以及PV型节点两种进行处理,进一步简化计算过程,加快潮流计算分析速度。
步骤四中所述简化所有节点的电压分布计算所用公式为简化电压回路方程,所述简化电压回路方程由KVL回路电压方程简化所得,所述KVL回路电压方程的推导过程为:
首先基于前述步骤已得到的编号获取对应的所述回路-支路矩阵,回路-支路矩阵包括回路–支路电抗矩阵X,回路–支路电阻矩阵R和回路-支路阻抗矩阵Z。
其中回路-支路阻抗矩阵Z为n*n阶下三角矩阵,其表达式为:
Figure 139430DEST_PATH_IMAGE023
其中:矩阵中的行号为对应的回路号,即回路末端的节点编号;矩阵中的列为对应的支路号,即支路末端节点编号;矩阵中元素zi为对应支路i的阻抗。
通过KV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定律获取配电网的回路电压方程为:
Figure 278287DEST_PATH_IMAGE024
其中:
Figure 127294DEST_PATH_IMAGE025
为由首端节点构成的n阶常数列向量
Figure 642589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627863DEST_PATH_IMAGE027
为节点电压列向量
Figure 327834DEST_PATH_IMAGE028
Figure 664138DEST_PATH_IMAGE029
为节点电压列向量
Figure 983124DEST_PATH_IMAGE030
通过对所有支路电流与支路末端功率及电压之间的关系,能够将配电网的回路电压方程转换为各节点电压的非线性方程组,但由于该方程组的计算难度过高,计算速度难以满足有源配电网的潮流快速分析计算以及实时调度的需要,获取配电网特性对该非线性方程组进行简化。
通过配电网特性对非线性方程组的简化具体为:
(1)因为配电网各节点电压的相角相差不大,即使在有分布式电源接入情况下,由于电力电子接口输出可以与电网同步,分布式电源注入的功率与电网相比都不足以引起电网较大的频率和相位的差异,忽略非线性方程组内各节点电压的相位差,并忽略非线性方程组中支路电压降横向分量,仅计算支路电压降纵向分量。
(2)将非线性方程组中所有非PV节点的电压视为首端电压V0,并将所有PV节点的电压等于该节点上连接的PV型分布式电源的给定电压VG;
(3)由于节点的所有下接支路的功率损耗相对于传输负荷功率和发电功率而言较小,所以对非线性方程组中下接支路的功率损耗进行忽略。
对非线性方程组进行简化后获取简化电压回路方程,其表达式为:
公式一:
Figure 822904DEST_PATH_IMAGE031
式中:
Figure 569143DEST_PATH_IMAGE032
Figure 2529DEST_PATH_IMAGE033
为配电网首节点电压 幅值构成的n阶常数列向量;U为节点电压幅值列向量
Figure 125206DEST_PATH_IMAGE034
,其中PV节点 的电压幅值为已知量VG,非PV节点的电压幅值为待求量;R为回路–支路电阻矩阵中元素为 相应支路的电阻;X为回路–支路电抗矩阵,其中元素为相应支路的电抗;Di为支路i的所有 下游节点集合;
Figure 819493DEST_PATH_IMAGE035
为支路末端有功功率列向量;
Figure 736633DEST_PATH_IMAGE036
为支路末端无功功率列向量;
Figure 47529DEST_PATH_IMAGE037
Figure 832951DEST_PATH_IMAGE038
分别为节点
Figure 381744DEST_PATH_IMAGE039
的有功和无功负荷;
Figure 735365DEST_PATH_IMAGE040
Figure 267977DEST_PATH_IMAGE041
分别为节 点
Figure 466877DEST_PATH_IMAGE042
上所装DG的有功和无功发电功率。
但是上述方程组中既包括了PV型节点类型的回路电压方程,又包括了非PV节点类型的回路电压方程,若系统中存在有t个PV节点,将所有PV节点的回路电压方程组成方程组,以方便对PV节点的节点电压进行单独计算。
基于所述PV节点的回路电压方程表达式为:
公式二:
Figure 276702DEST_PATH_IMAGE043
其中:
Figure 535645DEST_PATH_IMAGE044
为抽取系统回路–支路电阻矩阵R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t×n 阶矩阵;Xt×n为抽取系统回路–支路电抗矩阵X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t×n阶矩阵; QPQGj为节点j上PQ型DG的无功发电功率;QPVGj为节点j上PV型DG的无功发电功率;UPV为t个PV 节点的电压幅值组成的t阶列向量。
所述支路的下游节点为通过该支路供电的节点,支路的下游节点的具体获取过程为:提取回路-支路矩阵,选择其中一条支路,并获取该支路对应的编号,筛选出回路-支路矩阵内支路编号对应列中不为零元素的行号,根据行号对应的节点编号获取对应的节点信息,获取的节点即为该支路的下游节点。
以IEEE 33节点的潮流计算为例,以简化潮流计算方法以及牛顿法对其进行潮流计算。
1.对于不含分布式电源采用简化潮流计算方法以及牛顿法进行潮流计算。
对于不含分布式电源的各节点电压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2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的误差统计如表1所示,简化潮流计算方法的计算时间为19.58ms,其中对于无功功率以及节点电压的计算仅需0.124ms,而牛顿法的计算时间长达30.198ms;
Figure 289974DEST_PATH_IMAGE046
2.对于分布式电源的IEEE 33节点进行潮流计算
含分布式电源的IEEE33节点的各分布式电源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
IEEE33节点上所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类型与参数如表2所示。
Figure 558144DEST_PATH_IMAGE048
简化潮流计算方法和牛顿法计算出的节点电压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计算结果误差统计列于表3。简化潮流计算方法计算时间为19.7ms,其中对于无功功率以及节点电压的计算仅需0.233ms,牛顿法计算时间为30.34ms。相比起牛顿法,简化潮流计算方法能够大大降低计算时间,且计算结果误差并不高,能够满足计算要求。
Figure 81530DEST_PATH_IMAGE049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下两种潮流计算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有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和无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的计算时间上看,简化潮流计算方法比牛顿法计算时间可以缩短35%以上,在网络拓扑无变化的情况下,实时调度计算终端潮流分析采用上述简化潮流计算方法,只需完成对无功功率和节点电压的计算过程,计算时间小于0.3ms,相比于牛顿法的计算时间缩减了99%以上。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安装分布式电源且配电网负荷较重的运行条件下,2种算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64%,最大误差发生在距首端电气距离最远的17节点,误差为2.075%,误差较大原因为在电气距离大、负荷重的情况下,线路损耗将加大,由于简化潮流计算方法中对于节点注入电流的计算过程中需对网损进行忽略,其带来的误差也将会增大,若需要提高计算精度,可通过在简化潮流计算方法中所应用简化回路计算方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网损分量的方式来减小误差,而网损分量的比例可从既往运行经验和网络结构中获取。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安装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运行状态下,2种误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213%,最大误差发生在距首端电气距离较远的32节点,误差为0.7209%,之所以未发生在距首端电气距离最远的17节点,是因为距17节点较近的15节点处安装有PV型分布式电源,该节点电压恒定为VG,其周围节点电压也会被限制在VG左右。
简化潮流计算方法在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以及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中,根据计算结果获取相对误差分布曲线,所述相对误差分布曲线具体如图5所示。根据相对误差分布曲线可知,在含分布式电源的情况下,简化潮流计算方法具备较高的计算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2212%,能够满足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潮流计算需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8)

1.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有源配电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获取包括节点、回路和支路在内的拓扑信息,采集与拓扑信息对应的电力数据;
S2,构建标准向量组,根据拓扑信息以及电力数据对标准向量组进行赋值,得到对应每条回路的特征向量组,基于特征向量组建立回路-支路矩阵;
S3,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特征曲线,进行功率计算模型提取,根据功率计算模型求得接入分布式电源中每个节点对应的功率值,根据获取的功率值确定所有节点的功率分布;
S4,根据已建立的回路-支路矩阵,结合得到的功率值计算电压分布,根据得到的功率分布以及电压分布计算潮流计算结果;
其中,所述S3包括:
S31,收集每个功率计算模型的侧重曲线;
S32,统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节点类型,根据节点类型对节点属性进行分类;
S33,根据线路参数对节点属性下每个分类进行赋值,线路参数包括节点类型、节点所处线路、节点电压,根据赋值结果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节点特征曲线;
S34,计算每个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所述节点类型包括PV节点和PQ节点,PV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电压以及有功功率均为恒定值,PQ节点上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恒定;
所述S4包括:
结合公式一完成电压分布计算:
公式一:
Figure 599303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965562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99740DEST_PATH_IMAGE003
为配电网首节点电 压幅值构成的n阶常数列向量;U为节点电压幅值列向量
Figure 415315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409203DEST_PATH_IMAGE005
为其中一 个节点,VG为PV节点的电压幅值,V0为非PV节点的电压幅值;回路–支路电阻阵R中元素为相 应支路的电阻;回路–支路电抗阵X中元素为相应支路的电抗;Di为支路
Figure 997179DEST_PATH_IMAGE005
的所有下游节点集 合;
Figure 731786DEST_PATH_IMAGE006
为支路末端有功功率列向量;
Figure 354397DEST_PATH_IMAGE007
为 支路末端无功功率列向量;Pj、Qj分别为节点
Figure 50345DEST_PATH_IMAGE008
的有功和无功负荷;PGj、QGj分别为节点
Figure 860038DEST_PATH_IMAGE008
上 所装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和无功发电功率,
Figure 149068DEST_PATH_IMAGE008
为配电网的其中一个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
S21,建立与回路数量相同的标准向量组,在标准向量组中包含有标准向量;
S22,统计与每个回路存在关联的支路数量,确定每个支路包括电抗值、电阻值、阻抗值在内的电力数据;
S23,根据已确定的支路数量以及每个支路上获取到的电力数据,对每个回路对应的标准向量组内的标准向量进行赋值,得到赋值后的特征向量组;
S24,基于得到的特征向量组构建回路-支路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向量包括:
支路编号,以及与每个支路编号对应的电力数据;
还包括关联支路数量与全部支路数量比值构成的支路权重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3包括:
S331,构建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
S332,将线路参数填充至对应每个节点的多元数组中,在二维坐标系下得到对应每个节点多元数组内数值的节点特征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4包括:
S341,计算节点特征曲线中每个分段斜率值,构建第一斜率值集合;
S342,计算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中每个分段的斜率值,构建第二斜率值集合;
S343,逐个对第一斜率值集合与第二斜率值集合的分段斜率值进行偏差计算,得到偏差值集合;
S344,根据偏差值集合确定节点特征曲线与功率计算模型侧重曲线的匹配程度,选取匹配度最高的功率计算模型进行节点处的功率值计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路的下游节点为通过该支路供电的节点,支路的下游节点的具体获取过程为:提取回路-支路矩阵,选择其中一条支路,并获取该支路对应的编号,筛选出回路-支路矩阵内支路编号对应列中不为零元素的行号,根据行号对应的节点编号获取对应的节点信息,获取的节点即为该支路的下游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PV节点的回路电压方程如公式二所示:
公式二:
Figure 157345DEST_PATH_IMAGE009
其中:Rt×n为抽取回路–支路电阻阵R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t×n阶矩阵;Xt×n为抽取回路–支路电抗阵X中t个PV节点所对应的行组成的t×n阶矩阵;j为其中一个节点,QPQGj为节点j上PQ型分布式电源的无功发电功率;QPVGj为节点j上PV型分布式电源的无功发电功率;UPV为t个PV节点的电压幅值组成的t阶列向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流计算方法还包括:
在根据网络拓扑结构获取所有节点、回路和支路信息的同时,利用配电网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对配电网网络拓扑内所有节点和支路进行编号,所述节点、支路编号规则具体为:设置配电系统与上级电网接入点为首节点,编号设为0,并将关联首节点的支路编号为1,其它由编号为1的支路发散出去的支路的编号沿顺潮流方向递增,除首节点外的其它节点的编号与指向节点的支路编号一致,通过节点连接至地的支路编号则与相应与地连接的节点的编号一致。
CN202111472528.5A 2021-12-06 2021-12-06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Active CN1138900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72528.5A CN113890042B (zh) 2021-12-06 2021-12-06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72528.5A CN113890042B (zh) 2021-12-06 2021-12-06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0042A CN113890042A (zh) 2022-01-04
CN113890042B true CN113890042B (zh) 2022-03-04

Family

ID=7901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2528.5A Active CN113890042B (zh) 2021-12-06 2021-12-06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900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5818A (zh) * 2023-03-22 2023-04-21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能互补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026B (zh) * 2014-05-28 2017-02-15 南京工程学院 主动配电网潮流计算通用方法
CN108899919A (zh) * 2018-08-21 2018-11-27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aar小波变换的有源配电网动态无功优化调度方法
CN109586268B (zh) * 2018-11-05 2022-02-11 南昌大学 一种基于支路电阻偏差的牛顿-拉夫逊法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CN109980651B (zh) * 2019-05-21 2022-11-1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环网型配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CN110994621B (zh) * 2019-11-27 2022-09-0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改进直流潮流算法的电网有功潮流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900736B (zh) * 2020-04-20 2022-05-13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改进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0042A (zh) 202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06279B (zh) 一种同时基于节点属性以及结构关系相似度的聚类方法
WO2019056753A1 (zh) 一种分布式光伏电站集群的动态等值建模方法
CN108599172B (zh) 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输配网全局潮流计算方法
CN111181164B (zh) 一种改进的主从分裂输配协同潮流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08462184B (zh) 一种电力系统线路串补优化配置方法
CN105701568B (zh) 一种启发式的配电网状态估计量测位置快速优化方法
CN108023364A (zh) 基于凸差规划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最大接入能力计算方法
Zhang et al. Evolutionary based Pareto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for bi-objective PV array reconfiguration under 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s
CN113890042B (zh) 基于有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
CN109462257A (zh) 一种计及多元随机变量电网电压稳定的灵敏度辨识方法
CN108063456A (zh)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规划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5024645B (zh) 一种基于矩阵进化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
Gao et al. Divide and Conquer Q-Learning (DCQL) algorithm based Photovoltaic (PV) array re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alleviating the partial shading influence
CN107276093B (zh) 基于场景削减的电力系统概率潮流计算方法
CN102063536A (zh) 基于模式匹配的电源/地线网络与布图规划的协同设计方法
CN107846022B (zh) 基于ilutp预处理并行迭代法的大规模配电网潮流分析方法
CN109657301B (zh) 基于双重凝聚函数的含病态载荷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
Moosavian et al. Imperialistic competition algorithm: Novel advanced approach to optimal sizing of hybrid power system
CN111049144B (zh) 基于定变化率矩阵的有源配电网潮流计算pv节点处理方法
CN106410811B (zh) 首次迭代小阻抗支路端点改变雅可比矩阵的潮流计算方法
CN109408870A (zh) 一种基于边界约束的拓扑网格生成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301290A (zh) 一种电磁带隙电源板的电源分配网络生长式拓扑优化方法
CN106992516A (zh) 基于拟蒙特卡罗模拟和核密度估计获得概率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方法
CN106712029B (zh) 小阻抗支路pq端点变雅可比矩阵的牛顿法潮流计算方法
Punnathanam et 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TLAB's inbuilt genetic algorithm on single and multi-objective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