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67570A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67570A CN113867570A CN202111163055.0A CN202111163055A CN113867570A CN 113867570 A CN113867570 A CN 113867570A CN 202111163055 A CN202111163055 A CN 202111163055A CN 113867570 A CN113867570 A CN 1138675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electrode
- touch
- electrodes
- signal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989 no adverse effec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触控电极层和绝缘层。触控电极层配置为由导电网格结构划分形成,导电网格结构包括彼此叠置的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绝缘层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间。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在该触控基板中,用于形成触控电极层的导电网格结构的制备工艺难度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触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产品的应用愈发受到市场的欢迎,该显示产品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触控结构来实现。
但是,对于当前的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产品而言,受限于本身结构设计的限制,存在加工难度大的问题,从而严重限制了产品良率和生产速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的导电网格由两个不同层的子网格结构拼接形成,在保证导电网格的网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每个子网格结构的网孔大小,从而降低了每个子网格的制备工艺难度,降低成本。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触控电极层和绝缘层。触控电极层配置为由导电网格结构划分形成,导电网格结构包括彼此叠置的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绝缘层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间。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
在上述方案中,不需要依据导电网格的网孔大小来设计网格的精细度(相当于目数),相当于降低了对网格精细度的要求,从而降低导电网格的精度设计要求,降低制备工艺难度,并降低成本。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触控基板还包括触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一侧的引线区,触控电极层位于触控区。触控电极层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交叉。第一信号线与第一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引线区,第二信号线与第二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引线区。在触控区,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位于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减少第二信号线在触控区之外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触控基板的窄边框设计。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条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触控区至引线区的方向平行,每条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触控区至引线区的方向垂直。例如,进一步地,第二信号线与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
在上述方案中,除了触控区一侧的引线区之外,触控区的其它三侧都可以不再设计引线区,即,使得触控区的三侧都可以进行窄边框乃至无边框设计。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第一电极、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且第二电极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以及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电极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信号线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在将第二信号线排布在触控区的同时,不会因设置第二信号线而对第二电极的排布构成不良影响;此外,与导电网格结构设置为独立的一层网格结构相比,第二信号线的网格线和未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会变少,从而减小产生的寄生电容,保证触控基板的触控效果。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触控电极层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重叠的部分构成触控单元。例如,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形状为矩形。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条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第一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每条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第二子电极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每条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第一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每条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第二子电极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共同划分形成,第一连接部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一划分形成,第二连接部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另一划分形成。绝缘层还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和多个第三通孔,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第一子电极的部分通过第二通孔连接,且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第二子电极的部分通过第三通孔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不需要再设置导电桥之类的结构,保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结构上的连续性,从而具有稳固的结构,提高触控基板的良率,并有利于应用至柔性触控或者柔性触控显示领域。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绝缘层中设置有第四通孔,第二电极通过第四通孔与第二信号线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在将第二信号线排布在触控区的同时,不会因设置第二信号线而对第二电极的排布构成不良影响;此外,与导电网格结构设置为独立的一层网格结构相比,第二信号线的网格线和未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会变少,从而减小产生的寄生电容,保证触控基板的触控效果。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第一子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第二子信号线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第二子信号线包括由第二连接部间隔的多个线段,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同一条第二信号线中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线段通过第四通孔电连接。例如,进一步地,同一条第二信号线中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线段通过第四通孔实现电学上的并联。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信号线具有双层导电结构设计,与设计为单层导电结构相比,电阻降低,从而降低驱动压耗,有利于提高触控检测准确度。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基板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在本公开第二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像素的间隙之内。例如,进一步地,像素和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一一对应,且每个像素在显示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在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上述方案中,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设置,不会对显示基板的像素构成遮挡,有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率,提高显示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触控基板的A区域的截面图;
图3为图1所示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第一子网格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第二子网格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的一种触控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触控基板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第一子网格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一子网格结构中用于形成第二信号线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第二子网格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的另一种触控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的另一种触控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触控电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
图13为图12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C区域的一个触控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触控基板沿着M1-N1的截面图;
图15为图12中的触控基板沿着M2-N2的截面图;
图16为图12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形成的部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2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形成的部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的另一种触控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触控电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
图19为图18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C区域的一个触控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的触控基板沿着M3-N3的截面图;
图21为图18中的触控基板沿着M4-N4的截面图;
图22为图18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形成的部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8所示的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形成的部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设置在显示基板上的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划分为多个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括触控电极(例如下述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用户触摸触控显示面板时,在触摸位置,外物例如用户的手指会改变触控电极上的电压,据此可以通过检测发生电压改变(当触控电极用于形成电容时,该电压改变对应电容改变)的触控电极(触控单元)以确定触摸位置。
触控电极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出于提高出光亮度等的需求,触控电极可以设置为具有网格结构以使得显示基板的像素出射的光线可以从网格结构的网孔出射。在此情况下,网格结构的网孔和线宽的尺寸非常小,这增加了网格结构的设计难度。例如,在触控基板用于指纹识别时,触控单元需要追求非常小的设计尺寸以使得触控单元可以检测指纹的谷和脊,如此,网格结构的网孔会设计为与像素(子像素)一一对应,以使得触控单元具有较小的尺寸,在此情况下,网格结构的网孔可能设计为小至和子像素的尺寸大致相等。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触控电极层和绝缘层。触控电极层配置为由导电网格结构划分形成,导电网格结构包括彼此叠置的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绝缘层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间。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如此,用于构成触控电极的导电网格结构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组合形成,且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交错排布,从而使得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每个网孔被划分为了导电网格结构的四个网孔,因此,在制备导电网格时,不需要依据导电网格的网孔大小来设计网格的精细度(相当于目数),相当于降低了对网格精细度的要求,从而降低导电网格的精度设计要求,降低制备工艺难度,并降低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该些附图中,以触控基板所在面为基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对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中各个元件的位置进行指向性说明。在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平行于触控基板所在面,Z轴垂直于触控基板所在面。
如图1~图5所示,触控基板10的触控电极层100由导电网格结构形成,网格结构包括由绝缘层200间隔的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和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和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格和网格线都交错布置,即,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格线的交点对应于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孔。如此,使得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和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孔都被对方的网格线划分为小的网孔。如图3所示,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孔被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格线划分为了四个小的网孔,同样的,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孔也被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格线划分为了四个小的网孔,该被划分出的小的网孔即为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触控基板所在面上,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格线的交点(此处因只表明位置关系,因此忽略网格线的线宽而将此交点看作为无面积或者面积为零的点)的正投影和对应的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孔的形心的正投影重合,相应地,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格线的交点(此处看作为无面积的点)的正投影和对应的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孔的形心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排布方式以及网孔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一子网格结构101的网格线由彼此垂直的多条横向线(横向为与触控电极层所在面平行的任一方向,假设为图4中斜率为正的线)和多条纵向线(纵向为与触控电极层所在面平行且和横向垂直的方向,对应上述的假设,该线为图4中斜率为负的线)交叉形成,形成的网孔的形状为矩形(图4所示为正方形),相应地,如图5所示的第二子网格结构102也为类似设计,在此不对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结构设计进行赘述。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图4中的第一子网格结构101沿与触控电极层所在面平行的方向进行偏移(横向和纵向上都需要偏移),偏移量可以为网孔尺寸的1/2的奇数倍,从而得到第二子网格结构102的网格线和网孔的设计位置。
例如,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可以为三角形、菱形、多边形(例如蜂窝形设计)等,网孔为矩形设计的情况下,各个网孔可以交错排布,基于上述情况,可以对应设计网格线的排布。例如,以导电网格结构需要设计为使得其网孔对应显示基板中的像素为例,假设显示基板的像素设计为以RGB三基色进行显示,且R、G、B三像素排布为三角形(例如中文中的“品”字形),则导电网格结构中的网孔会呈现交错排布,相应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中任一个的网孔也呈现交错排布。
在触控基板的当前设计中,触控电极层的触控电极(例如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对应的信号线需要引出以与其它控制电路(例如芯片)连接,触控基板中一般会在触控电极层所在区域的周边设计引线区(即,触控电极层周边的至少三侧会设计引线区,若涉及屏下摄像等设计,触控电极层的四周都会设计引线区)以布置该些信号线。但是,随着大尺寸、高精度等的设计需求,触控电极层中的电极数量会相应增加,这会使得引线区具有较大的宽度,从而限制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基于触控电极层通过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实现的双层设计,可以将触控电极层中的一种触控电极(例如驱动电极)的信号线(设计为与驱动电极连接的信号线)布置在触控电极层所在的区域之内,并且在该信号线与其它结构(例如触控电极或者其它类型的信号线)交叉的区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层布置该信号线和交叉的其它结构,以保证信号线的布置不会被其它结构阻碍,即,信号线可以不受干扰地布置在触控电极层所在的区域中,从而使得触控基板中不需要为上述信号线额外布置引线区,即,使得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边框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触控基板中用于转接外部电路的引线区,能够在追求窄边框设计时被弯折至背面,引起该用于转接外部电路的引线区的宽度不会被考虑在窄边框的限制条件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关于触控基板具有无边框设计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触控基板还包括触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一侧的引线区,触控电极层位于触控区。触控电极层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交叉。第一信号线与第一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引线区,第二信号线与第二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引线区。在触控区,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位于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如此,第二信号线可以分布在第一电极之间,即,第二信号线在引出时其至少部分会位于触控区,从而减少第二信号线在触控区之外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触控基板的窄边框设计。示例性的,如图1~图6所示,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11和引线区12,且引线区12仅位于触控区11的一侧,即,触控区11其它的三侧的边缘即为触控基板的边缘。触控电极层100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110和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120,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彼此交叉,在交叉处,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形成可用于检测触控的电容。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都位于触控区11,第一电极110延伸至触控区11和引线区12的交界处,从而与第一电极110连接的第一信号线130可以仅布置在引线区12中,而与第二电极120连接的第二信号线140布置在第一电极110之间,以从触控区11延伸至引线区12中。如此,第二信号线140不需要延伸至触控区11之外后再汇总至如图6所示的引线区12中。
例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一可以为驱动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另一为感应电极。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每条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触控区至引线区的方向平行,每条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触控区至引线区的方向垂直。例如,进一步地,第二信号线与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如此,第二信号线可以分布在第一电极之间,从而使得第二信号线直接从触控区进入引线区,而不需要从触控区的周边引出然后再进入引线区以和第一信号线进行汇总(用于转接至其它电路),即,除了触控区一侧的引线区之外,触控区的其它三侧都可以不再设计引线区,即,使得触控区的三侧都可以进行窄边框乃至无边框设计。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6所示,触控区11至引线区12的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而第一电极110的延伸方向和Y轴平行,第二电极120的延伸方向和X轴平行,如此,第一电极110的一端直接延伸至触控区11和引线区12的交界处,从而使得第一信号线130基本只布置在引线区12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信号线140布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110之间,即,第二信号线140的延伸方向和第一电极110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或者,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针对图1和图6所示的结构,在第二信号线140沿着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110延伸时,在第二信号线140越过一条第二电极120时,其可以转接到第二子网格结构上,延后沿着相邻的第二电极120延伸,然后再转接至第一子网格结构上,如此,将第二信号线140延伸至引线区12。
在实际工艺中,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的数量需要根据触控区域的具体形状和面积来决定,第一电极的数量可以小于、等于或者大于第二电极的数量的。如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线在触控区的部分可以都排布在第一电极的间隙处,即由相邻的第一电极夹置,具体如图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些第二信号线可以布置在触控区的边缘,从而使得至少一条位于触控区边缘的第一电极夹置在两条相邻的第二信号线之间,而未布置在触控区边缘的第二信号线的位于触控区的部分仍布置在第一电极的间隙处。另外,在相邻第一电极的每个间隙处,可以如图6所示只布置一条第二信号线,也可以布置多条第二信号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引线区用于第一电极(或对应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电极(或对应的第二信号线)和外部电路的转接,在考虑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引线区设计为参与构成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即,在考虑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或者无边框设计时,可以不考虑该引线区的尺寸。示例性的,如图1、图6所示,引线区12可以包括邦定区13,邦定区13中设置有端子(或称为接触垫、搭接电极等),第一信号线130和第二信号线140延伸至邦定区13中并与端子一一对应连接。端子可以设置为与外部电路连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端子可以设置为与带有触控芯片的柔性电路板搭接。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基板的端子设置为转接至触控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基板上,并通过显示基板与外部电路(例如设置有触控芯片的柔性电路板或者直接邦定在显示基板上的触控芯片)连接。在触控显示面板中,如图1、图6所示的触控基板10的位于引线区12的部分可以弯折至背面(例如显示基板的背离触控基板的一侧),从而在触控侧(或者显示侧),触控显示面板的用于呈现给用户的界面的面积基本相当于触控基板的触控区11所对应的面积;或者,触控基板10的位于引线区12的部分可以不被弯折,从而在最终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仅在触控区(或者显示区)的一侧设置对应引线区12的边框,其它三侧为无边框设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认为触控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实现了无边框设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因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是从导电网格结构(或其包括的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中划分出来的,如此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间隙处仍是存在剩余网格结构的,该些剩余网格结构所在的区域可以看作为虚设区。此外,在第二信号线设置在位于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情况下,第二信号线可以看作是从导电网格结构的位于虚设区的部分中被进一步划分出来的。如此,可以使得触控基板的触控区整体看起来具有相对完整的导电网格结构,从而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均一性。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为同层或者不同层,相应地,所需要的触控电极的结构不同。下面,对具有该两种结构的触控电极的触控基板的结构,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第一电极、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且第二电极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以及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电极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信号线连接。因为第二电极和第二信号线分为由位于不同层的第二子网格结构和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因此第二信号线在与对应的第二电极连接的同时仅是在平面方向上与其它的第二电极(未与该第二信号线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交叉(两者在触控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虽然彼此交叉,但该两者实际是位于不同层的),从而在将第二信号线排布在触控区的同时,不会因设置第二信号线而对第二电极的排布构成不良影响;此外,因为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大于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因此与导电网格结构设置为独立的一层网格结构相比,第二信号线在与未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交叉时,第二信号线的网格线和第二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会变少,从而减小产生的寄生电容,保证触控基板的触控效果。
示例性的,如图3以及图6~图10所示,第一电极110(图7示出了其中的三条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划分形成,而第二电极120(图7示出了其中的三条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由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划分形成,如此,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由绝缘层200间隔而位于不同层。此外,第二信号线140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图7示出了其中的两条第二信号线140a、140b)划分形成,第二电极120和对应的第二信号线140通过设置在绝缘层中的第一通孔连接,第一通孔的位置可以为区域S所在的位置。如此,第二信号线140和第二电极120位于不同层,第二信号线120在布置在相邻第一电极110之间的同时,不会与未彼此对应的第二电极120交叉连接,具体地,如图7~图10所示,与第二电极120a连接的第二信号线140a和第二电极120b、120c不同层而不会彼此连接,与第二电极120b连接的第二信号线140b和第二电极120c不同层而不会彼此连接。
申请人基于图6所示的设计进行了仿真模拟,在该仿真模拟中:假设两电极(上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为5000埃、介电常数为5.5;基于图6设计的信号线的宽度(此处为网格线的线宽,而网格线围成的网孔为正方形,其边长为60um)为3um,其与4mm×4mm尺寸的电极交叉时,产生的寄生电容为0.129pf;在用于对比的当前设计中,未采用网格设计,信号线的宽度为100um,在该信号线与4mm×4mm尺寸的电极交叉时,产生的寄生电容为37.69pf。当前触控单元需要的电容值可能小至1~2pf范围内,对于当前的设计而言,寄生电容的数值远远大于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从而形成极大的干扰,难以更加精准地定位触控位置,而本申请的设计所产生的寄生电容值远小于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从而可以保证触控功能的精准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为具有尽量大的重叠面积,以使得触控电容主要分布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即,在触控电容充电之后,主要形成垂直电场(电场方向大致和触控基板所在面垂直);或者,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为具有尽量小的重叠面积,以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形成触控电容的主要部分之间并不存在重叠,从而使得触控电容具有较大的作用面积,即,在触控电容充电之后,主要形成水平电场(电场方向大致和触控基板所在面平行)。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在垂直于触控电极层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重叠的部分构成触控单元。例如,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形状为矩形。示例性的,如图6~图10所示,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为矩形电极,第二信号线140的位于触控区的部分的宏观形状(网格尺寸小,从而将网格引入的形状变化认为是微观性的)为直线形。如此,触控单元(或者其包括的触控电容)由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重叠的部分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且彼此重叠以形成触控单元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的网孔尺寸和第二电极的网孔尺寸都为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尺寸的四倍,即,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第一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二电极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相应地,第二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一电极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每条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第一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每条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第二子电极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示例性的,如图11~图17所示,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由多个第一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一连接部112依次连接形成,且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一连接部112交替排布,同样的,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由多个第二子电极12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122依次连接形成,且第二子电极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交替排布。在触控基板所在面上,第一电极110a、110b、110c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不重合,即,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正投影之外;此外,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22交叉以实现部分重合,即,第一连接部112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122的正投影交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10a、110b、110c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连接处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并未示出,具体可以参见如图13中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1~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子网格结构的与第一子电极重叠的部分不参与构成触控电极,同样的,第一子网格结构的与第二子电极重叠的部分也不参与构成触控电极,即,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上述重叠部分可以看作为虚设部分。第一电极(其包括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的网孔尺寸和第二电极(其包括的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的网孔尺寸都为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尺寸的四倍,即,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重叠的区域,第一连接部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二连接部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相应地,第二连接部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一连接部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为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菱形电极,该菱形电极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第二信号线的延伸轨迹设计。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示例对该不同情况下的触控电极层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信号线140a、140b的位于触控区的部分的宏观形状为直线形,第一电极110a、110b、110c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菱形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具有较小的尺寸(宽度),从而使得相邻的第一电极110a、110b、110c之间具有较宽的间隙,且第二信号线140a、140b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重叠部分较少而生产的寄生电容较小(和图6所示结构相比),有利于提高触控效果。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电极110a、110b、110c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菱形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具有较小的尺寸(宽度),以致趋近于为正方形,从而使得相邻的第一电极110a、110b、110c之间具有较窄的间隙,且该间隙的整体延伸形状和第一电极的边缘形状近似相同,如此,第二信号线和第一电极的边缘大致为共形,即,位于该间隙处的第二信号线的宏观形状与第一电极的边缘的形状相同或者近似相同。在此情况下,第二信号线140a、140b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重叠部分较少而生产的寄生电容较小(和图6和图11所示结构相比),有利于提高触控效果。例如,进一步地,第二信号线140a、140b可设置为仅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第二连接部重合,第二连接部一般为整个第二电极的最窄的部分,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二信号线和未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之间的重叠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小产生的寄生电容,相应地,使得触控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可以排布为和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都交叉,从而便于划分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示例性的,如图6~图10所示,用于限定网孔的网格线为两种直线,该两种直线彼此垂直,且都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的夹角都为45度,该种设计下,更便于划分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划分为具有菱形的多个第一子电极和多个第二子电极。此外,应当知晓的是,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排布方式可以随着工艺需求进行设计,而不限于为上述的设计方式。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例如,每条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第一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每条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第二子电极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共同划分形成,第一连接部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一划分形成,第二连接部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另一划分形成。绝缘层还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和多个第三通孔,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第一子电极的部分通过第二通孔连接,且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第二子电极的部分通过第三通孔连接。如此,第一电极及其包括的第一子电极、第二电极及其包括的第二子电极都为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电极结构,而且用于连接第一子电极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连接第二子电极的第二连接部分别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和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从而不需要再设置导电桥之类的结构,保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结构上的连续性,从而具有稳固的结构,提高触控基板的良率,并有利于应用至柔性触控或者柔性触控显示领域。
示例性的,如图3以及图18~图23所示,第一电极110(图18示出了其中的三条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和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共同划分形成,而第二电极120(图18示出了其中的三条第二电极120a、120b、120c)也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和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共同划分形成,如此,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都为双层电极结构而同层设置。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由多个第一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一连接部112依次连接形成,且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一连接部112交替排布,同样的,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由多个第二子电极12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122依次连接形成,且第二子电极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交替排布。在触控基板所在面上,第一电极110a、110b、110c和第二电极120a、120b、120c不重合,即,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正投影之外;此外,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22交叉以实现部分重合,即,第一连接部112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122的正投影交叉。
具体如图20~图23所示,第一电极110a、110b、110c的第一子电极111包括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划分形成的第一上电极1111(例如图22和图23中的第一上电极1111a、1111b、1111c)和由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划分形成的第一下电极1112(例如图22和图23中的第一下电极1112a、1112b、1112c),如图21所示,第一上电极1111和第一下电极1112由设置在绝缘层200中的第二通孔连接;同样的,第二电极120a、120b、120c的第二子电极121包括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划分形成的第二上电极1211(例如图22和图23中的第二上电极1211a、1211b、1211c)和由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划分形成的第二下电极1212(例如图22和图23中的第二下电极1212a、1212b、1212c),如图20所示,第二上电极1211和第二下电极1212由设置在绝缘层200中的第三通孔连接。此外,如图18~图20所示,第一连接部112由第一网格结构101划分形成;如图18~图19和图21所示,第二连接部122由第二网格结构102划分形成,如此,在使得每条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的子电极实现依次连接的同时,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同层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的第一子电极的网孔和第二电极的第二子电极的网孔都由第一子网格结构网孔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交叠形成,从而第一电极的第一子电极的网孔尺寸和第二电极的第二子电极的网孔尺寸都等于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尺寸,即,在第一子电极中,其第一上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下电极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一下电极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相应地,第一下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上电极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一上电极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此外,在第二子电极中也具有类似设计,在此不做赘述。另外,在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部重叠的区域,第一连接部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二连接部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相应地,第二连接部的网格线的交叉点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网孔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还可以进一步与该第一连接部的网孔的形心在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第二子电极可以设置为菱形电极,在此情况下,第二信号线的排布方式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信号线可以设置为单层结构;或者,可以设置为双层结构以减小整体电阻。第一信号线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设计。下面,同个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该两种设计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绝缘层中设置有第四通孔,第二电极通过第四通孔与第二信号线连接。如此,因为第二电极和第二信号线分为由位于不同层的第二子网格结构和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因此第二信号线在与对应的第二电极连接的同时仅是在平面方向上与其它的第二电极(未与该第二信号线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交叉(两者在触控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叉,而该两者实际是位于不同层的),从而在将第二信号线排布在触控区的同时,不会因设置第二信号线而对第二电极的排布构成不良影响;此外,因为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大于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因此与导电网格结构设置为独立的一层网格结构相比,第二信号线在与未对应连接的第二电极交叉时,第二信号线的网格线和第二电极的网格线的交叉点会变少,从而减小产生的寄生电容,保证触控基板的触控效果。该实施例中关于第二信号线的排布方式可以参见如图16和图17中的相关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层设置的情况下,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第一子信号线由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第二子信号线由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第二子信号线包括由第二连接部间隔的多个线段,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同一条第二信号线中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线段通过第四通孔电连接。例如,进一步地,同一条第二信号线中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线段通过第四通孔实现电学上的并联。如此,第二信号线都由两条并联的子信号线构成,即,具有双层导电结构设计,与设计为单层导电结构相比,该方案中的第二信号线的电阻降低,从而降低驱动第二电极时在第二信号线上产生的压耗,有利于提高触控检测准确度。示例性的,如图22所示,第二信号线140a、140b包括由第一子网格结构101划分出来的第一子信号线141,第一子信号线141为连续的导线结构;如图23所示,第二信号线140a、140b包括由第二子网格结构102划分出来的第二子信号线142,每条第二子信号线142都为由第二电极(其包括的第二下电极1212a、1212b、1212c)间隔的线段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第二子信号线142的每条线段需要和第一子信号线141并联,因此每条线段和第一子信号线141之间至少有两处连接。例如,每条线段的两端都与第一子信号线141连接。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从触控基板的触控侧至与触控侧背离的一侧(或者,对于触控显示面板而言,为沿从触控基板至显示基板的方向),第一电极(或者第一网格结构)和第二电极(或者第二网格结构)依次叠置,具体如各个附图所示结构;或者,第二电极(或者第二网格结构)和第一电极(或者第一网格结构)依次叠置。上述选择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基板和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示例性的,如图24所示,触控基板10位于显示基板20上且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显示基板的类型不做限制,该显示基板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基板(简称为“OLED面板”)、液晶显示基板、电子纸显示基板等。
下面,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为OLED基板为例,对本公开下述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例如,OLED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显示功能层,显示功能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每个子像素中设置有一个发光器件。阵列基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和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电容等。发光器件可以包括依次层叠在阵列基板上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
例如,触控基板的触控电极层等结构可以以显示基板为基底进行制备,从而有利于触控基板的轻薄化设计。例如,在完成对OLED基板的封装之后,在其封装层上直接制备触控电极层。该设计下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为TOE(Touch on Encapsulation,简称为TOE)形式的触控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可以看作为上述的发光器件),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像素的间隙之内。例如,进一步地,像素和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一一对应,且每个像素在显示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在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在该些实施例中,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层的设置,不会对显示基板的像素构成遮挡,有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率,提高显示亮度。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所应用的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电极层,配置为由导电网格结构划分形成,所述导电网格结构包括彼此叠置的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以及
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第二子网格结构之间;
其中,在所述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交点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的网孔的正投影之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控区以及位于所述触控区一侧的引线区,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触控区,以及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
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和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及
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引线区,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彼此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引线区;
其中,在所述触控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
每条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所述触控区至所述引线区的方向平行,以及
每条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由所述触控区至所述引线区的方向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且所述第二电极由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以及
所述绝缘层中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触控电极层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彼此重叠的部分构成触控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
每条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一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每条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二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在所述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所述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同层设置,
每条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一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每条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二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所述触控电极层所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正投影彼此交叉,且所述第一子电极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子电极的正投影之外,
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共同划分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之一划分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之另一划分形成,以及
所述绝缘层还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和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所述第一子电极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接,且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用于构成同一所述第二子电极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号线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所述绝缘层中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由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由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划分形成,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的多个线段,所述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同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中的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的所述线段通过所述第四通孔电连接,
优选地,同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中的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的所述线段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并联。
9.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所述第一子网格结构和所述第二子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像素的间隙之内,
优选地,所述像素和所述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像素在所述显示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网格结构的网孔在所述基板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3055.0A CN113867570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3055.0A CN113867570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7570A true CN113867570A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00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63055.0A Pending CN113867570A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6757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15858A (zh) * | 2022-01-19 | 2022-04-29 |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
WO2023142504A1 (zh) * | 2022-01-28 | 2023-08-03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2072A (zh) * | 2013-05-21 | 2014-12-03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 |
CN104407758A (zh) * | 2014-12-04 | 2015-03-1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206322134U (zh) * | 2016-12-23 | 2017-07-1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
CN107656646A (zh) * | 2017-09-27 | 2018-02-0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摸传感器及触摸显示面板 |
CN108089760A (zh) * | 2018-01-02 | 2018-05-29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13157136A (zh) * | 2021-04-14 | 2021-07-23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11163055.0A patent/CN11386757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2072A (zh) * | 2013-05-21 | 2014-12-03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 |
CN104407758A (zh) * | 2014-12-04 | 2015-03-1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206322134U (zh) * | 2016-12-23 | 2017-07-1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
CN107656646A (zh) * | 2017-09-27 | 2018-02-0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摸传感器及触摸显示面板 |
CN108089760A (zh) * | 2018-01-02 | 2018-05-29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13157136A (zh) * | 2021-04-14 | 2021-07-23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15858A (zh) * | 2022-01-19 | 2022-04-29 |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
WO2023142504A1 (zh) * | 2022-01-28 | 2023-08-03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151096B1 (en) | Capacitive touch structure, embedded touch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scann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8021288B (zh) |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1169352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388294B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3485576B (zh) |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3713789A (zh) | 包括具有突起的感测电极的触摸面板 | |
JP2015035122A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60259443A1 (en) | Capacitive touch structure, in-cell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canning method | |
CN109491544B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867570A (zh)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面板 | |
CN105159510B (zh) |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EP4130945A1 (en) |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EP4130944A1 (en) | Touch-control structure,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1158533B (zh) | 检测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296640A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113031829B (zh) | 触控电极结构、触控面板、显示装置 | |
CN113157150B (zh) |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0174968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4077328A (zh) |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 |
CN113485577B (zh) |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US12073049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dditional electrode layer for improving mutual capacitance variation | |
CN112394843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526231B2 (en) | Touch routing lines for self-capacitance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
CN113268152B (zh) | 触控显示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 |
EP4131399A1 (en) |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