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66980A - 近眼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近眼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66980A CN113866980A CN202111101302.4A CN202111101302A CN113866980A CN 113866980 A CN113866980 A CN 113866980A CN 202111101302 A CN202111101302 A CN 202111101302A CN 113866980 A CN113866980 A CN 1138669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display module
- frame
- housing
- disp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766 Cannabis sativa ssp. sativa var.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765 Cannabis sativa ssp. sativa var. spontan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120 cam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607 chanvre indie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87 hemp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43 swea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设备主体;显示模组与设备主体的一端连接,被配置为可在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展平状态下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与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近眼显示设备的便携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近眼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眼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有智能眼镜装载的电子器件越来越多,实现的功能也愈发全面,使得人们会经常佩戴智能眼镜外出工作或社交。因此,如何提升智能眼镜的携带便捷性,已经成为了业内人员的主要关注对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设备主体;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连接,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展平状态下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与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设备主体以及绑带,且所述设备主体设置有弯折件和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及第四壳体;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弯折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弯折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可沿所述弯折件滑动,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弯折件还被配置为可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以及所述第四壳体之间相邻的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上进行转动,以使所述设备主体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绑带与所述第四壳体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进行弯折后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以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设备主体以及佩戴支架;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展平状态下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与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所述佩戴支架被配置为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不仅可以利用显示模组和设备主体实现近眼显示设备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还可以将展平状态下的设备主体进行伸长,并可将伸长后的设备主体向靠近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使得设备主体可以与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如此,用户可通过该佩戴空间将弯折后的设备主体和显示模组佩戴在手腕上进行携带,提升了近眼显示设备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在第一位置时与设备主体200和佩戴支架4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在第二位置时与设备主体200和佩戴支架4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框架12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框架12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设备主体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设备主体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第一壳体211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7中框架120沿Ⅵ-Ⅵ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0中环形凸沿1222和环形挡墙2113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配合示意图;
图17是图2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3中第一壳体211在另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图11中第二壳体212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图2中设备主体20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1中设备主体200沿Ⅳ-Ⅳ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3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图23中展平组件220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3中绑带3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11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图2中Q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在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0中弯折件3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和部分弯折件35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第二盒体2122、弯折件250以及限位组件260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第一盒体2112、第二盒体2122、弯折件250以及限位组件260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0中S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阐述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该近眼显示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近眼显示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不在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近眼显示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近眼显示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近眼显示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 (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近眼显示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近眼显示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 1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近眼显示设备10可以在用户眼部前方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如图1至图3 所示,近眼显示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绑带300以及佩戴支架400。显示模组100可以与设备主体200的一端连接,并可在设备主体200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设备主体200可以与佩戴支架4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用户可通过佩戴支架400 将显示模组100佩戴在用户眼部前方进行使用。同时,当设备主体200与佩戴支架400拆卸后,设备主体200还可以在靠近显示模组100的方向上进行弯折。绑带300可以与设备主体200的另一端连接,其可以用于在设备主体200弯折后与显示模组1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显示模组 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可以组成一个环状结构,进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
如此,用户可通过该佩戴空间A将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如同手表一般佩戴在手腕上进行携带,而佩戴支架400可以如同眼镜一般佩戴在用户的头部进行携带,以提高近眼显示设备10的便携性。当然,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佩戴于用户手腕上时,其也可以实现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使得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还可以如同智能手表一般进行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10相较于仅能够佩戴于用户头部进行使用的方案,其不仅可以提升近眼显示设备10的便携性,还可以扩大近眼显示设备10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景。
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在第一位置时与设备主体200和佩戴支架400 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在第二位置时与设备主体200和佩戴支架400 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的结构示意图。
显示模组100可以通过佩戴支架400固定在用户的眼部前方,且显示模组100还可以与设备主体200转动连接,使得显示模组100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可以用于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可以用于与设备主体2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如图4至图5所示,当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通过佩戴支架400佩戴在用户头部时,位于第一位置的显示模组100可以与用户的眼部相对设置,而位于第二位置的显示模组100 可以与位于第一位置的显示模组100关于设备主体200对称设置。
如此,当用户将显示模组100转动至第二位置与设备主体2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时,设备主体200可向背离佩戴支架400且靠近显示模组100的方向进行弯折。当设备主体200弯折与绑带300和显示模组1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后,设备主体200与佩戴支架400连接的一侧即可背离佩戴空间A设置,以将设备主体200与佩戴支架400连接一侧上设置的如可拆卸部件、电连接件以及扬声器孔等显露在背离佩戴空间A,也即是用户腕部的一侧,降低用户长时间佩戴产生的汗液通过前述部件或孔洞对近眼显示设备10造成影响的概率。其中,显示模组100具体是以第一方向X为轴方向进行转动,而第一方向X可以与设备主体200 在展平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此外,前述关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描述仅是本实施例可采用的方案之一,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不仅限于此。比如,第二位置的显示模组100也可以由第一位置的显示模组100转动90°后到达,而不会与位于第一位置的显示模组100关于设备主体200对称设置。当然,随着第二位置的变化,设备主体200的弯折方向也会随之进行改变,仅需设备主体200弯折后能够与显示模组1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即可。
如图6所示,显示模组100可以包括:光学镜片110和框架120。光学镜片110可以设置于框架120上,其可以在设备主体200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框架120 可以与设备主体200连接,使得光学镜片110可以通过设备主体200固定在佩戴支架400上进行使用。同时,框架120还可以相对于设备主体200进行转动,使得显示模组100可以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设备主体2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
光学镜片110可以设置于框架120背离设备主体200的一侧,并与设备主体200相对设置,其可以在设备主体200的控制下呈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例如,光学镜片110可为光波导片,具体可为平面光栅波导例如衍射光栅波导,使得近眼显示设备10可通过光学镜片110 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境。其中,光学镜片110可以设置有光耦合进口部和光耦合出口部。光耦合进口部可以与设备主体200相对设置,光耦合出口部可以与光耦合进口部连接,且两者可以共同形成光学镜片110的光路。同时,当用户将近眼显示设备10佩戴在头部时,光耦合出口部还可以与用户的眼部相对设置。如此,设备主体200发出的光线可从光耦合进口部被耦合进入光学镜片110中,并在光路内传输,最后光线会在光耦合出口部处被耦合出光学镜片110,射入佩戴者眼中并在视网膜上成像,从而实现近眼显示设备10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以上仅是对光波导片基本功能的简单说明,光波导片的具体光学原理和结构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请参阅图7至图10,图7是图4中框架12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7中框架12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框架120可以用于安装光学镜片110,使得光学镜片110可以通过框架120与设备主体200 转动连接。如图7所示,框架120可以设置有框体部121和承载部122。框体部121在外形上可以呈方形设置,且框体部121还可以围设形成有用于安装光学镜片110的安装空间B。承载部 122可以设置于安装空间B内,且承载部122不仅可以用于承载光学镜片110,以提高光学镜片 110和框架120的装配便利性,其还可以用于与设备主体200转动连接,使得框架120可以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框体部121背离安装空间B的一侧还设置有定位柱1211,且该定位柱1211可以远离设备主体200设置,其可以用于与绑带30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框架120与设备主体200和绑带 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如图8所示,框体部121背离安装空间B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避让槽1201,定位柱1211可以设置于避让槽1201内,且定位柱1211在外形上可以呈T字形设置。其中,当绑带300与框架120进行连接时,定位柱1211可以插设于绑带300,并与绑带300 相卡接。当绑带300与框架120进行拆卸时,绑带300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定位柱1211退出绑带300的避让空间。如此,当用户需要携带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时,可以在设备主体200弯折后利用定位柱1211与绑带300连接,以使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 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当用户需要将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装配到佩戴支架400 上时,可以拆卸定位柱1211和绑带300,使得设备主体200可以恢复至未弯折前的展平状态,以便于设备主体200与佩戴支架400进行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20与绑带300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装配,仅需能够实现框架120和绑带300的可拆卸连接即可。例如,框架120和绑带300也可以采用一些手表中表带与表头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装配,如生耳针、表带扣以及金属扣等等。又或者是,框架120可以设置有螺纹孔,而绑带300上可以设置有螺钉,可通过将螺钉拧进螺纹孔,来实现绑带300与框架120可拆卸地连接。当然,除了通过机械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外,也可以通过如磁吸等方式来实现绑带300和框架120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承载部122背离设备主体200一侧可以用于放置光学镜片110,使得光学镜片110可以通过承载部122固定在安装空间B内。例如,承载部122的一侧上可以设置有粘胶,以粘接光学镜片110和承载部122。当然,为了提高光学镜片110和框架120的装配牢固性,光学镜片110与框体部121之间也可以进行点胶固化,以粘接光学镜片110和框体部121。如图7和图9所示,承载部122还可以设置有透光孔1221,且该透光孔1221可以连通光学镜片110和设备主体200,使得设备主体200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孔1221照射至光学镜片1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开设透光孔1221的方式,承载部122也可以做局部透明设计或全透明设计,来使得设备主体200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至光学镜片110上,仅需能够满足近眼显示设备10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所需的透光率即可。
承载部122靠近设备主体20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环形凸沿1222,且该环形凸沿1222可以凸出设置于安装空间B外,其可以用于与设备主体200转动连接。如图9至图10所示,环形凸沿 1222可以围绕透光孔1221设置,且环形凸沿1222还可以围设形成有与透光孔1221相连通的连接空间C。该连接空间C可以用于容纳设备主体200上对应的配合部件,以便于环形凸沿1222 与设备主体200进行转动连接。其中,环形凸沿1222位于连接空间C内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环形卡槽12221。设备主体200上的配合部件可以设置于环形卡槽12221内,并可与环形卡槽12221 的内侧壁在第一方向X上相卡接,以避免设备主体200从连接空间C内脱出,提高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转动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环形卡槽12221的部分区域还可以连通安装空间B,以为设备主体200的配合部件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避免设备主体200的配合部件在转动过程中与框架120发生干涉。当然,若是环形卡槽12221具有足够的空间,那么环形卡槽12221也可以不与安装空间B连通。
请结合图3参阅图11至图12,图11是图2中设备主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设备主体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设备主体200的一端可以与框架120连接,且设备主体200还可以在展平状态下向靠近框架120的方向进行弯折,使得设备主体200可以与显示模组1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如图11至图12所示,设备主体200可以设置有多个壳体210、展平组件220以及电子器件230。多个壳体210可以依次连接,且相邻两个壳体210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上进行转动,使得设备主体200能够在靠近显示模组100的方向上进行弯折。展平组件220 可以设置于壳体210上,其可以用于提供作用力限制相邻两个壳体210之间的转动,也即是限制设备主体200的弯折,以维持设备主体200的展平状态。电子器件23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 内,其可以用于实现近眼显示设备10所需的功能。
前述设备主体200的展平状态可以是多个壳体210背离佩戴支架400的一侧在第一方向X 上齐平设置的状态,也即是多个壳体210在第一方向X上呈“一”字形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200的展平状态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计,而不仅于多个壳体210要完全齐平设置,多个壳体210也可以呈弧线形进行排列连接,仅需设备主体200在与佩戴支架400拆卸后,能够进行弯折并与显示模组1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即可。
壳体21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且四个壳体210可以分别为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214。如图3和图11所示,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 213以及第四壳体214可以依次连接。其中,第一壳体211可以位于设备主体200的一端,其可以用于与框架120转动连接。第四壳体214可以位于设备主体200的另一端,其可以用于与绑带300连接。同时,四个壳体210中相邻的两个壳体210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进行转动,即第二壳体212可在靠近或远离第一壳体211的方向上进行转动,第三壳体213 可在靠近或远离第二壳体212的方向上进行转动,第四壳体214可在靠近或远离第三壳体213 的方向上进行转动。
如此,通过四个壳体210之间的转动可以实现设备主体200在靠近显示模组100的方向上的弯折,绑带300则可以在设备主体200弯折后向靠近框架120的方向位移,进而与框架120 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0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数量可以根据所需安装的电子器件 230以及设备主体200的设计长度进行选择,如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壳体”、“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第一壳体”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壳体”,也可以被称为“壳体”。
请结合图9至图10参阅图13至图14,图13是图11中第一壳体211的装配示意图,图14 是图13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图10中框架120和第一壳体211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0中框架120和第一壳体211在又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壳体211可以位于设备主体200的一端,其一侧可以用于与框架120转动连接,另一相对侧可以用于与第二壳体212转动连接。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211可以设置有第一盖体2111 和第一盒体2112。第一盖体2111可以盖设于第一盒体2112,并与第一盒体2112共同围设形成有容纳空间D,以利用容纳空间D安装电子器件230。其中,第一盖体2111可以用于与框架120 转动连接,以使框架120可相对于第一壳体211进行转动。第一盒体2112可以用于与第二壳体 212转动连接,以使第二壳体212可在靠近或远离第一壳体211的方向上进行转动。
第一盖体211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相连接的环形挡墙2113和卡扣2114。如图9、图10以及图14所示,环形挡墙2113可以设置于连接空间C内,即环形凸沿1222可以套设于环形挡墙 2113,且环形凸沿1222和环形挡墙2113能够以第一方向X为轴方向发生相对转动,以实现框架120相对于第一壳体211的转动。同时,为了减少环形挡墙2113和环形凸沿1222之间的摩擦,第一壳体211还可以设置有转动圈2115,且该转动圈2115可以设置于环形挡墙2113和环形凸沿1222之间,并套设于环形挡墙2113。其中,转动圈2115可以将环形挡墙2113和环形凸沿1222间隔开来,以减少环形挡墙2113和环形凸沿1222的接触面积。当框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转动时,环形凸沿1222可通过转动圈2115相对于环形挡墙2113进行转动。
为了避免转动圈2115受框架120转动影响在第一方向X上发生位移,环形挡墙2113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1131,而环形凸沿1222可以设置于第二限位槽12222。转动圈2115的内侧可以设置于第一限位槽21131内,与第一限位槽21131的内壁相接触,而外侧可以设置于第二限位槽12222内,与第二限位槽12222的内壁相接触。如此,第一限位槽21131和第二限位槽12222可以对转动圈2115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其中,转动圈2115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且转动圈2115还可以设置有缺口,以使转动圈2115的部分区域断开,在外形上可以类似于“C”形结构。相较于完整的圈形结构,当转动圈2115与环形挡墙2113和环形凸沿1222 进行装配时,断开的转动圈2115的形变量更高,能够为三者的装配提供足够的避让空间,以便于三者进行装配。
卡扣2114可以与环形挡墙2113背离第一盖体2111的一侧,且卡扣2114还可以设置于环形卡槽12221内,并可与环形卡槽12221的内侧壁在第一方向X上相卡接。其中,卡扣2114 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使得卡扣2114随环形挡墙2113插入连接空间C内时,可以与环形凸沿1222位于连接空间C内的一侧相抵接,并发生弹性形变为环形挡墙2113的插入提供避让空间。当环形挡墙2113插入到位时,卡扣2114即可在弹力作用下复位至环形卡槽12221 内,与环形卡槽12221的内侧壁相卡接,以避免环形挡墙2113从连接空间C内脱出。在本实施例中,卡扣21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卡扣2114可以关于第一方向X对称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2114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使得设备主体200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第一壳体211传播至光学镜片110上,第一盖体2111还可以设置有第一缺口21111,第一盒体2112可以设置有第二缺口21121。如图13所示,当第一盖体2111和第一盒体2112装配后,第一缺口21111和第二缺口21121可以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孔洞,且环形挡墙2113还可以围绕该圆形孔洞设置,使得容纳空间D内电子器件 230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该圆形孔洞以及框架120上的透光孔1221照射至光学镜片1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挡墙2113也可以仅有部分区域设置于第一盖体2111上,而另一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于第一盒体2112上,仅需当第一盖体2111和第一盒体2112装配后,两部分区域可以共同形成完整的环形挡墙2113即可。或者是,环形挡墙2113也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一盒体2112 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凸沿1222和环形挡墙2113的位置也可以进行互换。即,环形凸沿 1222可以设置于第一盖体2111上,而环形挡墙2113可以设置于框架120上。相应地,卡扣2114 和环形卡槽12221的位置也可以随之进行变化。如此,依然可以实现框架120和第一壳体211 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2114和环形卡槽12221的位置也可以进行互换。即,环形凸沿1222背离承载部1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卡扣2114,而环形挡墙2113靠近环形凸沿1222 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环形卡槽12221。如此,当环形凸沿1222套设于环形挡墙2113时,卡扣2114 依然可以设置于环形卡槽12221内,从而实现框架120和第一壳体211的转动连接。
请结合图10参阅图15至图16,图15是图7中框架120沿Ⅵ-Ⅵ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0中环形凸沿1222和环形挡墙2113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配合示意图。
为了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驻留,避免框架120受重力影响相对于第一壳体211转动。环形卡槽12221的内侧壁还可以具有斜面12223。如图10和图15所示,斜面12223 可以设置于环形卡槽12221与卡扣2114相卡接的内侧壁上。当框架120相对于设备主体200转动时,卡扣2114也会在环形卡槽12221内沿内侧壁进行滑动,并会在滑动过程中沿着斜面12223 向在靠近光学镜片110的方向发生位移。同时,又由于框架120与设备主体200之间的活动量有限,因此卡扣2114在转动过程中就会与斜面12223,也即是环形卡槽12221的内侧壁在第一方向X上相抵接,以增大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之间的摩擦,进而限制框架120的转动。当然,为了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转动,卡扣2114和斜面12223产生的抵接力可以被克服。即,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可以预先设计有一定的活动量或者是形变量,使得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装配后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进行一定的位移,以避免框架120与设备主体200出现抵接力过大导致卡死无法进行转动的问题。
具体而言,框架120和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数值可以呈驼峰曲线进行变化。当框架120 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框架120和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数值可以处于波谷的位置,随着框架120的转动,框架120和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数值就会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波峰的位置,最后在由波峰回落至波谷。例如,若是框架12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需要转动180°,那么在框架120由0°转动至90°的过程中,其与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会逐渐增大,并在转动至90°时达到最大,从而对框架120的转动进行限制,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的驻留。在框架120由90°转动至180°的过程中,其与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会逐渐减小,并在转动至 180°时达到最小,从而使得框架120可以转动至第二位置进行驻留。如此,框架120和卡扣2114 可以通过每转动180°进行循环,以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驻留,进而降低框架 120受除用户拨动以外的其他作用力影响而发生转动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当框架12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框架120和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数值可以处于波谷的位置仅是可采用的方案之一。例如,当框架12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框架120和卡扣2114之间的抵接力数值也可以处于波峰的位置,而不仅限于波谷,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同时,前述转动角度的数值限定也仅是可采用的方案之一。例如,框架120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也可以仅需要90°、100°或者120°,而不仅限于180°,其具体的转动角度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通过设置斜面12223的方式来限制框架120的转动外,也可以通过设置阻尼件的方式来限制框架120的转动,以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驻留。如图16所示,环形凸沿1222靠近环形挡墙2113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阻尼件1222a,而环形挡墙2113靠近环形凸沿12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阻尼件2113a,且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之间可以相啮合。其中,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可以是如橡胶、泡沫以及硅胶等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材质制成的。如此,当框架12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可以处于啮合状态。当框架120相对于第一壳体211转动时,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可以相抵接,以限制框架120的转动。当然,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之间产生的抵接力同样也可以被克服,即第一阻尼件1222a 和第二阻尼件2113a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框架120转动所需的避让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在环形卡槽12221内设置如凸包、硅胶套、止挡件的方式来限制框架120的转动。例如,环形卡槽12221可以设置有止挡件,当框架120转动180°后,卡扣2114可以与止挡件相卡接,使得框架120仅能够在同一方向上转动180°,从而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进行驻留。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2框架120和设备主体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除了能够以第一方向X为轴方向相对于设备主体200转动外,其也能够以第二方向Y为轴方向相对于设备主体200转动。如图17所示,第一盖体2111 可以设置有轴体2111a,而框架120可以套设于该轴体2111a,使得框架120可以通过轴体2111a 相对于第一壳体211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同时,框架120和轴体2111a之间也可以采用如前述的阻尼件的方式来实现框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驻留。其中,第二方向Y可以与设备主体200在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使得显示模组100 在转动时可以具有类似于翻盖手机的翻转动作,从而将显示模组100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或由第二位置翻转至第一位置。
请结合图13参阅图18至图22,图18是图13中第一壳体211在另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0是图11中第二壳体212的装配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2是图2中设备主体20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3和图18至图19所示,第一盒体2112背离环形挡墙2113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连接部 21122,且该连接部21122可以用于与第二壳体212转动连接。同时,第一盒体2112背离环形挡墙2113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123,且该第一安装槽21123可以用于安装展平组件220的部分结构,以便于与第二壳体212上展平组件220的另一部分结构相配合,对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的转动进行限制。
第二壳体212可以通过连接部21122与第一盒体2112转动连接。如图20至图21所示,第二壳体212也可以设置有第二盖体2121和第二盒体2122,且第二盖体2121也可以盖设于第二盒体2122,并与第二盒体2122共同围设形成又一容纳空间D,以安装电子器件230。其中,第二盒体21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容纳槽21221,且该容纳槽21221可以用于容纳连接部21122。同时,第二盒体2122还可以设置有转轴21222,且该转轴21222可以设置于容纳槽21221内,并与容纳槽21221的内侧壁相连接。转轴21222可以用于与连接部21122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的转动。
如图22所示,当连接部21122装配至容纳槽21221内后,转轴21222可以穿设于第二盒体 2122和连接部21122,使得连接部21122可以通过转轴21222相对于第二盒体2122进行转动。其中,转轴21222具体可以是螺钉,且转轴21222与第二盒体2122相接触的区域具有螺纹,使得转轴21222可以通过螺纹拧紧在第二壳体212上。同时,转轴21222与连接部21122相接触的区域可以具有光滑的表面,以便于连接部21122通过转轴21222进行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的转动方式也可以不仅限于采用转轴21222,其具体的转动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仅需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能够进行转动即可。
如图21所示,为了与第一壳体211上的部分展平组件220相配合,第二盒体2122设置有容纳槽2122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223,且该第二安装槽21223可以用于安装展平组件220的部分结构。其中,第二安装槽21223在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处于展平状态时,可以与第一安装槽21123相对设置,使得第一安装槽21123内的部分展平组件220和第二安装槽21223内的部分展平组件220可以相配合,以提供作用力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 212的展平状态。当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需要进行转动时,可克服展平组件220的作用力推动第一壳体211或第二壳体212进行转动,以实现设备主体200的弯折。
请结合图19和图21参阅图23至图25,图23是图11中设备主体200沿Ⅳ-Ⅳ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3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5是图23中展平组件220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9,图21以及图23至图24所示,展平组件220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第一连接件221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槽21123内,第二连接件222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槽21223内,且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可以进行磁吸连接,以提供磁力限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的转动,从而维持相邻两个壳体210的展平状态。当设备主体200 需要进行弯折时,用户可掰动第一壳体211或第二壳体212,以克服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产生的磁力推动第一壳体211或第二壳体212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设备主体200的弯折。当绑带300与框架120拆卸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即可在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产生的磁力作用下进行转动,使得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可以利用磁力进行展平,从而维持相邻两个壳体210的展平状态。其中,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均可以为磁体,以提高两者磁吸连接的强度。当然,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连接件222也可以仅有一个为磁体,而另一个为可被磁力吸引的物体,如金属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可以通过磁吸连接方式来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外,也可以通过形变作用力来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如图25所示,展平组件220可以设置有导向件223、滑动件224以及弹性件225。其中,导向件223的一端可以用于与第一盒体2112连接,且导向件223可以呈弧形设置,其内还可以设置有导向空间2231。滑动件224的一端可以用于与第二盒体2122连接,且滑动件224的另一端可以设置于导向空间 2231内,并可在导向空间2231内沿导向件223进行滑动。弹性件225可以设置于导向空间2231 内,且弹性件225可以分别与导向件223和滑动件224连接。当滑动件224相对于导向件223 滑动时,弹性件225可以在滑动件224的带动下进行压缩或者是拉伸,从而产生形变作用力,使得滑动件224在滑动后可以通过该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
如此,当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处于展平状态时,弹性件225可以处于未发生形变的状态。当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受力进行弯折,使得滑动件224在导向空间2231内沿导向件223滑动时,弹性件225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形变作用力用于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当然,弹性件225产生的形变作用力也可以被克服,使得用户可掰动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进行弯折,并可在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弯折后利用绑带300与框架120连接,从而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弯折状态。当绑带300与框架120拆卸后,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即可在形变作用力的带动下复位至展平状态。
此外,为了避免滑动件224从导向空间2231内脱出,展平组件220还可以设置有相应的限位结构。例如,展平组件220还可以设置有插销,且该插销可以固设于导向件223上。相应地,位于导向空间2231内的滑动件224可以设置有凹槽。如此,可以通过将插销插设于凹槽内来限制滑动件224的滑动,避免滑动件224从导向空间2231内脱出。其中,凹槽的长度即为滑动件 224的滑动行程。
第三壳体213和第四壳体214的结构可以与第二壳体212相同,且第三壳体213和第二壳体212转动连接的方式,以及第四壳体214与第三壳体213转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与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同。同时,第三壳体213和第二壳体212之间,以及第四壳体214和第三壳体213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展平组件220,用于维持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214的展平状态。其中,第二壳体212和第三壳体213,以及第三壳体213和第四壳体214的具体结构和转动连接方式可参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在此不予赘述。
电子器件23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内,其可以用于实现近眼显示设备10的功能。如图12 所示,电子器件230可以包括:光机231、主板232、电池233以及扬声器234。其中,光机231 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1的容纳空间D内,其发出的光线可以照射至光学镜片110上进行成像。主板232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212的容纳空间D内。电池233可以设置于第三壳体213的容纳空间D内。扬声器234可以设置于第四壳体214的容纳空间D内。同时,光机231、主板232、电池233以及扬声器234之间还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当然,电子器件230不仅限于包括前述器件,其还可以包括更多近眼显示设备10可装载的器件,且各个器件的布置也可以不仅限于前述方式,其具体的布设方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2和图8参阅图26至图28,图26是图3中绑带300的结构示意图,图27是图11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8是图2中Q处的局部放大图。
绑带300的一端可以与第四壳体214连接,且绑带300的另一端还可在设备主体200弯折后与框架120可拆卸地连接,以使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如图26至图27所示,绑带300的一端可以与第四壳体214转动连接,使得绑带300 可相对于第四壳体214转动,以便于绑带300与框架120可拆卸地连接。例如,绑带30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弹针310,而第四壳体214可以设置有相应的第一装配槽2141,且该弹针310可设置于第一装配槽2141内,使得绑带300不仅可以与第四壳体214转动连接,还可以与第四壳体214可拆卸地连接。如此,当用户将设备主体200佩戴于头部进行使用时,可以将绑带300 拆卸下来进行存放。其中,弹针310的具体结构可参现有技术中的生耳针,在此不与赘述。
绑带300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定位孔320,且定位孔3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图8和图 26所示,多个定位孔320可以在绑带30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布,其可以用于与框架120上的定位柱1211可拆卸地连接。当绑带300与框架120连接时,定位柱1211可插入定位孔320内,与绑带300相卡接。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手腕大小选择对应的定位孔320进行连接。当绑带300和框架120拆卸时,绑带300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定位柱1211退出定位孔320的避让空间。
此外,为了对绑带300进行收容,当绑带300与框架120拆卸后,绑带300的另一端还可以与第一壳体211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整条绑带300可以贴附于设备主体200上。如图2、图26和图28所示,第一盒体2112背离第一盖体211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限位柱21124,且该限位柱21124可以插设于绑带300的定位孔320,并与绑带300相卡接。相应地,绑带300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限位柱21124退出定位孔320的避让空间,以实现第一壳体211与绑带300另一端的可拆卸连接。如此,可利用设备主体200对绑带300进行收容,使得绑带300可以贴附于多个壳体210上。在本实施例中,绑带300的材质可以为柔性亲肤材质,如软胶、橡胶、硅胶、麻绳或相应的复合材质等等,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壳体210的数量足够多,使得设备主体200弯折后位于末端的壳体210 能够与框架120进行连接时,绑带300的设计也可以取消。同时,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 也可以围设形成一个“C”形结构,而不仅限于需要围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若是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围设形成一个“C”形结构,那么设备主体200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限制相邻两个壳体210进行转动的部件,使得壳体210在转动后可以进行驻留。其中,用于驻留的部件可参前述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的设计,即转轴21222和连接部 21122中的一个设置有第一阻尼件1222a,另一个设置有第二阻尼件2113a,使得连接部21122 相对于转轴21222转动后,可以通过第一阻尼件1222a和第二阻尼件2113a之间的阻尼力实现相邻两个壳体210在不同位置的驻留。
请参阅图29至图31,图29是图2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在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0是图29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中显示模组100、设备主体200以及绑带300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由于设备主体200的长度有限,因此会设计绑带300用于连接设备主体200和显示模组100,而较长的绑带300在与框架120拆卸后不方便进行收容,且若是如前述实施例一样将绑带300 贴附在设备主体200上进行收容,又会影响设备主体200的功能设计。例如,第二盒体2122背离第二盖体2121的一侧可以用于设计触控板,使得用户可进行触控操作。而绑带300贴附在设备主体200上进行收容就会遮挡住用于设计触控板的区域,导致设备主体200的功能设计受限。
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200还可以进行伸缩,并可在伸长后进行弯折与显示模组100和绑带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从而通过延长设备主体200长度,来减少绑带300 的设计长度,避免较长的绑带300影响设备主体200的功能设计。如图29至图31所示,设备主体200除了可以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 214,其还可以设置有弯折件250以及限位组件260。其中,弯折件250可以用于实现第一壳体 211和第二壳体212的滑动,以使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的距离增大或减小,从而实现设备主体200的伸缩。同时,弯折件250还可以用于在第一壳体211和壳体212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即是设备主体200伸长后进行弯折,以实现设备主体200的弯折。限位组件260可以用于提供作用力限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滑动,也即是限制于设备主体200的伸缩,以维持设备主体200的展平状态。此外,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214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且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214 依然可以如前述实施例一样转动连接,并可在展平组件220提供的作用力下维持展平状态,在此不与赘述。
请参阅图32至图35,图32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的结构示意图,图33是图30中弯折件3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和部分弯折件35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0中第一盒体2112、第二盒体2122、弯折件250以及限位组件260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32至图34所示,第一盒体2112位于容纳空间D内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有相连通第二装配槽21125和滑槽21126,且第二装配槽21125和滑槽21126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垂直,使得两者可以呈“L”形设置。其中,第二装配槽21125可以用于为弯折件25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使得弯折件250的一端可通过第二装配槽21125安装至滑槽21126内。同时,为了便于弯折件 250与第二壳体212连接,第一盒体2112靠近第二壳体21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开口21127,使得弯折件250的另一端可通过该开口21127延伸至容纳空间D外,与第二壳体212进行滑动连接。此外,第一盒体2112设置有第二装配槽21125和滑槽21126的相对两侧还可以设置有固定槽21128,且该固定槽21128可以用于安装限位组件260的部分结构。
弯折件250端部的相对两侧可以设置有凸起251,且该凸起251可以通过第二装配槽21125 安装至滑槽21126内,并可沿滑槽21126进行滑动。其中,凸起251在滑动后还可以与滑槽21126 的内侧壁相卡接,以避免弯折件250从容纳空间D内脱出。同时,为了避免凸起251从第二装配槽21125滑出,在弯折件250与第一盒体2112装配后,还可以对第二装配槽21125进行封堵处理。相应地,第二壳体212的第二盒体2122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盒体2112相同的结构,使得弯折件25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盒体2122滑动连接,在此不予赘述。
如此,在设备主体200未弯折之前,弯折件250可以收容在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 的容纳空间D内。当设备主体200需要进行弯折时,可拉动第一壳体211或第二壳体212,使得弯折件250可以从容纳空间D内滑出进行弯折,从而达到设备主体200在伸长后进行弯折的目的。其中,弯折件250的材质可以是软胶,以使弯折件250可以具有弯折性能。同时,弯折件250内还可嵌设有导电线路,使得弯折件250还可以用于实现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 内电子器件230的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件250也可以不仅限于软胶,其也可以是如前述实施例一样由多个转动连接的壳体210构成,使得其能够具有弯折能力。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 和第二壳体212也可以仅有一个与弯折件250滑动连接,而不限于相邻两个壳体210均与弯折件250滑动连接,仅需相邻两个壳体210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上滑动,使得设备主体200可以进行伸缩即可。同时,弯折件250也可以与第一盒体2112和/或第二盒体2122 的外表面滑动连接,而不仅限于要收容于容纳空间D内。
限位组件260可以用于提供作用力限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滑动,并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如图35所示,限位组件360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61 和第二限位件362。第一限位件261可以设置于第一盒体2112的固定槽21128内,第二限位件 262可以设置于第二盒体2122的固定槽21128内,且第一限位件261和第二限位件262能够进行磁吸连接,以提供磁力限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滑动,并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当设备主体200需要进行伸长时,用户可以克服第一限位件261和第二限位件262产生的磁力拉动第一壳体211或第二壳体212,使得设备主体200可以进行伸长,进而实现设备主体200在伸长后的弯折。其中,第一限位件261和第二限位件262均可以为磁体,以提高两者磁吸连接的强度。当然,第一限位件261和第二限位件262也可以仅有一个为磁体,而另一个为可被磁力吸引的物体,如金属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受外力影响发生错位,第一壳体 211和第二壳体212中的一个还可以设置有凸块,另一个设置有相适配的凹坑。当第一限位件 261和第二限位件262磁吸连接时,凸块可以设置于凹坑内,使得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 可以通过凸块和凹坑进行定位连接。
请参阅图36,图36是图35中第一盒体2112、第二盒体2122、弯折件250以及限位组件 260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通过磁力的方式来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也可以利用形变作用力来维持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展平状态。例如,限位组件260 还可以设置有插接件263、弹簧264以及推动件265。如图36所示,插接件263可以设置于第一盒体2112上,且插接件263上可以设置有卡槽2631。第二盒体2122可以设置有与插接件263 对应的插槽21224,弹簧264可以设置于插槽21224内。推动件265可以设置于第二盒体2122 上,且该推动件265可以与弹簧264连接,并可推动弹簧264发生弹性形变。如此,当第一盒体2112和第二盒体2122连接时,插接件263可插入插槽21224内与弹簧264相抵接,以使弹簧264发生弹性形变,为插接件263的插入提供避让空间。当插接件263插入到位后,弹簧264 可在卡入插接件263的卡槽2631内,与插接件263相卡接。当第一盒体2112和第二盒体2122 需要进行滑动时,可通过按压推动件265使得弹簧264发生弹性形变,为插接件263退出插槽 21224提供避让空间,使得插接件263可以退出插槽21224,从而实现第一盒体2112和第二盒体2122之间的滑动。相较于采用磁吸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第一盒体2112和第二盒体2122在展平状态下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件250也可以不仅限于设置在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之间,其可以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壳体210之间,并与两个壳体210滑动连接,以实现设备主体200 的伸缩。同时,弯折件350也可以不仅限于一个,比如,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可以通过弯折件350进行伸缩弯折,而第二壳体212和第三壳体213也可以通过弯折件350进行伸缩弯折。同理,第四壳体214可以如前述实施例一样与第三壳体213转动连接,也可以与第三壳体213通过弯折件350进行伸缩弯折。即,多个相邻壳体210之间既可以采用弯折件350进行伸缩弯折,也可以如前述实施例一样采用转轴21222进行转动弯折,或者是两种弯折方式同时采用,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设备主体200的多个壳体210还可以划分为多个主体,且相邻两个主体之间可通过弯折件250进行滑动连接。例如,第一壳体211可以构成设备主体 200的一主体,而第二壳体212、第三壳体213以及第四壳体214可以构成设备主体200的另一主体,使得相邻两个主体之间可以进行伸缩,并可在伸长后进行弯折。或者是,第一壳体211 和第二壳体212可以构成设备主体200的一主体,而第三壳体213和第四壳体214可以构成设备主体200的另一主体,且第二壳体212和第三壳体213可以通过弯折件250进行伸缩弯折,使得相邻两个主体之间可以进行伸缩,并可在伸长后进行弯折。其中,随着壳体210数量的不同,主体的划分也不相同,仅需保证相邻两个主体之间可通过弯折件250进行伸缩弯折即可。
请参阅图37,图37是图31中S处的局部放大图。
由于设备主体200可以进行伸缩,因此绑带300的设计长度可以减小。当绑带300的另一端与框架120拆卸后,其另一端可以与第四壳体214连接,使得较短的绑带300可以固定在第四壳体214上,而不会占据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以及第三壳体213上的区域。如图37 所示,第四壳体214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壳体211上相同的限位柱21124,使得第四壳体214 可以通过该限位柱21124与绑带300的定位孔320相配合,实现第四壳体214和绑带300的可拆卸连接。
佩戴支架400可以用于承载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佩戴支架400 将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佩戴在头部,以在用户眼部前方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如图1所示,佩戴支架400可以设置有镜框410和镜腿420。镜框41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鼻部上方,也即是用户的眼部前方。镜腿420可以设置于镜框410的相对两侧,且镜腿42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如此,镜框410和镜腿420相配合可以实现佩戴支架400的佩戴功能,以便于用户通过佩戴支架400将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佩戴在头部进行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近眼显示设备10也可以仅设置有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而佩戴支架400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且佩戴支架400的具体结构可参现有的眼镜结构。
进一步地,镜框410还可以用于安装相应的功能镜片,镜腿420还可以用于与设备主体200 可拆卸地连接。其中,镜框410可以用于安装如平镜、防眩镜、有色镜、近视镜等功能镜片,使得佩戴支架400与设备主体200拆卸后依然可以作为常见的眼镜佩戴在用户头部进行使用。当显示模组100佩戴在用户头部时,其可以与镜框410上的功能镜片相对设置。镜腿420和显示模组100可以通过如磁吸以及卡扣等方式进行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用户根据需求更换不同功能或风格的佩戴支架400或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例如,镜腿420上可以设置有磁体,而设备主体200中第二壳体212的第二盖体2121上也可以设置有磁体,使得镜腿420可以与设备主体200磁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眼显示设备10,不仅可以利用显示模组100和设备主体200实现近眼显示设备10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的功能,还可以将展平状态下的设备主体200进行伸长,并可将伸长后的设备主体200向靠近显示模组100的方向进行弯折,使得设备主体200可以与显示模组1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A。如此,用户可通过该佩戴空间A将弯折后的设备主体200和显示模组100佩戴在手腕上进行携带,提升了近眼显示设备10的便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设备主体;
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连接,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展平状态下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与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还设置有限位组件,且所述限位组件被配置为用于提供作用力限制所述设备主体的伸长;其中,所述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受力后克服所述限位组件的作用力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进行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设置有多个主体和弯折件;
多个所述主体依次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主体中的一个与所述弯折件的一端连接,另一个与所述弯折件的另一端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主体中的至少一个还被配置为可沿所述弯折件滑动,以增大或减小相邻两个所述主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弯折件还被配置为可在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使所述设备主体可在伸长后进行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
相邻两个所述主体中的一个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件,另一个设置有所述第二限位件,且所述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磁吸连接,以提供磁力限制相邻两个所述主体的滑动;其中,相邻两个所述主体中的任意一个被配置为可在受力后克服磁力进行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还设置有展平组件;
所述主体还被配置为可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展平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并被配置为用于提供作用力限制所述主体的弯折;其中,所述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受力后克服所述展平组件的作用力进行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设置有多个壳体;
多个所述壳体依次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上进行转动,以使所述主体可在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上进行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平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中的一个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另一个设置有第二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磁吸连接,以提供磁力限制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之间的转动;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中的任意一个被配置为可在受力后克服磁力进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显示模组被配置为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用于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用于与所述设备主体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佩戴空间;其中,所述显示模组还被配置为可在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进行驻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设置有光波导片和框架;
所述光波导片设置于所述框架上,且所述框架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并可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设备主体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佩戴空间;其中,所述框架以第一方向为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设备主体在展平状态下的长度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设置有光波导片和框架;
所述光波导片设置于所述框架上,且所述框架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并可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设备主体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佩戴空间;其中,所述框架以第二方向为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设备主体在展平状态下的长度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和所述设备主体中的一个设置有环形凸沿,另一个设置有环形挡墙;
所述环形凸沿套设于所述环形挡墙,且所述环形凸沿和所述环形挡墙被配置为可发生相对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沿和所述环形挡墙中的一个设置有卡扣,另一个设置有环形卡槽;
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环形卡槽内,并被配置为可与所述环形卡槽的内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卡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框架由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与所述环形卡槽的内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框架的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还设置有转动圈;
所述环形凸沿与所述环形挡墙间隔设置,所述转动圈设置于所述环形凸沿和所述环形挡墙之间,并套设于所述环形挡墙;其中,所述环形凸沿被配置为可沿所述转动圈相对于所述环形挡墙进行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显示设备还设置有绑带;
所述绑带的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绑带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弯折后与所述框架连接,并与所述框架和所述设备主体共同围设形成所述佩戴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的另一端还被配置为与所述框架可拆卸地连接,并可在拆卸后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的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绑带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可在所述绑带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转动后,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设置有定位柱,所述设备主体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绑带设置有孔洞;
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均被配置为可插入所述孔洞,并与所述绑带相卡接;所述绑带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退出所述孔洞的避让空间。
19.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设备主体以及绑带,且所述设备主体设置有弯折件和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及第四壳体;
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弯折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弯折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可沿所述弯折件滑动,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弯折件还被配置为可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以及所述第四壳体之间相邻的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可在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方向上进行转动,以使所述设备主体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绑带与所述第四壳体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进行弯折后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以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
20.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设备主体以及佩戴支架;
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设备主体的控制下呈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所述设备主体被配置为可在展平状态下进行伸长,并可在伸长后向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进行弯折,以与所述显示模组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所述佩戴支架被配置为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1302.4A CN113866980B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近眼显示设备 |
PCT/CN2022/115587 WO2023040644A1 (zh) | 2021-09-18 | 2022-08-29 | 近眼显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1302.4A CN113866980B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近眼显示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6980A true CN113866980A (zh) | 2021-12-31 |
CN113866980B CN113866980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78992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01302.4A Active CN113866980B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近眼显示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66980B (zh) |
WO (1) | WO202304064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0440A (zh) * | 2022-03-22 | 2022-07-15 | 浙江大学 | 一种可视化监视眼镜 |
WO2023040644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近眼显示设备 |
WO2023040645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近眼显示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24321B1 (en) * | 1993-10-22 | 2002-07-23 | Kopin Corporation | Head-mounted matrix display |
CN106662751A (zh) * | 2014-06-30 | 2017-05-10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眼镜式移动终端 |
CN210427957U (zh) * | 2019-07-31 | 2020-04-28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绑带伸缩调节机构及头戴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17660B2 (en) * | 2012-04-25 | 2016-08-16 | Kopin Corporation | Collapsible head set computer |
CN206725865U (zh) * | 2017-05-12 | 2017-12-08 | 广州市和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左右可拆卸安装眼智能眼镜 |
CN208953797U (zh) * | 2018-12-05 | 2019-06-07 | 重庆锦禹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掉落的ar沙盘头戴设备 |
CN209103015U (zh) * | 2018-12-24 | 2019-07-12 | 广州市嘉世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长度可调节的vr眼镜 |
CN210835445U (zh) * | 2019-11-29 | 2020-06-23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Vr头戴设备 |
CN113866980B (zh) * | 2021-09-18 | 2023-10-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近眼显示设备 |
-
2021
- 2021-09-18 CN CN202111101302.4A patent/CN113866980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8-29 WO PCT/CN2022/115587 patent/WO202304064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24321B1 (en) * | 1993-10-22 | 2002-07-23 | Kopin Corporation | Head-mounted matrix display |
CN106662751A (zh) * | 2014-06-30 | 2017-05-10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眼镜式移动终端 |
CN210427957U (zh) * | 2019-07-31 | 2020-04-28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绑带伸缩调节机构及头戴设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0644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近眼显示设备 |
WO2023040645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近眼显示设备 |
CN114760440A (zh) * | 2022-03-22 | 2022-07-15 | 浙江大学 | 一种可视化监视眼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40644A1 (zh) | 2023-03-23 |
CN113866980B (zh) | 2023-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66980A (zh) | 近眼显示设备 | |
TWI599796B (zh) | 具有輸入與輸出結構的可戴式裝置 | |
TWI653467B (zh) | 滑動框架 | |
WO2017161726A1 (zh) |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和虚拟现实系统 | |
CN101002462A (zh) | 图像显示装置 | |
US10642050B1 (en) | Modular accessory systems for wearable devices | |
US11934038B1 (en) | Eyewear tether | |
CN205450971U (zh) |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和虚拟现实系统 | |
CN110908114A (zh) | 显示模组及增强现实眼镜 | |
CN115826233A (zh) | 近眼显示设备 | |
CN114280789B (zh) | 近眼显示光学系统及近眼显示光学设备 | |
CN114236848B (zh) | 挂载模组、外挂装置以及头戴式设备 | |
US11714454B1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and wearable assembly | |
CN115857669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1426940U (zh) | 支撑结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5586646B (zh) | 头戴式设备 | |
KR200389180Y1 (ko) | 소형 카메라가 장착된 안경 | |
CN216310422U (zh) | 电能传输设备及电能传输系统 | |
CN216351546U (zh) |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 |
CN216622842U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6351545U (zh) | 支腿、耳挂、佩戴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7518490A (zh) | 电能传输设备及电子组件 | |
CN117518489A (zh) | 头戴式设备及电子组件 | |
EP4325275A1 (en) | Optical assemblies for shared experience | |
CN216210239U (zh) |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