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7669A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669A
CN115857669A CN202211328904.8A CN202211328904A CN115857669A CN 115857669 A CN115857669 A CN 115857669A CN 202211328904 A CN202211328904 A CN 202211328904A CN 115857669 A CN115857669 A CN 115857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hielding
imaging
piec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289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289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76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7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66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5562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871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中,主机壳体设置有贯穿所述主机壳体的第一穿孔;第一遮蔽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所述第一遮蔽构件包括:第一遮蔽件与所述主机壳体活动连接;第二遮蔽件与所述第一遮蔽件活动连接且至少部分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遮蔽件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件靠近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配置为相互配合,遮蔽所述第一穿孔。本申请在第一遮蔽件上安装成像件时,第一遮蔽构件可在第一穿孔处遮蔽成像件与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第一遮蔽构件中第一遮蔽件与第二遮蔽件层叠设置,通过第一遮蔽件与第二遮蔽件相对滑动实现折叠,降低了第一遮蔽构件的体积在成像件瞳距调节过程的影响。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可使用户沉浸到虚拟现实模拟环境中。现有的VR设备在佩戴时,通过两块与人双眼对应的微型显示器或者微型投影仪,将一些特定的内容直接呈现在用户眼前,在瞳距调整的过程中,容易使得微型显示器或者微型投影仪与VR设备壳体之间形成缝隙,以裸露内部结构。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贯穿所述主机壳体的第一穿孔;以及
第一遮蔽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所述第一遮蔽构件包括:
第一遮蔽件,与所述主机壳体活动连接;
第二遮蔽件,与所述第一遮蔽件活动连接且至少部分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遮蔽件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件靠近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配置为相互配合,遮蔽所述第一穿孔。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内外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
第一遮蔽构件及第二遮蔽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每一所述第一遮蔽构件及第二遮蔽构件包括第一遮蔽件和与所述第一遮蔽件层叠设置的第二遮蔽件,在所述第一遮蔽构件中,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第二遮蔽件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所述第一穿孔,在所述第二遮蔽构件中,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第二遮蔽件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均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及
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像件穿设于所述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二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二成像件在所述第二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以及
瞳距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的相对位置。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内外的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以及
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所述第一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穿孔的一侧滑动,所述第二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滑动;
遮蔽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处,以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及遮蔽所述第二成像件在所述第二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柔性件及交联件,所述支架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以及
头枕组件,与所述主机壳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系带的所述交联件与所述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在所述头枕组件内交联设置。
采用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通过在第一穿孔处设置第一遮蔽构件,以对第一穿孔进行遮挡,当在第一遮蔽件上安装成像件时,第一遮蔽构件可在第一穿孔处遮蔽成像件与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第一遮蔽构件中第一遮蔽件与第二遮蔽件层叠设置,进而可以通过第一遮蔽件与第二遮蔽件相对滑动实现折叠,降低了第一遮蔽构件的体积在成像件瞳距调节过程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佩戴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佩戴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二机壳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二机壳在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7为图3所示佩戴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安装组件和遮蔽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爆炸图;
图9为图8所示安装组件和遮蔽组件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图;
图10为图4所示佩戴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装配板和成像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装配板和成像组件在另一视角中配合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图4所示瞳距调节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瞳距调节组件在另一视角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系带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实施例中支架与柔性件的爆炸图;
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的爆炸分解图;
图19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0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电路走线102配合时在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24为图15所示柔性件与交联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柔性件与交联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26为图1所示佩戴组件与支架、支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1中头枕组件与受力组件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头枕组件与受力组件件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7中所示头枕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1中所示第一系带、第二系带与头枕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与第一装配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与第一装配架配合时在线XXIII-XXIII的剖视图;
图33为图28所示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所示实施例中功能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处理器103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27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与主壳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阐述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头戴式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不做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电池和处理器103(见图34)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头戴式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控制电路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控制电路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3、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实现头戴式设备内部电子元件电连接的电路走线102(见图23)。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该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佩戴组件10、与佩戴组件10连接的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与佩戴组件10相对设置的头枕组件40、安装在头枕组件40上且用于与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连接的松紧调节组件50以及设置在佩戴组件10和头枕组件40上的受力组件60。
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相对设置。佩戴组件10、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及头枕组件40可形成环形框架以便用户佩戴。受力组件60可设置在环形框架上,以可作为环形框架与用户直接接触的部件,可使得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更加舒适。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可组成系带组件200,当然,系带组件200可不仅限于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还可包括其他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图3为图2所示佩戴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佩戴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佩戴组件10可包括与头枕组件40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的主机壳体11、设置在主机壳体11内的装配板12、安装在装配板12上且部分裸露在主机壳体11外的成像组件13以及安装在装配板12上且用于调节成像组件13的瞳距的瞳距调节组件14。
主机壳体11至少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主机壳体11某种特殊功能例如触感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例如透光、折射、显示)等。
主机壳体11内部设置容置空间101,以容纳主机、电池等。可以理解地,主机可包括上述记载的显示组件(例如成像组件13)、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103、摄像头等。当然,主机也可至少包括上述记载的控制电路。另外,主机及电池也可作为佩戴组件10的一部分。当然,佩戴组件10可不仅限于主机壳体11与主机、电池等,还可包括其他。
再者,容置空间101也可以容纳其他结构例如装配板12、瞳距调节组件14等。
主机壳体11可佩戴在用户的眼睛前方,以实现成像组件13的显示功能,在用户眼睛前方,实现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功能,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在主机壳体11上设置其他功能结构以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其他功能,不做赘述。
主机壳体11可至少通过受力组件60与用户头部例如额头、眼睛周围等接触,以减缓主机壳体11与用户头部直接接触带来的不适感。
主机壳体11可为一体结构,也可由多个部分拼接组合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壳体11可包括第一机壳15以及与第一机壳15连接且位于第一机壳15朝向头枕组件40一侧的第二机壳16。第一机壳15与第二机壳16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101。
第一机壳15设置活动孔151(见图2所示),以与瞳距调节组件14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孔151可位于第一机壳15的下方,以便用户操控瞳距调节组件14。当然,活动孔151也可设置在第一机壳15的其他部位例如上方等。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图4所示第二机壳16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图,图6为图5所示第二机壳16在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第二机壳16可包括可穿设成像组件13的机壳主体161、固定在机壳主体161上的安装组件164以及经安装组件164固定在机壳主体161上且用于遮蔽机壳主体161与成像组件13之间缝隙的遮蔽组件167。
机壳主体161可与第一机壳15通过卡扣连接、焊接、粘接、螺接等形式固定。
请参阅图3和图7,图7为图3所示佩戴组件10在一实施例中的装配示意图。
机壳主体161远离第一机壳15的一侧设置装饰件1611,以包裹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实现对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的遮挡,提升头戴式设备100的外观表现力。
装饰件1611设置在机壳主体161靠近受力组件60的一侧,并位于机壳主体161与受力组件60之间的上方。当然,装饰件161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不做赘述。
装饰件1611内设置有安装空间1610,以与容置空间1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从安装空间1610内到容置空间101内的布置。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空间1610可容纳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
装饰件1611可为壳体状结构。装饰件1611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扣合壳体1612及第二扣合壳体1613。第一扣合壳体1612及第二扣合壳体1613连接以形成安装空间1610,并可将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夹设在安装空间161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第二扣合壳体1613可通过卡扣、螺接、焊接、粘接等形式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可位于第二扣合壳体1613的下方,当然,第一扣合壳体1612与第二扣合壳体1613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调节,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也可以位于第二扣合壳体1613朝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613可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固定连接例如卡扣连接、焊接、粘接、螺接等,实现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相对设置,及可在与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的配合下,实现主机壳体11的佩戴。当然,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613也可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可与第二扣合壳体1613连接,以夹设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实现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第二扣合壳体1613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第二扣合壳体1613可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饰件1611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第二扣合壳体1613可省略,主机壳体11可通过其他结构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613可伸入容置空间101内,与装配板12连接固定例如卡扣连接、焊接、粘接、螺接等,进而可不与主机壳体11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3、图5和图6,机壳主体161上可并排设置两个穿孔例如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以与成像组件13配合。第一穿孔1601及第二穿孔1602贯穿机壳主体161的两侧(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及靠近头枕组件40的一侧)。第一穿孔1601可对应用户右眼设置。第二穿孔1602可对应用户左眼设置。
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之间形成安装梁1614,以与安装组件164、遮蔽组件167配合。
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之间设置两个卡固结构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以与安装组件164和/或装配板12和/或第一机壳15配合。两个卡固结构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位于机壳主体161朝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在安装梁1614的延伸方向上排布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设置在安装梁16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固结构1615可位于第二卡固结构1616的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卡固结构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为带有连接孔的凸柱、带有螺孔的凸柱等,当然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螺孔、卡扣结构,甚至,两个卡固结构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互不相同。
机壳主体161在两个穿孔例如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周围设置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以与安装组件164和/或装配板12和/或第一机壳15配合。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位于机壳主体161朝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为带有连接孔的凸柱、带有螺孔的凸柱、凸柱等,当然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螺孔、卡扣结构,甚至,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互不相同。
机壳主体161在穿孔例如第一穿孔1601的周围设置滑轨例如第一滑轨1619,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滑轨例如第一滑轨1619可在两个穿孔例如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的排布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619可为滑槽或滑块。
机壳主体161在穿孔例如第二穿孔1602的周围设置滑轨例如第二滑轨1620,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滑轨例如第二滑轨1620可在两个穿孔例如第一穿孔1601、第二穿孔1602的排布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轨1620可为滑槽或滑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619可与第二滑轨1620为同一个滑轨。
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的边缘向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延伸设置形成抵接框1621,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1靠近安装梁1614的一侧设置缺口1622,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即,抵接框1621在缺口1622处向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延伸的长度较在其他部位延伸的长度小,进而形成缺口1622。
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的边缘向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延伸设置形成抵接框1623,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3靠近安装梁1614的一侧设置缺口1624,以与遮蔽组件167配合。即,抵接框1623在缺口1624处向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延伸的长度较在其他部位延伸的长度小,进而形成缺口1624。
请参阅图5、图8和图9,图8为图5所示安装组件164和遮蔽组件167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爆炸图,图9为图8所示安装组件164和遮蔽组件167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图。安装组件164可包括一同安装在机壳主体161朝向第一机壳15一侧的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以及第二安装件1647。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以及第二安装件1647配合将遮蔽组件167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上。
第一安装件1641可在第一穿孔1601远离第二穿孔1602的一侧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641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641上可设置贯穿孔1642,以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配合。例如,贯穿孔1642可穿设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连接固定的螺钉、销钉等,以实现第一安装件1641在机壳主体161上的安装。例如,贯穿孔1642可穿设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与第一安装件1641卡固连接,实现第一安装件1641在机壳主体161上的卡固连接。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而设置在第一安装件1641上,相应地,贯穿孔1642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
第一安装件1641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可与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641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可与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的边缘不平齐。
中间安装件1644可在第一穿孔1601与第二穿孔1602之间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可设置在安装梁16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可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通过接、焊接、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可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而设置在中间安装件164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为一体结构。
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可与安装梁1614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可与安装梁1614朝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不平齐。
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可与安装梁1614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可与安装梁1614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不平齐。
第二安装件1647可在第二穿孔1602远离第一穿孔1601的一侧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上可设置贯穿孔1648,以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配合。例如,贯穿孔1648可穿设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连接固定的螺钉、销钉等,以实现第二安装件1647在机壳主体161上的安装。例如,贯穿孔1648可穿设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与第二安装件1647卡固连接,以实现第二安装件1647在机壳主体161上的卡固连接。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1617和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而设置在第二安装件1647上,相应地,贯穿孔1642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为一体结构。
第二安装件1647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可与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1647朝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可与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的边缘不平齐。
请参阅图5、图8和图9,遮蔽组件167可包括与第一穿孔1601配合且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与安装组件164之间的第一遮蔽构件1671以及与第二穿孔1602配合且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与安装组件164之间的第二遮蔽构件1672。
第一遮蔽构件1671与成像组件13配合,以遮蔽成像组件13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第一遮蔽构件1671可包括一同与第一穿孔1601配合且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与安装组件164之间第一遮蔽件1673及第二遮蔽件1674。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层叠设置,以配合遮蔽成像组件13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
第一遮蔽件1673可夹设在第一安装件1641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可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以通过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第一遮蔽件1673的安装固定。
第一遮蔽件1673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一滑轨1619,以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滑动。即,第一遮蔽件1673通过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了第一遮蔽件1673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3可相对于机壳主体161向靠近或远离第二穿孔1602的一侧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3可通过其他结构实现第一遮蔽件1673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而不通过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例如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一滑轨1619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卡固,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滑动。
例如第一遮蔽件1673上设置滑块,滑块位于第一滑轨1619例如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机壳主体161卡固及滑动连接。例如第一遮蔽件1673上设置滑槽,第一滑轨1619例如滑块位于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第一遮蔽件1673卡固及滑动连接。当然,第一遮蔽件1673与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在此所列举的实施例。
第一遮蔽件1673靠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抵接框1621抵接,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第一遮蔽件1673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3与抵接框1621抵接,以使得抵接框1621支撑第一遮蔽件1673,减少第一遮蔽件1673与机壳主体161的其他部位之间接触的机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1可以省略,第一遮蔽件1673直接与机壳主体161抵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第一遮蔽件1673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1可设置在第一遮蔽件1673上。
第一遮蔽件1673远离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抵接。可以理解地,第一滑轨1619可设置在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上,而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或者,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也设置第一滑轨,以与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一滑轨1619配合。
第一遮蔽件1673设置有第一装配孔1603,以与成像组件13配合。第一装配孔1603可与第一穿孔1601相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1603的孔径较第一穿孔1601的孔径小,进而可使用户在第一穿孔1601处看到第一遮蔽件167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处的边缘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朝向第二穿孔1602的边缘相吻合,以便在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一安装件1641重叠时,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处的边缘可与第一安装件1641朝向第二穿孔1602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处的边缘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一穿孔1601的边缘相吻合,以便在第一遮蔽件1673与中间安装件1644重叠时,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处的边缘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一穿孔1601的边缘平齐。
第一遮蔽件1673夹设在安装梁1614与中间安装件1644的部位设置限位抵接部1681,以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例如,第一遮蔽件1673向第二穿孔1602一侧滑动,可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可以理解地,第一遮蔽件1673也可通过限位抵接部1681与机壳主体161上的其他结构抵接限位,以替代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的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抵接部1681可为凹槽或凸起。
第一遮蔽件1673朝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设置第一推拉件1682,以与第二遮蔽件167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推拉件1682可为凸起、穿孔或凹槽。
第二遮蔽件1674可夹设在第一遮蔽件1673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可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以通过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第二遮蔽件1674的安装。
第二遮蔽件1674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一滑轨1619,以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滑动。即,第二遮蔽件1674通过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了第二遮蔽件1674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件1674可相对于机壳主体161向靠近或远离第二穿孔1602的一侧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件1674可通过其他结构实现第二遮蔽件1674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而不通过第二遮蔽件1674与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例如第二遮蔽件1674与第一滑轨1619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卡固,并使得第二遮蔽件1674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滑动。例如第二遮蔽件1674上设置滑块,滑块位于第一滑轨1619例如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机壳主体161卡固及滑动连接。例如第二遮蔽件1674上设置滑槽,第一滑轨1619例如滑块位于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第二遮蔽件1674卡固及滑动连接。当然,第二遮蔽件1674与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在此所列举的实施例。
第二遮蔽件1674靠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在缺口1622处与抵接框1621抵接,使得第二遮蔽件1674远离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与抵接框1621在非缺口1622处且远离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平齐,以便与抵接框1621一同配合与第一遮蔽件1673抵接,支撑第一遮蔽件1673。即,第一遮蔽件1673在朝向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与第二遮蔽件1674、抵接框1621抵接,并可通过机壳主体161在第一滑轨1619处的部位(例如第一滑轨1619例如凹槽的侧壁)遮蔽第二遮蔽件1674与第一遮蔽件1673、抵接框1621三者之间的缝隙,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第一遮蔽件1673、抵接框1621之间的间隙。可以理解地,第二遮蔽件1674可与第一遮蔽件1673层叠设置,以一同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
第二遮蔽件1674远离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第一遮蔽件1673抵接。可以理解地,第一滑轨1619可设置在第一遮蔽件1673上,而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或者,第一遮蔽件1673也设置第一滑轨,以与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一滑轨1619配合。
第二遮蔽件1674远离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与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的边缘相吻合,以便第二遮蔽件1674与第一遮蔽件1673重叠时,可使得第二遮蔽件1674远离第二穿孔1602一侧的边缘与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的边缘平齐。
第二遮蔽件1674夹设在安装梁1614与中间安装件1644的部位设置限位抵接部1683,以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例如,第二遮蔽件1674向远离第二穿孔1602一侧滑动,可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可以理解地,第二遮蔽件1674也可通过限位抵接部1683与机壳主体161上的其他结构抵接限位,以替代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的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抵接部1683可为容纳凸起的凹槽或伸入凹槽内的凸起。
第二遮蔽件1674可设置第二推拉件1684,以与第一推拉件1682配合,实现第二遮蔽件1674与第一遮蔽件1673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推拉件1682可为容纳凸起的凹槽或伸入凹槽内的凸起或伸入穿孔内的凸起或容纳凸起的穿孔。
可以理解地,也可在第一安装件1641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设置遮蔽件,具体可参阅第二遮蔽件1674的设置及与其他结构的配合关系,不再赘述。进而,遮蔽件的数量可不仅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两个,即,第一遮蔽件1673及第二遮蔽件1674相互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第一穿孔1601。
请参阅图5,第一遮蔽件1673向远离第二穿孔1602的一侧滑动,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的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在第二遮蔽件1674的第二推拉件1684例如穿孔内滑动,待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与第二遮蔽件1674抵接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一同滑动,并滑动至第二遮蔽件1674的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此时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一同停止滑动。然后,第一遮蔽件1673向靠近第二穿孔1602的一侧滑动,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的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在第二遮蔽件1674的第二推拉件1684例如穿孔内滑动,待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与第二遮蔽件1674抵接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一同滑动,并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此时第一遮蔽件1673与第二遮蔽件1674一同停止滑动。
第二遮蔽构件1672与成像组件13配合,以遮蔽成像组件13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构件1672可包括与第二穿孔1602配合且安装在机壳主体161与安装组件164之间第一遮蔽件1675及第二遮蔽件1676。
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层叠设置,以配合遮蔽成像组件13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
第一遮蔽件1675可夹设在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可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以通过第二安装件1647、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第一遮蔽件1675的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可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并与第二遮蔽件1676朝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抵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安装梁1614与中间安装件1644的限定和/或瞳距调节的范围限定,而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不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不夹设在第二遮蔽构件1672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当然,也可在瞳距调解过程中,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转变为第一遮蔽件1675不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或第一遮蔽件1675不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转变为第一遮蔽件1675夹设在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之间。
第一遮蔽件1675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二滑轨1620,以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滑动。即,第一遮蔽件1675通过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了第一遮蔽件1675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可相对于机壳主体161向靠近或远离第一穿孔1601的一侧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可通过其他结构实现第一遮蔽件1675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而不通过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安装件1647、中间安装件1644、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例如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滑轨1620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卡固,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滑动。例如第一遮蔽件1675上设置滑块,滑块位于第二滑轨1620例如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机壳主体161卡固及滑动连接。例如第一遮蔽件1675上设置滑槽,第二滑轨1620例如滑块位于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第一遮蔽件1675卡固及滑动连接。当然,第一遮蔽件1675与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在此所列举的实施例。
第一遮蔽件1675靠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抵接框1623抵接,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第一遮蔽件1675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与抵接框1623抵接,以使得抵接框1623支撑第一遮蔽件1675,减少第一遮蔽件1675与机壳主体161的其他部位之间接触的机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3可以省略,第一遮蔽件1675直接与机壳主体161抵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第一遮蔽件1675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框1623可设置在第一遮蔽件1675上。
第一遮蔽件1675远离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抵接。可以理解地,第二滑轨1620可设置在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上,而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或者,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也设置第二滑轨,以与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二滑轨1620配合。
第一遮蔽件1675设置有第二装配孔1604,以与成像组件13配合。第二装配孔1604可与第二穿孔1602相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装配孔1604的孔径较第二穿孔1602的孔径小,进而可使用户在第二穿孔1602处看到第一遮蔽件167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处的边缘可与第二安装件1647朝向第一穿孔1601的边缘相吻合,以便在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安装件1647重叠时,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处的边缘可与第二安装件1647朝向第一穿孔1601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处的边缘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二穿孔1602的边缘相吻合,以便在第一遮蔽件1675与中间安装件1644重叠时,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处的边缘可与中间安装件1644朝向第二穿孔1602的边缘平齐。
第一遮蔽件1675夹设在安装梁1614与中间安装件1644的部位设置限位抵接部1681,以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例如,第一遮蔽件1675向第一穿孔1601一侧滑动,可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可以理解地,第一遮蔽件1675也可通过限位抵接部1681与机壳主体161上的其他结构抵接限位,以替代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的配合。
第一遮蔽件1675朝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设置第一推拉件1682,以与第二遮蔽件1676连接。
第二遮蔽件1676可夹设在第一遮蔽件1675与机壳主体161之间,可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以通过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第二遮蔽件1676的安装。
第二遮蔽件1676可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二滑轨1620,以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滑动。即,第二遮蔽件1676通过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的配合,实现了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件1676可相对于机壳主体161向靠近或远离第一穿孔1601的一侧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件1676可通过其他结构实现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的滑动连接,而不通过第二遮蔽件1676与第二安装件1647、中间安装件1644、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例如第二遮蔽件1676与第二滑轨1620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卡固,并使得第二遮蔽件1676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滑动。例如第二遮蔽件1676上设置滑块,滑块位于第二滑轨1620例如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机壳主体161卡固及滑动连接。例如第二遮蔽件1676上设置滑槽,第二滑轨1620例如滑块位于滑槽上,并实现滑块与第二遮蔽件1676卡固及滑动连接。当然,第二遮蔽件1676与机壳主体161滑动连接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在此所列举的实施例。
第二遮蔽件1676靠近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在缺口1624处与抵接框1623抵接,使得第二遮蔽件1676远离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与抵接框1623在非缺口1624处且远离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平齐,以便与抵接框1623一同配合与第一遮蔽件1675抵接,支撑第一遮蔽件1675。即,第一遮蔽件1675在朝向机壳主体161一侧的表面与抵接框1623、第二遮蔽件1676抵接,并可通过机壳主体161在第二滑轨1620处的部位(例如第二滑轨1620例如凹槽的侧壁)遮蔽第二遮蔽件1676与第一遮蔽件1675、抵接框1623三者之间的缝隙,以降低机壳主体161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第一遮蔽件1675、抵接框1623之间的间隙。可以理解地,第二遮蔽件1676可与第一遮蔽件1675层叠设置,以一同夹设在中间安装件1644与机壳主体161之间。
第二遮蔽件1676远离机壳主体161的一侧可与第一遮蔽件1675抵接。可以理解地,第二滑轨1620可设置在第一遮蔽件1675上,而不设置在机壳主体161上。或者,第一遮蔽件1675也设置第二滑轨,以与机壳主体161上的第二滑轨1620配合。
第二遮蔽件1676远离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与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的边缘相吻合,以便第二遮蔽件1676与第一遮蔽件1675重叠时,可使得第二遮蔽件1676远离第一穿孔1601一侧的边缘与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装配孔1604的边缘平齐。
第二遮蔽件1676夹设在安装梁1614与中间安装件1644的部位设置限位抵接部1683,以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卡固结构1615、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例如,第二遮蔽件1676向远离第一穿孔1601一侧滑动,可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可以理解地,第二遮蔽件1676也可通过限位抵接部1683与机壳主体161上的其他结构抵接限位,以替代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的配合。
第二遮蔽件1676可设置第二推拉件1684,以与第一推拉件1682配合,实现第二遮蔽件1676与第一遮蔽件1675的连接。
可以理解地,也可在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设置遮蔽件,具体可参阅第二遮蔽件1676的设置及与其他结构的配合关系,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安装件1647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设置遮蔽件可参阅第二遮蔽件1674的设置及与其他结构的配合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安装件1641与机壳主体161之间设置遮蔽件可参阅第二遮蔽件1676的设置及与其他结构的配合关系。
再者,遮蔽件的数量可不仅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两个,即,第一遮蔽件1675及第二遮蔽件1676相互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第二穿孔1602。
请参阅图5,第一遮蔽件1675向远离第一穿孔1601的一侧滑动,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的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在第二遮蔽件1676的第二推拉件1684例如穿孔内滑动,待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与第二遮蔽件1676抵接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一同滑动,并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3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此时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一同停止滑动。然后,第一遮蔽件1675向靠近第一穿孔1601的一侧滑动,可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的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在第二遮蔽件1676的第二推拉件1684例如穿孔内滑动,待第一推拉件1682例如凸起与第二遮蔽件1676抵接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一同滑动,并滑动至限位抵接部1681与第一卡固结构1615和/或第二卡固结构1616抵接限位的位置,此时第一遮蔽件1675与第二遮蔽件1676一同停止滑动。
请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图10为图4所示佩戴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装配板12和成像组件1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装配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装配板12和成像组件13在另一视角中配合的装配示意图。装配板12可为板状结构,可采用和主机壳体11一样的材料。装配板12与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当然,装配板12在容置空间101内也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固定在主机壳体11例如第一机壳15、第二机壳16上。可以理解地,装配板12也可为主机壳体11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板12可以省略,第一机壳15可承担装配板12的功能及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板12可与第一机壳15或第二机壳16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板12上设置有连接结构121,以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连接结构1617、第二连接结构1618配合连接。例如,连接结构121可与机壳主体161例如第一连接结构1617、第二连接结构1618采用卡扣连接、插接、螺接等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1可为贯穿孔,以穿设第一连接结构1617,使得第一连接结构1617置于连接结构121例如贯穿孔内,以实现装配板12与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相对卡固,及实现装配板12与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相对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1可为贯穿孔,以穿设第二连接结构1618,使得第二连接结构1618置于连接结构121例如贯穿孔内,以实现装配板12与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相对卡固,及实现装配板12与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相对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1可为螺孔(可供穿设螺钉、销钉)、螺钉、销钉等,以通过螺钉、销钉等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1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配合时,第一连接结构1617可穿设贯穿孔1642或贯穿孔1648,再穿设连接结构121例如贯穿孔,或直接连接结构121例如螺钉等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1与第二连接结构1618配合时,第二连接结构1618可穿设贯穿孔1642或贯穿孔1648,再穿设连接结构121例如贯穿孔,或直接连接结构121例如螺钉等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板12可仅通过连接结构121与第一连接结构1617或第二连接结构1618连接,以将安装组件164例如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夹设固定在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与装配板12之间,进而将遮蔽组件167夹设在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与安装组件164例如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64例如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第二安装件1647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64的第一安装件1641、中间安装件1644和第二安装件1647中的至少部分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
装配板12上可设置有固定组件122,以固定成像组件13。固定组件122可为固定孔、固定柱、插接结构、卡接结构、螺接结构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22可包括设置在装配板12朝向第二机壳16例如机壳主体161的一侧的第一固定构件1221以及与第一固定构件1221连接以配合卡固成像组件13的第二固定构件122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构件1221可与第二固定构件1222通过插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以夹设固定成像组件13。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22可为多个。
装配板12上设置有装载部123,以安装瞳距调节组件14。在一些实施例中,装载部12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子装载部。具体子装载部的数量可根据瞳距调节组件14的实际需求设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装载部123可包括与安装梁1614邻近设置的第一子装载部1231以及与第一机壳15例如活动孔151邻近设置的第二子装载部1232。在一些实施例中,装载部123例如第一子装载部1231、第二子装载部1232可通过插接、螺接、卡接、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固定瞳距调节组件14。
装配板12上设置有滑动孔124,以与成像组件13、瞳距调节组件14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孔124可与装载部123例如第二子装载部1232邻近设置。
请参阅图10,成像组件13可包括一同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固定组件122上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成像件131以及第二成像件132。第一成像件131可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603、第一穿孔1601,以对应用户的右眼设置。第二成像件132可穿设于第二装配孔1604、第二穿孔1602,以对应用户的左眼设置。第一成像件131及第二成像件132可与瞳距调节组件14连接,以通过瞳距调节组件14调节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的瞳距。
请参阅图11和图12,第一成像件131可包括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固定组件122上的成像滑座133以及安装在成像滑座133上的镜头模组134。成像滑座133可相对于装配板12滑动,以调节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的瞳距。
成像滑座133可包括成像本体1331以及安装在成像本体1331上的第一滑道1332。成像本体1331可通过第一滑道1332与装配板12例如固定组件122连接,并可在第一滑道1332上滑动调节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的瞳距。
成像本体1331上可集成显示组件中用于显示的器件,以可作为显示组件。例如,成像本体1331上可设置显示屏。例如,成像本体1331上可设置光波导,以传导光机发射的光线到用户的眼睛。当然成像本体1331上也可以集成光机。可以理解地,成像本体1331上集成的用于显示的器件可根据显示组件的需求或头戴式设备100的需求而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去设计,不作赘述。
成像本体1331靠近装配板12的一侧设置有插接结构1333,以与瞳距调节组件14连接。
第一滑道1332可为固定在成像本体1331上的滑动杆。第一滑道1332可被夹设在第一固定构件1221和第二固定构件1222之间,以实现第一滑道1332在装配板12上的设置,及成像本体1331与装配板12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例如滑动杆夹设固定在第一固定构件1221和第二固定构件1222之间,以使得成像本体1331与第一滑道1332例如滑动杆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插接、焊接、粘接等形式固定在装配板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还可为设置在装配板12上的滑块,成像本体1331上设置有容纳第一滑道1332例如滑块的滑槽,以实现成像本体1331与第一滑道1332例如滑块的滑动连接及卡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还可为设置在装配板12上的滑块,成像本体1331上设置有容纳第一滑道1332例如滑块的滑槽,以实现装配板12与成像本体1331的滑动连接及卡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332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一致。
可以理解地,成像本体1331与装配板12的滑动连接方式并不仅限于第一滑道1332与成像本体1331、装配板12配合形式,还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去设计,使得成像本体1331与装配板12滑动连接,不作赘述。
请一同参阅图10、图11和图12,镜头模组134设置在成像本体1331远离装配板12的一侧,并穿设于第一穿孔1601、第一装配孔1603,以对应用户右眼设置。
镜头模组134可用于传输成像本体1331发出的光线,并将光线传递至用户眼睛。镜头模组134可用于对光线进行聚焦,可对光线进行矫正。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34可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至少一种功能镜。当然各个功能镜上还可以设置膜片例如增透膜、电致变色膜、滤光膜、防蓝光膜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34的外径与第一装配孔1603的孔径相吻合,以使得镜头模组134的外周与第一遮蔽件1673紧密接触。当然,也可以通过在镜头模组134的外周设置密封套等结构以填充镜头模组134的外周与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装配孔1603处形成的间隙。
请一同参阅图10、图11和图12,成像本体1331与装配板12相对滑动并在第一滑道1332的延伸方向上滑动时,可使得成像本体1331带动镜头模组134滑动,镜头模组134带动第一遮蔽件1673滑动,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一滑轨1619上滑动,甚至可带动第二遮蔽件1674在第一滑轨1619上滑动。可见,在成像本体1331与装配板12相对滑动时,第一遮蔽构件1671例如第一遮蔽件1673、第二遮蔽件1674可遮蔽镜头模组134在第一穿孔1601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起到了遮光、防尘的作用,也起到了降低主机壳体11内部的结构裸露的风险。
请参阅图11和图12,第二成像件132可包括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固定组件122上的成像滑座135以及安装在成像滑座135上的镜头模组136。成像滑座135可相对于装配板12滑动,以调节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的瞳距。
成像滑座135可包括成像本体1351以及安装在成像本体1351上的第二滑道1352。成像本体1351可通过第二滑道1352与装配板12例如固定组件122连接,并可在第二滑道1352上滑动调节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的瞳距。
成像本体1351上可集成显示组件中用于显示的器件,以可作为显示组件。例如,成像本体1351上可设置显示屏。例如,成像本体1351上可设置光波导,以传导光机发射的光线到用户的眼睛。当然成像本体1351上也可以集成光机。可以理解地,成像本体1351上集成的用于显示的器件可根据显示组件的需求或头戴式设备100的需求而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去设计,不作赘述。
成像本体1351靠近装配板12的一侧设置有插接结构1353及插接结构1354,以与瞳距调节组件1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结构1354可伸入装配板12的滑动孔124内,以在滑动孔124内滑动。可以理解地,插接结构1354与滑动孔124配合时,滑动孔124可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并可用于对插接结构1354进行限位。
第二滑道1352可为固定在成像本体1351上的滑动杆。第二滑道1352可被夹设在第一固定构件1221和第二固定构件1222之间,以实现第二滑道1352在装配板12上的设置,及成像本体1351与装配板12的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例如滑动杆夹设固定在第一固定构件1221和第二固定构件1222之间,以使得成像本体1351与第二滑道1352例如滑动杆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插接、焊接、粘接等形式固定在装配板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还可为设置在装配板12上的滑块,成像本体1351上设置有容纳第二滑道1352例如滑块的滑槽,以实现成像本体1351与第二滑道1352例如滑块的滑动连接及卡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还可为设置在装配板12上的滑块,成像本体1351上设置有容纳第二滑道1352例如滑块的滑槽,以实现装配板12与成像本体1351的滑动连接及卡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滑道1332的延伸方向一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52可与第一滑道1332为同一滑道。
可以理解地,成像本体1351与装配板12的滑动连接方式并不仅限于第二滑道1352与成像本体1351、装配板12配合形式,还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去设计,使得成像本体1351与装配板12滑动连接,不作赘述。
请一同参阅图10、图11和图12,镜头模组136设置在成像本体1351远离装配板12的一侧,并穿设于第二穿孔1602、第二装配孔1604,以对应用户左眼设置。
镜头模组136可用于传输成像本体1351发出的光线,并将光线传递至用户眼睛。镜头模组136可用于对光线进行聚焦,可对光线进行矫正。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36可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至少一种功能镜。当然各个功能镜上还可以设置膜片例如增透膜、电致变色膜、滤光膜、防蓝光膜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36的外径与第二装配孔1604的孔径相吻合,以使得镜头模组136的外周与第一遮蔽件1675紧密接触。当然,也可以通过在镜头模组136的外周设置密封套等结构以填充镜头模组136的外周与第一遮蔽件1673在第二装配孔1604处形成的间隙。
请一同参阅图10、图11和图12,成像本体1351与装配板12相对滑动并在第二滑道1352的延伸方向上滑动时,可使得成像本体1351带动镜头模组136滑动,镜头模组136带动第一遮蔽件1675滑动,并使得第一遮蔽件1675在第二滑轨1620上滑动,甚至可带动第二遮蔽件1676在第二滑轨1620上滑动。可见,在成像本体1351与装配板12相对滑动时,第二遮蔽构件1672例如第一遮蔽件1675、第二遮蔽件1676可遮蔽镜头模组136在第二穿孔1602处与机壳主体161之间的缝隙,起到了遮光、防尘的作用,也起到了降低主机壳体11内部的结构裸露的风险。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图4所示瞳距调节组件14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瞳距调节组件14在另一视角中的结构示意图。瞳距调节组件14可包括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第二子装载部1232(见图12所示)的旋钮组件141以及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第一子装载部1231(见图11所示)且与旋钮组件141传动连接的同步组件142。旋钮组件141可部分通过活动孔151(见图2所示)置于容置空间101外,以被用户触摸操控。旋钮组件141可在用户的触摸操控下传递动力至同步组件142。同步组件142可与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本体1331、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本体1351连接,在动力作用下可使得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可相对于装配板12同步相向运动以相互靠近,或同步背向运动以相互远离,实现了对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瞳距的调节。
旋钮组件141可包括与装配板12例如第一子装载部1231连接的旋钮143及活动齿条144。旋钮143可与活动齿条144传动连接。活动齿条144可与同步组件142传动连接。
旋钮143可包括固定在一起的齿轮部1431及旋钮部1432。
齿轮部1431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当然,也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一侧。齿轮部1431可通过转轴、螺钉等结构固定在装配板12例如第二子装载部1232上,以实现齿轮部1431与装配板12的转动连接。齿轮部1431可与活动齿条144啮合,以通过齿轮部1431转动传递动力至活动齿条144。
旋钮部1432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当然,也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旋钮部1432可与齿轮部1431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同一侧,或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同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旋钮部1432可与齿轮部1431分别位于装配板12的两侧。
旋钮部1432可与齿轮部1431通过焊接、螺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以可一同相对于装配板12转动。当然,旋钮部1432也可与齿轮部1431为一体结构。旋钮部1432可至少部分通过活动孔151置于容置空间101外,以被用户触摸操控。进而使得旋钮部1432在用户触摸操控下与齿轮部1431一同相对于装配板12转动。
可以理解地,驱动旋钮部1432转动的动力源也可来源于电机、液压油缸等电驱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液压油缸等电驱器件可直接替代旋钮部1432,以驱动齿轮部1431转动。
活动齿条144可包括固定在装配板12上的固定轨道1441以及与固定轨道1441滑动连接且与旋钮部1432例如齿轮部1431啮合传动的齿条主体1442。
固定轨道1441可安装在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当然,也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一侧。固定轨道1441可通过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装配板12上。当然,固定轨道1441也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也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轨道1441也可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例如滑动孔124(见图12所示)。固定轨道1441可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
齿条主体1442可与固定轨道1441位于装配板12的同一侧,并可与固定轨道1441滑动连接。齿条主体1442在第一滑轨1619延伸方向的边缘设置齿,以与旋钮部1432例如齿轮部1431啮合传动。齿条主体1442上设置有在第一滑轨1619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滑孔1443,以套设在固定轨道1441上,实现了齿条主体1442与固定轨道1441的滑动连接及卡固,使得固定轨道1441在滑孔1443内相对于齿条主体1442在滑孔1443延伸方向上滑动,使得齿条主体1442相对于固定轨道1441在固定轨道1441延伸方向上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定轨道1441也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例如滑动孔124(见图12所示)时,齿条主体1442上可设置与通孔例如滑动孔124(见图12所示)卡固并滑动连接的凸块。
齿条主体1442可设置插接孔1444,以便与置于滑动孔124(见图12所示)内的插接结构1354插接,实现齿条主体1442与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的连接。进而,齿条主体1442在固定轨道1441上滑动,并可带动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在第二滑道1352上滑动。
同步组件142可安装在装配板12例如第一子装载部1231上。即,同步组件142可安装在装配板12朝向第二机壳16的一侧。同步组件142可包括安装在装配板12上的同步齿轮145、第一同步齿条146及第二同步齿条147。第一同步齿条146与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连接。第二同步齿条147与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连接。第一同步齿条146及第二同步齿条147分别位于同步齿轮145的两侧。第一同步齿条146及第二同步齿条147均与同步齿轮145啮合传动,进而在同步齿轮145转动时,实现第一同步齿条146及第二同步齿条147的同步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同步运动。
同步齿轮145可通过转轴、螺钉等结构固定在装配板12例如第一子装载部1231上,以实现同步齿轮145与装配板12的转动连接。
第一同步齿条146可包括固定在装配板12上的同步轨道1461以及与同步轨道1461滑动连接且与同步齿轮145啮合传动的齿条本体1462。
同步轨道1461可安装在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一侧,当然,也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同步轨道1461可通过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装配板12上。当然,同步轨道1461也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也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轨道1461也可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同步轨道1461可在第一滑轨1619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
齿条本体1462可与同步轨道1461位于装配板12的同一侧,并可与同步轨道1461滑动连接。齿条本体1462在第一滑轨1619延伸方向的边缘设置齿,以与同步齿轮145啮合传动。齿条本体1462上设置有在第一滑轨1619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滑孔1463,以套设在同步轨道1461上,实现了齿条本体1462与同步轨道1461的滑动连接及卡固,使得同步轨道1461在滑孔1463内相对于齿条本体1462在滑孔1463延伸方向上滑动,使得齿条本体1462相对于同步轨道1461在同步轨道1461延伸方向上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步轨道1461也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时,齿条本体1462上可设置与通孔卡固并滑动连接的凸块。
齿条本体1462可设置插接孔1464,以便与插接结构1333插接,实现齿条本体1462与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的连接。进而,齿条本体1462在同步轨道1461上滑动,并可带动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在第一滑道1332上滑动。可以理解的,齿条本体1462也可直接采用焊接、卡接、粘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上。进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省略同步轨道1461。
第二同步齿条147可包括固定在装配板12上的同步轨道1471以及与同步轨道1471滑动连接且与同步齿轮145啮合传动的齿条本体1472。
同步轨道1471可安装在装配板12靠近第二机壳16的一侧,当然,也可位于装配板12靠近第一机壳15的一侧。同步轨道1471可通过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装配板12上。当然,同步轨道1471也可与装配板12为一体结构,也可为装配板1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轨道1471也可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同步轨道1471可在第二滑轨162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
齿条本体1472可与同步轨道1471位于装配板12的同一侧,并可与同步轨道1471滑动连接。齿条本体1472在第二滑轨1620延伸方向的边缘设置齿,以与同步齿轮145啮合传动。齿条本体1472上设置有在第二滑轨1620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滑孔1473,以套设在同步轨道1471上,实现了齿条本体1472与同步轨道1471的滑动连接及卡固,使得同步轨道1471在滑孔1473内相对于齿条本体1472在滑孔1473延伸方向上滑动,使得齿条本体1472相对于同步轨道1471在同步轨道1471延伸方向上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步轨道1471也为装配板12上的通孔时,齿条本体1472上可设置与通孔卡固并滑动连接的凸块。
齿条本体1472可设置插接孔1474,以便与插接结构1353插接,实现齿条本体1472与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的连接。进而,齿条本体1472在同步轨道1471上滑动,并可带动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在第二滑道1352上滑动。可以理解的,齿条本体1472也可直接采用焊接、卡接、粘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上。进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省略同步轨道1471。
请参阅图12、图13和图14,旋钮143转动,带动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相对于装配板12滑动,进而带动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滑动,基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第一同步齿条146、同步轨道1461的设计,使得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滑动,进而,使得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可相对于装配板12同步相向运动以相互靠近,或同步背向运动以相互远离,实现了对第一成像件131与第二成像件132之间瞳距的调节。可以理解的,第一成像件131例如成像滑座133与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的连接关系及设置关系可采用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与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的连接关系及设置关系进行设置,进而,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可不与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也可以直接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啮合,进而,第二成像件132例如成像滑座135可不与活动齿条144例如齿条主体1442连接。当然,旋钮143也可以采用其他传动方式直接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传动连接。例如通过齿轮组,例如,旋钮143例如旋钮部1432直接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传动连接。例如,旋钮143例如齿轮部1431可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为同一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旋钮组件141可直接省略,进而利用电机、液压油缸等电驱器件与同步组件142例如同步齿轮145传动连接。
请一同参阅图1、图2和图15,图1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系带组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系带组件200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均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且均与松紧调节组件5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带20的结构可与第二系带30的结构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在此,对第一系带20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系带30的具体结构及其作用可参阅第一系带20的结构及作用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15,第一系带20可包括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支架21、与支架21连接且向头枕组件40一侧延伸设置的柔性件22以及与柔性件22连接且伸入头枕组件40内的交联件23。
支架2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配合,以支撑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使得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更好地架设在用户眼睛前方。柔性件22可弯折,进而可使得第一系带20弯折并进一步与头枕组件40配合。交联件23可与头枕组件40通过松紧调节组件50间接连接,实现头枕组件40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相对设置及头戴式设备100的佩戴。
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6为图15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与柔性件22的爆炸图。支架21可包括与柔性件22连接的支架本体211及与支架本体211、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连接组件212。支架本体211通过连接组件212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
请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的爆炸分解图。支架本体211可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起到支撑、定型的效果。支架本体211可为管状结构,内部可实心设置,可空心设置。当然,支架本体2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片状结构等。
支架本体211具有相对的两端,即与柔性件22连接的第一端2111及与连接组件212连接的第二端2112。
支架本体211在延伸方向上具有布线通道2101,以便在布线通道2101内设置电路走线102。布线通道2101在第一端2111与第二端2112之间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布线通道2101可配合柔性件22与支架本体211连接。例如布线通道2101可使得柔性件22伸入布线通道2101内与支架本体21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一端2111设置有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的卡固孔2113,以与柔性件22配合,实现支架本体211与柔性件2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一端2111的边缘设置限位豁口2114,以与柔性件22配合,实现支架本体211与柔性件22的相对位置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可伸入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内,使得支架本体211的端部置于安装空间16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二端2112处可向靠近第二系带30的一侧弯折设置。
请参阅图18,连接组件212可包括与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连接的活动件2121以及与活动件2121转动连接的固定件2122。固定件2122固定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上,活动件2121与支架本体211连接,在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相对转动时,实现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与支架本体211的相对转动。
活动件212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支架本体211一样的材质。活动件2121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活动件2121可与支架本体211采用卡扣、粘接、焊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与支架本体211为一体结构。即,在某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为支架本体211的一部分。即,在某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省略,支架本体211与固定件2122转动连接,活动件2121上与固定件2122配合的结构可设置在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
活动件2121可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内,以避免活动件2121外露。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安装的需要,可使得活动件2121的部分外露,并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得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处不位于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具有配置空间2102,以使得支架本体211伸入配置空间2102内,而活动件2121套设在支架本体211的周围。当然,也可以是,活动件2121伸入布线通道2101内,而支架本体211套设在活动件2121的周围,配置空间2102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进而,配置空间2102与布线通道2101共同布置电路走线102,使得电路走线102伸入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并可进一步伸入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与主机、电池等结构连接。可以理解地,电路走线102也可不经过配置空间2102,直接通过布线通道2101伸入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并可进一步伸入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2123,以与固定件2122配合,限制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的相对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2123可为滑槽或凸起。
固定件212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等一样的材质。固定件2122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固定件2122可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611的安装空间1610内,以避免固定件2122外露。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安装的需要,可使得固定件2122的部分外露。
固定件2122可固定在装饰件1611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61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可与装饰件1611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第二扣合壳体1613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可固定在主机壳体11的其他结构上,而不固定在装饰件1611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第二扣合壳体1613上。
固定件2122可套设在活动件2121上,当然也可以伸入配置空间2102内,实现固定件2122与固定件2122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结构2123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2124,以与第一限位结构2123配合限制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的相对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2124可为置于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容纳凸起并与凸起滑动配合的滑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12可与支架本体211的部分置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
请参阅图16和图19,图19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柔性件22可包括与交联件23连接的柔性主体221以及与柔性主体221连接且与支架21例如支架本体211插接的插接组件222。柔性主体221通过插接组件222实现与支架21例如支架本体211的可拆卸连接。
柔性主体221具有可弯折特性,进而可采用柔性材料例如树脂、塑料、纤维等材料制成。柔性主体221可为管状结构,内部可实心设置,可空心设置。当然,柔性主体22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片状结构等。
柔性主体221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端,即与插接组件222连接的第三端2211及与交联件23连接的第四端2212。柔性主体221内部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走线通道2201,以便在走线通道2201内设置电路走线102。走线通道2201在第三端2211与第四端2212之间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2201可配合柔性主体221与插接组件222连接。例如走线通道2201可使得插接组件222伸入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2201可仅在柔性主体221的部分设置,例如仅在端部例如第三端2211、第四端2212设置。
柔性主体221在第三端2211设置第一插接孔2213,以与插接组件222配合,实现柔性主体221与插接组件222的连接。
插接组件222可包括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连接且用于与支架本体211例如第一端2111连接的插接件223。
插接件223可包括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连接的插接主体2231以及设置在插接主体2231上且用于与支架本体211例如第一端2111连接的卡扣部2232。
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主体221为一体结构。
插接主体223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等一样的材质。插接主体2231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插接主体2231可伸入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设置让位空间2202,以便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及便于让位空间2202、走线通道2201与布线通道2101相互连通,布置电路走线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设置有与让位空间2202连通的第二插接孔2234,以在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与第一插接孔2213配合实现插接主体2231与柔性主体221的连接。例如在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第二插接孔2234与第一插接孔2213连通,便于插接柱2233插入第二插接孔2234与第一插接孔2213,实现插接主体2231与柔性主体221的连接。可以理解地,插接柱2233也可为插接组件22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柱2233可为插销。
卡扣部223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一样的材质。卡扣部2232可自插接主体2231向远离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的一侧延伸设置。
卡扣部2232的数量可为多个,进而围设在让位空间2202的周围。
卡扣部2232可在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支架本体211例如布线通道2101内,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使得让位空间2202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布置。也可使得插接主体2231至少部分伸入支架本体211例如布线通道2101内。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卡扣部2232之间的让位空间2202内,与卡扣部2232插接卡固。也可使得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2232上设置有固定凸起2235,以与柔性主体221例如卡固孔2113配合,例如,在卡扣部2232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时,固定凸起2235位于卡固孔2113内。可以理解地,在卡扣部2232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时,卡扣部2232可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固定凸起2235置于卡固孔2113内,并在卡扣部2232因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卡固在卡固孔211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2232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236,以与柔性主体221例如限位豁口2114配合,例如限位凸起2236可置于限位豁口2114内,配合卡扣部2232与柔性主体221的插接卡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236可设置在卡扣部2232与支架本体211连接的部位上。
请参阅图20、图21和图22,图20为图1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图22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线XII-XII的剖视图。插接组件222还可包括置于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的卡固件224以及与卡固件224配合的限位件225。
卡固件224与限位件225配合卡固柔性主体221。卡固件224用于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以使得柔性主体221通过卡固件224、限位件225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
卡固件224可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2232的组合体的结构类似。卡固件224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2232等一样的材料。
卡固件224可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装配空间2203,以容纳限位件225、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
卡固件224的装配空间2203可容纳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以使得卡固件224套设在柔性主体221的第三端2211。
卡固件224可具有弹性形变的特性。例如卡固件224可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受到插接主体2231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以压迫位于装配空间2203内的柔性主体221,可使得柔性主体221发生弹性形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件224发生弹性形变,以挤压位于卡固件224与限位件225之间的柔性主体221,实现对柔性主体221的卡固。
卡固件224可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使得装配空间2203与让位空间2202连通,布置电路走线102。
卡固件224可包括可围设在限位件225周围的卡固主体2241以及自卡固主体2241向一侧延伸设置的弹性部2242。弹性部2242可为至少一个。弹性部2242可与卡固主体2241配合围设形成装配空间2203。
弹性部2242可在卡固件224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发生弹性形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2242可与插接主体2231例如第二插接孔2234配合。例如弹性部2242上设置有卡固部2243,以在弹性部2242可在卡固件224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置于插接主体2231例如第二插接孔2234内,实现卡固,避免弹性部2242与插接主体2231之间的脱落。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2242上设置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固部2243,第二插接孔2234也为两个,每一个卡固部2243置于一个第二插接孔2234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接孔2234的边缘为倾斜设置,具体可与卡固件224与插接主体2231的插接方向成夹角设置。进而可使得在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内时,弹性部2242受力向远离插接主体2231的一侧运动,使得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内滑动,进而使得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的限位下,带动弹性部2242发生弹性形变,进而能更好地对柔性主体221进行卡固。
限位件225与卡固件224配合卡固柔性主体221。限位件225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2232、卡固件224等一样的材料。限位件225可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连接通道2204,以与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卡固件224例如装配空间2203、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布置。当然,卡固件224也可为其他结构。
限位件225可置于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使得柔性主体221在卡固件224例如弹性部2242的挤压下与限位件225接触,实现对柔性主体221的卡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225置于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可与柔性主体221的内壁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3,图23为图2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电路走线102配合时在线XII-XII的剖视图。电路走线102布置在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卡固件224内、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其中,电路走线102的设置可使得柔性主体221卡固在电路走线102与卡固件224之间。即,电路走线102起到了限位件225的作用。可以理解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走线102可被称为“限位件”。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走线102可作为限位件225的一部分,当然,限位件225可不仅限于电路走线102。
请参阅图15,交联件23可与柔性件22例如第四端2212连接。交联件23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当然,也可采用具有可弯折特性的材料制成。
交联件23可为壳体状结构,当然,也可为板状结构或片状结构或管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联件23可包括与松紧调节组件50连接的齿条231以及与齿条231连接且用于与柔性主体221的第四端2212连接的装配部232。
齿条231可为片状结构,并具有可弯折特性。齿条231在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可与装配部232连接,例如采用焊接、卡接、螺接、插接等方式连接。
齿条231在延伸方向上的边缘设置锯齿2311,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
齿条231在一侧表面上设置限制肋条2312,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限制肋条2312可在齿条23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
齿条231在远离装配部232的一端设置限位肋条2313,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避免齿条231与松紧调节组件50滑脱。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设置在远离装配部232一端的边缘,并可在边缘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与限制肋条231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与限制肋条2312位于齿条231的同一侧。
装配部23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齿条231等一样的材质。装配部232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装配部232可与齿条2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与齿条231为一体结构。
装配部232可与柔性件22例如第四端2212,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件22例如柔性主体221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以省略,齿条231可与柔性件22例如柔性主体221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伸入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套设在柔性主体221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并可使走线通道2201与外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与柔性件2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柔性件22与支架21的连接方式。即,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如同支架21一般设置卡接孔、限位豁口,具体可参照支架21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不作赘述。柔性件22的第四端2212如同第三端2211一般连接插接组件,以通过插接组件与装配部232连接,具体可参照柔性件22在第三端2211处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不作赘述。
请参阅图24和图25,图24为图15所示柔性件22与交联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4所示柔性件22与交联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截面示意图。装配部232可包括与齿条231连接的第一夹紧件2321以及与第一夹紧件2321扣合夹紧柔性件22的第二夹紧件2322。
第一夹紧件2321可包括与第二夹紧件2322配合夹紧柔性件22的夹紧主体2323以及连接齿条231与夹紧主体2323的抵接板2324。
夹紧主体2323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与第二夹紧件2322连接。抵接板2324可自夹紧主体2323向第二夹紧件2322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可与齿条2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板2324可对柔性件22的第四端2212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板2324上可设置走线孔2325,以与柔性件22的走线通道22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穿设。
第二夹紧件2322朝向第一夹紧件2321例如夹紧主体2323一侧的表面设置卡固凸起2326,以用于增加第二夹紧件2322与柔性件2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第二夹紧件2322与柔性件22的稳固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凸起2326为棱锥或圆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凸起2326为棱锥或圆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与卡固凸起2326配合,柔性件22例如柔性主体221的表面设置卡固槽2214,以对卡固凸起2326让位。在第一夹紧件2321例如夹紧主体2323与第二夹紧件2322夹设柔性件22时,卡固凸起2326位于卡固槽2214内,实现了对柔性件22的卡固。
请再次参阅图15,第二系带30可与第一系带20相对设置,具体结构也与第一系带20的结构类似,例如,也可包括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支架31、与支架31连接且向头枕组件40一侧延伸设置的柔性件32以及与柔性件32连接且伸入头枕组件40内的交联件33。所以,第二系带30内的支架31、柔性件32及交联件33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系带20中结构的介绍,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系带30与第一系带20可对称设置。在此可对第二系带30与第一系带20的不同之处进行介绍。
第二系带30上的齿条331可与第一系带20上的齿条231相对设置。例如齿条331上的锯齿3311设置在朝向第一系带20的一侧。例如齿条231上的锯齿2311设置在朝向第二系带30的一侧。例如齿条331上的限制肋条3312、限位肋条3313与齿条231上的限制肋条2312、限位肋条2313位于同一侧。
第二系带30上的齿条331可与第一系带20上的齿条231通过松紧调节组件50交联在一起。可以理解的,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的长度可调节,以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佩戴松紧调节。
请参阅图26,图26为图1所示佩戴组件10与支架21、支架31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支架21中的连接组件212可伸入安装空间1610内,与第一扣合壳体1612和/主机壳体11的其他结构连接固定,第二扣合壳体1613与第一扣合壳体1612扣合连接,以夹设支架21、支架31,使得装饰件1611可相对于支架21、支架31转动。所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饰件1611可与支架21、支架31转动连接。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612与第二扣合壳体1613扣合连接,以夹设支架21和支架31,实现装饰件1611可与支架21、支架31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1、图2和图27,图27为图1中头枕组件40与受力组件6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头枕组件40可用于与用户的头部接触,也可间接的通过受力组件60与用户头部接触。头枕组件40可为壳体状结构,内部可用于容纳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的部位以及松紧调节组件50的至少部分。
头枕组件40可包括主壳体41以及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主壳体41上的第一装配架42及第二装配架43。主壳体4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相对设置。第一装配架42与第一系带20滑动连接,并可通过第一装配架42自主壳体41内滑出或滑进主壳体41。第二装配架43与第二系带30滑动连接,并可通过第二装配架43自主壳体41内滑出或滑进主壳体41。
主壳体41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
请参阅图27、图28、图29,图28为图27中头枕组件40与受力组件60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9为图27中所示头枕组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主壳体41呈壳体状结构,可作为头枕组件40的外部轮廓,可用于安装受力组件60。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可用于安装可与电路走线102连接的电池、传感器等电子元件。可以理解地,电路走线102可伸入容纳空间401内。
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也可以用于容纳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的部位以及松紧调节组件50的至少部分。
请参阅图30、图31和图32,图30为图1中所示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与头枕组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30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图3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时在线XXIII-XXIII的剖视图。第一装配架42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第一装配架42也可采用与主壳体41、支架21等一样的材料制成。
第一装配架42可与支架21配合实现支撑的效果。第一装配架42可为管状结构或框架结构或片状结构等,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第一装配架42可与主壳体41采用粘接、焊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架42可与主壳体41为一体结构。
第一装配架42在延伸方向上设置有与主壳体41例如容纳空间401连通的滑动通孔402,以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支架21、柔性件22等,使得第一系带20例如支架21、柔性件22在滑动通孔402内并在滑动通孔402的延伸方向上滑动,进而使得第一系带20滑进或滑出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可以理解地,第一装配架42与支架21可相对滑动,并可使得支架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装配架42例如滑动通孔402内,实现第一装配架42与支架21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的效果,进而使得第一装配架42可为第一系带20的一部分。
请再次参阅图30、图31和图32,第二装配架43可与第一装配架42相对设置,具体结构也可与第一装配架42的结构类似,具体第二装配架43的结构设置可参阅第一装配架42的结构设置。另外,第二装配架43与第二系带30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装配架42与第一系带20的配合关系的介绍,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2和图28,头枕组件40在外表面设置功能组件44,以用于辅助头戴式设备100,使得用户具有更好的佩戴体验。
功能组件44位于头枕组件40下方。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功能组件44可与用户颈部接触,进而,可实现触感模拟增强用户沉浸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环境中,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实现对用户颈部的按摩,使得用户放松而不疲劳,也可进行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信息检测,对用户健康进行保障。
功能组件44可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和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和第二子功能组件442与用户接触,相互配合。
请参阅图28和图33,图33为图28所示功能组件44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可包括与主壳体41连接的延伸壳体4411、设置在延伸壳体4411朝向佩戴组件10一侧的柔性支架4412以及设置在柔性支架4412上的功能件4413。
延伸壳体4411可自主壳体41向下方延伸设置。
柔性支架44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并可具有可弯折特性及可形变特征。柔性支架4412一端与延伸壳体4411连接例如粘接、焊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架4412可包括设置在延伸壳体4411上的形变部4414以及设置在形变部4414上的接触部4415。
形变部4414可呈柱状结构,具有可形变特性,以在柔性支架4412接触用户颈部时,使得用户感到舒适。形变部4414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延伸壳体4411连接,另一端与接触部4415连接。当然,形变部4414可不仅限于柱状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接触部4415与形变部4414相连接。
接触部4415可用于与用户颈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可采用与形变部4414相同的材质制作。
接触部4415可用于承载功能件441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在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侧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以保障足够的与用户颈部接触的接触面,使得用户感觉到舒适。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为片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柔性支架4412远离延伸壳体4411一端的端面上,以与用户颈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接触部4415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接触部4415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可通过贴设的方式与用户颈部接触。
功能件4413可通过电路走线102穿设在柔性支架4412、延伸壳体4411内,进而伸入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内,进而可与控制电路连接,最终实现与处理器103的连接,以便通过处理器103对功能件4413进行控制,或者接收功能件4413传输来的检测数据或进行数据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触部4415可以实现功能件4413与用户接触的场景下,形变部4414可以省略,延伸壳体4411也可以省略,仅是接触部4415通过电路走线102实现与主壳体4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包括用于与用户颈部皮肤接触的电极,以通过电极实现对用户颈部施加脉冲电流。在一些场景中,电极传输的脉冲电流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或松弛,使得用户感受到震动、被锤、敲、揉等感觉,实现模拟机械力对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觉。在一些场景中,电极传输的脉冲电流可有效刺激人体肌肉运动,具有收紧肌肤、促进毛细血管微循环、缓解肌肉疲劳的效果,最终达到按摩的效果。
请参阅图34,图34为图33所示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处理器103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功能件4413可包括与处理器103连接的光发生器4416和光电传感器4417。光发生器4416可用于发射光线,并可在处理器103的控制下发出光线。在光发生器4416与用户颈部接触时,可使得光线照射用户颈部。光电传感器4417可用于接收经过用户颈部后的反射光。
具体地,用户颈部皮肤会对光线进行吸收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线被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进一步的,光电传感器4417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处理器103。进而处理器103能够根据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的反射光确定用户的身体的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以保障用户的健康情况。
在一些场景中,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功能件4413可同时接触到用户颈部,处理器103控制光发生器4416向用户颈部发射光线,光线经过用户颈部处的人体血液和组织吸收后部分发生反射,光电传感器4417可以接收经过用户身体后的反射光,进而,处理器103能够根据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的反射光确定受检体例如用户的身体的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
请再次参阅图28和图33,第二子功能组件442可与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并排设置,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具体结构也可与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结构类似,具体的,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结构设置可参阅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结构设置。另外,第二子功能组件442与主壳体41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子功能组件441与主壳体41的配合关系的介绍,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功能件4413可包括电极,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功能件4413可包括光发生器4416和光电传感器44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功能组件441或第二子功能组件442可省略。
请参阅图27和图35,图35为图27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50与主壳体41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松紧调节组件50部分设置在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内,部分位于容纳空间401外。松紧调节组件50可固定在主壳体41上,并可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可实现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设置,可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长度的调节,进而调节头戴式设备100的松紧。可以理解的,松紧调节组件50可至少由齿轮组成。例如一个齿轮位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之间,以分别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啮合。在齿轮转动时,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长度的调节。再者,松紧调节组件50裸露在容纳空间401外的结构可为与齿轮传动连接的旋转盘,以使得用户可触摸操控旋转盘,进而带动齿轮转动,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长度的调节,以保障头戴式设备100松紧的稳定性。当然,松紧调节组件50还可以包括承载齿轮、旋转盘等结构的调节机构壳体(调节机构壳体可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进行限位,使得第一系带20和第二系带30分别与齿轮稳定配合),不做赘述。甚至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可通过电机、液压油缸等电驱器件驱动,进而,电机、液压油缸等电驱器件驱动可为松紧调节组件50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系带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第二系带30与第二装配架43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第一系带20可在第一装配架42内滑动,第二系带30可在第二装配架43内滑动,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松紧调节。
请参阅图1和图2,受力组件60可包括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可作为头戴式设备100的受力部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至少通过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作为受力点,使得头戴式设备100稳固支撑、佩戴。
第一受力件61可位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朝向头枕组件40一侧。即,第一受力件61可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朝向系带组件200的一侧。第一受力件61可至少通过转轴等结构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转动连接。以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相对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转动时,相对于第一受力件61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61可至少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以使得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同时相对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及第一受力件61转动。
第一受力件61可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抵接,以佩戴在用户头部上,实现佩戴组件10内主机的作用。第一受力件6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之间形成位于上方的装饰槽601,以容纳装饰件1611,使得装饰件1611的上表面与主机壳体11的上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61可均至少包括软垫,以提升与用户额头进眼睛周围接触的舒适感。
第二受力件62位于头枕组件40例如主壳体41朝向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62可均至少包括软垫,以通过粘接、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头枕组件40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贯穿所述主机壳体的第一穿孔;以及
第一遮蔽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所述第一遮蔽构件包括:
第一遮蔽件,与所述主机壳体活动连接;
第二遮蔽件,与所述第一遮蔽件活动连接且至少部分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遮蔽件位于所述第一遮蔽件靠近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配置为相互配合,遮蔽所述第一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孔连通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主机壳体配置为相对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一穿孔的相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件上设置有第一推拉件,所述第二遮蔽件上设置有第二推拉件,所述第一推拉件与所述第二推拉件配置为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遮蔽件通过所述第一推拉件及所述第二推拉件带动所述第二遮蔽件一同相对所述主机壳体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拉件包括凸起,所述第二推拉件包括穿孔,所述凸起置于所述穿孔内,且配置为在所述穿孔内滑动,并可滑动至与所述第一遮蔽件抵接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内外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一穿孔间隔设置,所述主机壳体设置有第一卡固结构,所述第二遮蔽件上设置有限位抵接部,所述第二遮蔽件配置在向远离所述第二穿孔的一侧滑动,并可滑动至所述第一卡固结构与所述遮蔽件的所述限位抵接部相互抵接限位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件上设置有限位抵接部,所述第一遮蔽件配置在向靠近所述第二穿孔的一侧滑动,并可滑动至所述第一卡固结构与所述第一遮蔽件的所述限位抵接部相互抵接限位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拉件配置为在所述穿孔内向远离所述第二穿孔的一侧滑动,并可滑动至与所述第二推拉件配合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包括:
第一机壳;
机壳主体,与所述第一机壳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穿孔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上,以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以及
安装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以与所述机壳主体夹设所述第一遮蔽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设置安装梁,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第一安装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远离所述安装梁的一侧,且用于与所述机壳主体配合安装所述第一遮蔽件;以及
中间安装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上,与所述安装梁相对设置,以与所述安装梁夹设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蔽件用于所述第一穿孔靠近所述安装梁一侧的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主体在所述第一穿孔的边缘设置抵接框,以与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框靠近所述安装梁一侧的部位设置缺口,以容纳所述第二遮蔽件,所述第二遮蔽件在靠近所述中间安装件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抵接框在非所述缺口处且靠近所述中间安装件一侧的表面平齐,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抵接框在非所述缺口处抵接,并与所述第二遮蔽件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第一成像件,在所述主机壳体内与所述主机壳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以与所述第一遮蔽件一同配置为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
14.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内外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
第一遮蔽构件及第二遮蔽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每一所述第一遮蔽构件及第二遮蔽构件包括第一遮蔽件和与所述第一遮蔽件层叠设置的第二遮蔽件,在所述第一遮蔽构件中,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第二遮蔽件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所述第一穿孔,在所述第二遮蔽构件中,所述第一遮蔽件与所述第二遮蔽件配合,以遮蔽部分或全部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遮蔽件及所述第二遮蔽件均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及
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像件穿设于所述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二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二成像件在所述第二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以及
瞳距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的相对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包括:
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相互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机壳上,以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机壳设置有活动孔;以及
装配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与所述装配板滑动连接,所述瞳距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装配板上,并部分穿设于所述活动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包括:
成像滑座,与所述装配板滑动连接;
镜头模组,设置在所述成像滑座上,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第二机壳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用于遮蔽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在所述第二穿孔处与所述第二机壳之间的缝隙,所述瞳距调节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与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与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之间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孔连通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穿孔连通的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内,以与所述第一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镜头模组穿设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以与所述第二遮蔽构件的所述第一遮蔽件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瞳距调节组件包括:
旋钮组件,设置在所述装配板上,穿设于所述活动孔内;
同步组件,设置在所述装配板上,与所述旋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同步组件用于在所述旋钮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与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同步相向运动或同步背向运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包括:
旋钮,设置在所述装配板上,穿设于所述活动孔内;
齿条主体,与所述旋钮啮合,与所述装配板滑动连接,以在所述旋钮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成像件滑动的方向上滑动,所述齿条主体与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插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包括:
同步齿轮,设置在所述装配板上;以及
两个齿条主体,分别位于所述同步齿轮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旋钮啮合,所述两个齿条主体分别与所述装配板滑动连接,以分别在所述第一成像件滑动的方向上滑动,所述两个齿条主体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插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二成像件的所述成像滑座插接。
2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壳体,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内外的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以及
第一成像件及第二成像件,所述第一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穿孔的一侧滑动,所述第二成像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并与所述主机壳体滑动连接,以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滑动;
遮蔽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处,以遮蔽所述第一成像件在所述第一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及遮蔽所述第二成像件在所述第二穿孔处与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缝隙;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柔性件及交联件,所述支架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以及
头枕组件,与所述主机壳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系带的所述交联件与所述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在所述头枕组件内交联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件包括:
齿条;以及
装配部,与所述齿条连接,在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所述装配部与所述柔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齿条用于相互交联,调节两个所述齿条相互交联的长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系带中,所述装配部包括:
第一夹紧件,与所述齿条连接;以及
第二夹紧件,与所述第一夹紧件连接,以夹设所述柔性件。
CN202211328904.8A 2022-10-27 2022-10-27 头戴式设备 Pending CN1158576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8904.8A CN115857669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头戴式设备
PCT/CN2023/115562 WO2024087871A1 (zh) 2022-10-27 2023-08-29 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8904.8A CN115857669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7669A true CN115857669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6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28904.8A Pending CN115857669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7669A (zh)
WO (1) WO20240878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871A1 (zh) * 2022-10-27 2024-05-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9122B (zh) * 2013-06-26 2015-10-14 郭社健 便于清洗镜头的3d摄影机遮光罩
CN105044911A (zh) * 2015-07-30 2015-11-11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遮挡机构、方法和头戴显示器
CN107479193B (zh) * 2016-06-08 2020-02-21 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的防尘结构
TWI624707B (zh) * 2017-05-18 2018-05-21 Syndiant Inc 具有瞳距調整機構之雙眼頭戴式裝置
US10674141B1 (en) * 2018-01-23 2020-06-02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interpupillary distances of head-mounted displays
CN209433125U (zh) * 2018-12-14 2019-09-2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设备及头戴显示设备瞳距调节用间隙遮挡机构
CN210573019U (zh) * 2019-10-30 2020-05-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设备瞳距调节用间隙遮挡机构及头戴设备
CN217425828U (zh) * 2021-11-30 2022-09-13 广州视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遮蔽结构和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显示设备
CN115857669A (zh) * 2022-10-27 2023-03-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871A1 (zh) * 2022-10-27 2024-05-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871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5604B2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head-mounted display
CN115509016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24715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9B (zh)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WO2024087871A1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8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20B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4087902A1 (zh) 头戴式设备
CN115598849A (zh)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头枕组件
CN112925099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88235A (zh) 受力件和头戴式设备
CN11098917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4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5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21B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5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8B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1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7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5598851A (zh)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
CN205568924U (zh) 一种影像采集适配装置及影像采集装置
CN116009258A (zh)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7A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松紧调节机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CN110879475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5561908A (zh)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