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2842U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2842U
CN216622842U CN202122240081.0U CN202122240081U CN216622842U CN 216622842 U CN216622842 U CN 216622842U CN 202122240081 U CN202122240081 U CN 202122240081U CN 216622842 U CN216622842 U CN 216622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ens
frame
groove
head
accommod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00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月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00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28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2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2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包括:框体和光学镜片;框体设置有容置槽,且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光学镜片;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容置槽容纳后,与框体相卡接;其中,框体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光学镜片退出容置槽的避让空间。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光学镜片和框体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根据需求更换不同的光学镜片进行使用。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眼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有智能眼镜装载的电子器件越来越多,实现的功能也愈发全面,使得人们会经常佩戴智能眼镜外出工作或社交。目前,智能眼镜的镜片是不可拆卸的,用户无法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种类的镜片进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框体和光学镜片;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其中,所述框体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佩戴支架、光学镜片以及外挂模组;所述佩戴支架设置有框架和支腿;所述框架设置有框体,且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所述框体还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所述支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支腿设置有相连接的支腿主体和耳挂;所述耳挂被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支腿主体滑动,且所述耳挂还被配置为可旋入或旋出所述支腿主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佩戴支架、光学镜片、外挂模组以及隔磁件;所述佩戴支架设置有框架和支腿;所述框架设置有框体,且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所述框体还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所述支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支腿设置有支腿主体、耳挂以及连接件;所述支腿主体与所述耳挂连接;所述耳挂被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支腿主体滑动,且所述耳挂还被配置为可旋入或旋出所述支腿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支腿主体上;所述外挂模组设置有配合件;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磁力,且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与所述配合件磁吸连接;所述隔磁件被配置为用于屏蔽所述连接件和/或所述配合件的磁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通过在框体上设置用于容纳光学镜片的容置槽,且光学镜片在被容置槽容纳后,还可与框体相卡接,使得光学镜片在被容置槽容纳后能够与框体固定连接,以实现光学镜片和框体的装配。又通过设置框体可以发生形变,以提供光学镜片退出容置槽的避让空间,使得光学镜片在框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退出容置槽,以实现光学镜片和框体的拆卸。如此,框体和光学镜片可以实现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种类的光学镜片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佩戴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框体111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沿Ⅵ-Ⅵ的又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佩戴支架100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鼻托1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在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3中支腿主体121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3中耳挂122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佩戴支架100和外挂模组300沿Ⅶ-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阐述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头戴式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不在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头戴式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佩戴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可以包括:佩戴支架100、光学镜片200以及外挂模组300。其中,佩戴支架100可以佩戴在用户的头部。光学镜片200和外挂模组300可以设置于佩戴支架300上。在本实施例中,外挂模组300可以用于在用户眼部前方实现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环境的功能。当然,外挂模组300也可以用于实现其他功能,如照明、拍摄以及音频播放等。
佩戴支架100可以用于承载光学镜片200和外挂模组300,使得用户可以将外挂模组300佩戴在头部进行使用。如图3所示,佩戴支架100可以包括:框架110和支腿120。其中,框架110可以佩戴在用户的眼部前方,且框架110可以用于安装光学镜片200。支腿120可以设置于框架110的相对两侧,且支腿120可以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两侧,用于安装外挂模组300。框架110和支腿120可以通过铰接或枢接的方式转动连接,使得支腿120可以相对于框架110进行折叠,以提高佩戴支架100的便携性。当然,框架110和支腿120也可以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中,框架110和支腿120可以由金属、硬质塑料以及硬质橡胶等刚性材料制成,使得框架110和支腿120可以具有一定的刚性,从而为佩戴支架100提供支撑力以安装光学镜片200和外挂模组300。相应地,框架110和支腿12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框架110可以佩戴在用户的眼部前方,且框架110可以用于安装光学镜片200。如图3所示,框架110可以包括:框体111和鼻托112。其中,框体111可以佩戴在用户的眼部前方,且框体111可以用于安装光学镜片200。鼻托112可以与框体111连接,且鼻托112可以用于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以支撑框体111、光学镜片200以及外挂模组300。支腿120可以设置于框体111的相对两侧,且支腿120可以与框体11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11可以由金属、硬质塑料以及硬质橡胶等刚性材料制成,如此框体111不仅能够具有一定的刚性,还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以便于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进行装配。
框体111可以设置有第一子框体1111、第二子框体1112以及横梁1113。其中,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可以分别设置于横梁1113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均可以用安装光学镜片200。例如,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可以呈环状设置,光学镜片200可以设置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围绕形成的空间内,并通过粘胶、卡接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框体111和光学镜片200的装配。鼻托112可以设置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以便于鼻托112对框体111进行支撑。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还可以对称设置,且第一子框体1111背离横梁1113的一侧可以用于与支腿120连接,第二子框体1112背离横梁1113的一侧也可以用于与支腿120连接,使得支腿120可以设置于框体111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11也可以仅设置有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且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可以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11也可以仅设置有第一子框体1111,用于安装一个光学镜片200,也就是说第一子框体1111即为整个框体111。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头戴式设备10不需要安装光学镜片200时,框体111还可以仅设置有横梁1113,而横梁1113的相对两端可以用于与支腿120连接,鼻托112则可以直接与横梁1113连接。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请参阅图4至图7,图4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框体111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除了前述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固定连接的方式,为了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通用性,框体111还可以与光学镜片2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的光学镜片200与头戴式设备10进行搭配。由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对称设置,因此下面仅以第一子框体111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5所示,第一子框体1111可以设置有承载部11111、导向部11112以及第一卡合部11113。其中,承载部11111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光学镜片200的容置槽11101。导向部11112可以与承载部11111连接,并可用于为光学镜片200的安装提供导向。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1101内,并可用于与光学镜片200相卡接。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片200在被容置槽11101容纳后,可以与容置槽11101内的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以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承载部11111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光学镜片200退出容置槽11101的避让空间,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拆卸。如此,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光学镜片200进行更换,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通用性。
承载部11111的一端可以与横梁1113连接,另一端可以与支腿120连接,且承载部11111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光学镜片200的容置槽11101。如图6至图7所示,该容置槽11101的形状可以与光学镜片200相适配,且容置槽11101可以在光学镜片20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承载部11111,使得容置槽11101的内壁可以仅与光学镜片200的边沿相接触,以便于容置槽11101内的第一卡合部11113与光学镜片200进行卡接。同时,由于容置槽11101在光学镜片20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承载部11111,为了进一步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避免光学镜片200从其厚度方向上脱出容置槽11101,容置槽11101的底壁还可以设置有定位槽11102,且该定位槽11102的形状可以与光学镜片200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1111可以呈弧形设置,以使承载部11111内凹形成容置槽11101。如此,承载部11111的弧形结构可以更好的适配光学镜片200的形状,提升两者的适配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1111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或光学镜片200的形状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光学镜片200占据容置槽11101,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后,光学镜片200的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于定位槽11102内,也即是被定位槽11102所收容,使得光学镜片200其厚度方向上的位移能够被定位槽11102的内侧壁限制,避免光学镜片200在其厚度方向上位移或者晃动。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片200可以完全占据容置槽11101和定位槽11102,以便于定位槽11102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当然,光学镜片200也可以仅占据定位槽11102的部分空间,仅需定位槽11102能够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框体1111也可以仅通过第一卡合部11113与光学镜片200相卡接,实现对光学镜片200的限位,而不设置定位槽11102。
如图5至图7所示,导向部11112可以与承载部11111的周侧连接,且导向部11112可以在重力方向X上延伸,其可以用于为光学镜片200的安装进行导向,使得光学镜片200可以沿导向部11112滑入容置槽11101内,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例如,导向部11112可以设置有导向槽11103,且该导向槽11103可以在重力方向X上贯穿导向部11112,并与容置槽11101相连通,使得光学镜片200可从重力方向X上沿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内,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
当光学镜片200被容置槽11101容纳,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后,光学镜片200的部分区域还可以设置于导向槽11103内,也即是被导向槽11103所收容,使得导向槽11103的内侧壁也可以在光学镜片200的厚度方向上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利用导向槽11103提高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准确性和便利性,还可以利用导向槽11103与定位槽11102相配合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提高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牢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11112也可以设置有如滑轨或滑杆等导向部件为光学镜片200提供导向作用,仅需光学镜片200可从重力方向X上沿导向部11112滑入容置槽11101即可。上述重力方向X具体可指的是头戴式设备10佩戴在用户头部后,与光学镜片200的厚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导向部11112的数量可以有两个,且两个导向部11112可以分别为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其中,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可以与承载部11111的同一侧连接,且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间隔设置。例如,第一导向部11112a可以位于承载部1111与横梁1113连接的端部,第二导向部11112b可以位于承载部1111与支腿120连接的端部,使得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可以间隔设置。光学镜片200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之间,并可从重力方向X上沿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的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以占据容置槽11101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
此外,由于第一导向部11112a位于承载部11111与横梁1113连接的端部,与第二子框体1112相邻设置,因此第一导向部11112a还可以用于安装鼻托112,以便于鼻托112分别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通过设置两个导向部11112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学镜片200和承载部1111的装配准确性和便利性,还可以利用两个导向部11112上的导向槽11103与定位槽11102相配合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牢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框体1111也可以仅设置有承载部11111和第一卡合部11113,而不设置导向部11112,仅需光学镜片200能够设置于容置槽11101内,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即可。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1101的内壁上,使得光学镜片200在被容置槽11101容纳后,能够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其中,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1101内的相对两侧上,即容置槽11101内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均可以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113,且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设置有凹槽11113a。当光学镜片200从重力方向X上沿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被容置槽11101容纳后,光学镜片200的部分区域可以插入容置槽11101内相对两侧的凹槽11113a内,也即是被凹槽11113a所收容,从而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如此,可以利用凹槽11113a的内壁对光学镜片200进行限位,避免光学镜片200从重力方向X上脱出容置槽11101,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1113与承载部11111可以是一体结构,即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是容置槽11101内侧壁的一部分。容置槽11101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113的侧壁可以与导向槽11103的底壁相接,且两者还可以平行设置,使得光学镜片200沿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后,可以直接滑入第一卡合部11113的凹槽11113a内,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学镜片200被容置槽11101容纳,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后,第一子框体1111还可以处于弹性形变状态,使得承载部11111、第一导向部11112a和第二导向部11112b可以夹持光学镜片200设置,以提高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牢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1101也可以仅有一个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113,仅需第一卡合部11113能够与光学镜片200相卡接,以限制光学镜片200的活动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光学镜片200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1101内,与第一卡合部11113相卡接。如图5至图7所示,光学镜片200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10,且第二卡合部210可以设置有凸块210a。当光学镜片200从重力方向X上沿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后,光学镜片200相对两侧的凸块210a可以插入容置槽11101内相对两侧的凹槽11113a内,使得第一卡合部11113和第二卡合部210可以相卡接,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当需要拆卸光学镜片200时,第一子框体1111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凸块210a可以从凹槽11113a内退出,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11113和第二卡合部210的卡接状态。光学镜片200则可沿着导向槽11103退出容置槽11101,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拆卸。其中,凸块210a的形状可以与凹槽11113a的形状相适配,以避免凸块210a和凹槽11113a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光学镜片200受外力影响发生晃动的问题。
进一步地,光学镜片200可采用玻璃、塑料等一种或多种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光学镜片200也可以在为了某种透光特效而采用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不透明材料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其中,光学镜片200可为凸透镜和凹透镜等透镜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视力矫正镜片,当然在视力矫正镜片中还可以设置其它类型的透镜或功能透镜(例如近视镜、平镜、防眩镜、有色镜等)或功能膜片(例如增透膜、偏振模、滤光膜、电致变色膜、光致变色膜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片200的种类也可以不限于上述类型,其具体的种类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作限定。
通过上述方式,当需要装配光学镜片200时,光学镜片200可从重力方向X上沿导向槽11103滑入容置槽11101内。此过程中,光学镜片200相对两侧的凸块210a可以沿导向槽11103的底壁滑动,并可与导向槽11103的底壁相抵接,使得第一子框体1111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为光学镜片200的滑入提供避让空间。当凸块210a滑动至容置槽11101内的凹槽11113a处时,第一子框体1111可以恢复至未形变前的状态,凸块210a则可以插入凹槽11113a内,使得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与第二卡合部210相卡接,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当需要拆卸光学镜片200时,第一子框体1111可以在用户的掰动下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避让空间,使得凸块210a可以从凹槽11113a内退出,解除第一卡合部11113和第二卡合部210的卡接状态,光学镜片200则可沿导向槽11103退出容置槽11101,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拆卸。如此,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用户根据需求对光学镜片200进行更换,提升了头戴式设备10的通用性。
此外,由于第二子框体1112与第一子框体1111对称设置,因此第二子框体1112与第一子框体1111的结构相同,均可与光学镜片200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可参前述的第一子框体1111,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是图7中框体111与光学镜片200沿Ⅵ-Ⅵ的又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1113a和凸块210a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如图8所示,第一卡合部11113可以设置有凸块210a,第二卡合部210可以设置有凹槽11113a,如此设置,第一卡合部11113和第二卡合部210依然可以通过凹槽11113a和凸块210a,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可拆卸连接,其具体的装配方式和拆卸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在此不与赘述。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承载部11111仅设置有容置槽11101时,第一卡合部11113也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1101的底壁上,且第一卡合部11113也可以开设有凹槽11113a,且该凹槽11113a的开口尺寸可以略小于第二卡合部210的凸块210a。如此,当光学镜片200占据容置槽11101时,凸块210a可以与凹槽11113a的内壁相抵接,使得承载部1111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为凸块210a插入凹槽11113a提供避让空间。当凸块210a插入凹槽11113a后,承载部11111则可以恢复至未形变前的状态,或者是依然处于形变状态,使得凸块210可以卡在凹槽11113a内,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装配。相应地,当需要拆卸光学镜片200时,承载部11111则可以在用户的掰动下发生弹性形变,为凸块210a退出凹槽11113a提供避让空间,使得凸块210a能够从凹槽11113a内退出,从而实现光学镜片200和第一子框体1111的拆卸。
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图3中佩戴支架100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鼻托112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鼻托112可以分别与第一子框体1111和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且鼻托112可以用于支撑框体111、支腿120、光学镜片200以及外挂模组300。如图9至图10所示,鼻托112可以设置有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其中,第一鼻托1121可以与第一子框体1111靠近第二子框体1112的一侧连接,第二鼻托1122可以与第二子框体1112靠近第一子框体1111的一侧连接,且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可以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在重力方向X上可以具有高度差H,且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还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如此设置,当支腿120在安装外挂模组300,使得框体111相对两侧重力不平衡时,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可以利用高度差H,保证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对用户鼻部施加的压力一致,提高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舒适度。上述重力方向X具体指的可以是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在框体111上的排布方向,也即是与光学镜片200的厚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第一鼻托1121可以设置有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一形变件11212。其中,第一柔性件11211可以用于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第一形变件1121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子框体1111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一柔性件11211连接,且第一形变件11212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可以利用第一形变件11212的形变,相对于第一子框体1111活动,以实现第一柔性件11211的可调,从而提高鼻托112的适配范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11211可以是由塑胶、硅胶或者橡胶等柔性亲肤材质制成的鼻托垫。第一形变件11212可以是由金属材质制成的金属条,使得第一形变件11212在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够支撑第一柔性件11211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以便于第一柔性件11211相对于第一子框体1111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形变件11212也可以不仅限于金属条,其具体的材质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仅需第一形变件11212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即可。
第二鼻托1122可以设置有第二柔性件11221和第二形变件11222。其中,第二柔性件11221可以用于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且第二柔性件11221可以与第一柔性件11211间隔设置。第二形变件1122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柔性件11221连接。相应地,第二形变件11222也可以与第一形变件11212间隔设置,且第二形变件11222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使得第二柔性件11221可以利用第二形变件11222的形变,相对于第二子框体1112活动,以实现第二柔性件11221的可调,从而提高鼻托112的适配范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柔性件11221可以是由塑胶、硅胶或者橡胶等柔性亲肤材质制成的鼻托垫。第二形变件11222可以是由金属材质制成的金属条,使得第二形变件11222在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够支撑第二柔性件11221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以便于第二柔性件11221相对于第二子框体1112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形变件11222也可以不仅限于金属条,其具体的材质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仅需第二形变件11222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即可。
如图11所示,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在重力方向X上具有高度差H,使得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高度较高的一者可以先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其高度可以与高度较低的一者保持一致,而高度较低的一者可以后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如此,当框体111相对两侧重力不平衡时,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之间的高度差H就可以使得第一鼻托1121和第二鼻托1122对用户鼻部施加的压力一致,避免单侧压力过大导致第一鼻托1121或第二鼻托1122在用户的鼻部形成压印的问题,提高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用于与用户的鼻部相接触,因此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可以具有高度差H,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施加在用户鼻部的压力能够保持一致。其中,高度差H的具体数值可以由头戴式设备10的重量及重心位置、鼻托112的支撑位置、支腿120等效合力位置、佩戴支架100三维尺寸及自身弹性模量得到的数据,通过力矩平衡计算得出,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当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的结构相同,第一形变件11212和第二形变件11222的也结构相同,且第一形变件11212和第二形变件11222还可以关于重力方向X对称设置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柔性件11211与第一形变件11212的连接位置,以及第二柔性件11221与第二形变件11222的连接位置,来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具有高度差H。例如,第一形变件11212可以与第一柔性件11211的中间区域连接,而第二形变件11222可以与第二柔性件11221的边缘区域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可以具有高度差H。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且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一形变件11212的连接位置也可以不限于中间区域,第二柔性件11221和第二形变件11222的连接位置也可以不限于边缘区域,具体连接位置可以根据高度差H的数值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设计结构不同的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来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可以具有高度差H。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第一形变件11212和第二形变件11222进行设置,来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之间具有高度差H。例如,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子框体1111连接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的一端对称设置,而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柔性件11211连接的一端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柔性件11221连接的一端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同时,第一柔性件11211与第一形变件11212的连接位置可以和第二柔性件11221与第二形变件11222的连接位置相同。如此,可以利用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柔性件11211连接的一端与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柔性件11221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高度差,来形成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之间的高度差H,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的结构可以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子框体1111的连接位置,以及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子框体1112的连接位置,来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之间具有高度差H。例如,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子框体1111连接的一端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的一端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同时,第一柔性件11211与第一形变件11212的连接位置可以和第二柔性件11221与第二形变件11222的连接位置相同。如此,可以利用第一形变件11212与第一子框体1111连接的一端与第二形变件11222与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高度差,来形成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之间的高度差H,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的结构可以相同,且第一形变件11212和第二形变件11222的结构也可以相同。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高于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当支腿120上安装外挂模组300,使得框体111在第二柔性件11221一侧的重力较重时,第一柔性件11211可以在佩戴过程中先与用户的鼻部相抵接,使得第一形变件11212发生弹性形变,带动第一柔性件11211位移,从而将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保持一致。此时,第二柔性件11221可以后与用户的鼻部相抵接,以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支撑。也就是说,第一柔性件11211可以先与用户鼻部相抵接,以分担一部分第二柔性件11221所需承担的重力,然后在使得第二柔性件11221与用户的鼻部相抵接,共同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支撑,从而保证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对用户鼻部施加的压力一致,提高用户佩戴舒适度,避免第二柔性件11221单侧压力过大,在用户鼻部形成压痕或对用户造成不适的问题。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随着框体111相对两侧的重力变化,也可以是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高于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结合图3参阅图12至图17,图12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在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3中框体111和支腿120的又一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图13中支腿主体121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图13中耳挂122的结构示意图。
支腿120可以设置于框体111的相对两侧,且支腿120可以用于安装外挂模组300。如图3和图12至图13所示,支腿120可以设置有支腿主体121、耳挂122以及连接件123。其中,支腿主体121可以与框体111连接,耳挂122可以设置于支腿主体121的尾端,并可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活动,以调整耳挂122的位置。连接件123可以设置于支腿主体121上,用于与外挂模组300磁吸连接,以实现支腿120和外挂模组300的装配。支腿120的数量可以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支腿12001和第二支腿12002。第一支腿12001可以与第一子框体1111连接,且第一支腿12001可以设置于第一鼻托1121背离第二鼻托1122的一侧。第二支腿12002可以与第二子框体1112连接,且第二支腿12002可以设置于第二鼻托1122背离第一鼻托1121的一侧。由于第一柔性件1121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高于第二柔性件11221在重力方向X上的高度,因此第二支腿12002可以用于与外挂模组300连接。当然,随着第一柔性件11211和第二柔性件11221高度设计的不同,第一支腿12001也可以用于与外挂模组300连接。
支腿主体121的一端可以与框体111的一侧连接,且支腿主体121可以佩戴于用户的耳部,以对头戴式设备10进行支撑。如图15至图16所示,支腿主体121的相对两侧均可以设置有滑槽1201,且相对两侧的滑槽1201可以相连通,以贯穿支腿主体121。耳挂122可以通过该滑槽1201穿设于支腿主体121,并可沿滑槽1201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同时,支腿主体121还可以设置有与滑槽1201相连通的收容槽1202,且该收容槽1202可以用于收容耳挂122,使得耳挂122可以旋入或旋出支腿主体121,从而提升头戴式设备10的便携性。在本实施例中,支腿主体121的另一端,也即是支腿主体121的尾端可以弯曲设置,使得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支腿主体121的尾端可以弯曲抱紧用户的头部,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牢固性。
耳挂122可以与支腿主体121连接,且耳挂122可以位于支腿主体121的尾端,以便于耳挂122与用户的耳部相配,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牢固性。其中,耳挂122除了可以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以及收容于支腿主体121内,且耳挂121的一端与其另一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进行调节,也即是耳挂121自身可以进行伸缩以调节耳挂122的长度,以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耳部尺寸调整耳挂122的佩戴位置。如图14和图17所示,耳挂122可以设置有第一活动组件1221和第二活动组件1222。其中,第一活动组件1221可以与支腿主体121连接,并可沿滑槽1201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以及旋入或旋出收容槽1202。第二活动组件1222可以与第一活动组件1221连接,并可在第一活动组件1221的带动下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以及旋入或旋出收容槽1202。同时,第二活动组件1222还可以在靠近或远离第一活动组件1221的方向上位移,以调节第一活动组件1221和第二活动组件1222之间的距离,使得耳挂122两端之间的距离可调。
第一活动组件1221可以设置有相连接的转轴12211、第一活动件12212、第一限位件12213以及第二限位件12214。其中,转轴12211可以穿设于支腿主体121相对两侧滑槽1201,并可沿滑槽1201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且转轴12211还可以相对于支腿主体121转动。第一活动件12212的一端可以设置于收容槽1202内,并与转轴121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活动件12212可以在转轴121的带动下,相对支腿主体121滑动以及转动,进而旋入或旋出收容槽1202。第一限位件12213可以设置于转轴12211的一端,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设置于转轴12211的另一相对端,且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被配置为可夹持支腿主体121,以在转轴12211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或者转动后,锁定转轴12211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活动件12212在不同位置的驻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12212在旋出收容槽1202后,可以用于与用户的耳部相接触,以提升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牢固性。当用户不需要使用第一活动件12212时,第一活动件12212则可以旋入收容槽1202,以提升头戴式设备10的便携性。
转轴1221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第一螺纹12201,且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中至少一个可沿第一螺纹12201相对于转轴12211转动,以调节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夹持支腿主体121或松脱支腿主体121,实现转轴12211的锁定或移动。例如,第一限位件12213可以固设于转轴12211的一端,且转轴12211的另一相对端可以设置有第一螺纹12201。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套设于转轴12211的另一相对端,且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螺纹12201相配合的螺纹,使得第二限位件12214可沿第一螺纹12201相对于转轴12211转动,从而实现对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的调节。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设置有固定部122141和把手122142。其中,固定部122141可以套设于转轴12211的另一相对端,且固定部122141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螺纹12201相配合的螺纹,用于与第一限位件12213配合夹持支腿主体121。把手122142可以设置于固定部122141背离支腿主体121的一侧,其可以被用户所把持,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把手122142带动固定部122141沿第一螺纹12201转动,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213也可以如第二限位件12214一样,设置有与第一螺纹12201相配合的螺纹以及把手122142,使得第一限位件12213也可以相对于转轴12211转动,以调节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
如此设置,当用户需要使用耳挂122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二限位件12214,来增大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与支腿主体121松脱。第一活动件12212则可以利用转轴121,旋出收容槽1202,并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或转动,以调整到适配用户耳部的位置。当第一活动件12212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用户可反向转动第二限位件12214,来缩小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可以夹持支腿主体121,进而锁定第一活动件12212的位置,以便于用户进行使用。相应地,当用户不需要使用耳挂122时,则可以如前述内容一样,先增大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活动件12212活动至收容槽1202内,然后在缩小第一限位件12213和第二限位件1221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活动件12212可以被限制在收容槽1202内,实现对第一活动件12212的收容和隐藏。
第二活动组件1222可以设置有滑杆12221、第二活动件12222、第三限位件12223以及第四限位件12224。其中,滑杆1222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活动件12211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第二活动件12222连接。第二活动件12222可以利用滑杆12221在靠近或远离第一活动件12221的方向上位移,以调节第一活动件12211和第二活动件12222之间的距离,使得耳挂122可以进行缩短或伸长。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均可以设置于滑杆12221上,且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被配置为可夹持第二活动件12222,以在第二活动件12222位移后,锁定第二活动件12222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活动件12222在不同位置的驻留。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12222也可以在第一活动件12211带动下旋入或旋出收容槽1202,并相对于支腿主体121滑动,以实现第二活动件12222的可调。
滑杆12221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一活动件12211,另一相对端可以插设于第二活动件12222,且滑杆1222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第二螺纹12202。第二活动件12222可以设置有与第二螺纹12202相配合的螺纹,使得第二活动件12222可沿第二螺纹12202转动,进而在靠近或远离第一活动件12211的方向上位移,实现耳挂122的伸缩。同时,第二活动件12222还可以设置有通槽12203,滑杆12221的部分区域还可以设置于该通槽12203内,并穿设于通槽12203内的相对两侧。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可以套设于滑杆12221上,且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二螺纹12202相配合的螺纹,使得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可以沿第二螺纹12202相对于滑杆12221转动,进而实现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之间的距离可调。第四限位件12224可以设置于通槽12203内,使得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可以共同夹持第二活动件12222,以锁定第二活动件12222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12224还可以凸出通槽12203设置,以便于用户转动第四限位件12224。
如此设置,当用户需要伸长或缩短耳挂122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来增大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活动件12222可以沿第二螺纹12202转动,从而在靠近或远离第一活动件12212的方向上位移,以调整到适配耳部的位置。当第二活动件12222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用户可反向转动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来缩小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三限位件12223和第四限位件12224可以共同夹持第二活动件12222,进而锁定第二活动件12222的位置,以便于用户进行使用。
请参阅图18,图18是图1中佩戴支架100和外挂模组沿300Ⅶ-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连接件123可以设置于支腿主体121上,且连接件123可以用于与外挂模组300磁吸连接,以实现佩戴支架100和外挂模组300的可拆卸连接。如图18所示,连接件123可以嵌设于支腿主体121内,且连接件123的一侧可以显露于支腿主体121外,并与支腿主体121的外表面齐平设置,以便于连接件123与外挂模组300进行磁吸连接。例如,支腿主体121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204,连接件123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204内,且第一安装槽1204的形状可以与连接件123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23可以是具有磁力的永磁体,以实现支腿主体121与外挂模组300的磁吸连接。同时,连接件1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连接件123可以沿支腿主体121的长度方向进行排布,以对外挂模组300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外挂模组300受外力作用相对于支腿主体121转动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3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两个,其数量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此外,为了避免连接件123直接显露于支腿主体121外,影响佩戴支架100的外观精致度,支腿120还可以设置有遮挡件124,且该遮挡件124可以盖设于第一安装槽1204,以遮挡连接件123。同时,为了减少工艺流程,遮挡件124可以与支腿主体121一体成型,而连接件123可以通过模内注塑与支腿主体121和遮挡件124一体成型。当然遮挡件124也可以是独立的部件。
相应地,外挂模组300可以设置有壳体310、配合件320、触发件330、电路板340、地磁传感器350。其中,壳体310可以用于安装外挂模组300所需的各类电子器件。配合件320可以设置于壳体310上,其可以用于与连接件123进行磁吸连接,以实现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00的装配。触发件330可以设置于壳体310内,其可以在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00连接到位后触发电信号,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功能。电路板340和地磁传感器350可以设置于壳体310内,且地磁传感器350可以设置于电路板340上。该地磁传感器350可以利用地球磁场检测外挂模组300目前所在位置以及面向的倾角,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定位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外挂模组300可以是智能眼镜,其还可以设置有波导片和光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挂模组300也可以是其他功能模组,如蓝牙模组和摄像模组等等。
配合件320可以嵌设于壳体310内,且配合件320的一侧还可以与壳体310的外表面齐平设置,以便于配合件320与连接件123磁吸连接。例如,壳体310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槽311,配合件320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槽311内,且第二安装槽311的形状可以与配合件320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320也可以是具有磁力的永磁体,使得配合件320可以与连接件123进行磁吸连接,以实现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00的可拆卸连接。同时,配合件32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且两个配合件320和两个连接件123可以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也可以由能够被磁力所吸引的材质制成,如金属等,仅需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具有磁力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磁吸连接后的牢固性,支腿主体121还可以设置有凸出部1211,壳体310还可以设置有限位槽312。其中,凸出部1211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204,使得连接件123可以设置于凸出部1211上。第二安装槽311可以设置于限位槽312的底壁,使得配合件320可以设置于限位槽312内。如此,当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磁吸连接后,凸出部1211可以占据限位槽312,使得限位槽312的内壁可以对凸出部1211进行限位,以提高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00磁吸连接后的牢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腿主体121设置有限位槽312,壳体310设置有凸出部1211。此外,连接件123也可以不设置于凸出部1211上,配合件320也可以不设置于限位槽312内,仅需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磁吸连接后,凸出部1211可以占据限位槽312即可。
触发件330可以设置于壳体310内,且触发件330可以与电路板340连接。其中,触发件330可以是霍尔传感器,其可以用于检测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的磁场变化,从而根据连接件123的磁场变化触发对应的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传递至电路板340上,使得外挂模组300可以根据电信号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触发件330可以在连接件123与配合件320磁吸连接到位时触发电信号,使得外挂模组300可以实现如自动开机、音乐播放、语音播报等功能。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330在电路板34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配合件320在电路板340上的正投影相邻设置,以便于触发件330检测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的磁场。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320也可以是电磁铁,触发件330则可以在连接件123靠近配合件320时,触发电信号对配合件320进行供电,使得配合件320可以产生磁力与连接件123进行磁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330也可以是距离传感器,其可以用于检测支腿主体121和壳体310之间的距离,进而触发电信号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功能。或者是,触发件330也可以是光传感器,其可以用于检测支腿主体121和壳体310之间的光量,进而触发电信号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功能。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330也可以是金属触点,相应地支腿主体121上也可以设置有对应的金属触点。当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30磁吸连接后,触发件330可以与支腿主体121上的金属触点相接触,以形成短路或电路回路,从而触发电信号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功能。或者是,触发件330也可以是压感按键,其可以在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30磁吸连接后,与支腿主体121相抵接产生作用力,从而触发电信号以实现外挂模组300的功能。
由于外挂模组300设置有地磁传感器350,为了避免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的磁场对地磁传感器350产生干扰,地磁传感器350在电路板340上的正投影还可以远离配合件320在电路板340上的正投影设置,以降低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对地磁传感器350的影响。同时,头戴式设备10还可以设置有隔磁件400,用于屏蔽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的磁场,降低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干扰外挂模组300内磁感器件(地磁传感器350)的概率。如图18所示,隔磁件400可以设置有第一隔磁件410和第二隔磁件420。第一隔磁件410设置于支腿120上,第二隔磁件420设置于壳体310上。其中,第一隔磁件410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204内,且第一隔磁件可以位于第一安装槽1204的内壁和连接件123之间。相应地,第二隔磁件42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槽311内,且第二隔磁件420可以位于第二安装槽311的内壁和配合件320之间。如此,第一隔磁件410和第二隔磁件420在对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进行隔磁的同时,还不会影响到连接件123与配合件320的磁吸连接。
此外,为了便于触发件330进行检测,第一隔磁件410还可以开设有缺口411,使得连接件123对应触发件330的磁力线能够通过该缺口411延伸至触发件330处,从而向触发件330定向泄露连接件123的磁场,以便于触发件330进行检测,避免因连接件123磁场较小无法被触发件330检测到,而导致外挂模组300功能失效的问题。通过上述方式,支腿主体121和外挂模组300在通过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磁吸连接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第一隔磁件410和第二隔磁件420减少连接件123和配合件320对地磁传感器350的影响,提高外挂模组300定位功能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通过在框体111上设置用于容纳光学镜片200的容置槽11101,且光学镜片200在被容置槽11101容纳后,还可与框体111相卡接,使得光学镜片200在被容置槽11101容纳后能够与框体111固定连接,以实现光学镜片200和框体111的装配。又通过设置框体111可以发生形变,以提供光学镜片200退出容置槽11101的避让空间,使得光学镜片200在框体111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退出容置槽11101,以实现光学镜片200和框体111的拆卸。如此,框体111和光学镜片200可以实现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种类的光学镜片200进行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框体和光学镜片;
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其中,所述框体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光学镜片设置有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并被配置为在所述容置槽容纳所述光学镜片后,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凸块,另一个被配置为与所述凸块相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被配置为与所述凸块相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内的相对两侧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光学镜片的相对两侧上也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有所述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置有导向部,且所述导向部被配置为在所述容置槽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时,为所述光学镜片提供导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设置有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导向槽,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入所述容置槽,以实现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还设置有承载部;
所述承载部设置有所述容置槽,所述导向部设置于承载部的一侧,且所述导向槽的底壁与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侧壁相接;其中,所述第二卡合部被配置为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入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
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间隔设置;所述光学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之间,并被配置为可沿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导向槽滑入所述容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底壁设置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接后收容所述光学镜片的部分区域,以对所述光学镜片进行限位。
12.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佩戴支架、光学镜片以及外挂模组;
所述佩戴支架设置有框架和支腿;所述框架设置有框体,且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所述框体还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
所述支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支腿设置有相连接的支腿主体和耳挂;所述耳挂被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支腿主体滑动,且所述耳挂还被配置为可旋入或旋出所述支腿主体。
13.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佩戴支架、光学镜片、外挂模组以及隔磁件;
所述佩戴支架设置有框架和支腿;所述框架设置有框体,且所述框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被配置为在被所述容置槽容纳后,与所述框体相卡接;所述框体还被配置为可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所述光学镜片退出所述容置槽的避让空间;
所述支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支腿设置有支腿主体、耳挂以及连接件;所述支腿主体与所述耳挂连接;所述耳挂被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支腿主体滑动,且所述耳挂还被配置为可旋入或旋出所述支腿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支腿主体上;所述外挂模组设置有配合件;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磁力,且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与所述配合件磁吸连接;所述隔磁件被配置为用于屏蔽所述连接件和/或所述配合件的磁场。
CN202122240081.0U 2021-09-15 2021-09-15 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2166228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0081.0U CN216622842U (zh) 2021-09-15 2021-09-15 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0081.0U CN216622842U (zh) 2021-09-15 2021-09-15 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2842U true CN216622842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0081.0U Active CN216622842U (zh) 2021-09-15 2021-09-15 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28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02006B (zh) 头戴式ar设备
TWI599796B (zh) 具有輸入與輸出結構的可戴式裝置
WO2018219242A1 (zh) 具有防尘功能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A2989865A1 (en) Auxiliary device for head-mounted displays
CN108693644B (zh) 具有柔性杆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JP2015509209A (ja) 入出力機構を有する着用可能な装置
US11880093B2 (en) Hyperextending hinge fo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3866980B (zh) 近眼显示设备
US20210132398A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US20220299794A1 (en) Hyperextending hinge having fpc service loops for eyewear
JP2020177232A (ja) コネクタ、補助デバイス、および着用可能デバイス
CN216622842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6351545U (zh) 支腿、耳挂、佩戴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EP4107574A1 (en) Hyperextending hinge having cosmetic trim for eyewear
CN115808789A (zh) 框架、佩戴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115808787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4488540A (zh) Ar显示配件和ar眼镜组件
CN219202077U (zh) 弹性阻尼件、镜腿组件、佩戴机构、眼镜及头戴式设备
CN115808788A (zh) 框架、佩戴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210666242U (zh) 眼镜架和眼镜
CN216310422U (zh) 电能传输设备及电能传输系统
CN216210239U (zh)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CN114280789B (zh) 近眼显示光学系统及近眼显示光学设备
CN219039494U (zh) 眼镜
CN117250753A (zh) 头戴式设备及镜片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