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1546U -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1546U
CN216351546U CN202122240013.4U CN202122240013U CN216351546U CN 216351546 U CN216351546 U CN 216351546U CN 202122240013 U CN202122240013 U CN 202122240013U CN 216351546 U CN216351546 U CN 216351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pivot
leg
sub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00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友文
叶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00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1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1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1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松紧调节件中,第二枢接件与第一枢接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第一枢接件绕转轴转动,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在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枢接件绕转轴转动时而在转轴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第二枢接件施加使第二枢接件在一方向上绕转轴转动的作用力。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松紧调节件,其具有将转轴轴向方向发生的弹性形变转变为径向方向的扭转力的效果,进而可以在头戴式设备上利用松紧调节件时实现松紧调节的效果。

Description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智能眼镜行业中,由于用户头型尺寸各不相同,因此眼镜镜腿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头型尺寸进行自适应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松紧调节件,包括:
第一枢接件;和
第二枢接件,与所述第一枢接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枢接件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在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转轴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二枢接件施加使所述第二枢接件在所述一方向上绕所述转轴转动的作用力。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佩戴主体;以及
第一及第二支腿,相对设置,与所述佩戴主体构成框架结构,每一所述第一及第二支腿的一端设置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另一转轴转动,所述一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另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一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一支腿绕所述一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一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另一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二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二支腿绕所述另一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一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佩戴主体;以及
第一及第二支腿,相对设置,与所述佩戴主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设置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转轴转动,并可转动至所述佩戴主体与所述第一支腿设置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一端相接触的状态,所述第一枢接件响应于在所述佩戴主体与所述第一支腿设置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一端相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枢接件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一支腿绕所述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
采用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松紧调节件,其具有将转轴轴向方向发生的弹性形变转变为径向方向的扭转力的效果,进而可以在头戴式设备上利用松紧调节件时实现松紧调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装配图;
图2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佩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揭露了本申请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支腿与第一子连接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揭露了本申请图3所示实施例中连接臂主体与支腿主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连接臂主体与支腿主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件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7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件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8揭露了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子阻尼转轴与第二枢接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图;
图9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侧板、装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外挂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11所示实施例中外挂设备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能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电能传输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充电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16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揭露了本申请图16所示实施例中主壳体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阐述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头戴式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用户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设备,不再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头戴式设备还可包括传感器例如环境光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并且还可包括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请参阅图1,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装配图。该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佩戴设备200以及安装在佩戴设备200上的外挂设备400。其中,佩戴设备200可佩戴在用户头部。佩戴设备200与外挂设备400配合,可在用户眼睛前方,实现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功能,当然也可以实现其他功能,不再赘述。在一实施例中,可省略佩戴设备200和外挂设备400中的一个,而佩戴设备200和外挂设备400中的另一个可单独使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同参阅图1和图2,图2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佩戴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佩戴设备200可包括用于佩戴在用户头部的框架结构10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10上的功能镜片20。其中,功能镜片20对应于用户眼睛设置,以实现某种光学功能例如光线透过、视力矫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和图2,框架结构10可包括佩戴主体30以及与佩戴主体30相对两端连接的支撑部40。其中,佩戴主体30可佩戴在用户的鼻梁上。支撑部40可架设在用户的耳朵与头部之间。佩戴主体30和支撑部40配合佩戴在用户头部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结构10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佩戴,例如佩戴主体30也可以与支撑部40连接形成一环状结构或半环状结构,以佩戴在用户头部。可以理解地,框架结构10可不仅限于佩戴主体30和支撑部40,其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不做赘述。
佩戴主体30可包括用于安装功能镜片20的镜框31以及与镜框31相对两端连接的连接臂32。其中,镜框31可佩戴在用户的鼻梁上。连接臂32用于连接支撑部40,实现镜框31与支撑部40的连接。
请参阅图2,镜框31用于安装功能镜片20,实现功能镜片20的佩戴。镜框31可包括第一子镜框311、与第一子镜框311对称设置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子镜框312以及设置在第一子镜框311和第二子镜框312上的鼻托313。其中,第一子镜框311和第二子镜框312配合以实现功能镜片20的安装。第一子镜框311和第二子镜框312间隔设置,以对鼻梁进行让位。鼻托313可用于在佩戴主体30佩戴在用户鼻梁上时支撑镜框31。
第一子镜框311的材质可为硬性材料,可为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的混合体。第一子镜框311可为环状结构,以用于安装功能镜片20。当然,第一子镜框3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半环状、板状等,不做赘述。第一子镜框311靠近第二子镜框312的一端用于安装鼻托313。
第二子镜框312的材质可为硬性材料,可为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的混合体。当然,也可与第一子镜框311的材质相同。第二子镜框312可为环状结构,以用于安装功能镜片20。当然,第二子镜框3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半环状、板状等,不做赘述。第二子镜框312靠近第一子镜框311的一端用于安装鼻托313。
第二子镜框312可用于直接与第一子镜框311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子镜框312可与第一子镜框311之间设置连接件,以实现第一子镜框311与第二子镜框312的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子镜框312可与第一子镜框311为一体结构。
可以理解地,第一子镜框311和第二子镜框312中至少一个可以省略。例如省略第一子镜框311,支撑部40可直接与第二子镜框312连接。例如省略第二子镜框312,支撑部40可直接与第一子镜框311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子镜框311及第二子镜框312省略时,支撑部40可直接与功能镜片20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功能,甚至为了实现其他功能,可在佩戴主体30(例如第一子镜框311、第二子镜框312、连接件等)上设置摄像头,以实现对用户眼睛前方景象的摄取,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也可以配合眼球追踪技术对用户眼睛进行追踪,以实现对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显示的图像的进一步处理。
请参阅图2,鼻托313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子镜框311靠近第二子镜框312一端的第一鼻托件3131以及与第一鼻托件3131对称设置且安装在第二子镜框312靠近第一子镜框311一端的第二鼻托件3132。其中,鼻托件例如第一鼻托件3131和第二鼻托件3132中的鼻托垫可与用户的鼻梁接触,实现对佩戴主体30的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鼻托件3131与第二鼻托件3132可为一体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鼻托件3131与第二鼻托件3132可仅安装在第一子镜框311或第二子镜框312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鼻托件3131与第二鼻托件3132也可安装连接第一子镜框311和第二子镜框312的连接件上。
可以理解地,鼻托313也可为其他形状或结构。例如鼻托313可为第一子镜框311靠近第二子镜框312一侧设置的凸块。例如鼻托313可为第二子镜框312靠近第一子镜框311一侧设置的凸块。即鼻托313可以为镜框31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1和图2,连接臂32的材质可为硬性材料。连接臂32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子镜框311远离第二子镜框312一端的第一子连接臂321以及与第一子连接臂321设置在镜框31的同一侧且设置在第二子镜框312远离第一子镜框311一端的第二子连接臂322。其中,第一子连接臂321和第二子连接臂322可用于与支撑部40连接。
第一子连接臂321可包括与支撑部40连接的连接臂主体3211以及设置在连接臂主体3211靠近第二子连接臂322一侧的连接臂侧盖3222。其中,连接臂主体3211与连接臂侧盖3222扣合连接形成容纳空间3210(图4所示),以用于容纳与功能镜片20配合的光机(作为显示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等电子元件。连接臂主体3211与第一子镜框311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臂主体3211可与连接臂侧盖3222为一体结构。
第二子连接臂322的结构及与第二子镜框312、支撑部40的配合关系可与第一子连接臂321的结构及与第一子镜框311、支撑部40的配合关系大体相同,对于第二子连接臂322的结构及与第二子镜框312、支撑部40的配合关系,具体可参阅第一子连接臂321的结构及与第一子镜框311、支撑部40的配合关系,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揭露了本申请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支腿与第一子连接臂321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支撑部40用于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与耳朵之间。支撑部40可包括与第一子连接臂321固定连接的第一支腿41以及与第二子连接臂322固定连接的第二支腿42。可以理解地,第一支腿41也可与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支腿41可向第二支腿42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第一支腿41处于折叠状态,也可以向远离第二支腿42的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第一支腿41处于展开状态。第二支腿42也可与第二子连接臂322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二支腿42可向第一支腿41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第二支腿42处于折叠状态,也可以向远离第一支腿41的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第二支腿42处于展开状态。在第一支腿41与第二支腿42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减小佩戴设备200体积便于收纳,在第一支腿41与第二支腿42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进行佩戴使用佩戴设备200。当然,支撑部40也可以采用其他例如环状结构、半环状结构等形式设置,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支腿”、“第二支腿”以及“支腿”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支腿”称为“第二支腿”,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支腿”称为“第一支腿”。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支腿41的材质可为硬性材料。第一支腿41可包括与第一子连接臂321例如连接臂主体3211连接的支腿主体411以及设置在支腿主体411靠近第二子连接臂322一侧的支腿侧盖412。其中,支腿主体411与支腿侧盖412扣合连接形成容置空间410(图4所示),以用于容纳控制佩戴设备200或外挂设备400或头戴式设备100或光机的主板组件及电池组件、扬声器模组、拾音器模组、传感器等电子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此不做赘述。支腿主体411远离第二子连接臂322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件4111,以便与外挂设备400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11可为具有磁作用力的磁铁,以便通过磁作用力将外挂设备400挂载于第一支腿41例如支腿主体411上。在一实施例中,支腿主体411与支腿侧盖412可为一体结构。
第二支腿42的材质可为硬性材料。第二支腿42的结构及与第二子连接臂322的配合关系可与第一子连接臂321的结构及与第一子镜框311的配合关系大体相同。对于第二支腿42的结构及与第二子连接臂322的配合关系,具体可参阅第一子连接臂321的结构及与第一子镜框311的配合关系,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4,图4揭露了本申请图3所示实施例中连接臂主体3211与支腿主体411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第一支腿41与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连接,第二支腿42也可与第二子连接臂322转动连接。佩戴设备200在连接臂主体3211与支腿主体411之间设置了松紧调节件50,以连接连接臂主体3211与支腿主体411,进而调整支撑部40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使得用户佩戴舒适。
请参阅图5,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连接臂主体3211与支腿主体411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松紧调节件50的连接。连接臂主体3211中与连接臂侧盖3222相对设置的安装板3212上设置有安装座3213,以用于安装松紧调节件50,支腿主体411中与支腿侧盖412相对设置的装配板4112上设置有装配座4113,以用于安装松紧调节件50,进而实现松紧调节件50连接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子连接臂例如第一子连接臂321,同样的,利用松紧调节件50可连接第二支腿42与第二子连接臂322。可以理解地,松紧调节件50也可以安装在其他部位例如连接臂侧盖3222、支腿侧盖412上,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5,安装座3213位于安装板3212靠近支腿主体411的一端,并位于安装板3212靠近连接臂侧盖3222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座3213可为凸台状。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板3212靠近支撑部40的端部设置圆弧面3214,以对支腿主体411让位。圆弧面3214向安装座3213一侧延伸设置。
请参阅图5,装配座4113位于装配板4112靠近连接臂主体3211的一端,并位于装配板4112靠近支腿侧盖412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装配座4113可为凸台状。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板4112靠近连接臂主体3211的边缘向支腿侧盖412一侧弯折设置遮挡件4114,以便与安装板3212的圆弧面3214配合。在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子连接臂例如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时,可以使得遮挡件4114遮挡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子连接臂例如第一子连接臂321之间的缝隙,可避免松紧调节件50裸露,可避免电路走线裸露,进而提升了佩戴设备200的外观表现力。在一实施例中,遮挡件4114可以省略。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件50一视角的爆炸图,图7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件50另一视角的爆炸图。松紧调节件50可用于连接支腿主体411与连接臂主体3211,以使得支腿主体411与连接臂主体3211通过松紧调节件50实现转动连接。松紧调节件50可包括安装在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上的第一枢接件51以及安装在连接臂主体3211例如安装座3213上的第二枢接件52。其中第一枢接件51与第二枢接件52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枢接件”、“第二枢接件”以及“枢接件”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枢接件”称为“第二枢接件”,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枢接件”称为“第一枢接件”。
第一枢接件51可包括固定在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上的弹性形变件511、用于辅助加强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与弹性形变件511连接强度的加强件512以及安装在弹性形变件511上的阻尼转轴513。其中,阻尼转轴513在支腿主体411与连接臂主体3211相对转动时受力并正向转动,阻尼转轴513的转动行程可给予弹性形变件511形变量,使得弹性形变件511发生弹性形变,进而给予阻尼转轴513逆向转动的阻力,进而在支腿主体411与连接臂主体3211不受力的情况下,由于阻尼转轴513受到阻尼而逆向转动。
弹性形变件511可为硬性材料制成。弹性形变件511可包括固定在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上的形变主体5111以及设置在形变主体5111上的第一形变臂5112和第二形变臂5113。其中,形变主体5111通过弹性形变可用于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另外,也可以起到缓冲的效果。第一形变臂5112和第二形变臂5113相对设置,可通过弹性形变给予阻尼转轴513阻尼力。
形变主体5111可包括固定在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上的第一固定部5114以及与第一固定部5114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15。其中,第一固定部5114上设置有固定位5116,以与支腿主体411例如装配座4113安装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位5116可为贯穿孔,可便于螺栓、螺钉、卡扣结构等结构穿过贯穿孔,以将第一固定部5114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5114可设置在装配座4113靠近支腿侧盖412一侧的表面。
第一固定部5114远离第二枢接件52的一端可设置第一弹力部5117。以连接第一固定部5114与第一连接部5115。第一弹力部5117可在与阻尼转轴513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调节第一固定部5114与第一连接部5115之间的相对位置,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另外,也可以起到缓冲的效果,也起到调节支腿主体411姿态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力部5117可包括一体成型且连接的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其中,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相对设置且在同一侧的位置相连接,以在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之间形成调节空间5117c。第一连接板5117a未与第二连接板5117b连接的另一侧的位置用于与第一固定部5114连接固定,第二连接板5117b未与第一连接板5117a连接的另一侧的位置用于与第一连接部5115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力部5117与第一固定部5114为一体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靠近装配板4112的同一侧相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板5117a可与装配座4113的侧面相抵接,以提高第一枢接件51与装配座4113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当然,第一连接板5117a也可与装配座4113的侧面间隔设置。
在第一支腿41和第二支腿42展开过程且使得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在调节空间5117c处相互靠近,可调节支腿主体411姿态的作用,进而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
在第一支腿41和第二支腿42在折叠过程且使得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在调节空间5117c处相互远离,起到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也可调节支腿主体411姿态的作用。
在第一支腿41和第二支腿42折叠或展开过程中,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在调节空间5117c处还可以起到缓冲效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在调节空间5117c处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相抵接,可以提高第一枢接件51与装配座4113连接固定的稳定性。
第一连接部5115可与第一连接板5117a间隔设置,与第二连接板5117b相连接固定。以避免第一连接部5115对第一弹力部5117弹性形变的影响。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115与第一弹力部5117为一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连接板5117a及第二连接板5117b在调节空间5117c可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5117a与第一连接部5115相抵接,起到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
第一形变臂5112和第二形变臂5113对称设置,可位于第一固定部5114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5115的相对两端连接固定,可在阻尼转轴513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形变臂5112和第二形变臂5113可与第一连接部5115为一体结构。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远离第一连接部5115的端部可设置有卡固位5118,以便与阻尼转轴513卡固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卡固位5118可为穿孔,当然,卡固位5118还可以是其他卡固结构,不做赘述。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上可设置有第二弹力部5119,第二弹力部5119可在阻尼转轴51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可施加阻尼力给阻尼转轴51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弹力部5119可由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向第一固定部5114一侧弯折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弹力部5119可与装配座4113的侧面和/或第一固定部5114和/或加强件512抵接,提高第二弹力部5119的弹性形变能力,还可以提高第一枢接件51在装配座4113上安装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弹力部”、“第二弹力部”以及“弹力部”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弹力部”称为“第二弹力部”,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弹力部”称为“第一弹力部”。
加强件5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加强件512可包括可盖设在形变主体5111例如第一固定部5114上的加强主体5121。加强主体5121与第一固定部5114远离装配座4113的一侧抵接,可提高第一固定部5114与装配座4113表面的抵接强度,避免第一固定部5114因为弹性形变而与装配座4113的部分表面之间有缝隙。加强主体5121在远离第一连接部5115的一侧设置弯折部5122。弯折部5122自加强主体5121的边缘向装配板4112一侧弯折设置,以与装配座4113的侧面抵接,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部5114与装配座4113表面的抵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主体5121可与第二弹力部5119抵接,以提高第二弹力部5119的弹性形变的能力。在一实施例中,弯折部5122位于两个卡固位5118之间,以在与对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抵接时,对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的弹性形变程度进行限定,进而限定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的展开程度。当然,弯折部5122也可以位于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之间的其他部位。
加强主体5121在与第一固定部5114上固定位5116相对的位置设置固定位5123。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位5123可为贯穿孔,以便通过螺钉、螺栓等结构依次穿过加强主体5121和第一固定部5114与装配座4113固定,进而通过加强主体5121实现了将第一固定部5114夹紧固定在装配座4113上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件512可与第一固定部5114为一体结构。
阻尼转轴513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枢接件52之间的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以及安装在第二形变臂5113与第二枢接件52之间的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其中,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同轴设置。
子阻尼转轴例如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子阻尼转轴例如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可设置在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枢接件52之间。子阻尼转轴例如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可包括转轴主体5133。转轴主体5133朝向第二枢接件52的一侧可设置枢接部5134,以与第二枢接件52转动连接。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中的枢接部5134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中的枢接部5134同轴设置。
转轴主体5133朝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的一侧可设置卡固部5135,以与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中的卡固位5118卡固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卡固部5135可为凸块,一端深入卡固位5118例如穿孔内,实现与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卡固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可与第一形变臂5112为一体结构,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可与第二形变臂5113为一体结构。
请参阅图7和图8,图8揭露了本申请图7所示实施例中子阻尼转轴与第二枢接件52之间的配合关系图。转轴主体5133朝向枢接部5134的一侧设置行程部5136,以与第二枢接件52配合。行程部5136设置在枢接部5134的周围。
在一实施例中,行程部5136为行程槽。行程部5136例如行程槽在转轴转动方向上的两侧设置第一侧壁5137和第二侧壁5138。其中,第一侧壁5137的侧壁面可与枢接部5134的轴向方向平行,以与第二枢接件52配合,第一侧壁5137用于对枢接部5134与第二枢接件52的转动进行限位,所以第一侧壁5137也可被称为“限位壁”。可以理解地,为了实现对枢接部5134与第二枢接件52的转动进行限位,第一侧壁5137的侧壁面也可与枢接部5134的轴向方向不平行而成一夹角,使得第二枢接件52与第一侧壁5137抵接而停止转动即可。当然,第一侧壁5137的设置形式还可以为其他,不做赘述。
第二侧壁5138可具有向行程部5136例如行程槽外倾斜的斜面。进而使得第二侧壁5138与第二枢接件52配合时,可以在第二枢接件52固定并与第二侧壁5138相对滑动时,使得子阻尼转轴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运动,进而使得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可以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
可以理解地,行程部5136也可为设置在转轴主体5133朝向枢接部5134的一侧的两个凸起,其中一个具有第一侧壁5137,另一个具有第二侧壁5138。
另外,行程部5136的存在是为了使得子阻尼转轴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运动,进而引起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所以可在枢接部5134为螺杆时,省略行程部5136。
在一实施例中,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在阻尼转轴513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也可调节第一连接部5115与阻尼转轴513之间的距离。
例如,当第一形变臂5112的卡固位5118与第二形变臂5113的卡固位5118之间在阻尼转轴513轴向的距离较第一形变臂51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15的一端与第二形变臂511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15的一端之间在阻尼转轴513轴向的距离大,则子阻尼转轴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运动,使得第一连接部5115与阻尼转轴513之间的距离变长。
例如,当第一形变臂5112的卡固位5118与第二形变臂5113的卡固位5118之间在阻尼转轴513轴向的距离较第一形变臂511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15的一端与第二形变臂511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15的一端之间在阻尼转轴513轴向的距离小,则子阻尼转轴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运动,使得第一连接部5115与阻尼转轴513之间的距离变短。
再者,在枢接部5134为螺杆时,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可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为一体结构,其中,阻尼转轴513为螺杆结构,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与阻尼转轴513螺纹连接,即卡固位5118为带有内螺纹的圆孔,阻尼转轴513固定在第二枢接件52上。通过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与阻尼转轴513转动连接,使得第一形变臂5112向靠近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形变臂5113向靠近第一形变臂5112一侧发生弹性形变;或使得第一形变臂5112向远离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形变臂5113向远离第一形变臂5112一侧发生弹性形变。当然,阻尼转轴还可为其他类型的转轴,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的转轴类型。
请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二枢接件5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二枢接件52可包括固定在连接臂主体3211例如安装座3213上的枢接主体521以及设置在枢接主体521上的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其中,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相对设置,并用于与第一枢接件51例如阻尼转轴513转动连接,实现第一枢接件51与第二枢接件52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可位于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之间。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可位于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之间。
枢接主体521包括固定在连接臂主体3211例如安装座3213上的第二固定部5211以及与第二固定部5211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212。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固定部”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称为“第二固定部”,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部”称为“第一固定部”。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部”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称为“第二连接部”,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称为“第一连接部”。
其中,第二固定部5211大体可呈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固定板5211上设置有贯穿孔等连接结构,以便于安装固定在安装座3213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5211可设置在装配座4113靠近支腿侧盖412一侧的表面。
第二连接部5212可与第二固定部5211连接固定。第二连接部5212设置在第二固定部5211远离第一枢接件51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枢接主体521固定在安装座3213上时,第二连接部5212可与安装座3213的侧面抵接,以提高第二枢接件52与安装座3213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相对设置,可位于第二固定部5211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二连接部5212的相对两端连接固定。以提高第二枢接件52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可与安装座3213的相对两侧侧面相抵接,以提高第二枢接件52与安装座3213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可与第二连接部5212为一体结构。枢接臂例如第一枢接臂522、第二枢接臂臂523的端部可设置有枢接位5221,以便与阻尼转轴513转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枢接位5221可为穿孔。在一实施例中,在枢接部5134为螺杆时,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可与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为一体结构,阻尼转轴513可与第二枢接件52为一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枢接臂例如第一枢接臂522和第二枢接臂523分别朝向设置滑块5222,以在行程部5136内滑动。滑块5222可设置第三侧壁5223,以便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内滑动并可滑动至第三侧壁5223与第一侧壁5137抵接的状态,以对第一枢接件51与第二枢接件52的相对转动进行限位。滑块5222可设置第四侧壁5224,以与第二侧壁5138相适配,以便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内滑动并可滑动至第四侧壁5224与第二侧壁5138抵接的状态,进而在第三侧壁5223与第一侧壁5137相对滑动时,实现使得子阻尼转轴向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一侧运动,进而引起形变臂例如第一形变臂5112与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侧壁”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侧壁”称为“第二侧壁”,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侧壁”称为“第一侧壁”。
可以理解地,在行程部5136设置不同时,滑块5222可有不同的状态。例如,行程部5136与滑块5222的配合关系,使得滑块5222可不同时与行程部5136的第一侧壁5137及第二侧壁5138接触,可使得滑块5222处于第一侧壁5137与第三侧壁5223接触及第二侧壁5138与第四侧壁5224不接触的第一接触状态,或第一侧壁5137与第三侧壁5223不接触及第二侧壁5138与第四侧壁5224接触的第二接触状态,或第一接触状态和第二接触状态两状态之间的第一侧壁5137与第三侧壁5223不接触及第二侧壁5138与第四侧壁5224不接触的无接触状态。
例如,行程部5136与滑块5222的配合关系,使得滑块5222可同时与行程部5136的第一侧壁5137及第二侧壁5138接触,可使得滑块5222处于第一侧壁5137与第三侧壁5223接触及第二侧壁5138与第四侧壁5224接触的共同接触状态,或第一侧壁5137与第三侧壁5223接触及第二侧壁5138与第四侧壁5224接触的第二接触状态。
另外,行程部5136与滑块5222的配合关系,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一形变臂511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与第二形变臂5113之间。例如,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与第一枢接臂522固定,与第一形变臂5112转动连接,其中,行程部5136可设置在第一子阻尼转轴5131,滑块5222设置在第一形变臂5112上。例如,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与第二枢接臂523固定,与第二形变臂5113转动连接,其中,行程部5136可设置在第二子阻尼转轴5132,滑块5222设置在第二形变臂5113上。
请参阅图4、图8和图9,图9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51与第二枢接件52连接的结构示意图。行程部5136与滑块5222的配合关系,使得滑块5222可处于第一接触状态、第二接触状态和无接触状态中的一种。在第一支腿41处于折叠状态时,滑块5222可处于第一接触状态或无接触状态,对第一支腿41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进行展开,可使得滑块5222向第二接触状态转化,当滑块5222处于第二接触状态时并在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时,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连接板5117a、第二连接板5117b相互靠近,调节支腿主体411的姿态,另外,滑块5222可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滑动,滑块5222可继续滑动至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分别与弯折部5122接触的状态,以对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限位,第一形变臂5112、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并调节第一连接部5115与阻尼转轴513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滑块5222从第一接触状态转变为第二接触状态时,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最小转动角度可为α,即此时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与行程部5136无压力接触。在一实施例中,0<α<120°,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角度可为0°、10°、20°、30°、40°、50°、60°、70°、80°、90°、110°、120°等中的一个,当然转动角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行程部5136和滑块5222配合关系进行调整。
当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滑动时,可使得阻尼转轴513对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在取消对第一支腿41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在弹性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下通过阻尼转轴513转换为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滑动的回弹力,进而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
请参阅图4、图6、图8、图9、图10,图10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51与第二枢接件52、安装板3212、装配板4112的结构示意图。行程部5136与滑块5222的配合关系,使得滑块5222可处于第一接触状态、第二接触状态和无接触状态中的一种。在第一支腿41处于折叠状态时,滑块5222可处于第一接触状态或无接触状态,对第一支腿41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进行展开,可使得滑块5222向第二接触状态转化,其中,会使得安装板3212朝向装配板4112的一端与装配板4112朝向安装板3212的一端相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安装板3212朝向装配板4112的一端与装配板4112朝向安装板3212的一端相接触时,第一弹力部5117中的调节空间5117c可提供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的空间,进而第一弹力部5117产生在与阻尼转轴513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弹性形变,进而调整支腿主体411的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安装板3212朝向装配板4112的一端与装配板4112朝向安装板3212的一端相接触时,滑块5222可处于第二接触状态,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滑动,可使得阻尼转轴513对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发生弹性形变,同时,可使得第一弹力部5117发生弹性形变,在取消对第一支腿41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在弹性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下通过阻尼转轴513转换为滑块5222在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上滑动的回弹力,进而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子连接臂321转动,调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取消对第一支腿41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弹力部5117产生弹性形变也可以使得第一支腿41绕第一弹力部5117转动,调节第一支腿41与用户头部之间的作用力。
松紧调节件50具有空间占用小,重量低等优点。而利用第一枢接件51和第二枢接件52配合调节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的夹紧力,使用户佩戴更为舒适。
可以理解地,在提高滑块5222的第四侧壁5224与行程部5136的第二侧壁5138之间的摩擦力时,可使得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在绕连接臂32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在任意位置停止转动的效果。
支腿例如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在第一形变臂5112及第二形变臂5113的作用下,还可以转动一定的角度,进而可以适配不同用户的头型大小,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另一方面,支腿与连接臂32之间间隙比较小使整个眼镜看起来更为紧致、美观。
请参阅图1和图2,功能镜片20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子镜框311上的第一镜片21及安装在第二子镜框312上的第二镜片22。其中,第一镜片21及第二镜片22相对设置。第一镜片21可对应用户的右眼设置,第二镜片22可对应于用户的左眼设置。以实现第一镜片21与第二镜片22的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功能,当然也可以实现其他功能。
第一子镜框311可围设在第一镜片21的四周,第二子镜框312可围设在第二镜片22的周围。当然,第一子镜框31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连接固定第一镜片21,例如第一子镜框311设置在第一镜片21的一侧。第二子镜框312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连接固定第二镜片22,例如第二子镜框312设置在第二镜片22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镜片21及第二镜片22可至少省略其中一个。
镜片例如第一镜片21及第二镜片22可包括多片层叠设置的镜片。在某些实施例中,镜片例如第一镜片21及第二镜片22可仅包括一片镜片。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镜片21的功能与第二镜片22的功能可以不同,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21的功能与第二镜片22的功能可以相同。
镜片可采用玻璃、塑料等一种或多种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镜片也可以在为了某种透光特效而采用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不透明材料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镜片可为凸透镜和凹透镜等透镜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视力矫正镜片,当然在视力矫正镜片中还可以设置其他类型的透镜或功能透镜(例如平镜、防眩镜、有色镜等)或功能膜片(例如增透膜、偏振模、滤光膜、电致变色膜、光致变色膜等)。在一实施例中,镜片可为近视镜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镜片也可以为其他功能镜片例如平镜、防眩镜、有色镜等。
在一实施例中,镜片也可为光致变色器件(例如光致变色膜)。例如,光致变色器件可采用光致变色材料制成,以使得光致变色器件受到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后能够发生颜色变化。对于光致变色材料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范围内采用现有技术中已存在的技术方案制作,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镜片也可为电致变色器件(例如电致变色膜)。例如,电致变色器件可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电致变色材料可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一种。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为三氧化钨。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为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中的一种。当然,对于电致变色材料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范围内采用现有技术中已存在的技术方案制作,不做赘述。
电致变色器件可与头戴式设备100内部的主板组件及电池组件传感器等电子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镜片可为光波导,具体可为平面光栅波导例如衍射光栅波导。例如头戴式设备100可在连接臂32例如第一子连接臂321中的光机配合下,通过镜片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境。
可以理解地,镜片也可以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实施例中的镜片进行组合形成的结构,不做赘述。
以镜片为光波导为例,镜片例如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可设置光耦合进光部及光耦合出光部。光耦合进光部和光耦合出光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光路,光机的光线从光耦合进光部被耦合进入镜片中,在光路内传输,最后光线会在光耦合出光部处被耦合出镜片,射入佩戴者眼中并在视网膜上成像。
请参阅图1和图11,图11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外挂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外挂设备400可包括对应于用户眼睛设置且与功能镜片20例如第一镜片21层叠设置的功能镜片模组60、可挂载在佩戴设备200例如第一支腿41上的壳体70以及安装在壳体70及功能镜片模组60内的电路系统80。其中,壳体70可与功能镜片模组60连接固定。电路系统80可用于实现功能镜片模组60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功能。
功能镜片模组60可包括安装在壳体70上的安装壳61以及安装在安装壳61上的第三镜片62。其中,第三镜片62可与功能镜片20例如第一镜片21层叠设置,且可位于第一镜片21远离支撑部40的一侧。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三镜片”以及“镜片”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镜片”称为“第二镜片”,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镜片”称为“第一镜片”。
安装壳6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安装壳61可包括围设在第三镜片62边缘的镜框主体611以及设置在镜框主体611上且用于与主体70连接的安装臂612。其中,安装臂612内设置光机82等电子元件。在一实施例中,镜框主体611可围设第三镜片62的边缘部分,另外,可通过热熔胶实现镜框主体611与第三镜片62的固定连接。
第三镜片62的构造及设置方式可按照第一镜片21的构造及设置方式设计。当然第三镜片62的功能可与第一镜片21的功能不同,也可以相同。对于第三镜片62构造及设置方式、功能可具体参阅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镜片21,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镜片62可为光波导,具体可为平面光栅波导例如衍射光栅波导。头戴式设备100可通过第三镜片62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境。
下边以第三镜片62为光波导为例,对第三镜片62进行介绍。
第三镜片62可设置与光机82相对的光耦合进光部,也设置有光耦合出光部。光耦合进光部和光耦合出光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光路,光机82发出的光线从光耦合进光部被耦合进入第三镜片62中,在光路内传输,最后光线会在光耦合出光部处被耦合出第三镜片62,射入佩戴者眼中并在视网膜上成像。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11所示实施例中外挂设备400折叠状态示意图。壳体70可设置壳体主体71。壳体主体7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壳体主体71内部可设置主板组件、电池81等电子元件。壳体主体71的一端可设置转动臂711,以与安装臂612转动连接。以使得安装臂612与转动臂711相对转动,并可转动至安装臂612与壳体主体71的端部相抵接的状态,使得第三镜片62与壳体主体71相对设置,进而完成外挂设备400的折叠。
壳体主体71朝向第一支腿41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件712,以与第一支腿41例如第一连接件4111连接,使得外挂设备400可挂载于佩戴设备200上。在一实施例,第二连接件712可以为具有磁作用力的磁铁,以与第一连接件4111磁作用力连接。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4111与第二连接件712的配合关系可不仅限于磁铁与磁铁的配合关系,其还可以是卡扣、扣合、插接等结构的配合关系,不做赘述。
壳体主体71远离转动臂7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电接口84以及位于第一电接口84周围的第三连接件7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713可为具有磁作用力的磁铁。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接口84包括USB接口、Lighting接口、Type-C接口中的至少一种;和/或第一电接口84包括Pogo pin接口。
壳体主体71在远离第二连接件712的一侧设置有指示灯83,以用于指示电路系统80的运行情况例如充电状态、电池电量、各个电子元件的运行状态、故障等状态。当然,指示灯83也可以安装在其他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指示灯83也可以省略。在一实施例中,指示灯83可通过指示灯颜色变化、闪烁来指示状态,例如利用颜色变化指示电池电量的多少,例如利用闪烁指示故障。
可以理解地,主板组件、电池81、光机82、指示灯83以及第一电接口84可组成电路系统80。电路系统80可通过第一电接口84实现与外接设备之间的电能传输和/或数据传输。例如,利用第一电接口84为电池81充电。例如,利用第一电接口84将主板组件中的数据传输至外接设备。当然,电路系统可不仅限于自此列举的电子元件,其还可以包括其他电子元件,不做赘述。
接下来阐述一种电能传输设备,该电能传输设备可用于对外挂设备400进行充电,以保障外挂设备400的用电需求。该电能传输设备可与上述头戴式设备100组成电能传输系统,当然,电能传输系统可不仅限于电能传输设备与上述头戴式设备100,其还可以包括其他
请参阅图13、图14和图15,图1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能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4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电能传输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5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充电系统91的示意框图。电能传输设备600可包括用于放置外挂设备400的主壳体90以及安装在主壳体90内部且用于与外挂设备400电连接的充电系统91。其中,充电系统91可与外接设备例如电源(例如220V交流电或0-24V直流电等)、充电宝、带有电池的电子设备等电连接,以实现充电系统91与外接设备、外挂设备400三者之间的电能传输。例如,通过充电系统91使得外接设备(例如电源、充电宝、带有电池的电子设备等)将电能传输至外挂设备400,以使外接设备为外挂设备400充电。例如,通过充电系统91将充电系统91内部电池914的电能传输至外接设备(例如带有电池的设备、外挂设备400),以使充电系统91为外接设备充电。例如,通过充电系统91将充电系统91内部电池914的电能传输至外挂设备400,以使充电系统91为外挂设备400充电。例如,通过充电系统91使得外接设备(例如电源、充电宝、带有电池的设备)将电能传输至电池914,以使外接设备为电池914充电。
请参阅图13、图14和图16,图16揭露了本申请图13所示实施例中主壳体90的结构示意图。主壳体90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外挂设备400例如壳体70的第一容纳腔92和用于容纳充电系统91(参阅图15)例如电池914的第二容纳腔93。其中,充电系统91用于在外挂设备400例如壳体70置于第一容纳腔92时与外挂设备400例如电路系统80电连接,以为外挂设备400内的电池81充电。第一容纳腔92与第二容纳腔93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以及“容纳腔”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容纳腔”称为“第二容纳腔”,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容纳腔”称为“第一容纳腔”。
主壳体90在第一容纳腔92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921,以便外挂设备400例如壳体70放置在第一容纳腔92内,当然也可将外挂设备400例如壳体70从第一容纳腔92内取出。
主壳体90在表面与外挂设备400例如指示灯83相对的位置开设展示孔922。展示孔922与第一容纳腔92连通,以便对外挂设备400的由指示灯83指示的充电状态进行展示,使得用户可以轻易观察充电过程,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展示外挂设备400的其他结构。
主壳体90在第一容纳腔92的底部(即第一容纳腔92内远离第一开口921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部923,以用于安装第三电接口913(参阅图15),以使外挂设备400例如壳体70置于第一容纳腔92时,第一电接口84与第三电接口913电连接,为电路系统80内的电池81充电。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923为凹槽。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凸台等。
主壳体90在第一容纳腔92的底部设置第四连接件924,以与第三连接件713连接,进而提升第一电接口84与第三电接口913之间的抵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件924可为具有磁作用力的磁铁,以与第三连接件713磁作用力连接。可以理解地,第三连接件713与第四连接件924的配合关系可不仅限于磁铁与磁铁的配合关系,其还可以是卡扣、扣合、插接等结构的配合关系,不做赘述。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713可以省略,第四连接件924可设置在第一容纳腔92内与第二连接件712对应的部位设置,进而通过第二连接件712与第三连接件713的磁作用力连接提升第一电接口84与第三电接口913之间的抵接强度。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以及“连接件”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称为“第二连接件”,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称为“第一连接件”。
主壳体90在表面设置有第二安装部931,以用于安装第二电接口912(参阅图15)。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931可为与第二容纳腔93连通的穿孔。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安装部”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部”称为“第二安装部”,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安装部”称为“第一安装部”。
请参阅图13、图14和图15。充电系统91可包括安装在主壳体90例如第二容纳腔93内的主板控制组件911、安装在第二安装部931上且与主板控制组件911电连接的第二电接口912、安装在第一安装部923上且与主板控制组件911电连接的第三电接口913以及安装在第二容纳腔93内且与主板控制组件911电连接的电池914。其中,主板控制组件911可用于实现电能传输的控制,内部可设置处理器、适配电路(例如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DC(Direct Current,交流电)转换电路)、充电电路、供电电路等。例如,主板控制组件911可通过适配电路将从第二电接口912输入的电能转化为供第三电接口913接收的电能。例如,主板控制组件911可通过适配电路将从第二电接口912输入的电能转化为供充电电路接收的电能,以为电池914充电。例如,主板控制组件911可通过供电电路将从电池914输入的电能转化为供第二电接口912、第三电接口913接收的电能,以为外挂设备400、外接设备供电。
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电接口”、“第二电接口”、“第三电接口”以及“电接口”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接口”称为“第二电接口”,相应地,将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接口”称为“第一电接口”。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914可以省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电接口913为USB接口、Lighting接口、Type-C接口和Pogo pin接口等接口中与第一电接口84适配的接口。当然,第一电接口84和第三电接口913的配合关系可不仅限于在此列举地实施例,其还可以是其他。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电接口912包括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Lighting接口、Type-C接口中的至少一种;和/或,第一电接口包括插头接口;和/或,第三电接口包括Pogo pin接口。
请参阅图11和图14,可将外挂设备400的壳体70置于第一容纳腔92中,使得第三连接件713与第四连接件924磁作用力连接。使得第一电接口84与第二电接口913电连接。使得指示灯83与展示孔922相对应,进而可通过展示孔922观测指示灯83。另外,利用外接电缆实现第二电接口912与外接电源的电连接,至此可以为外挂设备400充电,同样也可以为电池914充电。当利用电池914为外挂设备400和外接设备供电时,可通过主板控制组件911控制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外挂设备400处于是折叠状态时,可不便于利用图16所示实施例中的主壳体90用于放置。所以接下来阐述一种用于电能传输设备600的主壳体90。请参阅图17,其揭露了本申请图16所示实施例中主壳体90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壳体9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92、第二容纳腔93、第一开口921、展示孔922、第一安装部923、第四连接件924、第二安装部931。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再次不做赘述。
另外,主壳体90在设置第一开口921的同侧设置与第二容纳腔93连通的第二开口932,以便使得折叠后的外挂设备400将功能镜片模组60放置在第二容纳腔93内。
再者,充电系统91中主板控制组件911和电池914可不设置在第二容纳腔93内,可设置在主壳体90内的其他位置,不做赘述。
电能传输设备600可方便放置外挂设备400,可避免功能镜片模组60损坏,也可方便携带,在具有内置电池的情况下,电能传输设备600还可以方便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枢接件;和
第二枢接件,与所述第一枢接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枢接件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在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转轴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二枢接件施加使所述第二枢接件在所述一方向上绕所述转轴转动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件包括:
形变主体;和
第一及第二形变臂,对称设置在所述形变主体上,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配置为在所述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而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以发生弹性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主体包括:
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之间;以及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设置第一弹力部,所述第一弹力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弹力部配置为可在与所述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以调节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力部可包括:
第一连接板,一侧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固定;
第二连接板,一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固定,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调节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弹力部,以调节所述第一枢接件在所述轴向方向发生的弹性形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力部与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或接触,所述第一形变臂的所述第二弹力部响应于所述第一形变臂向靠近所述固定部一侧运动而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形变臂施加使所述第一形变臂向远离所述固定部方向运动的作用力,所述第二形变臂的所述第二弹力部响应于所述第二形变臂向靠近所述固定部一侧运动而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二形变臂施加使所述第二形变臂向远离所述固定部方向运动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第二枢接件上,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形变臂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
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子阻尼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形变臂靠近所述第二形变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子阻尼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形变臂靠近所述第一形变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响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在所述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转轴转动而在所述轴向方向背向远离,以使得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背向远离而发生弹性形变。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
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子阻尼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形变臂远离所述第二形变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子阻尼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形变臂远离所述第一形变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响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在所述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转轴转动而在所述轴向方向相互靠近,以使得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相互靠近而发生弹性形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主体包括:
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之间,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转轴的一侧设置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相互靠近时对所述第一及第二子阻尼转轴限位;以及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及第二形变臂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
枢接主体;以及
第一及第二枢接臂,相对设置在所述枢接主体上,所述第一枢接臂与所述第一子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枢接臂与所述第二子阻尼转轴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阻尼转轴包括:
转轴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枢接臂与所述第一形变臂之间,朝向所述第一枢接臂的一侧设置行程部,所述第一枢接臂朝向所述转轴主体的一侧设置滑块,所述滑块配置为在所述行程部上滑动,以使所述转轴主体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移动;
枢接部,设置在所述转轴主体靠近所述第一枢接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枢接臂转动连接,所述滑块及所述行程部设置在所述枢接部的周围;以及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转轴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形变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形变臂卡固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部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滑块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滑动,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滑动而推动所述转轴主体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形变臂发生弹性形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松紧调节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部为行程槽;
或,所述行程部为两个凸块,所述两个凸块中的一个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另一个设置所述第二侧壁。
16.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主体;以及
第一及第二支腿,相对设置,与所述佩戴主体构成框架结构,每一所述第一及第二支腿的一端设置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另一转轴转动,所述一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另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一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一支腿绕所述一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一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另一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二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二支腿绕所述另一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一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主体上设置有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一转轴转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主体设置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包括:
第一子连接臂,所述第二枢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连接臂上;
第二子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子连接臂设置在所述佩戴主体的相对两端,与所述第二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绕所述另一转轴转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连接臂在远离所述第二子连接臂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板,所述第一支腿在所述第一子连接臂设置所述安装板的同侧设置装配板,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绕所述一转轴转动并可转动至所述安装板的端部与所述装配板的端部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连接臂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枢接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支腿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枢接件安装在所述装配板在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板靠近所述第一子连接臂的一端设置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自所述第一子连接臂的边缘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弯折设置,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第一支腿的一侧设置圆弧面,以与所述遮挡件配合遮挡所述第一子连接臂与所述第一支腿之间的缝隙。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的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在所述安装板的端部与所述装配板的端部抵接时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枢接件转动,在所述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一支腿绕所述一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
24.根据权利要求16-23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光机,安装在所述佩戴主体上;以及
功能镜片,安装在所述佩戴主体上,具有光耦合进光部以及光耦合出光部,以使所述光机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光耦合进光部耦入所述功能镜片并在所述光耦合出光部自所述功能镜片片内耦出。
25.根据权利要求16-23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壳体,用于安装在所述第一支腿上;
功能镜片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具有一镜片,所述一镜片具有光耦合进光部以及光耦合出光部,以及
电路系统,安装在所述壳体及所述功能镜片模组上,具有一光机,所述一镜片配置为将所述一光机发出的光线在光耦合进光部耦入并在光耦合出光部耦出。
26.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主体;以及
第一及第二支腿,相对设置,与所述佩戴主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设置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佩戴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件配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转轴转动,并可转动至所述佩戴主体与所述第一支腿设置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一端相接触的状态,所述第一枢接件响应于在所述佩戴主体与所述第一支腿设置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一端相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枢接件向远离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佩戴主体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而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第一支腿施加使所述第一支腿绕所述转轴向靠近所述第二支腿的方向转动的作用力。
CN202122240013.4U 2021-09-15 2021-09-15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216351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0013.4U CN216351546U (zh) 2021-09-15 2021-09-15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0013.4U CN216351546U (zh) 2021-09-15 2021-09-15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1546U true CN216351546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1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0013.4U Active CN216351546U (zh) 2021-09-15 2021-09-15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15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5509209A (ja) 入出力機構を有する着用可能な装置
WO2023040644A1 (zh) 近眼显示设备
WO2023185115A1 (zh) 镜框、头戴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216351546U (zh)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CN216310422U (zh) 电能传输设备及电能传输系统
CN114236848B (zh) 挂载模组、外挂装置以及头戴式设备
CN216696864U (zh)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216351568U (zh) 眼镜用转轴装置和近眼显示眼镜
TWI695294B (zh) 穿戴式顯示裝置
CN109839741A (zh) 一种智能眼镜
CN216210239U (zh) 松紧调节件及头戴式设备
CN216696865U (zh)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114280789B (zh) 近眼显示光学系统及近眼显示光学设备
WO2023279796A1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3040542A1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3040484A1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3040645A1 (zh) 近眼显示设备
CN115586646A (zh) 头戴式设备
CN219202077U (zh) 弹性阻尼件、镜腿组件、佩戴机构、眼镜及头戴式设备
WO2023030465A1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19039494U (zh) 眼镜
CN216351547U (zh) 头戴式设备及头戴式设备的外挂组件
CN216622842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5586645A (zh) 功能镜片及头戴式设备
CN216696902U (zh) 镜框及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