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8167B -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 Google Patents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8167B
CN113848167B CN202111451526.8A CN202111451526A CN113848167B CN 113848167 B CN113848167 B CN 113848167B CN 202111451526 A CN202111451526 A CN 202111451526A CN 113848167 B CN113848167 B CN 1138481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barrel
mold
station
imperme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15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8167A (zh
Inventor
王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Orient Instrument Making Co ltd
Nanjing Dongyi New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Orient Instrument Making Co ltd
Nanjing Dongyi New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Orient Instrument Making Co ltd, Nanjing Dongyi New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Orient Instrument Mak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515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481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48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8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8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8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2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by forcing a fluid through a samp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06Details, e.g. sample holders, mounting samples for tes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试模桶、开合装置和位移装置;开合装置能够对试模桶进行开合控制,以便于取出或置入试块;位移装置能够驱使试模桶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往复运动;试模桶处于测试工位时进行抗渗试验,试模桶处于上下料工位时进行试块的上下料,由于上下料工位远离测试工位,试模桶的开合不再受安装架限制。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包括上述抗渗试验单元,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安装板,用于设置试模桶;通过设置位移装置、使得试模桶的开合不再受安装架的限制,能够减小安装架的高度,或者,同样的高度下安装架内能够设置更多层的安装板,进而更高效地利用空间、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材料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背景技术
随着房地产以及建筑工程学的蓬勃发展,材料的抗渗能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高校教学、样品检验还是建筑材料透气性的测定和质量检查,都会涉及到抗渗仪的使用。
为了增加同一批次中,测试样品的数量,从而提升测试效率,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多层抗渗仪。为节约设备的高度空间,上一层抗渗机构的接料底座与下一层抗渗机构的密封盖相连,因此,一次测试结束后,需要逐层开启密封盖以进行样品的上下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于层板的承重和质量要求非常高,导致成本昂贵、设备易损。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试模桶,用于承接试块,试模桶包括上封套和下封套;开合装置,用于驱使上封套和下封套相对运动;位移装置,用于驱使试模桶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往复运动;当试模桶处于测试工位时,试模桶内的试块能够进行抗渗试验;当试模桶处于上下料工位时,开合装置驱动上封套和下封套相互远离,以便于完成测试的试块下料,或者,便于待测试的试块进入试模桶。
进一步地,上封套内设置有密封囊,密封囊内具有密封腔;上封套上设有气口,气口连通密封腔;待测试的试块置入试模桶后,开合装置驱动上封套和下封套相互靠近、使得试模桶闭合,通过气口对密封腔充气,密封囊鼓胀后能够接触试块。
进一步地,上封套上设有检测口,用于安装检测传感器。
进一步地,下封套上设有进水口;试块进行抗渗试验时,测试液体通过进水口作用于试块。
进一步地,位移装置包括:位移导向件,自测试工位向上下料工位延伸设置,试模桶滑动设置在位移导向件上;位移驱动件,连接试模桶、并能够驱动试模桶沿位移导向件运动。
进一步地,位移装置还包括移动板,下封套设于移动板上;开合装置包括开合驱动件,开合驱动件设于移动板上、且开合驱动件的工作端与上封套相连;试块在测试工位完成抗渗试验后,位移驱动件驱动移动板、带动试模桶和开合驱动件沿位移导向件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开合驱动件驱动上封套远离下封套,以便于试块下料。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包括上述抗渗试验单元,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安装板,用于设置试模桶。
进一步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试模桶;至少两个试模桶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至少两个试模桶沿安装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一个开合装置与一个试模桶相连,或者,一个开合装置与多个试模桶相连;和/或,一个位移装置与一个试模桶相连,或者,一个位移装置与多个试模桶相连。
进一步地,测试工位处于安装架内,上下料工位处于安装架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试模桶、开合装置和位移装置;开合装置能够对试模桶进行开合控制,以便于取出或置入试块;位移装置能够驱使试模桶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往复运动;试模桶处于测试工位时进行抗渗试验,试模桶处于上下料工位时进行试块的上下料,由于上下料工位远离测试工位,试模桶的开合不再受安装架或者层板的限制,操作更方便。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包括上述抗渗试验单元,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安装板,用于设置试模桶;通过设置位移装置、使得试模桶的开合不再受安装架的限制,能够减小安装架的高度,或者,同样的高度下安装架内能够设置更多层的安装板,进而更高效地利用空间、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抗渗试验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抗渗试验单元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抗渗试验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试模桶10,用于承接试块1,试模桶10包括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开合装置20,用于驱使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相对运动;位移装置30,用于驱使试模桶10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往复运动;当试模桶10处于测试工位时,试模桶10内的试块1能够进行抗渗试验;当试模桶10处于上下料工位时,开合装置20驱动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相互远离,以便于完成测试的试块1下料,或者,便于待测试的试块1进入试模桶10。
具体可参照图1,图示了一种仅包括一个试模桶10的抗渗试验单元。
继续参照图4或者图6,图示了一种包括多个试模桶10的抗渗试验单元。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试模桶10分层设置,且每一层上均设置有多个试模桶10。将用于安装试模桶10的机架称为安装架40。
图示实施例中,试模桶10的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沿竖直方向对应设置。下封套12用于承托试块1,为试块1的抗渗试验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平台。上封套11的下端开口,内部具有一个可供试块1进入的容纳腔。待测试的试块1到位后,开合装置20驱使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相互靠近,上、下封套闭合,试模桶10内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以便于进行抗渗试验。
传统抗渗仪中,试模桶在机架内的工位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试模桶的下封套固定设置在一个工位上,而上封套能够上下移动,进而远离下封套、以便于试块上下料,或者靠近下封套、以便于进行抗渗试验。
为此,传统抗渗仪中,当试模桶设置在机架内时,需要在试模桶上方预留活动空间,以便于上封套运动。进一步地,当机架内设置有两层甚至更多层的试模桶时,需要为每一层试模桶预留活动空间,也就使得整个抗渗仪上下方向的尺寸过大。
为减小抗渗仪上下方向的尺寸,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多层抗渗仪,能够逐层开启试模桶。具体地,处于上方的第一层试模桶具有活动空间,但与之相邻的第二层试模桶的上封套与第一层试模桶相连,如此,开启第二层试模桶时,需要通过第一层试模桶的移动、使得第二层试模桶的上封套远离对应的下封套。同理,第三层试模桶的上封套与第二层试模桶相连,开启第三层试模桶时,需要通过第一层试模桶和第二层试模桶的移动、使得第三层试模桶的上封套远离对应的下封套……以此类推,开启最后一层试模桶时,需要通过其上方的多层试模桶移动、才能使得最后一层试模桶的上封套远离对应的下封套。
容易理解的,为保证设备的精度和强度,并保证抗渗试验的可靠性,试模桶的质量较大。当每一层上均设有多个试模桶时,使得一层试模桶沿上下方向平移,整个机架以及驱动上封盖移动的装置所受的负载就比较大;因此,若要同时移动多层试模桶,机架的构型、材料、每层之间的支撑……以及驱动装置的输出性能都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也就增加了设备成本。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渗试验单元,通过设置位移装置30、使得试模桶10具备两个不同位置的工作工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地,完成一个试块1的抗渗试验后,位移装置30驱使试模桶10离开测试工位、到达上下料工位;随后,于上下料工位,开合装置20驱使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相互远离。不同于测试工位,上下料工位不会受到抗渗试验相关设备结构的干涉,更便于试块1的上、下料;同时,上下料工位的空间更大,在传统抗渗仪中,上封套11必须足够远离下封套12,试块1才能被置入下封套12,但在上下料工位开启试模桶10,可以先使得上封套11沿上下方向移动,待上封套11脱离试块1后,再使得上封套11沿水平方向移动或者摆动、离开下封套12的正上方,以便于人工或者机械轻松地搬运试块1,而不必担心试块1在上下料过程中撞击上封套11或者下封套12。另外,在上下料工位进行试块1的上料,更便于人工或者机械检测试块1的位置并调整试块1到位,从而避免上、下封套闭合时,上封套11撞击试块1,影响设备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当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两层试模桶10时,通过设置位移装置30,各层试模桶10的开启和闭合互不干涉。具体地,开启处于下一层的试模桶10时,仅需移动该层的试模桶10至上下料工位,再进行上、下封套的远离动作即可,无须移动上一层的试模桶10。如此,安装架40内、层与层相对固定,无须再预留活动空间,能够进一步压缩整机的空间占地。
可选地,当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两层试模桶10时,测试工位处于安装架40内,而上下料工位处于安装架40外。如此,对试块1进行上下料时,使得试模桶10离开安装架40,试模桶10的开闭不再受安装架40的层板或者外框干涉,更便于人工或者机械操作。
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通过开合装置20相对运动。一实施方式中,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中的一者固定设置、另一者受控可靠近或远离对方。另一实施方式中,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均可受控靠近或远离对方。
可选地,开合装置20为手动驱动构件。例如,上、下封套之间通过连杆机构相连;试模桶10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后,人工作用于连杆机构的一端,使得上封套11远离下封套12;待测试的试块1到位后,人工解除对连杆机构的控制,使得上封套11靠近下封套12。又例如,试模桶10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后,人工直接搬开上封套11、致使其远离下封套12。
可选地,开合装置20为自动驱动构件。例如,开合装置20为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设置、活塞杆与上封套11相连;试模桶10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后,活塞杆动作、驱动上封套11竖直向上运动以远离下封套12;待测试的试块1到位后,活塞杆动作、驱动上封套11竖直向下运动以靠近下封套12。又例如,开合装置20包括竖直驱动机构(可采用气缸、电缸等驱动构件)和水平驱动机构(可采用气缸、电缸等驱动构件),二者的输出端均与上封套11相连;试模桶10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后,竖直驱动机构先驱动上封套11竖直向上运动以远离下封套12,上封套11脱离试块1后,水平驱动机构再驱动上封套11水平运动以远离下封套12的正上方。
本申请并不限定开合装置20的具体结构。
同理,本申请亦不限定位移装置30的具体结构。
可选地,位移装置30为手动驱动构件。例如,试模桶10通过线轨或者滑槽等导向机构滑动设置在安装架40内,试模桶10上设置有把手,人工拉动把手、能够致使试模桶10沿导向机构滑动。
可选地,位移装置30为自动驱动构件。例如,位移装置30可以是电缸、模组等直线驱动构件,能够驱动试模桶10水平移动以远离测试工位。又例如,位移装置30可以是凸轮、曲柄摇杆曲线驱动结构,能够驱动试模桶10摆动以远离测试工位。还例如,位移装置30可以是夹爪、机器人等搬运装置,能够提取并移动试模桶10。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位移装置30包括:位移导向件31,自测试工位向上下料工位延伸设置,试模桶10滑动设置在位移导向件31上;位移驱动件32,连接试模桶10、并能够驱动试模桶10沿位移导向件31运动。
参照图1和图2,图示实施例中,位移导向件31为导轨,导轨沿左右方向延伸。位移驱动件32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丝杆,丝杆沿左右方向延伸,试模桶10通过丝母与丝杆螺纹连接;位移时,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丝母带动试模桶10沿丝杆直线运动。
其中,位移导向件31能够限定试模桶10的运动方向,以便于试模桶10准确地到达测试工位或者上下料工位。位移驱动件32能够为试模桶10的位移提供驱动力,通过使用电机加丝杆实现驱动,还能够提高试模桶10的位移精度。
其他实施例中,位移导向件31还可以是导杆、滑槽等导向构件,位移驱动件32还可以是气缸、模组等驱动构件。
进一步地,位移装置30还包括移动板33,下封套12设于移动板33上;开合装置20包括开合驱动件21,开合驱动件21设于移动板33上、且开合驱动件21的工作端与上封套11相连;试块1在测试工位完成抗渗试验后,位移驱动件32驱动移动板33、带动试模桶10和开合驱动件21沿位移导向件31运动至上下料工位,开合驱动件21驱动上封套11远离下封套12,以便于试块1下料。
继续参照图1,图示实施例中,移动板33滑动设置在位移导向件31,下封套12固定设置在移动板33上。开合驱动件21为气缸,气缸的缸体固定设置在移动板33,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与上封套11相连。
其他实施例中,开合驱动件21还可以采用电缸、气撑等驱动构件。或者,开合装置20还包括开合导向件(未图示),开合导向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上封套11滑动设置在开合导向件上,开合导向件能够限定上封套11的运动方向,以便于上封套11准确、高效地靠近或远离下封套12。
通过将开合装置20设置在位移装置30上,试模桶10在到达上下料工位后,或者试模桶10在从测试工位向上下料工位移动的过程中即可进行开合动作,进而加速试块1的上下料。
其他实施方式中,开合装置20还能够固定设置在上下料工位附近。如此,试模桶10到达上下料工位后,开合装置20再进行开合控制,能够简化位移装置30的结构和空间。
另外,试模桶10到达上下料工位后,可通过人工进行试块1的上下料,也可通过机械(如机器人)进行试块1的上下料。
可选地,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时,任一试模桶10与一个开合装置20相连,由此,每个试模桶10能够独立地开启或者闭合。
可选地,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且这些试模桶10处于同一层时,同一层上的试模桶10与同一个开合装置20相连,由此,一个开合装置20能够同步开启或者闭合一层试模桶10。或者,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且这些试模桶10处于同一列时,同一列上的试模桶10与同一个开合装置20相连,由此,一个开合装置20能够同步开启或者闭合一列试模桶10。
综上,一个开合装置20可以仅对一个试模桶10进行开合控制,也可以对多个试模桶10进行开合控制。
可选地,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时,任一试模桶10与一个位移装置30相连,由此,每个试模桶10能够独立地在上料工位和上下料工位之间运动。
可选地,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且这些试模桶10处于同一层时,同一层上的试模桶10与同一个位移装置30相连,由此,一个位移装置30能够同步移动一层试模桶10。或者,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且这些试模桶10处于同一列时,同一列上的试模桶10与同一个位移装置30相连,由此,一个位移装置30能够同步移动一列试模桶10。
综上,一个位移装置30可以仅对一个试模桶10进行位移控制,也可以对多个试模桶10进行位移控制。
可选地,当抗渗试验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位移装置30时,与各位移装置30相连的试模桶10的位移方向不同。
例如,参照图4,图示实施例中,安装架40中设一层、六个试模桶10,六个试模桶10沿左右方向设置。完成抗渗试验后,处于左侧的三个试模桶10自右向左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而处于右侧的三个试模桶10自左向右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
又例如,参照图6,图示实施例中,安装架40中设置有六层试模桶10,六层试模桶10沿上下方向设置。完成抗渗试验后,处于上方的第一层试模桶10沿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而第二层试模桶10沿垂直纸面向内的方向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
还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完成抗渗试验后,处于上方的第一层试模桶10自左向右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而第二层试模桶10自右向左移动、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
使得试模桶10的位移方向不同,能够高效利用空间,还能够方便多个操作人员或者机械同步进行上下料操作。当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两层试模桶10时,还能够避免处于下层的试模桶10受到上层的限制而无法开启。
当一个或者多个试模桶10能够独立地进行开闭和位移时,这些试模桶10能够独立工作,从而优化了具备多个试模桶10的抗渗仪的工作方式,以便于根据现场情况、操作需要进行分组抗渗试验。当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试模桶10出现故障时,也能够方便对其进行检修、维护或者更换。
进一步地,上封套11内设置有密封囊11a,密封囊11a内具有密封腔;上封套11上设有气口11b,气口11b连通密封腔;待测试的试块1置入试模桶10后,开合装置20驱动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相互靠近、使得试模桶10闭合,通过气口11b对密封腔充气,密封囊11a鼓胀后能够接触试块1。
其中,密封囊11a可采用橡胶、塑料等柔性材料制备。
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密封腔形成于密封囊11a和上封套11之间。另一实施例中,密封腔形成于密封囊11a之间,此时,密封囊11a类似于轮胎。
试模桶10闭合、并位移至测试工位后,气体供应装置(未图示)通过气口11b对密封腔内充气,随着气体不断进入密封囊11a,密封囊11a逐渐鼓起并挤压试块1。一方面,鼓起的密封囊11a能够固定试块1,避免试块1位移;另一方面,鼓起的密封囊11a能够占据试模桶10内的多余空间,从而避免测试液体从试块1外进入试模桶10、影响检测结果。
进一步地,上封套11上设有检测口11c,用于安装检测传感器。
其中,检测传感器可以是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工作端穿过检测口11c、能够检测到试模桶10内的环境。抗渗试验中,测试液体进入试模桶10、作用于试块1。当测试液体的注入压力大于试块1的抗渗压力时,测试液体自试块1表面渗出。湿度传感器的工作端接触到测试液体后,电压波动并产生电信号,电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从而获知试块1的抗渗压力。
一实施例中,湿度传感器的工作端接触试块1。另一实施例中,湿度传感器的工作端与试块1之间具有间隙。湿度传感器的工作端与试块1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满足检测的需要。
进一步地,下封套12上设有进水口12a;试块1进行抗渗试验时,测试液体通过进水口12a作用于试块1。
当试块1置于下封套12上时,试块1 处于进水口12a上。测试液体自下而上、逐渐渗透试块1。
一具体实施例中,试块1为混凝土块,测试液体为清洁水。试模桶10到达测试工位,气体供应装置加压,使得密封囊11a与试块1紧密贴合;开始抗渗试验,液体供应装置(未图示)不断向进水口12a注水,随着水压不断增大,清洁水逐渐渗透试块1;当水压大于试块1的抗渗压力,试块1表面有水渗出;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水分后,控制系统得知试块1的抗渗压力;完成抗渗试验后,液体供应装置停止注水,气体供应装置泄压;位移装置30驱使试模桶10离开测试工位;在上下料工位,开合装置20驱使上封套11远离下封套12;取出完成测试的试块1,换入待测试的、新的试块1;开合装置20驱使上封套11靠近下封套12,试模桶10闭合,位移装置30驱使试模桶10离开上下料工位、返回测试工位。
其他实施例中,试块1可以由其他待测试的材料制备而成,而测试液体可以是其他满足试验需要的液体。
由于试模桶10需要位移,为方便气体供应装置及液体供应装置连通试模桶10,气体供应装置和/或液体供应装置可以通过软管连通检测口11c或者进水口12a。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包括上述抗渗试验单元,还包括安装架40;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安装板41,用于设置试模桶10。
参照图4,图示了一种只有一层安装板41的安装架40。其中,安装板41可以仅设置一个试模桶10,也可以设置多个试模桶10。
继续参照图6,图示了一种具有七层安装板41的安装架40。其中,任一安装板41可以仅设置一个试模桶10,也可以设置多个试模桶10。
图示实施例中,安装架4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底板42和顶板43,还包括用于连接底板42和顶板43的左侧板44和右侧板45。底板42、顶板43、左侧板44和右侧板45之间形成安装框,安装板41设于安装框中。一实施例中,安装板41的左右两侧与左侧板44和右侧板45对应连接。另一实施例,安装板41与底板42和顶板43连接。
其中,安装架40具有保护试模桶10及抗渗试验相关设备的作用。将试模桶10及抗渗试验相关设备组装在安装架40内,还具有美观、便于运输等作用。
可选地,底板42上设置有移动件,如滚轮,以便于移动或者搬运安装架40。
可选地,底板42上设置有高度调节件,如支脚,以便于调整安装架40的高度。
可选地,气体供应装置和/或液体供应装置设置在安装架40上。
当安装框内设置有多个安装板41时,多个安装板4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任意两个安装板41之间设置有支撑杆46,支撑杆46具有稳定支撑的作用。
可选地,支撑杆46通过螺钉与安装板41固定连接;或者,支撑杆46通过插销定位片与安装板41固定连接。如此,相邻两个安装板41之间的高度固定,安装板41不需要升降。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抗渗仪中,任一试模桶10能够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之间往复移动,因此,试模桶10的开合与抗渗试验中的测试工位无关。使得试模桶10远离测试工位,一方面,能够远离与抗渗试验相关的设备结构,另一方面,能够远离试模桶10,以便于当前试模桶10的上下料。
可选地,位移装置30连接试模桶10。此时,安装板41固定设置在安装架40内,位移装置30能够驱使试模桶10靠近安装板41、到达测试工位,或者远离安装板41、到达上下料工位。
可选地,位移装置30连接安装板41。此时,安装板41滑动设置在安装架40内,位移装置30能够驱使安装板41、带动一层试模桶10进入安装架40、到达测试工位,或者远离安装架40、到达上下料工位。
可选地,测试工位处于安装架40内,上下料工位处于安装架40外。如此,试模桶10位移至上下料工位后,即可远离安装板41以及安装架40的其他框板,既为试模桶10的开合提供了很多的空间,又方便操作人员或者机械进行试块1的上下料。
当安装架40内设置有多个安装板41时,相邻的两个安装板41之间的高度可固定。此时,该高度仅需满足试模桶10闭合、进行抗渗试验时的使用需要。上下料时,使得试模桶10位移、远离与之相邻的上一层安装板41或者安装架40的顶板43,即可开启试模桶10。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抗渗仪的高度尺寸,或者,同样的高度尺寸下,抗渗仪中可以设置更多层的安装板41及试模桶10。
当相邻的两个安装板41之间的高度仅满足试模桶10闭合、进行抗渗试验时的使用需要,而两层试模桶10的上下料工位处于安装板41的同一侧、且沿竖直方向相对时,两层试模桶10同时到达上下料工位后,在下的一层试模桶10将无法开启,必须等待上一层的两层试模桶10完成上下料、并离开上下料工位后,在下的一层试模桶10才能进行上下料操作。
为此,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层试模桶10的位移方向不同。具体可参照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实施方式中,间隔设置的试模桶10可同时进行位移。例如,自上而下,第一层和第三层试模桶10能同时位移至上下料工位、进行上下料操作;而第二层试模桶10需要与第一层试模桶10分时段位移。
当安装板4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试模桶10时,可选地,至少两个试模桶10沿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可参照图4和图6,图示实施例中,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多个试模桶10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
可选地,至少两个试模桶10沿安装板4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可参照图5,图示实施例中,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为垂直纸面方向,而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沿左右方向、安装板41上并排布置有两个试模桶10。
可选地,沿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试模桶10,同时,沿安装板4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试模桶10。具体可结合参照图4和图5,如此设置能够高效地利用安装架40内的空间,有利于减小安装架40的长度。
当沿安装板4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试模桶10时,至少两个试模桶10能够同时进行位移。此时,完成抗渗试验后,至少两个试模桶10受到位移装置30的驱使,同时远离测试工位、到达对应的上下料工位。
容易理解的,由于试模桶10的质量较大,当至少两个试模桶10同时离开安装架40时,一方面,为了承托这些试模桶10,试模桶10的移动路径以及上下料工位处,必须设置强度较大的支撑件,以避免试模桶10掉落或者损害位移装置30;另一方面,多个试模桶10处于安装架40外时,抗渗仪的重心偏移,易倾倒。
为此,一实施方式中,一排试模桶10(将沿安装板4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试模桶10称为一排试模桶10)具有两个相对的上下料工位。例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一排有两个试模桶10;上下料时,设置在右的试模桶10受到位移装置30的驱使,自左向右运动,到达上下料工位,同时,设置在左的试模桶10处于安装架40内;或者,设置在左的试模桶10受到位移装置30的驱使,自右向左运动,到达上下料工位,同时,设置在右的试模桶10处于安装架40内。
如此,一次位移,不会有过多的试模桶10离开安装架40,有利于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并便于试块1的上下料。
另外,当一排试模桶10中,部分试模桶10离开安装架40、到达上下料工位、进行上下料操作时,另有部分试模桶100处于安装架40内、并处于测试工位、能够进行抗渗测试。由此,能够一边进行上下料、一边进行抗渗试验,有利于设备持续运行、进而提高试验效率。
可选地,一个开合装置20与一个试模桶10相连,或者,一个开合装置20与多个所述试模桶10相连。例如,设置在同一安装板41上的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与同一个开合装置20相连。
可选地,一个位移装置30与一个试模桶10相连,或者,一个位移装置30与多个试模桶10相连。例如,设置在同一安装板41上的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与同一个位移装置30相连。
具体可参照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6,设置在同一安装板41上的至少两个试模桶10与同一个位移装置30相连;此时,同一层上的试模桶10能够同时进行抗渗试验和上下料。同时,设置在同一安装板41上的至少两个试模桶10分别与一个开合装置20相连;此时,每一个试模桶10能够独立地开合,便于上下料的同时,若一个试块1上料失误,不会影响整层试模桶10的开合,有利于保证设备安全。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封套11上设有检测口11c,下封套12上设有进水口12a,由于试模桶10会进行位移,而上封套11会做开合动作,若液体供应设置和气体供应装置均通过与下封套12相连的安装板41连通试模桶10,连接管、电路线等容易相互干扰。
为此,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两层安装板41,任一试模桶10设于两层安装板41之间;相邻的两层安装板41中,液体供应设置通过其中一层安装板41上与试模桶10相连、用于向试模桶10供应测试液体,气体供应装置通过其中另一层安装板41与试模桶10相连、用于向试模桶10充气。
一具体实施例中,液体供应设置包括多组层级供应机构,任一与下封套12相连的安装板41上设置有一组层级供应机构。层级供应机构包括总管和分管,总管沿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设置,分管间隔设置在总管上;任一处于该安装板41上的试模桶10的进水口12a与一个分管相连;总管连通水泵。抗渗试验时,水泵向总管输出测试液体,测试液体通过分管进入对应的试模桶10。
气体供应装置的设置方式与液体供应设置类似。一个气泵与多根总管相连,任一总管上设置有多个分管,任一分管与一个试模桶10的检测口11c相连。抗渗试验时,气泵向总管供气,气体通过分管进入对应的试模桶10。
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两层安装板41,至少两层安装板4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时,处于最上方的一个安装板41不用于安装试模桶10,仅用于安装气体供应装置的相关结构。其他安装板41既用于安装试模桶10,又用于安装与该层试模桶10相连的液体供应设置的相关结构,还用于安装与下层试模桶10相连的气体供应装置的相关结构。
还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安装架40的具体构型和试模桶10在安装架40的具体排布方式。
例如,图4和图6展示了一种方形的安装架40,任一层试模桶10在安装架40内沿直线并排布置。
又例如,图7展示了一种圆柱形的安装架40,任一层试模桶10在安装架40内沿圆弧间隔布置。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试模桶(10),用于承接试块(1),所述试模桶(10)包括上封套(11)和下封套(12);
开合装置(20),用于驱使所述上封套(11)和所述下封套(12)相对运动;
位移装置(30),用于驱使所述试模桶(10)在测试工位和上下料工位往复运动;
当所述试模桶(10)处于所述测试工位时,所述试模桶(10)内的试块(1)能够进行抗渗试验;
当所述试模桶(10)处于所述上下料工位时,所述开合装置(20)驱动所述上封套(11)和所述下封套(12)相互远离,以便于完成测试的试块(1)下料,或者,便于待测试的试块(1)进入所述试模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套(11)内设置有密封囊(11a),所述密封囊(11a)内具有密封腔;
所述上封套(11)上设有气口(11b),所述气口(11b)连通所述密封腔;
待测试的试块(1)置入所述试模桶(10)后,所述开合装置(20)驱动所述上封套(11)和所述下封套(12)相互靠近、使得所述试模桶(10)闭合,通过所述气口(11b)对所述密封腔充气,所述密封囊(11a)鼓胀后能够接触所述试块(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套(11)上设有检测口(11c),用于安装检测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封套(12)上设有进水口(12a);
试块(1)进行抗渗试验时,测试液体通过所述进水口(12a)作用于所述试块(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装置(30)包括:
位移导向件(31),自所述测试工位向所述上下料工位延伸设置,所述试模桶(10)滑动设置在所述位移导向件(31)上;
位移驱动件(32),连接所述试模桶(10)、并能够驱动所述试模桶(10)沿所述位移导向件(31)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装置(30)还包括移动板(33),所述下封套(12)设于所述移动板(33)上;
所述开合装置(20)包括开合驱动件(21),所述开合驱动件(21)设于所述移动板(33)上、且所述开合驱动件(21)的工作端与所述上封套(11)相连;
试块(1)在所述测试工位完成抗渗试验后,位移驱动件(32)驱动所述移动板(33)、带动所述试模桶(10)和所述开合驱动件(21)沿所述位移导向件(31)运动至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开合驱动件(21)驱动所述上封套(11)远离所述下封套(12),以便于所述试块(1)下料。
7.一种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抗渗试验单元,还包括安装架(40);
所述安装架(40)内设置有至少一层安装板(41),用于设置所述试模桶(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试模桶(10);
至少两个所述试模桶(10)沿所述安装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至少两个所述试模桶(10)沿所述安装板(4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开合装置(20)与一个所述试模桶(10)相连,或者,一个所述开合装置(20)与多个所述试模桶(10)相连;
和/或,一个所述位移装置(30)与一个所述试模桶(10)相连,或者,一个所述位移装置(30)与多个所述试模桶(10)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工位处于所述安装架(40)内,所述上下料工位处于所述安装架(40)外。
CN202111451526.8A 2021-12-01 2021-12-01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Active CN1138481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1526.8A CN113848167B (zh) 2021-12-01 2021-12-01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1526.8A CN113848167B (zh) 2021-12-01 2021-12-01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8167A CN113848167A (zh) 2021-12-28
CN113848167B true CN113848167B (zh) 2022-02-25

Family

ID=78982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1526.8A Active CN113848167B (zh) 2021-12-01 2021-12-01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481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514B (zh) * 2021-12-24 2022-03-11 南京东仪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抗渗试验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7547B (zh) * 2015-06-16 2018-01-23 南京华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升降装置及采用升降装置的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
CN105738267A (zh) * 2016-03-04 2016-07-06 南京德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混凝土抗渗仪的试块侧面密封装置
CN107703040B (zh) * 2017-09-19 2019-09-10 南京工程学院 隔膜式水压夹紧橡胶密封混凝土抗渗试验装置
CN210376072U (zh) * 2019-08-09 2020-04-21 王曦 一种新型多层抗渗试验机
CN211013936U (zh) * 2019-08-31 2020-07-14 济南天辰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 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装置
CN111398134A (zh) * 2020-05-15 2020-07-10 尤薇佳 一种密封试模组件
CN112504931A (zh) * 2020-11-12 2021-03-16 济南天辰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混凝土抗渗仪
CN214373763U (zh) * 2020-12-16 2021-10-08 山东省舜泰工程检测鉴定集团有限公司 免装拆试模组
CN112595649B (zh) * 2020-12-22 2022-12-06 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抗渗检测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8167A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6426B2 (en) Combination loader and post cure inflator
JP5852115B2 (ja) 管クランプ装置及び水圧試験機
CN113848167B (zh) 抗渗试验单元及无升降及锁紧装置的全自动抗渗仪
CN109319715B (zh) 一种制冷剂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及其灌装方法
KR200189139Y1 (ko) 인쇄회로기판 자동 테스터
CN108022865A (zh) 晶片定位及装载系统
CN109434413A (zh) 电池组装设备
CN111638014B (zh) 一种法兰密封性测试装置
CN114414454B (zh) 一种混凝土抗渗仪的控制方法
KR102022627B1 (ko) 피도금물 공급 및 배출설비
CN112033611A (zh) 一种密封性自动化检验设备
CN211895073U (zh) 一种用于视觉检测设备的自动送料装置
CN220097689U (zh) 电池氦检机及电池生产设备
EP3002115B1 (en) Tire post cure inflator
KR100531200B1 (ko) 가스용기의 성능검사장치
CN212321017U (zh) 一种密封性自动化检验设备
CN111348399A (zh) 一种双瓶体放置移印机的卸料机构
CN114824691A (zh) 一种软包电池注液设备
CN210802798U (zh) 一种中冷器芯组气密性试验装置
CN210442208U (zh) 一种气压棒检测组装设备
CN209598609U (zh) 电池组装设备
CN113970514B (zh) 抗渗试验单元
KR200449351Y1 (ko) 배터리 치수 검사장치
KR102250194B1 (ko) 전기자동차 배터리커버의 누설검사 자동화 장치
CN114593883B (zh) 一种气瓶水压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