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0046A - 台车扶手 - Google Patents
台车扶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20046A CN113820046A CN202110954107.XA CN202110954107A CN113820046A CN 113820046 A CN113820046 A CN 113820046A CN 202110954107 A CN202110954107 A CN 202110954107A CN 113820046 A CN113820046 A CN 1138200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ce transmission
- elastic
- base
- elastic force
- sen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0—Containers, covers, furniture or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e.g. sterile covers
- A61B50/10—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 A61B50/13—Trolleys, e.g. ca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车扶手。基座;操作部,与基座可移动式连接;传感器,设置于基座;传力组件,包括两个弹性传力部,通过弹性传力部将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力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限位组件,设置于基座和/或操作部,用于限定操作部相对基座在预设范围内移动。台车扶手能够在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的同时,兼顾力传感器的分辨率较高以及力传感器的体积较小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力传感器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台车扶手。
背景技术
医用设备台车用于运输医用设备,以移动医用设备的位置,从而方便医用设备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使用。对于重量较小的医用设备台车,操作者仅手推即可使其移动到目标位置。然而,对于重量较大的医用设备台车来说,操作者在手推的过程中会比较费力,为此,一般会为医用设备台车增加电动助力系统,以辅助操作者对医用设备台车的灵活移动。
电动助力系统辅助操作者对医用设备台车移动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医用设备台车的操作把手上的握持位置安装有力传感器。操作者通过握持操作把手来推拉医用设备台车时,则力传感器能够感应到操作者施加于操作把手的力的大小和/或方向,从而,电动助力系统能够根据力传感器的感知结果获知操作者的操作意图,例如转弯或直行,进而电动助力系统则能够自动驱动医用设备台车进行相应的运动。此时,操作者只需对操作把手施加较小的推力或者甚至不施加推力,则医用设备台车也能够移动至目标位置。
有时会存在一些意外误操作的情况导致力传感器的损坏,例如,操作把手受到意外碰撞时,力传感器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从而有可能会导致力传感器超过极限负载而损坏。因此,通常会选择量程较大的力传感器,以借助力传感器自身所具备的较高的极限负载来避免由于受到较大的冲击力而导致的损坏。
然而,对于当前常规的力传感器来说,随着力传感器的极限负载增高,不仅力传感器的体积会越大,而且力传感器的分辨率也会越低。力传感器体积的增大会导致其安装和使用不便,力传感器的分辨率的降低则会导致电动助力系统响应缓慢和迟钝。
由此可见,传统的医用设备台车存在无法同时兼顾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保证力传感器的分辨率较高以及保证力传感器的体积较小等多个需求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医用设备台车存在无法同时兼顾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保证力传感器的分辨率较高以及保证力传感器的体积较小等多个需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台车扶手,能够在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的同时,兼顾力传感器的分辨率较高以及力传感器的体积较小的需求。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台车扶手,包括:
基座;
操作部,与所述基座可移动式连接;
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座;
传力组件,包括两个弹性传力部,通过所述弹性传力部将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所述力传递和作用于所述传感器;
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和/或所述操作部,用于限定所述操作部相对所述基座在预设范围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能够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所述预设范围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弹性传力部分别用于所述操作部在不同方向移动时运动与力的转换和力的传递;
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两个弹性传力部,两个所述弹性传力部依次首尾连接,且以所述弹性传力部的弹性变形方向为传力方向,两个所述弹性传力部的所述传力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力组件还包括连接件,相邻的所述弹性传力部通过所述连接件首尾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传力部包括:
第一传力元件,其内部形成一中空腔体;
第二传力元件,穿设于所述中空腔体中,一端延伸出所述中空腔体,且可相对所述中空腔体延伸方向移动;以及
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中,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元件和所述第二传力元件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力元件具有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的部分,所述部分的中间位置形成凸起部,所述弹性元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元件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力元件,并分别设置于所述凸起部两侧,各所述弹性元件均一端抵接所述凸起部,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传力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操作部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具有沿所述操作部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设有插孔,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插孔配合且所述操作部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插孔之外;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插孔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插孔的孔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插孔配合部分的直径;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基座并沿所述插孔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插孔的孔壁,沿所述插孔的径向,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操作部间隙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台车扶手还包括助力部,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基座移动。
上述的台车扶手,通过弹性传力部能够将操作部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转换的力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助力部能够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自动驱动基座移动,从而操作者可以轻松地令台车移动至目标位置。当操作部受到意外碰撞时,由于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操作部相对于基座移动时在预设范围内移动,则能够限定弹性传力部的弹性变形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限定弹性传力部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的力在传感器的负载范围内,因此,即使选用量程较小的传感器,也能够保护传感器不受损坏。由此可见,台车扶手能够在保护传感器不受损坏的同时,兼顾传感器的分辨率较高以及传感器的体积较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台车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台车扶手的操作部、传力组件以及力传感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台车扶手的基座、操作部以及传力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2、图3中的第一弹性传力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安装板、第二弹性传力部以及连接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台车扶手100;
基座110;
操作部120;限位凹槽102;第一侧壁102a;第二侧壁102b;
传感器130;安装板131;
弹性传力部140;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第一传力元件141;第二传力元件142;中空腔体101;第一腔壁101a;第二腔壁101b;凸起部1422;弹性元件143;
连接件140c;
第一限位部161;第二限位部16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结合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台车扶手100。台车扶手100包括:基座110、操作部120、传感器130、传力组件、助力部(未示出)以及限位组件。
台车扶手100用于安装于台车本体上,以辅助移动台车。在本实施例中,台车扶手100为医用设备台车的扶手,当然,其也可以是用于运输其他物体的台车的扶手,例如物流运输领域的台车的扶手。
具体地,基座110用于安装在台车本体上。操作部120为操作把手,与基座110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握持操作部120而推动或拉动基座110,以移动台车本体的位置,进而移动台车本体上的医用设备的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两个,当然,操作部120的数量还可以是1个、3个等,对其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传感器130为力传感器。传感器130设置于基座110。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130的数量为两个。传力组件为两组,每组传力组件分别与其对应的操作部120和对应的传感器130连接。
每组传力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传力部140。操作部12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通过弹性传力部140能够将对应的操作部120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转换的力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13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能够相对于基座110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移动。如图2所示,每组传力组件中包括两个首尾连接的弹性传力部140,分别为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和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以弹性传力部140的弹性变形方向为传力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传力方向沿第一方向X,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传力方向沿第二方向Y。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远离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一端与对应的操作部120连接,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远离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一端与对应的传感器130连接。
助力部(未示出)用于根据传感器130的检测结果驱动基座110移动。具体地,助力部可以是电机等电动助力部,也可以是气缸、液压缸等其他动力的助力部。助力部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操作者(例如医护人员)在需要沿第一方向X移动台车时,可通过手动或借助于工具使得操作部1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基座110移动,从而操作部120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弹性变形转换为沿第一方向X的弹性力,转换的该弹性力经过第二弹性传力部140间接地传递至传感器130,进而传感器130能够检测到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根据传感器130的该检测结果则可以判断,操作者意图将台车沿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可设定当助力部获取传感器130的该检测结果之后自动驱动基座110沿第一方向X移动,进而操作者可以轻松地令台车沿第一方向X移动至目标位置。
与第一方向X同理,操作者在需要沿第二方向Y移动台车时,可通过手动或借助于工具使得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于基座110移动,从而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能够经过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间接地传递至第二弹性传力部140,并通过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弹性变形转换为沿第二方向Y的弹性力传递至传感器130,进而传感器130能够检测到沿第二方向Y的作用力。根据传感器130的该检测结果则可以判断,操作者意图将台车沿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可设定当助力部获取传感器130的该检测结果之后自动驱动基座110沿第二方向Y移动,进而操作者可以轻松地令台车沿第二方向Y移动至目标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130为二分量传感器,既能检测来自第一方向X的力,也能检测来自第二方向Y的力。
限位组件设置于基座110和/或操作部120,并用于限定操作部120相对于基座110在预设范围内移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从而能够限定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沿第一方向X的弹性变形的在第一预设范围内,进而能够限定传感器130所受到的来自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弹性力的范围。
当台车扶手100的操作部120受到沿第一方向X的意外碰撞时,则操作部120会受到来自第一方向X的较大的冲击力。然而,由于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因此,当操作部120在第一方向X的冲击力作用下移动至其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极限位置时,则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沿第一方向X的弹性变形也达到极限,则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130的弹性力也达到极限,从而能够限定传感器130所受的来自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弹性力在传感器130的负载范围内,进而达到对传感器130的抗冲击保护作用。此时,由于操作部120在第一方向X移动至其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极限位置,则操作部120相对于基座110沿第一方向X停止移动,因此,即操作部120所受的来自第一方向X的冲击力主要传递至基座110。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还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移动,从而能够限定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沿第二方向Y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在第二预设范围内,进而能够限定传感器130所受到的来自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弹性力的范围。
当台车扶手100的操作部120受到沿第二方向Y的意外碰撞时,则操作部120会受到来自第二方向Y的较大的冲击力。然而,由于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移动,因此,当操作部120在第二方向Y的冲击力作用下移动至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极限位置时,则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沿第二方向Y的弹性变形也达到极限,则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130的弹性力也达到极限,从而能够限定传感器130所受的来自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弹性力在传感器130的负载范围内,进而达到对传感器130的抗冲击保护作用。此时,由于操作部120在第二方向Y移动至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极限位置,则操作部120相对于基座110沿第二方向Y停止移动,因此,即操作部120所受的来自第二方向Y的冲击力主要传递至基座110。
上述的台车扶手100,通过弹性传力部140能够将操作部120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转换的力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130。助力部能够根据传感器130的检测结果自动驱动基座110移动,从而操作者可以轻松地令台车移动至目标位置。当操作部120受到意外碰撞时,由于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操作部12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在预设范围内移动,则能够限定弹性传力部140的弹性变形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限定弹性传力部140传递和作用于传感器130的力在传感器130的负载范围内,因此,即使选用量程较小的传感器130,也能够保护传感器130不受损坏。由此可见,台车扶手100能够在保护传感器130不受损坏的同时,兼顾传感器130的分辨率较高以及传感器130的体积较小的需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台车扶手产品本身也可以不包括助力部,例如,当台车扶手应用于台车时,可通过将另外采购的助力部安装于台车而使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第一弹性传力部远离第二弹性传力部的一端与传感器连接,而第二弹性传力部远离第一弹性传力部的一端与操作部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部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力传感器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相应的,传力组件也可以为一组。
请参考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力组件还包括连接件140c,相邻的弹性传力部140通过连接件140c首尾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40c为连接杆。相邻的弹性传力部140分别设置于连接件140c的两端。连接件140c可以使得相邻的弹性传力部140间接连接在一起。可按照设计需要灵活设计连接件140c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可以方便灵活设置相邻的两个弹性传力部140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方便两个弹性传力部140之间力的传递。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40c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Y,从而有利于将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准确地沿第二方向Y传递至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进而方便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准确地沿第二方向Y产生弹性变形并准确地转换为第二方向Y的力。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沿第一方向。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件,直接将第一弹性传力部与第二弹性传力部连接。
请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传力部140包括:第一传力元件141、第二传力元件142以及弹性元件143。
第一传力元件141为一壳体,其内部设有中空腔体101。中空腔体101可以呈圆柱状,或者也可以呈长方体状等其他形状。
第二传力元件142穿设于中空腔体101中,一端延伸出中空腔体101,且可相对中空腔体101延伸方向移动。
弹性元件143可以是压簧或者多个碟簧组成的碟簧组件等。弹性元件143设置于中空腔体101中,分别与第一传力元件141和第二传力元件142抵接,从而,第一传力元件141与第二传力元件142的相对运动能够转换为弹性元件143的弹性变形,进而转换为弹性力。具体地,弹性元件143的一端与中空腔体101的腔壁连接,弹性元件143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力元件14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和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上述的第一传力元件141、第二传力元件142以及弹性元件143,且均采用上述的第一传力元件141、第二传力元件142以及弹性元件143之间的连接关系。
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和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区别在于:一方面,二者的传力方向不同,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弹性元件143沿第一方向X设置从而其传力方向沿第一方向X,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弹性元件143沿第二方向Y设置从而其传力方向沿第二方向Y。另一方面,参考图3,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第二传力元件142与操作部120连接,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第一传力元件141与连接件140c的一端连接;参考图5和图2,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第二传力元件142与连接件140c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第一传力元件141通过一安装板131与传感器130连接。
具体地,沿垂直于中空腔体101延伸方向的方向,第二传力元件142的尺寸与该中空腔体101的尺寸适配,从而中空腔体101能够限定第二传力元件142在该方向上的位置,进而能够准确引导第二传力元件142与第一传力元件141的相对运动方向,则同时也准确地限定了弹性元件143的弹性变形方向(即传力方向)。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和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采用同样的结构,从而,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的第二传力元件142与第一传力元件141能够准确地沿第一方向X做相对运动,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第二传力元件142与第一传力元件141能够准确地沿第二方向Y做相对运动,进而有利于第一弹性传力部140a和第二弹性传力部140b的传力方向准确。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传力部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形式。第一弹性传力部和第二弹性传力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
请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沿中空腔体101的延伸方向,中空腔体101具有相对的第一腔壁101a和第二腔壁101b。
第二传力元件142具有设置于中空腔体101内的部分,该部分的中间位置形成凸起部1422。凸起部1422沿垂直于中空腔体101延伸方向的方向凸出。第二传力元件142可以是传力杆或者传力轴等,凸起部1422可以是沿第二传力元件142周向延伸的凸缘或设置于第二传力元件142局部的凸块等结构。
每个弹性传力部140的弹性元件143为两个。两个弹性元件143套设于第二传力元件142,并分别设置于凸起部1422两侧,从而,其中一个弹性元件143一端抵接凸起部1422,另一端抵接第一腔壁101a,另一个弹性元件143一端抵接凸起部1422,另一端抵接第二腔壁101b。
第二传力元件142与第一传力元件141做相对运动时,则凸起部1422做压缩其中一个弹性元件143的动作时,同时做释放另一个弹性元件143的动作,由此则可以判断,第二传力元件142向靠近被压缩的弹性元件143一侧运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传力元件也可以不设置凸起部。例如,可以在中空腔体中仅设置一个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一端与中空腔体的腔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传力元件的端部连接。
请结合图1、图2以及图3,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161,设置于基座110。操作部120设有限位凹槽102。限位凹槽102具有沿操作部120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第一限位部161位于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之间,并能够沿操作部120延伸方向在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X。操作部120与基座110沿第一方向X做相对运动时,则第一限位部161在限位凹槽102内分别与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做相对运动,从而通过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基座110运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也可以设置于操作部,而限位凹槽设于基座,从而同样能够限定操作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本体运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凹槽。例如,可以在基座上设置两个第一限位部,沿操作部延伸方向,操作部设置于两个第一限位部之间并能够沿操作部延伸方向在两个第一限位部之间移动,从而,该两个第一限位部同样能够限定操作部沿操作部延伸方向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
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两个第一配合部。第一限位部设置于基座,两个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操作部,且第一限位部位于两个配合部之间,并且第一限位部与两个第一配合部在第一方向上间隙配合,则同样能够限定操作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本体运动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移动。
请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基座110设有插孔103,操作部120与插孔103配合且操作部120至少部分伸出插孔103之外。第一限位部161设置于基座110且沿插孔103的径向凸出于插孔103的孔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插孔103的轴向沿第一方向X。操作部120为操作把手,通过将操作部120与基座110的插孔103配合,并至少部分伸出插孔103之外,从而方便手动握持操作部120。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凹槽102设于操作部120的表面,限位凹槽102的凹陷方向沿插孔103的径向。第一限位部161设置于基座110且凸出于插孔103的孔壁,则第一限位部161沿插孔103的径向插入至限位凹槽102内。
优选地,第一限位部161可以是螺纹连接件,例如螺栓、螺杆。可在插孔103的孔壁上开设第一螺纹孔(未示出)。这样,可以将操作部120插入插孔103之后,再将第一限位部161与第一螺纹孔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限位部161插入限位凹槽102,方便装配。当然,第一限位部161与基座110不限于是螺纹连接。
请参考图2,限位凹槽102可以沿操作部120的周向环绕延伸,从而形成环形凹槽。这样,再将操作部120插入插孔103后,第一限位部161可以与限位凹槽102周向上的任意位置配合,从而更加方便装配第一限位部161。当然,限位凹槽102也可以仅位于操作部120上的局部位置,而不限于是沿操作部120周向环绕设置。
请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插孔103的直径大于操作部120与插孔103配合部分的直径,从而,沿插孔103的径向,插孔103的孔壁与操作部120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62。第二限位部162设置于基座110并凸出于插孔103的孔壁,第二限位部162凸出于插孔103的孔壁的凸出部分则位于上述的间隙内。并且,沿插孔103的径向,第二限位部162与操作部120的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活动间隙,即第二限位部162与操作部120间隙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沿插孔103的径向。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于基座110运动时,则操作部120与第二限位部162沿第二方向Y做相对运动,从而通过第二限位部162与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的间隙配合,能够限定操作部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于基座110运动时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移动。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6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操作部120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从而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的正方向和反方向分别限定操作部120的行程范围。第二限位部162与基座110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每组传力组件也可以包括一个弹性传力部,例如包括第一弹性传力部而不包括第二弹性传力部,第一弹性传力部的两端分别与操作部和传感器连接。相应的,操作部则相对于基座在第一方向移动。限位组件也仅需限定操作部沿第一弹性传力部的传力方向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在预设范围内移动,从而,当操作部受到在第一方向的碰撞时,限位组件则能够保护传感器在第一方向上所受的弹性力在负载范围内,以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
同理,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传力组件也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传力部而不包括第一弹性传力部,当操作部受到在第二方向的碰撞时,限位组件则能够保护传感器在第二方向上所受的弹性力在负载范围内,以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
在再一个实施例中,每组传力组件也可以包括三个弹性传力部,即除第一弹性传力部和第二弹性传力部之外,还包括第三弹性传力部。第三弹性传力部的传力方向沿第三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三个弹性传力部依次首尾连接(不限制排列顺序),且三个弹性传力部连接而成的传力组件一端与操作部连接,另一端与传感器连接。操作部则相对于基座还能够在第三方向移动。限位组件还能够限定操作部沿第三弹性传力部的传力方向相对于基座运动时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移动,从而,当操作部受到在第三方向的碰撞时,限位组件则能够保护传感器在第三方向上所受的弹性力在负载范围内,以保护力传感器不受损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10);
操作部(120),与所述基座(110)可移动式连接;
传感器(130),设置于所述基座(110);
传力组件,包括两个弹性传力部(140),通过所述弹性传力部(140)将所述操作部(120)的移动转换为力,并将所述力传递和作用于所述传感器(130);
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110)和/或所述操作部(120),用于限定所述操作部(120)相对所述基座(110)在预设范围内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120)能够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所述预设范围内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弹性传力部(140)分别用于所述操作部(120)在不同方向移动时运动与力的转换和力的传递;
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两个弹性传力部(140),两个所述弹性传力部(140)依次首尾连接,且以所述弹性传力部(140)的弹性变形方向为传力方向,两个所述弹性传力部(140)的所述传力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组件还包括连接件(140c),相邻的所述弹性传力部(140)通过所述连接件(140c)首尾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传力部(140)包括:
第一传力元件(141),其内部形成一中空腔体(101);
第二传力元件(142),穿设于所述中空腔体(101)中,一端延伸出所述中空腔体(101),且可相对所述中空腔体(101)延伸方向移动;以及
弹性元件(143),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101)中,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元件(141)和所述第二传力元件(142)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元件(142)具有设置于所述中空腔体(101)的部分,所述部分的中间位置形成凸起部(1422),所述弹性元件(143)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元件(143)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力元件(142),并分别设置于所述凸起部(1422)两侧,各所述弹性元件(143)均一端抵接所述凸起部(1422),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传力元件(141)。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161),设置于所述基座(110),所述操作部(120)设有限位凹槽(102),所述限位凹槽(102)具有沿所述操作部(120)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2a)和第二侧壁(102b),所述第一限位部(161)能够在所述第一侧壁(102a)和所述第二侧壁(102b)之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0)设有插孔(103),所述操作部(120)与所述插孔(103)配合且所述操作部(120)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插孔(103)之外;所述第一限位部(161)沿所述插孔(103)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插孔(103)的孔壁。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孔(103)的直径大于所述操作部(120)与所述插孔(103)配合部分的直径;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62),设置于所述基座(110)并沿所述插孔(103)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插孔(103)的孔壁,沿所述插孔(103)的径向,所述第二限位部(162)与所述操作部(120)间隙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台车扶手(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助力部,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130)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基座(110)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54107.XA CN113820046B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台车扶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54107.XA CN113820046B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台车扶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20046A true CN113820046A (zh) | 2021-12-21 |
CN113820046B CN113820046B (zh) | 2023-05-26 |
Family
ID=78913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54107.XA Active CN113820046B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台车扶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20046B (zh)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8194A (zh) * | 2007-09-14 | 2008-02-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提供转矩和弯矩过载保护的关节力矩传感器 |
JP2012000035A (ja) * | 2010-06-16 | 2012-01-05 | Iseki & Co Ltd | 電動耕耘機 |
DE102012008476A1 (de) * | 2012-04-26 | 2013-10-31 | Rainer Oberheim | Tretkurbel zur Bestimmung der Tretkraft |
JP2014008188A (ja) * | 2012-06-29 | 2014-01-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搬送補助装置 |
WO2014147747A1 (ja) * | 2013-03-19 | 2014-09-25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装置の使用方法 |
US20150066277A1 (en) * | 2013-08-30 | 2015-03-0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Manually propelled vehicle |
US20170001656A1 (en) * | 2015-07-02 | 2017-01-05 | RT. WORKS Co., Ltd. | Hand Cart |
KR101797050B1 (ko) * | 2016-10-28 | 2017-11-14 | 네이버 주식회사 | 전동식 이동 대차 |
CN110775132A (zh) * | 2019-02-21 | 2020-02-11 | 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推车控制把手及推车 |
CN210108564U (zh) * | 2019-06-19 | 2020-02-21 | 芜湖宇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扶手箱滑轨测力的工装 |
CN211196318U (zh) * | 2019-11-12 | 2020-08-07 | 海宁小二慧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检测是否取到布匹的周转车 |
CN211477462U (zh) * | 2020-04-08 | 2020-09-11 | 洛阳理工学院 | 一种压力传感器抗干扰装置 |
CN111937572A (zh) * | 2020-08-05 | 2020-11-17 | 安徽奉念城机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基于机械化作业的秸秆回田方法 |
CN212314463U (zh) * | 2020-04-05 | 2021-01-08 | 顾友明 | 一种电力设备运输箱 |
CN212710647U (zh) * | 2020-08-03 | 2021-03-16 | 四川筑本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勘探用全站仪放置箱 |
CN113147883A (zh) * | 2020-01-22 | 2021-07-23 | 阿柚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婴儿推车的把手 |
-
2021
- 2021-08-19 CN CN202110954107.XA patent/CN1138200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8194A (zh) * | 2007-09-14 | 2008-02-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提供转矩和弯矩过载保护的关节力矩传感器 |
JP2012000035A (ja) * | 2010-06-16 | 2012-01-05 | Iseki & Co Ltd | 電動耕耘機 |
DE102012008476A1 (de) * | 2012-04-26 | 2013-10-31 | Rainer Oberheim | Tretkurbel zur Bestimmung der Tretkraft |
JP2014008188A (ja) * | 2012-06-29 | 2014-01-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搬送補助装置 |
WO2014147747A1 (ja) * | 2013-03-19 | 2014-09-25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装置の使用方法 |
US20150066277A1 (en) * | 2013-08-30 | 2015-03-0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Manually propelled vehicle |
US20170001656A1 (en) * | 2015-07-02 | 2017-01-05 | RT. WORKS Co., Ltd. | Hand Cart |
KR101797050B1 (ko) * | 2016-10-28 | 2017-11-14 | 네이버 주식회사 | 전동식 이동 대차 |
CN110775132A (zh) * | 2019-02-21 | 2020-02-11 | 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推车控制把手及推车 |
CN210108564U (zh) * | 2019-06-19 | 2020-02-21 | 芜湖宇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扶手箱滑轨测力的工装 |
CN211196318U (zh) * | 2019-11-12 | 2020-08-07 | 海宁小二慧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检测是否取到布匹的周转车 |
CN113147883A (zh) * | 2020-01-22 | 2021-07-23 | 阿柚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婴儿推车的把手 |
CN212314463U (zh) * | 2020-04-05 | 2021-01-08 | 顾友明 | 一种电力设备运输箱 |
CN211477462U (zh) * | 2020-04-08 | 2020-09-11 | 洛阳理工学院 | 一种压力传感器抗干扰装置 |
CN212710647U (zh) * | 2020-08-03 | 2021-03-16 | 四川筑本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勘探用全站仪放置箱 |
CN111937572A (zh) * | 2020-08-05 | 2020-11-17 | 安徽奉念城机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基于机械化作业的秸秆回田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SHAOKUI WENG 等: "Design of an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 for Six-axis Force/torque Sensor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AL-TIME COMPUTING AND ROBOTICS (RCAR)》 * |
孙玉香 等: "空间多维力 /力矩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测控技术》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20046B (zh) | 2023-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06856B (zh) | 带有传感器的拖车联接装置 | |
CN112319168B (zh) | 悬架装置、移动底盘及机器人 | |
KR102168530B1 (ko) | 조작기용 커플링 장치 | |
CN106545655B (zh) | 用于车辆的驻车机构 | |
US12065005B2 (en) | Vehicle service cart with external tow features | |
CN104916986A (zh) | 一种使用螺杆驱动电气连接的供电设备接口装置 | |
CN113820046A (zh) | 台车扶手 | |
KR102058357B1 (ko) | 철도 차량용 대차의 온도센서 유닛 부착 축상자 장치 및 온도 검출 장치 | |
US20150060186A1 (en) | Power Steering System | |
JP2014113854A (ja) | タイヤバルブユニット | |
US9809322B2 (en) | Ram air fan terminal stud | |
CN106369071B (zh) | 配备有被组装到液压致动器主体上的传感器的液压致动器 | |
CN212500398U (zh) | 车钩夹持装置 | |
KR20190037301A (ko) | 2개의 요소들의 상대적인 움직임 감시 | |
CN112545383A (zh)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
CN112690705A (zh)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
CN110891736B (zh) | 用于拧紧螺纹紧固件的装置 | |
CN219873883U (zh) | 电池模组及无人机 | |
CN214484398U (zh)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
CN214484401U (zh)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
CN218974052U (zh) | 一种防二次冲击装置 | |
CN220528276U (zh) | Pcb板组件、雷达控制器和汽车 | |
CN218364424U (zh) | 双启动式电动螺丝刀 | |
CN218994733U (zh) | 负载设备的轮组、负载设备和自动驾驶测试系统 | |
CN214712357U (zh)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