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7574A -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7574A
CN113817574A CN202010569181.5A CN202010569181A CN113817574A CN 113817574 A CN113817574 A CN 113817574A CN 202010569181 A CN202010569181 A CN 202010569181A CN 113817574 A CN113817574 A CN 113817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cleic acid
acid purification
hole
column
collec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91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晨雷
陈翔
周中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uailing Bi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uailing Bi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uailing Bi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uailing Bi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691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7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7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7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10Processes for the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DNA or RNA

Landscapes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包括核酸纯化柱,核酸纯化柱包括盖部和柱部,盖部包括:通孔,通孔贯穿盖部设置;防溢部件,防溢部件设置于通孔,防溢部件至少部分地放置柱部的内部的液体溅出。其优点在于,在不移除盖部的情况下,利用盖部的通孔向柱部添加溶液,减少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并降低不同样品之间及其核酸模板交叉污染的概率;使用防溢元件对通孔进行封闭,避免在离心过程中核酸纯化柱内的溶液从通孔流出,污染操作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酸纯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进行柱法核酸提取操作时,从核酸纯化柱上方加各种溶液,从其下方收集洗涤液、洗脱液等各种液体。为减少污染,在不加溶液时,会在核酸纯化柱的上部设有盖子,通常会使用离心机和套管配合核酸纯化柱。操作人员每次向核酸纯化柱内添加溶液时,要先将核酸纯化柱连通套管从离心机中取出,固定在合适操作的位置,然后移除套管替换其他容器,打开核酸纯化柱的盖子,向核酸纯化柱内添加溶液时,要先将核酸纯化柱连通套管从离心机中取出,固定在合适操作的位置,然后移除套管替换其他容器,打开核酸纯化柱的盖子,向核酸纯化柱内添加溶液,关闭盖子,最后将核酸纯化柱连同套管放入离心机。。然而这种操作方法具有一些缺陷,如操作步骤繁多,操作效率低下,并且提高不同样品之间及其核酸模板交叉污染的概率。
在将套设有核酸纯化柱的套管放置于离心转子的情况下,由于套管的凸环位于套管的管口,使得套管基本位于离心转子的内部。然而,当操作人员取拿套管时,操作人员需要以特定角度施加一定压力才能将套管从离心转子中取出,增加操作时间,降低操作效率。
此外,核酸纯化柱套设于套管时,核酸纯化柱的底部与套管的内腔之间的体积(或容积)每次只能容纳约800μl的废液。在进行多次离心操作时,需要在每次离心后将套管取出并弃除套管内的废液,然后再次放入离心转子中进行离心操作。使用这种套管,增加操作步骤,延长操作时间,导致操作效率低下。
另外,现有的离心转子大都为角转头,使用时,需要将套设有核酸纯化柱的套管倾斜地放置于角转头的内部。在离心时,核酸纯化柱内的溶液的离心力方向与角转头的斜度不一致,会导致核酸纯化柱内的废液不能被完全离心干净,进而影响纯化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便于向核酸纯化柱添加溶液,减少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污染概率的核酸纯化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包括核酸纯化柱,所述核酸纯化柱包括盖部和柱部,所述盖部包括:
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盖部设置;
防溢部件,所述防溢部件设置于所述通孔,所述防溢部件至少部分地放置所述柱部的内部的液体溅出。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防溢部件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防溢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柱部内的物质不通过所述通孔向外溢出;
在所述防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柱部添加物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溢部件包括:
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与所述通孔连接,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中空管的一端部位于所述柱部的内腔。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溢部件包括:
阻挡元件,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通孔;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阻挡元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阻挡元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通孔与所述柱部不连通;
在所述阻挡元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通孔与所述柱部连通。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中空管。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中空管的第一端;和/或
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中空管的第二端;和/或
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中空管的第一端和所述中空管的第二端之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元件至少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空管。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元件为一体式阻挡元件或分体式阻挡元件。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元件包括若干扇形元件,若干所述扇形元件形成所述阻挡元件。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收集管,所述核酸纯化柱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核酸纯化柱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收集管的内腔的底部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所述柱部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体积至少为1.5ml。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外壁,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或
所述限位元件设置在所述核酸纯化柱的外壁,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收集管,所述第二收集管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所述核酸纯化柱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收集管。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核酸纯化柱套设于所述第二收集管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收集管的内腔的底部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所述柱部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体积至少为0.1ml。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离心转子,若干所述第一收集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离心转子,所述离心转子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底壁和侧壁;
至少两个孔组,所述孔组周向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体;
所述孔组包括:
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贯穿所述主体的所述底壁设置;
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贯穿所述主体的所述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形成长槽孔;
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侧壁的上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移液装置,所述移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液管,所述移液管与所述孔组一一对应。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在不移除盖部的情况下,利用盖部的通孔向柱部添加溶液,减少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并降低不同样品之间及其核酸模板交叉污染的概率;使用防溢元件对通孔进行封闭,避免在离心过程中核酸纯化柱内的溶液从通孔流出,污染操作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核酸纯化柱的示意图(盖部未封闭柱部)。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核酸纯化柱的剖视图(盖部未封闭柱部)。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核酸纯化柱的剖视图(盖部封闭柱部)。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柱部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盖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防溢部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防溢部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核酸纯化系统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收集管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核酸纯化系统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收集管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离心转子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离心转子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心转子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移液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核酸纯化柱100、柱部110、盖部120、通孔121、防溢部件122、中空管123、阻挡元件124、连接部130、第一收集管200、限位元件210、第一容纳腔220、第二收集管300、第二容纳腔310、离心转子400、主体410、底壁411、侧壁412、孔组420、第一孔421、第二孔422、容纳腔423、限位单元430、转轴连接部件440、移液装置500、移液管510、连接元件5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包括核酸纯化柱100,其包括柱部110和盖部120,盖部120可拆卸地设置在柱部110的上方。
如图4所示,柱部110的底部设置有核酸吸附膜(图中未示出),能够对核酸进行特异性吸附。具体地,核酸吸附膜可以是硅胶膜。
如图5所示,盖部120包括通孔121和防溢部件122。其中,通孔121贯穿盖部120设置,防溢部件122设置于通孔121,至少部分地防止柱部110的内部的液体溅出。在盖部120封闭柱部110的情况下,防溢部件12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防溢部件12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柱部110内的溶液或物质无法通过通孔121向外界流出。在防溢部件12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加样装置(如移液装置)通过通孔121向柱部110内添加溶液或物质。
防溢部件122包括中空管123,中空管123的第一端与通孔121连通,在盖部120封闭柱部110的情况下,中空管123的第二端位于柱部110的内部。
中空管123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其纵截面为矩形、圆台形或圆锥形。
中空管123的内径可以大于通孔121的内径,可以等于通孔121的内径,也可以小于通孔121的内径。一般而言,中空管123的内径等于通孔121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管123的长度为2mm~10mm,其中,优选的长度为3mm~5mm。
防溢部件122还包括阻挡元件124,阻挡元件124设置在通孔121。在盖部120封闭柱部110的情况下,阻挡元件124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阻挡元件124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通孔121与柱部110不连通,使得柱部110内的溶液或物质无法通过中空管123和通孔121向外界溢出;在阻挡元件124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孔121与柱部110连通,可以使用加样装置(如移液装置)通过通孔121向柱部110内添加溶液或物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阻挡元件124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通孔121与柱部110完全不连通;在阻挡元件124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通孔121与柱部110部分连通,但柱部110内的溶液或物质仍然无法通过防溢部件120和通孔121向外界溢出。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阻挡元件124设置在中空管123,如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中空管123的第二端、中空管1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体地,阻挡元件124可以单独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即中空管123与通孔121的连接处);可以单独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二端;可以单独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可以同时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同时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和中空管123的中部;可以同时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二端和中空管123的中部;可以同时设置在中空管123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
如图6所示,阻挡元件124为一体式阻挡元件,具体地,阻挡元件124为圆形元件,其一端部分地与中空管123的第二端的外侧或中空管123的第二端的内壁进行弹性转动连接。在加样装置(如移液装置)穿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的情况下,阻挡元件124的一端绕着其与中空管123的连接处转动,其另一端远离中空管123,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柱部110的内部。其中,阻挡元件124转动的角度为锐角和直角。在阻挡元件124转动的角度为锐角的情况下,加样装置的加样端倾斜地(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在阻挡元件124转动的角度为直角的情况下,加样装置的加样端垂直地(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元件124为分体式阻挡元件,如图7所示,阻挡元件124由若干扇形元件组成,若干扇形元件形成圆形元件,每个扇形元件的一端部分地与中空管123的第二端的外侧或中空管123的第二端的内壁进行弹性转动连接。在加样装置穿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的情况下,每个扇形元件的一端绕着其与中空管123的连接处转动,每个扇形元件的另一端远离中空管123,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柱部110的内部。其中,每个扇形元件转动的角度为锐角和直角。在扇形元件转动的角度为锐角或直角的情况下,加样装置的加样端垂直地(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阻挡元件124的外径可以小于等于中空管123的内径,即阻挡元件124位于中空管123的内侧;阻挡元件124的外径也可以大于中空管123的内径,即阻挡元件124位于中空管123的外侧。
阻挡元件124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与中空管123的横截面形状相适应。
此外,核酸纯化柱100还包括连接部130,用于将柱部110和盖部120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核酸纯化柱100套入套管放入离心设备,对核酸纯化柱100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核酸纯化柱100的外侧;在不将核酸纯化柱100从离心设备移除的情况下,操作人员使用加样装置通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后推动阻挡元件124,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到柱部110的内部,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添加溶液完毕后,移除加样装置,再次进行离心;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满足需要的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盖部设置有通孔和防溢部件,操作人员无需移除盖部即可完成向柱部添加溶液的操作,减少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并降低不同样品之间及其核酸模板交叉污染的概率。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核酸纯化系统包括实施例1的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一收集管200,其中,核酸纯化柱100套设在第一收集管200。
如图9所示,第一收集管200包括限位元件210,限位元件210设置在第一收集管200的外壁,并位于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210与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一端(即第一收集管200的管口)之间的距离小于限位元件210与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二端(即第一收集管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210与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3mm。
限位元件210至少部分地环绕第一收集管200设置,即与第一收集管200连接的限位元件210的连接侧呈弧形,且该弧形的圆心角至少为锐角。具体地,限位元件210可以是全裙边、半裙边或1/4裙边。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限位元件210还可以设置在核酸纯化柱100的外壁,并位于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其中,限位元件210与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端(即核酸纯化柱100的柱口)之间的距离小于限位元件210与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二端(即核酸纯化柱1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限位元件210至少部分地环绕核酸纯化柱100设置,即与核酸纯化柱100连接的限位元件210的连接侧呈弧形,且该弧形的圆心角至少为锐角。具体地,限位元件210可以是全裙边、半裙边或1/4裙边。
在核酸纯化柱100套入第一收集管200的情况下,核酸纯化柱100的柱部110的底部和第一收集管200的内腔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220,第一容纳腔220的体积(或容积)至少为1.5ml。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核酸纯化柱100套入第一收集管200后放入离心设备,通过第一收集管200的限位元件210使第一收集管200的上部的核酸纯化柱100凸出于离心转子的平面设置,对核酸纯化柱100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一容纳腔220内,即核酸纯化柱100的溶液进入第一收集管200;
在不将核酸纯化柱100从离心设备移除的情况下,操作人员使用加样装置通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后推动阻挡元件124,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到柱部110的内部,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添加溶液完毕后,移除加样装置,再次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第一收集管200内;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满足需要的结果;
离心结束,通过抓取第一收集管200的限位元件210上侧的部分,可以快捷地将套设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收集管200从离心设备中取出。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利用限位元件,可以便捷地将套接有核酸纯化柱的第一收集管从离心设备中取出;通过设置较大体积的第一容纳腔,可以在不将核酸纯化柱和第一收集管分离的情况下,离心操作至少两次,减少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并降低不同样品之间及其核酸模板交叉污染的概率。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包括实施例1的核酸纯化柱100、实施例2的第一收集管200和第二收集管300,其中,核酸纯化柱100套设在第二收集管300,第二收集管300套设在第一收集管200。
在本实施例中,核酸纯化柱100的上部呈阶梯形,即具有与第一收集管200套接的第一套接元件和与第二收集管300套接的第二套接元件,其中,第二套接元件位于第一套接元件的下部,且第一套接元件的外径大于第二套接元件的外径。
在核酸纯化柱100套入第二收集管300的情况下,核酸纯化柱100的柱部110的底部和第二收集管300的内腔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310,第二容纳腔310的体积(或容积)至少为0.1ml。
在第二收集管300套入第一收集管200的情况下,第二收集管300的底部与第一收集管200的内腔的底部之间的第一容纳腔220的体积(或容积)至少为1ml。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核酸纯化柱100套入第一收集管200后放入离心设备,通过第一收集管200的限位元件210使第一收集管200的上部的核酸纯化柱100凸出于离心转子的平面设置,对核酸纯化柱100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第一收集管200的第一容纳腔220内,即核酸纯化柱100的溶液进入第一收集管200;
在不将核酸纯化柱100从离心设备移除的情况下,操作人员使用加样装置通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后推动阻挡元件124,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到柱部110的内部,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添加溶液完毕后,移除加样装置,再次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第一收集管200内;重复上述步骤;将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一收集管200从离心设备取出,并分离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一收集管200;
将核酸纯化柱100套入第二收集管300,并将第二收集管300套入一个新的第一收集管200,然后将套接后的第一收集管200放入离心设备,通过第一收集管200的限位元件210使第一收集管200的上部的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二收集管300凸出于离心转子的平面设置,操作人员使用加样装置通过通孔121和中空管123后推动阻挡元件124,使加样装置的加样端进入到柱部110的内部,向柱部110的内部添加溶液;
添加溶液完毕后,移除加样装置,再次进行离心,使柱部110内的溶液经核酸吸附膜流出至第二收集管300的第二容纳腔310内;
离心结束后,将第一收集管200取出,并分离核酸纯化柱100、第二收集管300和第一收集管200,收集第二收集管300内的核酸纯化液备用。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二收集管,可以收集核酸纯化柱的核酸纯化液。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离心转子,在对实施例1中的核酸纯化柱100进行离心时,能够将核酸纯化柱100内的全部溶液从核酸纯化柱100内流出,提高纯化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13所示,一种离心转子400,包括主体410和至少两个孔组420,孔组420贯穿主体410设置。
其中,主体410包括底壁411和侧壁412,侧壁412围绕底壁411设置从而使形成的主体410的上部具有开口。
侧壁412的内壁的纵截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柱形、正圆台形、倒圆台形和圆弧形。其中,当侧壁412为圆柱形时,侧壁412的内壁与底壁411的上壁垂直;当侧壁412为倒圆台形时,侧壁412的内壁与底壁411的上壁形成锐角角度;当侧壁412为正圆台形时,侧壁412的内壁与底壁411的上壁形成钝角角度。
主体410由轻金属材料制成,如铝、铝合金、镁、镁合金、铝镁合金、钛、钛合金等。利用轻金属材料,在降低离心转子400的重量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离心转子400的结构强度,并且使离心转子400适用于高速离心(转速8000~30000r/min)、超速离心(转速30000~80000r/min)。
主体410还可以由工程塑料制成,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改性聚苯醚、热塑性聚酯等。利用工程塑料,在降低离心转子400的重量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离心转子400的结构强度,降低离心转子400的生产成本,提高离心转子400的生产效率。
孔组420包括第一孔421和第二孔422,其中,第一孔421贯穿主体410的底壁411设置,第二孔422贯穿主体410的侧壁412设置,第一孔421与第二孔422连通形成长槽孔。具体地,第一孔421的第二端与第二孔422的第一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421与第二孔422连通形成的长槽孔的纵截面呈类“L”形。具体地,在侧壁412的内壁的纵截面的形状为圆柱形、正圆台形、倒圆台形的情况下,侧壁412的内壁与底壁411的上壁形成类“L”结构,进而使第一孔421和第二孔422连通形成的长槽孔的纵截面呈类“L”形。此外,第一孔421与第二孔422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即类“L”形的直角由圆弧替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421与第二孔422连通形成的长槽孔的纵截面呈“C”形。具体地,在侧壁412的内壁的纵截面的形状为圆弧形的情况下,侧壁412的内壁与底壁411的上壁形成“C”形结构,进而使第一孔421和第二孔422连通形成的长槽孔的纵截面呈“C”形。
其中,第一孔421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孔422的宽度,并且第一孔421和第二孔422的宽度对接线至少在连接点附近相连的一条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限定离心管的姿态以及提高离心转子400自身的结构强度,离心转子400的主体410的厚度与第一孔421(或第二孔422)的宽度之比大于1/10。
第一孔421的第一端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一孔421的第二端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孔422的第二端的纵截面为半圆形,第二孔422的第一端的纵截面为矩形。第一孔421的半圆形的轴线与第二孔的122的半圆形的轴线共面。或者,第一孔421的半圆形的轴线与第二孔422的半圆形的轴线相互垂直且共面。具体地,第一孔421与第二孔422形成的长槽孔的中轴线与主体410的径向共面。
孔组420的数量为偶数个,如2个孔组、4个孔组、6个孔组等。孔组420周向对称地在主体410上设置。具体地,若孔组420的数量为n个(n≥2),相邻两个孔组42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60°/n。
孔组420的数量也可以为奇数个,如3个孔组、5个孔组、7个孔组等。孔组420周向对称地在主体410上设置。具体地,若孔组420的数量为n个(n≥3),相邻两个孔组420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60°/n。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仅在离心转子400内对称地放置两个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收集管200或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二收集管300的第一收集管200,也可以在离心转子400内对称地放置多个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收集管200或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二收集管300的第一收集管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孔组420还包括容纳腔423,容纳腔423设置在第一孔421的第一端,并且容纳腔423的宽度小于第一孔421的宽度。利用容纳腔423,可以使离心转子400适用于一些异形的离心管,如具有凸起盖部的离心管,其中,凸起盖部指盖部与管部之间的连接条/绞条凸出于管部,或者是盖部具有凸出于管部的辅助打开盖部的凸起。容纳腔423可以用于容纳离心管盖部的凸起,以便离心管从第二孔422运动至第一孔421的情况下,不会因盖部的凸起而停留在不正确的位置。
在离心过程中,为了防止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收集管200或套设有核酸纯化柱100和第二收集管300的第一收集管200被甩脱,在主体410的上部设置有限位单元430。具体地,限位单元430位于侧壁412的上部。其中,限位单元430为封口环。
在离心过程中,孔组420提供套第一收集管200运动的空间轨道,该空间轨道的内侧的终点为第一孔421的内壁,该空间轨道的外侧的终点为限位单元430。该空间轨道与主体410的底壁411的内壁和侧壁412的内壁相交的曲线是供第一收集管200外壁凸起滑动运动的运动轨道。对于第一收集管200而言,供第一收集管200运动的空间轨道和供第一收集管200外壁凸起滑动的运动轨道是连贯的。
具体地,在离心阶段,第一收集管200由第一孔421迅速运动到第二孔422,即离心管的姿态由垂直状态迅速变更为水平状态;在离心结束阶段,第一收集管200由第二孔422逐渐运动到第一孔421,即离心管的姿态由水平状态迅速变更为垂直状态。
离心转子400还包括转轴连接部件440,转轴连接部件440贯穿主体410的底壁411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连接部件440的轴线与主体410的轴线共线,即转轴连接部件440与主体410共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连接部件440的轴线与主体410的轴线平行,即离心转子400为偏心转子。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离心转子400具有静止状态和转动状态。在离心转子400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收集管200垂直设置在孔组420的第一孔421内,此时,可以便捷地将第一收集管200进行夹取操作。在离心转子400处于转动状态的情况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收集管200沿着孔组420的空间轨道运动,并运动至孔组420的第二孔422内,第一收集管200逐渐接近甩平,第一收集管200的姿态由垂直状态逐渐变成水平状态。在离心转子400处于转动状态的情况下,核酸纯化柱100的中轴线在离心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方向。其中,离心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始终与核酸纯化柱100的中轴线保持一致,使得液体不会停留在核酸纯化柱100中。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套设有核酸纯化柱的第一收集管可以便捷地垂直插入离心转子中,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取拿。在离心转子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核酸纯化柱呈垂直状态,使得通孔也呈垂直状态,便于操作人员通过通孔向核酸纯化柱内添加溶液。在离心转子处于转动状态的情况下,核酸纯化柱内的溶液的离心力方向与离心转子的斜度一致,使得核酸纯化柱底部的溶液能够被完全从核酸纯化柱甩出,避免核酸纯化柱内溶液残留,提高纯化效果。
此外,为了提高添加溶液效率,核酸纯化系统还包括与离心机孔组对应的移液装置500。当离心机停止,核酸纯化柱竖直并停在孔组近心端。移液装置500包括一组,至少两个,环形排列且相对位置与核酸纯化柱一一对应的移液管510。酶标免疫检测常用的排枪,线性排列8或6个枪头,可以方便地配合96孔酶标板的各种操作。移液装置500类似环形排列的排枪。核酸纯化柱的通孔结构和静止时核酸纯化柱竖直姿态和停在孔组近心端位置保证可以使用移液装置500提高添加溶液的效率。移液装置500的一个例子如图15所示,移液装置500还包括连接元件520,一组移液管510通过连接元件520安装于加样装置(如移液器),连接元件520呈圆盘形,每个移液管510可套接吸头并与加样装置的气道连通或者不套接吸头且不与加样装置的气道连通。连接元件520仅是一种设想,可能采用其他方式达到设想的效果。与酶标反应中排枪的用途不同的是,为了保持移液装置不被操作过程中的如被纯化的核酸等阳性物质污染,移液装置500使用新的移液管且只用于向核酸纯化柱加同质的新配制的溶液,不用于吸取溶液,包括不用于吸取废液弃去。
用于收集废液的第一收集管设计有足够的容积,操作过程中第一收集管中所有的废液只须倾倒一次且废液不会接触到核酸纯化柱。
使用新的第一收集管与第二收集管配合,洗脱液收集在第二收集管300内。
在旋转过程中,核酸纯化柱100因离心力作用向外甩平,核酸纯化柱突出离心转头平面的长度应足够短,不会发生相互碰撞。而这个长度应足够长以方便拿取。当需要用移液装置500一次性加溶液时,核酸纯化柱之间的距离小更有利于操作。本发明中的离心转子容纳离心管的长槽限定下,核酸纯化柱在离心时,彼此远离,静止时彼此距离相对近,方便操作。
具体地,在离心转子400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安装于孔组420的套有核酸纯化柱100的第一收集管200处于垂直状态;将加样装置与移液装置500进行组装,在每个移液管510套接吸头;将吸头与核酸纯化柱100的通孔121一一对应,向核酸纯化柱100的柱部110添加洗脱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核酸纯化系统,包括核酸纯化柱,所述核酸纯化柱包括盖部和柱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包括:
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盖部设置;
防溢部件,所述防溢部件设置于所述通孔,所述防溢部件至少部分地防止所述柱部的内部的液体溅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防溢部件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防溢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柱部内的物质不通过所述通孔向外溢出;
在所述防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柱部添加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部件包括:
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与所述通孔连接,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中空管的一端部位于所述柱部的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部件还包括:
阻挡元件,所述阻挡元件设置在所述通孔;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柱部的情况下,所述阻挡元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阻挡元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通孔与所述柱部不连通;
在所述阻挡元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通孔与所述柱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元件为一体式阻挡元件或分体式阻挡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收集管,所述核酸纯化柱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核酸纯化柱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收集管的内腔的底部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所述柱部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体积至少为1.5ml。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集管的外壁,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或
所述限位元件设置在所述核酸纯化柱的外壁,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收集管,所述第二收集管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收集管,所述核酸纯化柱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收集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核酸纯化柱套设于所述第二收集管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收集管的内腔的底部与所述核酸纯化柱的所述柱部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体积至少为0.1ml。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离心转子,所述离心转子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底壁和侧壁;
至少两个孔组,所述孔组周向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体;
所述孔组包括:
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贯穿所述主体的所述底壁设置;
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贯穿所述主体的所述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形成长槽孔;
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侧壁的上部;
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或套设所述核酸纯化柱的所述第一收集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孔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核酸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液装置,所述移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液管,所述移液管与所述孔组一一对应。
CN202010569181.5A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Pending CN1138175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9181.5A CN113817574A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9181.5A CN113817574A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7574A true CN113817574A (zh) 2021-12-21

Family

ID=78924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9181.5A Pending CN113817574A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75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22980A1 (en) Whole-process b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CN101312788B (zh) 处理流体的方法和流体处理装置
US9457359B2 (en) Device for insertion into a rotor of a centrifuge, centrifuge and method for the fluidic coupling of cavities
US4511349A (en) Ultracentrifuge tube with multiple chambers
CN212293531U (zh)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WO1999012651B1 (en) Flow-through microcentrifuge
CN1377890A (zh) 从血浆中分离纤维蛋白的方法和设备
SE438608B (sv) Sett och anordning for centrifugbehandling av vetskeformiga material
CN101636230A (zh) 样品制备装置
CN106471367A (zh) 预处理装置
CN113817574A (zh) 一种核酸纯化系统
US5562583A (en) Tube adapter for centrifuge shell type rotor
CN217490632U (zh) 混合装置
US3465957A (en) Centrifugal separator
KR101481539B1 (ko) 원심분리키트
CN214077270U (zh) 一种可选择性旋转的移动阀
CN212349129U (zh) 一种离心转子及离心机
CN116099578A (zh) 微流控检测芯片
EP1594614B1 (en) Improv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CN212328627U (zh) 一种离心机
CN213433082U (zh) 一种曲安奈德萃取釜
CN111686476A (zh) 混合离心机
CN217288472U (zh) 管式溶液萃取离心管
CN211798959U (zh) 一种快速固相萃取装置
CN109207355A (zh) 一种离心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