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9578A - 微流控检测芯片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检测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9578A
CN116099578A CN202210148470.7A CN202210148470A CN116099578A CN 116099578 A CN116099578 A CN 116099578A CN 202210148470 A CN202210148470 A CN 202210148470A CN 116099578 A CN116099578 A CN 116099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etection
microfluidic
sample
re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84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逸祥
余波
陈彦豪
章诗校
吴和晋
阮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Push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Push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Push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Push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484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995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99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95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0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munological test procedures
    • G01N33/5304Reaction vessels, e.g. agglutination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该微流控检测芯片包括片状本体和设置于本体上的多个检测单元,多个检测单元呈放射状设置于本体,检测单元包括样本区、试剂区、检测区以及废液存放区。样本区至少用于进行样本的注入;试剂区用于进行功能试剂的注入,试剂区包括试剂槽,试剂槽通过第一微流道与样本区连通;检测区用于进行功能试剂和样本的混合反应,检测区与试剂区通过第二微流道连通;废液存放区用于承装反应后的功能试剂和样本,废液存放区通过第三微流道与检测区连通。本发明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可以实现多人多项目检测、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检测成本。

Description

微流控检测芯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外微流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检测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但现有技术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结构复杂,样本使用量大,检测结果不够精确,检测项目和检测样本单一,生产成本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以解决现有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样本单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包括片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多个检测单元,多个所述检测单元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样本区,所述样本区至少用于样本注入;
试剂区,所述试剂区用于进行功能试剂的注入,所述试剂区包括试剂槽,所述试剂槽通过第一微流道与所述样本区连通;
检测区,所述检测区用于进行功能试剂和样本的混合反应,所述检测区与所述试剂区通过第二微流道连通;以及
废液存放区,所述废液存放区用于承装反应后的功能试剂和样本,所述废液存放区通过第三微流道与所述检测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样本区包括样本分离单元,所述样本分离单元区包括:
注入槽,所述注入槽用于进行样本注入;
血浆/血清槽,所述血浆/血清槽与所述注入槽连通,所述血浆/血清槽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浆/血清进行暂存;
血球槽,所述血球槽位于所述血浆/血清槽远离所述注入槽的一侧并与所述血浆/血清槽连通,所述血球槽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球进行暂存;以及
存放槽,所述存放槽与所述血浆/血清槽连通,所述存放槽用于定量样本注入量。
进一步地,所述血浆/血清槽远离所述注入槽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区,所述第一微流道通过所述连接区与所述血浆/血清槽连通;
所述样本分离单元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所述血球槽与所述连接区通过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深度均小于所述连接区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流道上设置有第一微流阀,所述第一微流阀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深度深至少1mm;和/或,
所述第三微流道上设置有第二微流阀,所述第二微流阀的深度比所述第二微流道的深度深至少1mm。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缓冲区,所述第三微流道连接于所述检测区与所述缓冲区之间,所述缓冲区通过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废液存放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区通过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废液存放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废液存放区的容积大于所述缓冲区的容积,其中,
所述废液存放区位于所述检测区远离所述试剂区的一侧,所述废液存放区包括靠近所述缓冲区设置的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包括第一端部区域、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区域,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沿所述本体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中间区域之间通过第一凹陷区域连接,所述中间区域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通过第二凹陷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凹陷区域和所述第二凹陷区域朝向背离所述缓冲区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朝向靠近所述缓冲区的方向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废液存放区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中间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止挡凹槽,所述止挡凹槽设置于所述废液存放区远离所述检测区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止挡凹槽沿所述本体的周向延伸,且所述止挡凹槽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液存放区沿所述本体周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微流道具有朝向所述本体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顶点至所述本体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检测区靠近所述本体中心的一端至所述本体中心的距离。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发明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上设置有多个检测单元,各个检测单元的结构简单,只需对检测仪器的转动速度和方向等进行控制,即可实现功能试剂、样本等的依序释放。与此同时,该微流控检测芯片可以实现多人多项目检测、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样本分离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清洗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流道排空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本体;20、检测单元;21、样本区;211、注入槽;212、血浆/血清槽;213、血球槽;214、存放槽;215、连接区;216、第一连接通道;217、第一透气孔;218、第一透气槽;22、试剂区;221、试剂槽;222、试剂注入位;23、检测区;24、废液存放区;241、第一边缘;2411、第一端部区域;2412、中间区域;2413、第二端部区域;2414、第一凹陷区域;2415、第二凹陷区域;242、第二边缘;25、第一微流道;26、第二微流道;27、第三微流道;271、凸起部;28、第二微流阀;29、缓冲区;201、第二连接通道;202、止挡凹槽;203、第二透气孔;204、第二透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单元的俯视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该微流控检测芯片包括芯片上层(图中未示出)、中间层(图中未示出)以及本体10。其中,芯片上层作为微流控检测芯片的壳体部分,对本体10起到保护作用,中间层覆盖在本体10上,可以对本体10起到密封作用,芯片上层和中间层上设置有供样本或者试剂通过的注入孔,实际组装时,芯片上层、中间层以及本体1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卡接、螺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本体10呈薄片状设置,该薄片状的本体10可以是圆形片状结构、多边形片状结构或者其他异形片状结构等,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中示出了本体10呈圆形片状结构设置时的情况。该本体10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检测单元20,上述的多个检测单元20呈放射状设置于本体10上,这里的多个检测单元20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及五个以上,本实施例中的附图1中示出了检测单元20为12个时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个检测单元20的形状大体呈扇形设置(检测单元20的外轮廓大体呈扇形),此时,多个检测单元20呈放射状设置在本体10上是指各个检测单元20的圆心侧靠近本体10的中心位置设置,径向与本体10的径向一致,且多个检测单元20沿本体10的周向依次排布的设置方式。
进一步地,检测单元20包括样本区21、试剂区22、检测区23以及废液存放区24。其中,样本区21至少用于进行样本的注入,这里所说的样本例如可以是血液样本,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样本还可以是尿液等;试剂区22用于进行功能试剂的注入,该试剂区22包括试剂槽221,该试剂槽221通过第一微流道25与样本区21连通;检测区23用于进行功能试剂和样本的混合反应,检测区23与试剂区22通过第二微流道26连通;废液存放区24用于承装反应后的功能试剂和样本,该废液存放区24通过第三微流道27与检测区23连通。
实际使用时,将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放入配套检测仪器中,此时,通过检测仪器上的取样针和试剂针的作用,可以分别向样本区21和试剂区22加入样本和功能试剂。样本进入样本区21后,检测仪器工作可带动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可以将样本从第一微流道25输送至试剂区22、再经过第二微流道26输送至检测区23,同样地,进入至试剂区22的功能试剂在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的过程中受离心力的作用,可以通过第二微流道26输送至检测区23。在此过程中,检测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检测需求和检测项目对检测仪器的转速进行控制实现功能试剂以及样本的依序释放,当功能试剂和样本进入到检测区23后,可以在该区域进行混合反应,此后,可以对检测区23进行孵育、清洗等操作,清洗液等可以在离心力作用下通过第三微流道27输送至废液存放区24,最后通过检测仪器上的光路检测装置对检测区23进行光学检测,并将该检测得到的信号传递给检测仪器上的控制单元,通过该控制单元计算即可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
相对于现有的微流控检测芯片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上设置有多个检测单元20,各个检测单元20的结构简单,只需对检测仪器的转动速度和方向等进行控制,即可实现功能试剂、样本等的依序释放。与此同时,该微流控检测芯片可以实现多人多项目检测、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检测成本。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微流控检测芯片的各个区域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样本区21包括样本分离单元,该样本分离单元可用于进行样本的分离和注入,这里的样本分离单元尤其适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离。具体地,该样本分离单元包括注入槽211、血浆/血清槽212、血球槽213以及存放槽214。其中,注入槽211用于进行样本注入;血浆/血清槽212与注入槽211连通,血浆/血清槽212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浆/血清进行暂存;血球槽213位于血浆/血清槽212远离注入槽211的一侧并与血浆/血清槽212连通,该血球槽213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球进行暂存;存放槽214与血浆/血清槽212连通,该存放槽214用于定量样本注入量。
参见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样本分离流程图。具体地,全血样本通过样本针等从注入槽211处注入,此后,通过检测仪器带动微流控检测芯片沿第一方向转动即可实现样本的离心分离,血球的质量比血浆/血清大,离心分离后的血球进入距离注入槽211较远的血球槽213,离心分离后的血浆/血清进入距离注入槽211较近的血浆/血清槽212,多于的全血进入存放槽214。本发明中的样本分离单元可处理高血球容积比(血浆/血清:30%、血球70%)的全血样本。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样本区21上还设置有第一透气孔217,该第一透气孔217通过第一透气槽218与存放槽214连通,通过该第一透气孔217和第一透气槽218的作用,可以对样本区21进行排空。
具体设计时,注入槽211、血浆/血清槽212以及血球槽213呈直线排列,并沿本体10的内侧(靠近本体10圆心的一侧)向外侧(靠近本体10的外边缘的一侧)依次布置,存放槽214位于注入槽211、血浆/血清槽212以及血球槽213构成的直线的第一侧(图2中的右侧),第一微流道25设置于注入槽211、血浆/血清槽212以及血球槽213构成的直线的第二侧(图2中的左侧),对应地,试剂区22位于注入槽211、血浆/血清槽212以及血球槽213构成的直线的第二侧以与第一微流道25连通,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整个检测单元20的布局更加紧凑,在本体10表面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更多的检测单元20,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通量。
进一步地,血浆/血清槽212远离注入槽21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区215,该连接区215为从血浆/血清槽212远离注入槽211的一侧延伸出来、宽度比血浆/血清槽212小的凹陷区域,该凹陷区域位于血浆/血清槽212靠近检测区23的一侧,第一微流道25通过该连接区215与血浆/血清槽212连通,如此设置,当微流控检测芯片沿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血浆/血清槽212内的血清或者血浆被聚集在该连接区215,更适于将血浆/血清槽212内的血浆或者血清充分、全面、快速地输送至试剂区22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样本的使用量。
可选地,样本分离单元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216,血球槽213与连接区215通过第一连接通道216连接,该第一连接通道216的深度(沿本体10厚度方向的深度)以及第一微流道25的深度(沿本体10厚度方向的深度)小于连接区215的深度(沿本体10厚度方向的深度),具体而言,连接区215的深度比第一微流道25以及第一连接通道216的深度深至少0.5mm,例如0.5mm、1mm等,如此设置,可以在第一微流道25与连接区215之间、以及第一连接通道216与连接区215之间形成隔断区域,避免样本出现多次释放的情况,能够提高本实施例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微流道25上设置有第一微流阀(图中未示出),该第一微流阀的深度比第一微流道25的深,具体而言,该第一微流阀的深度比第一微流道25深度深至少1mm,例如1mm、1.2mm、1.4mm、1.6mm等,通过在第一微流道25上设置第一微流阀,能够进一步防止血浆/血清槽212内的样本被多次释放至试剂区22内,还能够防止试剂区22内的液体回流至样本区21内,能够进一步提高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精度。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微流道25呈U型或者V型设置,连接区215较试剂区22的主体区域(即试剂槽221)更靠近本体10的中心,如此设置,更适于建立虹吸结构以将血浆/血清槽212内的样本通过第一微流道25输送至试剂区22内。
再次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试剂区22包括试剂槽221和至少两个试剂注入位222,该试剂注入位222与试剂槽221连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试剂注入位222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四个及四个以上,具体根据实际的检测需求进行设计和加工,通过在试剂区22设置至少两个试剂注入位222,在实际使用微流控检测芯片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试剂注入位222注入不同的试剂,能够降低试剂加样过程中的污染率,提高微流控检测芯片的检测精度。
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中示出了试剂注入位222为两个时的情况,上述的两个试剂注入位222中的一个位于注入槽211靠近本体10中心的一侧,并通过一个微细的通道与试剂槽221连通,另一个试剂注入位222位于第一微流道25的内侧,即U型或V型设置的第一微流道25围设形成内侧区域内,如此设置,试剂注入位222的设置位置正好填补了检测单元20的空白区域,整个检测单元20的结构紧凑,更适于在本体10上设置多个检测单元20,便于实现微流控检测芯片的多人多项目检测。
进一步地,检测区23位于试剂槽221背离本体10中心的一侧并通过第二微流道26与试剂槽221连通,当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时,试剂槽221内的功能试剂和样本可以通过第二微流道26流入至检测区23内,功能试剂和样本在检测区23内混合反应并通过检测仪器上的光路检测装置对检测区23进行光学检测即可。
在对样本进行免疫检测的过程中,通过试剂注入位222的作用,可以向试剂槽221内相继加入磁珠抗体和酶标抗体,通过检测仪器驱动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离心,将试剂槽221内的液体离心输送到检测区23内与样本进行孵育反应。反应完毕之后,对检测区内的磁珠进行清洗此时,可通过检测仪器在检测区23加入磁场,将磁珠吸附在检测区23内,然后通过试剂注入位222向检测区23内注入清洗液(参见图4所示),再启动检测仪器上的电机带动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此时,微流控检测芯片的转速小于1500转/分钟,清洗液进入检测区23内后,通过检测仪器对检测区23添加上下磁场来移动磁珠,使得磁珠与清洗液在检测区23内充分混合以达到清洗效果,然后撤去部分磁场(仅保留将磁珠固定的磁场),电机继续旋转,使检测区23内的清洗液经过第三微流道27进入废液存放区24中即可。
然而,在实际清洗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废液没有被完全排放至废液存放区24内的情况,为了将检测区23内的液体完全排放至废液存放区24内,可以对微流控检测芯片进行排空操作,如图5所示,排空时,首先利用检测仪器的电机带动微流控检测芯片进行低速旋转(转速低于1500转/分钟),然后再利用检测仪器的电机带动微流检测芯片进行高速旋转(不低于3500转/分钟),如此,能够高速离心以将检测区23内的液体输送至废液存放区24内以实现排空。检测区23内的液体体积较少时,离心时检测区23内的液体不会从第三微流道27流动至废液存放区24,当检测区23内的液体体积足够时,离心时检测区23内的液体才会从第三微流道27流动至废液存放区24。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微流道27上设置有第二微流阀28,该第二微流阀28的深度比第三微流道27的深度深,具体来说,该第二微流阀28的深度比第三微流道27的深度深至少1mm,如此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发生回流。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微流道27具有朝向本体10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凸起部271,该凸起部271的顶点至本体10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检测区23靠近本体10中心的一端至本体10中心的距离,也即是说,凸起部271的顶端至本体10的中心比较近,而检测区23距离本体10的中心比较远,如此,当对检测区23内的磁珠进行清洗时,微流控检测芯片运动的过程中,检测区23能够被有效地保持在检测区23内,而不容易受离心力作用从第三微流道27流入废液存放区24内,即,清洗液可以在检测区23内很好地与磁珠混合以对磁珠进行清洗,可以减少磁珠清洗过程中清洗液的使用量。
再次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单元20还包括缓冲区29,该第三微流道27连接于检测区23与缓冲区29之间,缓冲区29通过第二连接通道201与废液存放区24连通。通过在废液存放区24与检测区23之间设置缓冲区29,可以防止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回流至检测区23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二连接通道201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该第二连接通道201的深度小于废液存放区24的深度(沿本体10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具体为,第二连接通道201的深度比废液存放区24的浅至少0.5mm,如此,可以防止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发生回流。
进一步地,该缓冲区29通过至少两条第二连接通道201与废液存放区24连通。例如,缓冲区29与废液存放区24之间可以通过两条、三条或者三条以上第二连接通道201连通,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中示出了缓冲区29与废液存放区24之间通过三条第二连接通道201连接时的情况。在实际使用该微流控检测芯片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第二连接通道201封堵的情况,由于本实施例中缓冲区29与废液存放区24之间通过至少两条第二连接通道201连通,因此,即使一部分第二连接通道201被封堵了,缓冲区29内的液体也可以通过其他第二连接通道201输送至废液存放区24内,结构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20还包括第二透气孔203和第二透气槽204,该第二透气孔203通过第二透气槽204与缓冲区29连通,通过该第二透气孔203和第二透气槽204,可以提高微流控检测芯片进行排空,避免微流控检测芯片上形成高压空间。
为了能够对清洗液等废液进行有效存放,本实施例中将废液存放区24的容积设置为大于缓冲区29的容积,其中,废液存放区24位于检测区23远离试剂区22的一侧,废液存放区24包括靠近缓冲区29设置的第一边缘241,该第一边缘241包括第一端部区域2411、中间区域2412以及第二端部区域2413,第一端部区域2411、中间区域2412以及第二端部区域2413沿本体10的周向依次设置,且第一端部区域2411与中间区域2412之间通过第一凹陷区域2414连接,中间区域2412与第二端部区域2413之间通过第二凹陷区域2415连接,第一凹陷区域2414和第二凹陷区域2415朝向背离缓冲区29的方向凹槽,第一端部区域2411和第二端部区域2413朝向靠近缓冲区29的方向凸起,第二连接通道201与废液存放区24的连通位置位于中间区域2412。如此,当微流控检测芯片转动过程中,朝向缓冲区29凸起设置的第一端部区域2411和第二端部区域2413可以对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起到导流作用,可以将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朝向废液存放区24内部导流,与此同时,位于中间区域2412两端的第一凹陷区域2414和第二凹陷区域2415的设置能够分别对从第一端部区域2411和第二端部区域2413流动过来的液体进行阻挡,避免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朝向中间区域2412处流动,进而可以防止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流动至第二连接通道201处,进而可以起到防止废液存放区24内的液体回流至缓冲区29内。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废液存放区24还包括第二边缘242,该第二边缘242位于废液存放区24靠近本体10的外侧边缘的一侧,该第二边缘242为弧形边缘,该弧形边缘与本体10的外边缘平行,便于实现本体10的小型化设计,能够降低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生产成本。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检测区23内的磁珠偶尔会被输送至废液存放区24内甚至朝向靠近本体10的外边缘的方向被甩出,当该磁珠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废液存放区24外部时,该磁珠会被夹持在中间层与本体10之间,在离心力足够大的情况下,磁珠会在中间层与本体10之间移动并将中间层从本体10上掀起而发生漏液现象。为此,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单元20还包括止挡凹槽202,该止挡凹槽202设置于废液存放区24远离检测区23的一侧,当磁珠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废液存放区24时,可以被容置于位于废液存放区24外侧的止挡凹槽202内,进而可以防止磁珠继续朝向本体10的外边缘移动而将中间层掀起,最终达到防止漏液的效果。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止挡凹槽202沿本体10的周向延伸,且止挡凹槽202的长度不小于废液存放区24沿本体10周向上的长度,也即是说,止挡凹槽202沿本体10的周向的长度等于或者大于废液存放区24沿本体10周向上的长度,便于对从废液存放区24流出的磁珠止挡并容置在该止挡凹槽202内,磁珠不会将中间层从本体10上掀起,微流控检测芯片不容易出现漏液现象。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发明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上设置有多个检测单元,各个检测单元的结构简单,只需对检测仪器的转动速度和方向等进行控制,即可实现样本的分离,可实现全血上样,还可以实现功能试剂、样本等的依序释放。与此同时,该微流控检测芯片可以实现多人多项目检测、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检测成本。此外,本发明中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可以节约清洗液的用量且不容易出现漏液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片状本体(10)和设置于所述本体(10)上的多个检测单元(20),多个所述检测单元(20)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本体(10),所述检测单元(20)包括:
样本区(21),所述样本区(21)至少用于样本的注入;试剂区(22),所述试剂区(22)用于进行功能试剂的注入,所述试剂区(22)包括试剂槽(221),所述试剂槽(221)通过第一微流道(25)与所述样本区(21)连通;
检测区(23),所述检测区(23)用于进行功能试剂和样本的混合反应,所述检测区(23)与所述试剂区(22)通过第二微流道(26)连通;以及
废液存放区(24),所述废液存放区(24)用于承装反应后的功能试剂和样本,所述废液存放区(24)通过第三微流道(27)与所述检测区(2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区(21)包括样本分离单元,所述样本分离单元包括:
注入槽(211),所述注入槽(211)用于进行样本注入;
血浆/血清槽(212),所述血浆/血清槽(212)与所述注入槽(211)连通,所述血浆/血清槽(212)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浆/血清进行暂存;
血球槽(213),所述血球槽(213)位于所述血浆/血清槽(212)远离所述注入槽(211)的一侧并与所述血浆/血清槽(212)连通,所述血球槽(213)用于对分离得到的血球进行暂存;以及
存放槽(214),所述存放槽(214)与所述血浆/血清槽(212)连通,所述存放槽(214)用于定量样本注入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浆/血清槽(212)远离所述注入槽(21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区(215),所述第一微流道(25)通过所述连接区(215)与所述血浆/血清槽(212)连通;
所述样本分离单元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216),所述血球槽(213)与所述连接区(215)通过第一连接通道(216)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6)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道(25)的深度均小于所述连接区(215)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流道(25)上设置有第一微流阀,所述第一微流阀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微流道(25)的深度深至少1mm;和/或,
所述第三微流道(27)上设置有第二微流阀(28),所述第二微流阀(28)的深度比所述第二微流道(26)的深度深至少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20)还包括缓冲区(29),所述第三微流道(27)连接于所述检测区(23)与所述缓冲区(29)之间,所述缓冲区(29)通过第二连接通道(201)与所述废液存放区(2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29)通过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01)与所述废液存放区(2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存放区(24)的容积大于所述缓冲区(29)的容积,其中,
所述废液存放区(24)位于所述检测区(23)远离所述试剂区(22)的一侧,所述废液存放区(24)包括靠近所述缓冲区(29)设置的第一边缘(241),所述第一边缘(241)包括第一端部区域(2411)、中间区域(2412)以及第二端部区域(2413),所述第一端部区域(2411)、所述中间区域(2412)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区域(2413)沿所述本体(10)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部区域(2411)与所述中间区域(2412)之间通过第一凹陷区域(2414)连接,所述中间区域(2412)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2413)之间通过第二凹陷区域(2415)连接,所述第一凹陷区域(2414)和所述第二凹陷区域(2415)朝向背离所述缓冲区(29)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端部区域(2411)和所述第二端部区域(2413)朝向靠近所述缓冲区(29)的方向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01)与所述废液存放区(24)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中间区域(241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20)还包括止挡凹槽(202),所述止挡凹槽(202)设置于所述废液存放区(24)远离所述检测区(23)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凹槽(202)沿所述本体(10)的周向延伸,且所述止挡凹槽(202)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液存放区(24)沿所述本体(10)周向上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流道(27)具有朝向所述本体(10)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凸起部(271),所述凸起部(271)的顶点至所述本体(10)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检测区(23)靠近所述本体(10)中心的一端至所述本体(10)中心的距离。
CN202210148470.7A 2022-02-17 2022-02-17 微流控检测芯片 Pending CN1160995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8470.7A CN116099578A (zh) 2022-02-17 2022-02-17 微流控检测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8470.7A CN116099578A (zh) 2022-02-17 2022-02-17 微流控检测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9578A true CN116099578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64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8470.7A Pending CN116099578A (zh) 2022-02-17 2022-02-17 微流控检测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9957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71495A (zh) * 2023-06-05 2023-07-04 普迈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取样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71495A (zh) * 2023-06-05 2023-07-04 普迈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取样针
CN116371495B (zh) * 2023-06-05 2023-08-29 普迈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取样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7757B2 (en) Sample mixing on a microfluidic device
CN102281949B (zh) 用于执行凝集化验的装置和分析系统
US10018645B2 (en) Immunodiagnostic test element having weakened foil layer
EP0424633B1 (en) Automat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olid-phase diagnostic assay
EP1462805B1 (en) Sample measuring device
EP0608006A2 (en) Analytical rotors and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biological fluids
WO2005116662A1 (ja) 生体情報検出ユニット
US20040203136A1 (en) Microfluidics devices and methods of diluting samples and reagents
US7384602B2 (en) Chemical analysis apparatus and genetic diagnostic apparatus
CN103890589A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15254220A (zh)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方法
CN211865062U (zh)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系统
CN116099578A (zh) 微流控检测芯片
CN217093553U (zh) 微流控检测芯片
CA2482560C (en) Centrifugal cytology system, chamber block an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reated monolayers of sample material
JP5125680B2 (ja) 分離チップおよび分離方法
CN208270589U (zh) 多指标检测芯片
KR102299215B1 (ko) 고상과 액상 간의 반응을 위한 향상된 장치 및 방법
EP1503209A1 (en) Chemical analyzer and gene diagnosing apparatus
CN114720455A (zh) 反应容器和样本分析仪
CA2347669C (en) Analytical rotors and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biological fluids
CN108490199A (zh) 多指标检测芯片
WO2020204067A1 (ja) 流路デバイス、及び検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