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01874A -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01874A
CN113801874A CN202110979207.8A CN202110979207A CN113801874A CN 113801874 A CN113801874 A CN 113801874A CN 202110979207 A CN202110979207 A CN 202110979207A CN 113801874 A CN113801874 A CN 113801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a
sodium alginate
algae
concentration
algici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92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金杰
张文艺
苏星
许明宸
庄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9792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018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01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18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1/00Carrier-bound or immobilised enzymes; Carrier-bound or immobilised microbial cells; Preparation thereof
    • C12N11/02Enzymes or microbial cells immobilised on or in an organic carrier
    • C12N11/10Enzymes or microbial cells immobilised on or in an organic carrier the carrier being a carbohydrate
    • C12N11/12Cellulose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1/00Carrier-bound or immobilised enzymes; Carrier-bound or immobilised microbial cells; Preparation thereof
    • C12N11/02Enzymes or microbial cells immobilised on or in an organic carrier
    • C12N11/10Enzymes or microbial cells immobilised on or in an organic carrier the carrier being a carbohydrat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Immobilizing And Processing Of Enzymes And Microorganism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在处理含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中的应用,所得到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显著高于自由细菌,同时对铜绿微囊藻的抗氧化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实现微生物控藻的实际运用。原理是利用包埋技术对溶藻细菌进行固定化,采用的手段是海藻酸钠包埋溶藻细菌,并利用乙基纤维素来强化胶囊的悬浮性能。综合来看,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2%(w:v);所述固化剂的浓度为3%(w:v);所述乙基纤维素溶液浓度为3%(w:v)。

Description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在处理含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蓝藻水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富营养化水域,由于人类过度排放氮和磷等营养元素加速了蓝藻水华爆发的频率。蓝藻水华的过度生长不仅会导致水体生态环境失衡,而且产生的氰毒素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水生和陆地生命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铜绿微囊藻是蓝细菌关键代表之一。同时铜绿微囊藻也是蓝藻毒素—微囊藻毒素的制造者,这种藻毒素具有肝毒性、神经毒性及生殖毒性。
目前,控制铜绿微囊藻的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尽管这些方法快速有效,但是其高成本、操作繁琐且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性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微生物控藻技术因其成本低、无需后续操作、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势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溶藻菌在控制铜绿微囊藻中扮演着重要的身份。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微生物抑藻剂是将具有抑藻作用的单一或多种细菌连同培养基等物质混合制成菌剂,并直接投放到自然水体中使用。然而当溶藻细菌存在于开放环境中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时,如温度、水体流速和天敌等,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因此,溶藻细菌特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制约。故而,还需要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保护溶藻细菌。
在诸多方法中,胶囊固定化细菌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它可为溶藻细菌的生长、繁殖、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目前,已有许多胶囊固定化应用于溶藻细菌控制实际水环境中蓝藻水华的尝试,如在期刊《Harmful Algae》第94卷101798中所述,当溶藻细菌希瓦内拉菌IRI-160被固定在不同的多孔基质上时,包括琼脂糖、藻酸盐水凝胶、纤维素海绵和聚酯泡沫,结果表明藻酸盐固定化的溶藻细菌相比于自由细菌对有害鞭毛藻具有更高的杀藻活性;如在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第103卷第5期1983-1994页中所述,通过溶藻细菌荧光假单胞菌HYK0210-SK09被固定在几种载体中以控制有害硅藻,与自由生活细菌相比,它对目标藻种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海藻酸钠(SA)是一种从海洋褐藻类细胞壁中提取出来的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粘附性。故而海藻酸钠已被运用于医疗制药、食品制造、生物包埋等多个领域,如在期刊《环境污染物防治》第43卷06期691-696页种所述,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包埋载体对石油烃降解菌进行固定化处理,对比游离菌剂与固定化小球对模拟油污土壤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油烃降解菌固定化后的降解效率比游离菌大幅升高,在石油污染的现场修复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通过一种海藻酸钠与二价阳离子交联形成凝胶来封装包裹溶藻细菌的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溶藻细菌固定在海藻酸钠中并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打扰而保持溶藻细菌的原位溶藻性能,这与自由细菌相比,其拥有着更高的生态安全性,更好的生物有效性。此外有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的高密度水域为上层水体,因此如何使胶囊悬浮于水体表面从而达到胶囊最大利用率是本发明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本发明选择可持续性的,低成本,无毒的乙基纤维素用作胶囊外壳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一般不溶于水并且具有良好的化学物理机械性能,可为我们的溶藻细菌提供稳定的漂浮环境并给予更好的保护,并提高了溶藻细菌对高浓度铜绿微囊藻的针对性。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针对处理实际水环境中铜绿微囊藻时,溶藻细菌存在缺乏保护及与实验室环境相比降解效率下降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在处理含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中的应用,所得到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显著高于自由细菌,同时对铜绿微囊藻的抗氧化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实现微生物控藻的实际运用。其原理是利用包埋技术对溶藻细菌进行固定化,采用的手段是海藻酸钠包埋溶藻细菌,并利用乙基纤维素来强化胶囊的悬浮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
培养芽孢杆菌:根据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将菌株置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活化培养12h至对数生长期后期,并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将发酵液的光密度在600nm处调节至1.50。离心菌株发酵液并弃去上清液,将细胞沉淀重悬于超纯水中,获得菌悬液待用。
制备海藻酸钠溶液:将海藻酸钠溶于蒸馏水中,加热25℃下磁力搅拌溶解,得到海藻酸钠溶液。
制备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在恒温磁力搅拌机中以1500rpm、25℃搅拌海藻酸钠溶液并加入上述菌悬液,得到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
配置固化剂:称取CaCl2溶于超纯水中,配制成固化剂。
固定化菌株:磁力搅拌机以750rpm下搅拌固化剂,吸取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于恒压漏斗中,在距固化剂液体表面10cm处调整针头以30次min-1滴入,固化时间25min,直至凝胶完全。经滤网过滤,用超纯水冲洗3次后干燥。
乙基纤维素包埋:将乙基纤维素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制备乙基纤维素溶液。将干燥后的海藻酸钠胶囊置于乙基纤维素溶液中,磁力搅拌25min。经滤网过滤,用无水乙醇清洗1次,超纯水清洗3次后,放置于35℃烘箱中干燥,得到微生物菌剂。保存于4℃冰箱待用。
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芽孢杆菌,为芽孢杆菌Bacilius sp.,其保藏单位名称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172。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包括,
NaCl 1g、鱼粉蛋白胨2g、牛肉膏1g,加入200mL蒸馏水,调节pH至7.0~7.2,高温灭菌后待用。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0.5~3.5%(w:v)。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制备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其中菌悬液体积即为细胞沉淀重悬的超纯水体积,为50~150ml;所述添加海藻酸钠与菌悬液的体积比为2:1~3。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化剂的浓度为1~5%(w:v)。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乙基纤维素溶液浓度为1~5%(w:v)。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2%(w:v)。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化溶藻细菌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化剂的浓度为3%(w:v);所述乙基纤维素溶液浓度为3%(w:v)。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括,
取微生物菌剂接种于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20~30℃下培养。
本发明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菌株发酵液与包埋剂混合后形成固定化胶囊,加之乙基纤维素覆膜形成以溶藻细菌为核心的悬浮型缓释胶囊,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微生物降解处理。
(2)本发明利用固化剂对溶藻细菌进行包埋能够解决微生物降解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同时保护了对微生物降解活性。此外,本发明微生物固定化为实现微生物治理铜绿微囊藻提供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实物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电子扫描显微镜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包埋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包埋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的影响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不同浓度对铜绿微囊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菌剂不同浓度对铜绿微囊藻MDA的影响示意图。
图7为不同SA浓度对胶囊溶藻及悬浮性能的影响示意图。
图8为固化剂的类型和浓度对固定化溶藻细菌的稳定性与活性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不同浓度的EC应用于SA-胶囊的包被覆膜对7d降解效率及各胶囊的悬浮性能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中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制备过程如下:称取NaCl 1g、鱼粉蛋白胨2g、牛肉膏1g,加入200mL蒸馏水,调节pH至7.0~7.2,高温灭菌后待用。固体培养基再加4g琼脂粉。
本发明实施例中铜绿微囊藻液的培养过程如下:将铜绿微囊藻培养基以5:1(v:v)与铜绿微囊藻液进行混匀并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3200Lux,光暗比12h:12h),待用。其中所述铜绿微囊藻培养基成分为:称取NaNO3 1.5g、K2HPO4 0.04g、MgSO4·7H2O 0.075g、CaCl2·2H2O 0.036g、柠檬酸0.006g、柠檬酸铁铵0.006g、EDTA-Na20.02g,加入微量元素溶液1mL、蒸馏水1000mL,调节pH至7.0~7.5,高温灭菌后待用。
本发明所使用芽孢杆菌的菌株保藏日期为2020年11月13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21172。分类命名为芽孢杆菌(Bacilius sp.),保藏单位名称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
本发明中所使用试剂盒均购于中国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1编号为A001-3-2、试剂盒2编号为A003-1-1。
本发明中所述其他原料,若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实施例1
一种溶藻细菌固定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培养芽孢杆菌:根据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将菌株置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活化培养12h至对数生长期后期,并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将发酵液的光密度在600nm处调节至1.50。离心菌株发酵液并弃去上清液,将细胞分别沉淀重悬于50ml、100ml、150ml的超纯水中,获得菌悬液待用。
制备海藻酸钠溶液:将2g海藻酸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热25℃下磁力搅拌溶解,制备2%(v:v)的海藻酸钠溶液。
制备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在恒温磁力搅拌机中以1500rpm、25℃搅拌100ml的海藻酸钠溶液并分别加入上述体积为50ml、100ml、150ml的菌悬液,配置成不同体积比的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
配置固化剂:定量称取3g Cacl2溶于100mL超纯水中,配制成固化剂。
固定化菌株:用磁力搅拌机以750rpm搅拌固化剂,采用注滴法制备海藻酸钠胶囊。吸取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于恒压漏斗中,在距固化剂液体表面10cm处(由于溶液表面张力而形成的液滴,该距离能够克服冲击形成球形珠)调整针头以30次min-1滴入,固化时间25min,直至凝胶完全。经滤网过滤,用超纯水冲洗3次后干燥。
乙基纤维素包埋:将乙基纤维素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制备3%(w:v)乙基纤维素溶液。将干燥后的海藻酸钠胶囊置于乙基纤维素溶液中,磁力搅拌25min。经滤网过滤,用无水乙醇清洗1次,超纯水清洗3次后,放置于35℃烘箱中干燥,得到微生物菌剂。最后保存于4℃冰箱待用。
实施例2
为考察固定化微生物包埋情况,取实施例1中包埋菌悬液体积为50mL的微生物菌剂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观察,结果如图2。
菌剂呈现圆球状,直径约为1mm,菌剂外表面呈现出粗糙且多孔,而这些的多孔缝隙能为所保护的溶藻细菌提供营养的途径,同时在菌剂内部溶藻细菌呈现团聚形态,以及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材料对于其有着非常良好的保护,并且在藻酸盐包裹下呈现出多丝状,这可为包裹溶藻细菌提供保护作用并不伤害其对营养成分的吸收。
实施例3
为考察微生物菌剂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效果,分别取实施例1中包埋菌悬液体积分别为50mL、100mL、150mL的微生物菌剂接种于500mL藻细胞为(7.5×105cells·mL-1)对数增长期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150r·min-1、25℃振荡箱培养7d,采用光密度法测定藻细胞密度。同时以菌藻比为1:10(v:v)的自由溶藻细菌作为对照组,所述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试验期间各浓度的胶囊均较自由细菌组更能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抑制作用,在使用包埋体积为150mL的胶囊处理7d时溶藻率能高达到87.02%±0.67%,且低包埋体积(50mL)胶囊处理7d时溶藻率仍能达到77.67%±1.14%。
实施例4
为考察微生物菌剂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效果,分别取实施例1中包埋菌悬液体积分别为50mL、100mL、150mL的微生物菌剂接种于500mL藻细胞为(7.5×105cells·mL-1)对数增长期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150r·min-1、25℃振荡箱培养7d,采用乙醇浸提分光光度法测定7d各组的叶绿素a含量,同时以菌藻比为1:10(v:v)的自由溶藻细菌作为对照组,所述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试验期间自由细菌与微生物菌剂处理组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趋势基本一致,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各微生物菌剂组每天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程度更高。
实施例5
为考察微生物菌剂对铜绿微囊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效果,分别取实施例1中包埋体积分别为50mL、100mL、150mL的微生物菌剂接种于500mL藻细胞为(7.5×105cells·mL-1)对数增长期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150r·min-1、25℃振荡箱培养7d,使用对应的化学测定试剂盒1测定空白与对照组的SOD含量,所述结果如图5。
图5所示微生物菌剂显著影响铜绿微囊藻的SOD提升,试验期间各处理组SOD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在试验中期暴露于包埋体积为150mL胶囊SOD酶活性提升最为显著,较空白组提升2.94~4.35倍。
实施例6
为考察微生物菌剂对铜绿微囊藻MDA的影响,分别取实施例1中微生物菌剂包埋体积分别为50mL、100mL、150mL接种于500mL藻细胞为(7.5×105cells·mL-1)对数增长期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150r·min-1、25℃振荡箱培养7d,使用对应的化学测定试剂盒2测定空白与对照组的MDA含量,所述结果如图6。
由图6可知,所示微生物菌剂显著诱导铜绿微囊藻的MDA提升,试验期间各处理组MDA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提升,在试验中期,包埋体积为150mL胶囊处理组MDA为最高值24.26±1.10nmol·mg-1protein。
实施例7
检验0.5、1、1.5、2、2.5、3、3.5%(w:v)的海藻酸钠浓度对胶囊溶藻及胶囊悬浮性能的影响。制备微生物菌剂的步骤除海藻酸钠浓度分别为0.5、1、1.5、2、2.5、3、3.5%(w:v)外,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所得结果如图7所示。
胶囊性能测定:
(A)悬浮性能的测定方法为置于藻液中用观察计数法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081
(B)包埋率:取1±0.001g胶囊置于0.1mol·L-1、pH 7.8的柠檬酸钠溶中,采用涂布平板稀释法对破碎液中菌计数。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082
结果如下:
图7表示为进行试验以评估不同SA浓度对胶囊溶藻及悬浮性能的影响。当SA浓度从0.5增加至2g 100mL-1时,胶囊的溶藻性能显著提升(p<0.05),在2g 100mL-1SA浓度下观察到最佳的7d溶藻细菌降解活性为73.84%±0.90%。随着SA的浓度进一步增加到3.5%,藻的7d微生物降解活性降低至64.35%±0.79%。在低浓度时,溶藻细菌在胶囊内部拥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吸收胶囊外表空隙透过的营养,但低浓度的SA会形成易碎松散的胶囊,无法为溶藻细菌提供良好的保护。相反,在高浓度情况下,藻酸盐分子增加了金属离子的交联作用并增强了凝胶结构,使得藻细胞在胶囊内部的扩散变得缓慢而困难,故而溶藻细菌无法获得足够的底物降解。此外高浓度SA降低了金属离子在基质中的扩散的机会,导致胶囊孔径变低,固定化效率的下降。
在悬浮性方面,SA浓度在0.5~2.5g 100mL-1时对胶囊的有着显著影响(p<0.05),SA浓度为2%(w:v)时悬浮性最好。当SA浓度过低时,胶囊骨架结构疏松,气泡易流失,水分大量进入内部导致其悬浮性能下降,而当进一步增加SA浓度至3.5g 100mL-1时,由于骨架结构过密,外界H+进入受阻,气泡产生量大大减少,使悬浮性降低。因此选择SA浓度为2g100mL-1
实施例8
检验1、2、3、4、5%(w:v)的CaCl2浓度对胶囊溶藻及胶囊悬浮性能的影响。制备微生物菌剂的步骤除CaCl2浓度分别为1、2、3、4、5%(w:v)外,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所得结果如图8所示。
胶囊性能测定:
(A)悬浮性能的测定方法为置于藻液中用观察计数法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091
(B)包埋率:取1±0.001g胶囊置于0.1mol·L-1、pH 7.8的柠檬酸钠溶中,采用涂布平板稀释法对破碎液中菌计数。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092
结果如下:
固化剂的类型和浓度影响固定化溶藻细菌的稳定性与活性,选用CaCl2作固化剂以便于形成胶囊凝胶成分,进行实验评估1~5%(w:v)的固化剂CaCl2对铜绿微囊藻的7d降解效率及各胶囊的悬浮性能,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3g 100mL-1CaCl2时拥有着最佳7d溶藻率71.09%±0.79%。在低浓度固化剂CaCl2(1-2g 100mL-1)时,因Ca2+过少无法与SA交联完全,会对溶藻细菌有着较差的包埋从而导致偏低的7d溶藻率(42.90%±2.64%、60.68%±0.96%),经柠檬酸钠溶液破碎该浓度下胶囊包埋率分别为35.61%±2.73%、45.12%±4.76%。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加至4~5g 100mL-1时,SA与Ca2+充分交联,这会导致胶囊内部结构密封性过盛,影响到藻细胞在囊内的扩散,7d溶藻率相比于3g 100mL-1CaCl2下降了3.52%±0.53%、5.66%±0.21%。
此外,在悬浮性方面,在2g 100mL-1CaCl2时最佳为81.53±0.76%(p<0.05)。当SA与低浓度(1~2g 100mL-1)固化剂CaCl2交联时,没有足够多的Ca2+在核内进行流动并在核内引发交联,从而导致结构脆弱而影响悬浮性能。在我们的实验中,随着CaCl2浓度大于3%时,胶囊内部结构又过于密闭,影响外界H+进入,使得气体生成量减少与结构过于疏松,从而引发悬浮率下降。综合考虑优选CaCl2浓度为3g 100mL-1
实施例9
检验1、2、3、4、5%(w:v)的乙基纤维素浓度对胶囊溶藻及胶囊悬浮性能的影响。制备微生物菌剂的步骤除乙基纤维素浓度分别为1、2、3、4、5%(w:v)外,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所得结果如图9所示。
胶囊性能测定:
(A)悬浮性能的测定方法为置于藻液中用观察计数法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101
(B)包埋率:取1±0.001g胶囊置于0.1mol·L-1、pH 7.8的柠檬酸钠溶中,采用涂布平板稀释法对破碎液中菌计数。
Figure BDA0003226052800000102
结果如下:
将浓度为1~5%(w:v)EC应用于SA-胶囊的包被覆膜,以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7d降解效率及各胶囊的悬浮性,结果如图9所示。在铜绿微囊藻中培育7d时,观察到1g 100mL- 1EC该组溶藻率为68.33%±1.06%。随着EC浓度增加到2、3g 100mL-1,溶藻率分别为70.39%±2.22%、73.45±0.24%。随着EC浓度进一步增加至5g 100mL-1,可以观察到7d溶藻率显著下降至8.58%±0.78%(p<0.05)。因此,试验结果表明3g 100mL-1为胶囊覆膜的最佳浓度。选择合适的覆膜浓度意味着胶囊能拥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较差的表面覆膜会导致胶囊沉底现象,这可能影响胶囊对藻液的高浓度区域“攻击”,而较高的聚合物浓度可能会导致结构更为致密,从而阻碍底物和其他养分向基质中的扩散。
在悬浮性能方面,悬浮性随着EC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当EC为2~5g 100mL-1时显著影响胶囊悬浮性(p<0.05)。但悬浮性并不是越高越好,良好的悬浮性能意味着对SA包裹完全,那么胶囊所包裹的物质会无法“工作”,因此在试验中选择3g 100mL-1EC作为胶囊覆膜液,此时胶囊悬浮率为87.73%±0.21%。综上考虑EC浓度为3g 100mL-1
本发明将菌株发酵液与包埋剂混合后形成固定化胶囊,加之乙基纤维素覆膜形成以溶藻细菌为核心的悬浮型缓释胶囊,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微生物降解处理。
本发明利用固化剂对溶藻细菌进行包埋能够解决微生物降解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同时保护了对微生物降解活性。此外,本发明方法微生物固定化为实现微生物治理铜绿微囊藻提供技术支持。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
培养芽孢杆菌:根据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将菌株置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活化培养12h至对数生长期后期,并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将发酵液的光密度在600nm处调节至1.50,离心菌株发酵液并弃去上清液,将细胞沉淀重悬于超纯水中,获得菌悬液待用;
制备海藻酸钠溶液:将海藻酸钠溶于蒸馏水中,加热25℃下磁力搅拌溶解,得到海藻酸钠溶液;
制备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在恒温磁力搅拌机中以1500rpm、25℃搅拌海藻酸钠溶液并加入上述菌悬液,得到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
配置固化剂:称取CaCl2溶于超纯水中,配制成固化剂;
固定化菌株:磁力搅拌机以750rpm下搅拌固化剂,吸取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于恒压漏斗中,在距固化剂液体表面10cm处调整针头以30次min-1滴入,固化时间25min,直至凝胶完全,经滤网过滤,用超纯水冲洗3次后干燥;
乙基纤维素包埋:将乙基纤维素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制备乙基纤维素溶液,将干燥后的海藻酸钠胶囊置于乙基纤维素溶液中,磁力搅拌25min,经滤网过滤,用无水乙醇清洗1次,超纯水清洗3次后,放置于35℃烘箱中干燥,得到微生物菌剂。保存于4℃冰箱待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芽孢杆菌,为芽孢杆菌Bacilius sp.,其保藏单位名称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17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包括,
NaCl 1g、鱼粉蛋白胨2g、牛肉膏1g,加入200mL蒸馏水,调节pH至7.0~7.2,高温灭菌后待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0.5~3.5%(w:v)。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海藻酸钠与溶藻细菌混合溶液,其中菌悬液体积即为细胞沉淀重悬的超纯水体积,为50~150ml;所述添加海藻酸钠与菌悬液的体积比为2:1~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的浓度为1~5%(w:v)。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乙基纤维素溶液浓度为1~5%(w:v)。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2%(w:v)。
9.如权利要求1或7~8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的浓度为3%(w:v);所述乙基纤维素溶液浓度为3%(w:v)。
1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括,
取微生物菌剂接种于铜绿微囊藻液中,并于20~30℃下培养。
CN202110979207.8A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Pending CN1138018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9207.8A CN113801874A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9207.8A CN113801874A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1874A true CN113801874A (zh) 2021-12-17

Family

ID=78941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9207.8A Pending CN113801874A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01874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9194A (zh) * 2014-04-21 2014-07-30 陕西科技大学 漂浮型负载亚硫酸盐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用该微胶囊预防果酒酒花病的方法
CN106701630A (zh) * 2017-01-18 2017-05-24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溶藻细菌微球的固定化制备和应用
CN111378642A (zh) * 2020-03-26 2020-07-07 微来世界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疏水包埋物、包埋用溶液及微生物疏水包埋制备方法
CN113106034A (zh) * 2021-04-09 2021-07-13 常州大学 一株溶藻/脱氮/除磷三效工程菌及其在处理含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中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9194A (zh) * 2014-04-21 2014-07-30 陕西科技大学 漂浮型负载亚硫酸盐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用该微胶囊预防果酒酒花病的方法
CN106701630A (zh) * 2017-01-18 2017-05-24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溶藻细菌微球的固定化制备和应用
CN111378642A (zh) * 2020-03-26 2020-07-07 微来世界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疏水包埋物、包埋用溶液及微生物疏水包埋制备方法
CN113106034A (zh) * 2021-04-09 2021-07-13 常州大学 一株溶藻/脱氮/除磷三效工程菌及其在处理含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中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永: "固定化噬油菌处理海洋溢油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工程科技I辑, pages 019 - 17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88620B (zh) 一种镉污染稻田土壤微生物钝化剂
Liffourrena et al. Alginate-perlite encapsulated Pseudomonas putida A (ATCC 12633) cell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use as plant inoculants
CN101701216B (zh) 用于农药污染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固定化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08611292B (zh) 耐冷氨氧化细菌固定化生物炭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628353A (zh) 一种生物炭基固定化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167776A (zh) 一种可活化土壤中重金属镉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TH‑35及其应用
CN108624582A (zh) 用于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制剂
CN109182178A (zh) 一株具有铬耐受和Cr(VI)去除能力的菌株及其在原位修复中轻度铬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CN107151663B (zh) 一种利用海带渣制备的用于石油污染修复的固定化菌剂
CN109679871A (zh) 一种pam-sa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含油废水的方法
Sivapriya et al. Selection of hyper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ing and cyst forming Azotobacter isolates for better survival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CN108410748B (zh) 一种用于降解三嗪类除草剂的菌剂及制备方法
CN113801874A (zh) 一种固定溶藻细菌技术及其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CN115369060B (zh) 一种三唑酮降解菌及菌剂
CN109133361A (zh) 一种用于黑臭河治理的生物缓释球及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6754419A (zh) 土壤曲霉菌菌丝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5960783A (zh) 一种具有磺胺类抗生素降解功能的厌氧微生物组合及其应用
Zhou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immobilized 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in removing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CN113817625B (zh) 一株酸性黄杆菌及其在改良盐碱土壤中的应用
CN106424127B (zh)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9797123B (zh) 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760457B (zh) 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菌株及其应用
CN104726361B (zh) 协助寄主植物缓解镉离子胁迫的菌株1jn2及应用其制备菌剂的方法
Nagpal et al. Insights into novel cell immobilized microbial inoculants
Tallapragada et al. Potassium 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KSM) a very promising biofertiliz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