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9538B - 轮毂 - Google Patents

轮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9538B
CN113799538B CN202110612012.XA CN202110612012A CN113799538B CN 113799538 B CN113799538 B CN 113799538B CN 202110612012 A CN202110612012 A CN 202110612012A CN 113799538 B CN113799538 B CN 1137995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ke
hub
tubular body
spoke attachment
end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20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9538A (zh
Inventor
冈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799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9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9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9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1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of bicycl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2Attaching spokes to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毂,所述轮毂具有管状主体和从管状主体径向向外突出的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所述管状主体具有转动轴线。辐条附接部包括腔、第一辐条附接孔、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第二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腔包括辐条插入开口,所述辐条插入开口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外方向上从辐条附接部敞口。第一辐条附接孔在第一方向上从腔延伸。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一辐条附接孔。第二辐条附接孔在第二方向上从腔延伸。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二辐条附接孔。

Description

轮毂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轮毂。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诸如自行车的人力车辆的轮毂。
背景技术
存在目前市场上可获得的许多不同类型的自行车车轮。大多数自行车车轮具有毂、多根辐条和环形轮缘。毂附接到自行车框架的一部分以进行相对转动。辐条的内端部联接到毂并从轮毂向外延伸。环形轮缘联接到辐条的外端部,并且环形轮缘具有用于将充气轮胎支撑在其上的外部部分。典型地,自行车车轮的辐条是细金属丝辐条。辐条的外端部典型地设置有用于接合辐条螺纹接套的螺纹,该辐条螺纹接套将金属丝辐条的外端部固定到环形轮缘中的孔。最近,自行车车轮已设计为使用直的辐条。由于直辐条不具有弯曲的内端部,毂需要设计有用于将内端部固定到毂的特殊附接结构。
发明内容
通常,本公开针对用于人力车辆的轮毂的各种特征。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人力车辆”是指可至少由人驱动力驱动的车辆,但是不包括仅使用除人力之外的驱动力的车辆。特别地,只使用内燃机作为驱动力的车辆不包括在人力车辆中。人力车辆通常被呈现为紧凑的轻型车辆,其经常不需要在公共道路上驾驶的驾照。人力车辆的车轮数量不受限制。人力车辆包括例如独轮车和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车轮的车辆。人力车辆例如包括各种类型的自行车,诸如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城市自行车、货运自行车、靠背脚踏车和电动辅助自行车(E-Bike)等。
鉴于已知技术的状态和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用于人力车辆的轮毂。基本上,轮毂包括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具有转动轴线;和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从管状主体的第一轴向端部径向向外突出。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腔、第一辐条附接孔、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第二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所述腔包括辐条插入开口,所述辐条插入开口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外方向上从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敞口。所述第一辐条附接孔在第一方向上从腔延伸。所述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一辐条附接孔。所述第二辐条附接孔在第二方向上从腔延伸。所述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二辐条附接孔。辐条插入开口和第一辐条附接孔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插入腔中并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从腔中拉出的第一辐条。辐条插入开口和第二辐条附接孔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插入腔中并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从腔中拉出的第二辐条。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带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内端部开口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带第二中心点的第二内端部开口,第一中心点和第二中心点分别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偏离平面中,并且在平行于轴向偏离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内端部开口和第二内端部开口重叠。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轮毂,可能改善车轮结构的刚度并且加长由管状主体和辐条形成的三角形的基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外端部开口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外端部开口,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定位成在距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相同轴向距离处。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轮毂,可能改善车轮结构的可靠性和刚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外端部开口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外端部开口,并且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在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中基本上对齐。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轮毂,可能改善车轮结构的可靠性和刚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外端部开口,并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外端部开口,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各自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沿轴向方向比沿径向方向更长。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外端部开口具有比第一内端部开口更大的横截面积,并且第二外端部开口具有比第二内端部开口大的横截面积。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内侧表面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并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内侧表面,所述第二内侧表面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外端部开口比第一内端部开口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并且第二外端部开口比第二内端部开口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构造为将第一辐条的第一细长头保持在第一辐条附接孔内且将第二辐条的第二细长头保持在第二辐条附接孔内,使得第一细长头和第二细长头各自具有相对于辐条轴线的第一径向长度和第二径向长度并且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一径向长度比第二径向长度长。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轮毂,可能减小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宽度并减小辐条插入开口的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根据第八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包括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包括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并且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和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中的每一个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比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方向上更长。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轮毂,可能防止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相对于辐条附接部件轴向和径向移位。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外轴向面对表面,所述外轴向面对表面包括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部段和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部段,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凹陷。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以及减小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被构造成使得:第二内端部开口定位成比第一内端部开口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部分地轴向向内。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以及减小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外轴向面对表面,所述外轴向面对表面包括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部段和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部段,第二辐条附接孔位于与第二部段相同的腔的同一侧,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凹陷。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以及减小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辐条插入开口包括中心开口部段、位于中心开口部段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和位于中心开口部段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以及减小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腔包括轴向向内开口,所述轴向向内开口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从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敞口。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轮毂,可能减小轮毂的重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辐条插入开口具有比轴向向内开口大的直径。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轮毂,可能容易地从辐条附接部的轴向向外侧附接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第一周向侧表面和第二周向侧表面,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位于第一周向侧表面处的第一外端部开口,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位于第二周向侧表面处的第二外端部开口。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轮毂,可能通过定向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来接触相邻的辐条而减小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相对于彼此从管状主体的第一轴向端部径向向外突出并围绕第一轴向端部周向间隔开的多个辐条附接部,并且所述多个辐条附接部中的每一个包括腔、第一辐条附接孔、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第二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利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轮毂,可能使第一辐条定向成与相邻的第二辐条接触,以在使用轮毂期间减小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附接孔构造成使第一辐条与相邻辐条附部接的第二辐条接触并相交。利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轮毂,可能在使用轮毂期间减小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一方向是相对于管状主体的第一切向方向,并且第二方向是相对于管状主体的、与第一切向方向相反的第二切向方向。利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轮毂,可能使第一辐条定向成与相邻的第二辐条接触,以在使用轮毂期间减小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轮毂构造成使得:第二方向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腔与第一方向相反。利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轮毂,可能使第一辐条定向成与相邻的第二辐条接触,以在使用轮毂期间减小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十一方面,车轮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二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轮毂,并且还包括由包括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多根辐条连接到轮毂的轮缘。利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轮毂,可能在使用期间提高刚度和减小车轮的振动。
再者,根据与所附的附图结合进行的公开了轮毂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所公开的轮毂的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附图,该附图形成了原始公开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配备有具有轮毂的轮的人力车辆(例如,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具有将后轮缘连接到后轮毂的多根辐条的后轮缘的右侧透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后轮毂和辐条的内部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后轮毂的管状主体的放大右侧透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一部分的局部透视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一部分的另一局部右侧透视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放大左侧透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放大局部左侧透视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另一局部左侧透视图;
图10是图4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右侧立面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右侧立面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辐条附接部的从图11中的截面线12-12剖切的剖视图;
图13是图7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左侧立面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左侧视图;
图15是图4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俯视平面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从图15中的截面线16-16剖切的剖视图;
图17是图2和图3中所示的构造成附接到图4至图16中所示的管状主体的辐条之一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辐条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和
图19至图24示出了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一对辐条到图4至图16中所示的轮毂的附接。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解释选定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对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领域)的技术人员显来说而易见的是,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仅提供用于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限定的发明。
最初参考图1,示出了配备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轮毂10的人力车辆V。特别地,人力车辆V包括可转动地附接到框架F的前轮FW和后轮RW。在此,轮毂10是前轮FW的一部分。
如在图2中看到的,示出了后轮RW(下文中简称为“车轮RW”),其中车轮RW包括轮毂12。车轮RW还包括环形轮缘14和多根辐条16,其中轮缘14通过多根辐条16连接到轮毂12。多根辐条16包括多根第一辐条16A和多根第二辐条16B。车轮RW还包括安装到环形轮缘14的轮胎T。除了轮毂12构造成包括用于以常规方式支撑后链轮盒的飞轮之外,轮毂12与轮毂10基本相同。换句话说,轮毂10的辐条连接结构与用于将辐条16附接到其上的轮毂12的辐条连接结构相同。因此,本文不再详细讨论或示出前轮FW的轮毂10。
多根第一辐条16A和多根第二辐条16B中的每一根首先附接到如本文所述的轮毂12,然后附接到环形轮缘14。利用本文所述的轮毂12,第一辐条16A在轮毂12的转动轴线AR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辐条16B稍微偏离,其中第一辐条16A均与相应的一根或多根第二辐条16B交叉并接触。
参考图3和图4,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轮毂12。如在图3中看到的,轮毂12包括轴18,该轴18直接或间接地附接到轮毂12和框架F。轮毂12包括管状主体20,该管状主体具有从第一轴向端部22延伸到第二轴向端部24的转动轴线AR。管状主体20有时被称为毂壳。管状主体20的中心可以形成围绕转动轴线AR的空心圆柱体,使得轴18可以沿转动轴线AR直接地或间接地附接在管状主体20内。一旦已附接,管状主体20围绕轴18设置,使得轴18围绕转动轴线AR的转动引起轮毂12的转动并且因此引起车轮RW转动。
轮毂12的管状主体20包括从管状主体20的第一轴向端部22径向向外突出的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26。如在图4中看到的,轮毂12的管状主体20包括围绕管状主体20的第一轴向端部22的周边以45度增量等间距间隔开的八(8)个辐条附接部26。在此,从本公开,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使用多于或小于八(8)个辐条附接部26,并且可以相应地调节用于间隔开辐条附接部26的增量度数。
如在图7中看到的,轮毂12的管状主体20还包括从管状主体20的第二轴向端部24径向向外突出的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27。当辐条附接部26和辐条附接部件27都作为管状主体20的一部分被包括时,辐条附接部26可以被认为是第一辐条附接部26,并且辐条附接部27可以被认为是第二辐条附接部27。本公开关注于从第一轴向端部22径向向外突出的辐条附接部26,尽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中理解的是,辐条附接部26的许多特征也可以应用于辐条附接部27。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辐条附接部26均利用孔,所述孔延伸穿过辐条附接部26的具有在孔轴线的所有侧面上的环绕表面的壁。如在图7和图8中看到的,辐条附接部27反而均包括两个单独的凹槽27a,其中每个凹槽27a相对于转动轴线AR的径向向外方向略微倾斜。凹槽27a与在此相对于辐条附接部26描述的孔不同,例如,因为每个凹槽27a形成为凹入辐条附接部27的外表面中的凹部,其中凹槽27a不延伸穿过第二辐条附接部27的具有在轴线的所有侧面上的环绕表面的壁。另外,凹槽27a相对于管状主体20和转动轴线AR在径向向外方向上保持相应辐条,而在此相对于辐条附接部26描述的孔反而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和转动轴线AR的切向方向上保持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更详细描述如下。
如在图5、图6和图11中看到的,辐条附接部26基本上包括腔30、第一辐条附接孔32、第二辐条附接孔34、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如在图12和图16中看到的,腔30与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的每一个连通。第一辐条附接孔32在第一方向上从腔30延伸。第一辐条附接孔32在第一方向上从腔30向外延伸。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辐条附接孔3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一切向方向T1上从腔30向外延伸。第二辐条附接孔34在第二方向上从腔30延伸。第二辐条附接孔34在第二方向上从腔30向外延伸。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周向方向上与相对于腔30的第一方向相反。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辐条附接孔34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二切向方向T2上从腔30向外延伸。第二切向方向T2可以与第一切向方向T1相反(例如,在图11中,T1示出为相对于管状主体20顺时针,而T2示出为相对于管状主体20逆时针)。在此,第一切向方向T1也近似平行于第二切向方向T2。第一切向方向T1也平行于第二切向方向T2。以这种方式,第一切向方向T1和第二切向方向T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不成角度。换句话说,第一切向方向T1和第二切向方向T2定向成如果向前或向后延伸不交叉穿过管状主体的第一端部22。同样,第一切向方向T1和第二切向方向T2如果向前或向后(例如,不穿过下面描述的径向表面48)延伸不交叉穿过辐条附接部26的径向表面。
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定位成在腔30的外边界处位于辐条附接部26内。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定位成邻近第一辐条附接孔32,并且构造为在将第一辐条16A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中时接触第一辐条16A的细长头16e。同样,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定位成邻近第二辐条附接孔34,并且构造为在将第二辐条16B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时接触第二辐条16B的细长头16e。以这种方式,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有助于分别将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保持在辐条附接部26内。另外,如下面更详细地解释的,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包括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其尺寸设定成接受第一辐条16A的细长头16e,然后防止第一辐条16A绕其辐条轴线AS转动。同样地,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包括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其尺寸设定成接受第二辐条16B的细长头16e,然后防止第二辐条16B围绕其辐条轴线AS转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认识到的是,辐条附接部26的精确数量可以改变。在此,每个辐条附接部26基本上包括第一周向侧表面40、第二周向侧表面42、外轴向面对表面44、内轴向面对表面46和径向表面48。第一周向侧表面40和第二周向侧表面42在平行于第一切向方向T1或第二切向方向T2的方向上位于腔30的相对侧上,并且形成辐条附接部26的相对的外表面。类似地,外轴向面对表面44和内轴向面对表面46在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方向上位于腔30的相对侧上,并且形成辐条附接部26的相对的外表面。第一辐条附接孔32在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和第一周向侧表面40之间延伸,第二辐条附接孔34在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和第二周向侧表面42之间延伸。如在图8中看到的,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内轴向面对表面46上。在此,第二周向侧表面42和内轴向面对表面46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外部部分。
腔30使得能够将第一辐条16A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将第二辐条16B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腔30包括在平行于转动轴线AR的轴向向外方向上通过外轴向面对表面44从辐条附接部26敞口的辐条插入开口50。通过以这种方式定位辐条插入开口50,可以将第一辐条16A插入辐条插入开口50中并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从腔30中拉出,可以将第二辐条16B插入辐条插入开口50中并且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从腔30中拉出。以这种方式,辐条插入开口50和第一辐条附接孔32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50插入腔30中并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从腔30中拉出的第一辐条16A。同样地,辐条插入开口50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50插入腔30中并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从腔30中拉出的第二辐条16B。参考图19至图24更详细地讨论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的插入。
辐条插入开口50的尺寸设定成允许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成角度地插入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如在图11中最好地看出的,辐条插入开口50可包括多个部段。具体地,辐条插入开口50包括中心开口部段50a、位于中心开口部段50a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50b、和位于中心开口部段50a的另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50c。当第一辐条16A以一角度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时,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50B接受第一辐条16A。同样地,当第二辐条16B以一角度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时,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50c接受第二辐条16B。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50b的半径和横截面积均小于中心辐条插入开口50a的半径和横截面积,并且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50c的半径和横截面积均小于中心辐条插入开口50a的半径和横截面积。在此,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50b和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50c的直径可以大于细长头16e的第二径向长度L2,如下所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认识到的是,也可以使用除半圆之外的其他形状。
如在图12中看到的,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尺寸设定成分别使得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以一角度通过辐条附接开口50拉出并且最终在相反的切向方向上(T1和T2)由辐条附接部26保持。更具体地,第一辐条附接孔32的尺寸设定成最初经由辐条插入开口50以角度α1接受第一辐条16A,然后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一切向方向T1上保持第一辐条16A。同样,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尺寸设定成最初经由辐条插入开口50以角度α2接受第二辐条16B,然后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二切向方向T2上保持第二辐条16B。在图12中,角度α1和角度α2相对于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AR的线获得。
如在图12中看到的,第一辐条附接孔3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一切向方向T1上从腔30延伸。第一辐条附接孔32具有第一外端部开口32a、第一内端部开口32b和第一内表面32c。第一外端部开口32a位于第一周向侧表面40处。第一内端部开口32b具有第一中心点32d并且位于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在图12中未看到)处。第一中心点32d位于第一内端部开口32b的中心处。第一内端部开口32b的中心可包括第一内端部开口32b的几何中心。在图12中,第一中心点32d位于第一平面P1中。第一平面P1垂直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第一平面P1包括第一中心点32d。当从图12的视角观察时,第一内侧表面32c包括轴向向内表面32c'和轴向向外表面32c”。第一内侧表面32c的轴向向内表面32c'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使得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具有比第一内端部开口32b大的横截面积。第一外端部开口32a也比第一内端部开口32b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使得第一辐条16A可以沿着轴向向内表面32c'以角度α1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中,然后沿第一外端部开口32a轴向向外移位,以变成与轴向向外表面32c'基本平行。轴向向外表面32c”可以近似平行于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轴向向外表面32c”可以平行于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
如在图12中看到的,第二辐条附接孔34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第二切向方向T2上从腔30延伸。第二切向方向T2可以与第一切线T1相反(例如,在图11中,T1示出为相对于管状主体20顺时针,而T2示出为相对于管状主体20逆时针。第二辐条附接孔34具有第二外端部开口34a、第二内端部开口34b和第二内表面34c。第二外端部开口34a位于第二周向侧表面42处。第二内端部开口34a具有第二中心点34d并且位于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在图12中未看到)处。第二中心点34d位于第二内端部开口34b的中心处。第二内端部开口34b的中心可包括第二内端部开口34b的几何中心。如在图12中看到的,第二中心点34d位于第二平面P2中。第二平面P2垂直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第二平面P2包括第二中心点34d。在从图12的视角观察时,第二内侧表面34c包括轴向向内表面34c'和轴向向外表面34c”。第二内侧表面34c的轴向向内表面34c'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外端部开口34a具有比第二内端部开口34b大的横截面积。第二外端部开口34a也比第二内端部开口34b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使得第二辐条16B可以沿轴向向内表面34c'以角度α2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然后沿着第二外端部开口34a轴向向外移位,以变成与轴向向外表面34c”基本平行。轴向向外表面34c”可以近似平行于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轴向向外表面34c”可以平行于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
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还相对于彼此布置成使得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相对于彼此略微偏离。此外,第一辐条16A相对于来自相邻辐条附接部26的第二辐条16B略微偏离,并且第二辐条16B相对于来自相邻辐条附接部26的第一辐条16A偏离(见图2)。第二内端部开口34b定位成比第一内端部开口32a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部分地轴向向内,其中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轴向向外表面34c”在转动轴线AR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辐条附接孔32的轴向向外表面32c”略微偏离。因此,如在图12中看到的,第一中心点32d和第二中心点34d分别位于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偏离平面P1和P2中。另外,如在平行于轴向偏离平面P1和P2的方向上观察的,第一内端部开口32b和第二内端部开口34b重叠。通过以这种方式布置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地,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射16B在附接以彼此交叉时稍微偏离且接触。
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也定位在距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大致相同的径向距离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也定位在距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相同径向距离处。同样地,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在垂直于转动轴线AR的平面中基本上对齐。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在垂直于转动轴线AR的平面中对齐。例如,第一外端部开口32a的横截面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的横截面通过垂直于转动轴线AR的平面切开。以这种方式,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可以互换地使用,因为当根据需要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或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的任一个拉出任一辐条16时,该辐条将延伸到环形轮缘14。
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和第二外端部开口34a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在轴向方向上比在径向方向上长。如在图6中看到的,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A比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的长度L1R长。如在图5中看到的,第二外端部开口34a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2A比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的长度L2R长。以这种方式,第一辐条16A在首次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时在轴向向内表面32c'处通过第一外端部开口32a的轴向向内侧突出。然后,当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拉出第一辐条16A时,第一辐条16A在轴向向外表面32c”处轴向向外滑动到第一外端部开口32a的轴向向外侧。同样地,第二辐条16B在首先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时在轴向向内表面34c'处通过第二外端部开口34a的轴向向内侧突出。然后,当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拉出第二辐条16B时,第二辐条16B在轴向向外表面34c”处轴向向外滑动到第二外端部开口34a的轴向向外侧。
辐条附接部26的外轴向面对表面44还构造成具有凹部,以使得第一辐条16A能够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以角度α1插入第一辐条插入孔34中。如在图5和图12中看到的,外轴向面对表面44包括位于辐条插入开口50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部段44a和位于辐条插入开口50的另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二部段44b。第二部段44b相对于第一部段44a在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凹陷,其中第二辐条附接孔34位于腔30的具有第二部段44b的侧面。以这种方式,如在图19至图21看到的,更容易倾斜第一辐条16a以用于穿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插入,因为第一内端部开口32b定位成与第二内端部开口34b相比稍微轴向向外。
内轴向面对表面46还可以构造有凹部,以减小辐条附接部26所需的材料,并且因此减小管状主体20的重量。如在图12中看到的,内轴向面对表面46包括位于腔30的具有第一辐条附接孔32的侧面上的第一部段46a,包括位于腔30的具有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侧面上的第二部段46b。第一部段46a相对于第二部段46b在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向外方向上凹陷。在此,第二辐条附接孔34部分地延伸到第二部段46b中(例如,图8中也有示出)。
如在图9和图14中看到的,腔30还包括轴向向内开口52,该轴向向内开口52在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向内方向上从辐条附接部26的轴向向内面对表面46敞口。辐条插入开口50可以具有比轴向向内开口52大的直径,因为轴向向内开口52不用于接收一根或多根辐条16。而是,轴向向内开口52的目的是减轻辐条附接部26的重量并且因此减轻管状主体20的重量。在此,轴向向内开口52是形成在内轴向面对表面46的凹陷的第一部段46a中的圆,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本公开将认识到的是,其他形状、尺寸和位置是可能的。
图17和图18示出了辐条16的示例,其可以通过根据本公开制成的辐条附接部26有效地保持。所示的辐条16可以是第一辐条16A或第二辐条16B。辐条16包括纵向主体16a,该纵向主体16a沿着辐条轴线AS从外端部16b延伸到内端部16c。外端部16b构造成通过将螺纹接套16d旋拧到环形轮缘14中的相应孔中而附接到环形轮缘14,而内端部16c构造成附接到辐条附接部26。辐条16还包括在内端部16c处的细长头16e。细长头16e具有第一径向长度L1和第二径向长度L2。第一径向长度L1长于第二径向长度L2,并且在保留在辐条附接部26内时,可以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沿径向方向延伸。当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如本文所公开地使用时,第一辐条16A的第一细长头16e和第二辐条16B的第二细长头16e可以各自具有相对于纵向主体16a的辐条轴线AS的第一径向长度L1和第二径向长度L2,其中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中的每一个具有比第二径向长度L2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以便当被保留在辐条附接部26内时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延伸。
图19至图23示出了插入第一辐条附接孔32中的第一辐条16A,图24示出了插入第二辐条附接孔34中的第二辐条16B。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可以以任一顺序插入辐条附接部26中。在每种情况下,辐条16的外端部16b在内端部16c之前插入辐条附接部26中。
在图19中,第一辐条16A的外端部16b以相对于转动轴线AR的一角度α1通过腔30的辐条插入开口50插入,其中角度α1基本上匹配轴向向内表面32c’的倾斜角度。然后,外端部16b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插入直到离开第一外端部开口32a。如在图19至图21中所示的,当以角度α1上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拉出时,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例如,在图20和图21中是水平的)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近似轴向方向上。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方向上。此时,较短的径向长度L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近似径向方向上(例如,图20和图21中是竖直的)。较短的径向长度L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第一辐条16A可以以角度α1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开口32拉出,直到细长头16e退出辐条插入开口50并完全进入腔30。
在图22中,一旦第一辐条16A的细长头16e退出辐条插入开口50并完全进入腔30,第一辐条16A就可以围绕纵向主体16a的辐条轴线AS转动,直到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同时,纵向主体16A可以相对于转动轴线AR轴向向外地掠过第一外端部开口32a的轴向长度L1A,使得纵向主体16a从与内轴向表面32c'相邻移动到与外轴向表面32c”相邻,以沿第一切向方向T1中定向,如图所示22。然后,第一辐条16A可以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32拉出,直到细长头16e进入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并接触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如图23所示。第二辐条16B可以以相同方式插入辐条附接部26中。在图24中,可以看出,在插入第二辐条16B之前,已经将多根第一辐条16A插入相邻的辐条附接部26中。然后,当插入第二辐条16B时,第二辐条16B可以如图所示地放置成与第一辐条16A交叉并接触。因此,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插入所有第二辐条16B之前,所有第一辐条16A都可以插入轮毂12的所有轮辐附接部26中。
类似于第一辐条16A,第二辐条16B的外端部16b以相对于转动轴线AR的角度α2穿过腔30的辐条插入开口50插入,其中角度α2基本上匹配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轴向内侧表面34c'的倾斜角度。然后,外端部16b穿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插入,直到离开第二外端部开口34a。在以角度α2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拉出时,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近似轴向方向上。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方向上。此时,较短的径向长度L2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近似径向方向上。第二辐条16B可以以角度α2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拉出,直到细长头16e退出辐条插入开口50并完全进入腔30。
一旦第二辐条16B的细长头16e退出辐条插入开口50并完全进入腔30,第二辐条16B可以围绕纵向主体16a的辐条轴线AS转动,直到细长头16e定向成较长的第一径向长度L1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同时,纵向主体16a可以相对于转动轴线A轴向向外掠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4a的轴向长度L2A,使得纵向主体16a从与内轴向表面34c'相邻移动到与外轴向表面34c'相邻,以沿第二切向方向T2定向。然后,第二辐条16B可以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32拉出,直到细长头16e进入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并接触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
如图19至图24中所示,一旦插入,辐条附接部26构造为将第一辐条16A的第一细长头16e保持在第一辐条附接孔32内且将第二辐条16B的第二细长头16e保持在第二辐条附接孔34内。在这样做时,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构造成分别接触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具体地,当细长头16e被接收到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中时,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可以接触第一辐条16A的细长头16e。同样,当细长头16e被接收到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中时,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6可以接触第二辐条16B的细长头16e。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和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可以各自设定尺寸以具有近似匹配或略微超过细长头16e的第二径向长度L2的径向长度,使得细长头16e可以以第二径向长度L2被接收,第二径向长度L2定位成大致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例如,如在图23中看到的)。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和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也可以设定尺寸以具有近似匹配或略微超过细长头16e的第一径向长度L1的径向长度,使得细长头16e可以以第一径向长度L1被接收,第一径向长度L1定位成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近似径向方向上(例如,如在图23中看到的)。因此,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和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中的每一个在相对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径向方向上比在平行于管状主体20的转动轴线AR的轴向方向上更长。以这种方式,一旦相应的细长头16e被接收在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或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内,由于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37或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39的轴向长度,基本上防止相应的辐条16围绕其辐条轴线AS转动。
再次参考图2,示出了具有多个辐条附接部26的轮,所述多个辐条附接部相对于彼此从管状主体20的第一轴向端部22径向向外突出并围绕管状主体20的第一轴向端部22周向间隔开。多个辐条附接部26中的每一个包括腔30、第一辐条附接孔32、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36、第二辐条附接孔34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38。多个辐条附接部26将多根第一辐条16A保持在多个第一辐条附接孔32内且将多根第二辐条16B保持在多个第二辐条附接孔34内。当如图所示组装时,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构造为使第一辐条16A与相邻辐条附接部26的第二辐条16B接触并相交。
通过以本文相对于图19至图24描述的方式插入辐条16,在通过辐条附接部26接收内端部16c之前以一角度插入每根辐条16的外端部16b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相邻的第一辐条16A和第二辐条16B交叉和接触。例如,在以图24所示的角度插入第二辐条16B的情况下,在插入期间,第二辐条16B可以容易地与第一辐条16A接触。
在图2中,每根第一辐条16A与至少一根第二辐条16B交叉并接触,并且每根第二辐条16B与至少一根第一辐条16A交叉并接触。在此,八(8)个辐条附接部26如图所示地围绕管状主体20的第一端部22的周边设置,每根第一辐条16A与三根第二辐条16B交叉,每根第二辐条16B与三根第一辐条16A交叉,每根第一辐条16A接触一根第二辐条16B,并且每根第二辐条16B接触一根第一辐条16A。通过使用具有如本文所述设置的第一辐条附接孔32和第二辐条附接孔34的辐条附接部26,第一辐条16A各自略微偏离任一接触的第二辐条16B。还可以看出,所公开的轮毂12导致由辐条附接部26保持的第一辐条16A大致平行于来自在转动轴线AR的另一侧上的另一辐条附接部26的第二辐条16B。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衍生物旨在是端部开放的术语,其指定存在所列出的特征、元件、组件、组、整数或步骤,但是不排除存在其他未列出的特征、元件、组件、组、整数或步骤。上述内容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诸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衍生物。此外,除非另有说明,术语“部”、“部段”、“部分”、“构件”或“元件”在以单数使用时可以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
如本文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术语“框架面向侧”、“非框架面向侧”、“向前”、“向后”、“前”、“后”、“上”、“下”、“下方”、“上方”、“下面”、“向上”、“向下”、“顶部”、“底部”、“侧面”、“竖直”、“水平”、“垂直和“横向”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术语指的是在直立骑行位置并配备有轮毂的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轮毂的这些方向术语应该相对于水平表面上处于直立骑行位置并配备有轮毂的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进行解释。术语“左”和“右”用于指示当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后部观察时从右侧参考的“右”,以及当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后部观察时从左侧参考的“左”。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中的至少一个”是指期望选择中的“一个或多个”。对于一个示例,如果其选择的数量是两个,则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中的至少一个”表示“仅一个单个选择”或“两个选择中的两者”。对于另一个示例,如果其选项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三个,则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中的至少一个”表示仅使用“仅一个单个选择”或“等于或多于两个选择的任何组合”。
此外,应该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和“第二”来描述各种部件,但这些部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区分开。因此,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上面讨论的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反之亦然。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被附接”或“附接”包括通过将元件直接附连到另一元件来将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的构造;通过将元件附连到又附连到另一元件的中间构件而将元件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的构造;和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成一体的构造,即一个元件基本上是另一元件的一部分。该定义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单词,例如,“连结”、“连接”、“联接”、“安装”、“结合”、“固定”及其衍生词。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是指使得最终结果没有显著改变的修改术语的偏差量。
虽然仅选择选定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根据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可以根据需要或期望改变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取向,只要改变不基本上影响其预期功能即可。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彼此直接连接或接触的部件可以具有在它们之间设置的中间结构,只要改变不基本上影响其预期功能即可。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执行,反之亦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对于所有优点而言,不必在特定实施例中同时存在。相对于现有技术独特的每个特征,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组合,也应该被认为是对申请人的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其包括由一种或多种这样特征所体现的结构或功能概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述描述仅提供用于进行说明,而不用于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同方案限定的发明。

Claims (21)

1.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轮毂,所述轮毂包括:
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具有转动轴线;和
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从管状主体的第一轴向端部径向向外突出,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
腔,所述腔包括辐条插入开口,所述辐条插入开口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外方向上从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敞口,
第一辐条附接孔,所述第一辐条附接孔在第一方向上从腔延伸,
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所述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一辐条附接孔,
第二辐条附接孔,所述第二辐条附接孔在第二方向上从腔延伸,和
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所述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定位成邻近第二辐条附接孔,
辐条插入开口和第一辐条附接孔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插入腔中并通过第一辐条附接孔从腔中拉出的第一辐条,辐条插入开口和第二辐条附接孔相对于彼此构造,以接收通过辐条插入开口插入腔中并通过第二辐条附接孔从腔中拉出的第二辐条;
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外端部开口且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外端部开口,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均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沿轴向方向比沿径向方向更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定位在距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相同径向距离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外端部开口和第二外端部开口在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中基本上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带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内端部开口,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带第二中心点的第二内端部开口,第一中心点和第二中心点分别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偏离平面中,并且在平行于轴向偏离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内端部开口和第二内端部开口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外端部开口具有比第一内端部开口大的横截面积,并且
第二外端部开口具有比第二内端部开口大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一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内侧表面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并且
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第二内侧表面,所述第二内侧表面相对于垂直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沿轴向向内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外端部开口比第一内端部开口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并且
第二外端部开口比第二内端部开口沿轴向向内方向延伸得更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构造为将第一辐条的第一细长头保持在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处且将第二辐条的第二细长头保持在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处,使得第一细长头和第二细长头各自具有相对于辐条轴线的第一径向长度和第二径向长度并且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一径向长度比第二径向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包括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包括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并且第一辐条头接收凹部和第二辐条头接收凹部中的每一个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比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方向上更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外轴向面对表面,所述外轴向面对表面包括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部段和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部段,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凹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二内端部开口定位成比第一内端部开口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部分地轴向向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毂,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外轴向面对表面,所述外轴向面对表面包括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部段和位于辐条插入开口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部段,第二辐条附接孔位于与第二部段相同的腔的同一侧,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凹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辐条插入开口包括中心开口部段、位于中心开口部段的一个圆周侧上的第一半圆形开口部段、和位于中心开口部段的另一圆周侧上的第二半圆形开口部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腔包括轴向向内开口,所述轴向向内开口在平行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向内方向上从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敞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毂,其中
辐条插入开口具有比轴向向内开口大的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第一周向侧表面和第二周向侧表面,第一辐条附接孔具有位于第一周向侧表面处的第一外端部开口,第二辐条附接孔具有位于第二周向侧表面处的第二外端部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辐条附接部包括相对于彼此从管状主体的第一轴向端部径向向外突出并围绕所述第一轴向端部周向间隔开的多个辐条附接部,并且
所述多个辐条附接部中的每一个包括腔、第一辐条附接孔、第一辐条头接触表面、第二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头接触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辐条附接孔和第二辐条附接孔构造成使第一辐条与相邻辐条附部接的第二辐条接触并相交。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一方向是相对于管状主体的第一切向方向,并且
第二方向是相对于管状主体的、与第一切向方向相反的第二切向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中
第二方向在相对于管状主体的转动轴线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腔与第一方向相反。
21.一种车轮,所述车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所述车轮还包括:
轮缘,所述轮缘由包括第一辐条和第二辐条的多根辐条连接到轮毂。
CN202110612012.XA 2020-06-17 2021-06-02 轮毂 Active CN1137995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903,881 US11571929B2 (en) 2020-06-17 2020-06-17 Wheel hub
US16/903,881 2020-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9538A CN113799538A (zh) 2021-12-17
CN113799538B true CN113799538B (zh) 2023-12-19

Family

ID=78823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2012.XA Active CN113799538B (zh) 2020-06-17 2021-06-02 轮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1929B2 (zh)
CN (1) CN113799538B (zh)
DE (1) DE102021115754A1 (zh)
TW (1) TW20220040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5448A (en) * 1969-11-20 1973-08-01 Meiklejohn Co Ltd I G Wire-spoked wheels
CN1312175A (zh) * 2000-02-02 2001-09-12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自行车车轮的辐条接头
CN1868767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轮毂
CN105799413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花鼓及自行车车轮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9421A (en) * 1994-02-08 1995-07-04 Watson; Paul B. Hub for a spoked wheel
FR2802853B1 (fr) * 1999-12-23 2002-03-29 Mavic Sa Moyeu d'une roue a rayons notamment d'une roue de bicyclette
DE602004019902D1 (de) 2004-07-09 2009-04-23 Campagnolo Srl Radnabekörper für ein Fahrrad und Radnabe mit solchem Körper
DE202006002921U1 (de) 2005-03-04 2006-05-11 Salomon S.A. Nabe eines Rades eines Zweirads mit Zugspeichen und Rad eines Zweirads mit Speichen, welches mit einer derartigen Nabe ausgestattet ist
US7360847B2 (en) 2005-05-27 2008-04-22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ITMI20062535A1 (it) * 2006-12-29 2008-06-30 Campagnolo Srl Mozzo per ruota a raggi di bicicletta e relativa ruota a raggi
DE202012101196U1 (de) 2012-04-02 2012-04-25 Ming Suey Precision Ind. Co., Ltd. Nabe für radiale Einspeichung und einen Radsatz mit derselben
US9421818B2 (en) 2012-12-21 2016-08-2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nd bicycle wheel
FR3038257B1 (fr) * 2015-07-02 2018-06-15 Mavic Sas Moyeu pour roue de cycle, roue et cycle equipes d'un tel moyeu
DE102016107752A1 (de) * 2016-04-26 2017-10-26 Dt Swiss Ag Nabe und Laufrad
IT201800004994A1 (it) * 2018-05-02 2019-11-02 Flangia di attacco raggi per un mozzo per ruota di bicicletta e metodo per il montaggio di un raggio sulla flangia
IT201800004988A1 (it) 2018-05-02 2019-11-02 Flangia di attacco raggi per un mozzo per ruota di bicicletta, metodo per il montaggio di un raggio sulla flangia e metodo di fabbricazione del mozz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5448A (en) * 1969-11-20 1973-08-01 Meiklejohn Co Ltd I G Wire-spoked wheels
CN1312175A (zh) * 2000-02-02 2001-09-12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自行车车轮的辐条接头
CN1868767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轮毂
CN105799413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花鼓及自行车车轮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94555A1 (en) 2021-12-23
DE102021115754A1 (de) 2021-12-23
US11571929B2 (en) 2023-02-07
TW202200405A (zh) 2022-01-01
CN113799538A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3232A1 (en) Hub for a bicycle wheel and bicycle wheel comprising such a hub
US7631944B2 (en) Hub body for a bicycle wheel and hub comprising such a hub body
JP3526274B2 (ja) 自転車用ハブ
US11603166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EP1923231A1 (en) Bicycle wheel, spoke and hub for such a wheel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wheel
US6692086B2 (en) Bicycle wheel
EP2492112B1 (en) Spoke attachment structure
US9604495B2 (en) Hub for a bicycle
JP3703781B2 (ja) 自転車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ハブ
US20190016177A1 (en) Wheel for a vehicle
JP2008162585A (ja) 自転車のスポーク付き車輪用のハブおよび車輪
US10830329B2 (en) Bicycle sprocket
CN113799538B (zh) 轮毂
US5372407A (en) Laced wheel hub
US10864964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840195B1 (en) Wheel systems
US7086706B1 (en) Spinner for bicycle hub
JP3237721B2 (ja) スポークホイール
US11767080B1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KR100858692B1 (ko) 기울임이 가능한 삼륜차용 바퀴
JP7036781B2 (ja) ホイール構造
US20240067299A1 (en) Rear sprocket
JP3426798B2 (ja) 乗用田植機の前輪構造
TW202408825A (zh) 人力車輛輪圈
TW202348454A (zh) 人力驅動車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