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5201A - 内窥镜用穿刺针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穿刺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5201A
CN113795201A CN202080034272.7A CN202080034272A CN113795201A CN 113795201 A CN113795201 A CN 113795201A CN 202080034272 A CN202080034272 A CN 202080034272A CN 113795201 A CN113795201 A CN 113795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needle
tip portion
blade surface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42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坪田美帆
江藤大史
服部俊太朗
森下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95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52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instruments for taking a cell sample, for biopsy,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A61B10/02Instruments for taking cell samples or for biopsy
    • A61B10/04Endoscopic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instruments for taking a cell sample, for biopsy,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A61B10/02Instruments for taking cell samples or for biopsy
    • A61B10/0233Pointed or sharp biopsy instruments
    • A61B10/0266Pointed or sharp biopsy instruments means for severing samp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instruments for taking a cell sample, for biopsy,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A61B10/02Instruments for taking cell samples or for biopsy
    • A61B10/04Endoscopic instruments
    • A61B2010/045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内窥镜用穿刺针包括:管状的管状部;第一针尖部,在该第一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一针尖;以及第二针尖部,在该第二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二针尖,所述第一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针尖延伸的第一刃面和第二刃面,所述第二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针尖延伸的第三刃面和第四刃面,所述第一刃面、所述第二刃面、所述第三刃面及所述第四刃面形成与所述管状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的边缘,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四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穿刺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用穿刺针。本申请基于2019年5月17日提出了PCT申请的PCT/JP2019/019665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公知有提取微量的体组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的、被称作活检的检查方法。在提取脏器等深部的体组织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利用光学内窥镜观察,因此使用这样的超声波内窥镜下穿刺吸引法(EUS-FNA),即,利用超声波内窥镜等获取该脏器的超声波断层图像,在超声波观察下向该脏器刺入具有管状的针管的穿刺针而提取组织。在超声波内窥镜下穿刺吸引法中,要求的是体组织的提取量较多的穿刺针。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内窥镜用穿刺针装置,其将组织状作为块而取入并将其自周边组织切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有两个锋利的顶端部的穿刺针能有效率地向体组织切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5-073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有两个锋利的顶端部的穿刺针虽然能有效率地向体组织切入,但对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回收到穿刺针的内部的回收性而言并未发挥充分的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穿刺针,其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回收到穿刺针的内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包括:管状的管状部;第一针尖部,其设于所述管状部的顶端部,在该第一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一针尖;以及第二针尖部,其设于所述管状部的顶端部,在该第二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二针尖,所述第一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针尖延伸的第一刃面和第二刃面,所述第二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针尖延伸的第三刃面和第四刃面,所述第一刃面、所述第二刃面、所述第三刃面及所述第四刃面形成与所述管状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的边缘,所述第一针尖部和所述第二针尖部包括:顶端区域,其包含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基端区域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基端区域;以及中间区域,其位于所述顶端区域和所述基端区域之间,在从沿着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所述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在所述主视中,所述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四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内窥镜用穿刺针,能够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穿刺针,其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回收到穿刺针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活检系统的整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立体图。
图3是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顶端部分表示沿着该内窥镜用穿刺针的长度轴线的截面的纵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所具有的针管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侧视图。
图6是从轴线方向的顶端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X-X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Y-Y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作用的图。
图10是表示使针滑动件向操作部的顶端侧前进时的对象组织的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所具有的针管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侧视图。
图15是从轴线方向的顶端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X-X截面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Y-Y截面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所具有的针管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侧视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从与图19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21是从轴线方向的顶端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
图22是从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径向且是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3是从与图22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图1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Z-Z截面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管的第六刃面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所具有的针管的立体图。
图2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侧视图。
图2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从与图27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29是从轴线方向的顶端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
图30是图2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是图29所示的区域S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径向且是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2是从与图3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33是图2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
图34是图2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35是图2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C-C线的剖视图。
图36是针对图29所示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用箭头表示主要的第一刃面等刃面的法线的图。
图3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所具有的针管的立体图。
图3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
图3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侧视图。
图4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从与图39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41是从轴线方向的顶端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
图42是从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43是从与图42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44是图3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D-D线的剖视图。
图45是图3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E-E线的剖视图。
图46是图3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F-F线的剖视图。
图47是图3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针管的沿着G-G线的剖视图。
图48是针对图41所示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用箭头表示第一刃面等刃面的法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的活检系统150。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的活检系统150的整体图。
[活检系统150]
如图1所示,活检系统150是为了提取活检所需要的体组织而使用的医疗设备。活检系统150包括超声波内窥镜100和内窥镜用穿刺针1(以下简称为“穿刺针1”。)。
[超声波内窥镜100]
如图1所示,超声波内窥镜100包括从顶端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101、安装于插入部101的基端的操作部109、一端连接于操作部109的侧部的通用线缆112、借助分支线缆112a连接于通用线缆112的另一端的光源装置113、借助分支线缆112b连接于通用线缆112的另一端的光学观察部114、以及借助分支线缆112c连接于通用线缆112的另一端的超声波观察部115。
插入部101从顶端侧开始依次设置有顶端硬质部102、主动弯曲部105及挠性管部106。
顶端硬质部102包括用于进行光学观察的光学摄像机构103和用于进行超声波观察的超声波扫描机构104。
光学摄像机构103包括视场朝向顶端硬质部102的斜前方的摄像光学系统、用于检测经由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被摄体的图像的CCD、CMOS等图像传感器、以及用于控制图像传感器的动作的CPU等。
超声波扫描机构104具备用于射出和接收超声波的未图示的超声波振子。超声波扫描机构104利用超声波振子接收反射波,该反射波为由超声波振子发出的超声波遇到观察对象而反射来的反射波,将基于超声波振子接收到的超声波的信号向超声波观察部115输出。
主动弯曲部105是呈筒状的多个关节在插入部101的中心线方向上排列并连结而成的筒状构件。主动弯曲部105是通过在操作部109牵引操作未图示的角度操作线而向预定的方向弯曲的主动弯曲部,该角度操作线固定于主动弯曲部105的顶端,延伸至操作部109。本实施方式的主动弯曲部105能够沿着超声波的扫描方向向两个方向弯曲。
挠性管部106是为了在管腔组织内、体腔内能够将顶端硬质部102引导到期望的位置而形成为柔软的筒状构件。在主动弯曲部105和挠性管部106各自的内部设有通道107和用于进行送气送水、吸引等的未图示的管路。
如图1所示,通道107是能够供穿刺针1贯穿的筒状部。通道107的顶端在顶端硬质部102的顶端开口,通道107的基端在操作部109的顶端侧的侧面开口。
如图1所示,操作部109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形成为能够供使用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手术操作者手持。操作部109包括:弯曲操作机构110,其用于牵引角度操作线而使主动弯曲部105进行弯曲动作、或者牵引抬起用线而使抬起台108进行动作;以及多个开关111,其用于经由管路进行送气、送水或者吸引。
光源装置113是用于发出用于由光学摄像机构103拍摄的照明光的装置。
光学观察部114构成为将由光学摄像机构103的图像传感器拍摄到的影像放映到监视器116上。
超声波观察部115接收从超声波扫描机构104输出的信号,基于该信号生成图像并将其放映到监视器116上。
[穿刺针1]
图2是穿刺针1的立体图。图3是针对穿刺针1的顶端部分表示沿着穿刺针1的长度轴线的截面的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穿刺针1包括插入体2、操作部8、以及管心针27。
[插入体2]
插入体2是能够贯穿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细长的构件。如图2和图3所示,插入体2包括针管3和护套7。
图4是针管3的立体图。图5是针管3的侧视图。图6是从轴线方向A的顶端观察针管3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图6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在轴线方向A上等间隔地排列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同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及第四刃面36的交线。图7是针管3的图5所示的X-X截面的剖视图。图8是针管3的图5所示的Y-Y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针管3包括管状的管状部30、以及设于管状部30的顶端的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针管3能够利用操作部8在护套7内进行进退操作。在针管3的顶端形成有开口4,该开口4是供穿刺入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的组织向针管3的内部进入的入口。针管3的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部分的开口突出或退回。
作为针管3的材质,优选为具有挠性并且具有即使在外力的作用下弯曲也容易恢复为直线状态的弹性的材质。例如,作为针管3的材料,可以采用不锈钢合金、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合金材料。
如图4~图6所示,第一针尖部31具有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朝向锋利的第一针尖31a延伸。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6所示,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另外,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略微加工成曲面。
第一针尖部31的外周面31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此外,第一针尖部31的内周面31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就第一针尖部31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
如图4~图6所示,第二针尖部32具有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朝向锋利的第二针尖32a延伸。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配置在相对于沿针管3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6所示,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另外,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略微加工成曲面。
第二针尖部32的外周面32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此外,第二针尖部32的内周面32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就第二针尖部32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形成被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及第四刃面36包围的开口4。开口4与管状的管状部30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4~图6所示,第一刃面33和第三刃面35在开口4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相连。第二刃面34和第四刃面36在开口4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相连。
在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中,如图5所示,定义包含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顶端区域Z1、包含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的基端区域Z3、以及位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之间且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相连的中间区域Z2。
(第一针尖部31的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刃面33与第一针尖部31的内周面31i的交线(第一内侧交线33c)限定开口4的轮廓的一部分。第二刃面34与第一针尖部31的内周面31i的交线(第二内侧交线34c)限定开口4的轮廓的一部分。
如图7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管状部30)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侧。同样,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侧。
并且,如图8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侧。并且,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侧。
优选的是,如图8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此外,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
优选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和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在顶端区域Z1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
如图5所示,第一刃面33与第二刃面34的交线(第一顶端交线31b)从第一针尖部31的内周面31i的顶端延伸至第一针尖31a。另外,优选的是,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顶端交线31b位于直线V上。
第一刃面33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一外侧交线33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一外缘33b。如图6~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外缘33b处的第一刃面33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1在顶端区域Z1中为锐角,越靠近中间区域Z2则角度θ1越大,在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一刃面33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一内侧交线33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一内缘33c。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内缘33c处的第一刃面33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2在顶端区域Z1中为钝角,在中间区域Z2中为锐角。
第二刃面34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二外侧交线34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二外缘34b。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外缘34b处的第二刃面34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3在顶端区域Z1中为锐角,越靠近中间区域Z2则角度θ3越大,在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二刃面34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二内侧交线34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二内缘34c。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内缘34c处的第二刃面34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4在顶端区域Z1中为钝角,在中间区域Z2中为锐角。
(第二针尖部32的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三刃面35与第二针尖部32的内周面32i的交线(第三内侧交线35c)限定开口4的轮廓的一部分。第四刃面36与第二针尖部32的内周面32i的交线(第四内侧交线36c)限定开口4的轮廓的一部分。
如图7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侧。同样,在该主视图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侧。
并且,如图8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侧。并且,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侧。
优选的是,如图6~图8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此外,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
优选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和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在顶端区域Z1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
如图5所示,第三刃面35与第四刃面36的交线(第二顶端交线32b)从第二针尖部32的内周面32i的顶端延伸至第二针尖32a。另外,优选的是,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顶端交线32b位于直线V上。
第三刃面35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三外侧交线35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三外缘35b。如图6~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三外缘35b处的第三刃面35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5在顶端区域Z1中为锐角,越靠近中间区域Z2则角度θ5越大,在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三刃面35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三内侧交线35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三内缘35c。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三内缘35c处的第三刃面35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6在顶端区域Z1中为钝角,在中间区域Z2中为锐角。
第四刃面36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四外侧交线36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四外缘36b。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四外缘36b处的第四刃面36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7在顶端区域Z1中为锐角,越靠近中间区域Z2则角度θ7越大,在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四刃面36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四内侧交线36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四内缘36c。如图7和图8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四内缘36c处的第四刃面36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8在顶端区域Z1中为钝角,在中间区域Z2中为锐角。
如图3所示,护套7优选包括外护套71和内护套74。
外护套71包括例如金属制的线材将长度轴线作为中心轴线地卷成线圈状而成的线圈体72和固定于线圈体72的顶端的筒状的顶端头73。
线圈体72具有顶端和基端,在其顶端和基端之间具有能够向通道107插入的外径和沿长度轴线延伸的内部空间72a。构成线圈体72的线材作为材质选择不锈钢、形状记忆合金或超弹性合金等,作为形状选择截面圆形、截面矩形等,着眼于线圈体72的弯曲容易性、恢复力适当地选择。
顶端头73是筒状构件,其固定于线圈体72的顶端面,形成有能够供针管3贯穿的贯通孔。
内护套74是例如具有顶端74a和基端的树脂制的筒状构件。内护套74在线圈体72的内部空间72a中与线圈体72的中心轴线大致同轴地设置。此外,内护套74具有内周面74c和外周面74d,内周面74c形成能够供针管3插入的贯穿通路,外周面74d在线圈体72的内部空间72a中在内护套74的顶端74a和基端之间跨线圈体72的相邻的线材之间地配置。该外周面74d从线圈体72的内侧覆盖在内护套74的顶端74a和基端之间在线圈体72弯曲时产生的线材间的间隙。因此,内护套74对于线圈体72而言作为罩构件发挥功能。内护套74的顶端74a固定于顶端头73。内护套74的基端延伸至操作部109。
在内护套74的全长中的、比内护套74的顶端74a与顶端头73的固定部位靠近位侧的位置,内护套74相对于外护套71滑动自如。
另外,护套7是线圈状的外护套71和树脂制的内护套74的双层构造,但也可以仅由其中任一者构成。
[操作部8]
如图2所示,操作部8包括设于护套7的基端部的操作主体9、连结于操作主体9的安装适配器18、以及在操作主体9的基端侧连结于针管3的基端部的针滑动件23。
操作主体9具有能够供针管3和护套7贯穿的管腔。在操作主体9的顶端侧安装有安装适配器18。操作主体9的基端侧向形成为管状的针滑动件23插入。操作主体9与安装适配器18以及操作主体9与针滑动件23通过形成于其外周面的未图示的槽或凸部等相互卡合,从而在被抑制了绕轴线的相对旋转的同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
针滑动件23能够从相对于操作主体9卡定的第1位置移动至抵接于止挡件61的第2位置,该止挡件61抵接于操作主体9的扩径的部分。在操作者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使针滑动件23移动的过程中,针管3的顶端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突出或退回。
安装适配器18以能够相对于操作主体9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该操作主体9,从而能够调整护套7自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顶端的突出量。安装适配器18的顶端部能够在超声波内窥镜100的基端管头107b上装卸。
针滑动件23固定于针管3的基端。此外,针滑动件23以能够相对于操作主体9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操作主体9。由于针管3的基端侧自护套7的基端突出地固定于针滑动件23,因此通过使针滑动件23相对于操作主体9滑动,从而能够使针管3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突出或退回。
如图2所示,针滑动件23被止挡件61限制了移动,从而只能相对于操作主体9前进至与止挡件61接触的位置。通过调节止挡件61相对于操作主体9的固定位置,从而能够调节针管3自护套7的最大突出长度。
针滑动件23处于针滑动件23向操作主体9的基端侧移动至极限的位置的状态是穿刺针1的使用开始之前的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针管3的顶端处于护套7内。
[管心针27]
管心针27安装于针滑动件23的基端部。管心针27是贯穿于针管3的内部的针状构件。管心针27的顶端并不限于针状,既可以具有沿着与管心针27的长度轴线交叉的面的端面,也可以具有半球面等曲面。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活检系统15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说明穿刺针1的作用的图。以下,以将体内的病变作为对象组织地刺入穿刺针1的针管3并经由针管3的内部回收病变的细胞等的活检的处置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适应对象并不限定于对胰头部进行活检用的穿刺。
首先,手术操作者将图1所示的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插入到体内,一边利用光学摄像机构103进行观察、一边使主动弯曲部105适当地弯曲,同时将插入部101的顶端部导入至对象组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胰头部)的附近。在导入之后,手术操作者基于光学摄像机构103和超声波扫描机构104的观察结果来决定进行活检的部位。例如在对胰头部进行活检的情况下,在将主动弯曲部105设为弯曲的状态的同时使插入部101移动,从而使设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光学摄像机构103和超声波扫描机构104到达十二指肠。
在使用超声波内窥镜100对胰头部进行活检的情况下,为了在超声波内窥镜100的视场中捕捉穿刺针1的穿刺部位,需要使主动弯曲部105弯曲。特别是,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对胰头部进行活检的情况下,主动弯曲部105弯曲至接近超声波内窥镜100的主动弯曲部105的性能的极限的程度。
接着,手术操作者将穿刺针1的插入体2从设于图1所示的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操作部109的基端管头107b向通道107的内部插入。然后,手术操作者将操作部109的安装适配器18连结于基端管头107b。由此,穿刺针1的操作部8以不相对于操作部109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超声波内窥镜100。
接着,手术操作者拧松固定螺钉10(参照图2),一边利用光学摄像机构103和超声波扫描机构104观察护套7和体内、一边使安装适配器18和操作主体9相对地滑动,将护套7自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顶端的突出量调整为适当的量。在调整之后,手术操作者拧紧固定螺钉10,将护套7的该突出量固定。此时,线圈体72的顶端位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视场内,并且针滑动件23移动至第一位置。
接着,手术操作者使针管3相对于线圈体72前进。此时,外护套71的线圈体72是利用主动弯曲部105使外护套71的线圈体72弯曲了的状态,在构成线圈体72的线材之间产生间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护套74配置于外护套71的线圈体72的内部空间,是线圈体72的线材之间的间隙被内护套74从线圈体72的内侧覆盖的状态。其结果,即使在主动弯曲部105的位置插入体2弯曲,在内护套74的内部移动的针管3也不易卡在线圈体72的线材之间的间隙中。
接着,基于超声波扫描机构104的观察结果,考虑与成为活检对象的对象组织T的距离地使止挡件61移动,在期望的位置将止挡件61固定于操作主体9,调节针管3自护套7的最大突出长度。
接着,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前进。如图9所示,若针管3自护套7突出,则将管心针27拉回到针管3的内部。由此,能够利用针管3的锋利的针尖(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将针管3穿刺入组织。
接着,在使护套7的顶端抵接于肠壁的状态下,通过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进一步前进,从而如图9所示,针管3的针尖(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自护套7的顶端突出,并且穿刺入组织,被向成为活检的对象的对象组织T推进。此时,是管心针27配置于针管3的内部从而不使不是活检对象的组织进入到针管3的状态。
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超声波扫描机构104获取针管3的、插入到组织的内部的顶端侧部分的位置信息。因此,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图1所示的超声波观察部115观察在超声波扫描机构104中获取的、显示针管3的顶端侧部分的图像的超声波图像。手术操作者参照清晰地放映在超声波观察部115中的针管3的顶端部分的图像,使针管3的针尖(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到达成为活检的对象的对象组织T。
图10是表示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前进时的对象组织T的图。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和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在第一针尖31a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此外,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和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在第二针尖32a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因此,针管3能够使切下来的对象组织T适当地移动到针管3的内部。
在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进一步前进时,对象组织T被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切下。在顶端区域Z1中,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是锐角,能够适当地切下对象组织T。
为了向针管3吸引组织,手术操作者从插入体2和操作部8拔出管心针27。由此,产生从针管3的顶端延伸至针滑动件23的基端的贯通孔。手术操作者在配置于针滑动件23的基端的端口上连接注射器等对针管3内进行吸引,从针管3的顶端吸引并提取对象组织T的细胞等。
若能够提取所需量的细胞等,则通过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基端侧后退而从组织拔出针管3,并且将针管3的顶端收纳在护套7内。若针管3从组织拔出,则自超声波内窥镜100的操作部109的基端管头107b拆下安装适配器18,从通道107拔出穿刺针1。最后,从患者拔出超声波内窥镜100,完成一连串的处置。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活检系统150,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1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诊断所需的检体)回收到穿刺针1的内部。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和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分别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侧。此外,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和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侧。因此,穿刺针1能够使对象组织T适当地移动到针管3的内部。
此外,穿刺针1在顶端区域Z1中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是锐角,在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进一步前进时能够适当地切下对象组织T。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针尖部31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的外周面32e未进行加工,但第一针尖部和第二针尖部的样态并不限定于此。
在图11所示的作为针管3的变形例的针管3C中,对第一针尖部31的外周面和第二针尖部32的外周面实施了背切加工B。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向体组织的刺入性更高。也就是说,针尖31a、32a易于向体组织表面刺入。此外,针管3C的针尖31a、32a不易触碰护套7的内表面,操作性较高。
在图12所示的作为针管3的变形例的针管3D中,对顶端区域Z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了通过以内周面(31i、32i)为轴中心的圆锥切割而形成的切割面M。第一针尖部31和第二针尖部32向体组织的刺入性更高。也就是说,针尖31a、32a易于向体组织表面刺入。此外,针管3D的针尖31a、32a不易触碰护套7的内表面,操作性较高。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17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B的活检系统150B。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内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活检系统150B]
活检系统150B是在活检时为了提取体内的组织而使用的医疗设备。活检系统150B包括超声波内窥镜100和内窥镜用穿刺针1B(以下简称为“穿刺针1B”。)。穿刺针1B包括插入体2B、操作部8、以及管心针27。
[插入体2B]
插入体2B是能够贯穿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细长的构件。插入体2B包括针管3B和护套7。
图13是针管3B的立体图。图14是针管3B的侧视图。图15是从轴线方向A的顶端观察针管3B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图15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在轴线方向A上等间隔地排列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同第一刃面33B、第二刃面34B、第三刃面35B及第四刃面36B的交线。图16是图14所示的针管3B的沿着X-X截面的剖视图。图17是图14所示的针管3B的沿着Y-Y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针管3B包括管状的管状部30、以及设于管状部30的顶端的第一针尖部31B和第二针尖部32B。针管3B能够利用操作部8在护套7内进行进退操作。在针管3B的顶端形成有开口4B,该开口4B是供穿刺入第一针尖部31B和第二针尖部32B的组织向针管3B的内部进入的入口。针管3B的第一针尖部31B和第二针尖部32B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部分的开口突出或退回。
如图13和图15所示,第一针尖部31B具有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朝向锋利的第一针尖31a延伸。在从沿着针管3B(管状部30)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15所示,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另外,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略微加工成曲面。
第一针尖部31B的外周面31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此外,第一针尖部31B的内周面31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就第一针尖部31B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
如图13所示,第二针尖部32B具有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朝向锋利的第二针尖32a延伸。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配置在相对于沿针管3B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15所示,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另外,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略微加工成曲面。
第二针尖部32B的外周面32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此外,第二针尖部32B的内周面32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就第二针尖部32B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
如图13~图15所示,第一针尖部31B和第二针尖部32B形成被第一刃面33B、第二刃面34B、第三刃面35B及第四刃面36B包围的开口4B。开口4B与管状的管状部30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13~图15所示,第一刃面33B和第三刃面35B在开口4B的第一基端38B相连。第二刃面34B和第四刃面36B在开口4B的第二基端39B相连。
在第一针尖部31B和第二针尖部32B中,如图14所示,定义包含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顶端区域Z1、包含第一基端38B和第二基端39B的基端区域Z3、以及位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之间且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相连的中间区域Z2。
(第一针尖部31B的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
如图13和图16所示,第一刃面33B与第一针尖部31B的内周面31i的交线(第一内侧交线33Bc)限定开口4B的轮廓的一部分。第二刃面34B与第一针尖部31B的内周面31i的交线(第二内侧交线34Bc)限定开口4B的轮廓的一部分。
如图1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B侧。同样,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B的法线矢量34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B侧。
并且,如图17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B侧。并且,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B的法线矢量34B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B侧。
优选的是,如图17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此外,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B的法线矢量34B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
优选的是,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在顶端区域Z1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
如图14所示,第一刃面33B与第二刃面34B的交线(第一顶端交线31b)从第一针尖部31B的内周面31i的顶端延伸至第一针尖31a。另外,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顶端交线31b位于直线V上。
第一刃面33B在顶端区域Z1中还在顶端侧具有第一切刃面33C。第一切刃面33C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朝向其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比第一切刃面33C的法线矢量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小的锐角的方向。如图13~图16所示,第一刃面33B与第一切刃面33C交叉的棱线从第一顶端交线31b朝向中间区域Z2延伸。
第二刃面34B在顶端区域Z1中还在顶端侧具有第二切刃面34C。第二切刃面34C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第二刃面34B的法线矢量34Bn朝向其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比第二切刃面34C的法线矢量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小的锐角的方向。如图13~图16所示,第二刃面34B与第二切刃面34C交叉的棱线从第一顶端交线31b朝向中间区域Z2延伸。
第一刃面33B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一外侧交线33B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一外缘33Bb。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外缘33Bb处的第一刃面33B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1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锐角。
第一刃面33B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一内侧交线33B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一内缘33Bc。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内缘33Bc处的第一刃面33B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2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二刃面34B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二外侧交线34B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二外缘34Bb。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二外缘34Bb处的第二刃面34B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3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锐角。
第二刃面34B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二内侧交线34B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二内缘34Bc。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二内缘34Bc处的第二刃面34B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4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二针尖部32B的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
如图13和图16所示,第三刃面35B与第二针尖部32B的内周面32i的交线(第三内侧交线35Bc)限定开口4B的轮廓的一部分。第四刃面36B与第二针尖部32B的内周面31i的交线(第四内侧交线36Bc)限定开口4B的轮廓的一部分。
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B侧。同样,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B的法线矢量36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B侧。
并且,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B侧。并且,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B的法线矢量36B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B侧。
优选的是,如图15~图17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此外,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B的法线矢量36Bn朝向与连结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
优选的是,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在顶端区域Z1中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朝向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
如图14所示,第三刃面35B与第四刃面36B的交线(第二顶端交线32b)从第二针尖部32B的内周面32i的顶端延伸至第二针尖32a。另外,在从沿着针管3B的轴线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顶端交线32b位于直线V上。
第三刃面35B在顶端区域Z1中还在顶端侧具有第三切刃面35C。第三切刃面35C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朝向其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比第三切刃面35C的法线矢量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小的锐角的方向。如图13~图16所示,第三刃面35B与第三切刃面35C交叉的棱线从第二顶端交线32b朝向中间区域Z2延伸。
第四刃面36B在顶端区域Z1中还在顶端侧具有第四切刃面36C。第四切刃面36C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直线V成锐角的方向,第四刃面36B的法线矢量36Bn朝向其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比第四切刃面36C的法线矢量相对于直线V的角度小的锐角的方向。如图13~图16所示,第四刃面36B与第四切刃面36C交叉的棱线从第二顶端交线32b朝向中间区域Z2延伸。
第三刃面35B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三外侧交线35B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三外缘35Bb。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三外缘35Bb处的第三刃面35B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5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锐角。
第三刃面35B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三内侧交线35B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三内缘35Bc。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三内缘35Bc处的第三刃面35B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6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第四刃面36B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四外侧交线36Bb)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四外缘36Bb。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四外缘36Bb处的第四刃面36B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7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锐角。
第四刃面36B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四内侧交线36B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四内缘36Bc。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四内缘36Bc处的第四刃面36B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8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形成钝角。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B的活检系统150B,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1B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诊断所需的检体)回收到穿刺针1B的内部。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B的法线矢量33Bn和第二刃面34B的法线矢量34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分别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B和第四刃面36B侧。此外,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B的法线矢量35Bn和第四刃面36B的法线矢量36B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B和第二刃面34B侧。因此,穿刺针1B能够使切下来的对象组织T适当地移动到针管3B的内部。
此外,穿刺针1B在顶端区域Z1和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外缘33Bb、第二外缘34Bb、第三外缘35Bb、第四外缘36Bb是锐角,在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23向操作部8的顶端侧进一步前进时能够切下更多的对象组织T。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图22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E的活检系统150E。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内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内窥镜用穿刺针1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相比较还具有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
[活检系统150E]
活检系统150E是在活检时为了提取体内的组织而使用的医疗设备。活检系统150E包括超声波内窥镜100和内窥镜用穿刺针1E(以下简称为“穿刺针1E”。)。穿刺针1E包括插入体2E、操作部8、以及管心针27。
[插入体2E]
插入体2E是能够贯穿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细长的构件。插入体2E包括针管3E和护套7。
图18是针管3E的立体图。图19是针管3E的侧视图。图20是针管3E的从与图19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图21是从轴线方向A的顶端观察针管3E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图21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在轴线方向A上等间隔地排列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同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第四刃面36、第五刃面41及第六刃面42的交线。图22是从针管3E的径向R且是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3是从与图22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图24是图19所示的针管3E的沿着Z-Z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18所示,针管3E包括管状的管状部30、以及设于管状部30的顶端的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针管3E能够利用操作部8在护套7内进行进退操作。在针管3E的顶端形成有开口4,该开口4是供穿刺入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的组织向针管3E的内部进入的入口。针管3E的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部分的开口突出或退回。
如图18~图22所示,第一针尖部31E具有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朝向锋利的第一针尖31a延伸。
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此外,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就第一针尖部31E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
如图18~图21及图23所示,第二针尖部32E具有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朝向锋利的第二针尖32a延伸。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配置在相对于沿针管3E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
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此外,第二针尖部32E的内周面32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就第二针尖部32E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
如图18~图23所示,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形成被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及第四刃面36包围的开口4的边缘。开口4与管状的管状部30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18~图23所示,第一刃面33和第三刃面35在开口4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相连。第二刃面34和第四刃面36在开口4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相连。
在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中,如图19所示,定义包含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顶端区域Z1、包含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的基端区域Z3、以及位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之间且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相连的中间区域Z2。此外,将基端区域Z3中的、在轴线方向A上比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靠顶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基端区域Z31,将比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靠基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基端区域Z32。
第一针尖部31E和第二针尖部32E在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具有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
(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
第五刃面41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的刃面。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五刃面41是相对于中心轴线O倾斜的倾斜面,随着从针管3E的基端侧朝向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去,该第五刃面41与中心轴线O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近。第五刃面41具有作为与图21第一外侧交线(第一外缘)33b的交点的第一外侧交点33d(参照图22)和作为与第三外侧交线(第三外缘)35b的交点的第三外侧交点35d(参照图23)。如图20和图22所示,第一外侧交线33b是第一刃面33和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形成的交线。如图20和图23所示,第三外侧交线35b是第三刃面35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形成的交线。第五刃面41与第一外侧交线33b在第一外侧交点33d交叉,第五刃面41与第三外侧交线35b在第三外侧交点35d交叉。
如图24所示,将第五刃面41与第一刃面33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一中间边缘33f。将第五刃面41与第三刃面35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三中间边缘35f。如图20所示,第一中间边缘33f和第三中间边缘35f在第一基端38相连。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第五刃面41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一外侧交点33d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此外,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第五刃面41与第二针尖部32E的内周面32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三外侧交点35d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五刃面41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一基端38朝向针管3E的基端侧去而变厚。此外,同样,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五刃面41与第二针尖部32E的内周面32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一基端38朝向针管3E的基端侧去而变厚。即,第五刃面41与内周面31i、32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五刃面41的基端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
如图20所示,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五刃面41的第一外侧交点33d和第三外侧交点35d形成在相对于沿针管3E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外侧交点33d和第三外侧交点35d位于第五刃面41的顶端。
将第五刃面41和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形成的交线定义为第五交线410。如图20所示,第五交线410中的、与第一外侧交点33d相连的第一部分411同第五交线410中的、与第三外侧交点35d相连的第三部分41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五刃面41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逐渐变窄。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一基端38作为顶端的第一基端缘38e。第一基端缘38e是由第五刃面41和内周面31i、32i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一基端38处的厚度T1,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E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一基端38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一基端38中,通过减小第五刃面41与内周面31i、32i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一基端缘38e。
第六刃面42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的刃面。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六刃面42是相对于中心轴线O倾斜的倾斜面,随着从针管3E的基端侧朝向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去,该第六刃面42与中心轴线O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近。第六刃面42具有作为与第二外侧交线(第二外缘)34b的交点的第二外侧交点34d(参照图22)和作为与第四外侧交线(第四外缘)36b的交点的第四外侧交点36d(参照图23)。如图19和图22所示,第二外侧交线34b是第二刃面34和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形成的交线。如图19和图23所示,第四外侧交线36b是第四刃面36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形成的交线。第六刃面42与第二外侧交线34b在第二外侧交点34d交叉,第六刃面42与第四外侧交线36b在第四外侧交点36d交叉。
如图24所示,将第六刃面42与第一刃面33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二中间边缘34f。将第六刃面42与第四刃面36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四中间边缘36f。如图19所示,第二中间边缘34f和第四中间边缘36f在第二基端39相连。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第六刃面42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二外侧交点34d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此外,同样,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厚度T1随着从第四外侧交点36d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六刃面42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二基端39朝向基端侧去而变厚。此外,同样,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六刃面42与第二针尖部32E的内周面32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二基端39朝向基端侧去而变厚。即,第六刃面42与内周面31i、32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六刃面42的基端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
如图19所示,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六刃面42的第二外侧交点34d和第四外侧交点36d形成在相对于沿针管3E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外侧交点33d和第三外侧交点35d位于第六刃面42的顶端。
将第六刃面42和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形成的交线定义为第六交线420。如图19所示,第六交线中的、与第二外侧交点34d相连的第二部分421同第六交线中的、与第四外侧交点36d相连的第四部分42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六刃面42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逐渐变窄。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二基端39作为顶端的第二基端缘39e。第二基端缘39e是由第六刃面42和内周面31i、32i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二基端39处的厚度T1,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E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二基端39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二基端39中,通过减小第六刃面42与内周面31i、32i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二基端缘39e。
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例如通过切削针管3E的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而形成。优选的是,如图21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E(管状部30)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外侧交点33d和第二外侧交点34d形成在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位置。此外,同样优选的是,在该主视中,第三外侧交点35d和第四外侧交点36d形成在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位置。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E的活检系统150E,不仅是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而且第一基端缘38e、第二基端缘39e也切入到体组织,从而易于提取体组织(诊断所需要的检体)。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E的活检系统150E,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1E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诊断所需要的检体)回收到穿刺针1E的内部。针管3E由于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3相比较又薄又锋利,因此除了提取性之外穿刺性也更高。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形成为平面,但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并不限定于此。图25是表示作为第六刃面42的变形例的第六刃面42B的立体图。第六刃面42B利用端铣刀进行加工而形成为曲面。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通过设置第六刃面42B而形成将第二基端39作为顶端的第二基端缘39e。此外,第六刃面42B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内周面31i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二基端39朝向基端侧去而变厚。第五刃面41也同样。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图35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F的活检系统150F。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内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内窥镜用穿刺针1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相比较还具有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
[活检系统150F]
活检系统150F是在活检时为了提取体内的组织而使用的医疗设备。活检系统150F包括超声波内窥镜100和内窥镜用穿刺针1F(以下简称为“穿刺针1F”。)。穿刺针1F包括插入体2F、操作部8、以及管心针27。
[插入体2F]
插入体2F是能够贯穿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细长的构件。插入体2F包括针管3F和护套7。
图26是针管3F的立体图。图27是针管3F的侧视图。图28是针管3F的从与图27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图29是从轴线方向A的顶端观察针管3F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图29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在轴线方向A上等间隔地排列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同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第四刃面36、第七刃面43及第八刃面44的交线。图30是图27所示的针管3F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是图29所示的区域S的放大剖视图。图31是从针管3F的径向R且是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2是从与图3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
图33是图27所示的针管3F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图34是图27所示的针管3F的沿着B-B线的剖视图。图35是图27所示的针管3F的沿着C-C线的剖视图。A-A线经过后述的第一内侧交点33e、第二内侧交点34e、第三内侧交点35e及第四内侧交点36e。C-C线经过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
如图26所示,针管3F包括管状的管状部30、以及设于管状部30的顶端的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针管3F能够利用操作部8在护套7内进行进退操作。在针管3F的顶端形成有开口4,该开口4是供穿刺入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的组织向针管3F的内部进入的入口。针管3F的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部分的开口突出或退回。
如图26~图31所示,第一针尖部31F具有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朝向锋利的第一针尖31a延伸。
第一针尖部31F的外周面31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此外,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就第一针尖部31F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
如图26~图29及图32所示,第二针尖部32F具有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朝向锋利的第二针尖32a延伸。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配置在相对于沿针管3F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
第二针尖部32F的外周面32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此外,第二针尖部32F的内周面32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就第二针尖部32F而言,例如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
如图26~图32所示,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形成被第一刃面33、第二刃面34、第三刃面35及第四刃面36包围的开口4的边缘。开口4与管状的管状部30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18~图22所示,第一刃面33和第三刃面35在开口4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相连。第二刃面34和第四刃面36在开口4B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相连。
在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中,如图27所示,定义包含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顶端区域Z1、包含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的基端区域Z3、以及位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之间且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相连的中间区域Z2。此外,将基端区域Z3中的、在轴线方向A上比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靠顶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基端区域Z31,将比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靠基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基端区域Z32。
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在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F的内周面32i具有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第一针尖部31F和第二针尖部32F既可以除了具有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之外还具有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也可以不具有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替代第五刃面41和第六刃面42而具有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
(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
第七刃面43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F的内周面32i的刃面。如图29所示,第七刃面43具有作为与第一内侧交线(第一内缘)33c的交点的第一内侧交点33e(参照图31)和作为与第三内侧交线(第三内缘)35c的交点的第三内侧交点35e(参照图32)。如图28和图31所示,第一内侧交线33c是第一刃面33和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形成的交线。如图28和图32所示,第三内侧交线35c是第三刃面35和第二针尖部32F的内周面32i形成的交线。第七刃面43与第一内侧交线33c在第一内侧交点33e交叉,第七刃面43与第三内侧交线35c在第三内侧交点35e交叉。
如图33~图35所示,将第七刃面43与第一刃面33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一中间边缘33f。将第七刃面43与第三刃面35交叉的交线定义为第三中间边缘35f。第一中间边缘33f和第三中间边缘35f在第一基端38相连。
如图29和图30所示,第一中间边缘33f处的第七刃面43与第一刃面33所成的角度33k随着从针管3F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如图29和图34所示,第三中间边缘35f处的第七刃面43与第三刃面35所成的角度35k随着从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如图29所示,在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中,第一中间边缘33f和第三中间边缘35f形成的曲线的曲率大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的曲率。
如图29~图32所示,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第七刃面43与第一针尖部31F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一内侧交点33e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此外,同样,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厚度T2随着从第三内侧交点35e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
如图29~图32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七刃面43与第一针尖部31F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一基端38朝向针管3F的基端侧去而变厚。此外,同样,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七刃面43与第二针尖部32F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一基端38朝向针管3F的基端侧去而变厚。即,第七刃面43与外周面31e、32e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七刃面的基端朝向第一基端38去而变薄。
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一内侧交点33e和第三内侧交点35e形成在相对于沿针管3F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一内侧交点33e和第三内侧交点35e位于第七刃面43的顶端。
将第七刃面43和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形成的交线定义为第七交线430。如图28所示,第七交线430中的、与内周面31i相连的第一部分431同第七交线430中的、与内周面32i相连的第三部分43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七刃面43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逐渐变窄。
如图32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一基端38作为顶端的第一基端缘38f。第一基端缘38f是由第七刃面43和外周面31e、32e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一基端38处的厚度T2,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F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一基端38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一基端38中,通过减小第七刃面43与外周面31e、32e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一基端缘38f。
第八刃面44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E的内周面32i的刃面。如图29所示,第八刃面44具有作为与第二内侧交线(第二内缘)34c的交点的第二内侧交点34e(参照图31)和作为与第四内侧交线(第四内缘)36c的交点的第四内侧交点36e(参照图32)。如图27和图31所示,第二内侧交线34c是第二刃面34和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形成的交线。如图27和图32所示,第四内侧交线36c是第四刃面36和第二针尖部32F的内周面32i形成的交线。第八刃面44与第二内侧交线34c在第二内侧交点34e交叉,第八刃面44与第四内侧交线36c在第四内侧交点36e交叉。
如图33~图35所示,第八刃面44与第二刃面34交叉的交线是第二中间边缘34f。第八刃面44与第四刃面36交叉的交线是第四中间边缘36f。第二中间边缘34f和第四中间边缘36f在第二基端39相连。
如图29和图34所示,第二中间边缘34f处的第八刃面44与第二刃面34所成的角度34k随着从针管3F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如图29和图34所示,第四中间边缘36f处的第八刃面44与第四刃面36所成的角度36k随着从针管3F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如图29所示,在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中,第二中间边缘34f和第四中间边缘36f形成的曲线的曲率大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的曲率。
如图29~图32所示,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第八刃面44与第一针尖部31F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二内侧交点34e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此外,同样,在第一基端区域Z31中,厚度T2随着从第四内侧交点36e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
如图29~图32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第八刃面44与第一针尖部31F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二基端39朝向针管3F的基端侧去而变厚。此外,同样,第八刃面44与第二针尖部32F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2随着从第二基端39朝向针管3F的基端侧去而变厚。即,第八刃面44与外周面31e、32e之间的厚度T1随着从第八刃面的基端朝向第二基端39去而变薄。
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二内侧交点34e和第四内侧交点36e形成在相对于沿针管3F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二内侧交点34e和第四内侧交点36e位于第八刃面44的顶端。
将第八刃面44和第一针尖部31F的内周面31i形成的交线定义为第八交线440。如图27所示,第八交线440中的、与内周面31i相连的第一部分441同第八交线440中的、与内周面32i相连的第三部分44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八刃面44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逐渐变窄。
如图32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二基端39作为顶端的第二基端缘39f。第二基端缘39f是由第八刃面44和外周面31e、32e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二基端39处的厚度T2,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F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二基端39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二基端39中,通过减小第八刃面44与外周面31e、32e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二基端缘39f。
第七刃面43和第八刃面44例如通过切削针管3F的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而形成。优选的是,如图29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F(管状部30)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内侧交点33e和第二内侧交点34e形成在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位置。此外,同样优选的是,在该主视中,第三内侧交点35e和第四内侧交点36e形成在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位置。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F的活检系统150F,不仅是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而且第一基端缘38f、第二基端缘39f也切入到体组织,从而易于提取体组织(诊断所需要的检体)。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F的活检系统150F,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回收到穿刺针1F的内部。针管3F由于第一基端38和第二基端3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3相比较又薄又锋利,因此除了提取性之外穿刺性也更高。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的法线矢量33n和第二刃面34的法线矢量34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分别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和第四刃面36侧。此外,在该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的法线矢量35n和第四刃面36的法线矢量36n与同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和第二刃面34侧。因此,穿刺针1能够使对象组织T适当地移动到针管3的内部。
图36是针对图29所示的图中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用箭头表示主要的第一刃面33等刃面的法线的图。在针管3F中,随着从针管3F的顶端朝向基端去,刃面的法线朝向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更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其结果,针管3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3相比较提取性更高。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37~图48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G的活检系统150G。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内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内窥镜用穿刺针1G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穿刺针1相比较刃面的形状有所不同。
[活检系统150G]
活检系统150G是在活检时为了提取体内的组织而使用的医疗设备。活检系统150G包括超声波内窥镜100和内窥镜用穿刺针1G(以下简称为“穿刺针1G”。)。穿刺针1G包括插入体2G、操作部8、以及管心针27。
[插入体2G]
插入体2G是能够贯穿于超声波内窥镜100的通道107的细长的构件。插入体2G包括针管3G和护套7。
图37是针管3G的立体图。图38是针管3G的主视图。图39是针管3G的侧视图。图40是针管3G的从与图39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图41是从轴线方向A的顶端观察针管3G的主视图,是在长度轴线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截面并示意地表示各刃面的截面的朝向的变化的图。图41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在轴线方向A上等间隔地排列的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同第一刃面33G、第二刃面34G、第三刃面35G及第四刃面36G的交线。图42是从与直线V水平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图43是从与图42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沿着中心轴线O的剖视图。
图44是图39所示的针管3G的沿着D-D线的剖视图。图45是图39所示的针管3G的沿着E-E线的剖视图。图46是图39所示的针管3G的沿着F-F线的剖视图。F-F线经过后述的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图47是图39所示的针管3G的沿着G-G线的剖视图。
如图37所示,针管3G包括管状的管状部30、以及设于管状部30的顶端的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针管3G能够利用操作部8在护套7内进行进退操作。在针管3G的顶端形成有开口4G,该开口4G是供穿刺入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的组织向针管3G的内部进入的入口。针管3G的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能够相对于护套7的顶端部分的开口突出或退回。
如图37~图43所示,第一针尖部31G具有沿着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形成的第一外缘33b和第二外缘34b。第一外缘33b和第二外缘34b朝向锋利的第一针尖31a延伸。在从沿着针管3G(管状部30)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38所示,第一外缘33b和第二外缘34b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第一外缘33b和第二外缘34b例如通过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
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此外,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尺寸和曲率。
如图37~图43所示,第二针尖部32G具有沿着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形成的第三外缘35b和第四外缘36b。第三外缘35b和第四外缘36b朝向锋利的第二针尖32a延伸。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配置在相对于沿针管3G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38所示,第三外缘35b和第四外缘36b是相对于经过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直线V对称的形状。第三外缘35b和第四外缘36b例如通过切掉管状部30的一部分而形成。
第二针尖部32G的外周面32e是与管状部30的外周面30e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此外,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2i是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连续的曲面,直径尺寸和曲率相同。
如图37~图43所示,第一外缘33b的基端和第三外缘35b的基端在第一基端38G相连。第二外缘34b的基端和第四外缘36b的基端在第二基端39G相连。如图39和图40所示,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形成在相对于沿针管3G的轴线方向A延伸的中心轴线O对称的位置。
在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中,如图39和图40所示,定义包含第一针尖31a和第二针尖32a的顶端区域Z1、包含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的基端区域Z3、以及位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之间且与顶端区域Z1和基端区域Z3相连的中间区域Z2。此外,将基端区域Z3中的、在轴线方向A上比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靠顶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基端区域Z31,将比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靠基端侧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基端区域Z32。
(第一连续刃面401和第二连续刃面402)
如图37和图38所示,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具有第一连续刃面401和第二连续刃面402。
第一连续刃面401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2i的连续的曲面形状,第一连续刃面401跨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之间地延伸。具体而言,如图38和图40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从第一针尖31a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此外,第一连续刃面401从第二针尖32a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第一连续刃面401的基端位于比开口4G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G靠针管3G的基端侧的位置。
如图37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具有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该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是第一连续刃面401与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外周面32e的交线。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的基端与第一基端38G一致。如图40和图42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与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基端(第一连续刃面401的基端)向第一基端38G靠近而变薄。如图40和图43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与第二针尖部32G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基端(第一连续刃面401的基端)向第一基端38G靠近而变薄。另外,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是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内周面31i、32i的交线,位于比第一外缘33b和第三外缘35b靠针管3G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39和图40所示,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从自第一针尖31a延伸的第一顶端交线31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此外,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从自第二针尖32a延伸的第二顶端交线32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基端位于比第一基端38G靠针管3G的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基端,从第一顶端交线31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的部分与从第二顶端交线32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的部分相连。
如图40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具有与第一外缘33b相接且比第一基端38G靠顶端侧的第一刃面33G、与第三外缘35b相接且比第一基端38G靠顶端侧的第三刃面35G、以及比第一基端38G靠基端侧的第七刃面43G。第一刃面33G和第七刃面43G是连续地相连的曲面形状,优选在第一刃面33G和第七刃面43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第三刃面35G和第七刃面43G是连续的曲面,优选在第三刃面35G和第七刃面43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
第二连续刃面402是形成于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2i的连续的曲面形状,第二连续刃面402跨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之间地延伸。具体而言,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二连续刃面402从第一针尖31a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此外,第二连续刃面402从第二针尖32a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第二连续刃面402的基端位于比开口4G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G靠针管3G的基端侧的位置。
如图37所示,第二连续刃面402具有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该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是第二连续刃面402与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外周面32e的交线。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的基端与第二基端39G一致。如图39和图42所示,第二连续刃面402与第一针尖部31G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基端(第二连续刃面402的基端)向第二基端39G靠近而变薄。如图39和图43所示,第二连续刃面402与第二针尖部32G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基端(第二连续刃面402的基端)向第二基端39G靠近而变薄。另外,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是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内周面31i、32i的交线,位于比第二外缘34b和第四外缘36b靠针管3G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39所示,在从与中心轴线O和直线V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侧视中,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从自第一针尖31a延伸的第一顶端交线31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此外,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从自第二针尖32a延伸的第二顶端交线32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基端位于比第二基端39G靠针管3G的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基端,从第一顶端交线31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的部分与从第二顶端交线32b的基端朝向针管3G的基端侧延伸的部分相连。
如图39所示,第二连续刃面402具有与第二外缘34b相接且比第二基端39G靠顶端侧的第二刃面34G、与第四外缘36b相接且比第二基端39G靠顶端侧的第四刃面36G、以及比第二基端39G靠基端侧的第八刃面44G。第二刃面34G和第八刃面44G是连续地相连的曲面形状,优选在第二刃面34G和第八刃面44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第四刃面36G和第八刃面44G是连续的曲面,优选在第四刃面36G和第八刃面44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
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如图38和图41所示,第一连续刃面401和第二连续刃面402是相对于直线V对称的形状。
如图38所示,第一刃面33G与第二刃面34G的交线(第一顶端交线31b)从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的顶端延伸至第一针尖31a。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顶端交线31b位于直线V上。
如图38所示,第三刃面35G与第四刃面36G的交线(第二顶端交线32b)从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1i的顶端延伸至第一针尖31a。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顶端交线32b位于直线V上。
如图37和图41所示,第一针尖部31G和第二针尖部32G形成被第一刃面33G、第二刃面34G、第三刃面35G及第四刃面36G包围的开口4G。开口4G与管状的管状部30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41所示,第一刃面33G、第二刃面34G、第三刃面35G及第四刃面36G是曲面,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各曲面的曲率相等。
(第一刃面33G)
第一刃面33G形成为曲面。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刃面33G的棱线以向外周面31e侧凹入的弧状延伸。
如图44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G的法线矢量33n在曲面上的任一个部位都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G侧。
如图45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G的法线矢量33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G侧。
第一外缘33b是第一刃面33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一外侧交线33b),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第一外缘33b是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外缘33b(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处的第一刃面33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1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G)是锐角。
第一刃面33G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一内侧交线33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一内缘33c。第一内缘33c是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一内缘33c(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处的第一刃面33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2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G)是钝角。
(第二刃面34G)
第二刃面34G形成为曲面。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刃面34G的棱线以向外周面31e侧凹入的弧状延伸。
如图44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G的法线矢量34n在曲面上的任一个部位都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G侧。
如图45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G的法线矢量34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G侧。
第二外缘34b是第二刃面34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外周面31e交叉的交线(第二外侧交线34b),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第二外缘34b是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外缘34b(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处的第二刃面34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外周面31e所成的角度θ3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G)是锐角。
第二刃面34G与内周面31i交叉的交线(第二内侧交线34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二内缘34c。第二内缘34c是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二内缘34c(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处的第二刃面34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内周面31i所成的角度θ4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G)是钝角。
(第三刃面35G)
第三刃面35G形成为曲面。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三刃面35G的棱线以向外周面32e侧凹入的弧状延伸。
如图44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三刃面35G的法线矢量35n在曲面上的任一个部位都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一刃面33G侧。
如图45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三刃面35G的法线矢量35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一刃面33G侧。
第三外缘35b是第三刃面35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三外侧交线35b),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第三外缘35b是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三外缘35b(第一连续刃面外缘401b)处的第三刃面35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5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G)是锐角。
第三刃面35G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三内侧交线35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三内缘35c。第三内缘35c是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三内缘35c(第一连续刃面内缘401c)处的第三刃面35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6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一基端38G)是钝角。
(第四刃面36G)
第四刃面36G形成为曲面。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四刃面36G的棱线以向外周面32e侧凹入的弧状延伸。
如图44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顶端区域Z1中的第四刃面36G的法线矢量36n在曲面上的任一个部位都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顶端区域Z1中的第二刃面34G侧。
如图45所示,中间区域Z2中的第四刃面36G的法线矢量36n也与顶端区域Z1同样与同直线V正交的方向相比朝向中间区域Z2中的第二刃面34G侧。
第四外缘36b是第四刃面36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外周面32e交叉的交线(第四外侧交线36b),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第四外缘36b是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四外缘36b(第二连续刃面外缘402b)处的第四刃面36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外周面32e所成的角度θ7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G)是锐角。
第四刃面36G与内周面32i交叉的交线(第四内侧交线36c)是在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边缘的第四内缘36c。第四内缘36c是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的一部分。如图44~图46所示,在从沿着针管3G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第四内缘36c(第二连续刃面内缘402c)处的第四刃面36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内周面32i所成的角度θ8从顶端区域Z1到第一基端区域Z31(开口4G的边缘的第二基端39G)是钝角。
(第七刃面43G)
第七刃面43G是形成在比第一基端38G靠基端侧的位置的刃面。第七刃面43G构成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2i的一部分。第七刃面43G是与第一刃面33G和第三刃面35G连续地相连的曲面形状,优选在第一刃面33G和第七刃面43G之间以及第三刃面35G和第七刃面43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
如图39和图47所示,在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中,第七刃面43G形成的曲线的曲率大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的曲率。
如图42所示,第七刃面43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七刃面43G的基端(第一连续刃面401的基端)朝向第一基端38G去而变薄。此外,如图43所示,第七刃面43G(第一连续刃面401)与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七刃面43G的基端(第一连续刃面401的基端)朝向第一基端38G去而变薄。
如图42和图4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一基端38G作为顶端的第一基端缘38g。第一基端缘38g是由第七刃面43G和外周面31e、32e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一基端38G处的厚度T3,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G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一基端38G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一基端38G中,通过减小第七刃面43G与外周面31e、32e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一基端缘38g。
(第八刃面44G)
第八刃面44G是形成在比第二基端39G靠基端侧的位置的刃面。第八刃面44G构成第一针尖部31G的内周面31i和第二针尖部32G的内周面32i的一部分。第八刃面44G是与第二刃面34G和第四刃面36G连续地相连的曲面形状,优选在第二刃面34G和第八刃面44G之间以及第四刃面36G和第八刃面44G之间没有高度差地连续。
如图39和图47所示,在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中,第八刃面44G形成的曲线的曲率大于管状部30的内周面30i的曲率。
如图42所示,第八刃面44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第一针尖部31E的外周面31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八刃面44G的基端(第二连续刃面402的基端)朝向第二基端39G去而变薄。此外,如图43所示,第八刃面44G(第二连续刃面402)与第二针尖部32E的外周面32e之间的厚度T3随着从第八刃面44G的基端(第二连续刃面402的基端)朝向第二基端39G去而变薄。
如图42和图43所示,在第二基端区域Z32中,形成有将第二基端39G作为顶端的第二基端缘39g。第二基端缘39g是由第八刃面44G和外周面31e、32e形成的锋利的刃。通过减薄第二基端39G处的厚度T3,从而能够减小在将针管3G向体组织穿刺时第二基端39G自组织承受的阻力。此外,在第二基端39G中,通过减小第八刃面44G与外周面31e、32e所成的顶端角度而形成第二基端缘39g。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G的活检系统150G,不仅是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第四外缘36b,而且第一基端缘38g、第二基端缘39g也切入到体组织,从而易于提取体组织(诊断所需要的检体)。
采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G的活检系统150G,向体组织穿刺的穿刺性较高(在体组织内穿刺针1G易于切入),易于将切下来的体组织(诊断所需要的检体)回收到穿刺针1G的内部。针管3G由于第一基端38G和第二基端39G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3相比较又薄又锋利,因此穿刺性和提取性更高。此外,在针管3G中,第一外缘33b、第二外缘34b、第三外缘35b及第四外缘36b在顶端区域Z1、中间区域Z2及第一基端区域Z31中是锐角,穿刺性更高。
图48是针对图41所示的图中与轴线方向A垂直的截面用箭头表示第一刃面33G等刃面的法线的图。针管3G随着从顶端朝向基端去,刃面的法线朝向与管状部30的圆周方向C相比较更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向。其结果,针管3G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管3相比较提取性更高。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穿刺针的医疗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00、超声波内窥镜;1、1B、1E、1F、1G、穿刺针(内窥镜用穿刺针);2、2B、2E、2F、2G、插入体;3、3B、3C、3D、3E、3F、3G、针管;30、管状部;31、31B、第一针尖部;31a、第一针尖;32、32B、第二针尖部;32a、第二针尖;33、33B、第一刃面;33b、33Bb、第一外缘;33c、33Bc、第一内缘;33n、33Bn、法线矢量;34、34B、第二刃面;34b、34Bb、第二外缘;34c、34Bc、第二内缘;34n、34Bn、法线矢量;35、35B、第三刃面;35b、35Bb、第三外缘;35c、35Bc、第三内缘;35n、35Bn、法线矢量;36、36B、第四刃面;36b、36Bb、第四外缘;36c、36Bc、第四内缘;36n、36Bn、法线矢量;38、38B、第一基端;39、39B、第二基端;41、第五刃面;42、第六刃面;43、43G、第七刃面;44、44G、第八刃面;4、4B、4G、开口;7、护套;8、操作部。

Claims (20)

1.一种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包括:
管状的管状部;
第一针尖部,其设于所述管状部的顶端部,在该第一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一针尖;以及
第二针尖部,其设于所述管状部的顶端部,在该第二针尖部的顶端具有第二针尖,
所述第一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针尖延伸的第一刃面和第二刃面,
所述第二针尖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针尖延伸的第三刃面和第四刃面,
所述第一刃面、所述第二刃面、所述第三刃面及所述第四刃面形成与所述管状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的边缘,
所述第一针尖部和所述第二针尖部包括:
顶端区域,其包含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
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基端区域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基端区域;以及
中间区域,其位于所述顶端区域和所述基端区域之间,
在从沿着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的方向观察的主视中,所述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
在所述主视中,所述顶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四刃面的法线矢量与同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正交的方向相比相互朝向从其中一个刃面向其中另一个刃面靠近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在所述主视中,
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成锐角的方向,
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四刃面的法线矢量朝向与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成锐角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一外缘,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锐角,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二外缘,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锐角,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三外缘,所述第三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锐角,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四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四外缘,所述第四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锐角,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一内缘,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二内缘,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三内缘,所述第三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四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四内缘,所述第四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顶端区域是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基端区域具有:
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三刃面相连的第一基端;以及
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四刃面相连的第二基端,
所述第一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三刃面的法线矢量从所述第一针尖到所述第一基端为止与所述管状部的圆周方向相比较朝向靠近沿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所述第二刃面的法线矢量和所述第四刃面的法线矢量从所述第二针尖到所述第二基端为止与所述管状部的圆周方向相比较朝向靠近沿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一外缘,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锐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二外缘,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锐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三外缘,所述第三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锐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四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四外缘,所述第四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一内缘,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二内缘,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三内缘,所述第三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四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四内缘,所述第四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角度在所述中间区域是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在所述主视中,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在所述主视中,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二刃面是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对称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在所述主视中,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四刃面是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对称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基端区域具有:
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三刃面相连的第一基端;以及
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四刃面相连的第二基端,
所述第一针尖部和所述第二针尖部具有第五刃面和第六刃面,
所述第五刃面包括:
第一外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五刃面的交点;以及
第三外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三外缘与所述第五刃面的交点,
所述第六刃面包括:
第二外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二外缘与所述第六刃面的交点;以及
第四外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四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形成的第四外缘与所述第六刃面的交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五刃面和所述第六刃面是向沿所述管状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面,随着从所述管状部的基端侧朝向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去,该第五刃面和第六刃面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变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五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五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一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五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五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一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六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六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六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基端去而变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基端区域具有:
所述第一刃面与所述第三刃面相连的第一基端;以及
所述第二刃面与所述第四刃面相连的第二基端,
所述第一针尖部和所述第二针尖部具有第七刃面和第八刃面,
所述第七刃面具有:
第一内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一内缘与所述第七刃面的交点;以及
第三内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三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三内缘与所述第七刃面的交点,
所述第八刃面包括:
第二内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二内缘与所述第八刃面的交点;以及
第四内侧交点,其是由所述第四刃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形成的第四内缘与所述第八刃面的交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七刃面是形成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的曲面,
所述第八刃面是形成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内周面的曲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七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七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一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七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七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一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八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八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基端去而变薄,
所述第八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八刃面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基端去而变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第一连续刃面包含所述第一刃面和所述第三刃面,连续地构成曲面形状,
第二连续刃面包含所述第二刃面和所述第四刃面,连续地构成曲面形状,
该内窥镜用穿刺针具有:
第一连续刃面外缘,其是所述第一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交线;以及
第二连续刃面外缘,其是所述第二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交线,
在所述第一连续刃面外缘,所述第一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顶端区域到所述开口的边缘的第一基端是锐角,
在所述第一连续刃面外缘,所述第一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顶端区域到所述开口的边缘的第一基端是锐角,
在所述第二连续刃面外缘,所述第二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顶端区域到所述开口的边缘的第二基端是锐角,
在所述第二连续刃面外缘,所述第二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所成的角度从所述顶端区域到所述开口的边缘的第二基端是锐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一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连续刃面的基端向所述第一基端靠近而变薄,
所述第一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一连续刃面的基端向所述第一基端靠近而变薄,
所述第二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一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二连续刃面的基端向所述第二基端靠近而变薄,
所述第二连续刃面与所述第二针尖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第二连续刃面的基端向所述第二基端靠近而变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在所述主视中,所述第一连续刃面和所述第二连续刃面是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一针尖和所述第二针尖的直线对称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一刃面、所述第二刃面、所述第三刃面及所述第四刃面是曲面,在所述主视中,所述曲面的曲率相等。
CN202080034272.7A 2019-05-17 2020-05-15 内窥镜用穿刺针 Pending CN1137952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9/019665 2019-05-17
PCT/JP2019/019665 WO2020234919A1 (ja) 2019-05-17 2019-05-17 内視鏡用穿刺針
PCT/JP2020/019451 WO2020235482A1 (ja) 2019-05-17 2020-05-15 内視鏡用穿刺針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5201A true CN113795201A (zh) 2021-12-14

Family

ID=73458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4272.7A Pending CN113795201A (zh) 2019-05-17 2020-05-15 内窥镜用穿刺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71609A1 (zh)
JP (3) JP7150987B2 (zh)
CN (1) CN113795201A (zh)
DE (1) DE112020001742T5 (zh)
WO (2) WO20202349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527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以诺康医疗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超声手术刀的切削部、过渡部及超声手术刀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3798A (ja) 2003-08-28 2005-03-24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穿刺針装置
JP5025840B2 (ja) * 2010-07-30 2012-09-1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医療器具
EP3107461B1 (en) 2014-02-18 2019-07-0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issue collection needle
US10159470B2 (en) * 2014-07-30 2018-12-25 Covidien Lp Exchangeable core biopsy needle
US20180317895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Hoya Corporation Endoscopic biopsy needle tip and methods of us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527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以诺康医疗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超声手术刀的切削部、过渡部及超声手术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7251A (ja) 2022-11-30
JP7442003B2 (ja) 2024-03-01
US20220071609A1 (en) 2022-03-10
WO2020234919A1 (ja) 2020-11-26
JPWO2020235482A1 (zh) 2020-11-26
JP7150987B2 (ja) 2022-10-11
DE112020001742T5 (de) 2022-01-05
JP2023123806A (ja) 2023-09-05
WO2020235482A1 (ja) 2020-11-26
JP7309990B2 (ja)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82309B1 (en) Exchangeable core biopsy needle
US9955956B2 (en) Needle tube
US9693803B2 (en) Puncture needle for endoscope and biopsy system
EP3178405B1 (en) Puncture needle for endoscope
US9610067B2 (en) Biopsy needle
KR20150116689A (ko) 초음파 유도 세침 흡인생검용 바늘
JP7442003B2 (ja) 内視鏡用穿刺針
EP2617363B1 (en) Specimen collection treatment instrument
EP3618727A1 (en) Endoscopic biopsy needle tip and methods of use
CN110730632B (zh) 内窥镜用穿刺针
US10182798B2 (en) Exchangeable core biopsy needle
JP7315707B2 (ja) 生検針及び組織採取装置
EP2904976B1 (en) Biopsy instrument
US11229423B2 (en) Tissue collecting instru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