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8267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8267A
CN113778267A CN202111068959.5A CN202111068959A CN113778267A CN 113778267 A CN113778267 A CN 113778267A CN 202111068959 A CN202111068959 A CN 202111068959A CN 113778267 A CN113778267 A CN 113778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touch
display panel
data
supply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89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78267B (zh
Inventor
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6895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8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8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8267A/zh
Priority to US17/554,439 priority patent/US1178957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78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8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窄化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显示面板的引线区域包括第一引线区域、第二引线区域和第三引线区域;触控引线包括位于第一引线区域的第一触控引线、位于第二引线区域的第二触控引线和位于第三引线区域的第三触控引线;第一触控引线位于触控膜层;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显示膜层;电源电压引线包括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异层设置,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触控引线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至少部分交叠。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且,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显示器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类显示器层出不穷,出现了如液晶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等显示技术。在此基础上,3D显示、触控显示、曲面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等技术也不断涌现。
对于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在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大量用于传输触控信号的触控引线,导致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面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减小显示面板中触控引线所占用的空间,窄化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引线区域和绑定区域;
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触控电极、像素单元和电源电压信号线,所述触控电极位于触控膜层,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显示膜层,所述触控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远离衬底的一侧;
所述引线区域包括触控引线和电源电压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包括触控焊盘;所述触控焊盘通过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电源电压引线与所述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引线区域包括第一引线区域、第二引线区域和第三引线区域;所述第二引线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域和所述第三引线区域之间;所述第一引线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引线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
所述触控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域的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二引线区域的第二触控引线和位于所述第三引线区域的第三触控引线;
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触控膜层;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所述电源电压引线包括第一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异层设置,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至少部分交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令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显示膜层,可以减小引线区域的面积。
而且,在将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设置在显示膜层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异层设置,在减小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的同时,可以保证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设置空间。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一方面,可以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有限平面空间内设置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引线区域的面积。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与其他走线或器件不交叠的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让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分别具有较大的线宽,有利于减小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电阻,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保证显示效果和触控效果的均一性。
特别的,在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自容式触控技术时,在自容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和触控引线的数量很多,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能够保证自容触控显示面板的引线区域具有较小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另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沿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引线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沿DD’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引线区域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8沿EE’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6沿DD’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三引线区域的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引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引线区域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沿FF’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6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引线区域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引线区域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触控引线,但这些触控引线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位于不同位置处的触控引线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触控引线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触控引线,类似地,第二触控引线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触控引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另一种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4沿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显示膜层2和触控膜层3。触控膜层3位于显示膜层2远离衬底1的一侧。其中,显示膜层2为形成有像素单元,能够用于实现画面显示的膜层。触控膜层3为形成有触控电极,能够实现触控操作的膜层。
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出光颜色的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发光单元和像素驱动电路。如图3和图5所示,显示膜层2可以包括驱动器件膜层21和发光膜层22。发光膜层22位于驱动器件膜层21远离衬底1的一侧。发光膜层22中形成有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2201、发光材料层2200和第二电极22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发光材料层2200位于第一电极2201和第二电极2202之间。在此定义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发光单元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未设置发光单元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NA。
驱动器件膜层21中形成有像素驱动电路、周边电路和包括显示信号线在内的多种信号线。显示信号线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像素驱动电路与上述发光单元220电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和周边电路均包括薄膜晶体管T。在图3和图5中,仅示出了像素驱动电路中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一个薄膜晶体管T作为示意。示例性的,上述像素驱动电路和显示信号线可以位于显示区域AA。周边电路可以位于非显示区域NA。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器件膜层21中设有多个金属层,以用于形成各个不同的结构。例如,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驱动器件膜层21中设置至少三层金属层。
如图3所示,驱动器件膜层21包括位于衬底1的同一侧的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第二金属层M2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第三金属层M3之间,第三金属层M3位于第二金属层M2远离衬底1的一侧。
如图5所示,除与图3相同的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外,驱动器件膜层21还包括第四金属层M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的材料包括钼,第三金属层M3和第四金属层M4的材料包括铝。
上述显示信号线包括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数据电压信号线和电源电压信号线。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金属层M1可以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T的栅极和扫描信号线。第三金属层M3可以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数据信号线和电源电压信号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C,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中的其中两层可以分别用于形成存储电容C的两个电极板。如图3和图5所示为令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分别形成存储电容C的两个电极板的一种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膜层2还包括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T的沟道的半导体层210。半导体层210和衬底1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211。半导体层210和第一金属层M1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212。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213。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之间设置有第四绝缘层214。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绝缘层211、第二绝缘层212、第三绝缘层213和第四绝缘层214可以均为无机绝缘层。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三金属层M3远离衬底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有机层91。如图5所示,第四金属层M4远离衬底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有机层92。第一有机层91和第二有机层92作为平坦化层,能够提供一平坦表面,便于后续发光单元220的制备。
可选的,如图3和图5所示,显示膜层2还包括封装层23。封装层23位于发光膜层22远离驱动器件膜层21的一侧。示例性的,封装层23可以形成为由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层叠设置的薄膜封装结构。
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触控膜层3中形成有触控电极300和触控信号线301。触控电极300和触控信号线301位于显示区域AA。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膜层3可以包括第一触控导电层31和第二触控导电层32。第一触控导电层31和第二触控导电层32中的其中一层可以用于形成触控电极300,另一层用于形成触控信号线301。如图3和图5所示为令触控电极300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31,令触控信号线301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32的一种示意图,触控电极300和触控信号线301通过开设于触控绝缘层33的过孔330电连接。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令触控电极300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32,令触控信号线301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31,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采用自容式触控技术,多个触控电极300在显示面板内阵列式排布。触控电极300可以和上述发光单元(图1未示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触控电极300中设置多个开口,并令开口与发光单元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交叠。触控电极300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如此设置,可以在减小触控电极300的电阻,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速率的同时,避免触控电极300影响发光单元的出光,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如图3所示,发光膜层22和显示膜层2之间可以设置有缓冲层8。缓冲层8的设置可以保证在刻蚀形成触控电极300和/或触控信号线301时,如果出现过刻,不会影响到显示膜层2中的结构。示例性的,缓冲层8的材料可以为无机材料。
可选的,如图5所示,在显示区域AA中,至少部分封装层23可以复用为缓冲层。例如,在将封装层23设置为包括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层叠设置的薄膜封装结构时,位于薄膜封装结构靠近触控膜层3的一侧的无机封装层可以复用为缓冲层。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非显示区域NA包括绑定区域BA和引线区域LA。示例性的,绑定区域BA和引线区域LA沿第二方向y排布。绑定区域BA位于引线区域LA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
上述绑定区域BA包括多个焊盘,多个焊盘包括显示焊盘和触控焊盘6。显示焊盘包括电源信号焊盘和数据焊盘。
引线区域LA包括传输多种信号的引线。例如,引线包括显示引线和触控引线4。显示引线包括电源电压引线和数据引线。电源焊盘通过电源电压引线与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数据焊盘通过数据引线与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触控焊盘6通过触控引线4与相应的触控电极300电连接。
在显示面板中的各膜层制作完成后,可以将显示焊盘与显示芯片绑定连接,以及,将触控焊盘6与触控芯片绑定连接。在该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显示芯片通过包括各显示信号线向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多种显示用信号,在多种显示用信号的驱动下,像素驱动电路驱动发光单元点亮以进行显示。在对该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操作时,当手指触摸到显示面板时,手指和触控电极300之间会产生电容,该电容会叠加到触控电极300的对地电容中,引起触控电极300对地电容的改变,触控电极300对地电容的改变量可以通过与触控电极300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301传输到触控芯片中,触控芯片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量可以确定触控位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上述触控芯片和显示芯片可以整合设计为单一集成芯片200,即,采用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技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上述引线区域LA包括第一引线区域LA1、第二引线区域LA2和第三引线区域LA3。示例性的,第一引线区域LA1、第二引线区域LA2和第三引线区域LA3沿第二方向y排布。第二引线区域LA2位于第一引线区域LA1和第三引线区域LA3之间。第一引线区域LA1位于第二引线区域LA2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
触控引线4包括位于第一引线区域LA1的第一触控引线41、位于第二引线区域LA2的第二触控引线42和位于第三引线区域LA3的第三触控引线43。第二触控引线42连接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三触控引线43。第一触控引线41、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的延伸方向可以不同,且,第一触控引线41、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各自均可以设置为包括单一延伸方向的线段,或者,也可以设计为具有多段延伸方向不同的线段组成的折线。
可选的,第一触控引线41与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301相邻设置且连接。第三触控引线43与位于绑定区域BA中的触控焊盘6相邻设置且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触控引线41位于触控膜层3,即,第一触控引线41采用触控膜层3中的至少部分膜层形成。
示例性的,在第一引线区域LA1和显示区域AA相邻设置时,第一触控引线41可以和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301同层设置,即,第一触控引线41可以由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301直接延伸至第一引线区域LA1而形成。触控信号线301和第一触控引线41之间无需换线。
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位于显示膜层2。即,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采用显示膜层2中的至少部分膜层形成。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可以采用显示膜层2中的同一膜层形成。如图3所示,二者可以均位于第三金属层M3。
或者,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也可以采用显示膜层2中的不同膜层形成。如图5所示,第二触控引线42可以位于第四金属层M4,第三触控引线43可以位于第三金属层M3。
示例性的,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引线区域LA还包括第一换线孔区域KA1,第一换线孔区域KA1位于第一引线区域LA1和第二引线区域LA2之间。第一换线孔区域KA1包括第一换线孔V1,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通过第一换线孔V1连接。第一换线孔V1开设于位于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之间的绝缘层中。绝缘层包括一层或多层子绝缘层。在图3中,位于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之间的绝缘层包括触控绝缘层33和第一有机层91。在图5中,位于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之间的绝缘层包括触控绝缘层33和第二有机层92。
如图3和图5所示,封装层23从显示区域AA延伸至第一引线区域LA1。并且,在第一引线区域LA1,沿显示区域AA指向第一引线区域LA1的方向,封装层23的厚度逐渐减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换线孔V1避开封装层23设置,以减小第一换线孔V1的深度和开口面积,从而减小引线区域LA的面积。
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引线区域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6沿DD’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8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引线区域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图9为图8沿EE’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上述电源电压引线包括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指的是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与第三触控引线43至少部分交叠的电源电压引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也位于显示膜层2。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异层设置。异层设置的膜层在显示面板的制程中具有先后顺序,非同步形成。
在图6和图7所示结构中,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位于第三触控引线43靠近衬底1的一侧。
在图8和图9所示结构中,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位于第三触控引线43远离衬底1的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令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位于显示膜层2。例如,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同层设置,如此设置,无需使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通过过孔连接。如果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通过过孔连接,为保证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的连接可靠性,过孔的面积无法设置的过小,即,引线区域LA内需要留有空间以保证过孔具有足够的设置空间,因此,采用如图3所示方式,通过避免设置连接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的过孔,可以减小引线区域LA的面积。
或者,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分别位于显示膜层2中的两个导电膜层中,与将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显示膜层2,另一者设置于触控膜层3的方案相比,由于显示膜层2中两个导电膜层之间的距离小于显示膜层2中任一导电膜层到触控膜层3中任一导电膜层之间的距离,因此,基于图5的设置方式,在令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通过过孔连接时,可以将该过孔的深度设置的较小,从而可以减小该过孔所占的面积,进而减小引线区域LA的面积。
即,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通过将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设置在显示膜层2中,可以减小引线区域LA的面积。
而且,在将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设置在显示膜层2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异层设置,在减小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的同时,可以保证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设置空间。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一方面,可以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有限平面空间内设置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引线区域LA的面积。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与其他走线或器件不交叠的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让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分别具有较大的线宽,有利于减小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电阻,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保证显示效果和触控效果的均一性。
特别的,在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自容式触控技术时,在自容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和触控引线的数量很多,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能够保证自容触控显示面板的引线区域LA具有较小面积。
示例性的,在设置绑定区域BA中的焊盘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包括触控焊盘和数据焊盘在内的多种焊盘划分为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焊盘行。如图1所示,多个焊盘行60沿第二方向y排布,每个焊盘行6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多个焊盘。位于同一个焊盘行60中的多个焊盘包括触控焊盘6和/或显示焊盘。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如此设置,与将绑定区域BA中的所有的焊盘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排列为一行的方案相比,可以减小绑定区域BA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
结合图3和图5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显示膜层2的上方至少覆盖有缓冲层8。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位于显示膜层2,能够保证包括图1所示的第三触控引线431和第三触控引线432在内的第三触控引线不会裸露在待绑定的显示面板的表层。如此设置,即便出现绑定工艺偏差,也不会使集成芯片200上本应与触控焊盘600连接的引脚与第三触控引线431或第三触控引线432连接,能够保证信号的正常传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引线区域LA2可以为能够弯折的弯折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引线区域LA2设置为弯折区,使得第三引线区域LA3和绑定区域BA可以通过弯折区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可选的,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引线区域LA2仅包括弯折金属层W1和有机绝缘层,第二触控引线42位于弯折金属层W1,弯折金属层W1位于显示膜层2。有机绝缘层包括上述第一有机层91和/或第二有机层92。第二引线区域LA2不包括无机层,以提高第二引线区域LA2的可弯折性能。弯折金属层W1位于中性面或者靠近中性面的位置。其中,中性面为弯折区中的各个膜层在弯折过程中受到应力最小的膜层。中性面的确定可以根据弯折区中各个膜层的厚度和模量来确定。
可选的,除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外,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压引线还包括第二电源电压引线,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指的是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与第三触控引线43不交叠的电源电压引线。
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电源电压引线中增设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电连接的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与仅设置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作为电源电压引线的方案相比,可以增大包括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和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在内的电源电压引线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有利于减小电源电压引线的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
可选的,在设置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时,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三触控引线43和形成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至少部分膜层同层设置。在此,同层设置的两个膜层在显示面板的制程中可以通过同一道图案化工艺形成。如此设置,可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工艺。
如图7所示,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同层设置。
如图9所示,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第三触控引线43和其中一层金属层同层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将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设置于第三金属层M3时,位于第三引线区域LA3的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也位于第三金属层M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包括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位于上述第一金属层M1或第二金属层M2。图7为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位于第二金属层M2的示意图。
或者,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6沿DD’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上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还包括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和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并联连接,以减小第一电源电源电压引线51的电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中的其中一者位于第一金属层M1,另一者位于第二金属层M2。如图10所示为令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位于第一金属层M1的示意图。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通过开设于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之间的绝缘层中的至少两个过孔500电连接。
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第三触控引线43和数据引线81在第一方向x上至少部分交叠。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数据引线81可以位于显示膜层2中的第一金属层M1或第二金属层M2。示例性的,在设置多条数据引线81时,对于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81,其中一条可以位于第一金属层M1,另一条位于第二金属层M2,以增大同层设置的相邻两条数据引线81之间的距离,降低同层设置的相邻两条数据引线81之间短路的可能性。
并且,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三触控引线43和数据引线81不交叠。如此设置,以减小二者的耦合干扰。
示例性的,如图7和图10所示,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和数据引线81之间具有距离,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不交叠。
如图7所示,在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设置为包括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且,将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设置于第二金属层M2时,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与位于第二金属层M2的数据引线81之间具有距离,二者之间由第四绝缘层214隔开,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良好绝缘。
如图10所示,在将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设置为包括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且,将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设置于第二金属层M2,将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设置于第一金属层M1时,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11与位于第二金属层M2的数据引线81之间具有距离,二者之间由第四绝缘层214隔开,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良好绝缘。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12与位于第一金属层M1的数据引线81之间具有距离,二者之间由第三绝缘层213隔开,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良好绝缘。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驱动器件膜层21中还设置有第四金属层M4时,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令第二触控引线42位于第四金属层M4,令第三触控引线43位于第三金属层M3。引线区域LA还包括第二换线孔区域KA2,第二换线孔区域包括第二换线孔V2,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通过第二换线孔V2电连接。第二换线孔V2开设于位于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的第一有机层91中。
如图9所示,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位于第四金属层M4。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包括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21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21位于第三金属层M3,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位于第四金属层M4。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厚度,减小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
如图9所示,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21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具有距离,二者之间由第一有机层91隔开,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良好绝缘。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三引线区域LA3,数据引线81与第三触控引线43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不交叠,以减弱二者之间的耦合。
在将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设置于第三触控引线43远离衬底1的一侧时,可选的,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三引线区域的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俯视图,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包括通孔510。通孔510的设置能够为位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靠近衬底1的一侧的第一有机层91中释放出的气体提供传输通道,避免将第一有机层91中释放出的气体集中限制在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和第一有机层91之间,能够避免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中出现鼓包。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引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14为第三引线区域的另一种俯视示意图,在驱动器件膜层21中还设置有第四金属层M4时,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令第二触控引线42和第三触控引线43均位于第四金属层M4。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位于第三金属层M3。
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包括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21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521位于第三金属层M3,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位于第四金属层M4;双层金属层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厚度,减小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
如图14所示,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具有距离,二者之间由第二有机层92隔开,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良好绝缘。
示例性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数据引线81与第三触控引线4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至少部分交叠。在第三引线区域LA3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设置在数据引线81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传输固定信号,因此,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设置可以屏蔽第三触控引线43和数据引线81之间的信号的干扰。
而且,在第三引线区域LA3,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43和数据引线81交叠设置,有利于减小二者所占用的平面面积,换句话说,在有限的平面面积内,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三触控引线43和/或数据引线81的横截面积做的更大,有利于减小第三触控引线43和/或数据引线81的电阻。
如图7、图9、图10和图14所示,引线区域L还包括有机层9。
如图7和图10所示,有机层9位于第三触控引线43远离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一侧。
如图9和图14所示,有机层9包括第一有机层91和第二有机层92。第一有机层91位于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之间。在图9中,第二有机层92位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远离第三触控引线43的一侧。在图14中,第二有机层92位于第三触控引线43远离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一侧。
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材料的厚度可以做的较大。而且,有机材料的介电常数通常较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上述有机层9,可以减小第三触控引线43与其他引线之间的耦合电容。
如图7、图9、图10和图14所示,有机层9包括镂空部9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镂空部90与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交叠。在制作有机层9时,在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制备完成后,首先整层形成有机材料层。然后在对应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位置处,将有机材料层的至少部分刻蚀掉以形成镂空部90,即,对有机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得到图案化的有机层9。这样设置,与形成具有整层结构的有机层相比,相当于减小了有机层9的面积,继而能够减少有机层在后续的制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气体量,从而能够降低在显示面板内的膜层上形成鼓包的可能性。
而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对应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的位置设置镂空部90,在对应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的位置处保留有机层9,能够保证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和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的良好绝缘,且也能够减弱二者之间的信号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指出的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同层设置,指的是二者采用同一道工艺形成。二者距离衬底1的距离可以不同。如图14所示,第三触控引线43与第一电源电压引线51之间具有第一有机层91,在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所在位置,第一有机层91被去掉在该位置处形成镂空部90。即,第三触控引线43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与衬底1的距离,但二者仍为同层设置,即,在制作时,先形成包括镂空部90的有机层,再通过一道工艺同步形成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三触控引线43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522。
示例性的,如图9、图10和图14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8,缓冲层8至少部分位于镂空部90内。
如图6所示,第三引线区域LA3包括多簇数据引线簇810和多簇第三触控引线簇430,数据引线簇810包括多条数据引线81,第三触控引线簇430包括多条第三触控引线43;相邻两簇数据引线簇81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数据引线簇中810相邻两条数据引线81之间的距离;相邻两簇第三触控引线簇43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第三触控引线簇430中相邻两条第三触控引线43之间的距离。
至少部分第二电源电压引线5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簇第三触控引线簇43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第三触控引线43进行分簇设置,结合图7所示,可以在有机层9中设置镂空部90,镂空部90的设置可以减小有机层9的面积,减少有机层9在后续制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气体量。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在设计第一引线区域LA1中的第一触控引线41时,通常来说,设置有各种焊盘的绑定区域(图15未示出)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小于显示区域AA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绑定区域中,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触控焊盘的间距也小于显示区域AA中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基于该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将至少部分第一触控引线设置为包括如图2所示的斜线段X1,斜线段X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并令多条第一触控引线所在的第一引线区域LA1呈现出如图15所示的上宽下窄的近似扇形形状。
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1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引线区域LA还包括第一换线孔区域KA1,第一换线孔区域KA1位于第一引线区域LA1和第二引线区域LA2之间。第一换线孔区域KA1种设置有第一换线孔V1。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通过第一换线孔V1连接。第一触控引线41和第二触控引线42的延长线相交于第一换线孔V1。
在设置对应多条触控引线4的多个第一换线孔V1时,在第二引线区域LA2为弯折区时,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换线孔V1与第二引线区域LA2相邻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引线区域LA2中的走线之间的间距较大,以使第二引线区域LA2中的各个走线具有较好的可弯折性能。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换线孔V1靠近第二引线区域LA2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第二引线区域LA2中走线间距较大的特点,在保证各个第一换线孔V1中金属的最小接触面积的同时,无需增设额外的空间来设置多个第一换线孔V1,有利于充分利用引线区域LA中的空间。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在设置位于第二引线区域LA2的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2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2划分为包括多簇第二触控引线簇420,第二触控引线簇420包括多条上述第二触控引线42;相邻两簇第二触控引线簇420之间的距离d1大于等于同一第二触控引线簇420中相邻两条第二触控引线42之间的距离d2。图15以在第二引线区域LA2中设置三簇第二触控引线簇420作为示意。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触控引线42分簇设置,由于第二触控引线42与第一换线孔V1相连,因此,相当于将多个第一换线孔V1进行了分组设置。也即,相当于将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1也进行了分簇设置。一簇第一触控引线41通过一组第一换线孔V1连接至一簇第二触控引线簇420。
与将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2集中设置为一簇的方案相比,如图16所示,图16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中所有的第二触控引线42’集中设置在一起,与第二引线区域LA2’相邻的第一换线孔V1’也集中设置,即,第二引线区域LA2’仅包括一簇第二触控引线簇420’。第一换线孔区域KA’仅包括一组第一换线孔组。如此一来,在第一引线区域LA1’中,必然存在相当一部分第一触控引线41’与第二触控引线簇420’在第一方向x上距离较远。如图16所示,在将第二触控引线簇420’的中心与第一引线区域LA1’的中心对应设置时,以图16所示方位为例,位于第一引线区域LA1’的左右两侧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1’将都需要设置具有较大倾斜角度的斜线段X1’。由于走线存在线宽,且为保证走线之间的良好绝缘,以及考虑工艺误差,走线与走线之间的间距不能无限压缩。因此,倾斜设置的第一触控引线41’的数量越多,将导致第一引线区域LA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就会越大。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位于第二引线区域LA2中的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2分为至少两簇,对比图15和图16可以看出,基于图15所示结构,可以使多个第二触控引线簇420分散设置,可以将每一个第二触控引线簇420都尽量靠近相应位置处的第一触控引线41设置,如此一来,与图16所示的将第一引线区域LA1内所有的第一触控引线都集中拉到一个位置相比,基于图15的设置方式,连接至每一个第二触控引线簇420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1的数量减少,因此,在保证走线的线宽和最小间距的情况下,第一引线区域LA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减小。对比图15和图16可以看出,在图15中,第一引线区域LA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D1,在图16中,第一引线区域LA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D2,D1<D2。
如前所述,在将第二引线区域LA2设置为可弯折的弯折区时,在第二引线区域中,数据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同层设置,二者均位于中性面或靠近中性面的位置。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引线区域的示意图,在第二引线区域LA2,数据引线包括多簇数据引线簇820。数据引线簇820包括多条数据引线82,相邻两簇数据引线簇82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数据引线簇820中相邻两条数据引线82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数据引线簇820和第二触控引线簇420交替排布。
如图17所示,在第二引线区域LA2中,数据引线簇820和第二触控引线簇420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设置,以合理利用第二引线区域LA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二引线区域LA2中数据引线82和第二触控引线42的粗细不作限定。在图17中以具有不同粗细的线段表示数据引线82和第二触控引线42仅为清楚区分二者所做的示意,并不代表二者的实际线宽情况。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引线区域的示意图,在将第二引线区域LA2设置为弯折区时,弯折区存在弯折轴100,在第二引线区域LA中,第二触控引线42和数据引线82与弯折轴100之间具有夹角,夹角为非直角。如此设置,与将第二触控引线42或数据引线82与弯折轴100垂直设置相比,可以减小弯折状态下第二触控引线42和数据引线82上的应力,降低了第二触控引线42和数据引线82在弯折区内发生断裂的概率,保证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8所示意的第二触控引线42和数据引线82的形状仅为示意,任何其他将第二触控引线42和数据引线82与弯折轴之间设置为具有非直角夹角的方案均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的,在设计位于第三引线区域LA3的第三触控引线和数据引线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三触控引线和数据引线的设置与集成芯片200中各引脚的设置相对应。例如,在集成芯片200中显示引脚和触控引脚分簇设置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三引线区域LA3中的数据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也分簇。在显示引脚和触控引脚不分簇时,数据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不分簇。
可选的,如图3、图5和图12所示,上述触控焊盘6包括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第一导电层61位于触控膜层3,第二导电层62位于显示膜层2。第二导电层62与第三触控引线43电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引线区域LA3和绑定区域BA相邻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导电层62可以和第三触控引线43同层,即,二者之间直接相连,不再设置换线孔。
或者,如图12所示,第二导电层62可以和第三触控引线43异层设置,二者通过第三换线孔V3电连接。
如图3、图5和图12所示,第一导电层61的设置可以使触控焊盘6相对于相邻的区域形成一个凸起的结构,便于与后续的集成芯片200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400进行绑定连接。
如图3、图5和图12所示,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之间包括无机绝缘层64。无机绝缘层64包括通孔640,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通过通孔640电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孔6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发明实施例避免在绑定区域BA设置有机层,在后续的高温压合工艺中,可以保证绑定区域BA中的膜层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变形。
示例性的,如图5和图12所示,触控焊盘6还包括第三导电层63,第三导电层63位于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之间,第三导电层63分别与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电连接。第三导电层63的设置可以减小触控焊盘6的电阻。示例性的,第三导电层63可以与显示区域AA中已有的膜层同层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9所示,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0。其中,显示面板10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9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令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显示膜层,可以减小引线区域的面积。
而且,在将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设置在显示膜层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异层设置,在减小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三触控引线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的同时,可以保证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设置空间。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一方面,可以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有限平面空间内设置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引线区域的面积。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与其他走线或器件不交叠的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让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分别具有较大的线宽,有利于减小第三触控引线和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电阻,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保证显示效果和触控效果的均一性。
特别的,在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自容式触控技术时,在自容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和触控引线的数量很多,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能够保证自容触控显示面板的引线区域具有较小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引线区域和绑定区域;
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触控电极、像素单元和电源电压信号线,所述触控电极位于触控膜层,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显示膜层,所述触控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远离衬底的一侧;
所述引线区域包括触控引线和电源电压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包括触控焊盘;所述触控焊盘通过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电源电压引线与所述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引线区域包括第一引线区域、第二引线区域和第三引线区域;所述第二引线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域和所述第三引线区域之间;所述第一引线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引线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
所述触控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区域的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二引线区域的第二触控引线和位于所述第三引线区域的第三触控引线;
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触控膜层;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所述电源电压引线包括第一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异层设置,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线区域为弯折区,所述第二引线区域仅包括弯折金属层和有机绝缘层,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位于所述弯折金属层,所述弯折金属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焊盘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触控膜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包括无机绝缘层,所述无机绝缘层包括通孔,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通孔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膜层包括驱动器件膜层;所述驱动器件膜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三金属层之间,所述第三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数据电压信号线;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数据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数据焊盘;所述数据焊盘通过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第二引线区域,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同层;所述数据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不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线区域包括多簇数据引线簇和多簇第二触控引线簇,所述数据引线簇包括多条所述数据引线,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簇包括多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相邻两簇所述数据引线簇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所述数据引线簇中相邻两条所述数据引线之间的距离;相邻两簇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簇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簇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引线区域,所述数据引线簇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簇交替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均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包括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或所述第二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还包括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和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和所述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中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数据电压信号线;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数据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数据焊盘;所述数据焊盘通过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第三引线区域,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和所述数据引线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不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引线区域,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和所述数据引线之间具有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引线区域包括多簇数据引线簇和多簇第三触控引线簇,所述数据引线簇包括多条所述数据引线,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簇包括多条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相邻两簇所述数据引线簇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所述数据引线簇中相邻两条所述数据引线之间的距离;相邻两簇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簇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同一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簇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之间的距离;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簇所述第三触控引线簇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远离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层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镂空部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不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引线区域,所述电源电压引线还包括第二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同层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器件膜层还包括第四金属层,所述第四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或所述第三金属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
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和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不交叠;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数据电压信号线;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数据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数据焊盘;所述数据焊盘通过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第三引线区域,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
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和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子电源电压引线和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不交叠;所述第二子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数据电压信号线;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数据引线;
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数据焊盘;所述数据焊盘通过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第三引线区域;所述数据引线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不交叠。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区域还包括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层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镂空部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引线不交叠。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引线包括通孔。
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068959.5A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778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8959.5A CN113778267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554,439 US11789572B2 (en) 2021-09-13 2021-12-17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8959.5A CN113778267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8267A true CN113778267A (zh) 2021-12-10
CN113778267B CN113778267B (zh) 2024-04-16

Family

ID=78843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8959.5A Active CN113778267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9572B2 (zh)
CN (1) CN11377826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261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22172A1 (zh) * 2022-07-28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4065314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19882A (zh) * 2022-09-29 2024-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13545A1 (en) * 2016-10-21 2018-04-2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67523A (ko) * 2018-12-04 2020-06-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잡음을 감소시킬 수 있는 터치방식 표시장치
CN112582433A (zh) * 2020-12-25 2021-03-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87962A (zh) * 2019-12-17 2021-06-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型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0862B2 (en) * 2017-09-07 2019-07-23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supplemental loading structures
KR102427667B1 (ko) * 2017-09-26 2022-08-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80755B1 (ko) * 2017-10-25 2022-03-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14940B1 (ko) 2017-10-31 2022-06-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200039862A (ko) * 2018-10-05 2020-04-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670355B1 (ko) * 2018-12-28 2024-05-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표시장치
CN110992834A (zh) * 2019-12-19 2020-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550414B2 (en) * 2020-12-30 2023-01-1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13545A1 (en) * 2016-10-21 2018-04-2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67523A (ko) * 2018-12-04 2020-06-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잡음을 감소시킬 수 있는 터치방식 표시장치
CN112987962A (zh) * 2019-12-17 2021-06-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型显示面板
CN112582433A (zh) * 2020-12-25 2021-03-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261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22172A1 (zh) * 2022-07-28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4065314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89572B2 (en) 2023-10-17
CN113778267B (zh) 2024-04-16
US20220107706A1 (en) 2022-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7826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37444B2 (en) Flexible display substrat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bonding regions,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742481B (zh)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761359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035013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606388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CN11001859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9178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08916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4120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062441B (zh) 阵列基板
WO2023142504A1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06139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425046A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US202400296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4284302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39018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touch apparatus
CN11014860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36139B (zh) 可折叠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00439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5149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02723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1853502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electrode connecting pads disposed in arc shape
TWI595298B (zh) 顯示面板
US1203277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