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15A - 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选择参与 - Google Patents

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选择参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15A
CN1137715A CN96105495A CN96105495A CN1137715A CN 1137715 A CN1137715 A CN 1137715A CN 96105495 A CN96105495 A CN 96105495A CN 96105495 A CN96105495 A CN 96105495A CN 1137715 A CN1137715 A CN 1137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essage
layer
switching node
describe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05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370C (zh
Inventor
布鲁斯·梅里尔·贝尔斯
斯递芬·马克斯·瑟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T&T IP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T&T IPM Corp filed Critical AT&T IP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37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7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3Arrangements for multi-party communication, e.g. for con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ubscribers to a common circuit, i.e. affording conference facilities
    • H04M3/567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Interconnec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tercoms, And Inte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通过通信终端随时改变在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期间所用的媒体类型的方法和设备。根据用户的输入,通信终端可以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呼叫带宽改变媒体的类型。此外,控制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得到通信终端在参与会议呼叫上的变动情况的信息,将这信息发送给参与会议呼叫的其他各通信终端。

Description

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选择参与
本发明涉及多媒体电信会议呼叫,具体地说,涉及在多媒体电信会议呼叫中各方使用的媒体类型。
随着多媒体电信会议呼叫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为了举行会议而要求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情况。多媒体电信会议的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在各点之间传输这种信息的费用相当高。由于使用多媒体形式有许多优点,因此多媒体会议呼叫的用户愿意付这么高的费用。然而,还是有必要尽量降低这费用的。在一个涉及许多人参加的多媒体电话会议期间,并不是分别处于各地的每个人都需要或希望接收所使用的各种媒体,除了在电话会议的某些特定时间以外。例如,某个人可能只对会议的某个部分感兴趣,因此只需要在会议进行到这部分时进行监视。
所以,对于多媒体会议呼叫的参加者来说,要求只利用他们在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每一阶段所需的那些媒体。
一种在多媒体会议呼叫期间可以随时改变所接收的媒体的类型的通信终端解决了上述问题,促进了技术。这种通信终端可以按照用户的输入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呼叫带宽来改变媒体类型。此外,一个控制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得到通信终端在参与会议呼叫上的变动情况的信息后,将这信息发送给参与会议呼叫的其他各通信终端。
在本说明的附图中:
图1例示了一个实现本发明的系统;
图2例示了体现本发明的消息流;
图3例示了实现本发明所用的各种消息;
图4例示了本发明所用的软件体系结构;
图5在逻辑上例示了在一个交换节点内建立的信令和传送通路;
图6例示了一个呼叫通过网络、传送、会话、应用这几个软件层的逻辑结构;
图7、8和9以流程图形式例示了网络层对各传送消息的响应;
图10和11以流程图形式例示了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通信终端所执行的操作;
图12例示了一个会议表;
图13以流程图形式例示了控制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所执行的操作;
图14例示了两个呼叫通过网络、传送、会话、应用这些软件层的逻辑结构;
图15例示了一个会议呼叫通过网络、传送、会话、应用这些软件层的逻辑结构;以及
图16例示了一个通信终端。
图1示出了一个实现本发明的系统。各通信终端分别通过PRI链路接到相应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102和103通过PRI链路112至116相互连接。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很容易看出,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交换节点也由PRI链路或其他通信链路相互连接。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还容易看出,对于通信终端来说,如果PRI链路是BRI链路、采用图象和数据压缩技术的话,也能完成同样的功能。交换节点的工作情况和软件结构的有关内容可参阅美国专利5,386,466“分布式通信系统的自动初始化”(“Antomatic Initializa-tion of a Distribute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该专利在此列作参考专利。带视频网络的交换节点的有关内容可参阅1993年6月30日递交、转让给本申请同一受让方的美国专利申请08/085997(现为美国专利5,473,367)“采用蔡珀森的电视收看选择”(“Video View Selection by a Chairperson”),该申请在此也列作参考。
为了说明图1所示系统的工作情况,考虑下面这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通信终端101对在通信终端101、104和106之间的多媒体会议呼叫建立进行控制。通信终端101通过向交换节点102传输ISDN消息控制这个会议的建立。这个多媒体会议包括视频、话音、以及用来投影图形的高速数据通信传送。视频、话音和高速数据也称为参与功能。在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期间,通信终端104的用户希望只观看可视图形显示而不要伴随的话音和视频,以节约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费用。在会议呼叫中,电视正用来为这呼叫的参加者进行显示。为此,通信终端104通过交换节点103和102向通信终端101发送一个传送(TRANS)消息,指示撤除对电信终端104的视频和话音通信。交换节点103和102对这个传送消息作出响应,从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沿通信终端101通过交换节点102和103至通信终端104的呼叫通路(也称为呼叫分支)撤除视频和话音通信。通信终端101对这传送消息作出响应,向通信终端104发送一个传送完成(TRANS-COM)消息,确认减少通信。此外,通信终端101向通信终端106发送一个消息,明确通信终端104现在接收的只是高速数据通信。其优点是,通信终端101和106分别对相应用户都是显示通信终端104现在只接收高速数据的这个情况。
以后,当通信终端104的用户希望接收多媒体会议呼叫的视频、话音和高速数据通信时,就向通信终端104输入这个情况。由于用户看了所显示的可视图形,因此用户可能已经决定重新开始全面参与会议。通信终端104对用户输入作出响应,发送一个传送消息,指示在会议呼叫的通向通信终端104的分支中需要增加视频和话音。交换节点102和103对这个传送消息作出响应,自动将通信终端104包括在全面参与多媒体会议呼叫之内。通信终端101对这个传送消息作出响应,回答一个传送完成消息。此外,通信终端101向通信终端106发送一个消息,通知通信终端106,现在通信终端104正全面加入会议呼叫。通信终端101和106将这个情况分别通知各自的用户。
考虑下面两个例子将有助于理解图1所示的交换节点和通信终端根据这些新的传送消息进行工作的情况。这两个例子是以两个通信终端之间的呼叫为基础来说明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这些新的传送消息的作用。这些消息对于会议呼叫的作用下面将结合图10至15详细说明。假设通信终端101向通信终端104发起逻辑呼叫。如所周知,在ISDN信令协议中,首先由通信终端101通过交换节点102和103向通信终端104发送一个建立消息。每个交换节点对这个建立消息作出响应,建立起必要的呼叫信息。收到建立消息后,通信终端104就向它的用户告警,并向通信终端101发回一个告警消息。当用户回答呼叫时,通信终终104向交换节点103发送一个连接消息。收到连接消息后,交换节点103建立一个逻辑通路,向交换节点102发送一个连接消息,使交换节点102也建立一个逻辑通路。连接消息通过由交换节点103和102建立的逻辑通路传送给通信终端101。
此后,通信终端101和104的用户希望有视频能力,以便他们可以交换视频图象。为了在这呼叫上增加视频能力,通信终端101向交换节点102发送TRANS 210(传送)消息,如图2所示。TRANS201消息请求将视频能力加到呼叫上(这消息的实际内容下面将详细说明)。如果交换节点102能够提供视频能力,它就发回TRANS-ACK 204消息,如图2所示,此外,交换节点102还向交换节点103发送图2中的TRANS 202消息。这个消息也请求在交换节点102和103之间建立视频能力。假设交换节点103能够提供视频能力,它就向交换节点102发回TRANS-ACK 206消息和向通信终端104发送TRANS 203消息。如果通信终端104能够提供视频带宽,通信终端104就向交换节点103发送TRANS-COM207消息。这消息经交换节点103和102转发回通信终端101。如果在再以后的某个时候,通信终端101的用户希望撤消视频能力,则图2所示的这些消息再次通过相应交换节点发送。然而,这些TRANS消息现在是请求撤消视频带宽。
在视频和音频呼叫中,可以有两种方式提供音频和视频能力。第一种方式是一个信道用于视频而另一个信道用于音频。第二种方式是,音频信息可以与视频信息一起在视频信道内传送。此时的传送消息可以使交换节点放弃音频信道而添加伴有音频信息的视频信道。
在处理传送消息时,交换节点具有用传送确认(TRANS-ACK)消息相互协调的能力。为了说明这种能力考虑以下这个例子。通信终端101希望在一个接至通信终端104的逻辑呼叫上添加音频、视频和高速数据能力。通信终端101向交换节点102发送一个传送消息,请求在这呼叫上附加这三种带宽。交换节点102具有提供这能力的资源,于是通过向通信终端101发送一个确认消息加以确认。然后交换节点102向交换节点103发送一个传送消息。交换节点103只有可以支持音频带宽和视频带宽的资源,因此将这个情况在一个传送确认消息中发送给交换节点102。交换节点102接受这些条件。然后,交换节点103向通信终端104发送一个传送消息,请求将音频和视频能力添加到呼叫上。通信终端104仅有可提供音频带宽的资源。由于通信终端104是端点,因此它向交换节点103发回一个传送完成消息。这个传送完成消息表明为这个呼叫所提供的只是音频带宽。接收到这个传送完成消息,各交换节点就将对这呼叫的带宽都改为只是音频带宽。
图3示出了以遵从消息和程序的CCITT ISDN Q.931标准为例的用来实现本发明的四种新消息的详细情况。当然,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们可以看出,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他标准。传送消息为TRANS 300,由信息元(IE)301至309及341组成。协议鉴别器IE301用来规定所用的协议,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协议为ISDN Q.931。呼叫参考IE302给出呼叫参考号,规定这个传送消息是为哪个呼叫修改带宽的。消息类型IE303设置为TRANS,因为这是传送消息。转发指示IE304规定这传送消息是否用来为由呼叫参考IE302所指定的呼叫附加、撤消或改变带宽的。
承载能力IE305、信道标识IE306、数据链路标识IE307、低层一致性IE308和高层一致性IE309规定了由这传送消息规定的全部传送能力。低层一致性IE308和高层一致性IE309只供端点使用。然而,承载能力IE305、信道标识IE30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07由为呼叫提供传送的网络内的各交换节点使用。注意,终点也使用IE305、306和307。承载能力IE305以诸如话音、数据、视频那样的高层定义规定所请求的能力。信道标识IE306规定在这物理接口内的逻辑接口和物理信道。在两个交换节点之间,交换节点为它们之间的每个接口协商一个逻辑接口号。网络层对这个逻辑接口号作出响应,将它变换成一个系统接口号(sintf),再由较低的层变换成一个物理接口号。为了明确起见,高层的描述是指信道标识IE这与规定物理接口一样。例如,如果请求的是视频能力,那么这个请求的信道标识IE306中的一个IE规定了物理接口和信道,例如为所规定的PRI链路中的一个384kb信道的信道1。如果请求的是话音能力,那么信道标识IE的一个IE规定一个特定的B信道,如信道23。在承载能力IE305中请求视频的一个IE的位置与在信道标识IE306中指定物理接口和信道的相应IE的位置相同。如果请求的是分组数据链路,那么这些链路按信道标识IE306中的那些物理信道用在数据链路标识307中所规定的附加信息加以规定。数据链路标识的各IE的排列次序按支持信道标识IE306的要求。承载能力IE305中的信息规定了什么时候需要数据标识IE307中的一个IE。例如,如果承载能力IE305规定视频、话音和数据,信道标识就规定了物理信道,因而只使用一个数据链路示识IE307。这个IE规定了所要使用的这个物理信道上的逻辑链路。
低层一致性IE308和高层一致性309通常只由端点使用,用来为终接端点规定所建立的呼叫的类型和所使用的协议。低层一致性IE308由图4所示的物理层、链路管理层和网络层使用,而高层一致性IE309由图4的高于网络层的各软件层使用。为了理解层能力IE和承载能力IE之间的关系,考虑下面这个例子。如果用户希望利用LAPF协议建立一个从通信终端101至通信终端104的数据分组连接,可以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在承载能力中规定需要建立一个LAPF分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低层一致性IE308中包含任何信息。也可以不需要在高层一致性IE309中包含任何信息。各交换节点根据承载能力以最方便的方式建立分组交换连接。通常,交换节点将作为一个分组连接而不是电路连接来建立这个分组连接。在第二个例子中,用户希望具有一个通过交换节点102和103建立的64kb电路连接,而只在端点,即通信终端101和104,执行LAPF协议。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101要在传送消息的承载能力IE305请求一个每秒64kb的电路交换连接。这个传送消息于是要在低层能力IE308中指明这要求是一个应用LAPF协议的被分组的数据连接。这样,保证了这个分组连接具有一个可预测的通过交换节点102和103的传输时间。此外,还可以在通过交换节点102和103的电路交换64kb数据连接上执行专有的分组协议。高层能力IE309为图4中的表示层407规定要结合网络层接收的信息使用的高层协议。表示层407对图4中的应用层409内各种应用所使用的消息进行调整。表示层407可以用来操作的协议类型例如有:X400电子邮件标准,g4传真标准,文件传送或屏幕共享标准。正如很容易看出的那样,这些高层的协议与介入的交换节点102和103无关。
图3中示出了传送确认消息TRANS-ACK310。IE311、312、314具有与已说明的IE301、302、304相同的功能。消息类型IE313设置为TRANS-ACK。收到传送消息后,网络内的交换节点就用传送确认消息响应。如果接收交换节点能够提供在IE305、306和307中所请求的所有传送能力,则传送确认消息只包括IE311至314。如果接收交换节点不能提供某种传送能力,则在IE315、316或IE317、316中指明这种不能提供的传送能力,例如,如果传送消息请求视频传送,但接收交换节点不能提供,于是在传送确认消息的IE315和316中指明视频能力。显示IE319可以用来指明不能提供这种能力的原因。如果发送交换节点不顾接受降低传送能力,那么发送交换节点的唯一选择方案就是放弃这个传送消息的请求。同样,呼叫参考IE312规定了这个传送确认消息所关联的呼叫。
图3中还示出了传送完成消息TRANS-COM320。传送完成消息用来规定正进行呼叫的各交换节点对该呼叫进行了附加、撤消和改变后得到的最终传送能力。如果在这呼叫路径中的所有交换节点都已经接受了所请求的传送能力,则传送完成消息只包括IE321至324。如果所请求的传送能力中有一种或几种传送能力不能提供,则在IE325、326和327中指明这些不能提供的传送能力。在呼叫通路中的每个交换节点保留它可能从接收的传送消息中已经删去的任何传送能力的记录,并将所删去的传送能力包括在传送完成消息内。因此,当始发端收到传送完成消息时,这消息就向始发端指明了这呼叫的传送能力。此外,当介入的交换网络节点收到传送完成消息时,分别删去原来同意为呼叫提供的且出现在传送完成消息中的传送能力。
传送拒绝消息TRANS-REJ330用来拒绝一个传送消息。IE331至333和339在功能上与传送消息的IE301至303和341相同。IE334用来指明拒绝这个传送消息的原因。
图4示出了图1中的交换节点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是以传统的OSI模型为基础,加以修改的以实现ISDN协议。按照在此所说明的本发明,为了包括ISDN能力对这个标准的模型进一步作了一些修改。
物理层401的主要功能是终接物理链路。具体地说,物理层401负责维护物理信道和控制物理信道的物理子信道。物理层401包括一个软件部分和一些物理接口。物理层401的软件部分负责直接控制与传送PRI和BRI信息的物理链路端接的物理接口。物理层401向链路层412提供物理子信道和物理信道,作为由链路层412可控制的实体。
链路层412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在物理信道上发送的信息能完整地和以正确的次序得到恢复。这是利用另一个协议层实现的,这协议允许在一个给定的传送分组数据的物理信道或物理子信道上建立多个通常称为逻辑链路的通信路径。这些逻辑链路用来识别和处理在链路层412和物理层401之间传送的数据。(这种协议的一个例子是在ISDN Q921中所采用的LAPD分组协议。在ISDN标准中,链路层412终止LAPD协议。)链路层412能支持多个协议,使得较高层不受所用的不同协议的影响。此外,链路层412允许较高软件层以抽象方式控制物理层401。
如图4所示,链路层412分为链路接口402和链路管理403。这样划分的原因如下。在这点上讨论ISDN信号在一个D信道上的传输是有助于对此并不很了解的读者的。在链路层412,有一组逻辑链路建立在一个D信道上。这些逻辑链路中仅有一个逻辑链路传送ISDN控制信号,这个链路在此称为逻辑D信道(LDC)。LDC由一个逻辑D信道号(LDCN)标识。
链路接口402完成大部分由链路层412执行的功能,包括建立逻辑信道。链路管理403标识较高软件层的各种链路接口。此外,链路管理在各逻辑链路和较高软件层之间传送信息。
网络层404处理在LDC上传送的信息,从而终止ISDN Q931协议。因此,这一层负责为在交换节点外部的呼叫的终接和始发协调系统资源的利用。网络层控制在一个接收或建立呼叫的接口上的各信道的分配。例如,如果通信终端101收到一个从交换节点102通过PRI链路150发来的呼叫,通信终端101的网络层404与它的对等层(交换节点102中的相应网络层404)进行协商,以便在PRI链路150中分配到一个B信道,如果以后需要一个第二B信道,再重复这个程序。这种协商利用诸如呼叫建立和连接消息之类的标准ISDN Q.931消息通过建立在PRI链路150的D信道上的LDC实现。网络层404对给定接口的所有B信道用这个接口的LDC进行标识。网络层404只关心建立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例如交换节点到交换节点)的呼叫。网络层不关心呼叫怎样在内部送到某个交换节点,而是将信息向上传送到更高的层,由更高的层确定呼叫在这个交换节点怎样传送。然而,网络层请求一个应用软件(以下将称为连接管理应用)为交换节点内的某个交换连接附加或撤消物理接口的某些功能。
具体地说,网络层执行呼叫建立首先是确定建立一个呼叫的这个请求是有效的和两个交换系统之间的资源可以处理这个呼叫。确定后,就将有关呼叫的信息传送给更高的软件层。反之亦然,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更高的软件层要求与另一个交换节点建立连接的请求时,将有关信息传送到较低的软件层。
网络层404通过LDC接收从与呼叫有关的另一个交换节点发来的信息。在LDC上接到信息后,就用呼叫参考号标识与这消息关联的呼叫。呼叫参考号由始发网络层在呼叫建立期间按照ISDN标准选择。这种标识的详细情况可参见图14。
传送层405是使呼叫通过具有如图1所示多个交换节点的复杂系统进行路由选择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呼叫的外部(即交换接点之间)的传送。传送层405将图1的系统看作一系列节点,关心的是将各呼叫从本节点送到其他相应节点或端点。(正如在对会话层406所作的详细说明那样,是会话层406而不是传送层405解释诸如电话号码哪样的终接信息,确定呼叫的终接节点和利用连接管理中请建立节点间的通路。)在包括多个交换节点和通信终端的整个系统中,为了建立通过各交换节点的呼叫,各传送层相互通信。这种在传送层之间的通信是必需的,因为这对于将呼叫通过各个介入的节点送达终接节点可能是必需的。传送层利用在交换节点之间建立的信令通路(LDC)相互通信。
对于节点间的路由选择而言,传送层405是开始以全局观点处理图1所示的整个系统的第一个层。传送层405利用会话层406提供的信息来选择节点之间的通路。传送层通过利用规定可用通路的表和对这些通路的可选方案执行它的在各节点之间进行路由选择的任务。这些表并没有规定所有的通路,而只是规定节点已经使用的那些通路。
传送层之间的通信由网络层404用已建立的LDC进行。传送层405将要发给它的对等层的信息传送给网络层404,由网络层404将这信息打包在标准ISDN Q931消息的一些信息元IE内。网络层404利用对特定节点已经建立的LDC将这信息发送给与它对等的网络层。类似,当另一个网络层接收到这种类型的信息时,这个网络层就解包信息,将信息送至传送层。
会话层406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端点之间的通信,将所有端点都认为是应用,包括例如将一个BRI站装置认为是一个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端点可以是诸如TMA应用之类的应用。在任何情况下,这种端点之间的连接认为是呼叫。每当两个应用需要相互通信时,就由会话层406建立会话(呼叫)。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会话层406只按交换节点和那些交换节点上的应用进行处理,而且依靠传送层405来建立到其他交换节点的通路。会话层406用地址标识被叫应用。这些地址在以前的电信技术领域中只认为是电话号码,然而在Q931协议中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会话层406根据地址确定终接交换节点。会话层406通过与终接交换节点的会话层通信建立接到终接交换节点的呼叫。与其它会话层的通信是通过使会话层向它的传送层请求将呼叫接到其它交换节点以便能对特定地址建立连接来实现的。传送层根据会话层确定的节点号发出呼叫。这些请求利用网络层进行,产生标准ISDN Q931的呼叫建立消息。如果其它交换节点不能解释这地址,则它的会话层就向它的传送层发送请求撤消这呼叫的信息。如果会话层能解释这地址,它就向它的传送层发送一个消息,请求由它的网络层向进行请求的交换节点发回一个呼叫进行消息。
图4中的表示层407调用一个复杂的协议来准备在应用之间进行通信的信息,使得应用完全脱离用来传送信息的协议。表示层协议可以使一个应用通过传送通路与一个对等应用通信。
最后,应用层408对在软件层409运行的应用所需的资源进行管理。当软件层409的一个应用与另一个对等应用通信时,这个应用并不清楚存在多少个其他应用,这些应用分布在哪里。应用层408的功能是确定和利用这些情况,从而使这些应用可以用非常抽象的方式写下。
有关层401至409的工作情况和软件细构的更详细的内容以及带视频网络的交换节点的内容可相应参阅前面列作参考的美国专利5,386,466和美国专利申请08/085997。
图5在逻辑上示出了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LCI)、业务接入点标识(SAPI)、终端标识(TEI)、系统接口号(sintf)、交换信使(angel)接口号(aintf)、逻辑D信道号(LDCN)、呼叫参考号(CRN)和各软件层之间的一般关系。如图5所示,链路接口层和物理层对通过一个信使实现。(信使(angel)这个概念在美国专利5,386,466中说明。)链路接口层402和物理层401由一个本地信使实现。交换节点102中的一个节点处理器实现链路管理层403、网络层404和更高的层。这个节点处理器提供交换节点102的全部控制。sintf、交换和aintf号与物理接口相关。sintf号由网络软件层404和更高的层用来标识物理接口。此外,由一个两端各接一个物理接口的链路连接的两个交换节点在链路初始化期间为这个链路协商一个逻辑接口号。
当接收到一个传送消息时,网络层404将信道标识IE中的逻辑接口号变换成相应sintf号。网络层404将物理接口看成是由sinft 501和sintf2 502标识的。链路管理403进行在都用来表示物理接口的sintf号与交换和sintf号之间的变换。例如,链路管理403将sintf1 501变换成本地信使和aintf1 511。链路接口层402用aintf1 511标识物理接口551。在sintf1 501与sintf2 502和aintf1 511与aintf2 512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sintf和aintf号标识各具体接口,而每个接口具有许多信道。例如,PRI接口551各都有24个信道。网络层404用各实际物理信道号分别标识与一个具体的sintf号关联的这些信道。类似,链路接口层402用各实际物理信道号分别标识与一个具体的aintf号关联的这些信道。这是可能的,因为ISDN标准的规范指定物理信道24用于执行信令传送。网络层404和更高的层利用sintf号控制链路接口层和物理层以便互连物理信道和确立这些信道的具体协议。在图5中没有示出B信道通过诸如网络515那样的物理网络互连的方式,而只示出了一个逻辑方式,例如通路507。
此外,图5在逻辑上示出了各信道的利用情况以及这些信道的终止和信息利用点。接口551的B信道532通过通路507与接口552的B信道553互连。通路507是通过交换节点内部的网络形成的。对于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来说显然清楚在接口551和552的B信道之间可形成一些类似的通路。B信道的电路交换在物理层进行,而分组交换或帧中继在链路接口层进行。图5和6中各层在建立呼叫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参阅美国专利5,386,466。
下面说明从应用软件层409、会话软件层406、传送软件层405和网络软件层404来看交换节点102处理各传送消息的情况。为了使解释更为清楚,首先简要地对呼叫最初怎样通过交换节点102建立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6示出了在网络软件层404、传送软件层405、会话软件层406和应用软件层409之间对呼叫进行标识和处理的方式。交换节点102执行这些软件层。在网络软件层404,一个呼叫的两个半侧分别都用CRN号(如CRN 520)和呼叫记录(如呼叫记录521)标识,如前面对图5所作的说明那样。由图6可见,呼叫记录对于所有这几个软件层是公用的,而每一层有附加信息与呼叫记录一起使用。呼叫记录取自每个交换节点内的一个公共表,呼叫记录号在一个具体的交换节点内是专用的。
传送软件层405对呼叫的两个半侧分别都用LDCN和呼叫记录号标识。可以用LDCN是因为在层4路由选择表内所列信息是用标记从一个交换节点到另一个交换节点的链路(或链路组)的LDCN号标识的。注意,对于一个具体的呼叫来说,在图6所示的三个软件层的呼叫记录是相同的。会话软件层406是这个软件体系结构中将呼叫的两半侧连接在一起以便通过具有为之建立的专用会话记录(如会话607)的呼叫交换信号信息之处。会话记录与两个呼叫记录(如呼叫记录521和544)相关联,而这两个呼叫记录分别表示一个呼叫的一个半侧。(一个呼叫的半侧称为一个“半个呼叫”。)这个规则的一个例外是当该呼叫是对一个应用的呼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呼叫记录被利用,因为这种呼叫的另半侧接到应用软件层。
为了理解图6中的三个软件层对呼叫的处理,首先讨论通过交换节点102建立一个呼叫的例子。对于这个例子来说,需要参照示出与呼叫记录521和544关联的两个接口的图5。在下面这个例子中,呼叫记录521与PRI链路111关联,而呼叫记录544与PRI链路116关联。
假设一个呼叫从通信终端101通过交换节点102接到通信终端104。LDCN541与将交换节点102接到如图1中所示的交换接点103的PRI116关联。此外,假设在建立消息中的节点号指定了通信终端104。(在交换节点102中为一个从通信终端101至通信终端104的呼叫决定路由的方式参阅美国专利5,386,466。)当通过PRI链路111从通信终端101接收到建立消息时,网络软件层404产生一个送至传送软件层405的建立指示,并且建立开始建立第一半呼叫的呼叫记录521。传送软件层405检验节点号,确定交换节点102不是终接交换节点,因而层405不设置节点标志。如果这个节点标志被设置,则指示呼叫在交换节点102终接。拨号号码和节点标志一起送至会话软件层406。因为节点标志没有设置,因此层406不试图根据拨号号码来路由选择呼叫。由于在本例中节点标志未设置,会话软件层406就建立会话记录607,选择开始建立第二半呼叫的呼叫记录544。然后,节点号和呼叫记录号都作为一个建立请求送至传送软件层405。传送软件层405询问层4路由选择表,确定LDCN541是一个至通信终端104的通路。传送软件层405于是将呼叫记录544与LDCN541相关联,向网络软件层404发送建立请求,由网络软件层404通过PRI链路116建立与交换节点103的通信。
在交换节点102通过PRI链路116向交换节点103发送了一个建立消息后,交换节点103的网络软件层用一个呼叫进行消息作出响应。网络软件层404对这个呼叫进行消息的响应,通知连接管理应用应该通过交换节点102的交换网络互连B信道532和B信道533形成通路507以建立连接。会话记录607指向连接记录608。连接记录608由在应用层409执行的连接管理应用支持。连接管理应用响应来自网络软件层404的消息,建立这个连接,将这内部连接的参数写入连接记录607。
为了进一步理解传送消息怎样用来通过交换节点102增加或减少带宽,考虑下面这个例子。假设在上面这一段所说明的建立消息建立了一个通过交换节点102的话音连接,通过交换节点102的交换网络形成了图5中所示的通路507。然后,通信终端101用一个传送消息请求在D信道530上建立一个分组交换连接和在信道538上建立一个64kb数据信道。
为了设立为执行LADF协议的数据链路和具有64kb/s速率的数据信道所必需的附加带宽,通信终端101向交换节点102发送一个具有以下信息的传送消息。呼叫参考IE302设置为图5和6的CRN520,消息类型IE303设置为TRANS。重复指示IE304设置为附加带宽。承载能力IE305如下:第一承载能力IE规定了采用LAPD协议的分组数据链路,而第二IE设置为一个具有64kb带宽的电路数据链路。信道标识IE306如下:第一IE指明利用逻辑接口号的接口551和指明D信道530的使用,而第二IE指接口551和B信道538。紧接的单个数据链路标识IE307指明对于分组数据使用逻辑链路517中的一个链路。低层能力IE308指明通信终端104对于64kb数据信道执行的专有协议。高层能力IE309指明要执行的是X400电子邮件协议标准。图6的网络软件层404接收到这个传送消息后,加以分解。网络软件层404如果能够提供可请求的各传送能力,则回答一个仅包括IE311、312、313和319的传送确认消息。网络软件层404如果不能提供所请求的其中一种传送能力,则在IE315、316和317中标识所不能提供的这种传送能力,并在重复指示314中指出这种传送能力必需删除。此外,这个传送确认消息还可以指出采用其他承载能力、信道标识和数据链路标识这些IE,作为所请求的替代。
在本例中,网络软件层404能够提供所请求的这些传送能力。于是网络软件层404通过传送软件层405的LDCN519向对话软件层406发送附加传送能力的请求。会话软件层406利用呼叫记录544的会话记录607确定这个呼叫用的是LDCN541,从而用LDC-N541通知网络软件层404,对于呼叫记录544需要进行附加操作。
暂时回到这个呼叫的由图6中呼叫记录521和LDCN519所示的左半侧。网络软件层404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已经加到由呼叫记录521标识的连接上的一些新的参数。连接管理应用对这个信息进行响应,将附加连接信息存入连接记录608。
在这个呼叫的由呼叫记录544和LDCN541标识的右半侧,网络软件层404对从通信终端101收到的消息的承载能力IE作出响应,确定需要利用哪些传送设施来满足这些承载能力IE所提出的要求。如图5所示,网络软件层404利用逻辑链路518中的一个链路以提供采用LAPD协议的数据链路和具有64kb数据信道能力的B信道536。注意,如果网络软件层404有了一个分为若干逻辑链路的可用B信道,那么网络软件层404为了提供执行LAPF协议的数据链路也可以使用这些逻辑链路中的一个链路。现在,网络软件层404形成一个新的传送消息,这个消息包括与从通信终端101收到的相同的承载能力IE305以及规定接口552具体提供这些传送能力的资源的信道标识IE30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07。低层一致性IE308和高层一致性309被直接从呼叫左半侧向上传送到会话软件层406,再由会话软件层406向下发送到呼叫右半侧,并入由网络软件层404产生的新的传送消息。然后,网络软件层404将这个传送消息发给在交换节点103中的它的对等网络软件层。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交换节点103中的网络软件层接受在传送消息中所请求的所有传送能力。交换节点103中的网络软件层用一个不含IE315、316或317的传送确认消息进行响应。交换节点102中的网络软件层404响应这个传送确认消息向图6的应用层409中的连接管理应用发送对于呼叫左半部的参数,使这些参数可以存入连接记录608。连接管理应用还对这信息作出响应,控制交换节点102的交换网络,建立通路535。此外,连接管理应用向链路接口层402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建立通路539。
此时,通路507、535和539都通过交换节点102建立。在本例中,当交换节点103试图建立最初的传送能力时,通信终端104却不能提供应用LAPD协议的数据链路。于是,交换节点103在呼叫的左半侧(与图6所示类似)已在它的连接记录中记录了话音带宽、应用LAPD协议数据链路和64kb数据信道。然而,在对于呼叫的右半侧的连接记录中只记录有话音呼叫和64kb数据链路。接到从通信终端104发来的传送完成消息后,通过网络软件层,交换节点103中的连接管理应用只连接64kb数据链路。注意,话音呼叫连接已在建立过程期间完成。通信终端104发送一个传送完成消息,标识在使用的承载能力、信道标识IE和数据链路标识IE。这个消息由交换节点103接收后,从呼叫的右半侧向上通过各软件层传送到交换节点103的会话软件层406,再由会话软件层406从呼叫的左半侧向下传送到交换节点103的网络软件层404。网络软件层404删除掉数据链路能力,通知连接管理应用,这个数据链路不再使用。作为响应,交换节点103的连接管理应用从交换节点103的连接记录中删去这数据链路信息。然后,交换节点103中的网络软件层404形成一个传送完成消息,详细指明已经建立的只是64kb数据链路的情况,将这个传送完成消息发送给交换节点102。
交换节点102的网络软件层404接收到从交换节点103发来的传送完成消息后,通知连接管理应用,需要撤消通路539。于是连接管理应用从连接记录608中删去有关执行LAPD协议的数据链路的参考。然后,网络软件层404通过会话软件层406将传送完成消息向下发送到呼叫左半侧。网络软件层404响应这个传送完成消息,通知连接管理应用从连接记录608中删去有关执行LAPD协议的数据链路的参考。连接管理应用还向链路接口层402发送一个消息,以撤消通路539。在呼叫左半侧,网络软件层404组成另一个传送完成消息,发送给通信终端101。
在以后某个时候,通信终端101确定不再需要64kb数据链路,于是发送一个传送消息。在这个传送消息中,重复指示304设置为撤消,而承载能力IE305、信道标识IE306和数据链路标识307指明需撤消64kb数据链路。于是交换节点102将这个消息转发给交换节点103。接收到从交换节点103发回的传送确认消息,网络软件层404请求连接管理应用撤消通路535。此外,连接管理应用按照网络软件层404的请求更新连接记录608。通信终端104接到请求撤消这个数据链路的传送消息后发送一个传送完成消息,明确要撤消掉这个数据链路。
现在回到这种情况:当通信终端104接到建立64kb数据链路的传送消息时,就IE305至307而言通信终端104以与其他交换节点所进行的相同方式进行响应。一个呼叫的终接点是在图4中的应用层409执行的一个终端管理应用。有关终端管理应用的各种功能的详细情况可参阅美国专利5,182,751和美国专利5,386,466。简要地说,终端管理应用提供了终接一个呼叫所需的所有控制功能,使终端可以利用通信数据。终端管理应用能在一个交换节点上执行,从而大多数终端控制功能都在交换节点而不是通信终端内完成。但是,一个通信终端(如通信终端101)如果确实有自己的计算机的话,就可以实现图4所示的软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应用在这个终端上执行。于是如图1所示,通信终端101是呼叫的终接点。然而,如果通信终端101用的不是这种通信终端,终端管理应用要在交换节点102内执行,交换节点102就是呼叫的终接点。
在接到建立64kb数据链路的传送消息时,这个消息就传送给处在应用层409的终端管理应用。于是终端管理应用通过连接管理请求链路接口层402执行在低层一致性IE308中所规定的专有协议,使得链路接口层能正确地使用低层专有协议。此外,连接管理应用还命令通信终端104的表示层407执行在高层一致性IE309中所规定的X400电子邮件标准。
图7、8和9以流程图形式示出了网络软件404在执行图3所示各种传送消息过程中所进行的操作。网络软件层404执行实现传送消息中的大部分工作。图7和8示出了网络软件层404在从另一个交换节点接收到一个传送消息后的响应。图9示出了网络软件层404在从会话层406接收到一个传送消息后的响应。在这些图中所用的习惯是接收到的或发送到另一个交换节点的传送消息只由类似的消息码,例如TRANS识别;而由会话软件层406从呼叫的另半侧中继的传送消息则由消息码和词“消息”,例如TRANS消息来定义。
图7的判决方框701确定是否从另一个交换节点收到了一个TRANS消息。在前面这个例子中,交换节点102收到从通信终端101通过接口551发来的一个TRANS消息。如果判决方框701的判决为“是”,则判决方框702确定是否能提供由承载能力IE305、信道标识IE30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07规定的所请求的各个传送能力。如果能提供这些传送能力,则执行方框707,发回一个不含IE315、316和317的TRANS-ACK消息。如果判决方框702的判决为“否”,则方框703试图确定一个可替代的传送能力。如果不能提供任何所请求的传送能力,则发送一个TRANS-REJ消息,终止处理。如果至少可提供一个原来的或可替代的传送能力,则发回一个传送能力项经修改的TRANS-ACJ消息。然后,方框709向在应用层409的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将由新的传送能力所规定的传送参数输入连接表608。输入的传送参数或者是原请求的传送能力的参数,或者是替代的传送能力的参数,或者是两者的组合。最后,方框711通过传送层405向会话层406发送一个TRANS消息,这个消息是原来的TRANS消息和/或替代的传送能力减去IE306和307。IE306和307对于如图6中所示的呼叫左半侧都是唯一的。会话软件层406对这个消息进行响应,标识呼叫记录,标识与呼叫右半侧关联的LDCN,并将这消息以适当的标识从呼叫右半侧向下发送给网络软件层404。
回到判决方框701,如果判决为“否”,则控制转至判决方框712,确定是否从另一个交换节点接收到了一个TRANS-ACK消息。在前面的例子中,交换节点102在接口552收到从交换节点103发来的一个TRANS-ACK消息。这个TRANS-ACK消息是由呼叫右半侧收到的。如果判决方框712的判决为“是”,则转至判决方框713,确定在这个传送确认消息中是否有替代的传送能力。如果判决为“是”,则转至判决方框714,确定这些替代的传送能力是否能接受,也就是这个交换节点是否能提供这些替代的传送能力。如果判决方框714的判决为“否”,则执行方框716,向那个交换节点发送一个TRANS消息,请求删除任何不能接受的传送能力。然后,方框717通过传送软件层405向会话软件层406发送一个带有相同删除请求的TRANS消息。会话软件层406对这个消息进行响应,将这个消息从呼叫左半侧向下传送到网络软件层404。注意,如果接收到一个可接受的TRANS-ACK,就只在连接记录内插入传送参数和在交换节点内建立通路。
回到判决方框713和714。如果判决方框713的判决为“否”或判决方框714的判决为“是”,则都转至方框721,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将传送参数输入连接表和通过交换节点的内部交换网进行连接。
回到判决方框712,如果消息不是一个TRANS-ACK消息,则转至图8的判决方框801,确定消息是否为一个TRANS-REJ消息。如果判决方框801的判决为“是”,则方框802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从连接表中删去传送参数和撤消已经为这些传送参数通过交换节点的交换网络建立的各通路。注意,如果接收到的是TRANS-REJ消息而不是TRANS-ACK消息,那么对于连接管理应用来说就可能没有任何操作要执行。方框802执行后,方框803通过传送层405向会话层406发送一个含有TRANS-REJ消息的消息。会话层406将这个消息以及适当的呼叫记录和LDCN标识信息沿呼叫左半侧发送给网络软件层404。
如果判决方框801的判决为“否”,则转至判决方框804,确定消息是否为一个TRANS-COM消息。如果判决为“否”,则转至方框808,提供通常的处理。方框808是用来处理标准ISDN消息的。如果判决方框804的判决为“是”,则方框806确定在连接表608中哪些传送参数没有被承载能力IE325、信道标识IE32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27进行标识。在标识了这些传送参数后,方框806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删去这些传送参数和对应的各通路。最后,方框807通过传送软件层405向会话软件层406发送一个含有原来的TRANS-COM消息但减去不带信道标识IE32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27的消息。会话软件层406对这个消息进行响应,将这个消息以及呼叫记录和LDCN标识信息沿呼叫左半侧向下传送给网络软件层404。
图9示出了网络软件层404响应从会话软件层406接收到的各种传送消息所进行的操作。判决方框901确定消息是否为一个TRANS消息。在前面的例子中,图6中所示的呼叫右半侧在呼叫左半侧已通过接口551接收到来自通信终端101的消息后接收到会话软件层406发送的一个TRANS消息。如果判决方框901的判决为“是”,则转至方框902。方框902对承载能力IE305进行响应,确定对于将要发送给下一个交换节点的TRANS消息的新的信道标识IE306和数据链路标识307。确定后,方框903形成这个新的TRANS消息,发送给下一个交换节点。注意,信息元301、302、303、304、305、308、309和341在这个新的TRANS消息中直接转发。
如果判决方框901的判决为“否”,则判决方框904确定从会话软件层406接收到的消息是否为一个TRANS-COM消息。如果判决方框904的判决为“是”,则方框906确定在连接表608中哪些传送参数没有在承载能力IE325、信道标识IE32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27中标识。确定了这些传送参数后,方框906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从连接表608中删去这些传送参数和撤消对应的各通路。然后,方框907形成一个带有规定呼叫左半侧传送能力的新的信道标识IE326和数据链路标识IE327的TRANS-COM消息。方框907再将所形成的TRANS-COM消息发送给另一个交换节点。
如果判决方框904的判决为“否”,则转至判决方框908,确定是否从会话软件层406接收到一个TRANS-REJ消息。如果判决为“否”,转至对标准ISDN消息进行通常处理的方框909。如果判决方框908的判决为“是”,则方框911向连接管理应用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删除所有由于相应TRANS消息输入连接表608的传送参数。最后,方框912向下一个交换节点发送一个TRANS-REJ消息。在前面的例子中,方框912将TRANS-REJ消息从交换节点102发送给通信终端101。
图10示出了一个通信终端(不是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在利用对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选择参与操作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判决方框1001确定是否有一个来自控制多媒体会议呼叫的终端的消息。如果判决为“否”,则判决方框1002确定通信终端的用户是否希望脱离会议呼叫。如果判决为“是”,则执行方框1005,从多媒体会议呼叫上卸下通信终端。如果判决方框1002的判决为“否”,则执行判决方框1003,检验通信终端的用户是否希望撤消正在多媒体会议呼叫中使用的任何通信类型。如果判决为“是”,判决方框1004检验通信终端是否有任何通信类型留下参与多媒体会议呼叫。如果判决为“否”,则执行方框1006,向通信终端的用户显示出错后,返回判决方框1001。如果判决方框1004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007向控制通信终端发送一个TRANS消息,撤消所指定的通信类型。在执行方框1007后,能决方框1008首先检验是否接收到一个接受减少通信类型的TRANS-ACK消息,随后检验是否接收到一个接受减掉所指定的通信类型的TRANS-COM消息。由于减少通信类型应该是可能的,因此,如果判决方框1008的判决为“否”,则执行方框1011,进行差错校正。如果判决方框1008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009向用户显示撤消的指定类型后,返回判决方框1001。
回到判决方框1003,如果判决为“否”,则转至判决方框1012,确定用户是否希望附加新的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通信类型。如果判决为“否”,则转至方框1010,执行通常处理。如果在判决方框1012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013向控制通信终端发送一个TRANS消息,附加所指定的通信类型。在执行方框1013后,判决方框1014确定是否接收到从接受所附加的类型的交换节点发回的TRANS-ACK消息。如果判决为“否”,则方框1016与交换节点协商,使附加的通信类型尽可能多,然后转至判决方框1017。如果判决方框1014的判决为“是”,则转至判决方框1017。判决方框1017通过检查接收到的从控制通信终端发回的TRANS-COM消息,确定是否已经附加了所有所请求的通信类型。如果判决为“否”,则方框1019向用户显示哪些所请求的附加通信类型实际上已经加到多媒会议呼叫的终端参与上。如果判决方框1017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018向通信终端的用户显示一个消息:所有所请求的通信类型已经附到多媒体会议呼叫的通信终端参与上。
回到判决方框1001,如果有来自控制通信终端的消息,则控制转至图11的判决方框1101。判决方框1101确定是否从控制通信终端接收到一个拆线消息。如果判决为“是”,则方框1101使呼叫下线。如果判决方框1101的判决为“否”,则判决方框1103确定控制通信终端是否已经发送了一个消息,指示参与多媒体会议呼叫的另一个通信终端已经改变了通信类型或已经脱离通信会议呼叫。在判决方框1103检验的这个消息会是一个通知消息。如果判决方框1103的判决为“否”,则转至方框1105,进行通常的处理。如果判决方框1103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104为通信终端的用户显示改变情况和对作改变的通信终端进行标识,然后返回图10的判决方框1001。
图13示出了控制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在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其他用户拆线和改变通信类型时进行的操作。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显然可设想控制通信终端还执行许多其它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有关的操作。判决方框1301确定是否从一个参与改变通信类型的多媒体会议呼叫的通信终端接收到一个TRANS消息。注意,这种通信终端称为发送终端。方框1301还向发送终端发回TRANS-COM消息。如果判决方框1301的判决为“是”,则方框1302向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其他通信终端发送消息,标明这个发送通信终端和它所使用的通信类型的变化。控制通信终端维持一个如图12所示的会议记录,标识了各个参与通信终端和这些参与通信终端各自所用的通信类型。在执行了方框1302后,方框1303向控制通信终端的用户显示发送终端的标识和所改变的通信类型。
回到判决方框1301,如果判决方框1301的判决为“否”,则判决方框1304确定是否从一个发送终端接收到一个拆线消息。如果判决为“是”,则执行方框1306,从图12所示的会议表中删去这个发送终端。没有必要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中撤消这个发送通信终端,因为拆线消息将自动地完成这项操作。在执行了方框1306后,方框1311向控制通信终端的用户显示这个发送通信终端已脱离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然后方框1312向列在会议表内的其余通信终端发送消息,通知这些通信终端,这个发送通信终端已经脱离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
回到判决方框1304,如果判决为“否”,则转至判决方框1307,确定控制通信终端的用户是否希望脱离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如果判决为“是”,则执行方框1309,向列在会议表内的所有通信终端发送拆线消息,撤消多媒体通信会议。如果判决方框1307的判决为“否”,则执行方框1308,进行通常的处理。在执行了方框1308或1312后返回判决方框1301。
图14示出了终接到终端101的两个呼叫的各个记录和逻辑控制链路。软件层401至409都在一个将终端101与交换节点103互连的交换节点102上执行。接口1428接PRI链路111,而接口1429和1431分别接PRI链路112和116。如图14所示,终端101忙于两个呼叫。第一呼叫由会话记录1403控制,而第二呼叫由会话记录1404控制。第一呼叫的左半侧用CRN 1424和呼叫记录141 9,而第二呼叫的左半侧用CRN 1426和呼叫记录1421。第一呼叫的右半侧终接在接口1429上,使用CRN 1427和呼叫记录1422。第二呼叫的右半侧终接在接口1431上,使用CRN 1430和呼叫记录1423。LDCN 1411由两个呼叫的左半侧共享。连接记录1401由第一呼叫使用,而连接记录1402由第二呼叫使用。
图15示出了从终端101的终端管理应用向交换节点102发送的一个合并消息所导致的结果。作为举例,假设这合并消息是作为第一呼叫的控制消息发送的,因而用的是CRN 1424。网络软件层404在接收到合并消息后,将合并消息中继到会话软件层406中的合并软件模块。这个合并模块对合并消息进行响应,确定需要合并的呼叫由CRN 1426标识。此外,合并消息标明需要与CRN 1426的呼叫合并的这个呼叫由CRN 1424标识。会话软件层406中的合并模块利用CRN 1424和1426分别标识会话记录1403和1404。在标识了会话记录1403和1404后,会话软件层406中的合并模块设立合并记录1502。合并记录1502标明了需要物理上合并成单个会议呼叫的会话记录1404和1403所用的所有信号传送情况。
设立合并记录1502后,会话软件层406中的合并软件模块请求应用层409的连接管理应用将由图14的连接记录1401和1402标识的所有接入点(呼叫终接点)加以组合,形成单一个连接记录。连接管理应用对这个请求进行响应,将连接记录1401和1402合并成一个新的连接记录,标为连接记录1501。然后,连接管理应用控制物理网络,建立一个会议电话桥分器,将通过第一和第二呼叫的两个右半侧接收的话音信息合并,使得对于这两个呼叫的左半侧而言话音信息在单一个B信道上接收。虽然话音信息已经合并起来加到单一个B信道上送至终端101,但这两个呼叫的控制信息仍用CRN1426和CRN1424发送给终端101。如果这两个呼叫还用了视频,那么连接管理应用就会控制视频网络,为会议呼叫建立一个视频桥分器。
如果终端101的终端管理应用请求传输一个对于第二呼叫(由CRN1426标识)的TRANS消息,以将带宽从话音带宽减到低速数据带宽,网络软件层404则对这个TRANS消息进行响应,执行前面对图6所说明的那些操作。然而,在接收到TRANS-COM消息而将一个撤消话音传送的请求发送给连接管理应用时,连接管理应用从连接记录1501确定对于第一呼叫仍然需要话音传送。尽管这样,连接管理应用还是要建立由网络应用层404在TRANS消息中请求的、由TARNS-COM消息确认的低速数据链路。于是,这TRANS消息向上传送给会话软件层406,由会话记录1404加以标识。然后,会话软件层406将这TRANS消息从第二呼叫的右半侧通过使用呼叫记录1423和CRN1430向下发送。网络软件层404对这个从会话软件层406接收到的TRANS消息进行响应,象对图6所作的说明那样处理这个消息。
如果终端101的终端管理应用请求传输一个对于第二呼叫(由CRN1426标识)的TRANS消息,以将第二呼叫的带宽从低速数据带宽改为话音带宽,网络软件层404则对这个TRANS消息进行响应,执行前面对图6所说明的那些操作。接收到TRANS-COM消息,终端管理应用请求连接管理应用对呼叫附加话音传送而撤消低速数据传送。连接管理应用根据连接记录1501确定话音传送必需合并在现有的会议呼叫内,从而控制物理网络和会议电话桥分器加以实现。此外,连接管理应用控制低软件层来撤消低速数据链路。和前面一样,如果会议呼叫附有视频传送,那么连接管理应用还控制视频网络和视频会议桥分器,将第二呼叫接入会议。
图16示出了一种适合作为通信终端101、104或106使用的通信终端。可视屏1607和1608用来表示显示器1610是分块显示的,这样就可分开显示这个多媒体会议的各个参与成员。众所周知,图象屏可以多于如图16所示的两个。呼叫状态1609用来显示多媒体会议呼叫的各种状态和情况。此外,用户可以根据显示在屏幕上的参与类型和带宽进行选择。

Claims (10)

1.一种用一个通信终端控制通过多个交换节点参与一个包括多个通信终端、具有多个参与功能的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检测从所述通信终端的一个用户发出的请求修改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的指示;
通过在将所述通信终端接到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整个通信呼叫通路上传送一个改变通信带宽的消息使得在这个呼叫通路上的各个交换节点根据这个消息改变通信带宽的方式修改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以及
向所述通信终端的用户发送修改参与功能的数目已完成的信号。
2.权利要求1所提出的方法,其特征是其中所述修改步骤增加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
3.权利要求1所提出的方法,其特征是其中所述修改步骤减少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
4.权利要求1所提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通信终端组内的一个控制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控制通信终端将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的修改情况记录在一个内部表内的步骤。
5.权利要求4所提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通信终端组内的一个控制通信终端将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的修改情况发送给所述通信终端组内其他各通信终端的步骤。
6.一种用一个通信终端控制通过一组交换节点参与一个包括一组通信终端、具有一组参与功能的多媒体会议呼叫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设备包括:
检测装置,其作用是检测从所述通信终端的一个用户发出的指示修改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
修改装置,其作用是通过在将所述通信终端接到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整个通信呼叫通路上传送一个改变通信带宽的消息使得在这个呼叫通路上的各个交换节点根据这个消息改变通信带宽来修改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以及
发信装置,其作用是向所述通信终端的用户发送已完成修改参与功能的数目的信号。
7.权利要求6所提出的设备,其特征是其中所述修改装置增加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
8.权利要求6所提出的设备,其特征是其中所述修改装置减少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
9.权利要求6所提出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设备还包括在控制多媒体会议呼叫的所述通信终端组的一个控制通信终端内的装置,其作用是将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的修改情况记录在一个内部表内。
10.权利要求9所提出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设备还包括在所述通信终端组的一个控制通信终端内的装置,其作用是将所述通信终端所用的参与功能的数目的修改情况发送给所述通信终端组内其他各通信终端。
CN96105495A 1995-05-26 1996-05-22 用于选择性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设备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37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451,297 US5729532A (en) 1995-05-26 1995-05-26 Selective participation in a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call
US451297 1995-05-26
US451,297 1995-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15A true CN1137715A (zh) 1996-12-11
CN1097370C CN1097370C (zh) 2002-12-25

Family

ID=23791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054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370C (zh) 1995-05-26 1996-05-22 用于选择性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5729532A (zh)
EP (1) EP0746127B1 (zh)
JP (1) JP3428815B2 (zh)
CN (1) CN1097370C (zh)
AU (1) AU5241596A (zh)
CA (1) CA2173017C (zh)
DE (1) DE69638340D1 (zh)
SG (1) SG6794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5515C (zh) * 2002-12-20 2008-11-19 阿尔卡特加拿大公司 在通信网络中不同的多点传送协议之间转换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0454818C (zh) * 2003-04-22 2009-01-21 微软公司 分配用于多方应用层会话的资格信息
CN101166105B (zh) * 2007-08-28 2011-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会议业务的在线用户邀请方法
CN101662699B (zh) * 2001-12-07 2013-01-02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电信网络内的服务接入和会议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191197A (en) * 1996-02-26 1997-09-10 E Guide, Inc. Cordless phone back link for interactive television system
US6611503B1 (en) 1998-05-22 2003-08-26 Tandberg Telecom A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with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US6275531B1 (en) * 1998-07-23 2001-08-14 Optivision, Inc. Scalable video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679933B2 (ja) * 1998-09-21 2005-08-03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速度切換方法
FI107220B (fi) * 1998-11-06 2001-06-15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kantajien ominaisuuksien hallitsemiseksi
US6262979B1 (en) * 1998-12-01 2001-07-17 3Com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 conferencing system and method
EP1033863A1 (en) * 1999-03-01 2000-09-06 Alcatel System for partly adding a party to a conference call
EP1033862A1 (en) * 1999-03-01 2000-09-06 Alcatel System for partly removing a party from a conference call
US6775247B1 (en) 1999-03-22 2004-08-10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c. Reducing multipoint conferencing bandwidth
EP1059782A3 (en) * 1999-06-10 2004-02-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bandwidth utilization in a packet telephony network
US7308080B1 (en) * 1999-07-06 2007-12-1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Voice communications method, voi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therefor
AU1969400A (en) * 1999-12-02 2001-06-12 Nokia Networks Oy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456855B1 (en) * 2000-08-29 2002-09-2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group call se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024499T2 (de) * 2000-12-22 2006-08-03 Nokia Corp. Verfahren, Endgeräte und Netzwerkeinrichtung zur Änderung eines Verbindungsparameters
DE10117865A1 (de) * 2001-04-10 2002-10-24 Hermstedt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ommunikationsverbindungen
US7031448B2 (en) * 2002-01-09 2006-04-18 Avaya Technology Corp. Selectable muting on conference calls
US20030158900A1 (en) * 2002-02-05 2003-08-21 Santos Richard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teleconferencing
US7023965B2 (en) * 2002-07-17 2006-04-04 Avaya Technology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 name of a speaker on a tele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call
US6839417B2 (en) 2002-09-10 2005-01-04 Myriad Entertainment,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conference call management
US7617094B2 (en) * 2003-02-28 2009-11-1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s, apparatus, and products for identifying a conversation
GB0326160D0 (en) * 2003-11-08 2003-12-17 Marconi Comm Ltd Call set-up systems
US20050147247A1 (en) * 2003-11-14 2005-07-07 Westberg Thomas 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systems having POD modules and methods for use in the same
US7884305B2 (en) 2005-06-01 2011-02-08 Lincoln Global, Inc. Weld bead shape control
US20080080692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joining a conference call or multimedia conference
US8243119B2 (en) * 2007-09-30 2012-08-14 Optical Fusion Inc. Recording and videomail for video conferencing call systems
KR101753195B1 (ko) * 2010-07-27 2017-07-19 아주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세션 연결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9420515B2 (en) * 2011-10-18 2016-08-16 Itron, Inc. Endpoint repeater functionality sel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6293A (en) * 1987-12-18 1989-01-03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nhancement Inc. Enhanced dedicated teleconferencing system
US4953159A (en) * 1989-01-03 1990-08-28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Audiographics conferencing arrangement
CA2038646C (en) * 1990-03-20 1995-02-07 Katsumi Oomuro At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optimal traffic control by changing the allocated bandwidth
US5195086A (en) * 1990-04-12 1993-03-16 At&T Bell Laboratories Multiple call control method in a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system
US5182751A (en) * 1990-12-31 1993-01-26 At&T Bell Laboratories Switching system using identical switching nodes
US5463629A (en) * 1992-07-13 1995-10-31 Ko; Cheng-Hsu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5371534A (en) * 1992-07-23 1994-12-06 At&T Corp. ISDN-based system for making a video call
JPH06284148A (ja) * 1993-03-30 1994-10-07 Hitachi Ltd 動画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JP3410209B2 (ja) * 1993-05-27 2003-05-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方式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US5384771A (en) * 1993-08-27 1995-01-24 At&T Corp. Multimedia call configuration system
US5428608A (en) * 1993-12-30 1995-06-27 At&T Corp. Call connection technique
US5515511A (en) * 1994-06-06 1996-05-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ybrid digital/analog multimedia hub with dynamically allocated/released channels for video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US5473363A (en) * 1994-07-26 1995-12-05 Motorola, Inc. System, method and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for multipoint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2699B (zh) * 2001-12-07 2013-01-02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电信网络内的服务接入和会议系统及方法
CN100435515C (zh) * 2002-12-20 2008-11-19 阿尔卡特加拿大公司 在通信网络中不同的多点传送协议之间转换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0454818C (zh) * 2003-04-22 2009-01-21 微软公司 分配用于多方应用层会话的资格信息
CN101166105B (zh) * 2007-08-28 2011-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会议业务的在线用户邀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638340D1 (de) 2011-04-28
JPH0927806A (ja) 1997-01-28
CN1097370C (zh) 2002-12-25
EP0746127A2 (en) 1996-12-04
SG67944A1 (en) 1999-10-19
EP0746127B1 (en) 2011-03-16
JP3428815B2 (ja) 2003-07-22
US5729532A (en) 1998-03-17
CA2173017A1 (en) 1996-11-27
EP0746127A3 (en) 1998-07-08
AU5241596A (en) 1996-12-05
CA2173017C (en) 1999-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370C (zh) 用于选择性参与多媒体通信会议呼叫的设备和方法
CN1086880C (zh) 为各通信终端提供可调速宽的多媒体会议呼叫
CN1097375C (zh) 改变通信带宽以提供自动回呼和呼叫保持的方法
CN1090855C (zh) 建立会议呼叫的方法以及发起一个三方会议呼叫的方法
CN1138259A (zh) 通信呼叫过程中的呼叫带宽调整
JP3556674B2 (ja) 2点間マルチメディア・コールをブリッジ・マルチメディア・コールに変換するためのプロセス
US6020915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n analog voice-only endpoint with pseudo multimedia service
DE69433885T2 (de) Eingehender Faxdienst abhängig vom Ort eines schnurlosen Telefons
US7683923B2 (en) Videoconference system and a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DE69333426T2 (de) Telekommunikationsvermittlungssystem mit transparenten Funkmerkmalen
CN1142303A (zh) 用于管理网络计算机应用的系统
JPH10243428A (ja) 分散型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及び分散型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内における呼出し処理方法
CN100471215C (zh) 一种pstn电话终端接入ip会议电视系统的方法
CN1326649A (zh) 在各方之间建立会晤的电信网络和方法
JPH04124957A (ja) マルチメディア通信処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AT & T.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T + T IPM CORP.

Effective date: 200108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10804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AT & T Corp.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Florida

Applicant before: AT & T IPM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