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229A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7229A CN113767229A CN202080029966.1A CN202080029966A CN113767229A CN 113767229 A CN113767229 A CN 113767229A CN 202080029966 A CN202080029966 A CN 202080029966A CN 113767229 A CN113767229 A CN 1137672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put
- pair
- output
- engaging
- engaging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08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coupling members wedging by pivoting or rock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1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with self-actuated rever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20—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 F16D43/21—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with friction members
- F16D43/211—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with friction members with radially applied torque-limiting friction surfa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1/00—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 F16D51/16—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brake-shoes pivoted on a fixed or nearly-fixed axis
- F16D51/18—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brake-shoes pivoted on a fixed or nearly-fixed axis with two brake-shoes
- F16D51/20—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brake-shoes pivoted on a fixed or nearly-fixed axis with two brake-shoes extend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from their pivots
- F16D51/22—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brake-shoes pivoted on a fixed or nearly-fixed axis with two brake-shoes extend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from their pivots mechanically actua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1/00—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 F16D51/46—Self-tightening brakes with pivoted brake shoes, i.e. the braked member increases the braking action
- F16D51/48—Self-tightening brakes with pivoted brake shoes, i.e. the braked member increases the braking action with two linked or directly-interacting brake shoes
- F16D51/50—Self-tightening brakes with pivoted brake shoes, i.e. the braked member increases the braking action with two linked or directly-interacting brake shoes mechanically actua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9/00—Self-acting brakes, e.g. coming into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7/00—Combinations of couplings and brakes; Combinations of clutches and brakes
- F16D67/02—Clutch-brake comb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不会使旋转驱动源的控制性下降,而且在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该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被按压部件,其具有被按压面(20);输入部件,其具有配置于被按压面(20)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8);输出部件,其具有配置于比输入侧卡合部(8)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卡合件(5),其配置为能够进行作为相对于被按压面(20)的远近方向的第一方向的移动,且由卡合件主体(30)、以及具有能够摆动地连结于摆动支撑轴(33)的第一端部和能够摆动地连结于输入侧卡合部(8)的第二端部的联结部件(31)构成;以及弹性体(56),其配置于卡合件主体(30)与联结部件(31)之间,且对联结部件(31)施加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20)的方向的弹性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相对于将向输入部件输入的转矩传递至输出部件,将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的转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至输入部件、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而将剩余部分切断。
背景技术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与驱动源等输入侧机构连接的输入部件、以及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的输出部件,并具有以下功能:相对于将向输入部件输入的转矩传递至输出部件,将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的转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至输入部件、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而将剩余部分切断。
图23~图29示出了国际公开2019/026794号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现有构造的一例。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具备输入部件102、输出部件103、被按压部件104、以及一对卡合件105。
输入部件102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转矩。如图25所示,输入部件102具有输入轴部106和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输入轴部106的基端部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由从输入轴部106的前端面的直径方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沿轴向伸长的凸部构成。
输出部件103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转矩。输出部件103与输入部件102同轴配置,如图26所示,具有输出轴部108和输出侧卡合部109。输出轴部108的基端部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输出侧卡合部109为大致长圆柱状,从输出轴部108的前端面的中央部沿轴向伸长。输出侧卡合部109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之间部分。
如图24所示,被按压部件104构成为圆环状,固定于外壳等未图示的其它部件,且其旋转受到限制。被按压部件104与输入部件102以及输出部件103同轴,而且配置在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09的径向外侧。被按压部件104在其内周面具有作为圆筒状的凹面的被按压面110。
一对卡合件105的每一个卡合件105构成为大致半圆形板状,配置在被按压部件104的径向内侧。卡合件105在与被按压面110对置的径向外侧面具有作为局部圆筒状的凸面的按压面111,且在相互对置的径向内侧面具有形成有后述的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部分以外为平坦面的底面112。按压面111的曲率半径为被按压面110的曲率半径以下。此外,卡合件105的径向是指图23中用箭头A表示的与底面112成直角的方向,将图23中用箭头B表示的与底面112平行的方向称为卡合件105的宽度方向。
被按压部件104的内径尺寸以及卡合件105的径向尺寸被限制为,在将一对卡合件105配置在被按压部件104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在被按压面110与按压面111之间部分、以及底面112彼此之间部分的至少一方存在间隙。
卡合件105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113和输出侧被卡合部114。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由沿轴向贯通卡合件105的径向中间部的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113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107的大小。因此,输入侧卡合部107相对于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能够进行输入部件102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107能够进行卡合件105的径向的位移。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由从卡合件105的底面1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构成。输出侧被卡合部114具有能够在其内侧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09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大小。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在其组装状态下将配置于轴向一方侧的输入部件102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沿轴向插入一对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而且将配置于轴向另一方侧的输出部件103的输出侧卡合部109沿轴向插入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彼此之间。即,一对卡合件105配置成利用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从径向外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09。
当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102输入转矩时,如图27所示,在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107沿输入部件102的旋转方向(在图27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输入侧卡合部107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内方按压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内表面,使一对卡合件105向远离被按压面110的方向移动。其结果,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将输出部件103的输出侧卡合部109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侧卡合部109和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无晃动地卡合。由此,输入到输入部件102的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105传递至输出部件103,并从输出部件103输出。
另一方面,若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103反向输入转矩,则如图28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09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彼此的内侧沿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方向(在图28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输出侧卡合部109的角部朝向径向外方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底面,使一对卡合件105分别向接近被按压面110的方向移动。其结果,一对卡合件105的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部件104的被按压面110被压紧。由此,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转矩由于传递至固定于未图示的其它部件的被按压部件104而被完全切断,不会传递至输入部件102,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转矩的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102而剩余部分被切断。
为了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转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至输入部件102,以使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0不滑动(相对旋转)的方式使一对卡合件105支撑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被按压部件104之间,将输出部件103锁定。与之相对地,为了仅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转矩中的一部传递至输入部件102而将剩余部分切断,以使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0滑动的方式将一对卡合件105支撑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被按压部件104之间,将输出部件103半锁定。在输出部件103为半锁定的状态下,若进一步向输出部件103反向输入转矩,则一对卡合件105基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卡合,一边使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0滑动、一边以输出部件103的旋转中心为中心旋转。当一对卡合件105旋转时,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内表面沿周向(旋转方向)按压输入侧卡合部107的径向内侧面,转矩的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10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9/02679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就上述的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而言,从随着向输入部件102输入转矩,顺畅地进行从图28所示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图27所示的非锁定状态的切换的方面出发,具有改良的余地。
在现有构造中,通过从图28所示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输入部件102输入转矩T,从而如图29所示地,当输入部件102的输入侧卡合部107与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抵接时,在输入侧卡合部107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抵接部X作用基于转矩T的平移载荷Ft(T=Ft·R(R是从输入部件102的旋转中心O到抵接部X的距离))。该平移载荷Ft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102作用于卡合件105的载荷的方向是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105应移动的方向,相对于卡合件105的径向(卡合件105相对于被按压面110的远近方向)大幅倾斜。从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方面出发,优选使从输入部件102作用于卡合件105的载荷的方向与卡合件105的径向大致平行。
另外,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装入各种机械装置使用,在装入例如机床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装置等的情况下,作为旋转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于输入部件。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输入侧机构进行控制(例如旋转控制、扭矩控制),控制组装有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装置的动作。因此,根据装入有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装置的用途,作为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要求防止输入侧机构的控制变得复杂,不会使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不会使旋转驱动输入部件的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下降,而且在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被按压部件、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卡合件、以及弹性体。
上述被按压部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上述输入部件具有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上述输出部件具有在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上述卡合件具有卡合件主体和联结部件,且能够进行作为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的第一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
上述弹性体配置于上述卡合件主体与上述联结部件之间,且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的弹性力。
上述卡合件主体具有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的按压面、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侧的摆动支撑部、以及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
上述联结部件具有能够摆动地连结于上述摆动支撑部的第一端部、以及能够摆动地连结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第二端部。
上述第二端部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被卡合部,在向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分别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内表面被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压紧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外表面。
就上述卡合件而言,当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转矩时,上述摆动支撑部被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经由上述联结部件拉拽,由此以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式位移,并且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由此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转矩传递至上述输出部件,当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转矩时,基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将上述按压面压紧于上述被按压面,从而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在上述中立状态下,利用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将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内表面中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侧的部分压紧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外表面中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侧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上述弹性体不固定于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的任一个,而是被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弹性地夹持。
或者,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能够使上述弹性体固定于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具有用于使上述弹性体的接触位置稳定的座面。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由一对弹性体构成上述弹性体。该情况下,能够将该一对弹性体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联结部件的两侧。此外,能够由一对卡合件、或者三个以上的卡合件构成上述卡合件,但在这些情况下,对于每一个卡合件,由一对弹性体构成上述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从上述一对弹性体的各个弹性体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的弹性力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的成分、以及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接近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方向的成分。
该情况下,能够使从上述一对弹性体的各个弹性体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的弹性力中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接近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方向的成分相互抵消。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上述卡合件主体具备在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重叠配置而且相互结合的一对主体板、以及将轴向两侧部支撑于上述一对主体板的摆动支撑轴。
该情况下,能够使上述一对主体板具有上述按压面以及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使上述摆动支撑部由上述摆动支撑轴构成,使上述联结部件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第一端部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上述摆动支撑轴的支撑孔。于是,能够在向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分别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在上述支撑孔的内表面与上述摆动支撑轴之间具有遍及整周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上述卡合件主体还具有夹持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的一对中间板。
能够使上述一对中间板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部分中的、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
能够使上述摆动支撑轴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支撑于上述一对主体板的中间部,能够使上述联结部件能够摆动地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部分中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间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使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使上述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使上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以及上述一对卡合件配置成从径向两侧夹住上述输出侧卡合部。
该情况下,能够还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脱离的位置,且弹性地支撑于上述一对卡合件彼此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由螺旋弹簧、板簧、碟形弹簧等弹簧构成上述弹性体。
或者,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能够由橡胶(例如硅橡胶)构成上述弹性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不会使用于驱动输入部件的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下降,而且在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2是在轴向上从图1的右方观察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从图3所示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拆除输入部件、输入侧外壳元件、以及输入侧轴承,而且向输出部件未反向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从图3的右方观察到的图。
图6是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有转矩的状态的与图5相同的图。
图7是表示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有转矩的状态的与图5相同的图。
图8是从图3所示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拆除输出部件、输出侧外壳元件的左侧端部、输出侧轴承、左侧的主体板、螺栓以及螺母后从图3的左方观察到的图。
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0是组装一对弹性体之前的状态下的图8的上半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放大图。
图11是组装一对弹性体后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10的图。
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前后的、输入侧卡合部、联结部件以及摆动支撑轴的关系的图,图12(A)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之前的状态,图12(B)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之后的状态。
图13是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对卡合件以及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在轴向上从输出部件侧观察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对卡合件以及施力部件的图。
图15是图13的C1-C2剖视图。
图16是图13的C1-O-C3剖视图。
图17是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对卡合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构成一对卡合件的中间板和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19(A)(a)是关于第一例的构造示出了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之前的状态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的卡合部的图,图19(A)(b)是表示从图19(A)(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之后的状态的图,图19(B)(a)是关于相当于现有构造的比较例的构造示出了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之前的状态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的卡合部的图,图19(B)(b)是表示从图19(B)(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后的状态的图。
图20(A)以及图20(B)是关于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输出侧卡合部和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的前后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相当于图8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相当于图8的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构成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构成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7是关于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转矩后的状态的图。
图28是关于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转矩后的状态的图。
图29是图27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例]
使用图1~图20对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轴向、径向以及周向是指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例中,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与输入部件2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而且,与输出部件3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轴向一方侧是图1、图3、图4、图9、图13、图15~图18的右侧,轴向另一方侧是图1、图3、图4、图9、图13、图15~图18的左侧。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构造的说明〕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输入部件2、输出部件3、作为被按压部件的外壳4、卡合件5、弹性体56、以及施力部件61。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有以下反向输入切断功能:相对于将向输入部件2输入的转矩传递至输出部件3,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的转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至输入部件2、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2而将剩余部分切断。
(输入部件)
输入部件2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转矩。如图3以及图4所示,输入部件2具有输入轴部6、输入臂部7、以及输入侧卡合部8。输入轴部6构成为圆柱状,其轴向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输入臂部7由一对输入臂部7构成。一对输入臂部7从输入轴部6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相互朝向径向相反侧伸长,而且在在各自的径向中间部具有作为轴向的贯通孔的嵌合孔9。输入侧卡合部8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构成。各个输入侧卡合部8由圆柱状的销构成,其轴向一方侧的端部通过压入而内嵌固定于一对输入臂部7的对应的嵌合孔9。在该状态下,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从一对输入臂部7向轴向一方侧伸长。此外,输入部件也能够整体构成为一体(作为一个构件)。此外,在本例中,根据后述的卡合件5的个数(构成一对卡合件的两个卡合件),输入臂部7以及输入侧卡合部8由一对输入臂部7以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入臂部以及输入侧卡合部的个数并不限于两个,也能够根据卡合件的个数,将输入臂部以及输入侧卡合部的个数设为一个,或者设为三个以上。
(输出部件)
输出部件3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转矩。输出部件3与输入部件2同轴配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具有输出轴部10和输出侧卡合部11。输出轴部10构成为圆柱状。输出轴部10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输出侧卡合部11构成为大致长圆柱状,从输出轴部10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的中央部向轴向一方侧伸长。如图5、图6、图20(A)、以及图20(B)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1的外周面具有短轴方向(图5、图6、图20(A)、以及图20(B)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2、以及作为长轴方向(图5、图6、图20(A)、以及图20(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的一对导向面13。
一对侧面12分别由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短轴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一对导向面13各自的导向面13由凸曲面构成。具体而言,各个导向面13由以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中心轴(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构成。因此,关于输出部件3,能够将例如圆棒材料的外周面用作一对导向面13,相应地可抑制加工成本。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作为一对导向面的凸曲面也能够设为以与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平行的轴为中心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或者设为局部椭圆筒状的凸面等非圆筒状的凸面。另外,在本例中,输出轴部10与输出侧卡合部11一体地制成,但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相互独立地制成的输出轴部和输出侧卡合部相互结合固定。输出侧卡合部11配置于比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靠径向内侧,具体而言,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彼此之间部分。
(外壳)
如图1~图4所示,外壳4构成为中空的圆盘状,固定于未图示的其它部件,从而其旋转受到限制。外壳4与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同轴配置,而且在其内侧收纳输入侧卡合部8、输出侧卡合部11、卡合件5、以及施力部件61等。外壳4通过利用多根螺栓16结合配置于轴向另一方侧的输出侧外壳元件(外壳主体)14和配置于轴向一方侧的输入侧外壳元件(外壳盖体)15而构成。
输出侧外壳元件14具备外径侧筒部17、内径侧筒部18、以及侧板部19。外径侧筒部17构成为圆筒状。内径侧筒部18构成为圆筒状,与外径侧筒部17同轴配置于外径侧筒部17的轴向另一方侧。侧板部19构成为圆圈板状,其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径侧筒部17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结合,而且,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径侧筒部1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结合。
外径侧筒部17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0。被按压面20由以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外径侧筒部17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该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的外径尺寸比在轴向另一方侧相邻的部分的外周面大。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由以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外径侧筒部17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的成为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八处)具有在轴向一方侧的侧面开口的螺纹孔22。内径侧筒部18在内周面的从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具有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由以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被按压面20、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以及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相互同轴配置。
输入侧外壳元件15具备外径侧筒部24、内径侧筒部25、以及侧板部26。外径侧筒部24构成为圆筒状。内径侧筒部25构成为圆筒状,与外径侧筒部24同轴地配置于外径侧筒部24的轴向一方侧。侧板部26构成为圆环板状,其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径侧筒部24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结合,而且,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径侧筒部25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结合。
外径侧筒部24在内周面具有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由以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具有能够相对于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无晃动地嵌合的内径尺寸。侧板部26在与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螺纹孔22匹配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成为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具有通孔28。内径侧筒部25在内周面的从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具有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由以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和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相互同轴配置。
使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相对于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无晃动嵌合,而且将插通于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各通孔28的螺栓16与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各螺纹孔22螺纹结合,并通过进一步紧固,将输出侧外壳元件14和输入侧外壳元件15结合固定,由此组装外壳4。在本例中,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相互同轴配置,而且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和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相互同轴配置。因此,在使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1和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7无晃动地嵌合的外壳4的组装状态下,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相互同轴配置。
在组装好外壳4的状态下,输入部件2的输入轴部6相对于输入侧外壳元件15的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9由输入侧轴承57可旋转地支撑。另外,输出部件3的输出轴部10相对于输出侧外壳元件14的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3由输出侧轴承58可旋转地支撑。由此,输入部件2和输出部件3相互同轴配置,并且相对于外壳4的被按压面20同轴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1配置于外壳4的被按压面20的径向内侧。此外,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想要使后述的将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的性能(锁定解除性能)等成为高水平的情况下,需要严格地管理输入部件2与输出部件3的同轴度以及倾斜度。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将输入侧轴承57和输出侧轴承58分别从图示的单列滚动轴承变更为多列滚动轴承等一般的轴承利用方法。
(卡合件)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卡合件5由一对卡合件5(两个卡合件5)构成。一对卡合件5配置于被按压面20的径向内侧。各个卡合件5由包括卡合件主体30、以及能够摆动地与卡合件主体30连结的联结部件31的多个构件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卡合件的个数并不限于两个,例如,也能够省略构成一对卡合件的两个卡合件的单方而由一个卡合件构成上述卡合件。或者,也能够由三个以上的卡合件构成上述卡合件。
《卡合件主体》
如图13~图18所示,卡合件主体30通过组合多个构件而构成。以下,对组装后的卡合件主体30的构造进行说明,然后对构成卡合件主体30的各构件的构造进行说明。
卡合件主体30具有大致半圆形板形状,且具备:与被按压面20对置的一对按压面32;作为摆动支撑部的摆动支撑轴33;以及与输出侧卡合部11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34。
在本例中,卡合件主体30的外周面由相当于卡合件主体30的弧的凸圆弧状的径向外侧面和相当于卡合件主体30的弦的曲柄状的径向内侧面构成。此外,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是指与卡合件主体30的弦正交的、图5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另外,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指与卡合件主体30的弦平行的、图5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此外,在本例中,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是构成卡合件5的卡合件主体30相对于被按压面20远近移动的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另外,在本例中,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方向和被按压面20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
在本例中,一对卡合件5以各个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朝向相反侧、且各个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面对置的状态配置于被按压面20的径向内侧。这样,被按压面20的内径尺寸以及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尺寸被限制为,在一对卡合件5配置于被按压面20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在被按压面20与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之间部分、以及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面彼此之间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存在允许卡合件主体30沿径向移动的间隙。
卡合件主体30在径向外侧面具有一对按压面32。一对按压面32是在输出部件3的锁定状态或者半锁定状态下相对于被按压面20被压紧的部分,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两侧部。一对按压面32分别比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按压面32脱离的部分朝向被按压面20突出。一对按压面32分别是具有比被按压面20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一对按压面32脱离的部分(在周向上位于一对按压面32彼此之间的部分)是与被按压面20不接触的非接触面。
卡合件主体30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方向(轴向)中央部具有内部空间35。内部空间35的径向两侧的端部在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和径向内侧面分别开口。卡合件主体30具有沿轴向配置的摆动支撑轴33,摆动支撑轴33的轴向中间部配置于内部空间3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外侧部。摆动支撑轴33由圆柱状的销构成。摆动支撑轴33的轴向两侧的端部支撑于卡合件主体30中的从轴向两侧夹着内部空间35的部分。
卡合件主体30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输出侧被卡合部34。输出侧被卡合部34由从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面(相对于被按压面20较远的侧的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构成。
如图5、图6、图20(A)、以及图20(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34具有能够在其内侧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1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大小。尤其是,在本例中,如图6以及图20(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34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一致的内表面形状。
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内表面具有底面36和一对被导向面37。底面36由与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一对被导向面37位于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内表面中的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而且在该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一对被导向面37由一对凹曲面构成,该一对凹曲面向随着朝向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即随着朝向在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0的方向而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
一对被导向面37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一对导向面13接触,各个被导向面37由具有与各个导向面13相同的曲率半径的、或者具有比各个导向面13稍大的曲率半径的局部圆筒状的凹面构成。也就是,在本例中,如图6以及图20(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34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吻合的内表面形状。因此,能够使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底面36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侧面12面接触,并且使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一对被导向面37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一对导向面13中的短轴方向上的前半部分面接触。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个被导向面由局部椭圆筒状的凹面等非圆筒状的凹面构成。
卡合件主体30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插通孔38。插通孔38由沿轴向贯通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而且沿圆周方向伸长的圆弧形的长孔构成。插通孔38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8的大小。具体而言,在将输入侧卡合部8插入到插通孔38的内侧时,在输入侧卡合部8与插通孔38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圆周方向上的间隙以及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上的间隙。因此,输入侧卡合部8基于上述圆周方向上的间隙的存在而相对于卡合件主体30的插通孔38能够进行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卡合件主体30的插通孔38基于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上的间隙的存在而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8能够进行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上位移。换言之,插通孔38的大小被限制为,在后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动作时,不会发生插通孔38的内周缘和输入侧卡合部8干涉而阻碍该动作的情况。
卡合件主体30通过组合多个构件而构成。具体而言,卡合件主体30包括一对主体板40、一对中间板41、摆动支撑轴33、以及作为结合部件的多个螺栓42及螺母43。
一对主体板40是构成卡合件主体3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部的构件,在轴向上重叠配置。一对主体板40的各个主体板40是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而制成的冲压成形品,具有大致半圆形板形状。主体板40在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具有在组装成卡合件主体30的状态下构成按压面32的凸面44。主体板40在径向外侧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安装孔45。主体板40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在组装成卡合件主体30的状态下构成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凹部46。因此,在本例中,在轴向上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凹部46构成输出侧被卡合部34。主体板40在径向内侧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在组装成卡合件主体30的状态下构成插通孔38的贯通孔47。卡合件主体30在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别具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三个)通孔48。卡合件主体30在宽度方向两侧部各自的从多个通孔48脱离的部位具有定位孔49。
一对中间板41是构成卡合件主体30的厚度方向的中间部的部件。一对中间板41的各个中间板41是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而制成的冲压成形品,具有大致扇板形状。一对中间板41被加持于一对主体板4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彼此之间。中间板41的径向外侧面位于比一对主体板40的径向外侧面靠径向内侧,不会与被按压面20接触。中间板41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具有凸部39。凸部39比一对主体板40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中间板41中的凸部39以外的部分配置于一对主体板40彼此之间。中间板41在与联结部件31对置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面的径向内侧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伸出部59。中间板41在与一对主体板40的各个通孔48对齐的多处具有通孔50。中间板41在与一对主体板40的各个定位孔49对齐的部位具有定位孔51。
在插通相互对齐的一对主体板40的通孔48和一对中间板41的通孔50的多个螺栓42的前端部螺纹结合螺母43,并进一步进行紧固,由此一对主体板40的通孔48和一对中间板41通过被相互结合固定。此外,在本例的构造中,在进行这样的结合固定的作业时,通过向相互对齐的一对主体板40的定位孔49和一对中间板41的定位孔51插通作业用的定位杆,能够容易地进行使一对主体板40的通孔48与一对中间板41的通孔50对齐的作业。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如上所述地将一对主体板40和一对中间板41结合固定的状态下,在一对主体板40彼此之间,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一对中间板41彼此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35。
摆动支撑轴33由圆柱状的销构成。摆动支撑轴33的轴向两侧的端部通过压入内嵌固定于一对主体板40的安装孔45。摆动支撑轴33的轴向中间部配置于内部空间35。
《联结部件》
如图17所示,联结部件31是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而制成的冲压成形品,具有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缩径的大致矩形板形状或大致长圆板形状,且配置于卡合件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一对主体板40彼此之间、而且一对中间板41彼此之间)。
联结部件31的厚度尺寸比内部空间35的轴向宽度尺寸(=一对主体板4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彼此的间隔=中间板41的厚度尺寸)小。联结部件31在作为其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第一端部52具有作为沿轴向贯通的圆孔的支撑孔53,而且在作为其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第二端部54具有作为沿轴向贯通的圆孔的输入侧被卡合部55。
摆动支撑轴33松动地插通于支撑孔53。由此,第一端部52能够摆动地与摆动支撑轴33连结。输入侧卡合部8松动地插通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由此,第二端部54能够摆动地与输入侧卡合部8连结。
联结部件31在与一对中间板41分别对置的宽度方向侧面的径向中间部具有一对缩径部60。一对缩径部60分别由凹曲面构成。
支撑孔53为了在内侧松动地插通摆动支撑轴33而具有比摆动支撑轴33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另外,输入侧被卡合部55为了在其内侧松动地插通输入侧卡合部8而具有比输入侧卡合部8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并且,在组装后述的一对弹性体56之前的状态下,在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32与被按压面20接触、而且输入侧卡合部8位于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地,设定为摆动支撑轴33与输入侧卡合部8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a为支撑孔53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b以下(Wa≤Wb)。
关于间隔Wa与间隔Wb的差Wb-Wa,从使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变得容易的观点出发,优选尽量大。但是,从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了转矩时能够立即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尽量小。另外,在间隔Wa与间隔Wb存在差Wb-Wa的情况下,在输入侧卡合部8的外周面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遍及整周的间隙,因此,如果不实施任何对策,则输入部件2产生晃动。
在将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装入机床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装置等使用的情况下,在输入部件2连接有作为旋转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输入侧机构进行控制(例如旋转控制、扭矩控制),控制装入有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装置的动作,但若输入部件2存在晃动,则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状态或者半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时的控制等变得复杂,存在使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在本例中,为了确保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作业性,并且抑制输入部件2的晃动,利用了弹性体56。
《弹性体》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关于构成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弹性体56由一对弹性体56构成。因此,在本例中,具备合计四个弹性体。如图8所示,一对弹性体56配置于卡合件主体30与联结部件31之间,对联结部件31施加作为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20的方向的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的弹性力Fy。
在本例中,各个弹性体56由螺旋弹簧构成,由具有相同的弹簧特性的同一构件构成。弹性体56的外径尺寸(线圈部的直径尺寸)比内部空间35的轴向宽度尺寸(=中间板41的厚度尺寸)小。一对弹性体56在内部空间35的内侧而且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卡合件主体30(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联结部件31的两侧。各个弹性体56弹性地夹持于联结部件31所具备的缩径部60与中间板41所具备的伸出部59之间。在该状态下,弹性体56的一部分进入到缩径部60的内侧。在本例中,弹性体56并不固定于中间板41和联结部件31的任一个,而是弹性地夹持于中间板41与联结部件31之间。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弹性体固定于中间板以及联结部件的任一个、或者这双方。在固定弹性体的情况下,能够采用螺纹固定、铆接、粘接等一直以来公知的各种固定机构。
一对弹性体56的各个弹性体56的中心轴配置于与输入部件2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如图11所示,相对于作为第一方向的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彼此倾斜相同的角度θ。因此,从一对弹性体56分别施加于联结部件31的弹性力F1、F2具有朝向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20的方向的径向外侧的第一成分F1y、F2y、和朝向在第二方向上接近输入侧卡合部8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第二成分F1x、F2x。
从一方的弹性体56施加于联结部件31的弹性力F1的第一成分F1y、和从另一方的弹性体56施加于联结部件31的弹性力F2的第一成分F2y彼此具有相同的大小,而且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因此,对联结部件31作用朝向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的、将第一成分F1y和第一成分F2y相加后的大小的力Fy(F1y+F2y)。
与之相对,从一方的弹性体56施加于联结部件31的弹性力F1的第二成分F1x、和从另一方的弹性体56施加于联结部件31的弹性力F2的第二成分F2x彼此具有相同的大小,而且力的作用方向为反方向。因此,弹性力F1的第二成分F1x和弹性力F2的第二成分F2x在联结部件31不摆动的中立位置相互抵消。
在本例中,如图11所示,通过从一对弹性体56向联结部件31施加的弹性力(Fy),在向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0的侧即径向内侧的端部弹性地被压紧于输入侧卡合部8的外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0的侧即径向内侧的端部。换言之,在输入侧被卡合部55与输入侧卡合部8之间,且在输入侧卡合部8的径向外侧划分出具有大致月牙形状的间隙,而非圆环状的间隙。另一方面,在支撑孔53与摆动支撑轴33之间划分出遍及整周的间隙。
《施力部件》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施力部件61由一对施力部件61构成。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一对施力部件61配置于构成一对卡合件5的一对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彼此之间。也就是,一对施力部件61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卡合件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从输出侧卡合部11脱离的位置。一对施力部件61向使一对卡合件5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即使一对卡合件5接近被按压面20的方向弹性地施力。由此,在对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的每一个未施加扭矩的中立状态下,为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2与被按压面20接触的状态。
在本例中,施力部件61由螺旋弹簧构成,通过向施力部件61的轴向两侧部的内侧插入一对卡合件5的凸部39,防止了施力部件61从一对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内侧面彼此之间脱落。
在本例中,施力部件61的外径尺寸比卡合件主体30的轴向的厚度尺寸小。因此,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施力部件61不会突出到比卡合件主体30的轴向两侧的侧面靠轴向两侧(外侧)。
如上所述地在中立状态下预先成为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2与被按压面20接触的状态的理由是,在如后文所述地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了转矩时,立即实现锁定状态。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其组装状态下,将配置在轴向一方侧的输入部件2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8沿轴向插入到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的插通孔38(主体板40的贯通孔47)以及联结部件31的输入侧被卡合部55,而且将配置在轴向另一方侧的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1沿轴向插入到一对卡合件5的输出侧被卡合部34彼此之间。即,一对卡合件5配置为由各个卡合件5的输出侧被卡合部34从径向外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1。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动作说明]
当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2输入转矩时,如图6所示,在卡合件主体30的插通孔38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8沿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在图6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如图5至图6、以及图12(A)至图12(B)所示,输入侧卡合部8基于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卡合,使联结部件31一边向径向内侧移动一边摆动。由此,使一对弹性体56中的在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存在于联结部件31的前方侧(图12的右侧)的弹性体56在联结部件31与中间板41之间压缩,并且使支撑孔53与摆动支撑轴33之间的间隙减小。当支撑孔53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部和摆动支撑轴33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部接触时,输入侧卡合部8经由联结部件31朝向径向内侧拉拽摆动支撑轴33。由此,如图6所示,一对卡合件5分别向远离被按压面20的方向(径向内侧)移动。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2从被按压面20离开,并且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34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1,输出侧卡合部11和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34无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传递至输出部件3,并从输出部件3输出。
尤其是,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如上所述地卡合件5向远离被按压面20的方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如图5至图6、以及图20(A)至图20(B)所示,配备于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一对被导向面37被配备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一对导向面13引导,从而限制卡合件5沿宽度方向移动。而且,如图6以及图20(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底面36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侧面12面接触,并且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一对被导向面37与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一对导向面13面接触。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能够有效防止在锁定或者解锁状态的解除后,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移动而与被按压面20接触。在本例的构造中,使用输出侧卡合部11进行上述那样的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的引导,因此与组装仅进行该引导的其它构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构件数量。
另外,在本例的构造中,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一对被导向面37的各个被导向面37由向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的一对凹曲面构成,而且输出侧卡合部11的一对导向面13的各个导向面13由与上述一对凹曲面吻合的一对凸曲面构成。因此,如图20(A)所示,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1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在一对被导向面37与一对导向面13之间形成有间隙,而且该间隙的大小(宽度方向尺寸)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1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能够适当地允许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能够有效地防止对卡合件5施加不合理的力。
另一方面,当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转矩时,如图7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1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34彼此的内侧沿输出部件3的旋转方向(在图7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输出侧卡合部11的侧面12与导向面13的连接部即角部朝向径向外方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底面36,使一对卡合件5向接近被按压面20的方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2相对于被按压面20被压紧,各个按压面32与被按压面20摩擦卡合。其结果,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转矩由于传递至固定于其它部件而不旋转的外壳4,从而完全被切断而不会传递至输入部件2、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转矩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剩余部分被切断。
要想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转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至输入部件2,以使按压面32相对于被按压面20不滑动(相对旋转)的方式将一对卡合件5支撑于输出侧卡合部11与被按压面20之间,对输出部件3进行锁定。与之相对,为了仅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转矩中的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2而将剩余部分切断,以使按压面32相对于被按压面20不滑动的方式将一对卡合件5支撑于输出侧卡合部11与被按压面20之间,对输出部件3进行半锁定。在输出部件3为半锁定的状态下,若进一步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转矩,则一对卡合件5基于输出侧卡合部11与输出侧被卡合部34的卡合,一边使按压面32相对于被按压面20滑动,一边以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为中心旋转。当一对卡合件5旋转时,输入侧卡合部8经由联结部件31向摆动支撑轴33被拉拽,转矩的一部分传递至传递输入部件2。
在本例中,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在卡合件主体30的径向外侧面的在周向上分离的两处具有按压面32,因此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转矩时,能够通过楔效应增大被按压面20与按压面32的摩擦卡合力。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仅在卡合件主体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一处具有按压面的构造。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能够使用于驱动输入部件2的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不下降地实现反向输入的切断。
即,在本例中,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在向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能够利用一对弹性体56的弹性力将联结部件31所具备的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0的侧即径向内侧的端部弹性地压紧于输入侧卡合部8的外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0的侧即径向内侧的端部。因此,在上述中立状态下,要想使输入部件2旋转,需要经由联结部件31压缩一对弹性体56中的在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存在于联结部件31的前方侧的弹性体56。因此,即使在如本例地考虑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作业性而如图10所示地将摆动支撑轴33与输入侧卡合部8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a设定为支撑孔53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b以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输入侧卡合部8因较小的力旋转,从而能够防止输入部件2的晃动。
因此,即使在将作为旋转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于输入部件2,并将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装入例如机床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装置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状态或者半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时的控制等变得复杂,能够防止输入侧机构的控制性下降。
另外,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关于这一点,参照图19(A)以及图19(B)进行说明。
图19(A)(a)以及图19(A)(b)关于本例的构造示出了输入部件2的一部分与卡合件5的一部分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9(A)(a)示出了图7所示的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图19(A)(b)示出了如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从图19(A)(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2输入转矩T,由此输入侧卡合部8沿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将一对弹性体56中的在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存在于联结部件31的前方侧(图19(A)(a)以及图19(A)(b)的右侧)的弹性体56压缩,并且使支撑孔53与摆动支撑轴33之间的间隙减小,开始从输入侧卡合部8经由联结部件31对摆动支撑轴33作用平移载荷F。
另一方面,图19(B)(a)以及图19(B)(b)关于比较例的构造、即除了输入部件102z的输入侧卡合部107z的形状为圆柱状这一点具有与上述的现有构造相同的结构的构造,示出了输入部件102z的一部分与卡合件105的一部分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9(B)(a)示出了如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在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下,输入侧卡合部107z位于卡合件10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图19(B)(b)示出了如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从图19(B)(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102z输入转矩T,由此输入侧卡合部107z沿输入部件102z的旋转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输入侧卡合部107z与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抵接,开始向输入侧卡合部107z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抵接部X作用基于转矩T的平移载荷Ft。
在比较例的构造中,如图19(B)(b)所示,平移载荷Ft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102z作用于卡合件105的载荷的方向相对于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105应移动的方向即卡合件105的径向(卡合件105相对于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大幅倾斜。
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构造中,如图19(A)(b)所示,平移载荷F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2作用于卡合件5的载荷的方向为与在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5应移动的方向即卡合件5的径向(卡合件5相对于被按压面20的远近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换言之,平移载荷F的方向与卡合件5应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比比较例的构造中的平移载荷Ft的方向与卡合件105应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也就是,在本例的构造中,能够将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转矩T效率良好地转换成用于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载荷。因此,根据本例的构造,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者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关于在图10所示的本例的构造中的、摆动支撑轴33与输入侧卡合部8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a和支撑孔53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彼此的间隔Wb的差Wb-Wa,从使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组装变得容易的观点出发,优选尽量大,但另一方面,从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了转矩时能够立即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尽量小。因此,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制造中,需要考虑上述的事情而将差Wb-Wa的大小调整成适当的大小。
此外,关于这一点,比较例的构造中的、输入侧卡合部107z的径向内侧面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13之间存在的间隙Gz的大小也同样。但是,在比较例的构造中,为了调整间隙Gz的大小,有时需要通过切削加工高精度对输入侧被卡合部113中的与输入侧卡合部107z的径向内侧面抵接的部分进行精加工,在该情况下,预计成本变高。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构造中,仅通过管理联结部件31的支撑孔53与输入侧被卡合部55的中心间距离,就能够调整差Wb-Wa的大小,联结部件31通过低价的冲压加工来制造,因此容易抑制成本。
在本例中,将一对弹性体56的分别由卡合件主体30和联结部件31弹性地夹持,而不固定于卡合件主体30和联结部件31的任一个。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固定弹性体56的作业,并且能够削减用于进行固定的构件。因此,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将弹性体56的设置空间抑制为较小,因此可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小型化。
另外,将弹性体56配置于一对主体板40彼此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弹性体56从卡合件主体30沿轴向脱落。而且,能够使弹性体56的一部分进入联结部件31所具备的缩径部60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因具备弹性体56而导致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大型化。
[第二例]
使用图2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本例是第一例的变形例。在本例中,一对弹性体56a的各个弹性体56a由硅橡胶等橡胶构成。各个弹性体56a构成为环状,以将其中心轴与输入部件2的中心轴平行地配置的状态弹性地夹持于联结部件31所具备的缩径部60与中间板41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面的中间部所具备的凹陷部62之间。也就是,各个弹性体56a与缩径部60和凹陷部62分别接触。
在将弹性体56a弹性地夹持于缩径部60与凹陷部62之间的状态下,弹性体56a沿构成缩径部60以及凹陷部62的每一个的凹曲面弹性变形。由此,弹性体56a相对于缩径部60以及凹陷部62分别面接触。因此,缩径部60以及凹陷部62分别作为使与弹性体56a的接触位置(接触状态)稳定的座面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将弹性体56a不固定于卡合件主体30(中间板41)和联结部件31的任一个,也能够使弹性体56a的姿势稳定。
在本例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弹性体56a装入卡合件主体30与联结部件31之间的作业。尤其是,在将弹性体56a构成为自由状态下为圆环状的情况下,弹性体56a的安装相位没有限制,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此外,在将环状的由橡胶构成的弹性体相对于卡合件主体固定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以沿轴向架设于一对主体板40彼此之间的方式配置销,且将该销插通于弹性体的内侧。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采用了固定弹性体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大型化。
第二例的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相同。
[第三例]
使用图2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
本例也是第一例的变形例。在本例中,一对弹性体56b的各个弹性体56b由板簧构成。各个弹性体56b构成为大致U字形,配置于联结部件31与中间板41a之间。
弹性体56b的一方侧的端部沿缩径部60弯曲,且与缩径部60面接触。因此,即使在本例的情况下,缩径部60也作为使弹性体56b的接触位置(接触状态)稳定的座面发挥功能。
与之相对,弹性体56b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相对于中间板41a固定。在本例中,通过将弹性体56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卡定于中间板41a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中央侧部所具备的弯曲成圆弧状的卡定槽63,从而将弹性体56b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相对于中间板41a固定。
在本例中,由于弹性体56b由板簧构成,因此能够缩小弹性体56b的设置空间。因此,通过具备弹性体56b,能够抑制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大型化。另外,通过将弹性体56b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卡定于中间板41a所具备的卡定槽63,从而能够将弹性体56b固定于中间板41a,因此不需要为了固定弹性体56b而使用螺钉等专用的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重量増大,并且能够防止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大型化。
第三例的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例的构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组合来实施。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弹性体的构造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例中说明的构造以及形状,只要能够发挥对联结部件施加朝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力的功能,就能够适当变更。另外,弹性体并不限于配置在联结部件与中间板之间的构造,既能够配置在联结部件与主体板之间,也能够配置在联结部件与摆动支撑轴之间。该情况下,弹性体既能够固定于联结部件,也能够固定于中间板、主体板或者摆动支撑轴。另外,在将弹性体装入联结部件与摆动支撑轴之间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采用将板簧状的弹性体装入联结部件的第一端部所具备的支撑孔的内表面与摆动支撑轴的外表面之间的结构等。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对联结部件施加朝向作为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的方向的卡合件主体的径向外侧的弹性力Fy,装入卡合件主体与联结部件之间的弹性体的个数对于实施方式的各例所示的各个卡合件就不限于两个(一对弹性体),既能够对各个卡合件仅组装一个、也能够对各个卡合件组装三个以上。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变更中间板的构造来实现。
符号的说明
1—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2—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外壳,5—卡合件,6—输入轴部,7—输入臂部,8—输入侧卡合部,9—嵌合孔,10—输出轴部,11—输出侧卡合部,12—侧面,13—导向面,14—输出侧外壳元件,15—输入侧外壳元件,16—螺栓,17—外径侧筒部,18—内径侧筒部,19—侧板部,20—被按压面,21—输出侧插接嵌合面,22—螺纹孔,2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24—外径侧筒部,25—内径侧筒部,26—侧板部,27—输入侧插接嵌合面,28—通孔,29—输入侧轴承嵌合面,30—卡合件主体,31—联结部件,32—按压面,33—摆动支撑轴,34—输出侧被卡合部,35—内部空间,36—底面,37—被导向面,38—插通孔,39—凸部,40—主体板,41、41a—中间板,42—螺栓,43—螺母,44—凸面,45—安装孔,46—凹部,47—贯通孔,48—通孔,49—定位孔,50—通孔,51—定位孔,52—第一端部,53—支撑孔,54—第二端部,55—输入侧被卡合部,56、56a、56b—弹性体,57—输入侧轴承,58—输出侧轴承,59—伸出部,60—缩径部,61—施力部件,62—凹陷部,63—卡定槽,101—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102z—输入部件,103—输出部件,104—被按压部件,105—卡合件,106—输入轴部,107、107z—输入侧卡合部,108—输出轴部,109—输出侧卡合部,110—被按压面,111—按压面,112—底面,113—输入侧被卡合部,114—输出侧被卡合部。
Claims (11)
1.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按压部件,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输入部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输出部件,其具有在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卡合件,其具有卡合件主体和联结部件,且能够进行作为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的第一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以及
弹性体,其配置于上述卡合件主体与上述联结部件之间,且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的弹性力,
上述卡合件主体具有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的按压面、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侧的摆动支撑部、以及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
上述联结部件具有能够摆动地连结于上述摆动支撑部的第一端部、以及能够摆动地连结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第二端部,
上述第二端部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被卡合部,在向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分别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内表面被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压紧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外表面,
就上述卡合件而言,当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转矩时,上述摆动支撑部被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经由上述联结部件拉拽,由此以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式位移,并且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由此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转矩传递至上述输出部件,当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转矩时,基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将上述按压面压紧于上述被按压面,从而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未固定于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的任一个,而是被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弹性地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联结部件和上述卡合件主体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具有用于使上述弹性体的接触位置稳定的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由一对弹性体构成,上述一对弹性体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联结部件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一对弹性体的各个弹性体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的弹性力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的成分、以及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接近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方向的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一对弹性体的各个弹性体对上述联结部件施加的弹性力中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接近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的方向的成分相互抵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件主体具备在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重叠配置而且相互结合的一对主体板、以及将轴向两侧部支撑于上述一对主体板的摆动支撑轴,
上述一对主体板具有上述按压面以及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
上述摆动支撑部由上述摆动支撑轴构成,
上述联结部件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第一端部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上述摆动支撑轴的支撑孔,
在向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输出部件分别未输入转矩的中立状态下,在上述支撑孔的内表面与上述摆动支撑轴之间具有遍及整周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件主体还具有夹持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的一对中间板,
上述一对中间板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部分中的、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
上述摆动支撑轴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支撑于上述一对主体板的中间部,
上述联结部件能够摆动地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部分中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中间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配置于上述一对主体板彼此之间部分、且上述联结部件与上述中间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上述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上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以及上述一对卡合件配置成从径向两侧夹住上述输出侧卡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脱离的位置,且弹性地支撑于上述一对卡合件彼此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30081 | 2019-12-20 | ||
JP2019230081 | 2019-12-20 | ||
PCT/JP2020/047175 WO2021125274A1 (ja) | 2019-12-20 | 2020-12-17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7229A true CN113767229A (zh) | 2021-12-07 |
CN113767229B CN113767229B (zh) | 2023-03-21 |
Family
ID=76477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29966.1A Active CN113767229B (zh) | 2019-12-20 | 2020-12-17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15185B2 (zh) |
EP (1) | EP3954918B1 (zh) |
JP (1) | JP6927462B1 (zh) |
CN (1) | CN113767229B (zh) |
WO (1) | WO20211252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008922B1 (en) * | 2019-09-20 | 2023-09-06 | NSK Ltd. | Reverse input cutoff clutch |
CN115280034A (zh) * | 2020-08-31 | 2022-11-01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旋转传递状态切换装置 |
JP7509335B1 (ja) | 2023-05-29 | 2024-07-0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79156A1 (en) * | 2005-04-07 | 2008-07-31 | Donghwan Byun | Reverse Input Prevent Clutch Bearing Assembly |
CN102803774A (zh) * | 2010-03-15 | 2012-11-28 | Ntn株式会社 | 离合器单元 |
JP2018040410A (ja) * | 2016-09-07 | 2018-03-15 | 日本ぱちんこ部品株式会社 | 双方向クラッ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617745A (en) * | 1927-02-15 | Albert cotysinard | ||
US2031186A (en) * | 1935-07-12 | 1936-02-18 | Andrew L Still | Automatic brake |
US2359010A (en) * | 1942-05-04 | 1944-09-26 | Skardon T Smith | Multiple bar shaft lock |
US3024884A (en) * | 1959-12-17 | 1962-03-13 | Adams Rite Mfg Company | Back locking drive means |
US3335831A (en) * | 1965-10-23 | 1967-08-15 | Formsprag Co | Bi-directional no-back drive device |
US5007511A (en) * | 1989-11-02 | 1991-04-16 | Dana Corporation | Bi-directional back stopping clutch |
EP3663601B1 (en) | 2017-08-01 | 2023-01-18 | NSK Ltd. | Reverse input shutoff clutch, electric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EP4006370B1 (en) * | 2019-09-20 | 2023-03-08 | NSK Ltd. | Reverse input blocking clutch |
-
2020
- 2020-12-17 US US17/606,641 patent/US1141518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CN CN202080029966.1A patent/CN113767229B/zh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JP JP2021518018A patent/JP6927462B1/ja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EP EP20903120.2A patent/EP3954918B1/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WO PCT/JP2020/047175 patent/WO2021125274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79156A1 (en) * | 2005-04-07 | 2008-07-31 | Donghwan Byun | Reverse Input Prevent Clutch Bearing Assembly |
CN102803774A (zh) * | 2010-03-15 | 2012-11-28 | Ntn株式会社 | 离合器单元 |
JP2018040410A (ja) * | 2016-09-07 | 2018-03-15 | 日本ぱちんこ部品株式会社 | 双方向クラッ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25274A1 (ja) | 2021-06-24 |
EP3954918A4 (en) | 2023-01-25 |
EP3954918A1 (en) | 2022-02-16 |
US11415185B2 (en) | 2022-08-16 |
JP6927462B1 (ja) | 2021-09-01 |
EP3954918B1 (en) | 2023-11-01 |
CN113767229B (zh) | 2023-03-21 |
JPWO2021125274A1 (ja) | 2021-12-23 |
US20220228630A1 (en) | 2022-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67229B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CN113748271B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CN114341517B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CN114080515B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JP7017190B2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WO2021172558A1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JP7311048B2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JP2022126361A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 |
WO2022168466A1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JP7375991B1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
JP7509335B1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JP2024089052A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CN116529500A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JP2023175529A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
CN116635642A (zh)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
JP2024089051A (ja) |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