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2195B -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52195B
CN113752195B CN202111256210.3A CN202111256210A CN113752195B CN 113752195 B CN113752195 B CN 113752195B CN 202111256210 A CN202111256210 A CN 202111256210A CN 113752195 B CN113752195 B CN 1137521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guide
wire
adjus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62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52195A (zh
Inventor
吴金满
储琦
刘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Yijiaho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Yijiaho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Yijiaho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Yijiaho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562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521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52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2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52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2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 B25B11/02Assembly jig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通过将上下两排导正孔的排布状态分为导正状态和位置调整状态,以便在位置调整之前将各已分线处理好的子线束分别对应插设到各导正孔内,然后切换至位置调整状态,使得位于下面一排的两个导正孔翻转180°,进而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的位置对调,从而各子线束的排布状态与待装配的插接件上的插线孔的接口定义相适配;另外,通过将各导正孔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结构,方便对线束进行卸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车辆线束等类似结构线束的结构示意图,在传动生产过程中,先是将线缆切分为等长的线束本体,再将线束本体端部进行剥皮、打端子,线束本体端部完成打端子后插入到插接件的装配孔中,线束本体内有多个子线束,插接件的装配孔的数目与子线束数目相同,各子线束安装插接件的接口定义一一对应装配到各装配孔中,待线束本体与插接件装配完成以后,在插接件与线束本体的连接处装配线卡。
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子线束的姿态进行调整,方便线束与插接件可靠装配;另外,由于其中两根子线束的位置需要对调之后再进行装配,以符合插接件的接口定义。在统生产方式中,主要采用人工进行相应操作,由于人工操作繁琐不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难以适应自动化的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各子线束的姿态和位置进行自动调整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能够对子线束的排布姿态进行导正和进行位置调整,方便与插接件的装配操作。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所述线束内具有四根子线束,四根子线束在线束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子线束在线束内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小于插线孔排布的行距、列距,待装配的线束的端部裸露布置,四根子线束的末端分别装配有端子,且各端子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对应布置的上、下导正组件,上、下导正组件上分别具有两个导正孔,导正孔的孔径能够满足子线束上装配的端子活动穿过,导正孔的孔深方向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一致,上导正组件活动安装,下导正组件转动装配,构成下导正组件转动的转轴沿导正孔的孔深方向布置且转轴轴线与a面、b面的交线重合,a面为下导正块上两个导正孔的对称面,b面为过下导正块上两个导正孔的中心线所形成的面;
上、下导正组件至少处于如下两种状态:其一为导正状态,各导正孔按照2×2矩形阵列状排布,各导正孔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允许待装配的线束端部的各子线束一一对应沿导正孔的孔深方向直接插入各导正孔,其二为位置调整状态,上导正组件移至对下导正组件的转动进行避让的位置,下导正组件翻转180°,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的位置对调;
各导正孔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孔壁部,移动孔壁部实现导正孔的闭合和开启,孔壁部在各导正孔中的装配关系满足: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开启导正孔允许将装配好插接件的线束从上、下导正组件上可靠移走。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通过将上下两排导正孔的排布状态分为导正状态和位置调整状态,以便在位置调整之前将各已分线处理好的子线束分别对应插设到各导正孔内,然后切换至位置调整状态,使得位于下面一排的两个导正孔翻转180°,进而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的位置对调,从而各子线束的排布状态与待装配的插接件上的插线孔的接口定义相适配;另外,通过将各导正孔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结构,以便对导正孔的闭合状态进行调节,当导正孔需要实现对子线束的导正和调整子线束位置时,使得导正孔处于闭合状态,当需要对处于导正孔内的子线束分别进行移出卸载时,则能够调整活动的孔壁部对线束的移出进行避让。通过采用上述实施方案能够实现对线束位置的调整,在插装对位准确的同时保证插装的各子线束与插线孔的接口定义相一致,从而提高线束插装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由于线束的导正和位置调整无需人工进行实现,有利于提高线束装配的自动化程度,也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电子插接件、线卡与线束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线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插接件和线束装配生产线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轴测图,分线装置在该状态下用于实现对各子线束进行分线的目的,使得各子线束按照A排布关系进行排布;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主视图,分线装置在该状态下用于实现对各子线束进行分线的目的,使得各子线束按照A排布关系进行排布;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主视图,分线装置在该状态下用于实现将A排布关系的各子线束转换为B排布关系进行排布;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主视图,分线装置在该状态下用于实现将各子线束卸出;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正定位装置的侧视图,此时导正定位装置处于导正状态;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后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正定位装置的主视图,此时导正定位装置处于位置调整状态;
图13为图12的后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正定位装置在对线卡进行装载的应用示意图,图中导正定位装置处于位置调整状态。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线束本体,110-子线束,120-插接件,121-对外插接部,122-尾座,122a-插线孔,122b-卡爪,122c-卡凸,130-线卡,131-插入部,131a-插入子部,131b-线槽,132-卡接部,132a-卡接孔,133-连接部,200-导送单元,310-分线装置,311-A分线部,311a-A1分线部,311b-A2分线部,312-B分线部,312a-B1分线部,312b-B2分线部,313-约束框,313a-A子约束框,313b-B子约束框,314-分线孔,320-导正定位装置,321-上导正块,322-下导正块,323-导正孔,323a-孔壁部,324-A拉绳,325-B拉绳,326-凸轮,327-容置部,328-A空缺部,329-B空缺部,400-夹装单元,500-端子装配单元,600-接头装配单元,700-A供料单元,800-B供料单元,900-放卷单元,1000-切分单元,1100-剥皮单元,1200-夹送单元,1300-卸料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申请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申请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为一种具有四根线芯的线束,线束包括线束本体100、插接件120、线卡130,线束本体100的一端与插接件120装配连接,插接件120与线束本体100的连接处装配线卡130,线卡130用于对各子线束110进行分隔限位。
从线束本体100的横截面看,线束本体100包括由外到内依次布置的外套管、金属屏蔽层、内防护层和/或绝缘层、线芯,其中外套管和内防护层和/或绝缘层均为绝缘材料制成,金属屏蔽层金属丝编织而成,线芯由四根子线束110组成,四根子线束110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各子线束110分别具有内芯和内套管,内芯设置在内套管内,内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如图2所示,插接件120包括沿其身长方向依次布置的对外插接部121和尾座122,尾座122用于连接线束本体100一端的子线束110,对外插接部121沿线束本体100的身长方向布置在尾座122上背离线束本体100的一侧,以A姿态放置的插接件120为例,尾座122的上侧设置卡爪122b,卡爪122b一端与尾座122上部相连,另一端呈悬伸状并沿插接件120的身长方向朝对外插接部121一侧延伸至对外插接部121的上侧,插接件120尾座12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凸122c,卡凸122c分为两组,两组卡凸122c上下对应布置。尾座122的截面轮廓呈矩形,矩形的宽度小于矩形的高度,尾座122的下表面与尾座122上背离对外插接部121的端面之间的交汇处向下延伸形成有凸棱。尾座122上背离对外插接部121的一面具有四个插线孔122a,四个插线孔122a在尾座122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也即呈上下两排布置,上下两排的插线孔122a分别沿竖直方向对应布置。四个插线孔122a用于分别与四个子线束110通过接线端子插装连接。各插线孔122a与各子线束110插接完成后,其中与上面一排插线孔122a装配的两根子线束110呈直插式布置,与下面一排插线孔122a装配的两根子线束110位置呈交叉式布置。对外插接部121上背离尾座122的一面具有四个对外插接孔。
如图3所示,线卡130由插入部131、卡接部132和连接部133组成,插入部131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插入子部131a,两个插入子部131a用于分别对应插设在上层/下层的两个装配孔内,插入部131具有一个截面呈半圆形的线槽131b,半圆形线槽131b的半径大于子线束110的外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与孔深方向一致,线槽131b用于容置子线束110的局部线身;卡接部132设置两个,两个卡接部132沿两个插入子部131a的间距方向布置在两插入子部131a的两外侧,卡接部132为薄板状,卡接部132上设置有卡接孔132a,用于与插接件120尾座122外表面上设置的卡凸122c卡接配合,卡接部132的身长方向与插入部131上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一致,卡接部132、插入部131的相同一端与连接部133相连,另一端呈悬伸状布置。线卡130设置两个,两个线卡130在与A姿态的插接件120装配时的姿态保持一致,也即两个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口沿竖直方向朝向一致。上侧的线卡130分别与插接件120尾座122的上面一排插线孔122a、上面一组凸起装配连接,线槽131b的槽口朝上布置;下侧的线卡130装配分别与插接件120尾座122的下面一排插线孔122a、下面一组凸起装配连接,线槽131b的槽口也是朝上布置。
参阅图1至图3,该线束的传统生产工序至少包括:先将线缆切分为符合生产需求的长度的线束本体100;然后对线束本体100的两端部的一段外套管、绝缘层进行去除,使得各子线束110的两端部均裸露出来,具体裸露的长度根据剥除外套管和绝缘层的长度、范围而定;再然后,对两端裸露的子线束110末端部的内套管分别进行去除,使得内芯裸露出来一定长度,裸露的部位延伸至内芯末端;接下来,将线束本体100一端的子线束110分别打端子;打完端子后,将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分别插装到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内,其中两根子线束110直接插装到上面一排插线孔122a内,另外两根子线束110先交换位置再插接到下面一排插线孔122a内;各子线束110插接完毕后,将两个线卡130装配到插接件120尾座122上;另外需要对线束本体100另一端的各子线束110进行沾锡处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时候还需要在打端子前,在各子线束110上分别套接热塑管;有时候还需要将其中一根底线与屏蔽层连接后再套热塑管,有时候还需要在线束本体100与插接件120、线卡130装配完毕后,在裸露在插接件120外侧的各子线束110外套设一个热塑管,经加热处理后,形成对各子线束110进行保护的防护套,以防止线束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伤。
在对上述线束进行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线缆放卷、切分、剥皮、打端子、装插接件120、装线卡130等工序,但是传统生产过程中都是人工操作完成,效率及其低下,而且人工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插接件120和线束装配生产线。
参阅图4至图14,一种电子插接件120和线束装配生产线,线束包括包裹在外套管内的四个子线束110,四个子线束110在外套管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插接件120的尾座122上具有四个分别用于装配各子线束110的插线孔122a,四个插线孔122a在插接件120上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小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包括:导送单元200、整线单元、夹装单元400、端子装配单元500、接头装配单元600。
其中,导送单元200用于将线束沿其身长方向进行导送,线束的导送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线束在导送过程中,其中两个子线束110位于上侧,另外两个子线束110位于下侧;线束为对线缆裁切后获得的复合预设长度的一段线缆,该线束的两端部均已经过剥皮处理,使得线束的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裸露在外,但其排布关系与剥皮前的排布关系一致。
其中,整线单元用于将线束前端裸露的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按照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进行整理;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包括装配端子时的排布关系和/或装配接头时的排布关系,只有将各子线束110按照所需的排布关系进行排布之后,才能有利于可靠地实施相应的自动化装配操作。
其中,夹装单元400用于对端部剥皮后的线束的前端进行夹持,夹装单元400活动安装,夹装单元400在移动过程使得线束的前端依次处于A、B工位;通过采用夹装单元400对线束的前端实施夹持,并将夹装单元400活动安装,以便将线束的前端移至不同的工位,而端子的装配、接头的装配通常需要在不同的工位进行,因此有利于在不同的工位对线束的前端实施不同的装配工序。这里所说的接头,包括插接件120,还可以包括线卡130。
其中,端子装配单元500设置在A工位,用于对处于A工位的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装配端子;端子装配单元500端子装配单元500在装配端子之前还可以具有对个子线束110实施剥除内套管的功能,剥除内套管是剥除一部分内套管,便于将子线束110的内芯与端子可靠地连接,这样有利于电传导。在实施装配端子之前,整线单元先将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整理成与端子装配相适应的状态。
其中,接头装配单元600设置在B工位,用于对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进行定位,并将处于B工位的线束前端与定位好的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装配连接。在实施装配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之前,整线单元先将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整理成与插接件120装配时相适应的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插接件120和线束装配生产线,其通过导送单元200对已切分剥皮好的线束沿其身长方向进行导送,然后利用整线机构对线束前端裸露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与端子装配、插接件120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相适应,通过夹装单元400夹持线束的前端并移动,使得线束的前端依次处于A、B工位,当线束的前端处于A工位时,对已调整好排布关系的各子线束110实施端子装配,当线束的前端处于B工位时,将已调整好排布关系的各子线束110分别与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实施装配。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方便可靠地实现对线束与电子插接件120的自动化装配操作,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生产质量和产品一致性;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
具体地,所述整线单元包括分线装置310和导正定位装置320,参阅图5至图14。
参阅图5至图8,分线装置310沿线束的导送方向顺延布置在线束的输送路径的下游,用于将各子线束110的端部排布关系在A排布关系和B排布关系之间切换,所述A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所述B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1×4矩形阵列状分布。A、B两种排布关系中,A排布关系适合对各子线束110实施与插接件120的装配操作,但是还需要对其中两个相邻子线束110的位置进行调整;B排布关系能够现有的打端子设备的操作方式,就是将各子线束110排成一排,这样只要各子线束110沿着排布方向移动,可以实现各子线束110依次装配端子的需求。
参阅图9至图14,导正定位装置320沿线束的导送方向顺延布置在分线装置310的下游,用于对处于A排布关系的各子线束110的端部走向进行导正,并对位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的端部位置进行对调。因为各子线束110远离线束本体100的一端是悬伸端没有沿径向约束其自由度的外套管,而子线束110与外套管交接处是处于外套管的约束范围内,在分线的过程中,各子线束110之间的间距沿着背离线束本体100的方向逐渐增大,呈现放射状布置的姿态。而在将各子线束110与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实施插接装配时,需要将各子线束110沿着插线孔122a的孔深方向插入装配,为了确保准确对位和减少人工辅助的工作量,需要对子线束110末端的走向进行导正,使得各子线束110末端的走向均与线束身长方向保持一致;再者按照插接件120的接口定义,各子线束110中有两根子线束110的位置在插入到插接件120之前,必须先对调位置再进行装配,因此还需要对这两根子线束110的位置实施调整。
参阅图5至图8,为了实现对各子线束110进行分线,分线装置310包括:用于将各子线束110分为上下两层的A分线部311、用于将各子线束110分为左右两列的B分线部312、以及对各子线束110末端沿线束径向外展的幅度进行限制的约束框313。
A分线部311为水平布置的板状结构,B分线部312为立状布置的板状结构,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呈“十”字相交状布置在约束框313的框内,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的相交处与导送的线束的中心对应布置,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将约束框313的框内区域分为四个分线孔314,各分线孔314分别用于各子线束110穿过,A、B分线部312的板厚方向与线束的导送方向垂直布置,A、B分线部312的厚度沿着线束的导送方向逐渐增大,且A、B分线部312上沿着线束导送方向上游一端均呈刀刃状。
具体地,参阅图5至图8,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实施方案实施分线装置310。
一种分线装置310,其用于对线束端部裸露的四根子线束110进行分开,四根子线束110在线束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子线束110在线束内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小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亦即,在对各子线束110进行分线处理之前,四根子线束110相互靠近布置,若要将四根子线束110对应插到各插线孔122a内,就要对各子线束110的进行分线处理,并使得各子线束110末端部的排布关系与插接件120上个插线孔122a的排布关系保持一致,该分线装置310包括分线部和分线孔314,分线部用于调节线束端部裸露的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符合A排布关系,所述A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相一致;分线孔314设置有四个,分线孔314的孔深方向与待分线的线束的身长方向一致,四个分线孔314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各分线孔314分别与分线处理后的各子线束110顺延对应布置并允许各子线束110分别穿过,且各分线孔314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各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相一致;四个分线孔314的孔壁设置成分体式结构,其具有分解状态和闭合状态,各分线孔314在处于分解状态时允许分线孔314内的线束移出分线孔314,各分线孔314在处于闭合状态时对处于分线孔314内的线束进行约束。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310,其通过分线部对线束端部的各子线束110按照A排布关系进行排布,通过分线孔314供各子线束110进行穿过,由于各分线孔314的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各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相一致,使得各子线束110排布的位置得以限制,通过将分线孔314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能够通过改变分线孔314所处的状态,以分别适应对线束定位的需求和对线束进行卸载的需求。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方便对线束的排布进行自动调整,而且在线束装配完毕后方便线束的卸载,因此有利于提高线束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还能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具体地,参阅图5、图6 ,所述分线部包括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和约束框313。A分线部311用于将各子线束110分为上下两行,使得上下两行子线束110的间距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相适配;B分线部312用于将各子线束110分为左右两列,使得左右两列子线束110的间距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列距相适配。约束框313用于对各子线束110末端沿线束径向外展的幅度进行限制并将子线束110末端的走向调整到与线束本体100的身长方向一致,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呈“十”字相交状布置在约束框313的框内,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的相交处与待分线的线束的中心对应布置,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将约束框313的框内区域分为四个上述的分线孔314。
参阅图5、图6 ,A分线部311为水平布置的板状结构,B分线部312为立状布置的板状结构,A、B分线部312的厚度方向与待分线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布置,A、B分线部312的厚度沿着线束的身长方向远离线束前端而呈逐渐增大趋势,且A、B分线部312上沿着线束身长方向靠近线束前端的端部均呈刀刃状。在线束的前端沿分线孔314的孔深方向朝A、B分线部312靠近移动的过程中,先是刀刃状的结构将四根子线束110逐渐分开,线束排布的行距、列距也逐渐增大,直至各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与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相一致时,利用约束框313的限制作用,限制各个子线束110末端的朝向,使得各个子线束110末端的走向均与分线孔314的孔深方向一致。
因各个子线束110在与插接件120实施装配前,还需要先装配端子,为方便端子的装配,本实施例优选地,各分线孔314的位置设置成可调式结构,各分线孔314在闭合状态下的排布关系能在A排布关系与B排布关系之间转换,所述B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1×4矩形阵列状分布。参阅图5至图7,本实施例通过将各个分线孔314的位置设置成可调式结构,能够方便在需要对各子线束110进行分线处理时,将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调整为A排布关系;当各分线孔314在需要装配端子时,将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调整成B排布关系;装配端子后,再将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调整为A排布关系或其他排布关系。
参阅图5至图8,所述分线装置310包括关于第一分割面对称布置的A、B分线组件,第一分割面为铅垂面且与待分线的线束的中心线重合,A、B分线组件在各分线孔314处于A排布关系时分别具有沿铅锤方向的两个分线孔314,A、B分线组件沿铅锤方向的一端转动安装,A、B分线组件分别与排布调节组件相连,排布调节组件用于调节A、B分线组件沿铅锤方向的另一端相互靠近/远离,使得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切换为A排布关系/B排布关系。
在实现方便卸载线束方面,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参阅图5至图8,A分线组件、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的孔壁均设置成沿a方向可分离和闭合的分体式结构,A、B分线组件分别与分线状态调节组件相连,分线状态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各分线孔314沿a方向呈分离/闭合状态,A、B分线组件在各分线孔314均呈分离状态时分别形成有供各子线束110沿方向b移出A、B分线组件的卸出通道,a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与待分线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方向b为与方向a相垂直的水平方向。
参阅图5至图8,A分线组件包括能够沿a方向相互靠近和远离的A1、A2分线子部,A1、A2分线子部的分离处沿竖直方向贯穿A分线组件上的两个分线孔314,B分线组件包括能够沿a方向相互靠近和远离的B1、B2分线子部,B1、B2分线子部的分离处沿竖直方向贯穿B分线组件上的两个分线孔314,A1分线子部和B1分线子部位于A2分线子部与B2分线子部之间,A2分线子部沿方向a活动安装在A1分线子部上,B2分线子部沿方向a活动安装在B1分线子部上,分线状态调节组件分别与A2分线子部、B2分线子部相连,用于分别调节A1分线子部靠近/远离A2分线子部、B1分线子部靠近/远离B2分线子部,分别使得A分线组件、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呈闭合/分离状态。
参阅图5至图8,A分线组件、B分线组件沿铅锤方向的下端转动安装,A分线部311由关于第一分割面对称布置的A1、A2分线部311b组成,所述B分线部312由关于第一分割面对称布置的B1、B2分线部312b组成,所述约束框313为矩形框,矩形框的框宽方向沿a方向布置、框高方向沿b方向布置、框长方向与待分线的线束的身长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约束框313由关于第一分割面对称布置的A、B子约束框313b313组成。
A、B子约束框313b313的结构相同,A子约束框313a313包括L形框体部和“一”字形框体部,“一”字形框体部沿水平方向布置在A子约束框313a313的底部,“一”字形框体部转动安装并与排布调节组件相连,L形框体部沿约束框313的a方向活动安装在“一”字形框体部的背离B分线部312的一侧,“一”字形框体部的另一端与B1分线部312a相连,A1分线部311a的一端与L形框体部相连,另一端悬伸布置。
B子约束框313b313包括L形框体部和“一”字形框体部,“一”字形框体部沿水平方向布置在B子约束框313b313的底部,“一”字形框体部转动安装并与排布调节组件相连,L形框体部沿约束框313的a方向活动安装在“一”字形框体部的背离B分线部312的一侧,“一”字形框体部的另一端与B2分线部312b相连,A2分线部311b的一端与L形框体部相连,另一端悬伸布置。
其中,A子约束框313a313中的L形框体部与A1分线部311a组成A2分线子部,A子约束框313a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与B1分线部312a组成A1分线子部,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L形框体部与A2分线部311b组成B2分线子部,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与B2分线部312b组成B1分线子部;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分别与排布调节组件相连。
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分别通过A、B转轴转动安装在分线座上,排布调节组件包括A调节齿轮、B调节齿轮,A调节齿轮、B调节齿轮分别安装在A、B轴上,A调节齿轮的旁侧设置与之啮合配合的A调节齿条,B调节齿轮的旁侧设置与之啮合配合的B调节齿条,A、B调节齿条安装在升降调节件的上端,升降调节件升降式装配在分线座上;还包括调节升降调节件进行升降的升降调节驱动件。
A、B调节齿条设置在A调节齿轮、B调节齿轮之间,升降调节件为沿竖直方向滑动装配的升降调节杆构成,升降调节杆与分线座之间设置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用于驱使升降调节杆下降至低位,升降调节驱动件为楔形件构成,楔形件具有与水平面呈一夹角的楔形面,楔形面和升降调节杆的下端沿两者的水平间距方向靠近时驱使升降调节杆上升至高位,升降调节杆处于低位时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与A排布关系适配,升降调节杆处于高位时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与B排布关系适配。
在实际使用时,将分线装置310与夹装单元400相连,夹装单元400转动装配在机架上,A、B工位在线束的前端随夹装单元400转动路径的旁侧。而楔形件就是设置在升降调节杆随夹装单元400转动的路径上且与升降调节杆的下端部对应布置。楔形件与升降调节杆抵靠配合时,驱使升降调节杆抬升,两者脱离后,复位弹簧驱使升降调节杆下行复位。
A2分线子部通过A导杆、A压缩弹簧沿a方向滑动装配在A1分线子部上,A压缩弹簧用于驱使A2分线子部远离A1分线子部移动;B2分线子部通过B导杆、B压缩弹簧沿a方向滑动装配在B1分线子部上,B压缩弹簧用于驱使B2分线子部远离B1分线子部移动,分线状态调节组件包括状态调节件、锁紧组件和解锁组件,状态调节件用于抵靠A2分线子部、B2分线子部沿同步靠近;锁紧组件设置在A1、A2分线子部和/或B1、B2分线子部上,锁紧组件用于在A1分线子部与A2分线子部、B1分线子部与B2分线子部靠近到位后分别对A2、B2分线子部的位置进行锁定;解锁组件用于解除对A2、B2分线子部的位置锁定,使得A2、B2分线子部相互远离;
分线座沿竖直方向升降式装配在机架上,分线座与调节其进行升降的升降驱动件相连,升降驱动件在A2、B2分线子部相互远离到位后调节分线座下降至低位,使得各子线束110从A、B分线组件移出,实现线束从分线装置310上移出。
状态调节件升降式装配,状态调节件上具有两个相对布置的楔形抵靠处,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L形框体部的上端具有用于分别与两楔形抵靠处对应布置的抵靠部,状态调节件下行过程中通过两楔形抵靠处抵靠两抵靠部使得A2、B2分线子部相互靠近;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上分别设置有对应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L形框体部设置的A、B装配孔,A、B装配孔的孔口分别指向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L形框体部,A、B装配孔分别包括孔口段和孔身段,孔身段的两端分别记为a、b端且a端较靠近孔口段布置,A、B装配孔的孔深方向与A2、B2分线子部之间的间距方向一致,孔身段的内径由a端向b端逐渐增大,锁紧组件分别包括A、B夹套件上分别设置的插销,孔身段内设置有A滚珠、A挡环和A弹簧,A挡环位于A滚珠和A弹簧之间,A弹簧抵推A挡环和A滚珠向靠近孔口段一侧移动,插销布置在A、B装配孔内,插销上位于A、B装配孔内的身段上设置有凹缺部,凹缺部对应A滚珠布置,A滚珠沿着A、B装配孔的周向间隔设置,记A滚珠的直径为d1、孔身段a端的内直径为d2、孔身段b端的内直径为d3、孔口段内直径为d4、插销的外径为d5,d4>d5,d4<d2,d2<2d1+d5,d3>2d1+d5。
A、B子约束框313b313中的“一”字形框体部上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设置有A、B豁口部,A、B豁口部分别与A、B装配孔对应布置,且A、B豁口部位于A、B装配孔之间;解锁组件包括分别能够与A、B豁口部构成插拔配合的A、B解锁部,A、B解锁部上具有带有磁性的磁铁部,A挡环、A滚珠和A弹簧均采用铁质材料制成,磁铁部用于通过磁性吸引力使得A滚珠从插销上的凹缺部中滑脱实现解锁。
所述线束内具有四根子线束110,四根子线束110在线束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子线束110在线束内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小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待装配的线束的端部裸露布置,四根子线束110的末端分别装配有端子,且各端子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参阅图9至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插接件120与线束装配的导正定位装置320,其包括上下对应布置的上、下导正组件,上、下导正组件上分别具有两个导正孔323,导正孔323的孔径能够满足子线束110上装配的端子活动穿过,导正孔323的孔深方向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一致,上导正组件活动安装,下导正组件转动装配,构成下导正组件转动的转轴沿导正孔323的孔深方向布置且转轴轴线与X线重合,X线为a面、b面的交线,a面为下导正块322上两个导正孔323的对称面,b面为过下导正块322上两个导正孔323的中心线所形成的面。
上、下导正组件至少处于如下两种状态:其一为导正状态,如图9至图11所示,各导正孔323按照2×2矩形阵列状排布,各导正孔323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允许待装配的线束端部的各子线束110一一对应沿导正孔323的孔深方向直接插入各导正孔323,其二为位置调整状态,如图12至图14所示,上导正组件移至对下导正组件的转动进行避让的位置,下导正组件翻转180°,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110的位置对调;
各导正孔323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孔壁部323a,移动孔壁部323a实现导正孔323的闭合和开启,孔壁部323a在各导正孔323中的装配关系满足: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开启导正孔323允许将装配好插接件120的线束从上、下导正组件上可靠移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子插接件120与线束装配的导正定位装置320,通过将上下两排导正孔323的排布状态分为导正状态和位置调整状态,以便在位置调整之前将各已分线处理好的子线束110分别对应插设到各导正孔323内,然后切换至位置调整状态,使得位于下面一排的两个导正孔323翻转180°,进而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110的位置对调,从而各子线束110的排布状态与待装配的插接件120上的插线孔122a的接口定义相适配;另外,通过将各导正孔323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结构,以便对导正孔323的闭合状态进行调节,当导正孔323需要实现对子线束110的导正和调整子线束110位置时,使得导正孔323处于闭合状态,当需要对处于导正孔323内的子线束110分别进行移出卸载时,则能够调整活动的孔壁部323a对线束的移出进行避让。通过采用上述实施方案能够实现对线束位置的调整,在插装对位准确的同时保证插装的各子线束110与插线孔122a的接口定义相一致,从而提高线束插装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由于线束的导正和位置调整无需人工进行实现,有利于提高线束装配的自动化程度,也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
具体地,参阅图9至图13,孔壁部323a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各导正孔323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a方向为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同一行的两个导正孔323上的孔壁部323a位于两导正孔323的同一侧,这样可以方便同一排的两个子线束110能够沿竖直方向同步移出导正孔323。
参阅图9至图14,上导正组件包括上导正块321,两个导正孔323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上导正块321上,两孔壁部323a活动装配在上导正块321的下侧;上导正块321升降式装配在上导正座上,上导正块321与调节其进行升降的A升降调节组件相连,A升降调节组件在上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且导正孔323开启时调节上导正块321移至高位,使得位于上侧的两个子线束110与上导正组件脱离;下导正组件包括下导正块322,两个导正孔323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下导正块322上,两孔壁部323a活动装配在下导正块322上,且两孔壁部323a在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处于下导正块322的上侧;下导正块322转动安装在下导正座上,下导正座升降式装配,下导正座与调节其进行升降的B升降调节组件相连;B升降调节组件在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且导正孔323开启时调节下导正块322移至低位,使得位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与下导正组件脱离。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在于,当上、下导正组件均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的孔壁部323a位于两者相互靠近的一侧,然后待各个子线束110分别与各个插线孔122a对应插装完毕后, 通过调节各孔壁部323a移动,使得各导正孔323开启,再通过A升降调节组件调节上导正块321向上移动,通过B升降调节组件调节下导正块322向下移动,实现将上下两排子线束110分别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卸出的目的,卸出后的各子线束110处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沿竖直方向的间隔区域内,之后,沿水平方向移动线束记得对线束进行转移或卸料操作。
其中,A升降调节组件、B升降调节组件为气缸/电缸的伸缩杆构成,气缸/电缸的缸体安装在机架上。
进一步地,参阅图9至图14,孔壁部323a沿a方向滑动导向装配,上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孔壁部323a与A状态调节组件相连,A状态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孔壁部323a相互靠近/远离,使得上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导正孔323切换至闭合/开启状态;下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孔壁部323a与B状态调节组件,B状态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孔壁部323a相互靠近/远离,使得下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导正孔323切换至闭合/开启状态。
参阅图9至图14,孔壁部323a为活动块的局部构成,活动块通过导杆和复位弹簧伸缩式安装,复位弹簧用于驱使活动块移至使得导正孔323呈闭合状态的位置;
A状态调节组件包括A拉绳324和A驱动件,A驱动件设置在上导正块321上沿竖直方向背离活动块的一侧,A拉绳324的两端分别与两活动块相连,A拉绳324的中部与A驱动件连接/接触,A驱动件与两活动块之间分别设置有A导轮组件,A导轮组件用于对A驱动件与活动块之间的A拉绳324的绳体走向进行导引,使得A拉绳324对两活动块的拉力方向分别指向远离彼此的方向,A驱动件用于调节A拉绳324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远离上导正块321移动,使得A拉绳324分别对两活动块实施拉动;
B状态调节组件包括B拉绳325和B驱动件,B驱动件设置在下导正块322上沿竖直方向背离活动块的一侧,B拉绳325的两端分别与两活动块相连,B拉绳325的中部与B驱动件连接/接触,B驱动件与两活动块之间分别设置有B导轮组件,B导轮组件用于对B驱动件与活动块之间的B拉绳325的绳体走向进行导引,使得B拉绳325对两活动块的拉力方向分别指向远离彼此的方向,B驱动件用于调节B拉绳325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远离下导正块322移动,使得B拉绳325分别对两活动块实施拉动。
参阅图9至图14,A、B驱动件均为凸轮326构成,凸轮326转动安装,凸轮326上具有最大半径处和最小半径处,转动凸轮326调节最大半径处/最小半径处与A拉绳324/B拉绳325的绳体接触,使得导正孔323切换至开启/闭合状态。
当然,凸轮326也可以采用曲柄代替。
凸轮326通过凸轮326轴转动安装,凸轮326轴与调节其进行转动的凸轮326调节组件相连,凸轮326调节组件包括C调节齿轮、C调节齿条以及C驱动件,C调节齿轮装配在凸轮326轴的轴端,C调节齿轮沿竖直方向升降式装配且与C调节齿轮对应布置,C调节齿轮与C驱动件相连。
C驱动件为气缸/电缸的伸缩杆构成。
参阅图9至图14,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处于B姿态的线卡130,容置槽的槽口指向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容置槽的槽底具有允许装配有端子的子线束110穿过的A空缺部328,容置槽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槽壁设置有B空缺部329,B空缺部329与A空缺部328连通布置,B空缺部329的大小、形状能够满足子线束110的线身沿竖直方向可靠移出容置槽,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导正状态时,上、下侧的B空缺部329分别处于梁容置槽的下侧,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状态时,上侧容置槽的B空缺部329位于容置槽的下侧,下侧容置槽的B空缺部329位于容置槽的上侧;其中,所述B姿态为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与线卡130在B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线卡130上的连接部133位于下游一侧,且线卡130上两个线槽131b所处的高度保持一致。其中,B空缺部329和A空缺部328的设置,既能满足线束的装配需求,又能够方便线束的卸载。
参阅图9至图14,上方的容置槽与上导正块321固定安装,下方的容置槽与下导正块322固定安装,为了可靠实现线卡130的定位,在下方的容置槽随下导正块322翻转180°之后,再将上、下方两个容置槽分别装入线卡130。
下导正座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活动安装有转动调节组件,转动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调节件,转动调节件沿线束的插入方向活动安装在升降支架上,升降支架沿铅锤方向活动装配,下导正块322通过C转轴转动装配在下导正座上,下导正块322上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具有可与转动调节件插接配合转动调节部,转动调节部与C转轴对应布置,转动调节件在升降支架处于高位时靠近下导正块322移动并与转动调节部插接配合,转动调节件与转动驱动件相连,转动驱动件驱使转动调节件带动下导正块322翻转。
转动调节部位下导正块322上设置的花键孔,花键孔的中心与C转轴的轴线重合,该花键孔为盲孔,转动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构成,转动调节件为步进电机输出轴末端轴身段上设置的花键轴段构成,所述花键轴端与所述花键孔插接后构成转动限位配合连接。
简言之,上述的导正定位装置320包括上下对应布置的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分别设置两个导正孔323,上导正块321活动装配在上导正座上,下导正块322转动安装在下导正座上,构成下导正块322转动的转轴轴向与线束的导送方向一致,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与导位调节机构相连,导位调节机构在子线束110穿入导正孔323前分别调整各分线孔314顺延对应布置,并在子线束110穿过后调整下导正块322翻转180°。上导正块321升降式装配在上导正座上,导位调节机构在调下导正块322翻转前调节上导正块321上升至高位,在上导正块321处于高位时调节下导正块322正向/反向翻转,以及在下导正块322翻转到位后调节上导正块321下降至低位,其中,所述正向翻转为用于使得穿入下导正块322上的两个子线束110的端部位置进行对调时下导正块322的翻转方向,所述反向翻转为用于使得下导正块322翻转复位至能够允许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能够穿入下方两个导正孔323的翻转方向。其中,导位调节机构包括上述的A升降调节组件、B升降调节组件、A状态调节组件、B状态调节组件、转动调节组件。
上述的接头装配单元600包括A定位基座,其与处于B工位的线束的前端对应布置,用于对待装配的插接件120进行定位。
具体地,A定位基座上设置有启闭状态可调的A夹口,A定位基座与A夹口调节组件相连,A夹口调节组件调节A夹口张开允许插接件120移入/移出,以及调节A夹口关闭对移入的插接件120进行夹持,A定位基座沿线束的导送方向滑动装配,A定位基座与调节其沿线束的导送方向进行移动的A移动调节机构相连,A移动调节组件通过调节A定位基座靠近线束移动,使得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分别与各子线束110上装配的端子插接装配。
A夹口由沿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A1、A2夹持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A1、A2夹持部沿两者的间距方向活动装配,可以是铰接安装,也可以是滑动装配,A1、A2夹持部相互远离/靠近实现A夹口的打开/关闭。A夹口调节组件可以为双向调节气缸的伸缩杆构成,双向调节气缸的两伸缩杆分别与A1夹持部、A2夹持部相连,A1、A2夹持部相互靠近的一侧面的形状与A姿态的插接件120左右两侧的结构相适应,左右两侧即为具有卡凸122c的两侧面。
该设备还包括向A定位基座供应插接件120的A供料单元700。
进一步地,A供料单元700包括用于对插接件120进行连续上料的A上料组件、用于将插接件120调整为A姿态的A调姿单元、以及对A姿态的插接件120进行连续输送的A输送组件,所述A姿态为插接件120的卡爪122b朝上且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
A上料组件为A振动盘,A输送组件为A导料槽构成,A调姿单元为设置在A振动盘对插接件120进行导送的路径中的A选向组件,A选向组件包括A挡条、A空缺部328等结构,目的在于在A振动盘对插接件120上料的过程中,逐步筛选出A姿态的插接件120,并由A振动盘的出料口移出至A导料槽中,A导料槽的结构与A姿态的插接件120的导送需求相适配。
所述接头装配单元600还包括B定位基座,其与处于B工位的线束前端对应布置,用于对待装配的线卡130进行定位。
具体地,B定位基座包括上下对应布置的两个B定位子基座,两个B定位子基座分别沿线束的导送方向顺延布置在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的下游,两个B定位子基座的结构相同,B定位子基座上沿着线束导送方向下游一侧面具有用于容置线卡130的容置部327(也即上述的容置槽),B定位子基座上沿着线束导送方向的上游一侧面具有供线束穿过的A空缺部328,B定位子基座上沿铅锤方向的一侧面具有供线束移出的B空缺部329,B空缺部329与处于容置部327内的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口对应布置,A空缺部328沿铅锤方向贯穿至B空缺部329。
为了方便线束与B定位基座上卸载下来,B空缺部329的设置需满足如下条件:当下导正块322未翻转时,两个B定位子基座上的B空缺部329均位于各自的下侧,待下导正块322翻转180°实现将下方的两根子线束110调整位置之后,两个B定位子基座上的B空缺部329位于两者相互靠近的一侧。
在将容置槽内的线卡130与定位好的插接件120进行装配的目的时,本实施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案为:B定位子基座上活动装配有抵推件,抵推件的一端与容置部327内的线卡130抵靠接触,另一端与调节其进行移动的抵推调节组件相连,移动抵推件将容置部327内的线卡130移出并与定位完成的插接件120插接装配。具体实施时,在各子线束110穿过各导正孔323、且下方两根子线束110完成位置调整以后,将两个线槽131b槽口均朝上的线卡130分别装配到上、下两个B定位子基座上,然后待各个子线束110分别与各个插线孔122a对应插接完毕以后,再调节抵推件移动,将两个线卡130移出容置部327与插接件120卡接装配。
具体地,抵推件为抵推杆构成,抵推杆沿其杆长方向滑动装配在B定位子基座上,抵推杆的杆长方向与线束的导送方向一致,抵推调节组件调节抵推杆沿其杆长方向滑动。
两个B定位子基座分别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相连,两个B定位子基座在下导正块322正向翻转180°后相对布置,两个B定位子基座在下导正块322反向翻转180°复位后的姿态一致。
为了实现连续供应线卡130,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该设备还包括向B定位基座供送线卡130的B供料单元800。
具体地,B供料单元800包括用于对线卡130进行连续上料的B上料组件、用于将上料的线卡130调整为B姿态的B调姿单元、以及将B姿态的线卡130进行连续输送的B输送组件,所述B姿态为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与线卡130在B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线槽131b槽口向上布置,线卡130上的连接部133位于下游一侧,且线卡130上两个线槽131b所处的高度保持一致。
B上料组件为B振动盘,B调整单元对B振动盘中沿螺旋导板爬行的线卡130的姿态进行筛选,直至筛选出符合B姿态的线卡130并由B振动盘的出口卸出,B输送组件为B导料槽构成,B导料槽的首端与B振动盘的出口衔接,用于承接B振动盘卸出的B姿态的线卡130和对B姿态的线卡130向B工位处进行导送,B导料槽的尾端与B工位的导正定位装置320的下游一侧对应布置,以便向上、下两个容置槽内供应线卡130。
为了提高装配线卡130的效率,可以在B导料槽的尾端外侧设置B转料支架,B转料支架具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两层B承接部,每一层B承接部用于承接一个线卡130,B转料支架沿竖直方向升降式装配在B安装座上,B安装座上设置有B升降调节丝杆和B升降电机,B升降调节丝杆和B转料支架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装配,B安装座具有沿B导料槽的尾端与导正定位装置320的间距方向移动的自由度,B安装座与B电缸/气缸的伸缩杆相连。B转料支架的背离B导料槽尾端的一侧设置挡料板,挡料板位于B导料槽末端的线卡130移出的顺延方向上,用于防止线卡130在从B导料槽的末端移至B承接部上的过程中,因惯性移出B承接部,解决可靠移至B承接部上的问题。
B承接部由B1、B2夹持件构成,B1、B2夹持件的间距可调,B1、B2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线卡130的夹料口,B1、B2夹持件间距增大允许线卡130移入/移出夹料口,B1、B2夹持件间距减小对移入两者之间的线卡130实施夹紧。
具体操作时,先调节转料支架处于低位且靠近B导料槽一侧布置,然后调节转料支架上行直至上面一层承接部与B导料槽沿导料方向顺延布置,此时夹料口处于打开状态,将B导料槽末端的单个线卡130移入到夹料口中,然后,调节转料支架继续上行,上行的过程中调节夹口关闭夹紧上面一层承接的线卡130,之后当下面一层承接线卡130并完成夹紧之后,此时,转料支架上的两层线卡130分别与导正定位装置320的两个容置部327对应布置,再然后调节B安装座靠近导正定位装置320移动,将两线卡130插入到容置部327,再将两个夹料口同时调成打开状态,之后通过调节B安装座远离导正定位装置320移动,实现将线卡130从夹料口中卸出的目的,从而完成线卡130的转料操作。
上述设备还包括对线缆进行放卷的放卷单元900,将放卷后的线缆切分为符合预设长度的线束的切分单元1000,对线束端部的外套管进行剥除的剥皮单元1100,所述切分单元1000和剥皮单元1100设置在放卷单元900和夹装单元400之间。
上述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切分单元1000包括用于对线缆上的待切分处进行切断的切刀,剥皮单元1100包括沿线缆的输送方向相对布置在切刀两侧的剥皮组件,剥皮组件用于至少对切分部位两侧的线束的端部的外套管实施剥除,使得切分处两侧线缆的端部的子线束110能够裸露出来。切分单元1000和剥皮组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对线缆进行切分并进行剥皮操作的装置进行实施。
上述设备还包括用于对切分处上游一侧的线缆端部向夹装单元400处实施夹送的夹送单元1200,夹送单元1200对线缆进行夹送的方向与导送单元200对线缆的导送方向一致。夹送单元1200包括启闭状态可调的夹送口,夹送口打开允许线束的前端进入,夹送口关闭对线束的前端实施夹紧,夹送口沿线束的导送方向活动装配,通过气缸/电缸/电机结合丝杆螺母机构的方式,可以驱使夹送口夹持线束向下游移动,对夹装单元400进行供料。
夹装单元400转动安装在夹送座上,构成夹装单元400转动的转轴沿竖直方向布置,夹装单元400包括夹头和设置在夹头上的B夹口,B夹口沿线束的输送方向布置,B夹口设置成启闭状态可调式结构,B夹口打开允许线束穿过,B夹口关闭实现对线束的夹持。
夹送座沿线束的导送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上,夹头上沿线束的导送方向贯穿设置有供线束穿过的导送孔,夹口沿线束的导送方向设置在导送孔的中部,夹口有上、下夹持部组成,上、下夹持部相互靠近对处于导送孔内的线束实施夹紧,上、下夹持部相互远离允许线束穿过夹口。
下夹持部与夹头设置为一体,上夹持部的中部铰接安装在夹头上,构成上夹持部的铰接轴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与线束的导送方向相交布置,上夹持部的一端构成用于对线束的线身局部实施夹紧的夹持处,上夹持部的另一端与夹持驱动件相连,夹持驱动件驱动上夹持部翻转使得上夹持处靠近/远离下夹持部。
分线装置310安装在夹装单元400上,分线装置310在线束的前端穿出导送孔的过程中对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进行分开。
夹送座与B移动调节组件相连,B移动调节组件用于件在线束的前端移至B工位之前调节导正定位组沿线束的导送方向与导正定位装置320呈分离状布置,并在线束的前端装配端子后调节夹送座沿线束的导送方向靠近导正定位装置320移动,使得各子线束110分别穿过各导正孔323。
导送单元200包括输送对辊,输送对辊之间形成供线束通过的导送通道。
上述设备还包括卸料单元1300,其与B工位装配完成的线束对应布置,用于对装配完成的线束进行卸载。
具体地,卸料单元1300包括启闭状态可调的卸料夹口,卸料夹口与调节其启闭状态的X夹持调节组件相连,X夹持调节组件通过调节卸料夹口打开允许线束移入/移出,通过调节卸料夹口关闭对处于卸料夹口内的线束进行夹持,卸料夹口活动安装在机架上,卸料夹口与调节其靠近和远离B工位的线束的C移动调节组件相连。
当然,夹装单元400还可以夹持线束的前端转动至C工位,卸料单元1300设置在C工位,在C工位采用上述方案实施卸料操作。
参阅图1至图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电子插接件120与线束进行装配的方法,线束包括包裹在外套管内的四个子线束110,四个子线束110在外套管内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插接件120的尾座122上具有四个分别用于装配各子线束110的插线孔122a,四个插线孔122a在插接件120上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小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切分好的线束沿其身长方向进行导送,线束的导送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线束在导送过程中,其中两个子线束110位于上侧,另外两个子线束110位于下侧;其中,切分好的线束,其端部的各子线束110均呈裸露状态;
对端部剥皮后的线束的前端进行夹持,并调整线束的前端各子线束110依次处于A、B工位,当线束前端处于A工位时,执行A操作步骤,当线束前端处于B工位时,执行B操作步骤;
所述执行A操作步骤为:对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进行装配端子,所述执行B操作步骤为:对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进行定位,并将线束前端与定位好的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装配连接;
在分别执行A、B操作步骤之前,先将线束前端裸露的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按照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进行整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对电子插接件120与线束进行装配的方法,其先将切分好的线束沿其身长方向进行导送,然后对对端部剥皮后的线束的前端进行夹持,并调整线束的前端各子线束110依次处于A、B工位,当处于A工位时对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进行装配端子,当处于B工位时,对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进行定位,并将线束前端与定位好的插接件120和/或线卡130装配连接,从而完成线束的装配操作。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实现线束装配的自动化,从而提高线束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参与的工作量,从而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
对端部剥皮后的线束的前端进行夹持的方法包括:采用布置在线束导送路径下游的夹口对线束的前端实施夹持,夹口的启闭状态可调;在线束的前端插入夹口之前,先调节夹口处于打开状态,以允许线束插入和穿过;在线束的前端穿过夹口、且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裸露在外处于能够进行装配的状态时,调节夹口关闭,以对线束进行夹持。
夹口具有转动的自由度;调整线束的前端各子线束110依次处于A、B工位的方法为:通过转动夹口,实现调整线束的前端依次处于A、B工位。
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包括A排布关系和B排布关系,所述A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子线束110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所述B排布关系为各子线束110的端部呈1×4矩形阵列状分布;将线束前端裸露的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按照装配时所需的排布关系进行整理的方法为:先将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调整成A排布关系;然后将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由A排布关系切换至B排布关系,以满足方便对各子线束110的末端装配端子的需求;再将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由B排布关系切换至A排布关系,并对位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的位置实施对调,以满足将各线束与A姿态的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进行装配的需求;其中,所述A姿态的插接件120为插接件120的卡爪122b朝上且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
将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调整成A排布关系的方法为:调节相邻两子线束110末端的间距增大,使得子线束110末端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122a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并调整各子线束110末端线身段的身长方向与线束的身长方向一致。
通过A分线部311将线束前端裸露的各子线束110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两层子线束110之间的间距沿着线束的导送方向逐渐增大;通过B分线部312将线束前端裸露的各子线束110分为左右两列,且左右两列子线束110之间的间距沿着线束的导送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在A、B分线部312外的约束框313对子线束110末端线身段的外展幅度进行限制,对子线束110末端线身段的走向进行导引;其中,A分线部311为水平布置的板状结构,B分线部312为立状布置的板状结构,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呈“十”字相交状布置在约束框313的框内,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的相交处与导送的线束的中心对应布置,A分线部311、B分线部312将约束框313的框内区域分为四个分线孔314,各分线孔314分别用于各子线束110穿过,A、B分线部312的板厚方向与线束的导送方向垂直布置,A、B分线部312的厚度沿着线束的导送方向逐渐增大,且A、B分线部312上沿着线束导送方向上游一端均呈刀刃状。
将各分线孔314的孔壁设置成可分解式结构,其具有分解状态和闭合状态,通过调节各分线孔314处于分解状态,以允许分线孔314内的子线束110移出分线孔314,通过调节各分线孔314处于闭合状态以对处于分线孔314内的子线束110进行约束,并在各子线束110分别插入各分线孔314的过程中,利用A、B分线部312和约束框313将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调整为A排布关系。
将各分线孔314的位置设置成可调式结构,当各分线孔314在闭合状态时,调整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进行转换,使得处于各分线孔314内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在A排布关系与B排布关系之间转换。
将由A、B分线部312和约束框313组成的分线装置310沿第一分割面划分为左右对称的A、B分线组件,第一分割面为铅垂面且与待分线的线束的中心线重合,A、B分线组件在各分线孔314处于B排布关系时分别具有沿铅锤方向的两个分线孔314,A、B分线组件沿铅锤方向的一端转动安装;通过调节A、B分线组件翻转,实现对各分线孔314的排布关系的转换。
将A分线组件、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的孔壁均设置成沿a方向可分离和闭合的分体式结构,通过调节A、B分线组件沿a方向分离,使得A、B分线组件上分别形成供各子线束110沿方向b移出A、B分线组件的卸出通道,然后调节分线装置310和线束沿b方向相互远离移动,使得线束从分线装置310上移出;其中,所述a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与待分线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所述方向b为与方向a相垂直的水平方向。
A分线组件包括能够沿a方向相互靠近和远离的A1、A2分线子部,A1、A2分线子部的分离处沿竖直方向贯穿A分线组件上的两个分线孔314,B分线组件包括能够沿a方向相互靠近和远离的B1、B2分线子部,B1、B2分线子部的分离处沿竖直方向贯穿B分线组件上的两个分线孔314,A1分线子部和B1分线子部位于A2分线子部与B2分线子部之间,A2分线子部沿方向a活动安装在A1分线子部上,B2分线子部沿方向a活动安装在B1分线子部上;通过调节A1分线子部靠近/远离A2分线子部、B1分线子部靠近/远离B2分线子部,分别使得A分线组件、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呈闭合/分离状态。
A2分线子部通过沿方向a滑动动安装在A1分线子部上,A2分线子部与A1分线子部之间设置驱使两者沿a方向相互远离的A压缩弹簧,B2分线子部沿方向a滑动安装在B1分线子部上,B2分线子部与B1分线子部之间设置驱使两者沿B方向相互远离的B压缩弹簧;当A2分线子部与A1分线子部相互靠近到位后,对A2分线子部的位置实施锁定,使得A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保持闭合状态;待需要对线束进行卸载时,通过解除对A2分线子部的位置锁定,使得A2分线子部在A压缩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远离A1分线子部,实现调节A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呈分离状态;当B2分线子部与B1分线子部相互靠近到位后,对B2分线子部的位置实施锁定,使得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保持闭合状态;待需要对线束进行卸载时,通过解除对B2分线子部的位置锁定,使得B2分线子部在B压缩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远离B1分线子部,实现调节B分线组件上的分线孔314呈分离状态。
当各子线束110的排布关系为A排布关系时,对位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的位置实施对调的方法为:
先将各子线束110沿线束导送方向分别插入四个导正孔323,四个导正孔323呈2×2矩形阵列状分布,且各导正孔323的排布关系与A姿态的插接件120上的插线孔122a的排布关系保持一致;然后将位于下侧的两个导正孔323翻转180°,再将各导正孔323的排布关系恢复至与插接件120上插线孔122a的排布关系保持一致。
上、下两行导正孔323分别设置在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上导正块321活动安装,下导正块322转动安装,构成下导正块322转动的转轴的沿导正孔323的孔深方向布置且转轴轴线与a面、b面的交线重合,a面为下导正块322上两个导正孔323的对称面,b面为过下导正块322上两个导正孔323的中心线所形成的面;对下侧的两个导正孔323的位置进行对调的方法为:先将上导正块321移至对下导正组件的转动进行避让的位置,再将下导正块322绕其转轴翻转180°,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110的位置对调。
将各导正孔323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孔壁部323a,移动孔壁部323a实现导正孔323的闭合和开启,当各导正孔323处于开启状态时,调节各子线束110从导正孔323中移出。
孔壁部323a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各导正孔323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a方向为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同一行的两个导正孔323上的孔壁部323a位于两导正孔323的同一侧,各导正孔323的孔壁部323a在下导正块322翻转之前均位于导正孔323的下侧;当下导正块322翻转180°之后,先调节各孔壁部323a分别沿a方向移动,使得各导正孔323处于开启状态,然后调节上导正块321向上移动、下导正块322向下移动,使得各导正孔323内的子线束110完全移出至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以允许装配完成的线束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之间的间隔区域沿水平方向卸载。
通过调节同一行的两个导正孔323处的孔壁部323a相互远离/靠近,实现将同一行的两导正孔323同步调节为开启/关闭状态。
孔壁部323a通过导杆、复位弹簧沿a方向滑动装配;采用一根拉绳的两端分别与同一行的两个孔壁部323a相连,孔壁部323a与通过推动/拉动拉绳的中部沿竖直方向移动实现调节同一行的两孔壁部323a相互远离,复位弹簧在两孔壁部323a相互远离过程中蓄能;撤去对拉绳的中部施加的推动/拉动作用力,复位弹簧释放弹性势能驱使同一行的两孔壁部323a相互靠近复位。
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口指向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容置槽的槽底具有允许装配有端子的子线束110穿过的空缺部,容置槽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槽壁设置有缺口,缺口与空缺部连通布置,缺口的大小、形状能够满足子线束110的线身沿竖直方向可靠移出容置槽,上侧的容置槽的缺口与上导正块321山的孔壁部323a位于同一侧,下侧的容置槽的缺口与下导正块322上的孔壁部323a位于同一侧;当下导正块322翻转180°、将处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110位置对调之后,在上、下侧的容置槽内分别装配B姿态的线卡130,然后将各子线束110上通过端子分别与已定位好的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插接装配,再调节容置槽内的线卡130与插接件120的尾座122卡接装配,最后调节上导正块321上行至高位、下导正块322下行至低位,使得各子线束110从容置槽、导正孔323中移出,并允许线束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之间的间隔区域沿水平方向卸载;其中,B姿态的线卡130为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与线卡130在B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线卡130上的连接部133位于下游一侧,线槽131b的槽口向上且线卡130上两个线槽131b所处的高度保持一致。
容置槽的槽底沿线束的导送方向活动装配有抵推件,抵推件的一端与容置槽内的线卡130上的连接部133抵靠接触;调节容置槽内的线卡130与插接件120的尾座122卡接装配的方法为:先将已定位好的插接件120的尾座122沿线束的导送方向靠近容置槽布置,然后通过调节抵推件沿线束的导送方向抵推容置槽内的线卡130,使得线卡130从容置槽内移出并卡接装配到插接件120的尾座122上。
在对线束进行导送之前,先对成卷的线缆进行放卷,然后对放卷后的线缆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导送,在导送过程中,对线缆进行切分,以获得符合预设长度的线束,并对线缆切分处的两侧线缆端部进行剥皮处理。
对线束前端的各子线束110进行装配端子之前,先对各子线束110末端的内套管进行剥除。
还包括如下步骤:先将无序的插接件120整理成A姿态并沿着预设的输送路径向B工位依序逐个进行输送;然后对输送至B工位的A姿态的插接件120进行定位,使得插接件120沿线束的导送方向处于线束导送路径的下游,且线束尾座122上的各插线孔122a排布关系与呈A排布关系的各子线束110的装配需求相适应;其中,所述A姿态的插接件120为插接件120的卡爪122b朝上且插接件120上的各插线孔122a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
还包括如下步骤:先将无序的线卡130整理成B姿态并沿着预设的输送路径向B工位依序逐个进行输送;然后对输送至B工位的线卡130调整为B姿态;所述B姿态为线卡130上的线槽131b的槽长方向与线卡130在B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线槽131b槽口向上布置,线卡130上的连接部133位于下游一侧,且线卡130上两个线槽131b所处的高度保持一致;再对输出的B姿态的线卡130定位为上下对应布置的排布形式,上下两个线卡130的姿态保持一致,其线槽131b的槽口均朝上布置,且两线卡130分别与上导正块321、下导正块322上的容置槽相对应布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对应布置的上、下导正组件,上、下导正组件上分别具有两个导正孔,导正孔的孔径能够满足子线束上装配的端子活动穿过,导正孔的孔深方向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一致,上导正组件活动安装,下导正组件转动装配,构成下导正组件转动的转轴沿导正孔的孔深方向布置且转轴轴线与a面、b面的交线重合,a面为下导正块上两个导正孔的对称面,b面为过下导正块上两个导正孔的中心线所形成的面;
上、下导正组件至少处于如下两种状态:其一为导正状态,各导正孔按照2×2矩形阵列状排布,各导正孔排布的行距、列距分别与插线孔排布的行距、列距保持一致,允许待装配的线束端部的各子线束一一对应沿导正孔的孔深方向直接插入各导正孔,其二为位置调整状态,上导正组件移至对下导正组件的转动进行避让的位置,下导正组件翻转180°,使得处于下导正组件上的两根子线束的位置对调;
各导正孔上一侧的孔壁设置为活动的孔壁部,移动孔壁部实现导正孔的闭合和开启,孔壁部在各导正孔中的装配关系满足: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开启导正孔允许将装配好插接件的线束从上、下导正组件上可靠移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孔壁部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各导正孔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a方向为与待装配的线束的身长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同一行的两个导正孔上的孔壁部位于两导正孔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导正组件包括上导正块,两个导正孔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上导正块上,两孔壁部活动装配在上导正块的下侧;上导正块升降式装配在上导正座上,上导正块与调节其进行升降的A升降调节组件相连,A升降调节组件在上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且导正孔开启时调节上导正块移至高位,使得位于上侧的两个子线束与上导正组件脱离;
下导正组件包括下导正块,两个导正孔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下导正块上,两孔壁部活动装配在下导正块上,且两孔壁部在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处于下导正块的上侧;下导正块转动安装在下导正座上,下导正座升降式装配,下导正座与调节其进行升降的B升降调节组件相连;B升降调节组件在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且导正孔开启时调节下导正块移至低位,使得位于下侧的两个子线束与下导正组件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孔壁部沿a方向滑动导向装配,上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孔壁部与A状态调节组件相连,A状态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孔壁部相互靠近/远离,使得上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导正孔切换至闭合/开启状态;
下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孔壁部与B状态调节组件,B状态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孔壁部相互靠近/远离,使得下导正组件上的两个导正孔切换至闭合/开启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孔壁部为活动块的局部构成,活动块通过导杆和复位弹簧伸缩式安装,复位弹簧用于驱使活动块移至使得导正孔呈闭合状态的位置;
A状态调节组件包括A拉绳和A驱动件,A驱动件设置在上导正块上沿竖直方向背离活动块的一侧,A拉绳的两端分别与两活动块相连,A拉绳的中部与A驱动件连接/接触,A驱动件与两活动块之间分别设置有A导轮组件,A导轮组件用于对A驱动件与活动块之间的A拉绳的绳体走向进行导引,使得A拉绳对两活动块的拉力方向分别指向远离彼此的方向,A驱动件用于调节A拉绳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远离上导正块移动,使得A拉绳分别对两活动块实施拉动;
B状态调节组件包括B拉绳和B驱动件,B驱动件设置在下导正块上沿竖直方向背离活动块的一侧,B拉绳的两端分别与两活动块相连,B拉绳的中部与B驱动件连接/接触,B驱动件与两活动块之间分别设置有B导轮组件,B导轮组件用于对B驱动件与活动块之间的B拉绳的绳体走向进行导引,使得B拉绳对两活动块的拉力方向分别指向远离彼此的方向,B驱动件用于调节B拉绳的中部沿竖直方向远离下导正块移动,使得B拉绳分别对两活动块实施拉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A、B驱动件均为凸轮构成,凸轮上具有最大半径处和最小半径处,转动凸轮调节最大半径处/最小半径处与A拉绳/B拉绳的绳体接触,使得导正孔切换至开启/闭合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轮通过凸轮轴转动安装,凸轮轴与调节其进行转动的凸轮调节组件相连,凸轮调节组件包括C调节齿轮、C调节齿条以及C驱动件,C调节齿轮装配在凸轮轴的轴端,C调节齿轮沿竖直方向升降式装配且与C调节齿轮对应布置,C调节齿轮与C驱动件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导正块上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处于B姿态的线卡,容置槽的槽口指向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容置槽的槽底具有允许装配有端子的子线束穿过的A空缺部,容置槽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槽壁设置有B空缺部,B空缺部与A空缺部连通布置,B空缺部的大小、形状能够满足子线束的线身沿竖直方向可靠移出容置槽,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导正状态时,上、下侧的B空缺部分别处于梁容置槽的下侧,当上、下导正组件处于位置调整状态时,上侧容置槽的B空缺部位于容置槽的下侧,下侧容置槽的B空缺部位于容置槽的上侧;其中,所述B姿态为线卡上的线槽的槽长方向与线卡在B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线卡上的连接部位于下游一侧,线卡上线槽的槽口朝上布置且两个线槽所处的高度保持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特征A~D中至少一者:
A.上方的容置槽与上导正块固定安装,下方的容置槽与下导正块固定安装;
B.下导正座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活动安装有转动调节组件,转动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调节件,转动调节件沿线束的插入方向活动安装在升降支架上,升降支架沿铅锤方向活动装配,下导正块通过C转轴转动装配在下导正座上,下导正块上沿线束插入方向的下游一侧具有可与转动调节件插接配合转动调节部,转动调节部与C转轴对应布置,转动调节件在升降支架处于高位时靠近下导正块移动并与转动调节部插接配合,转动调节件与转动驱动件相连,转动驱动件驱使转动调节件带动下导正块翻转;
C.转动调节部位下导正块上设置的花键孔,该花键孔为盲孔,转动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构成,转动调节件为步进电机输出轴末端轴身段上设置的花键轴段构成,所述花键轴段与所述花键孔插接后构成转动限位配合连接;
D.C驱动件为气缸/电缸的伸缩杆构成。
10.一种电子插接件和线束装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CN202111256210.3A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Active CN113752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210.3A CN113752195B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210.3A CN113752195B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2195A CN113752195A (zh) 2021-12-07
CN113752195B true CN113752195B (zh) 2022-09-23

Family

ID=78784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6210.3A Active CN113752195B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5219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8060A (en) * 1993-05-19 1995-12-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uide jig for wiring harness assembly plate
US5850694A (en) * 1995-07-26 1998-12-22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posture corr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EP2280464A1 (en) * 2009-07-31 2011-02-02 Abb B.V. Cable System
JP2016072223A (ja) * 2014-09-30 2016-05-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製造装置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製造方法
CN207338882U (zh) * 2017-11-01 2018-05-08 苏州正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头全自动端子机的线束翻转装置
CN108666841A (zh) * 2018-05-28 2018-10-16 浙江思玛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线束加工组装设备
CN209682002U (zh) * 2019-02-28 2019-11-26 东莞市三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线材夹线定位治具
CN111884013A (zh) * 2020-07-20 2020-11-03 安徽省亿嘉弘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线及其生产方法
CN212062982U (zh) * 2020-07-08 2020-12-01 蔡桂梅 一种线缆线束生产用开线装置
CN112389988A (zh) * 2020-11-02 2021-02-23 程艳云 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
CN113206421A (zh) * 2021-04-17 2021-08-03 王伟 一种汽车线束生产工艺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8060A (en) * 1993-05-19 1995-12-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uide jig for wiring harness assembly plate
US5850694A (en) * 1995-07-26 1998-12-22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posture corr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EP2280464A1 (en) * 2009-07-31 2011-02-02 Abb B.V. Cable System
JP2016072223A (ja) * 2014-09-30 2016-05-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製造装置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製造方法
CN207338882U (zh) * 2017-11-01 2018-05-08 苏州正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头全自动端子机的线束翻转装置
CN108666841A (zh) * 2018-05-28 2018-10-16 浙江思玛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线束加工组装设备
CN209682002U (zh) * 2019-02-28 2019-11-26 东莞市三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线材夹线定位治具
CN212062982U (zh) * 2020-07-08 2020-12-01 蔡桂梅 一种线缆线束生产用开线装置
CN111884013A (zh) * 2020-07-20 2020-11-03 安徽省亿嘉弘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12389988A (zh) * 2020-11-02 2021-02-23 程艳云 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
CN113206421A (zh) * 2021-04-17 2021-08-03 王伟 一种汽车线束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2195A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53160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finished wire harnesses or sub-assemblies therefor
EP1515403B1 (de) Kabelbearbeitungseinrichtung
US9787046B2 (en) Wire sorting fixture and method of sorting wires
DE102007045279B4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abelbäumen
US70247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quipping plug housings with fitted-out cable ends of a cable
CN113964621A (zh) 一种冰箱传感器线束的生产方法
EP0833417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wire harness
CN113752195B (zh) 一种用于传感器线束生产的导正定位装置
EP3511198B1 (de) Ladestecker für eine ladesäule und ladesäule mit einem solchen stecker
US4559702A (en) Harness making machine having improved wire jig
US5063656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a wire harness
CN113964626A (zh) 一种冰箱传感器线束生产用分线装置
US5210942A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able harnesses
EP1251605B1 (de)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Bestückung von Steckergehäusen mit konfektionierten Kabelenden eines Kabels
JP3370335B2 (ja) 電気ハーネスを製造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EP016814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erminated wires in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to form harnesses
DE4221828C1 (en) Automatic fixing of contacts onto ends of electrical wires - using chain belt feed of wire loops with stations on both sides to supply crimp and solder contacts
JPH0745352A (ja) 異種端子付テープおよび端子圧着機
DE3939310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herstellung von elektrischen modulen
EP0444032B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abelbäumen
US4651413A (en) Wire jig intended for use in a harness-making machine or the like
US5492155A (en) Wire laying-out apparatus
JPH10172712A (ja) ワイヤ圧着ハーネスの製造装置と方法
EP0177359A2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harnesses
JPS58169884A (ja) 電気導体組立体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guide positioning device for sensor wire harness production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23

Pledgee: Yuexi Anhui rural commercial bank Limited by Share Ltd.

Pledgor: Anhui yijiahong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4372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