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7230B -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 Google Patents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7230B
CN113727230B CN202010457497.5A CN202010457497A CN113727230B CN 113727230 B CN113727230 B CN 113727230B CN 202010457497 A CN202010457497 A CN 202010457497A CN 113727230 B CN113727230 B CN 113727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bracket
avoidance
cavity
speak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74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7230A (zh
Inventor
刘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574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72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7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7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7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7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66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earpiece and earpiece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聆听装置及其支架,支架应用于聆听装置,聆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扬声器组件,壳体组件形成有一内腔,扬声器组件配置于壳体组件的内腔,其中,支架配置于壳体组件的内腔,并位于扬声器组件的出声后方,扬声器组件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独立后声腔的壁包括支架。本申请通过将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与其它结构件分隔开来,也即是使得扬声器组件具有一独立后声腔,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它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对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的影响。

Description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耳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无线耳机也随之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无线耳机因其便携性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无线耳机的无源性,其自身需要集成电源单元、发声单元、天线单元和电路板单元等,导致其重量、体积和声学表现力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应用于聆听装置,聆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扬声器组件,壳体组件形成有一内腔,扬声器组件配置于壳体组件的内腔,其中,支架配置于壳体组件的内腔,并位于扬声器组件的出声后方,扬声器组件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独立后声腔的壁包括支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聆听装置,其中,聆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和支架,壳体组件形成有一内腔,扬声器组件、支架配置于壳体组件的内腔,支架位于扬声器组件的出声后方,扬声器组件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独立后声腔的壁包括支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将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与其它结构件分隔开来,也即是使得扬声器组件具有一独立后声腔,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它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对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聆听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再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扬声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扬声器组件与支架组装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前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除后壳之外其它结构件组装之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相关技术中,无线耳机的电池、主板等结构件一般直接设置在其后声腔内,导致后声腔的空间结构相对复杂,并使得无线耳机的后声腔并非一个独立的空间。此时,由于各个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后声腔的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无线耳机的声学曲线的一致性较差,影响无线耳机的声学表现力。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聆听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聆听装置10可以是无线耳机、无线音箱等具有声音播放功能的电子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聆听装置10为无线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进一步地,聆听装置10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音乐播放器等具有视听功能的便携装置进行交互。
如图1所示,聆听装置1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1、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电池14和主板15。其中,壳体组件11形成有一内腔,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电池14和主板15均可以配置于壳体组件11的内腔。当然,壳体组件11的内腔还可以配置拾音器、麦克风这类传声器(图1中均未示出),以便于拾取用户所在环境的声音而进行降噪处理,进而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和/或,以便于拾取用户的语音而实现麦克风功能,进而扩大聆听装置10的应用范围。
扬声器组件12主要是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以便于用户听到聆听装置10发出的声音。其中,扬声器组件12可以是电动式、电容式、电磁式、压电式等类型中的任意一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组件12具体可以是动圈式扬声器或者动铁式扬声器,其基本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详述。
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100,且独立后声腔100与其它诸如电池14、主板15等结构件分隔开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它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对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的影响,进而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尤其是声音的低频特性)。其中,独立后声腔10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支架13位于扬声器组件12的出声后方,以便于与扬声器组件12(或者扬声器组件12及壳体组件11共同)配合以限定独立后声腔100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出声后方是相对于扬声器组件12的出声前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扬声器组件12的出声方向朝向出声孔1113(如图2至图5所示)的情况下,扬声器组件12的出声后方则背离出声孔1113。
进一步地,电池14主要是用于为扬声器组件12供能,主板15主要是用于控制扬声器组件12的音频输入/输出,进而使得扬声器组件12能够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
再次参阅图1,聆听装置10还可以包括耳塞16。耳塞16与壳体组件11连接,并被设置成可插置于用户的外耳道,以便于用户佩戴聆听装置10。其中,耳塞16可以由橡胶或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此设置,不仅能够改善用户佩戴聆听装置10的舒适度,还能够增加耳塞16与用户的外耳道之间的贴合度,进而增加聆听装置10的使用效果。
共同参阅图2至图5,图2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中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支架相互配合再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扬声器组件12负载于支架13,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共同限定独立后声腔100。此时,独立后声腔100的壁包括扬声器组件12和支架13。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之间的配合面还可以设置密封件17,以增加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的密闭性。其中,密封件17可以是泡棉、硅胶等,也可以是密封胶等。
如图3所示,扬声器组件12负载于壳体组件11,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之间留有一间隙,且壳体组件11与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共同限定独立后声腔100。此时,独立后声腔100的壁包括壳体组件11、扬声器组件12和支架13。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支架13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还可以设置密封件17,以增加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的密闭性。
如图4所示,扬声器组件12负载于壳体组件11和支架13,且壳体组件11与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共同限定独立后声腔100。此时,独立后声腔100的壁包括壳体组件11、扬声器组件12和支架13。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支架13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还可以设置密封件17,以增加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的密闭性。
如图5所示,支架13设置有诸如凹槽或通孔等的避让结构,扬声器组件12不仅负载于壳体组件11和支架13,还经由上述的避让结构而部分嵌设于支架13。类似地,壳体组件11与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共同限定独立后声腔100。此时,独立后声腔100的壁包括壳体组件11、扬声器组件12和支架13。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支架13与壳体组件11之间的配合面还可以设置密封件17,以增加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的密闭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图2至图5所示的结构中,除了形成有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100之外,在扬声器组件12的出声前方还会相应地形成扬声器组件12的前声腔200。其中,前声腔200主要是由扬声器组件12与壳体组件11配合形成,并由扬声器组件12将前声腔200与独立后声腔100隔开。
以音乐声为例,后声腔主要影响音乐声的低频部分,前声腔200主要影响音乐声的中高频部分;而音乐声的低频部分对音质的影响很大。一般地,频响曲线中低频波峰越靠左,低音就越突出,主观上会觉得音乐声听起来比较悦耳。理论上,在设计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时,后声腔的体积要尽可能大,以使得频响曲线中低频波峰不断向左移动,从而不断改善音乐声的低频特性,使音乐声听起来感觉更加悦耳。然而,聆听装置10的重量、体积往往是有限的,例如还需要设置电池14和主板15等结构件,使得其后声腔不可能无限的大。不仅如此,相关技术中电池、主板等所在的空间还往往与其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相交或重合,使得扬声器组件的后声腔并非一个独立的空间,其后声腔容易受到电池、主板等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的影响,进而导致扬声器组件的声学曲线的一致性较差。
因此,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有利于在实现独立后声腔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其体积;而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则有利于在实现独立后声腔的情况下兼顾其体积与其它结构件的设置需求。换句话说,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在确保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具有一定体积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聆听装置10在结构上的紧凑性,也即是减小聆听装置10的整体体积,进而便于满足聆听装置10的小巧化设计。
共同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1中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若简单地认为图6所示的支架主要是示意出其正面结构,则可以简单地认为图7所示的支架主要是示意出其背面结构。进一步地,图7可以是图6中支架沿着VII-VII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支架13可以包括安装部131和连接于安装部131的环周部132。其中,安装部131设有与扬声器组件12配合的避让通孔1311,使得扬声器组件12能够经由避让通孔1311而部分嵌设于支架13。进一步地,环周部132主要是与壳体组件11固定连接,并可以与扬声器组件12部分连接。如此设置,以在支架13、扬声器组件12配置于壳体组件11的内腔时,壳体组件11与支架13、扬声器组件12共同限定独立后声腔100。此时,电池14、主板15等结构件可以设置在安装部131背离扬声器组件12的一侧,进而将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与电池14、主板15分隔开来,使得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即是独立后声腔100。
进一步地,避让通孔1311可以包括第一避让区1312和第二避让区1313。其中,第一避让区1312主要是用于避让扬声器组件12的主体(具体可以是后文中提及的驱动部121),第二避让区1313主要是用于避让扬声器组件12的接线端口(具体可以是后文中提及的电极部123),这部分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再次参阅图6,支架13还可以包括连接于安装部131的限位部133,限位部133沿避让通孔1311的周向设置,并可以与环周部132形成第一容置区134和第二容置区135。其中,第一容置区134靠近避让通孔1311,第二容置区135远离避让通孔1311。如此设置,第一容置区134主要是用于设置电池14,第二容置区135主要是用于设置主板15。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池14可以呈柱状,主板15可以呈板状。此时,电池14可以沿着其轴线方向配置于第一容置区134,主板15可以沿着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配置于第二容置区135。换句话说,电池14与主板15可以并排地插置于支架13的相应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环周部132、限位部133均可以沿着电池14的轴线方向延伸,使得电池14在其周向方向上能够被环周部132与限位部133(部分)包绕,进而能够增加电池14配置于支架13的稳定性。类似地,主板15也能够被环周部132与限位部133(部分)包绕,进而能够增加主板15配置于支架13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由于主板15上一般会集成若干个电子元器件(图1中均未示出),每个电子元器件在主板15上的高度可能大小不一,使得主板15上的电子元器件可能会与限位部133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为此,限位部133可以设有缺口1331,缺口1331使得第一容置区134和第二容置区135连通,以在主板15沿着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配置于第二容置区135时,缺口1331可以避让主板15上的电子元器件。除此之外,缺口1331也可以缩小电池14与主板15之间的距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聆听装置10在结构上的紧凑性。当然,缺口1331还可以用于配置电池14与主板15之间的走线(例如柔性电路板)。
再次参阅图6,限位部133可以被缺口1331分隔成两个相对设置的部分。进一步地,缺口1331也可以延伸至安装部131。
如图7所示,限位部133还设有副腔1332,副腔1332与独立后声腔100连通,以便于增加扬声器组件12的独立后声腔的体积,进而改善扬声器组件12的低音效果。其中,由于限位部133可以被缺口1331分隔为两个相对设置的部分,使得副腔1332也可以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且两个副腔1332均与独立后声腔100连通。
进一步地,除了第一避让区1312与第二避让区1313相互连通的部分之外,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避让区1312主要由安装部131围成,而第二避让区1313主要由环周部132围成。此时,为了确保扬声器组件12经由避让通孔1311嵌设于支架13时的密封性,安装部131背离限位部133的另一面还设置有密封部136。其中,密封部136凸出于安装部131,这样不仅能够辅助安装部131与扬声器组件12形成密封结构,还能够使得安装部131与扬声器组件12之间形成一间隙(也即是独立后声腔100的部分结构)。进一步地,副腔1332的开口朝向可以与密封部136的凸起方向一致。
参阅图8,图8是图1中扬声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扬声器组件12可以包括驱动部121、振动部122和电极部123。其中,驱动部121与电极部123可以位于振动部122的同一侧。进一步地,驱动部121在振动部122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落入振动部122。
一般地,扬声器组件12振动发声时,向前、向后传播的声波是反相的。当声波的频率较低时,声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绕射能力,几乎无方向性,使得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波可以绕射到其振膜(或纸盆)的前面,进而使得扬声器组件12前方的某点的声音是前声波与后声波的合成。其中,由于这两路声波的相位相反,使得该点的合成声音的声压减小,甚至为零而听不到声音,这种现象称之为声短路。
进一步地,扬声器组件12还可以设有声短路孔124,声短路孔124主要是用于将前声腔200与独立后声腔100连通。其中,声短路孔124主要是利用声波的干涉原理,也即是声波的相位相反,叠加之后,振幅减小,以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尤其是声音的低频特性)。本实施例中,声短路孔124可以设于振动部122。其中,声短路孔124在支架13上的正投影既不落在第二避让区1313,也不落在密封部136,以便于声短路孔124实现前声腔200与独立后声腔100的连通。
共同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图1中扬声器组件与支架组装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驱动部121可以经由第一避让区1312而部分嵌设于支架13(具体可以是其安装部131)。其中,驱动部121远离振动部122的一面可以平齐于或略低于安装部131。如此设置,以在支架13经由第一容置区134而容纳电池14之后,电池14与扬声器组件12不会发生结构上的干涉。
进一步地,电极部123可以经由第二避让区1313而外露。如此设置,以在支架13经由第一容置区134而容纳电池14之后,电极部123可以直接经由第二避让区1313而与电池14电性连接,进而缩短扬声器组件12与电池14之间的走线距离。此时,第二避让区1313主要是用于避让扬声器组件12的走线。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组装之后,如图9及图10所示,安装部131可以抵接于驱动部121,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配合面;密封部136可以抵接于振动部122及驱动部121,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配合面,以便于设置密封件17,例如在上述配合面进行点胶处理。如此设置,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之间的密封性,进而增加独立后声腔100的密封性。进一步地,由于密封部136凸出于安装部131,使得扬声器组件12与支架13之间形成一间隙,如图10所示,该间隙是独立后声腔100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通过合理设计密封部136的结构,可以改变独立后声腔100的形状及其大小,进而影响扬声器组件12的低音效果。
共同参阅图11及图12,图11是图1中前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中除后壳之外其它结构件组装之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可以参照图8中XII-XII所示的方向。
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11可以包括前壳111和后壳112,两者可以通过卡接、胶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进行连接。
如图11所示,前壳111可以包括底壁1111和环形周壁1112。其中,环形周壁1112的一端与底壁1111一体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后壳112盖设于环形周壁1112的开口端,并与底壁1111相对设置,进而形成壳体组件11的内腔。
底壁1111设有出声孔1113,以便于扬声器组件12的前声腔200与外界环境连通,进而将其声音传播出去。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底壁1111背离环形周壁1112的一面还可以设置环形的连接部1114,连接部1114主要是用于与耳塞16连接。其中,连接部1114与底壁1111可以一体连接,并经由出声孔1113与前声腔20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出声孔1113可以占据底壁1111的绝大部分,例如两者的面积比大于90%。此时,底壁1111可以简单地看作是环形周壁1112与连接部1114之间的过渡连接部分。
进一步地,环形周壁1112的内壁可以设置第一凸台1115。其中,扬声器组件12配置于壳体组件11的内腔时,可以通过第一凸台1115与前壳111形成配合面,进而便于进行点胶处理。类似地,环形周壁1112的内壁还可以设置第二凸台1116。其中,第二凸台1116相较于第一凸台1115更加远离底壁1111,以在支架13也配置于壳体组件11的内腔时,可以通过第二凸台1116与前壳111形成配合面,进而便于进行点胶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台1115、第二凸台1116在环形周壁1112的周向方向上可以是不连续的,但是为了扬声器组件12的前声腔200和后声腔100的密封性,扬声器组件12与前壳111之间的配合面、支架13与前壳111之间的配合面均可以进行点胶处理。进一步地,支架13与前壳111之间还设置有卡扣结构(图中均未标注),以在支架13与前壳111扣合之后,限制扬声器组件12的自由度。换句话说,扬声器组件12可以经由支架13而压设于前壳111。
进一步地,前壳111还设有泄声孔1117,泄声孔1117主要是使得独立后声腔100能够与外界环境连通。如此设置,独立后声腔100的声压能够随着扬声器组件12的振动而变化,进而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尤其是声音的低频特性)。
再次参阅图11及图12,环形周壁1112的开口端所在的平面(如图12中倾斜的点划线所示)可以相对于底壁1111所在的平面(如图12中水平的点划线所示)倾斜设置。例如:环形周壁1112的开口端所在的平面与底壁111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如图12中θ所示)小于或等于60°。如此设置,使得独立后声腔100可以主要是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与前壳111共同构造而成,以减小各个结构件之间需要进行点胶处理的范围,进而增加独立后声腔100的密封性。
通过上述的方式,对于聆听装置10而言,其电池14、主板15等结构件均设置在扬声器组件12、支架13背离前声腔200的一侧,进而将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与电池14、主板15分隔开来,使得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100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即是独立后声腔100,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它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对后声腔的影响,进而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尤其是声音的低频特性)。进一步地,电池14和主板15也被固定在支架13上的相应位置,以便于增加聆听装置10在结构上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聆听装置10不仅形成有前声腔200和独立后声腔100,还具有出声孔1113、声短路孔124和泄声孔1117。其中,出声孔1113主要是使得前声腔200能够与用户的耳道连通,以便于用户听到扬声器组件12发出的声音;声短路孔124主要是使得前声腔200能够与独立后声腔100连通,以便于前、后声波发生干涉而改善声音的低频特征;泄声孔1117主要是使得独立后声腔100能够与外界环境连通,以便于独立后声腔100的声压随着扬声器组件12的振动而变化而改善声音的低频特性。如此设置,本申请从多个维度以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变现力,尤其是改善声音的低频特性。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另辟蹊径地将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设计为一个具有预设体积的腔体结构(也即是独立后声腔100),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它诸如电池14、主板15等结构件的加工精度及其装配精度对扬声器组件12的后声腔的影响,进而改善聆听装置10的声学表现力(尤其是声音的低频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支架,应用于聆听装置,所述聆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扬声器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形成有一内腔,所述扬声器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配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腔,并位于所述扬声器组件的出声后方,所述扬声器组件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所述独立后声腔的壁包括所述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环周部,所述扬声器组件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与所述扬声器组件配合的避让通孔,所述环周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避让通孔包括第一避让区和第二避让区,所述第一避让区用于避让所述扬声器组件的主体,所述第二避让区用于避让所述扬声器组件的接线端口;
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避让通孔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环周部形成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靠近所述避让通孔,所述第二容置区远离所述避让通孔,所述第一容置区用于设置所述聆听装置的电池,所述第二容置区用于设置所述聆听装置的主板;
所述第一容置区和所述第二容置区设置在所述支架的背离所述扬声器组件出声方向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负载于所述支架,所述扬声器组件与所述支架共同限定所述独立后声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负载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壳体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所述支架和所述壳体组件共同限定所述独立后声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使得所述第一容置区和所述第二容置区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副腔,所述副腔与所述独立后声腔连通。
6.一种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聆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扬声器组件和支架,所述壳体组件形成有一内腔,所述扬声器组件、所述支架配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扬声器组件的出声后方,所述扬声器组件具有一预设体积的独立后声腔,所述独立后声腔的壁包括所述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环周部,所述扬声器组件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与所述扬声器组件配合的避让通孔,所述环周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避让通孔包括第一避让区和第二避让区,所述第一避让区用于避让所述扬声器组件的主体,所述第二避让区用于避让所述扬声器组件的接线端口;
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避让通孔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环周部形成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靠近所述避让通孔,所述第二容置区远离所述避让通孔,所述第一容置区用于设置所述聆听装置的电池,所述第二容置区用于设置所述聆听装置的主板;
所述第一容置区和所述第二容置区设置在所述支架的背离所述扬声器组件出声方向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负载于所述支架,所述扬声器组件与所述支架共同限定所述独立后声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负载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壳体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所述支架和所述壳体组件共同限定所述独立后声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聆听装置还包括电池和主板,所述电池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区,所述主板配置于所述第二容置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设有声短路孔,所述声短路孔用于将所述扬声器组件的前声腔与所述独立后声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包括底壁和环形周壁,所述环形周壁的一端与所述底壁一体连接,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后壳盖设于所述环形周壁的开口端,并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进而形成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聆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周壁的开口端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壁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60°。
CN202010457497.5A 2020-05-26 2020-05-26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Active CN113727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7497.5A CN113727230B (zh) 2020-05-26 2020-05-26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7497.5A CN113727230B (zh) 2020-05-26 2020-05-26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7230A CN113727230A (zh) 2021-11-30
CN113727230B true CN113727230B (zh) 2024-06-07

Family

ID=78672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7497.5A Active CN113727230B (zh) 2020-05-26 2020-05-26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7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770282U (zh) * 2022-05-09 2022-1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聆听设备、支架及扬声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1321A (ja) * 2008-06-30 2010-01-14 Rion Co Ltd 耳あな型補聴器
CN106060689A (zh) * 2015-04-10 2016-10-26 哈博拉有限公司 免提耳机
WO2017012530A1 (zh) * 2015-07-22 2017-0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CN205987281U (zh) * 2016-08-08 2017-02-22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107708000A (zh) * 2016-08-08 2018-02-1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208675490U (zh) * 2018-10-26 2019-03-29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0881153A (zh) * 2019-12-20 2020-03-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ws耳机
WO2020082767A1 (zh) * 2018-10-26 2020-04-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塞
CN212278427U (zh) * 2020-05-26 2021-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19191A (zh) * 2018-11-07 2020-05-16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耳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1321A (ja) * 2008-06-30 2010-01-14 Rion Co Ltd 耳あな型補聴器
CN106060689A (zh) * 2015-04-10 2016-10-26 哈博拉有限公司 免提耳机
WO2017012530A1 (zh) * 2015-07-22 2017-0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CN205987281U (zh) * 2016-08-08 2017-02-22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107708000A (zh) * 2016-08-08 2018-02-1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208675490U (zh) * 2018-10-26 2019-03-29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0082767A1 (zh) * 2018-10-26 2020-04-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塞
CN110881153A (zh) * 2019-12-20 2020-03-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ws耳机
CN212278427U (zh) * 2020-05-26 2021-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7230A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34066B2 (en) Earphone
US8259985B2 (en) Speaker se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233756A1 (en) Sound input device
CN216795282U (zh) 一种新型骨传导振子以及骨传导蓝牙耳机
JP7240734B2 (ja) 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WO2019130843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US20170048608A1 (en) In-ear headset module
EP4068804A1 (en) Loudspeaker, loudspeak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383749A1 (en) Sound output device
WO2024179389A1 (zh) 扬声器模组和耳机
CN112261538A (zh) 一种应用于耳机的扩声装置
CN113727230B (zh)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CN110958509A (zh)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和电子产品
CN212278427U (zh)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WO2023051005A1 (zh) 圈铁喇叭组件及耳机
WO2023160141A1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N216146436U (zh) 耳机、扬声器模组及其前护盖
CN112788469B (zh) 耳机和电子设备
WO2022135176A1 (zh) 无线降噪耳机
CN210609588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670953U (zh)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和电子产品
CN112087686A (zh) 通讯装置
WO2004064446A1 (ja) 携帯音響機器
CN220457577U (zh) 耳机
CN220325803U (zh) 一种低漏音开放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