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5610B -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5610B
CN113715610B CN202111092035.9A CN202111092035A CN113715610B CN 113715610 B CN113715610 B CN 113715610B CN 202111092035 A CN202111092035 A CN 202111092035A CN 113715610 B CN113715610 B CN 113715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grille
frame
blades
clo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20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5610A (zh
Inventor
陈园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xin Weij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an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an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an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920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15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15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5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5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5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包括格栅框架,格栅框架的内部一端固定有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格栅条、另一端固定有闭合装置,闭合装置的驱动端与动力装置的执行端相连接;闭合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闭合组件和内闭合组件,外闭合组件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格栅叶片,以及固定于格栅叶片远离外格栅条一侧表面的转轴座,格栅叶片的底端设有除虫机构;内闭合组件包括回转遮挡框,以及固定于回转遮挡框的内部的多个内格栅条。本发明通过外闭合组件和内闭合组件所形成的双层结构,从而进一步遮挡格栅叶片之间的空隙,且能够在格栅叶片闭合时,进一步引导飞虫排出,从而提高遮挡格栅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车辆为了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量的目的,常常在车辆前端设置进气格栅。
根据申请号为CN202020521028.0的专利文献所提供的一种闭合时具有异物阻挡功能的汽车主动进气格栅可知,该进气格栅可将异物拦截至发动机舱外部,并对异物进行二次阻挡,避免发动机由于被异物卡顿而导致发动机损坏;设置有外部设有凸起的清理套,当进气格栅闭合时,清理套与通气板间形成摩擦,清理套对通气板进行清理,可将卡在通气板上的异物拨落,同时,清理套还可将挂在通气板上的雨水、雪水刮落,并使其沿着弧形结构的遮挡板流到汽车外部,减少雨水、雪水漫至格栅叶片组件的转动轴上并冻结的几率,减少了由于转动轴结冰而导致驱动器的输出端无法转动而导致驱动器损坏的几率。
但上述进气格栅仍然存在着缺陷,例如上述进气格栅虽然减少了恶劣天气下转动轴上冻结的几率,但传统的进气格栅尽通过单一一层格栅叶片遮挡冷却风,遮挡效果较差,且虫子容易进入格栅叶片之间,从而造成了清理上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提供了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包括格栅框架,所述格栅框架的内部一端固定有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格栅条、另一端固定有闭合装置,所述闭合装置的驱动端与动力装置的执行端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壳体上;
所述闭合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与所述动力装置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外闭合组件和内闭合组件,所述外闭合组件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所述格栅框架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格栅叶片,以及固定于所述格栅叶片远离外格栅条一侧表面的转轴座,所述格栅叶片的底端设有除虫机构;
所述内闭合组件包括与所述动力装置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回转遮挡框,以及固定于所述回转遮挡框的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内格栅条,所述内格栅条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与所述格栅框架转动连接的转动盘,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的壳体以及转轴座的第一转动轴,以及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的壳体以及内格栅条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轴线均与所述转动盘的轴线相交错,以通过贴在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内格栅条,遮挡冷却风的进入。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壳体上的气缸,以及通过转轴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气缸活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转动盘相连接,由于转动盘上的第二转动轴均贯穿内格栅条,从而带动多个转动盘进行同步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除虫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内部底端的孔板,以及通过第二旋转轴与所述格栅框架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挡虫叶片,所述挡虫叶片位于所述格栅框架的框体底端,从而封堵孔板与格栅框架底端内壁之间的间隙,减少虫子进入机舱的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除虫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挡虫叶片一侧表面顶端的凹槽,以及位于所述凹槽的内部且套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外部的多个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孔板的下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槽体相抵接,从而以孔板为支撑面,推动具有凹槽的挡虫叶片进行自动回转。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槽体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扭簧远离孔板的一端穿插的插接孔,从而方便扭簧推动挡虫叶片进行旋转,以及扭簧自身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内格栅条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导风板,冷风穿过孔板上的孔洞,进入该空间,并借助导风板倾斜的斜面,而吹向并推动挡虫叶片,由于导风板底端设有开口,使得顺着该开口而进入空间内的虫子借助冷却风吹走。
进一步的,所述除虫机构还包括嵌入于所述格栅框架底端内壁上的LED灯,从而利用LED灯在夜晚吸引种子。
进一步的,所述LED灯的一侧设有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底端内壁表面的荧光条,通过荧光条在LED灯关闭时吸引虫子。
根据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将提供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格栅叶片进行旋转,以使格栅叶片转动成铅锤状态;
步骤二,通过动力装置带动回转遮挡框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步骤三,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其一,本发明通过外闭合组件和内闭合组件所形成的双层结构,从而进一步遮挡格栅叶片之间的空隙,进而提高遮挡格栅叶片闭合时,对冷却风的遮挡效果,具体为:通过格栅叶片的,以使格栅叶片转动成铅锤状态,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且通过动力装置带动回转遮挡框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其二,本发明能够在格栅叶片闭合时,进一步引导飞虫排出,从而提高遮挡格栅的使用效果,具体为:通过孔板、挡虫叶片以及导风板之间形成一个空间,从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冷风穿过孔板上的孔洞,进入该空间,并借助导风板倾斜的斜面,而吹向并推动挡虫叶片,由于导风板底端设有开口,使得顺着该开口而进入空间内的虫子借助冷却风吹走。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轴测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轴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爆炸图;
图7为图3的A区结构放大图;
图8为图6的A区结构放大图。
图中:10、格栅框架;20、闭合装置;21、外闭合组件;211、格栅叶片;212、除虫机构;2121、第二旋转轴;2122、挡虫叶片;2123、凹槽;2124、扭簧;2125、孔板;2126、插接孔;2127、LED灯;2128、荧光条;213、转轴座;214、第一旋转轴;22、内闭合组件;221、回转遮挡框;222、内格栅条;223、导风板;30、外格栅条;40、动力装置;41、转动盘;42、第一转动轴;43、第二转动轴;44、气缸;45、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8,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包括格栅框架10,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部一端固定有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格栅条30、另一端固定有闭合装置20,所述闭合装置20的驱动端与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40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壳体上;
所述闭合装置2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与所述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外闭合组件21和内闭合组件22,所述外闭合组件21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通过第一旋转轴214与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格栅叶片211,以及固定于所述格栅叶片211远离外格栅条30一侧表面的转轴座213,所述格栅叶片211的底端设有除虫机构212;
所述内闭合组件22包括与所述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回转遮挡框221,以及固定于所述回转遮挡框221的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内格栅条222,所述内格栅条222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的位置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格栅叶片211的,以使格栅叶片211转动成铅锤状态,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211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30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且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回转遮挡框221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222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2和7,所述动力装置40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与所述格栅框架10转动连接的转动盘41,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41的壳体以及转轴座213的第一转动轴42,以及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41的壳体以及内格栅条222的第二转动轴43,所述第一转动轴42和第二转动轴43的轴线均与所述转动盘41的轴线相交错,所述动力装置4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壳体上的气缸44,以及通过转轴与所述气缸44的活塞杆转动连接的连杆45,所述连杆45远离气缸44活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转动盘41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得转动盘41以轴线处的旋转轴进行旋转时,由于转动盘41上穿设有贯穿转轴座213设置的第一转动轴42,从而带动转轴座213进行角位移以及带动转轴座213上的格栅叶片211进行旋转,且通过转动盘41带动其上贯穿内格栅条222设置的第二转动轴43进行上下回转,从而带动内格栅条222上的回转遮挡框221进行整体上下回转,以通过贴在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内格栅条222,遮挡冷却风的进入;
进一步的,使得气缸44的活塞杆进行伸缩时,通过活塞杆推动连杆45在转动盘41上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转动盘41进行旋转,由于转动盘41上的第二转动轴43均贯穿内格栅条222,从而带动多个转动盘41进行同步旋转。
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3、5、6和8,所述除虫机构212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内部底端的孔板2125,以及通过第二旋转轴2121与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挡虫叶片2122,所述挡虫叶片2122位于所述格栅框架10的框体底端,所述除虫机构212还包括设于所述挡虫叶片2122一侧表面顶端的凹槽2123,以及位于所述凹槽2123的内部且套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2121外部的多个扭簧2124,所述扭簧2124的一端与孔板2125的下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2123的槽体相抵接,所述凹槽2123的槽体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扭簧2124远离孔板2125的一端穿插的插接孔2126,所述内格栅条222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导风板223,所述除虫机构212还包括嵌入于所述格栅框架10底端内壁上的LED灯2127,所述LED灯2127的一侧设有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底端内壁表面的荧光条212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挡虫叶片2122以其上第二旋转轴2121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直至挡虫叶片2122转动至铅锤状态,从而封堵孔板2125与格栅框架10底端内壁之间的间隙,减少虫子进入机舱的入口;
进一步的,由于扭簧2124的一端与孔板2125的下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2123的槽体相抵接,使得挡虫叶片2122通过穿设在其第二旋转轴2121上的扭簧2124的蓄能,从而以孔板2125为支撑面,推动具有凹槽2123的挡虫叶片2122进行自动回转;
通过扭簧2124的一端插入凹槽2123槽体内的插接孔2126上,从而方便扭簧2124推动挡虫叶片2122进行旋转,以及扭簧2124自身的固定;
进一步的,使得内格栅条222通过动力装置40的带动而上下回转,直至上的导风板223贴在挡虫叶片2122上时,使得孔板2125、挡虫叶片2122以及导风板223之间形成一个空间,从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冷风穿过孔板2125上的孔洞,进入该空间,并借助导风板223倾斜的斜面,而吹向并推动挡虫叶片2122,由于导风板223底端设有开口,使得顺着该开口而进入空间内的虫子借助冷却风吹走;
进一步的,从而利用LED灯2127在夜晚吸引种子,通过荧光条2128在LED灯2127关闭时吸引虫子。
如图1-8所示,根据上述实施例还将提供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格栅叶片211进行旋转,以使格栅叶片211转动成铅锤状态;
步骤二,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回转遮挡框221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222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步骤三,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211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30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使用进气格栅时,使用者首先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格栅叶片211进行旋转,以使格栅叶片211转动成铅锤状态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211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30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且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回转遮挡框221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222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内格栅条222通过动力装置40的带动而上下回转,直至上的导风板223贴在挡虫叶片2122上时,使得孔板2125、挡虫叶片2122以及导风板223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冷风穿过格栅叶片211底端的孔板2125上的孔洞,进入该空间,并借助导风板223倾斜的斜面,而吹向并推动挡虫叶片2122,由于导风板223底端设有开口,使得顺着该开口而进入空间内的虫子借助冷却风吹走。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包括格栅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部一端固定有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格栅条(30)、另一端固定有闭合装置(20),所述闭合装置(20)的驱动端与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40)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壳体上;
所述闭合装置(2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与所述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外闭合组件(21)和内闭合组件(22),所述外闭合组件(21)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通过第一旋转轴(214)与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格栅叶片(211),以及固定于所述格栅叶片(211)远离外格栅条(30)一侧表面的转轴座(213),所述格栅叶片(211)的底端设有除虫机构(212);
所述内闭合组件(22)包括与所述动力装置(40)的执行端相连接的回转遮挡框(221),以及固定于所述回转遮挡框(221)的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内格栅条(222),所述内格栅条(222)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动力装置(40)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与所述格栅框架(10)转动连接的转动盘(41),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41)的壳体以及转轴座(213)的第一转动轴(42),以及依次贯穿所述转动盘(41)的壳体以及内格栅条(222)的第二转动轴(43),所述第一转动轴(42)和第二转动轴(43)的轴线均与所述转动盘(41)的轴线相交错;
所述动力装置(4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壳体上的气缸(44),以及通过转轴与所述气缸(44)的活塞杆转动连接的连杆(45),所述连杆(45)远离气缸(44)活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转动盘(41)相连接;
所述除虫机构(212)包括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内部底端的孔板(2125),以及通过第二旋转轴(2121)与所述格栅框架(10)的内壁转动连接的挡虫叶片(2122),所述挡虫叶片(2122)位于所述格栅框架(10)的框体底端;
所述除虫机构(212)还包括设于所述挡虫叶片(2122)一侧表面顶端的凹槽(2123),以及位于所述凹槽(2123)的内部且套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2121)外部的多个扭簧(2124),所述扭簧(2124)的一端与孔板(2125)的下表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2123)的槽体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23)的槽体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扭簧(2124)远离孔板(2125)的一端穿插的插接孔(21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格栅条(222)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导风板(2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虫机构(212)还包括嵌入于所述格栅框架(10)底端内壁上的LED灯(212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2127)的一侧设有固定于所述格栅框架(10)底端内壁表面的荧光条(2128)。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格栅叶片(211)进行旋转,以使格栅叶片(211)转动成铅锤状态;
步骤二,通过动力装置(40)带动回转遮挡框(221)进行上下回转,以使内格栅条(222)与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相对齐,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步骤三,通过成铅锤状态的格栅叶片(211)遮挡相邻两个外格栅条(30)之间的间隙,以遮挡相邻两个格栅叶片(211)之间的间隙,控制进入发动机舱的冷却风。
CN202111092035.9A 2021-09-17 2021-09-17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Active CN113715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2035.9A CN113715610B (zh) 2021-09-17 2021-09-17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2035.9A CN113715610B (zh) 2021-09-17 2021-09-17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5610A CN113715610A (zh) 2021-11-30
CN113715610B true CN113715610B (zh) 2024-03-19

Family

ID=7868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2035.9A Active CN113715610B (zh) 2021-09-17 2021-09-17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1561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4733A (en) * 1996-08-16 1998-08-18 Volvo Gm Heavy Truck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intake and method
CN106240345A (zh) * 2016-08-25 2016-12-21 天津奥丽达森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层通风格栅
CN208393113U (zh) * 2018-07-10 2019-01-18 宁波华昊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前格栅总成
CN211567655U (zh) * 2019-07-23 2020-09-25 袁子泰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
CN212242949U (zh) * 2020-04-10 2020-12-29 天津博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闭合时具有异物阻挡功能的汽车主动进气格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08049A1 (en) * 2017-01-24 2018-07-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ush-mounted active grille shutt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4733A (en) * 1996-08-16 1998-08-18 Volvo Gm Heavy Truck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intake and method
CN106240345A (zh) * 2016-08-25 2016-12-21 天津奥丽达森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层通风格栅
CN208393113U (zh) * 2018-07-10 2019-01-18 宁波华昊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前格栅总成
CN211567655U (zh) * 2019-07-23 2020-09-25 袁子泰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
CN212242949U (zh) * 2020-04-10 2020-12-29 天津博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闭合时具有异物阻挡功能的汽车主动进气格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5610A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4151B (zh) 百叶窗
CN113715610B (zh) 新能源汽车机舱的双层主动闭合格栅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19261550U (zh) 一种太阳能绿色建筑
CN214123389U (zh) 一种基于全反射技术的低功耗液晶屏电子站牌
CN116191263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配电设施用智能配电箱
CN213682706U (zh) 一种双层幕墙节能通风结构
CN214041973U (zh) 一种镜头防护装置
KR101626385B1 (ko) 액티브 에어 플랩
CN214786873U (zh) 一种智能窗户
CN10762787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侧面防水安装板
CN210041047U (zh) 预装式变电站
CN112835245A (zh) 一种镜头防护装置
DE202007011819U1 (de) Lüftung an Doppelfassade
CN214403333U (zh) 一种百叶天窗屋顶
CN203441325U (zh) 一种车用射流排热竖立叶片式百叶窗
CN116146953B (zh) 一种洗墙灯
CN111895371A (zh) 一种具有除虫功能的太阳能光伏板保护装置
CN116940080B (zh) 一种用于室外灯光巡检告警设备的控制组件
CN219706878U (zh) 一种应用于运加油车的设备舱
CN209844316U (zh) 一种智能监控配电箱
CN219717667U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电表箱
CN213330778U (zh) 一种新型百叶窗
CN220594598U (zh) 一种移动式储能车用多功能排风散热装置
CN212011644U (zh) 一种防水的室外配电柜
CN213683831U (zh) 一种具有防风沙效果的百叶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0

Address after: 518000 227, 50 Huaning Road, Xinshi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uaxin Weij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172, Building 201, No.2, Shahe Road, Dakang Community, Yuansh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uanyu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