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686B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2686B
CN113692686B CN202080006574.3A CN202080006574A CN113692686B CN 113692686 B CN113692686 B CN 113692686B CN 202080006574 A CN202080006574 A CN 202080006574A CN 113692686 B CN113692686 B CN 1136926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coil
coil segment
radial direction
b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65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2686A (zh
Inventor
内田秀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92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2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25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or winding head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ing in the core or machine ; Applying fastening means on winding heads
    • H02K15/0037Shaping or compacting winding he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5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able windings, e.g. high-voltage cables,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子(110),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向径向外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并且离开一端面(10a)地延伸。关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在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观察由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与轴向(Z)构成的同一剖面的情况下,相对位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桥接部(27R)的第一倾斜角度(θ1)比相对位于径向外侧的桥接部(27R)的第二倾斜角度(θ2)小。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旋转电机具有筒状的定子和旋转自如地设于定子的励磁空间的转子。定子具有将圆环状的电磁钢板层叠多层而构成的定子铁芯与安装于定子铁芯的线圈。接合多个线圈段而构成的线圈具有从定子铁芯的两端面向轴向突出的线圈端。近年来,对于旋转电机的定子,期望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定子铁芯的周向上相邻的线圈段彼此为了防止定子铁芯的径向上的干扰,有时配置为从定子铁芯的轴向倾斜,并且在径向与轴向上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定子铁芯的径向上相邻的线圈段在定子铁芯的轴向上堆叠,因此有定子的小型化变难的隐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65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定子。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包括具有中心轴线的环状的磁轭和分别从所述磁轭的内周延伸突出的多个齿,在相邻的所述齿之间构成有槽;以及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扁平导体,具有配置于不同的所述槽的一对线状部和在不同的所述槽之间将所述一对线状部连结的桥接部。
在以由通过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构成的剖面中的、包含所述齿与所述桥接部的剖面观察所述桥接部的情况下,在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径向的最外侧之间的各个长边侧的侧面从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并且在与所述轴向平行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所述桥接部相对于所述径向存在最多的区域中,在所述轴向上相邻并且从所述径向的内侧观察时以相同的顺序配置的一组的所述桥接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位于相对较远处的所述桥接部与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位于相对较近处的所述桥接部相比,包含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并且从所述轴向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所述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沿所述径向排列的所述桥接部中的相对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所述桥接部与相对位于所述径向的内侧的所述桥接部相比,包含所述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横剖面图。
图2是从定子铁芯的一端面侧(各线圈段的非焊接侧)示出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所述定子铁芯的另一端面侧(各线圈段的焊接侧)示出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配置于定子铁芯的槽的第一线圈段至第七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位于所述槽的1通道(最外周通道)的第一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位于所述槽的所述1通道的第二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位于所述槽的8通道(最内周通道)的第三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位于所述槽的所述8通道的第四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跨越所述槽的2通道与3通道的第五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跨越所述槽的4通道与5通道的第六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跨越所述槽的6通道与7通道的第七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2是以所述定子铁芯(未图示)的径向以及轴向所构成的剖面中的、包含所述定子铁芯的齿(未图示)的剖面示出多个所述第七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3是以包含所述齿的剖面示出多个所述第六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4是以包含所述齿的剖面示出多个所述第五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5是以包含所述齿的剖面示出多个所述第七线圈段、所述第六线圈段及所述第五线圈段的立体图。
图16是一相(U相)的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的接线图。
图17是所述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中的第一根线圈的接线图。
图18是所述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中的第二根线圈的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例,并非用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限定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想到的变形当然包含在公开的范围中。为了更加明确说明,有时在附图将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相对于实际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而示意性地示出。
参照图1,对构成旋转电机100的定子110以及转子120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0的横剖面图。
这里,在图1中标记了槽12的内部被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划分出的多个区域1T(位于槽12的最外侧的区域)、2T、3T、4T、5T、6T、7T以及8T(位于槽12的最内侧的区域)。在各个区域配置线圈20。对于图2之后的附图,也根据需要进行相同的标记。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00例如构成为永磁体型。旋转电机100具有圆筒状的定子110、及在定子110的内侧绕中心轴线C1旋转自如地与定子110同轴设置的转子120。在定子110的内侧构成励磁空间。实施方式中的励磁空间是利用定子110来产生磁场的空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电机100的中心轴线C1的延伸方向称作轴向Z,将绕中心轴线C1旋转的方向称作周向,将与轴向Z以及周向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
如图1所示,定子110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10与卷绕于定子铁芯10的线圈(转子绕组)20等。
定子铁芯10通过将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10S在中心轴线C1上以同心状层叠多张而构成。多张电磁钢板10S通过焊接定子铁芯10的外周面的多个部位而以相互层叠的状态连结。定子铁芯10在层叠了多张电磁钢板10S的状态下具有位于轴向Z的一端的一端面10a和位于轴向Z的另一端的另一端面10b。一端面10a以及另一端面10b与中心轴线C1正交地延伸。
在定子铁芯10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例如48个)槽12。各槽12具有供多种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沿轴向Z插通并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排列地配置的多个区域1T、2T、3T、4T、5T、6T、7T以及8T。这里,各槽12的多个区域1T至8T在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以环状排列的状态下,如后述那样构成线圈段的1通道至8通道。各槽12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至另一端面10b沿中心轴线C1延伸,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排列。各槽12在定子铁芯10的内周面开口,从该内周面向定子铁芯10的放射方向(径向外侧)延伸突出。各槽12遍及定子铁芯10的轴向Z的全长地延伸,其一端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开口,其另一端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开口。
另外,各槽12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定子铁芯10的内周面开口的例子,但也能够采用不在定子铁芯10的内周面开口的构成。另外,各槽12示出了与定子铁芯10的轴向Z平行地延伸的例子,但各槽12也能够采用相对于轴向Z倾斜地延伸、即所谓的偏斜的构成。
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槽12之间形成有多个(例如48个)齿14。在定子铁芯10中,在相邻的齿14之间构成槽12。各齿14朝向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C1延伸,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隔开等间隔地排列。即,定子铁芯10一体地具有位于比多个槽12靠径向外侧且具有中心轴线C1的圆环状的磁轭16、及从磁轭16的内周面朝向中心轴线C1向径向内侧延伸突出的多个齿14。
线圈20配置于各槽12,卷绕于位于相邻的各槽12之间的各齿14。线圈20具有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朝向轴向Z的外侧延伸突出的第一线圈端20a、及从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朝向轴向Z的外侧延伸突出的第二线圈端20b。
如图1所示,转子120具有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旋转的圆柱形状的轴(旋转轴)40、插通并接合轴40的轴向Z的大致中央部的圆筒形状的转子铁芯42、及埋入于转子铁芯42的多个永磁体44。
转子铁芯42构成为将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42S以同心状层叠多张而成的层叠体。转子铁芯42具有与中心轴线C1同轴地形成的内孔42a。在转子铁芯42的内孔42a中插通以及嵌合有轴40,轴40从转子铁芯42与中心轴线C1同轴地延伸。转子铁芯42在定子铁芯10的内侧隔开微小的间隙(气隙)地与定子铁芯10同轴地配置。即,转子铁芯42的外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地与相当于定子铁芯10的内周面的齿14的前端面对置。
转子铁芯42分别具有向转子铁芯42的放射方向(径向外侧)延伸的d轴以及相对于d轴电分离90°的q轴。在实施方式中,将通过相邻的磁极间的边界以及中心轴线C1而向放射方向延伸的轴设为q轴,将与q轴电垂直的方向设为d轴。d轴以及q轴沿转子铁芯42的周向交替并且以规定的相位设置。在转子铁芯42形成有沿轴向Z贯通的多个永磁体44用的孔。
永磁体44被装填并固定在设于转子铁芯42的多个孔中。永磁体44遍及转子铁芯42的轴向Z的全长地延伸,沿转子铁芯42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各永磁体44在转子铁芯42的周向上配置于各d轴的两侧。各永磁体44形成为剖面呈矩形形状的细长的平板状,具有与转子铁芯42的轴向Z的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永磁体44在从与转子铁芯42的中心轴线C1正交的剖面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分别相对于d轴倾斜。配置于各d轴的两侧的两个永磁体44例如以大致V字状排列地配置。这里,永磁体44的内周侧的端部分别与d轴相邻,隔开微小的间隙相互对置。永磁体44的外周侧的端部沿转子铁芯42的周向离开d轴,位于转子铁芯42的外周面的附近以及q轴的附近。由此,永磁体44的外周侧的端部隔着q轴与相邻的磁极的永磁体44的外周侧的端部相邻。
另外,各永磁体44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别相对于d轴倾斜的例子,但各永磁体44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d轴不倾斜。
这里,旋转电机100由三相(U相、V相以及W相)的交流电源驱动。例如与U相对应且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与V相对应且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以及与W相对应且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通过分布型的配置卷绕于齿14。即,分别并联连接的U相、V相以及W相所对应的共计6根线圈20卷绕于齿14。这里,以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配置的48个槽12中的任意的槽12为基准的第n个(n号未被图示,以下相同)以及第n+1个槽12中配置有U相的2根线圈20。N是1、6、12、18、24、30、36以及42。同样,在48个槽12中的第n+2个以及第n+3个槽12中配置有V相的2根线圈20。同样,在48个槽12中的第n+4个以及第n+5个槽12中配置有W相的2根线圈20。在各槽12中,以长边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平行地排列的方式在整齐排列的状态下配置有共计8根线圈段。
参照图2以及图3,对构成定子110的线圈20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2是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各线圈段的非焊接侧)示出旋转电机100的定子1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从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各线圈段的焊接侧)示出旋转电机100的定子1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图2中,用1L、2L、3L、4L、5L、6L、7L以及8L标记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配置为环状的各槽12的区域1T、2T、3T、4T、5T、6T、7T以及8T所对应的线圈20的1通道(最外周通道)、2通道、3通道、4通道、5通道、6通道、7通道以及8通道(最内周通道)。对于图2之后的附图,也根据需要进行相同的标记。这里,例如将连接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配置为环状的48个槽12各自的区域1T的虚拟的同一圆称为线圈20的1通道。同样,例如将连接48个槽12各自的区域8T的虚拟的同一圆称为线圈20的8通道。
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一根线圈20由配置于各槽12的区域1T(相当于最外周的1通道)的第一线圈段21、跨越各槽12的区域2T(相当于2通道)与区域3T(相当于3通道)而配置的第五线圈段25、跨越各槽12的区域4T(相当于4通道)与区域5T(相当于5通道)而配置的第六线圈段26、跨越各槽12的区域6T(相当于6通道)与区域7T(相当于7通道)而配置的第七线圈段27、以及配置于各槽12的区域8T(相当于最内周的8通道)的第三线圈段23构成。
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二根线圈20与第一根线圈20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二根线圈20由配置于各槽12的区域1T的第二线圈段22、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第七线圈段27、以及配置于各槽12的区域8T的第四线圈段24构成。
如图3所示,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构成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一根线圈20的第一线圈段21、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第七线圈段27、以及第三线圈段23依次被焊接,形成了焊接点28。同样,构成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二根线圈20的第二线圈段22、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第七线圈段27、以及第四线圈段24依次被焊接,形成了焊接点28。焊接点28是相互邻接的不同的线圈段的相当于接合面的端部彼此通过例如激光的照射而局部熔融以及冷却固化所形成的。
这里,作为对于线圈20的电力的输入端子的连接端子30由连接于U相的2根线圈20的引线的U相连接端子31、连接于V相的2根线圈20的引线的V相连接端子32、及连接于W相的2根线圈20的引线的W相连接端子33构成。若经由U相连接端子31向U相的2根线圈20输入交流电流,经由V相连接端子32向V相的2根线圈20输入交流电流,经由W相连接端子33向W相的2根线圈20输入交流电流,则在定子110(齿14)形成规定的交链磁通。
参照图4,对构成线圈20的多个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利用扁平导体(相当于线圈20的线材)而构成,所述扁平导体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横截面)由矩形形状构成。由扁平导线构成的各个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例如在横截面上形成为具有对置的两个长边20s(第一边)与两个短边20t(第二边)的长方形。两个长边20s在与线圈段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两个短边20t比长边20s短,以与长边20s交叉的状态在与线圈段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各个线圈段具有由长边20s与沿延伸方向延伸的外缘20u构成且相互对置的长侧面20M、及由短边20t与外缘20u构成且与长侧面20M交叉并相互对置的短侧面20N(第二侧面)。关于扁平导体,对横截面上的四角进行了R加工。关于扁平导体,也可以对横截面上的四角进行倒角加工,或者不对横截面上的四角实施加工,而是原样地保持为直角。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由具有足够的导电性的铜、铝构成。
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一根线圈20在一对折曲部向逆时针方向CCW折曲的第一线圈段21、一对折曲部相互分离地向顺时针方向CW与逆时针方向CCW折曲的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与第七线圈段27、及一对折曲部向顺时针方向CW折曲的第三线圈段23中,通过焊接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邻接的各接合面,构成1根布线。另外,在图4中,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各图示有一个。
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第二根线圈20在一对折曲部向逆时针方向CCW折曲的第二线圈段22、一对折曲部相互分离地向顺时针方向CW与逆时针方向CCW折曲的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与第七线圈段27、及一对折曲部向顺时针方向CW折曲的第四线圈段24中,通过焊接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邻接的各接合面,构成1根布线。
各相(U相、V相以及W相)的2根线圈20的各线圈段的接合面例如被粉末涂装,或者被清漆等绝缘材料覆盖,确保了电绝缘。如图1所示,各个线圈段的接合面以外的表面(侧面)例如被釉质等绝缘覆膜所覆盖,确保了电绝缘。而且,配置于同一槽13的多个线圈段被绝缘纸29一体地包装,确保了电绝缘。
参照图5,对在槽12内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排列的多个线圈段中的位于最外侧的区域1T(相当于1通道)的第一线圈段21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位于槽12的1通道(最外周通道)的第一线圈段21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段21配置于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1T。第一线圈段21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1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顺时针方向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1P的槽12分离5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1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1P与第二延伸部21Q桥接的桥接部21R。
第一线圈段21的第一延伸部21P具有第一线状部21Pa、第一折曲部21Pb、以及第一接合面21Pc。
第一线状部21Pa以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贯通至另一端面10b侧的方式与中心轴线C1平行地配置于槽12。
第一折曲部21Pb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从第一线状部21Pa的端部延伸突出。第一折曲部21Pb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逆时针方向CCW侧折曲。第一折曲部21Pb以相对于定子铁芯的轴向Z、即相对于与中心轴线C1平行的第一线状部21Pa向逆时针方向CCW侧约折曲80°的状态被图示,但也可以相对于第一线状部21Pa例如折曲30°至85°左右。第一折曲部21Pb以沿着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各槽12的区域1T的方式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稍微弯曲。
第一接合面21Pc是位于第一折曲部21Pb的前端、并通过焊接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线圈段机械接合以及电接合而形成焊接点28的部分。第一接合面21Pc位于与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大致平行的位置。
第一线圈段21的第二延伸部21Q形成为与第一延伸部21P相似的形状。第二延伸部21Q具有由与第一延伸部21P相同的构成形成的第二线状部21Qa、第二折曲部21Qb、及第二接合面21Qc。
第一线圈段21的桥接部21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1Pa与第二线状部21Qa连结。桥接部21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1Ra、第一延伸部21Rb、连结部21Rc、第二延伸部21Rd、及第二弯曲端部21Re。第一弯曲端部21Ra与第一线状部21Pa相连并朝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弯曲。第一延伸部21Rb从第一弯曲端部21Ra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与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弯曲端部21Re与第二线状部21Qa相连并朝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逆时针方向CCW弯曲。第二延伸部21Rd从第二弯曲端部21Re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逆时针方向CCW与径向外侧延伸。连结部21Rc弯曲成S形状而形成,将第一延伸部21Rb与第二延伸部21Rd连结。
桥接部21R中的短侧面21N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1R的连结部21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1Pa以及第二线状部21Qa中的长侧面21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
在第一线圈段21中,桥接部21R、第一延伸部21P的第一线状部21Pa的上端以及第二延伸部21Q的第二线状部21Qa的上端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构成了第一线圈端20a。同样,在第一线圈段21中,第一延伸部21P的第一线状部21Pa的下端与第一折曲部21Pb和第一接合面21Pc、及第二延伸部21Q的第二线状部21Qa的下端与第二折曲部21Qb和第二接合面21Qc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构成了第二线圈端20b。该构成对于第二线圈段22至第七线圈段27也相同。
参照图6,对位于槽12的区域1T(相当于1通道)的第二线圈段22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位于槽12的1通道的第二线圈段22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第二线圈段22配置于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1T。第二线圈段22形成为比第一线圈段21大。第二线圈段22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以覆盖第一线圈段21的方式配置。即,第二线圈段22的第一线状部22Pa与第二线状部22Qa配置为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两侧夹着第一线圈段21的第一线状部21Pa与第二线状部21Qa。第二线圈段22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不跨越第一线圈段21。即,第二线圈段22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不与第一线圈段21交叉。
第二线圈段22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2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顺时针方向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2P的槽12分离7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2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2P与第二延伸部22Q桥接的桥接部22R。
第一延伸部22P具有第一线状部22Pa、第一折曲部22Pb、以及第一接合面22Pc。第一延伸部22P与第一线圈段21的第一延伸部21P的构成相同。
第二延伸部22Q形成为与第一延伸部22P相似的形状。第二延伸部22Q具有第二线状部22Qa、第二折曲部22Qb、及第二接合面22Qc,所述第二线状部22Qa由与第一延伸部22P相同的构成形成。
桥接部22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2Pa与第二线状部22Qa连结。桥接部22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2Ra、第一延伸部22Rb、连结部22Rc、第二延伸部22Rd、及第二弯曲端部22Re。第二线圈段22的桥接部22R与第一线圈段21的桥接部21R的构成相同。
桥接部22R中的短侧面22N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2R的连结部22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2Pa以及第二线状部22Qa中的长侧面22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
参照图7,对在槽12内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排列的多个线圈段中的位于最内侧的区域8T(相当于8通道)的第三线圈段23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位于槽12的8通道(最内周通道)的第三线圈段23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第三线圈段23配置于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8T。第三线圈段23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3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顺时针方向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3P的槽12分离7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3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3P与第二延伸部23Q桥接的桥接部23R。
第一延伸部23P具有第一线状部23Pa、第一折曲部23Pb、及第一接合面23Pc。第一延伸部23P与第一线圈段21的第一延伸部21P的构成相同。但是,第一折曲部23Pb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侧折曲这一点不同。
第二延伸部23Q形成为与第一延伸部23P相似的形状。第二延伸部23Q具有第二线状部23Qa、第二折曲部23Qb、与第二接合面23Qc,所述第二线状部23Qa由与第一延伸部23P相同的构成形成。
桥接部23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3Pa与第二线状部23Qa连结。桥接部23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3Ra、第一延伸部23Rb、连结部23Rc、第二延伸部23Rd、与第二弯曲端部23Re。第三线圈段23的桥接部23R与第一线圈段21的桥接部21R的构成相同。
桥接部23R的连结部23Rc中的长侧面23M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3R的连结部23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3Pa以及第二线状部23Qa中的长侧面23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为了形成这种构成,在第一延伸部23Rb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一扭转部23Rf。同样,在第二延伸部23Rd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二扭转部23Rg。
参照图8,对位于槽12的区域8T(相当于8通道)的第四线圈段24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位于槽12的8通道的第四线圈段24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第四线圈段24配置于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8T。第四线圈段24为与第三线圈段23相似的形状,形成为比第三线圈段23小。第四线圈段24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配置为被第三线圈段23覆盖。即,第四线圈段24的第一线状部24Pa与第二线状部24Qa配置为被第三线圈段23的第一线状部23Pa与第二线状部23Qa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两侧夹着。第四线圈段24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不跨越第三线圈段23。即,第四线圈段24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不与第三线圈段23交叉。
第四线圈段24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4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顺时针方向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4P的槽12分离5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4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4P与第二延伸部24Q桥接的桥接部24R。
第一延伸部24P具有第一线状部24Pa、第一折曲部24Pb、及第一接合面24Pc。第一延伸部24P与第三线圈段23的第一延伸部23P的构成相同。
第二延伸部24Q形成为与第一延伸部24P相似的形状。第二延伸部24Q具有由与第一延伸部24P相同的构成形成的第二线状部24Qa、第二折曲部24Qb、及第二接合面24Qc。
桥接部24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4Pa与第二线状部24Qa连结。桥接部24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4Ra、第一延伸部24Rb、连结部24Rc、第二延伸部24Rd、及第二弯曲端部24Re。第四线圈段24的桥接部24R与第一线圈段21的桥接部21R的构成相同。
桥接部24R中的短侧面24N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4R的连结部24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4Pa以及第二线状部24Qa中的长侧面24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
参照图9,对位于槽12的区域2T以及3T(相当于2以及3通道)的第五线圈段25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位于跨越槽12的2通道与3通道的位置的第五线圈段25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第五线圈段25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2T与区域3T而配置。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一个位置相对不同的两个区域3T以及2T(例如构成3通道与2通道)的一方的区域3T配置有第五线圈段25的第一线状部25Pa,在另一方的区域2T配置有有第五线圈段25的第二线状部25Qa。即,第五线圈段25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2T与区域3T而配置。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邻接地配置的第五线圈段25彼此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交叉。
第五线圈段25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5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逆时针方向C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5P的槽12分离6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5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5P与第二延伸部25Q桥接的桥接部25R。
第五线圈段25的第一延伸部25P具有第一线状部25Pa、第一折曲部25Pb、及第一接合面25Pc。第一线状部25Pa以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贯通至另一端面10b侧的方式,与中心轴线C1平行地配置于槽12。第一折曲部25Pb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从第一线状部25Pa的端部延伸突出。第一折曲部25Pb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逆时针方向CCW侧折曲。第一折曲部25Pb以位于其前端的第一接合面25Pc位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各槽12的5通道的方式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稍微弯曲。第一接合面25Pc是位于第一折曲部25Pb的前端、且通过焊接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线圈段机械接合以及电接合而形成焊接点28的部分。第一接合面25Pc位于与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大致平行的位置。
第五线圈段25的第二延伸部25Q形成为与第一延伸部25P相似的形状。第二延伸部25Q具有由与第一延伸部25P相同的构成形成的第二线状部25Qa、第二折曲部25Qb、与第二接合面25Qc。但是,第二折曲部25Qb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侧折曲这一点不同。第二折曲部25Qb以位于其前端的第二接合面25Qc位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各槽12的4通道的方式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稍微弯曲。
桥接部25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5Pa与第二线状部25Qa连结。桥接部25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5Ra、第一延伸部25Rb、连结部25Rc、第二延伸部25Rd、及第二弯曲端部25Re。第五线圈段25的桥接部25R与第一线圈段21的桥接部21R的构成相同。但是,第一延伸部25Rb包含从第一弯曲端部25Ra朝向连结部25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第二延伸部25Rd包含从第二弯曲端部25Re朝向连结部25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
桥接部25R的连结部25Rc中的长侧面25M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5R的连结部25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5Pa以及第二线状部25Qa中的长侧面25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为了形成这种构成,在第一延伸部25Rb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一扭转部25Rf。同样,在第二延伸部25Rd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二扭转部25Rg。
参照图10,对位于槽12的区域4T以及5T(相当于4以及5通道)的第六线圈段26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位于跨越槽12的4通道与5通道的位置的第六线圈段26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第六线圈段26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4T与区域5T而配置。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一个位置相对不同的两个区域5T以及4T(例如构成5通道与4通道)的一方的区域5T配置有第六线圈段26的第一线状部26Pa,在另一方的区域4T配置有第六线圈段26的第二线状部26Qa。即,第六线圈段26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4T与区域5T而配置。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邻接地配置的第六线圈段26彼此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交叉。
第六线圈段26为与第五线圈段25相似的形状。第六线圈段26与第五线圈段25相同,一体地具有配置于的槽12第一延伸部26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方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逆时针方向C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6P的槽12分离6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6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6P与第二延伸部26Q桥接的桥接部26R。
桥接部26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6Pa与第二线状部26Qa连结。桥接部26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6Ra、第一延伸部26Rb、连结部26Rc、第二延伸部26Rd、及第二弯曲端部26Re。第一延伸部26Rb包含从第一弯曲端部26Ra朝向连结部26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第二延伸部26Rd包含从第二弯曲端部26Re朝向连结部26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第六线圈段26的桥接部26R与第五线圈段25的桥接部25R的构成相同。但是,第六线圈段26的第一延伸部26Rb比第五线圈段25的第一延伸部25Rb长。另外,第六线圈段26的第二延伸部26Rd比第五线圈段25的第二延伸部25Rd短。
桥接部26R中的长侧面26M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6R的连结部26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6Pa以及第二线状部26Qa中的长侧面26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为了形成这种构成,在第一延伸部26Rb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一扭转部26Rf。同样,在第二延伸部26Rd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二扭转部26Rg。
参照图11,对位于槽12的区域6T以及7T(相当于6以及7通道)的第七线圈段27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位于跨越槽12的6通道与7通道的位置的第七线圈段27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第七线圈段27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6T与区域7T而配置。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一个位置相对不同的两个区域7T以及6T(例如构成7通道与6通道)的一方的区域7T配置有第七线圈段27的第一线状部27Pa,在另一方的区域6T配置有第七线圈段27的第二线状部27Qa。即,第七线圈段27跨越不同的两个槽12的区域6T与区域7T而配置。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邻接地配置的第七线圈段27彼此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交叉。
第七线圈段27为与第五线圈段25相似的形状。第七线圈段27与第五线圈段25相同,一体地具有配置于槽12的第一延伸部27P、配置于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在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朝向另一端面10b目视确认的情况下,为逆时针方向CCW侧)上与配置有第一延伸部27P的槽12分离6个槽12的第二延伸部27Q、及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延伸部27P与第二延伸部27Q桥接的桥接部27R。
桥接部27R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将第一线状部27Pa与第二线状部27Qa连结。桥接部27R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弯曲端部27Ra、第一延伸部27Rb、连结部27Rc、第二延伸部27Rd、及第二弯曲端部27Re。第一延伸部27Rb包含从第一弯曲端部27Ra朝向连结部27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第二延伸部27Rd包含从第二弯曲端部27Re朝向连结部27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地形成的部分。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与第六线圈段26的桥接部26R的构成相同。但是,第七线圈段27的第一延伸部27Rb比第六线圈段26的第一延伸部26Rb长。另外,第七线圈段27的第二延伸部27Rd比第六线圈段26的第二延伸部26Rd短。
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地配置。桥接部27R的连结部27Rc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一线状部27Pa以及第二线状部27Qa中的长侧面27M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为了形成这种构成,在第一延伸部27Rb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一扭转部27Rf。同样,在第二延伸部27Rd的部分形成有沿延伸方向扭转了的第二扭转部27Rg。
参照图12至图15,对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线圈段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2是以定子铁芯10(未图示)的径向以及轴向Z所构成的剖面中的、包含定子铁芯10的齿14(未图示)的剖面示出多个第七线圈段27的立体图,图13是以包含齿14的剖面示出多个第六线圈段26的立体图,图14是以包含齿14的剖面示出多个第五线圈段25的立体图。图15是以包含齿14的剖面示出多个第七线圈段27、第六线圈段26与第五线圈段25的立体图。
图12中示出了包含沿着7通道的第一折曲部27Pb侧地图示并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连续地排列的六个第七线圈段27S、27T、27U、27V、27W及27X、和包含沿着6通道的第二折曲部27Qb侧地图示的一个第七线圈段27Y。
图12以及图15中示出了与第七线圈段27S、27T、27U、27V、27W以及27X对应的桥接部27RS、27RT、27RU、27RV、27RW以及27RX。
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S的桥接部27RS与第七线圈段27X的桥接部27RX在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观察由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与轴向Z构成的同一剖面的情况下,相对地位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桥接部27RS的第一倾斜角度θ1比相对地位于径向外侧的桥接部27RX的第二倾斜角度θ2小。第一倾斜角度θ1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7RS的长边27Ss的角度。第二倾斜角度θ2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7RX的长边27Xs的角度。而且,关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27RT以及桥接部27RW,在上述的剖面中,也成为与桥接部27RS以及桥接部27R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即,在多个第七线圈段27中,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的除了连结部以外的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等部分成为与桥接部27RS与桥接部27R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
图13中示出了包含5通道的第一折曲部26Pb侧地图示并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连续地排列的六个第六线圈段26S、26T、26U、26V、26W及26X、和包含沿着4通道的第二折曲部26Qb侧地图示的一个第六线圈段26Y。
图13以及图15示出了与第六线圈段26S、26T、26U、26V、26W以及26X对应的桥接部26RS、26RT、26RU、26RV、26RW以及26RX。
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六线圈段26S的桥接部26RS与第六线圈段26X的桥接部26RX在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观察由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与轴向Z构成的同一剖面的情况下,相对地位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桥接部26RS的第三倾斜角度θ3比相对地位于径向外侧的桥接部26RX的第四倾斜角度θ4小。第三倾斜角度θ3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6RS的长边26Ss的角度。第四倾斜角度θ4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6RX的长边26Xs的角度。而且,关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26RT以及桥接部26RW,在上述的剖面中,也成为与桥接部26RS以及桥接部26R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即,在多个第六线圈段26中,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的除了连结部以外的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等部分成为与桥接部26RS与桥接部26R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
图14中示出了包含3通道的第一折曲部25Pb侧地图示并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连续地排列的六个第五线圈段25S、25T、25U、25V、25W及25X、和包含沿着2通道的第二折曲部25Qb侧地图示的一个第五线圈段25Y。
图14以及图15示出了与第五线圈段25S、25T、25U、25V、25W以及25X对应的桥接部25RS、25RT、25RU、25RV、25RW以及25RX。
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五线圈段25S的桥接部25RS与第五线圈段25X的桥接部25RX在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观察由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与轴向Z构成的同一剖面的情况下,相对地位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桥接部25RS的第五倾斜角度θ5比相对地位于径向外侧的桥接部25RX的第六倾斜角度θ6小。第五倾斜角度θ5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5RS的长边25Ss的角度。第六倾斜角度θ6是从轴向Z到桥接部25RX的长边25Xs的角度。而且,关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25RT以及桥接部25RW,在上述的剖面中,也成为与桥接部25RS以及第五线圈段25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即,在多个第五线圈段25中,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的除了连结部以外的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等部分成为与桥接部25RS与桥接部25RX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构成。
参照图16至图18,对线圈20的接线状态进行说明。
图16是一相(U相)的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的接线图,图17是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中的第一根线圈20的接线图,图18是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中的第二根线圈20的接线图。
这里,在图16至图18中,将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配置的48个槽12用1至48的数字附加下划线来标记。在图16至图18中仅图示了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20中的U相的线圈20的接线状态。因此,在图16至图18中,槽12的编号如5、6····11、12····那样,在连续地标记两个之后连续地省略了四个。在图16至图18中,在第36个槽12的附近与第41个槽12的附近标记了a、b、c、d、e、f、g、h、i、j、k、m、n、p、q、r、s以及t的字母。这些字母的标记表示在各线圈段中,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的部分连续。在图16至图18中,关于线圈20的各线圈段,将能够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侧目视确认的部分表示得相对较粗,将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能够目视确认的部分表示得相对较薄。应接合的线圈段彼此在定子铁芯10的另一端面10b侧通过焊接接合,将其接合部分(焊接点28)用十字形状表示。
U相、V相以及W相的2根线圈20对于沿周向排列多个地设于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以分布型的配置相对地按照每两个错开位置地配置。即,在从第n个至第n+47个排列的48个槽12中的例如第n个与第n+1个槽12中配置有U相的线圈20,在相对地错开两个的第n+2个与第n+3个槽12中配置有V相的线圈20,在相对地再错开两个的第n+4个与第n+5个槽12中配置有W相的线圈20。n是1、6、12、18、24、30、36以及42。这样,U相、V相以及W相的2根线圈20仅仅是配置的槽12的位置不同,关于构成线圈20的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间的接线状态是相同的。另一方面,U相、V相以及W相的2根线圈20根据之前参照图7、图8以及图11等所述的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的构成,相同相的第一根与第二根线圈20的接线状态不同。
将图16所示的并联连接的2根线圈20的接线图分割为图17所示的第一根线圈20的接线图与图18所示的第二根线圈20的接线图来图示。在图17中,由第一线圈段21A、21B、21C、21D的附图标记表示的第一线圈段21仅仅是定子铁芯10中的槽12的场所不同,由相同的形状构成。关于第二线圈段22(22A至22D)至第四线圈段24(24A至24D),也与第一线圈段21(21A至21D)相同,仅仅是定子铁芯10中的槽12的场所不同,由相同的形状构成。这里,对于图17中标记的第一根线圈20的各线圈段,例如如第一线圈段21A1那样在末尾附加1。另一方面,对于图18中标记的第二根线圈20的各线圈段,例如如第二线圈段22A2那样在末尾附加2。
如图17所示,在U相的第一根线圈20中,配置于第12个1通道与第17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A1、配置于第25个2通道与第29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A1、配置于第35个4通道与第41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A1、配置于第47个6通道与第5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A1、及配置于第11个8通道与第18个8通道的槽12的第三线圈段23A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三线圈段23A1、配置于第12个7通道与第6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B1、配置于第48个5通道与第42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B1、配置于第36个3通道与第30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B1、及配置于第24个1通道与第29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B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一线圈段21B1、配置于第35个2通道与第41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C1、配置于第47个4通道与第5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C1、配置于第11个6通道与第17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C1、及配置于第23个8通道与第30个8通道的槽12的第三线圈段23B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三线圈段23B1、配置于第24个7通道与第18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D1、配置于第12个5通道与第6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D1、配置于第48个3通道与第42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D1、及配置于第36个1通道与第41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C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一线圈段21C1、配置于第47个2通道与第5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E1、配置于第11个4通道与第17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E1、配置于第23个6通道与第29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E1、及配置于第35个8通道与第42个8通道的槽12的第三线圈段23C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三线圈段23C1、配置于第36个7通道与第30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F1、配置于第24个5通道与第18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F1、配置于第12个3通道与第6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F1、及配置于第48个1通道与第5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D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一线圈段21D1、配置于第11个2通道与第17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G1、配置于第23个4通道与第29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G1、配置于第35个6通道与第41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G1、及配置于第47个8通道与第6个8通道的槽12的第三线圈段23D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三线圈段23D1、配置于第48个7通道与第42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H1、配置于第36个5通道与第30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H1、及配置于第24个3通道与第18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H1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U相的第一根线圈20在位于其一端且配置于第12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一线圈段21A1连接有引线K1,在位于其另一端且配置于第18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H1连接有中性点K2。
如图18所示,在U相的第二根线圈20中,配置于第11个1通道与第18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二线圈段22A2、配置于第24个2通道与第30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A2、配置于第36个4通道与第42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A2、配置于第48个6通道与第6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A2、及配置于第12个8通道与第17个8通道的槽12的第四线圈段24A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四线圈段24A2、配置于第11个7通道与第5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B2、配置于第47个5通道与第41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B2、配置于第35个3通道与第29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B2、及配置于第23个1通道与第30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二线圈段22B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二线圈段22B2、配置于第36个2通道与第42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C2、配置于第48个4通道与第6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C2、配置于第12个6通道与第18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C2、及配置于第24个8通道与第29个8通道的槽12的第四线圈段24B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四线圈段24B2、配置于第23个7通道与第17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D2、配置于第11个5通道与第5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D2、配置于第47个3通道与第41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D2、及配置于第35个1通道与第42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二线圈段22C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二线圈段22C2、配置于第48个2通道与第6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E2、配置于第12个4通道与第18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E2、配置于第24个6通道与第30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E2、及配置于第36个8通道与第41个8通道的槽12的第四线圈段24C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四线圈段24C2、配置于第35个7通道与第29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F2、配置于第23个5通道与第17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F2、配置于第11个3通道与第5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F2、及配置于第47个1通道与第6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二线圈段22D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二线圈段22D2、配置于第12个2通道与第18个3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G2、配置于第24个4通道与第30个5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G2、配置于第36个6通道与第42个7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G2、及配置于第48个8通道与第5个8通道的槽12的第四线圈段24D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第四线圈段24D2、配置于第47个7通道与第41个6通道的槽12的第七线圈段27H2、配置于第35个5通道与第29个4通道的槽12的第六线圈段26H2、及配置于第23个3通道与第17个2通道的槽12的第五线圈段25H2按照这样的顺序接合。
上述的U相的第二根线圈20在位于其一端且配置于第11个1通道的槽12的第二线圈段22A2连接有引线K3,在位于其另一端且配置于第17个2通道的第五线圈段25H2连接有中性点K4。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在以由通过中心轴线C1的轴向Z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构成的剖面中的、包含齿14与桥接部的剖面来观察桥接部的情况下,从中心轴线C1到径向的最外侧之间的、各个长边侧的侧面从轴向Z朝向径向的外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并且在与轴向Z平行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上的最接近地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在径向上存在最多的区域中,在轴向Z上相邻并且从径向的内侧观察时以相同的顺序配置的一组的桥接部中的、相对于定子铁芯10位于相对较远处的桥接部包含与相对于定子铁芯10位于相对较近处的桥接部相比,配置于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沿径向排列的桥接部中的相对位于径向的外侧的桥接部包含与相对位于径方向的内侧的桥接部相比,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
如图12至图15所示,关于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S的桥接部27RS与第七线圈段27X的桥接部27RX,在从定子铁芯10的周向观察由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与轴向Z构成的相同的剖面的情况下,相对位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桥接部27RS的第一倾斜角度θ1比相对位于径向外侧的桥接部27RX的第二倾斜角度θ2小。该构成对于图13以及图15所示的第六线圈段26、以及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第五线圈段25也也相同。
如图15所示,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7RT以及27RS中,桥接部27RT配置于比桥接部27RS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7RW以及27RX中,桥接部27RW配置于比桥接部27RX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
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6RT以及26RS中,桥接部26RT配置于比桥接部26RS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6RW以及26RX中,桥接部26RW配置于比桥接部26RX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
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5RT以及25RS中,桥接部25RT配置于比桥接部25RS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的最近处相邻的一组的桥接部25RW以及25RX中,桥接部25RW配置于比桥接部25RX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外侧,并且从轴向Z相对于径向的外侧的倾斜角度较大。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防止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彼此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Z以及径向上干扰。即,能够防止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Z以及径向上相邻的桥接部彼此在径向上接触并且在轴向Z上堆叠。因而,旋转电机100的定子110尤其能够在轴向Z上实现小型化。即,旋转电机100尤其能够在轴向Z上实现小型化。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线圈段配置为,一对线状部的长边侧的侧面分别在径向上对置。桥接部具有在与一对线状部的连结部分分别朝向定子铁芯10的周向弯折的两个弯折部、及在两个弯折部之间以长边侧的侧面在径向上对置并且短边侧的侧面在轴向上对置的方式绕周向扭转了的一个以上的扭转部。即,关于第七线圈段27,第一线状部27Pa以及第二线状部27Qa中的长侧面27M的各个分别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另外,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具有沿第七线圈段27的延伸方向扭转了的扭转部(第一扭转部27Rf以及第二扭转部27Rg)。该构成关于第六线圈段26以及第五线圈段25也相同。根据这种构成,对于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延伸的槽12,能够紧密地排列第七线圈段27的与长侧面27M正交的短侧面27N侧。即,能够对于槽12配置更多的线圈段。这里,第七线圈段27能够构成为,在长侧面27M侧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对置的第一线状部27Pa和长侧面27M侧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的桥接部27R之间,利用第一扭转部27Rf扭弯延伸方向。同样,第七线圈段27能够构成为,在长侧面27M侧与固定子铁芯10的径向对置的第二线状部27Qa和长侧面27M侧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对置的桥接部27R之间,利用第二扭转部27Rg扭弯延伸方向。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所有线圈段如图1所示那样位于比定子铁芯10的外周面10d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这里,所有线圈段相当于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中的特别是最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的第一线圈段21与第二线圈段22。根据这种构成,例如能够防止第一线圈段21和第二线圈段22与位于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未图示的壳体干扰。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所有线圈段如图1所示,位于比定子铁芯10的内周面10c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这里,所有线圈段相当于第一线圈段21至第七线圈段27中的特别是最靠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第三线圈段23与第四线圈段24。根据这种构成,例如能够防止第三线圈段23与第四线圈段24与位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的转子120干扰。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槽12例如具有供第七线圈段27沿定子铁芯10的轴向Z配置并沿径向排列的连续的两个区域6T以及7T。这里,第一线状部27Pa配置于一个位置相对不同的两个区域6T以及7T中的一方的区域7T。第二线状部27Qa配置于另一方的区域6T。该构成对于第六线圈段26以及第五线圈段25也相同。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防止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彼此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接触并且在轴向Z上堆叠。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第七线圈段27的第一延伸部27Rb包含从第一弯曲端部27Ra朝向连结部27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形成得较大的部分,并且第二延伸部27Rd包含从第二弯曲端部27Re朝向连结部27Rc在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的轴向Z上分离并且倾斜角度形成得较大的部分。该构成对于第六线圈段26以及第五线圈段25也相同。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防止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的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彼此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接触并且在轴向Z上堆叠。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该构成对于第六线圈段26以及第五线圈段25也相同。
根据这种构成,相比于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不包含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的部分的情况,能够抑制定子110的轴向Z的全长。即,在第七线圈段27中,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地相向的部分为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Z上桥接部27R的短侧面27N所在的位置。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Z上,桥接部27R中的短侧面27N的全长比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的全长短。因而,能够对第七线圈段27的桥接部27R中的长侧面27M设置与定子铁芯10的一端面10a大致平行地配置的部分来实现定子110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变形例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与其等效的范围中。
例如线圈的匝数、线圈段的设置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增减。实施方式的转子以及旋转电机并不局限于永磁体励磁电动机,也能够应用于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以及感应型旋转电机。转子的尺寸、材质、形状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设计进行各种变更。
具体而言,例如并不限定于如实施方式那样在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设置8根线圈段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在各槽设置6根以下或者10根以上的线圈段。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位于槽12的1通道(最外周通道)的第一线圈段21与第二线圈段22、及位于槽12的8通道(最内周通道)的第三线圈段23与第四线圈段24以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互跨越的方式不交叉。即,在槽12的1通道与8通道中,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的线圈段(第一线圈段21、第二线圈段22、第三线圈段23以及第四线圈段24)相互不交叉。另一方面,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第五线圈段25彼此、第六线圈段26彼此以及第七线圈段27彼此以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互跨越的方式交叉。即,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的线圈段(第五线圈段25、第六线圈段26以及第七线圈段27)相互交叉。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使位于槽12的1通道与2通道且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线圈段彼此、位于3通道与4通道且相邻的线圈段彼此、位于5通道与6通道且相邻的线圈段彼此以及位于7通道与8通道且相邻的线圈段彼此以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跨越的方式交叉。即,也可以构成为使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上相邻的所有线圈段交叉地配置。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
定子铁芯,包括具有中心轴线的环状的磁轭和分别从所述磁轭的内周延伸突出的多个齿,在相邻的所述齿之间构成有槽;以及
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扁平导体,具有配置于不同的所述槽的一对线状部和在不同的所述槽之间将所述一对线状部连结的桥接部,
在以由通过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构成的剖面中的、包含所述齿与所述桥接部的剖面来观察所述桥接部的情况下,
在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径向的最外侧之间的、各个长边侧的侧面从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并且在与所述轴向平行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上的最接近地相邻的一组的所述桥接部在所述径向上存在最多的区域中,
在所述轴向上相邻并且从所述径向的内侧观察时以相同的顺序配置的一组的所述桥接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位于相对较远处的所述桥接部包含与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位于相对较近处的所述桥接部相比,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并且从所述轴向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所述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
沿所述径向排列的所述桥接部中的相对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所述桥接部包含与相对位于所述径向的内侧的所述桥接部相比,所述倾斜角度大的桥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所述区域的所述扁平导体配置为,所述一对线状部的长边侧的侧面分别在所述径向上对置,
所述桥接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线状部的连结部分分别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弯折的两个弯折部、及在所述两个弯折部之间以所述长边侧的侧面在所述径向上对置并且短边侧的侧面在所述轴向上对置的方式绕所述周向扭转了的一个以上的扭转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所述扁平导体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面靠所述径向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所述扁平导体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周面靠所述径向的外侧。
5.一种旋转电机,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以及
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励磁空间的转子。
CN202080006574.3A 2020-03-17 2020-03-17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Active CN113692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1857 WO2021186594A1 (ja) 2020-03-17 2020-03-17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2686A CN113692686A (zh) 2021-11-23
CN113692686B true CN113692686B (zh) 2023-08-29

Family

ID=7383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6574.3A Active CN113692686B (zh) 2020-03-17 2020-03-17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9653B2 (zh)
EP (1) EP4123883A4 (zh)
JP (1) JP6805396B1 (zh)
CN (1) CN113692686B (zh)
WO (1) WO2021186594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715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定子和旋转电机
JP2016101001A (ja) * 2014-11-21 2016-05-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WO2018016331A1 (ja) * 2016-07-22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単位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27307T3 (es) * 2008-09-18 2019-10-15 Siemens Ag Grupo de tres devanados de estátor para un estátor de una máquina eléctrica, una disposición de estátor, un generador y una turbina eólica
JP5458627B2 (ja) 2009-03-30 2014-04-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984592B2 (ja) 2012-01-16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を用いてなるステータ及び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13061903A1 (ja) 2011-10-27 2013-05-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を用いてなるステータ及び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US20140300239A1 (en) 2011-10-27 2014-10-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gment coi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gment coil, wire rod for segment coil, and stator
JP2014036560A (ja) 2012-08-10 2014-02-2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構造
JP5720715B2 (ja) * 2013-03-29 2015-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JP5842856B2 (ja) 2013-04-08 2016-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807792B2 (ja) * 2013-09-04 2015-1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847258B1 (ja) * 2014-08-28 2016-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7079563A (ja) * 2015-10-22 2017-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6892473B2 (ja) 2019-03-20 2021-06-23 株式会社東芝 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715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定子和旋转电机
JP2016101001A (ja) * 2014-11-21 2016-05-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WO2018016331A1 (ja) * 2016-07-22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単位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86594A1 (zh) 2021-09-23
US11929653B2 (en) 2024-03-12
EP4123883A4 (en) 2023-11-22
CN113692686A (zh) 2021-11-23
WO2021186594A1 (ja) 2021-09-23
EP4123883A1 (en) 2023-01-25
JP6805396B1 (ja) 2020-12-23
US20210351650A1 (en)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5647B (zh) 旋转电机
US2017005434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tator Coils Thereof
JP5354302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8415856B2 (en) Ro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US7893590B2 (en) Stator having high assembly
CN108141083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1102150A1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US8410657B2 (en) Mounting-structure of stator core adapted to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20220294299A1 (en)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13211956A (ja) 回転電機
CN110086280B (zh) 定子及具备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US20230105198A1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476325B (zh) 旋转电机
US20130049514A1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13692686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JP5948392B2 (ja) 回転電機、固定子および固定子巻線
US20220294298A1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1223246B2 (en) Stator
JP6794590B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21186649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13055833A (ja) 回転電機
JP5446140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CN112655138A (zh) 定子、旋转电机及作业机械
JP6557590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2022182851A (ja) 固定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