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5541A -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5541A
CN113675541A CN202110955883.1A CN202110955883A CN113675541A CN 113675541 A CN113675541 A CN 113675541A CN 202110955883 A CN202110955883 A CN 202110955883A CN 113675541 A CN113675541 A CN 113675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electrode assembly
pole piece
groove
curren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558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558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55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5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5541A/zh
Priority to JP2022568437A priority patent/JP2023541746A/ja
Priority to PCT/CN2022/113229 priority patent/WO202302056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一种电极组件、具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具该电池的用电设备,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卷绕形成电极组件。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间隔设置于第一涂布区,将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从而降低相邻极耳之间的电阻的差异,充分发挥充电速度及温升降低的优势,以实现提升电极组件过流能力和降低电极组件温升的目的。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和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5G的应用,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电池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电池中存在电池及整机温升高的问题,过高的温度会降低电池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现有电池采用双极耳结构,电池的整体过流能力不能得到提升,因此电池和整机的温升仍然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电极组件和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和用电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所述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极耳,所述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极耳,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呈带状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涂布区。沿所述第一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将所述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优选为1:(0.8-1.2):(0.8-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是极片在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也是电极组件的卷绕方向。
如此,上述电极组件通过在第一极片上增设第三极耳来对电流进行分流,并且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将第一涂布区按照预定比例分割,从而降低相邻极耳之间的电阻的差异,充分发挥充电速度及温升降低的优势,以实现提升电极组件过流能力和降低电极组件温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间隔设有第一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三槽内,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三槽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L/2-H|≤100mm,L≥700mm。如此,可以减少由于极耳间距离过小而发生短路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按照预设比例分割第一涂布区。其中,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三槽由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缺失形成。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活性物质层缺失可以暴露集流体,或者暴露涂覆于集流体的表面的其他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槽可以通过间隙涂布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极片上,降低极片的制造工艺难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极片展开状态下,第二方向指极片的宽度方向,也可以说是电极组件卷绕状态下的长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的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侧边齐平,所述第一槽的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二侧边间隔设置,有利于减少活性物质层的损失,维持电芯组件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间隔设置,以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2.5mm,以在设备的公差限度内安装第一极耳,并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宽度为6-8mm,所述第一槽的宽度为10-13mm,以减少活性物质损失过多造成的电芯能量密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设于所述第一槽内,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区段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体背离所述第一区段的一侧弯折设置,使弯折后的极耳对极片施加压力,有利于加强极耳与极片之间的连接关系,减少极耳因外力作用而与极片分离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极耳伸出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三极耳伸出所述第二侧边设置,使得电极组件卷绕成形后,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分别位于电极组件的相对两端,且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之间在第一方向的距离可以缩短,方便电池小型化发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由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部分侧表面超出所述第一集流体形成,具体地,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可以通过裁切第一集流体形成,如此,第一活性物质层的覆盖面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利于提升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二涂布区,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耳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沿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优选为1:(0.8-1.2),有利于减少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差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四极耳,所述第四极耳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且所述第四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沿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优选为1:(0.8-1.2):(0.8-1.2)。如此,能够进一步对电流进行分流,降低电极组件的温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电极组件表面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是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多个极耳交错设置可以减少极耳厚度叠加造成的电极组件厚度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改善电极组件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变形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极耳之间至少间隔两层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优选为间隔四层极片,有利于规避单层极片上多处贴胶,导致极片界面不一致出现循环界面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为阴极片,第二极片为阳极片。所述第一极片的卷绕起始端集流体的相对两侧表面均设有第一活性物质层,以使第一极片的卷绕起始端形成双面区,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起始端集流体的相对两侧表面均未设置第二活性物质层,以使第二极片的卷绕起始端形成空箔区,如此,有利于减少析锂问题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卷绕起始端均为双面区,卷绕终止端为单面区过渡到空箔区的结构,有利于平衡两个极片上的活性物质,提升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路元件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所述电路元件电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极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的展开结构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极组件中第二极片的展开结构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电极组件的正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移除极耳后,极片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移除极耳后,极片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实施例中,极耳与极片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具有图8和图9所示极片的电极组件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极组件的正视图。
图12是第一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具有图12和图13所示极片的电极组件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电极组件的正视图。
图16是第一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第二极片在一实施例中的两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具有图16和图17所示极片的电极组件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电极组件的正视图。
图20是电极组件在一对比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电极组件中第二极片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23是图20所示电极组件的相邻极耳间内阻的检测结果直方图。
图24是图1所示电极组件的相邻极耳间内阻的检测结果直方图。
图25是电池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简图。
图26是用电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简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极组件 100、200、300、400、100’
第一极片 10
第一集流体 11
第一部分 111
第二部分 112
第三部分 113
第一侧边 114
第二侧边 115
第一活性物质层 12
第一槽 121
第一边缘 1211
第二边缘 1212
第三槽 122
第二极片 20
第二集流体 21
第四部分 211
第五部分 212
第六部分 213
第二活性物质层 22
第二槽 221
隔离膜 30
第一极耳 40
第一区段 41
第二区段 42
第二极耳 50
第三极耳 60
第四极耳 70
电池 500
壳体 501
用电设备 600
电路元件 6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0包括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20和隔离膜30。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20的极性相反,所述隔离膜30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20之间,所述第一极片10、所述隔离膜30和所述第二极片20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100。所述第一极片10上设有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所述第一极耳40、所述第三极耳60及所述第一极片10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极片20上设有第二极耳50,所述第二极耳50和所述第二极片20的极性相同。本申请的电极组件100通过并联第三极耳60来对流入电极组件100的电流进行分流,以提升电极组件100的过流能力。
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2,所述第一极片10包括第一集流体11和第一活性物质层12,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沿第一方向A,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呈带状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涂布区。沿所述第一极片10的卷绕方向,即电极组件100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将所述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和第三部分113。所述第一部分111、所述第二部分112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优选为1:(0.8-1.2):(0.8-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A是极片在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也是电极组件100的卷绕方向。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3,所述第二极片20包括第二集流体21和第二活性物质层22,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设于所述第二集流体21的表面以形成第二涂布区,所述第二极耳50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所述第二极耳50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211和第五部分212,沿所述第二极片20的卷绕方向,即所述电极组件100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211与所述第五部分212的长度比例为:1:(0.5-1.5),优选为1:(0.8-1.2)。
如此,上述电极组件100通过在第一极片10上增设第三极耳60来对电流实现并联分流,且第一极耳40、第二极耳50和第三极耳60分别将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上的活性物质层长度按照预定比例分割,能够降低相邻极耳之间的电阻的差异,让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大致相同,充分发挥充电速度及温升降低的优势,以实现提升电极组件过流能力和降低电极组件温升的目的。
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上间隔设有第一槽121和第三槽122,所述第一极耳40设于所述第一槽121内,所述第三极耳60设于所述第三槽122内。沿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槽121与所述第三槽122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L/2-H|≤100mm,L≥700mm。如此,可以减少由于极耳之间间距离过小而发生短路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按照预设比例分割第一涂布区。其中,所述第一槽121和所述第三槽122由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缺失形成。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缺失可以暴露第一集流体11,或者暴露涂覆于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的其他涂层。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上设有第二槽221,所述第二极耳50设于所述第二槽221内。沿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槽221大致位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第二槽221由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缺失形成。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缺失可以暴露第二集流体21,或者暴露涂覆于第二集流体21的表面的其他涂层。
为了维持活性物质层的均匀性,集流体上对应槽的位置处,两侧表面的活性物质层均缺失。也就是说,第一槽121、第二槽221和第三槽122内的集流体的两侧表面均未设置活性物质层,形成局部空箔区。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B,所述第一槽121的第一边缘1211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第一侧边114齐平,所述第一槽121的第二边缘1212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第二侧边115间隔设置,有利于减少活性物质层的损失,维持电芯组件的能量密度。所述第二方向B与所述第一方向A垂直。在极片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方向B指极片的宽度方向,也可以说是电极组件100卷绕状态下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槽122和所述第二槽221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槽121的结构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在活性物质层涂覆在集流体表面之后,在活性物质层的对应位置用于化学试剂洗去部分活性物质,暴露集流体得到所述第一槽121、第二槽221和第三槽122;还可以在集流体涂覆活性物质层之前,在对应位置贴附胶带,待活性物质层涂覆至集流体表面后,撕除胶带以暴露集流体,从而得到所述第一槽121、第二槽221和第三槽122。
请参阅图6,在本申请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B,所述第一槽121贯穿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第一槽121可以通过间隙涂布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极片10上,即按照预设程序将活性物质层间断式涂布在集流体表面,以形成第一槽121和第三槽122等,有利于降低极片的制造工艺难度。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沿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一极耳40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121的侧边间隔设置,以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具体地,所述第一极耳40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121的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2.5mm,以在设备的公差限度内安装第一极耳40,并减少极耳接触活性物质的问题。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一极耳40的宽度为6-8mm,所述第一槽121的宽度为10-13mm,以减少活性物质损失过多造成的电芯能量密度的影响。所述第二极耳50和第三极耳60的尺寸与第一极耳40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槽221和所述第三槽122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槽121的尺寸大致相同。
请再次参阅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为阴极片,第二极片20为阳极片,电极组件100卷绕成形后,第一极耳40、第二极耳50和第三极耳60位于电极组件100的同一端,且第二极耳50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之间。
进一步地,沿第三方向C,所述第一极耳40、所述第二极耳50和所述第三极耳60在所述电极组件100表面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第三方向C与所述第一方向A垂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C是电极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多个极耳交错设置可以减少极耳厚度叠加造成的电极组件厚度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改善电极组件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变形的问题。沿所述第三方向C,相邻极耳之间还至少间隔两层所述第一极片10或所述第二极片20,优选为间隔四层极片,有利于规避单层极片上多处贴胶,导致极片界面不一致出现循环界面问题。
请参阅图2和图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40包括第一区段41和第二区段42,所述第一区段41设于所述第一槽121内,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体11,所述第二区段42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体11背离所述第一区段41的一侧弯折设置,使弯折后的极耳对极片施加压力,有利于加强极耳与极片之间的连接关系,减少极耳因外力作用而与极片分离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还可以由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部分侧表面超出所述第一集流体11形成。所述第二极耳50可以由所述第二集流体21的部分侧表面超出所述第二集流体21形成。具体地,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可以通过裁切第一集流体11形成,第二极耳50可以通过裁切第二集流体21形成,如此,第一活性物质层12和第二活性物质层22的覆盖面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利于提升电极组件100的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8、图9、图10和图11,第二实施例的电极组件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为阳极片,对应的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为阳极耳,第二极片20为阴极片,对应的第二极耳50为阴极耳。电极组件200卷绕成形后,第一极耳40、第二极耳50和第三极耳60位于电极组件200的同一端,且第二极耳50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之间。
请参阅图12、图13、图14和图15,第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3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三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B,所述第一极耳40伸出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第一侧边114设置,所述第三极耳60伸出所述第一集流体11的第二侧边115设置,所述第二极耳50在第二极片20上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极耳40相同。电极组件300卷绕成形后,第二极耳50与第一极耳40位于电极组件300的同一端,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分别位于电极组件300的相对两端,且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之间在第一方向A的距离可以缩短,方便电池小型化发展。
请参阅图16、图17、图18和图19,第四实施例的电极组件4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400还包括第四极耳70,所述第四极耳70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且所述第四极耳70与所述第二极耳5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极耳50和所述第四极耳70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211、第五部分212和第六部分213,沿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211、所述第五部分212和所述第六部分213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优选为1:(0.8-1.2):(0.8-1.2)。如此,能够进一步对电流进行分流,降低电极组件400的温升。
电极组件400卷绕成形后,第一极耳40、第二极耳50、第三极耳60和第四极耳70位于电极组件400的同一端,且第二极耳50和第四极耳70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极耳40和所述第三极耳60之间。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为阴极片,第二极片20为阳极片。所述第一极片10的卷绕起始端集流体的相对两侧表面均设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以使第一极片10的卷绕起始端形成双面区。所述第二极片20的卷绕起始端集流体的相对两侧表面均未设置第二活性物质层22,以使第二极片20的卷绕起始端形成空箔区,如此,有利于减少电极组件内部析锂问题的产生。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的卷绕起始端均为双面区,卷绕终止端为单面区过渡到空箔区的结构,有利于平衡两个极片上的活性物质,提升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20、图21和图22,在第一对比例中,电极组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对比例中,第一极耳40设于第一极片10卷绕起始端的空箔区,第三极耳60设于第一极片10的第一涂布区,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并未将第一涂布区按照预定比例进行分割。结合图23,可以看出,电极组件100’卷绕成形后,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差异较大。请参阅图24,与第一对比例相比,第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0卷绕成形后,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差异明显减小。
下面表格内容为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和第一对比例中电极组件100’在相同充电制度下,充电和温升数据的试验结果。
表1充电速度的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22044881000012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在30min内的充电速度相比于第一对比例提升了3.2%,从而证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通过将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按照预定比例设置于第一涂布区,减少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差异,可以有效提高电极组件100的过流能力,从而提升电极组件100的充电速度。
表2温升数据的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220448810000131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的温升数据相比于第一对比例降低了4.2℃,从而证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通过将第一极耳40和第三极耳60按照预定比例设置于第一涂布区,减少相邻极耳之间的内阻差异,可以有效降低电极组件100的温升,提升电极组件100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25,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电池500,所述电池500包括壳体501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壳体501内。
请参阅图26,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用电设备600,所述用电设备600包括电路元件601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500,所述电路元件601电连接所述电池500。所述用电设备6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发明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
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极耳;和
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极耳,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极片;
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一涂布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呈带状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涂布区;
沿所述第一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将所述第一涂布区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上间隔设有第一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一极耳设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三极耳设于所述第三槽内,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三槽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L/2-H|≤100mm,L≥700mm;
其中,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三槽由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缺失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贯穿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槽的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侧边齐平,所述第一槽的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二侧边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槽的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2.5m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宽度为6-8mm,所述第一槽的宽度为10-13mm。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设于所述第一槽内,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区段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体背离所述第一区段的一侧弯折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极耳伸出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三极耳伸出所述第二侧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部分侧表面超出所述第一集流体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以形成第二涂布区,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沿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四极耳,所述第四极耳设于所述第二涂布区,且所述第四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将所述第二涂布区分为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沿所述第二极片的卷绕方向,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的长度比例为:1:(0.5-1.5):(0.5-1.5)。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电极组件表面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极耳之间至少间隔两层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
16.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路元件和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所述电路元件电连接所述电池。
CN202110955883.1A 2021-08-19 2021-08-19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36755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5883.1A CN113675541A (zh) 2021-08-19 2021-08-19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JP2022568437A JP2023541746A (ja) 2021-08-19 2022-08-18 電極組立体、電池、及び電気機器
PCT/CN2022/113229 WO2023020568A1 (zh) 2021-08-19 2022-08-18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5883.1A CN113675541A (zh) 2021-08-19 2021-08-19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5541A true CN113675541A (zh) 2021-11-19

Family

ID=78544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55883.1A Pending CN113675541A (zh) 2021-08-19 2021-08-19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541746A (zh)
CN (1) CN113675541A (zh)
WO (1) WO20230205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1563A (zh) * 2022-01-07 2022-04-1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4430095A (zh) * 2022-04-06 2022-05-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020568A1 (zh) * 2021-08-19 2023-02-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98601A (zh) * 2023-07-10 2023-08-1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55186U (zh) * 2015-12-29 2016-06-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结构的电池
CN108987655A (zh) * 2017-05-31 2018-12-1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CN208226027U (zh) * 2018-04-12 2018-12-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CN111740066A (zh) * 2019-03-25 2020-10-0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
CN212810347U (zh) * 2020-06-30 2021-03-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CN213546383U (zh) * 2020-09-11 2021-06-25 中山天贸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卷芯
CN213660479U (zh) * 2020-09-29 2021-07-09 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极耳卷绕电池
CN113193163A (zh) * 2021-04-28 2021-07-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97857Y (zh) * 2009-05-07 2010-02-03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性能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
WO2021146873A1 (zh) * 2020-01-20 2021-07-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13675541A (zh) * 2021-08-19 2021-11-1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55186U (zh) * 2015-12-29 2016-06-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结构的电池
CN108987655A (zh) * 2017-05-31 2018-12-1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CN208226027U (zh) * 2018-04-12 2018-12-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US20190319310A1 (en) * 2018-04-12 2019-10-17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CN111740066A (zh) * 2019-03-25 2020-10-0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
CN212810347U (zh) * 2020-06-30 2021-03-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CN213546383U (zh) * 2020-09-11 2021-06-25 中山天贸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卷芯
CN213660479U (zh) * 2020-09-29 2021-07-09 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极耳卷绕电池
CN113193163A (zh) * 2021-04-28 2021-07-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0568A1 (zh) * 2021-08-19 2023-02-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4361563A (zh) * 2022-01-07 2022-04-1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4430095A (zh) * 2022-04-06 2022-05-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430095B (zh) * 2022-04-06 2022-07-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0568A1 (zh) 2023-02-23
JP2023541746A (ja)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75541A (zh)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09880750U (zh) 一种卷绕式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203800133U (zh) 卷绕式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15425371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229838B (zh) 弯曲的电极堆和包括该电极堆的电池单体
CN111640994A (zh) 一种电池卷芯及使用该卷芯的锂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4039080B (zh) 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US10050300B2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multi-faceted geometry
CN111755658B (zh) 一种新型薄膜电池
CN113661608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用电装置
CN114975864A (zh)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109193025B (zh) 一种具有高安全性极片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875059B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3381132B (zh) 一种多极耳电芯和电池
CN115764179A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2848718U (zh) 一种圆柱电池
CN113924679B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4447443A (zh) 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用电设备
CN115498366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3851793A (zh) 一种多极耳电芯、电池及电池制作方法
EP2486613B1 (en) Low noise battery
CN114865240A (zh) 电池
CN107591565B (zh) 二次电池
CN219677319U (zh) 一种三电极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