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1231A -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1231A
CN113641231A CN202110942429.2A CN202110942429A CN113641231A CN 113641231 A CN113641231 A CN 113641231A CN 202110942429 A CN202110942429 A CN 202110942429A CN 113641231 A CN113641231 A CN 113641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avity
chamber
phase chang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424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中江
郭广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Hua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Hua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Hua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Hua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424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123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8631 priority patent/WO202301975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1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1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板装置,包括:相变腔,相变腔位于待冷却件的上方,相变腔的底部储存有冷却液,冷却液在吸收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冷却腔,冷却腔位于相变腔的上方,且相变腔与冷却腔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腔,相变腔内的蒸汽向冷却腔释放热量后会液化为液滴。在本发明中,相变腔内的冷却液在吸收了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蒸汽会上升至相变腔的上部,之后蒸汽会与冷却腔进行热交换。蒸汽向冷却腔释放热量,液化为液滴。液滴会重新进入相变腔的底部。在本发明中,相变腔内冷却液的相变提升了冷板装置的传热和均温能力,从而提升了冷板装置的散热能力。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服务器。

Description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散热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背景技术
请参考附图1和附图2,附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冷板装置的俯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主视图。现有技术中的冷板装置包括:冷板上盖100、冷板底板300、微槽道散热器200、进液管400、出液管500。冷板上盖100扣合在冷板底板300上形成冷却腔。冷却腔内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200。冷却液从进液管400进入到冷却腔内,之后从出液管500流出。微槽道散热器200包括翅片,翅片的作用在于增大冷却腔内的换热面积。但是,受限于加工工艺的限制,翅片的高度一般较小,冷板的散热面积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因此制约了冷板的散热能力。另外,目前的冷板的材料一般为铜或铝,而铜或铝的导热性能不佳,同样也制约了冷板的散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冷板装置的散热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板装置,包括:
相变腔,所述相变腔位于待冷却件的上方,所述相变腔的底部储存有冷却液,所述冷却液在吸收所述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
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相变腔的上方,且所述相变腔与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腔,所述相变腔内的蒸汽向所述冷却腔释放热量后会液化为液滴。
优选地,所述相变腔由相变腔壳体围成,所述冷却腔由冷却腔腔盖扣合在所述相变腔壳体上形成。
优选地,所述冷却腔腔盖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供冷却液进入到所述冷却腔内,所述出液口供所述冷却腔内的冷却液流出。
优选地,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
优选地,所述相变腔壳体和所述冷却腔腔盖均为长方体空腔结构。
优选地,所述微槽道散热器设置在相变腔壳体的顶板上,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分设在所述冷却腔腔盖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相变腔为凸型腔,包括相通的水平腔和竖直腔,所述竖直腔凸出在所述水平腔的上方,所述水平腔由水平腔壳体围成,所述竖直腔由竖直腔壳体围成,所述冷却腔腔盖罩在所述竖直腔壳外。
优选地,所述竖直腔内设置有冷凝板,所述冷凝板竖直放置,且所述冷凝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凝板成排布置。
优选地,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腔盖的顶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与所述冷却腔腔盖的侧板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冷却腔腔盖的第一侧板上,且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方;在所述冷却腔腔盖内,且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上方形成有上层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上层通道的进口相通,所述冷却腔腔盖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层通道的出口与该间隙相通,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
优选地,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盖体的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首端挡液板,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盖体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之间均设置有侧部挡液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相对,所述首端挡液板、所述侧部挡液板、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所述冷却腔盖体的顶板围成所述上层通道。
优选地,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上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上也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
优选地,所述冷却腔腔盖的顶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相互接触,所述冷却腔腔盖一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相互接触,且在该侧,所述冷却腔腔盖的侧板上形成有向着远离所述竖直腔壳体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凸出部分设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两侧,所述进液口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另一个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上;
所述冷却腔腔盖其它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之间具有空隙。
优选地,所述冷却腔腔盖其它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且所述微槽道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上。
优选地,所述相变腔的腔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毛细结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冷板装置,所述冷板装置为上述任意一种冷板装置。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热量的传递过程如下:相变腔内的冷却液在吸收了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蒸汽会上升至相变腔的上部,之后蒸汽会与冷却腔进行热交换。蒸汽向冷却腔释放热量,液化为液滴。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重新进入相变腔的底部。如此循环,通过冷却液的相变不断地将待冷却件的热量传递给冷却腔。冷却腔内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在吸收热量后变为温度较高的冷却液,之后从出液口排走。在本发明中,相变腔内冷却液的相变提升了冷板装置的传热和均温能力,从而提升了冷板装置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冷板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A-A向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冷板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D-D向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冷板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侧剖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冷板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其中,100为冷板上盖、200为微槽道散热器、300为冷板底板、400为进液管、500为出液管;
11为冷却腔、12为相变腔、13为微槽道散热器、14为待冷却件、15为相变腔壳体、16为冷却腔腔盖、17为进液管、18为出液管;
20为冷凝板、21为冷却腔、22为冷却腔腔盖、231为竖直腔、232为竖直腔壳体、233为水平腔、234为水平腔壳体、24为微槽道散热器、25为微槽道散热器、26为首端挡液板、27为待冷却件、28为进液管、29为出液管;
30为冷凝板、31为冷却腔、32为冷却腔腔盖、331为竖直腔、332为竖直腔壳体、333为水平腔、334为水平腔壳体、34为微槽道散热器、35为待冷却件、36为进液管、37为出液管、38为侧板、39为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板装置,该冷板装置具有较高的散热能力。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板装置,该冷板装置包括相变腔和冷却腔。相变腔位于待冷却件的上方。相变腔的底部储存有冷却液。冷却腔位于相变腔的上方,且冷却腔与相变腔为互不相通且相邻的两个腔。相变腔与冷却腔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热量的传递过程如下:相变腔内的冷却液在吸收了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蒸汽会上升至相变腔的上部,之后蒸汽会与冷却腔进行热交换。蒸汽向冷却腔释放热量,液化为液滴。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重新进入相变腔的底部。如此循环,通过冷却液的相变不断地将待冷却件的热量传递给冷却腔。
在本发明中,相变腔内冷却液的相变提升了冷板装置的传热和均温能力,从而提升了冷板装置的散热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待冷却件可以为芯片等电子元器件。
相变腔由相变腔壳体围成。冷却腔是由冷却腔腔盖扣合在相变腔壳体上而形成的。即相变腔的顶板与冷却腔的底板为同一块板,如此降低了相变腔与冷却腔之间的热阻,利于相变腔与冷却腔之间进行热交换。
冷却腔腔盖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冷却腔内,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液口从冷却腔内流出。冷却腔内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在吸收了相变腔的热量后会变为温度较高的冷却液,之后从出液口排出。为了提升冷却腔的换热能力,本发明在冷却腔内设置了微槽道散热器,并且本发明中的特殊布置方式允许在冷却腔内的不同方位设置多个微槽道散热器,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冷却腔的换热能力。关于微槽道散热器的布置方式将来下文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腔内的冷却液与相变腔内的冷却液可以为同一种冷却液,也可以为不同的冷却液。
还需要说明的是,进液口与进液管连通,出液口与出液管连通。
实施例1
请参考附图3和附图4,在本实施例中,将相变腔12和冷却腔11均设置为长方体结构的空腔。由于相变腔壳体15与待冷却件直接接触,为了确保相变腔12能够吸收待冷却件14中大部分的热量,本实施例将相变腔壳体15的尺寸作的足够大,以能够覆盖待冷却件14。即相变腔壳体15的底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分别大于待冷却14的顶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对于冷却腔11来说,只要能够确保达到预设的换热能力,可以将冷却腔腔盖16的尺寸制作的稍小一些,以节约空间。即冷却腔11的底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分别小于相变腔壳体15的顶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
另外,在相变腔壳体15的顶板上设置了微槽道散热器13,以增大冷却腔11的换热面积。与冷却腔11相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设在冷却腔腔盖16相对的两侧。从进液口进入的冷却液充分地与微槽道散热器13接触后,从冷却腔11另一侧的出液口流出。本实施例中相变腔12和冷却腔11的构造简单,易于加工制作。进液口与进液管17连通,出液口与出液管18连通。
实施例2
请参考附图5,在本实施例中,相变腔为凸型结构的腔。相变腔包括水平腔233和竖直腔231,水平腔233由水平腔壳体234围成,竖直腔231由竖直腔壳体232围成。竖直腔231凸出于水平腔233之上,且水平腔233与竖直腔231相通。冷却腔腔盖22罩在竖直腔231外,也即,竖直腔壳体232伸入到了冷却腔腔盖22内。
在相变腔内,冷却液位于水平腔233内,气化后的水蒸汽会上升至竖直腔231。由于竖直腔231位于冷却腔21内,冷却腔21内的冷却液能够与竖直腔壳体232直接接触,因此竖直腔231内的蒸汽能够充分地与冷却腔21内的冷却液进行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竖直腔壳体232的横向尺寸要小于水平腔壳体234的横向尺寸。水平腔壳体234与待冷却件27直接接触,因此要将水平腔壳体234的尺寸作的足够大,以覆盖待冷却件27的表面,从而充分地吸收待冷却件27的热量。即水平腔壳体234的底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分别大于待冷却件27的顶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竖直腔壳体232要伸入到冷却腔21内,因此竖直腔壳体232的尺寸不能够作的特别大,如果竖直腔壳体232的尺寸较大,那么冷却腔腔盖22的尺寸会更大,如此会导致整个冷板装置的外形尺寸特别大,不利于产品的设计。因此,限定竖直腔壳体232的底面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分别小于水平腔壳体234的长度和宽度尺寸。
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变腔内蒸汽与冷却腔21内冷却液的换热能力,本发明还在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上设置了微槽道散热器25。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蒸汽的冷凝力,本发明还在竖直腔231内设置了冷凝板20。冷凝板20为竖直放置,且冷凝板20为多个,多个冷凝板20均匀地并排布置。冷凝板20用于增大冷凝面积,以利于蒸汽的液化。并且,液化后的液滴会沿着冷凝板20滑入到水平腔233内。
在本实施例中,还在竖直腔壳体232的内表面上设置了毛细结构,该毛细解结构成型于竖直腔壳体232的内表面。液化后的液滴能够在毛细力的作用下重新流回水平腔233内。
请参考附图5、附图6、附图7: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顶板之间具有间隙,竖直腔壳体232的侧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侧板之间具有间隙。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上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25,该微槽道散热器25位于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顶板之间。竖直腔壳体232的侧板上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24,该微槽道散热器24位于竖直腔壳体232的侧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侧板之间。
本实施例中的进液口和出液管口设置在冷却腔腔盖22的第一侧板上,且进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进液口与进液管28连通,出液口与出液管29连通。在冷却腔腔盖22内,且在竖直腔壳体232的上方形成有上层通道,进液口与上层通道相通。冷却腔腔盖22的第二侧板与竖直腔壳体232之间具有间隙,上层通道与该间隙相通,冷却腔腔盖22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
冷却液从进液管28进入到上层通道,沿着上层通道流入到冷却腔21的另一侧,在这个过程中,冷却液会与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上的微槽道散热器25充分接触。冷却液流入到冷却腔21的另一侧后,调头返回到进液管28侧,或者说出液管29侧。如此的迂回设置,能够确保冷却液经过冷却腔21的每一个部位,从而提高了冷却的均衡性。在冷却液折返回流的过程中,冷却液能够与竖直腔壳体232的侧板上的微槽道散热器24充分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以及侧板上均设置了微槽道散热器,因此增加了换热面积,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冷板装置的散热能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形成上层通道,本实施例设置了首端挡液板26和侧部挡液板。首端挡液板26位于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第一侧板之间。侧部挡液板设置在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第三侧板之间,以及设置在竖直腔壳体232的顶板与冷却腔腔盖22的第四侧板之间。冷却腔腔盖22的第一侧板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与第一侧板相邻,且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对。
实施例3
请参考附图8和附图9,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中的冷却腔31为水平放置的凹型腔。冷却腔腔盖32的顶板与竖直腔壳体332的顶板相互接触,即二者之间不存在间隙。冷却腔腔盖32一侧的侧板38与竖直腔壳体332的对应的侧板相互接触,并且在该侧,冷却腔腔盖32的侧板上形成有向着远离竖直腔壳体332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39,该凸出部39为两个,两个凸出部39分设在竖直腔壳体332的两侧。其中一个凸出部39的端面上设置有进液口,另一个凸出部39的端面上设置有出液口。冷却腔腔盖32其它的侧板与竖直腔壳体332的对应的侧板之间具有空隙。如此,冷却液通过进液管36进入到竖直腔331的一侧,之后90°拐弯,之后再90°拐弯,之后进入到竖直腔331的另一侧,最后从出液管37流出,即冷却液成C型路线流动。本实施例中的C型路线不仅延长了冷却液的流动路线,从而使冷却液与竖直腔壳体332充分接触,而且还确保了冷却液能够与竖直腔壳体332的每一个部位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换热的均衡性。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腔腔盖32其它的侧板与竖直腔壳体332的对应的侧板之间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34。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冷板装置,该冷板装置为上述任意一种冷板装置。上述冷板装置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冷板装置的服务器同样具有上述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
以下是本发明中的冷板装置与传统冷板装置的热仿真对比:仿真条件:进水温度:45度;流量:1.0LPM;芯片功耗:530W(芯片结温规格为105℃)。
传统冷板装置热仿真结果:冷板装置中心温度:64.7℃;芯片结温:104.2℃;冷板装置热阻:0.037℃/W。
本发明中冷板装置热仿真结果:冷板装置中心温度:54℃;芯片结温:95.8℃;冷板热阻:0.017℃/W。
结论:在同等流量条件下,本发明中冷板装置比传统冷板装置中的冷板热阻减小了54%。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变腔,所述相变腔位于待冷却件的上方,所述相变腔的底部储存有冷却液,所述冷却液在吸收所述待冷却件的热量后会气化为蒸汽;
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相变腔的上方,且所述相变腔与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腔,所述相变腔内的蒸汽向所述冷却腔释放热量后会液化为液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由相变腔壳体围成,所述冷却腔由冷却腔腔盖扣合在所述相变腔壳体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腔盖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供冷却液进入到所述冷却腔内,所述出液口供所述冷却腔内的冷却液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微槽道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壳体和所述冷却腔腔盖均为长方体空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道散热器设置在相变腔壳体的顶板上,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分设在所述冷却腔腔盖相对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为凸型腔,包括相通的水平腔和竖直腔,所述竖直腔凸出在所述水平腔的上方,所述水平腔由水平腔壳体围成,所述竖直腔由竖直腔壳体围成,所述冷却腔腔盖罩在所述竖直腔壳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腔内设置有冷凝板,所述冷凝板竖直放置,且所述冷凝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凝板成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腔盖的顶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与所述冷却腔腔盖的侧板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冷却腔腔盖的第一侧板上,且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方;在所述冷却腔腔盖内,且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上方形成有上层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上层通道的进口相通,所述冷却腔腔盖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层通道的出口与该间隙相通,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盖体的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首端挡液板,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冷却腔盖体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之间均设置有侧部挡液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相对,所述首端挡液板、所述侧部挡液板、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所述冷却腔盖体的顶板围成所述上层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上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上也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腔盖的顶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顶板相互接触,所述冷却腔腔盖一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相互接触,且在该侧,所述冷却腔腔盖的侧板上形成有向着远离所述竖直腔壳体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凸出部分设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两侧,所述进液口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另一个所述凸出部的端面上;
所述冷却腔腔盖其它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之间具有空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腔盖其它侧的侧板与所述竖直腔壳体的对应的侧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微槽道散热器,且所述微槽道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竖直腔壳体的侧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的腔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毛细结构。
15.一种服务器,包括冷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冷板装置。
CN202110942429.2A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Pending CN1136412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2429.2A CN113641231A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PCT/CN2021/128631 WO2023019754A1 (zh) 2021-08-17 2021-11-04 冷板装置及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2429.2A CN113641231A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1231A true CN113641231A (zh) 2021-11-12

Family

ID=78422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42429.2A Pending CN113641231A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1231A (zh)
WO (1) WO202301975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0612A (zh) * 2015-03-19 2016-06-08 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 灯具及其散热方法
CN110035642A (zh) * 2019-05-21 2019-07-19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液冷式导热块及水冷式散热器
CN110595242A (zh) * 2019-10-11 2019-12-20 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相变散热器
US20200404805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Baidu Usa Llc Enhanced cooling device
WO2021077965A1 (zh) * 2019-10-25 2021-04-29 北京市鑫全盛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72864B2 (en) * 2008-09-30 2011-01-18 Intel Corporation Dual chamber sealed portable computer
CN204335281U (zh) * 2015-01-29 2015-05-13 象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散热装置及其水冷头
TWM605455U (zh) * 2020-09-16 2020-12-1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散熱裝置及具有該液冷散熱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CN112860042A (zh) * 2021-02-09 2021-05-2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装置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0612A (zh) * 2015-03-19 2016-06-08 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 灯具及其散热方法
CN110035642A (zh) * 2019-05-21 2019-07-19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液冷式导热块及水冷式散热器
US20200404805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Baidu Usa Llc Enhanced cooling device
CN110595242A (zh) * 2019-10-11 2019-12-20 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相变散热器
WO2021077965A1 (zh) * 2019-10-25 2021-04-29 北京市鑫全盛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9754A1 (zh)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46550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261308B2 (en) Pump-enhanced, sub-cooling of immersion-cooling fluid
US9113578B2 (en) Thermosiphon cooler arrangement in modules with electric and/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8953317B2 (en) Wicking vapor-condenser facilitating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214582684U (zh) 冷却装置及使用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
JPS63138799A (ja) 回路モジュールの浸漬冷却装置
JP2003130561A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215988929U (zh) 一种液冷系统与电池装置
JP2016009828A (ja) 発熱素子用沸騰冷却器
EP3742101B1 (en) Ebullient cooler
JPWO2015146110A1 (ja) 相変化冷却器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WO2021036249A1 (zh) 一种散热器、电子设备及汽车
WO2011114616A1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113641231A (zh) 一种冷板装置及一种服务器
CN110953914B (zh) 蒸发器结构
US20160007502A1 (en) Heat exchanger,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185708A (ja) 冷却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データセンター
JP5860728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
JPH10256445A (ja) 沸騰冷却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68611A (ja) 沸騰冷却器
JP2015140949A (ja) 冷却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データセンター
JP7299441B1 (ja) 沸騰式冷却器
EP4023469B1 (en) Cooling devic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id cooling device
US1147074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CN217849917U (zh) 冷板式液冷机柜及数据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