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19347B -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19347B
CN113619347B CN202110832839.1A CN202110832839A CN113619347B CN 113619347 B CN113619347 B CN 113619347B CN 202110832839 A CN202110832839 A CN 202110832839A CN 113619347 B CN113619347 B CN 1136193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ovable assembly
hanger
sub
fl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28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19347A (zh
Inventor
王晓莲
张学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283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193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19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9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19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9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60G21/0551Moun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包括稳定杆、吊架以及第一防侧倾机构。吊架可相对于稳定杆摆动,第一防侧倾机构连接于吊杆与稳定杆之间,包括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稳定杆连接,活动组件与吊架连接随着吊架的摆动而产生移动,并与固定组件相互间隔设置。活动组件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活动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吊架平衡,当活动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吊架侧倾,且固定组件对活动组件产生磁性作用力,磁性作用力用于将活动组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如此,当吊架承压从平衡状态移动到侧倾状态,带动活动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磁性作用力作用于活动组件,将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Description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稳定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在汽车在转弯、或弯道行驶时,车辆的载荷迅速转移引起车身侧倾,侧倾过于严重时则会致使车辆侧翻,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一般的车身都配置有稳定杆防侧倾系统。
传统的稳定杆防侧倾系统采用扭杆式结构,其主要是利用扭杆弹簧的弹性对稳定杆产生反力,从而抵抗车辆转弯时造成的侧倾,避免车辆侧翻。
一般情况下,车辆在不同弯度或地势下,对防侧倾系统的侧倾刚度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传统的扭杆式结构的刚度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根据车辆所处的不同工况而调节稳定杆的刚度,即无法针对车辆所处的工况提供与之匹配的防侧倾力度,无法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车辆防侧倾系统无法针对车辆所处的工况提供与之匹配的防侧倾力度,无法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提供与之匹配的防侧倾力度,从而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的防侧倾控制装置。
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包括:
稳定杆;
吊架,所述吊架可相对所述稳定杆摆动;及
第一防侧倾机构,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连接于所述吊架与所述稳定杆之间,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包括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接,所述活动组件与所述吊架连接,并与所述固定组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活动组件随着所述吊架的摆动而移动;
其中,所述活动组件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吊架平衡;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吊架侧倾,且所述固定组件对所述活动组件产生磁性作用力,所述磁性作用力用于将所述活动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活动组件包括连接臂和浮动磁体,所述连接臂一端与所述吊架连接,所述连接臂另一端与所述浮动磁体连接;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固定磁体,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稳定杆连接,所述固定磁体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其中,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固定磁体相对间隔设置,且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固定磁体之间形成所述磁性作用力,所述磁性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吊架的侧倾程度成正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磁体包括第一子磁体和第二子磁体,所述第一子磁体和所述第二子磁体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浮动磁体设于所述第一子磁体与所述第二子磁体之间;
第一子磁体被构造为自身与所述浮动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和/或
第二子磁体被构造为自身与所述浮动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磁体为第一线圈,所述第二子磁体为第二线圈;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中靠近所述浮动磁体的一者得电形成所述磁性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作用力的大小通过改变所述第一线圈或所述第二线圈中的电流大小而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磁体为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子磁体为第二磁铁,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一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所述磁性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磁体还包括第三磁体,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三磁体相对间隔设置;
当所述活动组件偏离所述第一位置并靠近所述第三磁体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所述磁性作用力;
当所述活动组件偏离所述第一位置并远离所述第三磁体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所述磁性作用力;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且两者相对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子磁体和所述第二子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沿自身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架包括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所述第一吊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摆动,所述第二吊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摆动;
其中,所述第一吊架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和所述第二吊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侧倾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防侧倾机构,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连接于所述吊架与所述稳定杆之间;
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活动组件产生辅助抵抗力,所述辅助抵抗力与所述磁性作用力共同将所述活动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沿自身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架包括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包括第一液压阻尼器及第二液压阻尼器,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吊架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连接于所述第二吊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当与所述第一吊架连接的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产生所述辅助抵抗力,当所述第二吊架连接的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产生所述辅助抵抗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所述第一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吊架连接,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所述第二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腔与第四油腔,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第三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吊架连接,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第四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四油腔通过第一液压管连通,所述第二油腔与所述第三油腔通过第二液压管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
所述吊架远离所述活动组件的一侧与所述车身连接。
上述防侧倾控制装置,可以安装于车身上用于防止车辆侧倾,包括稳定杆、吊架以及第一防侧倾机构。吊架可相对于稳定杆摆动,第一防侧倾机构连接于吊杆与稳定杆之间,包括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稳定杆连接,活动组件与吊架连接随着吊架的摆动而产生移动,并与固定组件相互间隔设置。活动组件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活动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吊架平衡,当活动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吊架侧倾,且固定组件对活动组件产生磁性作用力,磁性作用力用于将活动组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如此,当吊架承压从平衡状态移动到侧倾状态,带动活动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磁性作用力作用于活动组件将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得吊架恢复至平衡位置,从而妨碍了车身进一步侧倾。当吊架侧倾程度越大时,磁性作用力越大,第一防侧倾机构能够提供的抵挡能够越强,将较强的抵挡力传递给吊架,使侧倾程度较大的吊架有效复位,以抵抗车身的较大的的侧倾趋势。如此,能够避免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使车身保持平衡,从而在不同工况下提供与侧倾程度匹配的防侧倾力度,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防侧倾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防侧倾控制装置的第一防侧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防侧倾控制装置;10、吊架;11、第一吊架;12、第二吊架;20、稳定杆;21、第一端;22、第二端;30、第一防侧倾机构; 31、活动组件;311、连接臂;312、浮动磁体;32、固定组件;321、安装支架;3211、第一安装座;3212、第二安装座;3213、第三安装座;3214、第四安装座;322、固定磁体;3221、第一子磁体;3222、第二子磁体; 324、第一缓冲件;325、第二缓冲件;33、控制装置;40、第二防侧倾机构;41、第一液压阻尼器;42、第二液压阻尼器;43、第一液压管;44、第二液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100,可以应用于车身上,也可应用于其他需要设置防侧倾控制装置100的设备中,在此不做限定,本申请以车身为例,防侧倾控制装置包括吊架及稳定杆,吊架与车身连接,稳定杆与车的前轴相互连接,当车身处于转弯工况下,横向加速度过大导致车身两侧受力不相等,当吊架受力传递到稳定杆上,使得稳定杆发生扭曲从而产生侧翻现象。
参阅图1至图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100,包括吊架10及稳定杆20以及第一防侧倾机构30。吊架10可相对于稳定杆20摆动,第一防侧倾机构30连接于吊杆10与稳定杆20之间,第一防侧倾机构30包括活动组件31和固定组件32,固定组件32与稳定杆20连接,活动组件31与吊架10连接随着吊架10的摆动而产生移动,并与固定组件32相互间隔设置。活动组件31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一位置时吊架10平衡,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时吊架10侧倾,且固定组件32对活动组件31产生磁性作用力,磁性作用力用于将活动组件31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如此,当吊架10承压从平衡状态改变为侧倾状态,带动活动组件3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固定组件32对活动组件31产生磁性作用力,磁性作用力作用于活动组件31上,将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得吊架恢复至平衡位置,从而抵抗车身进一步侧倾。当吊架10侧倾程度越大,活动组件31产生的移动距离越大,磁性作用力越大,第一防侧倾机构30能够提供的抵挡能够越强,将较强的抵挡力传递给吊架10,使侧倾程度较大的吊架10有效复位,以抵抗车身的较大的的侧倾趋势。如此,能够避免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使车身保持平衡,即在不同工况下提供与侧倾程度匹配的防侧倾力度,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
具体地,活动组件31包括连接臂311与浮动磁体312,连接臂311的一端与吊架10连接,另一端与浮动磁体312连接。当吊架10产生侧倾,能够通过连接臂311带动浮动磁体312产生移动,从而便于后续的磁性作用力的产生。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组件32包括安装支架321与固定磁体322,安装支架321与稳定杆20连接,固定磁体322装配于安装支架321上,其中,浮动磁体312与固定磁体322相对间隔设置。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时,浮动磁体312与固定磁体322之间之间产生磁性作用力,第一防侧倾机构30提供一定的抵挡并将抵抗力传递给吊架,使得吊架10复位至平衡位置。
进一步地,磁性作用力的大小与吊架10的侧倾程度成正比,随着活动组件3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逐渐移动,吊架10侧倾程度越大(侧倾程度用吊架10在第二位置时和在第一位置时之间的夹角大小进行衡量),浮动磁体312相对偏离第一位置的距离越大,此时浮动磁体312与固定磁体322之间产生的磁性作用力越大,第一防侧倾机构30能够提供的抵挡能够越强,可以通过浮动磁体312将较强的抵挡力传递给吊架10,使侧倾程度较大的吊架10有效复位,以抵抗车身的较大的的侧倾趋势,从而在不同工况下提供与侧倾程度匹配的防侧倾力度,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磁体322包括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相对间隔设置,浮动磁体312设于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之间。第一子磁体3221被构造为自身与浮动磁体312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和/或第二子磁体3222被构造为自身与浮动磁体312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吊架10产生侧倾,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中靠近浮动磁体312的一者与浮动磁体312产生相互排斥的磁性作用力,以使得活动组件31复位至第一位置,从而使得吊架10复位至平衡状态。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可以同时对浮动磁体312产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排斥作用,以使得吊架10保持平衡。
进一步地,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还可以同时都不提供作用力,吊架10也可以保持平衡。对于,具体如何设置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在此不做限定,能够使浮动磁体312有效复位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子磁体3221为第一线圈,第二子磁体3222为第二线圈,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吊架10产生侧倾,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中靠近浮动磁体312的一者得电,形成磁性作用力。当浮动磁体312从第一位置向向靠近第一线圈的一侧偏移,移动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一线圈得电,与固定磁体322产生相互排斥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浮动磁体312复位至第一位置,磁性作用力传递给吊架10,从而使得吊架10复位至平衡状态。
进一步地,当浮动磁体312从第一位置向向靠近第二线圈的一侧偏移,移动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二线圈得电,第三磁体与第二线圈产生相互排斥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浮动磁体312复位至第一位置,磁性作用力传递给吊架10,从而使得吊架10复位至平衡状态。从而根据此时车身所处工况,提供最有效的作用力,妨碍了车身进一步侧倾,以减弱或消除侧倾趋势。
进一步地,当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其中一者与浮动磁体312产生相互排斥,此时可控制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另一者断电或通入相反方向的电流,使得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另一者与浮动磁体312之间产生相互吸引,保证浮动磁体312能够更快的复位至第一位置,如此,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双重作用,增强了磁性作用力,进一步保证了吊架10的平衡。
具体地,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磁性作用力的大小通过改变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中的电流大小而调节,即在控制浮动磁体312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调节通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电流大小,从而调节磁性作用力的大小,以快速完成浮动磁体312的复位,避免车身发生侧倾。
可以理解地,由于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浮动磁体312与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越靠近,则产生的磁场强度越大,磁性作用力会迅速增大,从而当吊架10产生侧倾角度较大时,提供较大的磁性作用力,以将浮动磁体312快速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得吊架恢复至平衡位置,从而妨碍了车身进一步侧倾。
进一步地,第一防侧倾组件30还包括控制装置33,控制装置33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电连接,控制装置33读取整车转向信号,判断车辆是否处于转向工况;当车辆处于转向工况或颠簸路段,则输出信号,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得电,从而进行防侧倾操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磁体3221为第一磁铁,第二子磁体3222为第二磁铁,浮动磁体312与第一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浮动磁体312与第二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一位置时,浮动磁体312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此时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对浮动磁体312施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排斥力。当吊架10产生侧倾,带动活动组件3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浮动磁体312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受到磁性作用力,此时浮动磁体312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中与之靠近的一者产生的排斥作用增大,从而使得浮动磁体312能够在增大的排斥作用下复位至第一位置,进而保持平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磁体322还包括第三磁体(图中未示出),第三磁体装配于安装支架321上且与浮动磁体312相对间隔设置。当活动组件31偏离第一位置并靠近第三磁体时,第三磁体与浮动磁体312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浮动磁体312向远离第三磁体的一侧移动复位至第一位置。当活动组件31偏离第一位置并远离第三磁体时,第三磁体与浮动磁体312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浮动磁体312向靠近第三磁体的一侧移动复位至第一位置。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三磁体与浮动磁体之间之间无相互作用力,以保持吊架10平衡。
具体地,第三磁体为第三线圈(图中未示出),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第三线圈得电形成磁性作用力,当浮动磁体312从第一位置向靠近第三线圈的一侧偏移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三线圈得电与浮动磁体312产生相互排斥的磁性作用力,在磁性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浮动磁体312复位至第一位置。当浮动磁体312从第一位置向远离第三线圈的一侧偏移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三线圈得电与浮动磁体312产生相互吸引的磁性作用力,在磁性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浮动磁体312复位至第一位置。
可以理解地,第三线圈与浮动磁体312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通过改变通入第三线圈的电流的方向,继而改变第三线圈的磁极方向,从而实现与浮动磁体312的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
具体地,当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磁性作用力的大小通过改变第三线圈、中的电流大小而调节,即在控制浮动磁体312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能够调节通入第三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电流大小,从而调节磁性作用力的大小,以快速完成浮动磁体312的复位,避免车身发生侧倾。
进一步地,由于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浮动磁体312与第三线圈越靠近,则产生的磁场强度越大,磁性作用力会迅速增大,从而当吊架10产生侧倾程度较大时,能够提供较大的磁性作用力,以将浮动磁体312快速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得吊架恢复至平衡位置,从而妨碍了车身进一步侧倾。
进一步地,第一防侧倾组件30还包括控制装置33,控制装置33与第三线圈电连接,控制装置33读取整车转向信号,判断车辆是否处于转向工况;当车辆处于转向工况或颠簸路段,则输出信号,使第三线圈得电,从而进行防侧倾操作。
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21具有第一安装座3211及第二安装座3212;第一子磁体3221装配于第一安装座3211上,第二子磁体3222装配于第二安装座3212上,从而使得第一子磁体3221与第二子磁体3222相对于稳定杆20保持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组件32还包括第一缓冲件324和第二缓冲件325,安装支架321还具有第三安装座3213及第四安装座3214,第三安装座3213与第四安装座3214间隔设置。第一缓冲件324装配于第三安装座3213上,第二缓冲件325装配于第四安装座3214上且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二缓冲件325相对间隔设置。并且,第一缓冲件324和第二缓冲件325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避免由于车身振动激烈,导致相撞,第一缓冲件324和第二缓冲件325的设置能够有效的保护第一子磁体3221和第二子磁体3222,同时能够起到降噪、减振的作用。
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21具有第三安装座,第三磁体装配于第三安装座上,从而相对于稳定杆20保持稳定,对应地,也可依照上述实施例设置相应的缓冲装置,以保护第三线圈,同时起到降噪、减振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稳定杆20沿自身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具有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吊架10包括第一吊架11和第二吊架12,第一吊架11可相对于第一端21摆动,第二吊架12可相对于第二端22摆动;并且,第一吊架11与第一端21之间和第二吊架12与第二端22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防侧倾机构30,如此,不管是第一吊架11产生摆动或是第二吊架12产生摆动,均能够通过第一防侧倾机构30产生的磁性作用力,来减小对应侧吊架10的侧倾趋势。如此,使得车身不管是在左转弯、右转弯或者处于不同工况下均能够使车身保持平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使得与第一吊架11连接的第一防侧倾机构30产生的磁性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二吊架12连接的第一防侧倾机构30产生的磁性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使得第一吊架11和第二吊架12同时从偏移状态复位至平衡状态,两侧同时作用产生一端上扬另一端下压的效果,使得车身受力平衡,进一步保证了防侧倾效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防侧倾控制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防侧倾机构40,第二防侧倾机构40连接于吊架10与稳定杆20之间,第二防侧倾机构40用于对处于第二位置的活动组件31产生辅助抵抗力,辅助抵抗力用于与磁性作用力共同作用,将活动组件31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从而增强了防侧倾力度。
参阅图2及图3,具体地,第二防侧倾机构40包括第一液压阻尼器41及第二液压阻尼器42(液压阻尼器一种可以由低速到高速自由调节气缸进给速度在所期望范围内的液压式进给速度控制装置,能够在受力的瞬间产生与受力方向相反方向的液压阻尼力)。第一液压阻尼器41连接于第一吊架11与第一端21之间,第二液压阻尼器42连接于第二吊架12与第二端22之间,当与第一吊架11连接的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液压阻尼器41产生辅助抵抗力。当与第二吊架12连接的活动组件3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液压阻尼器42产生辅助抵抗力,即当吊架10承受到压力时,第一液压阻尼器41与第二液压阻尼器42产生与承压方向相反的辅助抵抗力,以抵抗车身的进一步侧倾。
进一步地,第一液压阻尼器41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第一液压阻尼器41具有第一油腔的一端与第一吊架11连接,第一液压阻尼器41具有第二油腔的一端与第一端21连接。第二液压阻尼器4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腔与第四油腔,第二液压阻尼器42具有第三油腔的一端与第二吊架12连接,第二液压阻尼器42具有第四油腔的一端与第二端22连接;其中,第一油腔与第四油腔通过第一液压管43连通,第二油腔与第三油腔通过第二液压管44连通,从而使得第四油腔内的油可以进入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内的油可以进入第三油腔。
具体地,当第一吊架11承压发生摆动,第一液压阻尼器41被压缩,第二油腔之间的油瞬间冲向第一油腔产生液压阻尼力,此时第四油腔里的油也会通过第一液压管43瞬间进入第一油腔,使得第二油腔内的油压快速上升,从而瞬间增大液压阻尼力,以有效的保证防侧倾效果。
进一步地,当第二吊架12承压发生摆动,第二液压阻尼器42被压缩,第四油腔之间的油瞬间冲向第三油腔,产生液压阻尼力,此时第二油腔里的油也会通过第二液压管44瞬间进入第三油腔,使得第三油腔内的油压快速上升,从而瞬间增大液压阻尼力,以有效的保证防侧倾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100,吊架10远离活动组件31的一侧与车身连接。
具体地,当车辆侧倾时,控制装置33读取车辆转向信号,判断出车辆处于转向工况,输出信号,使固定磁体322与浮动磁体312之间磁性作用力,使得浮动磁体312保持在第一位置,防止车辆侧倾。若车辆侧倾刚度过大,浮动磁体312移动至第二位置,通过固定组件32对浮动磁体312产生磁性作用力的大小调节,使侧倾程度较大的吊架10有效复位,以抵抗车身的较大的的侧倾趋势,从而在不同工况下提供与侧倾程度匹配的防侧倾力度,达到合适的防侧倾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稳定杆;
吊架,所述吊架可相对所述稳定杆摆动;及
第一防侧倾机构,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连接于所述吊架与所述稳定杆之间,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包括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接,所述活动组件与所述吊架连接,并与所述固定组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活动组件随着所述吊架的摆动而移动;
其中,所述活动组件在自身的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吊架平衡;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吊架侧倾,且所述固定组件对所述活动组件产生磁性作用力,所述磁性作用力用于将所述活动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活动组件包括连接臂和浮动磁体,所述连接臂一端与所述吊架连接,所述连接臂另一端与所述浮动磁体连接;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固定磁体,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稳定杆连接,所述固定磁体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其中,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固定磁体相对间隔设置,且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固定磁体之间形成所述磁性作用力,所述磁性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吊架的侧倾程度成正比;
所述固定磁体包括第一子磁体和第二子磁体,所述第一子磁体和所述第二子磁体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浮动磁体设于所述第一子磁体与所述第二子磁体之间;
第一子磁体被构造为自身与所述浮动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和/或
第二子磁体被构造为自身与所述浮动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
所述固定磁体还包括第三磁体,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三磁体相对间隔设置;
当所述活动组件偏离所述第一位置并靠近所述第三磁体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所述磁性作用力;
当所述活动组件偏离所述第一位置并远离所述第三磁体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所述磁性作用力;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磁体与所述浮动磁体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磁体为第一线圈,所述第二子磁体为第二线圈;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中靠近所述浮动磁体的一者得电形成所述磁性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作用力的大小通过改变所述第一线圈或所述第二线圈中的电流大小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磁体为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子磁体为第二磁铁,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一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所述浮动磁体与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面对的两端为同名磁极;
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当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浮动磁体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所述磁性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且两者相对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子磁体和所述第二子磁体相互面对的两端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沿自身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架包括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所述第一吊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摆动,所述第二吊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摆动;
其中,所述第一吊架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和所述第二吊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防侧倾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侧倾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防侧倾机构,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连接于所述吊架与所述稳定杆之间;
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活动组件产生辅助抵抗力,所述辅助抵抗力与所述磁性作用力共同将所述活动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沿自身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架包括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所述第二防侧倾机构包括第一液压阻尼器及第二液压阻尼器,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吊架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连接于所述第二吊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当与所述第一吊架连接的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产生所述辅助抵抗力,当所述第二吊架连接的所述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产生所述辅助抵抗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所述第一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吊架连接,所述第一液压阻尼器具有所述第二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腔与第四油腔,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第三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吊架连接,所述第二液压阻尼器具有第四油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四油腔通过第一液压管连通,所述第二油腔与所述第三油腔通过第二液压管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侧倾控制装置;
所述吊架远离所述活动组件的一侧与所述车身连接。
CN202110832839.1A 2021-07-22 2021-07-22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136193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2839.1A CN11361934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2839.1A CN11361934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9347A CN113619347A (zh) 2021-11-09
CN113619347B true CN113619347B (zh) 2023-07-14

Family

ID=7838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2839.1A Active CN11361934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1934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7516A2 (en) * 1992-12-21 1994-07-27 Cadillac Gage Textron Inc. Anti-roll system for wheeled vehicles
CN102896992A (zh) * 2012-10-29 2013-01-30 昆明理工大学 自动侧倾悬架
CN106240278A (zh) * 2016-08-10 2016-12-21 安徽东升精密铸钢件有限公司 一种啮齿状的耐磨横向稳定杆衬套
FR3046570A1 (fr) * 2016-01-12 2017-07-1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suspension a barre anti-devers d'un vehicule
KR20180032435A (ko) * 2016-09-22 2018-03-30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대항 척력을 이용한 스테빌라이저 바
CN207579506U (zh) * 2017-12-04 2018-07-06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可变主动式汽车稳定杆
TWI649222B (zh) * 2017-12-25 2019-02-01 亞帝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立車穩定及傾斜輔助之具體架構
WO2019025727A1 (fr) * 2017-08-02 2019-02-07 Sogefi Suspensions Palier pour barre stabilisatrice muni d'une contreplaque
CN109986922A (zh) * 2017-12-30 2019-07-0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侧倾控制方法、车辆及横向稳定杆驱动装置
KR102039396B1 (ko) * 2018-10-31 2019-11-04 현대위아(주) 차량의 스테빌라이저용 부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7516A2 (en) * 1992-12-21 1994-07-27 Cadillac Gage Textron Inc. Anti-roll system for wheeled vehicles
CN102896992A (zh) * 2012-10-29 2013-01-30 昆明理工大学 自动侧倾悬架
FR3046570A1 (fr) * 2016-01-12 2017-07-1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suspension a barre anti-devers d'un vehicule
CN106240278A (zh) * 2016-08-10 2016-12-21 安徽东升精密铸钢件有限公司 一种啮齿状的耐磨横向稳定杆衬套
KR20180032435A (ko) * 2016-09-22 2018-03-30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대항 척력을 이용한 스테빌라이저 바
WO2019025727A1 (fr) * 2017-08-02 2019-02-07 Sogefi Suspensions Palier pour barre stabilisatrice muni d'une contreplaque
CN207579506U (zh) * 2017-12-04 2018-07-06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可变主动式汽车稳定杆
TWI649222B (zh) * 2017-12-25 2019-02-01 亞帝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立車穩定及傾斜輔助之具體架構
CN109986922A (zh) * 2017-12-30 2019-07-0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侧倾控制方法、车辆及横向稳定杆驱动装置
KR102039396B1 (ko) * 2018-10-31 2019-11-04 현대위아(주) 차량의 스테빌라이저용 부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9347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30076B1 (en) Suspension unit having a magneto-spring
JP3200435B2 (ja) 車両の車輪組用懸架システム
US20060273530A1 (en) Wheel guidance
KR20080045702A (ko) 안티-롤 바를 구비한 차량
EP0476714A2 (en) Vehicle height adjusting device
CN113619347B (zh) 防侧倾控制装置及车辆
US6631914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device
US7210688B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EP1185428B1 (en) Air suspension anti-roll stabilisation system
JPH0347205B2 (zh)
US6431532B1 (en) Variable geometry dampening and trailing arm suspension including same
CN219789886U (zh) 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231566U (zh) 电磁减震装置、车辆悬架及车辆
KR100448777B1 (ko) 자동차의 쇽업소버 진동흡수장치
KR101931934B1 (ko) 브라켓 일체형 반능동 마그넷 스태빌라이저바의 구조
CN220639439U (zh) 一种扭杆弹簧空间斜置式多变刚度解耦悬架及车辆
CN219467486U (zh) 一种汽车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19029195U (zh) 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
EP1337408A1 (en) Multi-leaf spring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an anti-roll bar
KR20050009017A (ko) 전자기 효과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서스펜션 및 차체 거동제어방법
US7048287B2 (en) Air suspension anti-roll stabilization system
KR100946508B1 (ko) 롤 댐핑 조절 기능을 갖는 차량용 현가장치
JPH03182829A (ja) 自動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6766850A (zh) 一种扭杆弹簧空间斜置式多变刚度解耦悬架及车辆
KR20020040218A (ko) 차량용 능동형 스태빌라이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