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15713A -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15713A
CN113615713A CN202110910725.4A CN202110910725A CN113615713A CN 113615713 A CN113615713 A CN 113615713A CN 202110910725 A CN202110910725 A CN 202110910725A CN 113615713 A CN113615713 A CN 1136157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gray mold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revent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107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9107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157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15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57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28Myrtaceae [Myrtle family], e.g. teatree or clov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Botan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通过将茶树油和咯菌腈进行复配,对多种低等真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枯萎病、辣椒灰霉病和草莓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茶树油能够通过破坏真菌的膜结构,配合咯菌腈抑制菌体内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能够有效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导致真菌死亡,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具有用量少且杀菌效率高的特点,从而克服和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有利于降低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Description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植物的种植过程中,不仅存在虫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病菌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植物的病菌问题进行防治,通常采用喷砂杀菌剂的方法,对植物的病菌进行防治,杀菌剂的使用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措施,现有的杀菌剂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具体的植物品种以及具体的病菌类型,采用对应的杀菌剂进行植物的病菌防治。
然而,目前植物病菌的防治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病原菌的抗性在持续的药剂选择压力下,会逐年上升,杀菌剂的防治效果会大打折扣,通过增加杀菌剂的计量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环保,植物病害防治面临着重大挑战,也对植物病菌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高效的杀菌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1~10: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2~5: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剂包括: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促渗剂、崩解剂、水及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壳聚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乳化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和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5份~20份的分散剂、1份~5份的防冻剂、0.1份~2份的增稠剂、0.1份~0.8份的消泡剂和40份~80份的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3份~10份的分散剂、1份~10份的促渗剂、1份~5份的崩解剂和1~10份的填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乙基纤维素的质量份数为5份~25份、所述聚乙二醇的质量份数为0.1份~3份、所述壳聚糖的质量份数为1份~8份、所述聚氧化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6份、所述聚氧化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5份、所述聚乳酸的质量份数为1份~10份、所述聚乙烯醇的质量份数为1份~13份和所述乳化剂的质量份数为3份~13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乳化剂包括:亲油性乳化剂和亲水性乳化剂,所述亲油性乳剂与所述亲水性乳化剂的质量份数比为1~5:1。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取辅剂,将所述辅剂混合均匀,并加入茶树油和咯菌腈,混合得到主剂;
将乙基纤维素、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和聚乳酸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油性乳化剂,搅拌分散得到油相;
将聚乙二醇、壳聚糖和聚乙烯醇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水性乳化剂,搅拌均匀得到外水相;
将得到的所述主剂加入至所述油相中搅拌分散,得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
将得到的所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滴加至所述外水相中,搅拌过滤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通过将茶树油和咯菌腈进行复配,对多种低等真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枯萎病、辣椒灰霉病和草莓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茶树油能够通过破坏真菌的膜结构,配合咯菌腈抑制菌体内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能够有效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导致真菌死亡,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具有用量少且杀菌效率高的特点,从而克服和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有利于降低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1~10:1。具体地,茶树油为桃金娘科白千层叶中提取的纯天然植物精油,渗透性强,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够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膜结构有效地抑制多种致病真菌的生长,咯菌腈的分子式为C12H6F2N2O2,能够通过影响真菌的渗透压调节信号相关的组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从而能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
通过将茶树油和咯菌腈进行复配,对多种低等真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枯萎病、辣椒灰霉病和草莓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1~10:1的比例下,具有优异的活性,且两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具有用量少且杀菌效率高的特点,从而克服和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有利于降低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更进一步地,在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2~5:1的范围下,对灰霉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剂包括: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促渗剂、崩解剂、水及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分散剂包括: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及甘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冻剂包括:乙二醇、丙二醇及丙三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增稠剂包括: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及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消泡剂包括:硅油、硅酮消泡剂及C8-10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促渗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BX、烷基苯磺酸盐、聚氧乙烯三苯依稀苯基磷酸盐、皂角粉、蚕沙及无患子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崩解剂包括: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及碳酸氢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填料包括: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及轻质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5份~20份的分散剂、1份~5份的防冻剂、0.1份~2份的增稠剂、0.1份~0.8份的消泡剂和40份~80份的水。通过按比例将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及部分量的水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预混料;然后按比例将茶树油、霜脲氰及余量的水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再将混合料及预混料混合加入磨球机中,进行磨球操作,控制磨球时间为2h~5h,得到粒直径均在5mm以下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3份~10份的分散剂、1份~10份的促渗剂、1份~5份的崩解剂和1~10份的填料。通过按比例将茶树油、霜脲氰、分散剂、促渗剂、崩解剂和填料加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加入超微气流粉碎机中,进行粉碎操作,再加入捏合机中,进行捏合操作,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及干燥,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
为了提高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药物利用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壳聚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乳化剂。具体地,所述乙基纤维素的质量份数为5份~25份、所述聚乙二醇的质量份数为0.1份~3份、所述壳聚糖的质量份数为1份~8份、所述聚氧化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6份、所述聚氧化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5份、所述聚乳酸的质量份数为1份~10份、所述聚乙烯醇的质量份数为1份~13份和所述乳化剂的质量份数为3份~13份,其中,所述乳化剂包括:亲油性乳化剂和亲水性乳化剂,所述亲油性乳剂与所述亲水性乳化剂的质量份数比为1~5: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乙基纤维素、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和聚乳酸混合,并加入亲油性乳化剂,能够得到油相,然后将聚乙二醇、壳聚糖和聚乙烯醇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水性乳化剂,能够得到外水相,通过将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加入至油相中,然后再滴加至外水相中,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即通过载体对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进行包覆,利用载体在水或溶液中溶解度小而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溶解度大的性质,使得溶液中的介质透过载体将药物溶解,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而将主剂向外扩散,达到缓释的效果,同时具有包埋率高、突释量低和释放稳定的特点,提高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药物利用率及药效持久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3份~7份质量分数的苯甲酸钠,苯甲酸钠的急性毒性较小,由于苯甲酸钠的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磷酸双分子层进入细胞体内,能够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后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乙酰辅酶A是能源物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从而能够抑制ATP的合成,使得真菌的生命活动缺少能量而死亡,进而起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5份~10份质量份数的柠檬酸。柠檬酸具有良好杀灭细菌芽孢的作用,这样,配合茶树油和咯菌腈,能够进一步地杀灭细菌芽孢,提高杀菌效果。进一步地,柠檬酸还可以加快植物的叶片表面角质更新,即能够促进植物角质层的细胞的更新换代,提高植物细胞对外界细菌的阻挡作用,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该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选取辅剂,将所述辅剂混合均匀,并加入茶树油和咯菌腈,混合得到主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可以为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
步骤120,将乙基纤维素、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和聚乳酸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油性乳化剂,搅拌分散得到油相。具体地,将乙基纤维素、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乳酸加入有机溶剂中搅拌充分溶解至溶液澄清透明,加入亲油性乳化剂,搅拌均匀分散得到所述油相。
步骤130,将聚乙二醇、壳聚糖和聚乙烯醇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水性乳化剂,搅拌均匀得到外水相。具体地,称取聚乙二醇、壳聚糖、聚乙烯醇加入到蒸馏水中,搅拌加热至85~90℃,待溶液变得澄清透明后停止加热,冷却至20~30℃加入亲水性乳化剂,500~700rpm高速搅拌,得到所述外水相。
步骤140,将得到的所述主剂加入至所述油相中搅拌分散,得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具体地,将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主剂加入到所述油相中搅拌,搅拌转速为700~100rmp,搅拌分散3~8min,然后提高转速至5000~7000rpm,继续搅拌3~8min,制得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
步骤150,将得到的所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滴加至所述外水相中,搅拌过滤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具体地,将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滴加到搅拌转速为6500~8000rmp的外水相中,持续搅拌40~80min,使得其表面固化后,升温至40~50℃,搅拌速度降低为200rpm,搅拌3~5h,洗涤,过滤,干燥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具有包埋率高、突释量低和释放稳定的特点,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及药效持久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0:1,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5份,所述辅剂包括:5份的分散剂、1份的防冻剂、0.1份的增稠剂、0.1份的消泡剂和40份的水。
实施例2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5:1,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10份,所述辅剂包括:10份的分散剂、2份的防冻剂、0.3份的增稠剂、0.3份的消泡剂和55份的水。
实施例3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3:1,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3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10份,所述辅剂包括:15份的分散剂、3份的防冻剂、0.5份的增稠剂、0.5份的消泡剂和60份的水。
实施例4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1,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25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25份,所述辅剂包括:15份的分散剂、5份的防冻剂、1份的增稠剂、0.5份的消泡剂和60份的水。
实施例5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3,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12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36份,所述辅剂包括:20份的分散剂、5份的防冻剂、2份的增稠剂、0.8份的消泡剂和80份的水。
实施例6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5,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1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辅剂包括:10份的分散剂、10份的促渗剂、5份的崩解剂和10份的填料。
实施例7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10,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5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辅剂包括:10份的分散剂、8份的促渗剂、5份的崩解剂和8份的填料。
实施例8
实施例8是实施例2的基础上,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15份的乙基纤维素、2份的聚乙二醇、4份的壳聚糖、2份的聚氧化乙烯、2份的聚氧化丙烯、5份的聚乳酸、6份的聚乙烯醇和7份的乳化剂。
实施例9
实施例9是实施例2的基础上,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7份质量分数的苯甲酸钠。
实施例10
实施例10是实施例8的基础上,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还包括:5份质量分数的苯甲酸钠和8份质量份数的柠檬酸。
对比例1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茶树油及辅剂,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辅剂包括:10份的分散剂、3份的防冻剂、1.5份的增稠剂、0.8份的消泡剂和80份的水。
对比例2
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咯菌腈及辅剂,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50份,所述辅剂包括:20份的分散剂、5份的防冻剂、2份的增稠剂、0.8份的消泡剂和80份的水。
综合毒力测定:
以实施例1~10以及对比例1~2所制备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为例进行综合毒力测定。
测定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平皿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表1综合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11
EC50(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al effect,半最大效应浓度)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EC50是药物安全性指标,具体含义为引起50%个体有效的药物浓度,是一类药物的安全指标,EC50值越大越安全,共毒系数(CTC)是衡量杀虫剂混剂是否有增效作用的指数,共毒系数=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具体地,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茶树油和咯菌腈复配作为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可以得到安全性较高,且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杀菌组合物,茶树油与咯菌腈按照质量比为0.1~10:1范围内复配均表现出明显增效效果,当茶树油与咯菌腈质量比为5:1时,增效效果最明显,且在该质量比复配内,实施例8~10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更好的增效效果。
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以实施例1~10以及对比例1~2所制备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为例进行田间施药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施药处理,然后在各试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每点定点20叶片,共取样调查100叶片。用分级法记载番茄灰霉病发病程度,叶部被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调查时间和次数:试验共调查3次,药前基数调查、药后7天、药后14天进行调查。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21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22
药害调查方法:
施药后连续14d观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并在第7d和第14d对番茄灰霉病发病程度进行统计。
表2用药前病情指数调查表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31
表3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32
Figure BDA0003203545720000141
从表1~表3中可以看出,茶树油和咯菌腈复配后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提升显著,在一定茶树油和咯菌腈的质量比范围内,随着茶树油的比例增加,共毒系数越大,但超出该质量比范围时,茶树油和咯菌腈复配后共毒系数减小,且防治效果降低,即在该质量比范围时,茶树油能够更有效破坏真菌的膜结构,使得咯菌腈能够进入菌体内影响组氨酸激酶的活性。通过实施例1~7与对比例1~2对比可以看出,单一的茶树油或咯菌腈防治效果较低,但复配后的药效提升显著,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升,番茄生长正常,未出现药害现象,说明对番茄是安全的。其中,实施例2的防治效果最佳,也就是说,当茶树油和咯菌腈的质量比为5:1时,防治效果最佳,施药14天后防治效果高达91.62%,大大提高了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病菌防治效果及药效,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进一步地,通过实施例8~10与实施例2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8中包含有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壳聚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乳化剂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能够缓释茶树油和咯菌腈,使得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药物利用率及药效持久性得到有效提高,实施例9中相对于实施例2还包含苯甲酸钠,由于辅剂使得整体呈弱酸性,从而使得苯甲酸钠与茶树油起到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地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多种致病真菌的生长,实施例10中相对于实施例8中,还包括:苯甲酸钠和柠檬酸,柠檬酸能够调节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酸碱性,能够促进苯甲酸钠更好地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同时,缓释的柠檬酸能够持续杀灭细菌芽孢,而且还能够促进植物角质层的细胞的新陈代谢,修复受损的植物叶片,能够提高植物的自身的抗菌害能力,达到更好地防治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茶树油、咯菌腈及辅剂,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1~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树油与所述咯菌腈的质量比为0.2~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剂包括: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促渗剂、崩解剂、水及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壳聚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乳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树油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所述咯菌腈的质量份数为1份~50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5份~20份的分散剂、1份~5份的防冻剂、0.1份~2份的增稠剂、0.1份~0.8份的消泡剂和40份~80份的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计,所述辅剂包括:3份~10份的分散剂、1份~10份的促渗剂、1份~5份的崩解剂和1~10份的填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乙基纤维素的质量份数为5份~25份、所述聚乙二醇的质量份数为0.1份~3份、所述壳聚糖的质量份数为1份~8份、所述聚氧化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6份、所述聚氧化丙烯的质量份数为0.5份~5份、所述聚乳酸的质量份数为1份~10份、所述聚乙烯醇的质量份数为1份~13份和所述乳化剂的质量份数为3份~13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包括:亲油性乳化剂和亲水性乳化剂,所述亲油性乳剂与所述亲水性乳化剂的质量份数比为1~5:1。
10.一种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取辅剂,将所述辅剂混合均匀,并加入茶树油和咯菌腈,混合得到主剂;
将乙基纤维素、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和聚乳酸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油性乳化剂,搅拌分散得到油相;
将聚乙二醇、壳聚糖和聚乙烯醇混合搅拌,然后加入亲水性乳化剂,搅拌均匀得到外水相;
将得到的所述主剂加入至所述油相中搅拌分散,得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
将得到的所述分散有主剂的初乳相滴加至所述外水相中,搅拌过滤得到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
CN202110910725.4A 2021-08-09 2021-08-09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36157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0725.4A CN113615713A (zh) 2021-08-09 2021-08-09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0725.4A CN113615713A (zh) 2021-08-09 2021-08-09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5713A true CN113615713A (zh) 2021-11-09

Family

ID=7838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0725.4A Pending CN113615713A (zh) 2021-08-09 2021-08-09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15713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616619A1 (en) * 2005-08-23 2007-03-01 Bpb Plc.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dditives to provide mold and mildew resistance
CN102669193A (zh) * 2012-05-24 2012-09-19 国际竹藤中心 一种含茶树油的杀菌复配制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696697A (zh) * 2012-05-24 2012-10-03 国际竹藤中心 一种茶树油杀菌水乳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076169A (zh) * 2015-09-09 2015-11-25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含有丙硫咪唑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5340898A (zh) * 2015-11-19 2016-02-24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吡噻菌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616619A1 (en) * 2005-08-23 2007-03-01 Bpb Plc.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dditives to provide mold and mildew resistance
CN102669193A (zh) * 2012-05-24 2012-09-19 国际竹藤中心 一种含茶树油的杀菌复配制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696697A (zh) * 2012-05-24 2012-10-03 国际竹藤中心 一种茶树油杀菌水乳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076169A (zh) * 2015-09-09 2015-11-25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含有丙硫咪唑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5340898A (zh) * 2015-11-19 2016-02-24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吡噻菌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1946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3916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584323B (zh) 一种含嘧菌酯与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96614B (zh) 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CN102239850B (zh) 一种含吡氟菌酯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CN101658175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673655A (zh) 含缬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584329B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与丙森锌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1836634B (zh) 含嘧菌酯的杀菌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229771A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2640757B (zh) 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
CN113615713A (zh)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09959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2037972B (zh) 一种含酚菌酮与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1584324A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01389B (zh) 一种含氟菌唑与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524079B (zh) 一种苯醚甲环唑与异菌脲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30491B (zh) 一种含有草酸二丙酮胺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2939975B (zh) 一种含氟菌唑和烯酰吗啉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828813B (zh) 一种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CN103430945B (zh) 含有肟菌酯和氟菌唑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97720B (zh) 一种含乙嘧酚与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17667B (zh) 一种含粉唑醇与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55792A (zh) 一种含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