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5397A -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05397A CN113605397A CN202110796070.2A CN202110796070A CN113605397A CN 113605397 A CN113605397 A CN 113605397A CN 202110796070 A CN202110796070 A CN 202110796070A CN 113605397 A CN113605397 A CN 1136053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s
- row
- cast
- foundation pit
- rear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通过形成梯形的结构将土体围在前排支撑墙与侧向支撑墙之间,在各个冠梁的作用下,使得土体能够与前述的前排支撑墙和所述侧向支撑墙一起形成一个受力整体,从而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由多个此受力整体组成,整体上提升其侧向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是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灌注桩的布置仍然是单排,有效控制造价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建造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一般是指在基坑建造过程中,在基坑侧壁周边布置的由搅拌桩和灌注桩组成的支撑结构。其能够对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支挡,以提升基坑周围环境的抗侧弯能够力。因此基坑支护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抗侧弯能力越强,则基坑中间空间的使用安全性越强。但是在提升基坑支护机构侧向抗弯能力的同时,会导致造价成本急剧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在提升基坑侧向抗弯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造价成本。
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包括,
多个彼此间隔的前排灌注桩,多个所述前排灌注桩沿基坑的边沿并排布置形成前排支撑墙,所述前排支撑墙为多个,多个所述前排支撑墙沿所述基坑的边沿依次间隔布置;
前排冠梁,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
多个彼此间隔的后排灌注桩,多个所述后排灌注桩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形成后排支撑墙,所述后排支撑墙为多个,多个所述后排支撑墙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所述前排支撑墙与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排支撑墙与所述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相邻所述前排支撑墙之间间隔的空间均对应布置有一个所述后排支撑墙;
后排冠梁,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
侧向冠梁,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相邻的前排支撑墙与后排支撑墙之间设有侧向支撑墙,所述前排支撑墙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所围空间为梯形,所述侧向支撑墙包括多个彼此间隔且并排布置的侧向灌注桩,且所述侧向冠梁连接此前排支撑墙、此后排支撑墙和多个此侧向灌注桩。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利用所述前排支撑墙、后排支撑墙和所述侧向支撑墙,结合所述前排冠梁、后排冠梁和侧向冠梁,形成具有侧向抗弯能够力的支护机构。而且,基于所述前排支撑墙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所围空间为梯形,在所述前排冠梁、后排冠梁和侧向冠梁的连接作用下,所述前排支撑墙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所围空间中的土体能够与前述的前排支撑墙和所述侧向支撑墙一起形成一个受力整体,从而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由多个此受力整体组成,整体上提升其侧向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是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灌注桩的布置仍然是单排,有效控制造价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连梁,每一所述连梁均连接在所述前排冠梁与所述后排冠梁之间,且多个所述连梁在所述后排冠梁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排冠梁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支撑墙之间的一段为后排过渡段,所述后排冠梁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过渡段之间的一段为后排主体段,一部分所述连梁连接所述后排过渡段与所述前排冠梁,且此部分连梁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过渡段垂直,另一部分所述连梁连接所述后排主体段与所述前排冠梁,且此部分连梁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主体段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前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各个后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各个侧向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侧向灌注桩与相邻的前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侧向灌注桩与相邻的后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之间设有搅拌桩,且各个所述后排支撑墙之间设有多个搅拌桩,各个所述搅拌桩之间以及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与所述搅拌桩之间均嵌套设置形成止水帷幕,所述后排冠梁与各个所述搅拌桩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搅拌桩,多个所述搅拌桩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且相邻的搅拌桩之间彼此嵌套形成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间隔布置在所述后排支撑墙远离所述基坑中心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向支撑墙与同其相邻的后排支撑墙之间所夹角度大于90°且不大于135°;
和/或,所述侧向灌注桩的桩径小于所述前排灌注桩和/或所述后排灌注桩的桩径;
和/或,所述前排支撑墙与所述后排支撑墙平行,在垂直于所述前排支撑墙的方向上所述前排灌注桩的轴线与所述后排灌注桩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H,所述前排灌注桩的桩径为R,H为2×R~4×R,且H不大于4m。
一种基坑支护方法,用于建造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所述基坑支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场地上确定上述中所述各个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的布置位置;
S2、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
S3、在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施打完成时长达到预定时长后,对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均进行破桩头处理;
S4、将前排冠梁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的主筋连接,将后排冠梁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的主筋连接,将侧向冠梁的主筋与对应各个侧向灌注桩的主筋连接,且所述侧向冠梁的主筋与两端的前排灌注桩的主筋和后排灌注桩的主筋均连接。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通过按照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各个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的布置位置施打各个桩体,然后利用各个冠梁将对应桩体连接,形成能够将土体围在内侧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土体能够与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构成一个受力整体,提高侧向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施打的灌注桩仍然为单排形式,从而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为上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
在S2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上述实施例中搅拌桩的布置位置;
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搅拌桩;
在所述搅拌桩中混凝土未凝固之前实施所述步骤S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为上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所述基坑支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上述搅拌桩的布置位置,并施打搅拌桩。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图2为图1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图4为图3所述实施例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图6为图5所述实施例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1、前排支撑墙;111、前排灌注桩;12、后排支撑墙;121、后排灌注桩;13、侧向支撑墙;131、侧向灌注桩;14、前排冠梁;15、后排冠梁;151、后排过渡段;152、后排主体段;16、侧向冠梁;17、搅拌桩;18、连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包括,
多个彼此间隔的前排灌注桩111,多个所述前排灌注桩111沿基坑的边沿并排布置形成前排支撑墙11,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为多个,多个所述前排支撑墙11沿所述基坑的边沿依次间隔布置;
前排冠梁14,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111;
多个彼此间隔的后排灌注桩121,多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形成后排支撑墙12,所述后排支撑墙12为多个,多个所述后排支撑墙12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排支撑墙12与所述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相邻所述前排支撑墙11之间间隔的空间均对应布置有一个所述后排支撑墙12;
后排冠梁15,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
侧向冠梁16,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相邻的前排支撑墙11与后排支撑墙12之间设有侧向支撑墙13,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13所围空间为梯形,所述侧向支撑墙13包括多个彼此间隔且并排布置的侧向灌注桩131,且所述侧向冠梁16连接此前排支撑墙11、此后排支撑墙12和多个此侧向灌注桩131。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利用所述前排支撑墙11、后排支撑墙12和所述侧向支撑墙13,结合所述前排冠梁14、后排冠梁15和侧向冠梁16,形成具有侧向抗弯能够力的支护机构。而且,基于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13所围空间为梯形,在所述前排冠梁14、后排冠梁15和侧向冠梁16的连接作用下,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13所围空间中的土体能够与前述的前排支撑墙11和所述侧向支撑墙13一起形成一个受力整体,从而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由多个此受力整体组成,整体上提升其侧向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是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中灌注桩的布置仍然是单排,有效控制造价成本。
具体地,如图2、图4和图6所示,一个前排支撑墙11与其两侧的侧向支撑墙13的内侧为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空间,在此空间中的土体与此前排支撑墙11和侧向支撑墙13一起形成受力整体。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前排支撑墙11、侧向支撑墙13和后排支撑墙12并非如混凝土墙体一般整面墙体上无间隙,本申请中的前排支撑墙11、侧向支撑墙13和后排支撑墙12包括依次间隔排布的对应的多个灌注桩,各个灌注桩之间具有间隙,但是基于土体具有一定粘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土体并不会从各个灌注桩之间的间隙渗透到基坑中,而是与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一起构成受力整体。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远离基坑中心一侧的水土向基坑中流失,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还包括止水帷幕。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前排灌注桩111之间嵌套有搅拌桩17;
各个后排灌注桩121之间嵌套有搅拌桩17;
各个侧向灌注桩131之间嵌套有搅拌桩17,侧向灌注桩131与相邻的前排灌注桩111之间嵌套有搅拌桩17,侧向灌注桩131与相邻的后排灌注桩121之间嵌套有搅拌桩17。
搅拌桩17分布在各个后排灌注桩121、各个侧向灌注桩131和各个前排灌注桩111之间,所述搅拌桩17与各个后排灌注桩121、各个侧向灌注桩131和各个前排灌注桩111一起形成止水帷幕。止水帷幕的形状也为梯形交错式。
而且,当所述止水帷幕包括所述搅拌桩17、各个后排灌注桩121、各个侧向灌注桩131和各个前排灌注桩111时,优选地所述搅拌桩17、所述后排灌注桩121、所述侧向灌注桩131和所述后排灌注桩121的直径一直。所述后排灌注桩121、所述侧向灌注桩131和所述后排灌注桩121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的轴向长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在径向上的嵌套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桩径的1/6。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前排灌注桩111在径向上的嵌套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桩径的1/6。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侧向灌注桩131在径向上的嵌套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桩径的1/6。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之间设有搅拌桩17,且各个所述后排支撑墙12之间设有多个搅拌桩17,各个所述搅拌桩17之间以及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与所述搅拌桩17之间均嵌套设置形成止水帷幕,所述后排冠梁15与各个所述搅拌桩17均连接。
各个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一起组成所述止水帷幕。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一起组成所述止水帷幕时,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在径向上的嵌套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桩径的1/6。
或者,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还包括多个搅拌桩17,多个所述搅拌桩17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且相邻的搅拌桩17之间彼此嵌套形成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间隔布置在所述后排支撑墙12远离所述基坑中心的一侧。
多个所述搅拌桩17在所述后排支撑墙12背离基坑中心的一侧形成止水帷幕。
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搅拌桩17之间在径向上的嵌套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小于所述搅拌桩17桩径的1/6。
进一步的,如图3至图6所示,当所述止水帷幕由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形成,或者当所述止水帷幕成型在所述后排支撑墙12背离基坑中心的一侧时,所述侧向灌注桩131的直径小于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直径。如此,所述侧向灌注桩131既能够承受一定的侧向力满足对围堵土体的需求,又能够进一步降低造价成本。
具体地,所述侧向灌注桩131的直径为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直径的1/3~1/2,且不小于250mm。
当所述侧向灌注桩131的桩径较小时,优选地,所述侧向灌注桩13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一倍的所述侧向灌注桩131的桩径,或者所述侧向灌注桩131之间相切。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一起组成所述止水帷幕,或者多个所述搅拌桩17彼此嵌套形成所述止水帷幕时,优选所述搅拌桩17的直径为800mm~1600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所述后排支撑墙12平行,在垂直于所述前排支撑墙11的方向上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轴线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H,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桩径为R,H为2×R~4×R,且H不大于4m。从而使得所述前排灌注桩111和所述侧向灌注桩131所围空间的尺寸能够容纳所需的容积的土体。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侧向支撑墙13与同其相邻的后排支撑墙12之间所夹角度大于90°且不大于135°。换言之,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与两侧的侧向支撑墙13所围的梯形的短边为所述前排支撑墙11,进一步提升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的侧向抗弯能力。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还包括多个连梁18,每一所述连梁18均连接在所述前排冠梁14与所述后排冠梁15之间,且多个所述连梁18在所述后排冠梁15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进一步提升所述前排支撑墙11的侧向抗弯能力。特别是,所述前排支撑墙1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前排灌注桩111,所述前排冠梁14主要提供的是沿基坑边沿方向的连接支撑力,所述侧向冠梁16对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两端靠近侧向支撑墙13的前排灌注桩111有一定的连接支撑能力,但是位于所述前排支撑墙11中间位置的前排灌注桩111则需要借助所述连梁18与所述前排冠梁14连接提供拉扯力,使其具有较强的侧向抗弯能力。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后排冠梁15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支撑墙12之间的一段为后排过渡段151,所述后排冠梁15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过渡段151之间的一段为后排主体段152。一部分所述连梁18连接所述后排过渡段151与所述前排冠梁14,且此部分连梁18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过渡段151垂直。另一部分所述连梁18连接所述后排主体段152与所述前排冠梁14,且此部分连梁18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主体段152垂直。
所述连梁18与所述前排冠梁14、后排冠梁15和侧向冠梁16一起,形成一个在多个方向均具有承受较强拉扯力的连接结构,使得各个灌注桩侧向抗弯能力增强。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前排冠梁14的宽度与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直径一直,所述后排冠梁15的宽度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的直径一直,所述侧向冠梁16的宽度与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直径一直。
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用于建造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所述基坑支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场地上确定上述中所述各个前排灌注桩111、后排灌注桩121和侧向灌注桩131的布置位置;
S2、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前排灌注桩111、后排灌注桩121和侧向灌注桩131;
S3、在所述前排灌注桩111、后排灌注桩121和侧向灌注桩131施打完成时长达到预定时长后,对所述前排灌注桩111、后排灌注桩121和侧向灌注桩131均进行破桩头处理;
S4、将前排冠梁14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111的主筋连接,将后排冠梁15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的主筋连接,将侧向冠梁16的主筋与对应各个侧向灌注桩131的主筋连接,且所述侧向冠梁16的主筋与两端的前排灌注桩111的主筋和后排灌注桩121的主筋均连接。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方法,通过按照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中各个前排灌注桩111、后排灌注桩121和侧向灌注桩131的布置位置施打各个桩体,然后利用各个冠梁将对应桩体连接,形成能够将土体围在内侧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土体能够与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构成一个受力整体,提高侧向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施打的灌注桩仍然为单排形式,从而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包括搅拌桩17,且各个前排灌注桩111之间设有搅拌桩17;
各个后排灌注桩121之间设有搅拌桩17;
各个侧向灌注桩131之间设有搅拌桩17,侧向灌注桩131与相邻的前排灌注桩111之间设有搅拌桩17,侧向灌注桩131与相邻的后排灌注桩121之间设有搅拌桩17。所述搅拌桩17与各个后排灌注桩121、各个侧向灌注桩131和各个前排灌注桩111一起形成止水帷幕时,
或者,当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之间设有搅拌桩17,且各个所述后排支撑墙12之间设有多个搅拌桩17,各个所述搅拌桩17之间以及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与所述搅拌桩17之间均嵌套设置形成止水帷幕,所述后排冠梁15与各个所述搅拌桩17均连接;
各个所述搅拌桩17与所述后排灌注桩121一起组成所述止水帷幕时;
在S2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上述实施例中搅拌桩17的布置位置;
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搅拌桩17;
在所述搅拌桩17中混凝土未凝固之前实施所述步骤S2。
换言之,当搅拌桩17与灌注桩一起形成止水帷幕时,需要先施打搅拌桩17,然后在搅拌桩17中混凝土凝固之前设置灌注桩,使得搅拌桩17能够与对应灌注桩嵌套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搅拌桩17在施打后一周内实施所述步骤S2。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中所述的预定时长可以为28天。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10还包括多个搅拌桩17,多个所述搅拌桩17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且相邻的搅拌桩17之间彼此嵌套形成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间隔布置在所述后排支撑墙12远离所述基坑中心的一侧时;
所述基坑支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上述搅拌桩17的布置位置,并施打搅拌桩17。
其此时,施打搅拌桩17的步骤与施打各个灌注桩的步骤可以同时进行。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彼此间隔的前排灌注桩,多个所述前排灌注桩沿基坑的边沿并排布置形成前排支撑墙,所述前排支撑墙为多个,多个所述前排支撑墙沿所述基坑的边沿依次间隔布置;
前排冠梁,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
多个彼此间隔的后排灌注桩,多个所述后排灌注桩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形成后排支撑墙,所述后排支撑墙为多个,多个所述后排支撑墙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所述前排支撑墙与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排支撑墙与所述基坑中心之间的间距,相邻所述前排支撑墙之间间隔的空间均对应布置有一个所述后排支撑墙;
后排冠梁,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连接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
侧向冠梁,沿平行于所述基坑边沿的方向相邻的前排支撑墙与后排支撑墙之间设有侧向支撑墙,所述前排支撑墙与两侧的所述侧向支撑墙所围空间为梯形,所述侧向支撑墙包括多个彼此间隔且并排布置的侧向灌注桩,且所述侧向冠梁连接此前排支撑墙、此后排支撑墙和多个此侧向灌注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梁,每一所述连梁均连接在所述前排冠梁与所述后排冠梁之间,且多个所述连梁在所述后排冠梁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冠梁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支撑墙之间的一段为后排过渡段,所述后排冠梁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后排过渡段之间的一段为后排主体段,一部分所述连梁连接所述后排过渡段与所述前排冠梁,且此部分连梁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过渡段垂直,另一部分所述连梁连接所述后排主体段与所述前排冠梁,且此部分连梁均与对应的所述后排主体段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各个前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各个后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各个侧向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侧向灌注桩与相邻的前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侧向灌注桩与相邻的后排灌注桩之间嵌套有搅拌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之间设有搅拌桩,且各个所述后排支撑墙之间设有多个搅拌桩,各个所述搅拌桩之间以及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与所述搅拌桩之间均嵌套设置形成止水帷幕,所述后排冠梁与各个所述搅拌桩均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搅拌桩,多个所述搅拌桩沿平行于基坑边沿的方向并排布置,且相邻的搅拌桩之间彼此嵌套形成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间隔布置在所述后排支撑墙远离所述基坑中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支撑墙与同其相邻的后排支撑墙之间所夹角度大于90°且不大于135°;
和/或,所述侧向灌注桩的桩径小于所述前排灌注桩和/或所述后排灌注桩的桩径;
和/或,所述前排支撑墙与所述后排支撑墙平行,在垂直于所述前排支撑墙的方向上所述前排灌注桩的轴线与所述后排灌注桩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H,所述前排灌注桩的桩径为R,H为2×R~4×R,且H不大于4m。
8.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建造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所述基坑支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场地上确定权利要求1至3中所述各个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的布置位置;
S2、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
S3、在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施打完成时长达到预定时长后,对所述前排灌注桩、后排灌注桩和侧向灌注桩均进行破桩头处理;
S4、将前排冠梁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前排灌注桩的主筋连接,将后排冠梁的主筋与各个所述后排灌注桩的主筋连接,将侧向冠梁的主筋与对应各个侧向灌注桩的主筋连接,且所述侧向冠梁的主筋与两端的前排灌注桩的主筋和后排灌注桩的主筋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为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
在S2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权利要求4或5中搅拌桩的布置位置;
根据之前确定的位置施打所述搅拌桩;
在所述搅拌桩中混凝土未凝固之前实施所述步骤S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所述基坑支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地上确定权利要求6中所述搅拌桩的布置位置,并施打搅拌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070.2A CN113605397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070.2A CN113605397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05397A true CN113605397A (zh) | 2021-11-05 |
CN113605397B CN113605397B (zh) | 2022-12-02 |
Family
ID=78337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96070.2A Active CN113605397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05397B (zh)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689008U (zh) * | 2012-06-11 | 2013-01-23 | 东南大学 | 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 |
CN103498475A (zh) * | 2013-10-12 | 2014-01-08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既有建筑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
CN104164880A (zh) * | 2014-06-11 | 2014-11-26 | 易朋莹 | 多级h型挡土桩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040706A (zh) * | 2015-05-19 | 2015-11-11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能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间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04959766U (zh) * | 2015-09-08 | 2016-01-13 | 浙江省地矿勘察院 | 一种适用于大范围开挖基坑的双门架式支护结构 |
CN105970973A (zh) * | 2016-06-29 | 2016-09-28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 |
CN107288135A (zh) * | 2017-07-19 | 2017-10-24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基坑双排桩支护的桩间土加固方法 |
CN108035362A (zh) * | 2018-01-15 | 2018-05-15 |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搅拌桩内套打梅花形灌注桩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208379610U (zh) * | 2018-06-14 | 2019-01-15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折线交错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
CN109914394A (zh) * | 2019-03-30 | 2019-06-21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锯齿状排桩支护结构 |
CN110820763A (zh) * | 2019-11-29 | 2020-02-21 | 兰州理工大学 | 一种淤泥质土深基坑的桁架式钻孔灌注桩支护法 |
JP2020076285A (ja) * | 2018-11-02 | 2020-05-21 |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 岸壁構造および岸壁構造の構築方法 |
CN211006708U (zh) * | 2019-11-21 | 2020-07-14 | 张志超 | 一种基坑支护用围护墙 |
CN112761158A (zh) * | 2020-06-15 | 2021-05-07 | 顾炎文 |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键销咬合排桩整体外墙(三墙合一)的绿色建造方法 |
CN213508471U (zh) * | 2020-04-29 | 2021-06-22 | 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弧形双排桩支护结构 |
-
2021
- 2021-07-14 CN CN202110796070.2A patent/CN1136053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689008U (zh) * | 2012-06-11 | 2013-01-23 | 东南大学 | 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 |
CN103498475A (zh) * | 2013-10-12 | 2014-01-08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既有建筑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
CN104164880A (zh) * | 2014-06-11 | 2014-11-26 | 易朋莹 | 多级h型挡土桩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040706A (zh) * | 2015-05-19 | 2015-11-11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能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间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04959766U (zh) * | 2015-09-08 | 2016-01-13 | 浙江省地矿勘察院 | 一种适用于大范围开挖基坑的双门架式支护结构 |
CN105970973A (zh) * | 2016-06-29 | 2016-09-28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 |
CN107288135A (zh) * | 2017-07-19 | 2017-10-24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基坑双排桩支护的桩间土加固方法 |
CN108035362A (zh) * | 2018-01-15 | 2018-05-15 |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搅拌桩内套打梅花形灌注桩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208379610U (zh) * | 2018-06-14 | 2019-01-15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折线交错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
JP2020076285A (ja) * | 2018-11-02 | 2020-05-21 |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 岸壁構造および岸壁構造の構築方法 |
CN109914394A (zh) * | 2019-03-30 | 2019-06-21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锯齿状排桩支护结构 |
CN211006708U (zh) * | 2019-11-21 | 2020-07-14 | 张志超 | 一种基坑支护用围护墙 |
CN110820763A (zh) * | 2019-11-29 | 2020-02-21 | 兰州理工大学 | 一种淤泥质土深基坑的桁架式钻孔灌注桩支护法 |
CN213508471U (zh) * | 2020-04-29 | 2021-06-22 | 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弧形双排桩支护结构 |
CN112761158A (zh) * | 2020-06-15 | 2021-05-07 | 顾炎文 |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键销咬合排桩整体外墙(三墙合一)的绿色建造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李奇逊等: "悬臂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施工技术》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05397B (zh) | 2022-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12324B2 (ja) | 擁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
ES2476268T3 (es) | Una estructura de suelo reforzado | |
US20130008125A1 (en) |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new underground structure | |
KR101973565B1 (ko) | 종방향 플레이트가 부착된 phc 말뚝에 차수용 플레이트를 용접으로 접합하여 흙막이 벽체와 차수벽을 동시에 조성하는 흙막이 공법 | |
KR101011169B1 (ko) | 기성 콘크리트 말뚝을 이용한 흙막이 벽 및 그 시공방법 | |
JP2011157812A (ja) | 擁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
CN111827261A (zh) | 一种连续墙的腰梁施工方法 | |
CN112012218B (zh) |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 |
CN113605397B (zh) | 梯形交错式基坑支护机构和基坑支护方法 | |
JP7532737B2 (ja) | 基礎構造及び基礎構築方法 | |
JP2000080646A (ja) | インターロッキング式場所打ち杭 | |
JP7085464B2 (ja) | 逆打ち工法における山留め壁構造の構築方法 | |
JPH0988080A (ja) | 土留め構造体 | |
CN112012219B (zh) | 冠梁处的支撑接撑方法 | |
JP6860895B2 (ja) | 擁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
KR200238747Y1 (ko) | 보강토 옹벽 축조용 앵커 블록 | |
CN212248255U (zh) | 一种前墙后桩双排支护的板式连接结构 | |
CN113605398B (zh) | 基坑支护机构 | |
CN219604330U (zh) | 一种抗滑圆桩 | |
CN213867835U (zh) | 一种复合型基坑支护结构 | |
JP7525789B2 (ja) | 鋼管とプレキャスト部材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 |
CN210917326U (zh) | 一种h型拼接式预制混凝土桩及基坑支护装置 | |
CN217974452U (zh) | 地基侧向变形控制结构 | |
CN221523636U (zh) | 一种基坑挡土墙结构 | |
CN216948391U (zh) | 一种已建建筑旁的新建建筑基础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