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5232A -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5232A
CN113605232A CN202110886099.XA CN202110886099A CN113605232A CN 113605232 A CN113605232 A CN 113605232A CN 202110886099 A CN202110886099 A CN 202110886099A CN 113605232 A CN113605232 A CN 113605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able body
anchor
main beam
p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60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5232B (zh
Inventor
刘汉顺
罗扣
周健鸿
王东晖
杨灿文
黄细军
陈志涛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60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52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5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5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5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5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16Suspension cables; Cable clamps for suspension cables ; Pre- or post-stressed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2Piers; Abutments ; Protecting same against drifting i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14Towers; Anchors ; Connection of cables to bridge parts; Saddle suppo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所述拉索压重构造包括:多组拉索结构,所述拉索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索体;两个锚具,其分别设于所述索体两端,且两个所述锚具分别与所述桥墩或主梁转动连接;同时,所述锚具的可转动方向与所述主梁相对于所述桥墩发生顺桥向运动相匹配。本申请中,主梁发生顺桥向位移时,锚具随索体转动,索体自身不易由于反复弯折而引起自身的疲劳破坏,保障了主梁上的行车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大跨度斜拉桥在运营状态下,由于汽车或火车在中跨与边跨不对称加载,边墩及辅助墩通常会出现较大的负反力。为避免支座脱空、结构体系发生突变,确保结构受力和行车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消除辅助墩顶的负反力。
相关技术中,解决边墩及辅助墩负反力的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主梁与墩身之间设置抗拉支座;第二种是采用压重的方法来消除边墩及辅助墩负反力,压重的方式目前常采用灌注压重混凝土或钢桥面板换成较厚的混凝土桥面板增加结构自重;第三种是采用拉索方式,在钢梁与桥墩之间设置竖向拉索,通过预压保证结构支座不出现负反力。
其中,抗拉支座方案中,大吨位负反力结构构造复杂,产品制造难度高,使用风险大。灌注混凝土压重方案经济性较差、养护困难,混凝土桥面板压重方案,效率较低,施工工序复杂。通常用采用拉索压重方式消除负反力,此种方式压重效率高,施工便捷,经济性好,拉索压重方案由于以上优点,近年在中小跨度桥梁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对于大跨度桥梁由于梁端纵向位移量大,目前拉索压重方案无法适应由于梁墩之间的纵向位移差而产生的索体在锚头位置反复弯折引起的疲劳破坏的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故亟需找到有效措施解决拉索适应纵向位移差,有效解决弯折疲劳问题,确保结构使用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拉索压重方案时,由于梁墩之间的纵向位移差,而产生的索体在锚头位置反复弯折引起的疲劳破坏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其包括:多组拉索结构,所述拉索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索体;
两个锚具,其分别设于所述索体两端,且两个所述锚具分别与所述桥墩或主梁转动连接;同时,
所述锚具的可转动方向与所述主梁相对于所述桥墩发生顺桥向运动相匹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两个支承座,两个所述支承座分别与所述主梁和所述桥墩连接,且所述锚具通过与所述支承座转动连接,以与所述主梁或桥墩转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座包括圆弧形连接部,所述锚具上设有转动铰轴,所述转动铰轴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配合,以使所述锚具与所述支承座转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油壶,所述油壶穿设于所述转动铰轴,以朝所述转动铰轴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的接触面注润滑剂。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具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线孔,以供所述索体穿过,且所述索体的端部锚固于所述锚具。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孔包括匀顺过渡的圆孔段和锥孔段,所述锥孔端远离所述索体的锚固处设置,以使所述线孔远离所述索体锚固处的孔径大于所述线孔靠近所述索体锚固处的孔径。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索压重构造,由于索体的两端均通过锚具分别与桥墩和主梁连接,且索体与主梁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时,锚具对应转动而维持索体的平整状态。主梁相对于桥墩发生顺桥向的位移时,此时处于主梁上的锚具位置发生变化,以使得索体与主梁发生角度变化,锚具随索体转动,索体自身不易在锚具处产生弯折的现象,主梁发生顺桥向位移时,索体自身不易由于反复弯折而引起自身的疲劳破坏,保障了主梁上的行车安全。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所述拉索压重构造包括锚具、转动铰轴、索体和支承座,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包括:
根据全桥结构总体以确定索体所需承载力T;
根据斜拉索的容许应力[σ]以及A=T/[σ],以确定索体所需截面积A;
预设单个索体的截面积为A0,并根据n=A/A0以确定所需索体根数和所有锚具上的线孔个数总和n。
一些实施例中,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分别设于主梁和桥墩上的锚具的高度差为H;
预设主梁相对于桥墩顺桥向位移为S;
根据H和S得到索体与主梁的夹角θ,并根据TH=T·sin(θ)和TV=T·cos(θ),以确定索体的水平分力TH和竖直分力TV
预设锚具与支承座连接面的摩擦系数为μ,且预设锚具的转动铰轴的半径为R;
根据L≥(μπTVR)/(4TH)=μπRH/(4S),以确定锚具的长度L的最小值。
一些实施例中,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锚具的转动铰轴的截面积为A1
根据τ=TV/(2A1),以确定转动铰轴的剪应力τ;
根据规范容许剪应力[τ]和τ<[τ],以确定A1的的最小值。
一些实施例中,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根据索体的水平分力TH以得到支承座与主梁连接的螺栓数量或与桥墩连接的锚栓数量。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通过该设计方法设计的拉索压重构造,具有与上述拉索压重构造同样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索压重构造使用过程中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梁顺桥向移动后拉索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索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索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索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锚具的纵剖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承座的主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承座的侧视图。
图中:1、锚具;101、转动铰轴;1011、进油孔;102、线孔;2、索体;3、支承座;301、圆弧形连接部;302、底板;4、油壶;5、主梁;6、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拉索压重方案时,由于梁墩之间的纵向位移差,而产生的索体在锚头位置反复弯折引起的疲劳破坏的技术问题。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其包括:多组拉索结构,所述拉索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索体2;
两个锚具1,其分别设于所述索体2两端,且两个所述锚具1分别与所述桥墩6或主梁5转动连接;同时,
所述锚具1的可转动方向与所述主梁5相对于所述桥墩6发生顺桥向运动相匹配。
参照图1和图2,其中,该拉索压重构造包括多组拉索结构,通过多组拉索结构连接主梁5和桥墩6,且拉索结构靠近主梁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
参照图2和图3,拉索结构包括两个锚具1和至少一个索体2。
参照图1-图3,两个锚具1分别与主梁5和桥墩6转动连接,且锚具1的转动轴线方向与主梁5的宽度方向一致,即锚具1的转动轴线方向与主梁5的顺桥向垂直设置。主梁5未相对于桥墩6发生顺桥向的运动时,同组拉索结构的两个锚具1处于同一竖直线上,主梁5相对于桥墩6发生顺桥向的位移时,同组拉索结构的两个锚具1在顺桥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参照图3-图5,索体2根据需要可设有多个,每根索体2均由多根钢丝缠绕而成,本实施例中,每根索体2均由7根钢丝缠绕而成。
参照图3-图7,索体2的两端分别与同组拉索结构的两个锚具1连接,本实施例中,索体2的端部穿过锚具1,且在索体2的端部设于夹片,以限制锚具1从索体2的端部脱离索体2,而完成索体2与锚具1的连接。
参照图3,若主梁5相对于桥墩6发生顺桥向运动,处于主梁5上的锚具1随着主梁5发生相对于桥墩6的移动,两个锚具1之间的索体2被带动至与主梁5呈角度设置,因而主梁5和桥墩6上的锚具1被带动而转动。因而随着索体2的转动,锚具1适应性转动,索体2在锚具1处不易出现弯折的情况。
这样设置,由于索体2的两端均通过锚具1分别与桥墩6和主梁5连接,且索体2与主梁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时,锚具1对应转动而维持索体2的平整状态。主梁5相对于桥墩6发生顺桥向的位移时,此时处于主梁5上的锚具1位置发生变化,以使得索体2与主梁5发生角度变化,锚具1随索体2转动,索体2自身不易在锚具1处产生弯折的现象,主梁5发生顺桥向位移时,索体2自身不易由于反复弯折而引起自身的疲劳破坏,保障了主梁5上的行车安全。
可选地,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两个支承座3,两个所述支承座3分别与所述主梁5和所述桥墩6连接,且所述锚具1通过与所述支承座3转动连接,以与所述主梁5或桥墩6转动连接。
参照图4和图5,其中,拉索结构还包括两个支承座3,两个支承座3分别对应两个锚具1设置。两个支承座3分别固定于主梁5和桥墩6上,本实施例中,支承座3通过多个螺栓与主梁5固定,支承座3通过多个锚栓与桥墩6固定。而锚具1通过与支承座3转动连接,以与桥墩6或者主梁5连接。支承座3以提供锚具1与桥墩6或主梁5的连接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承座3包括圆弧形连接部301,所述锚具1上设有转动铰轴101,所述转动铰轴101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301配合,以使所述锚具1与所述支承座3转动连接。
参照图8和图9,其中,支承座3包括圆弧形连接部301和底板302,底板30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以供螺栓或锚栓通过,固定支承座3时,底板302与贴合于桥墩6或主梁5上。圆弧形连接部301设有两个。支承座3固定在主梁5或桥墩6上时,圆弧形连接部301的开口朝向桥墩6或者主梁5设置。
参照图4-图7,锚具1呈圆柱体状设置,且索体2沿锚具1的轴线方向穿过锚具1。锚具1的周向侧壁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固定有两个转动铰轴101。锚具1穿设于所述支承座3,且两个转动铰轴101的周向侧面分别贴合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301的圆弧面,以使锚具1与支承座3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动铰轴10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且转动铰轴101的圆弧面与圆弧形连接部301的圆弧面接触。其他实施例中,转动铰轴101周向侧面的平面处也可设置方体状的加强段,以此提高转动铰轴101的抗剪切和抗弯性能。
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支承座3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组装锚具1和支承座3时,将支承座3的两部分分别置于锚具1的周向侧面,并贴紧锚具1的周向侧壁,以使锚具1穿设于支承座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承座3也可一体设置,在支承座3上开设供锚具1穿设的孔即可。
可选地,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油壶4,所述油壶4穿设于所述转动铰轴101,以朝所述转动铰轴101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301的接触面注润滑剂。
参照图4-图6,其中,拉索结构还包括油壶4。转动铰轴101上设有进油孔1011,进油孔1011的进口设于转动铰轴101周向侧壁的平面处,进油孔1011的出口设于转动铰轴101周向侧壁的圆弧面上,且进油孔1011的出口设有多个,优选为两个。油壶4穿设于转动铰轴101,以与进油孔1011连通,以此将润滑剂输入至转动铰轴101和圆弧形连接部301的接触面上。以此维持转动铰轴101转动的顺滑性,减小由于转动铰轴101未及时转动,而使得索体2处于弯折状态的可能。
可选地,所述锚具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线孔102,以供所述索体2穿过,且所述索体2的端部锚固于所述锚具1。
参照图6和图7,其中,锚具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线孔102,线孔102的数量根据索体2的数量对应设置。线孔102的长度方向与锚具1的轴线方向一致,且多个线孔102均匀设置。索体2从线孔102穿过,且索体2的端部穿过线孔102后,设于索体2端部的夹片限制索体2的端部从穿过线孔102而脱离锚具1。
可选地,所述线孔102包括匀顺过渡的圆孔段和锥孔段,所述锥孔端远离所述索体2的锚固处设置,以使所述线孔102远离所述索体2锚固处的孔径大于所述线孔102靠近所述索体2锚固处的孔径。
参照图7,其中,线孔102包括匀顺过渡的圆孔段和锥孔段,其中锥孔段与圆孔段在锚具1的内部过渡,且圆孔段的孔径与锥孔段的最小孔径一致。圆孔段在锚具1端面上开口处为索体2的锚固处。而锥孔段位于锚具1端面的开口远离索体2与锚具1的锚固处设置。若主梁5发生顺桥向位移,索体2转动时,索体2可在线孔102内相对于线孔102的轴线自身偏移,以避免索体2与锚具1产生硬弯折,而减小损伤索体2的可能。
进一步地,可在锥孔段的开口与锚具1端面圆弧过渡,以减小索体2转动过程中,损伤索体2的可能。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所述拉索压重构造包括锚具1、转动铰轴101、索体2和支承座3,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包括:
根据全桥结构总体以确定索体2所需承载力T;
根据斜拉索的容许应力[σ]以及A=T/[σ],以确定索体2所需截面积A;
预设单个索体2的截面积为A0,并根据n=A/A0以确定所需索体2根数和所有锚具1上的线孔102个数总和n。
其中,拉索压重构造包括锚具1、转动铰轴101、索体2和支承座3,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包括:
根据全桥结构总体以确定索体2所需承载力T。
根据全桥结构总体,得到桥墩6的负反力,以确定索体2所需的承载力T,其中T为满足消除桥墩6负反力的索体2所需最小承载力。其中T的单位为KN。
根据斜拉索的容许应力[σ]以及A=T/[σ],以确定索体2所需截面积A。
查表得知斜拉索的容许应力[σ],并根据A=T/[σ],以确定索体2所需截面积A。其中A为的单位为m2
预设单个索体2的截面积为A0,并根据n=A/A0以确定所需索体2根数和所有锚具1上的线孔102个数总和n。
预设单根索体2的截面积为A0,并根据n=A/A0以确定所需索体2根数和锚具1上的线孔102个数n。
可选地,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分别设于主梁5和桥墩6上的锚具1的高度差为H;
预设主梁5相对于桥墩6顺桥向位移为S;
根据H和S得到索体2与主梁5的夹角θ,并根据TH=T·sin(θ)和TV=T·cos(θ),以确定索体2的水平分力TH和竖直分力TV
预设锚具1与支承座3连接面的摩擦系数为μ,且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半径为R;
根据L≥(μπTVR)/(4TH)=μπRH/(4S),以确定锚具1的长度L的最小值。
其中,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分别设于主梁5和桥墩6上的锚具1的高度差为H。
预设主梁5相对于桥墩6顺桥向位移为S。
根据H和S得到索体2与主梁5的夹角θ,并根据TH=T·sin(θ)和TV=T·cos(θ),以确定索体2的水平分力TH和竖直分力TV
通过预设主梁5上的锚具1和桥墩6上的锚具1的高度差为H,且预设主梁5相对于桥墩6的顺桥向位移为S,其中,H和S的单位均为m。以此模拟主梁5出现顺桥向位移时的状态。以此可根据H和S得到索体2与和主梁5的夹角θ。θ的单位为度。
即可根据TH=T·sin(θ)和TV=T·cos(θ),以确定索体2的水平分力TH和竖直分力TV。TH和TV的单位均为KN。
预设锚具1与支承座3连接面的摩擦系数为μ,且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半径为R。
根据L≥(μπTVR)/(4TH)=μπRH/(4S),以确定锚具1的长度L的最小值。
预设锚具1与支撑座连接面的摩擦系数为μ,且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半径为R。即可根据L≥(μπTVR)/(4TH)=μπRH/(4S),以确定锚具1的长度L的最小值,L的单位为m。
这样设置,通过上述设计方法确定L的最小值后,索体2穿过该长度的锚具1,在该摩擦系数μ下,锚具1可随索体2的转动而转动。避免了索体2无法带动锚具1转动,而索体2仍会弯折的情况,以此保护索体2。
可选地,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截面积为A1
根据τ=TV/(2A1),以确定转动铰轴101的剪应力τ;
根据规范容许剪应力[τ]和τ<[τ],以确定A1的最小值。
其中,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截面积为A1
根据τ=TV/(2A1),以确定转动铰轴101的剪应力τ。
预设转动铰轴101的截面积为A1,A1的单位为m2。通过简支梁模型以此得知τ=TV/(2A1),并根据τ=TV/(2A1),以确定转动铰轴101的剪应力τ。剪应力τ的单位为千帕。
根据规范容许剪应力[τ]和τ<[τ],以确定A1的最小值。
通过查表得知规范容许剪应力[τ],并根据τ<[τ],以确定A1的最小值。
这样设置,通过转动铰轴101的剪应力以此确定转动铰轴101的截面积,而减小转动铰轴101受力而失效的可能。
可选地,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根据索体2的水平分力TH以得到支承座3与主梁5连接的螺栓数量或与桥墩6连接的锚栓数量。
其中,根据索体2的水平分力TH以得到支承座3与主梁5连接的螺栓数量或与桥墩6连接的锚栓数量。
依据《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1)或《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根据索体2的水平分力TH以得到支承座3与主梁5连接的螺栓数量或与桥墩6连接的锚栓数量。
这样设置,通过对支承座3上的螺栓数量或锚栓数量的设计,而便于预先开设支承座3上的供螺栓或锚栓穿过的安装孔的数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组拉索结构,所述拉索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索体(2);
两个锚具(1),其分别设于所述索体(2)两端,且两个所述锚具(1)分别与所述桥墩(6)或主梁(5)转动连接;同时,
所述锚具(1)的可转动方向与所述主梁(5)相对于所述桥墩(6)发生顺桥向运动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两个支承座(3),两个所述支承座(3)分别与所述主梁(5)和所述桥墩(6)连接,且所述锚具(1)通过与所述支承座(3)转动连接,以与所述主梁(5)或桥墩(6)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3)包括圆弧形连接部(301),所述锚具(1)上设有转动铰轴(101),所述转动铰轴(101)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301)配合,以使所述锚具(1)与所述支承座(3)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结构还包括油壶(4),所述油壶(4)穿设于所述转动铰轴(101),以朝所述转动铰轴(101)与所述圆弧形连接部(301)的接触面注润滑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具(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线孔(102),以供所述索体(2)穿过,且所述索体(2)的端部锚固于所述锚具(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孔(102)包括匀顺过渡的圆孔段和锥孔段,所述锥孔端远离所述索体(2)的锚固处设置,以使所述线孔(102)远离所述索体(2)锚固处的孔径大于所述线孔(102)靠近所述索体(2)锚固处的孔径。
7.一种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压重构造包括锚具(1)、转动铰轴(101)、索体(2)和支承座(3),该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包括:
根据全桥结构总体以确定索体(2)所需承载力T;
根据斜拉索的容许应力[σ]以及A=T/[σ],以确定索体(2)所需截面积A;
预设单个索体(2)的截面积为A0,并根据n=A/A0以确定所需索体(2)根数和所有锚具(1)上的线孔(102)个数总和n。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设分别设于主梁(5)和桥墩(6)上的锚具(1)的高度差为H;
预设主梁(5)相对于桥墩(6)顺桥向位移为S;
根据H和S得到索体(2)与主梁(5)的夹角θ,并根据TH=T·sin(θ)和TV=T·cos(θ),以确定索体(2)的水平分力TH和竖直分力TV
预设锚具(1)与支承座(3)连接面的摩擦系数为μ,且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半径为R;
根据L≥(μπTVR)/(4TH)=μπRH/(4S),以确定锚具(1)的长度L的最小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设锚具(1)的转动铰轴(101)的截面积为A1
根据τ=TV/(2A1),以确定转动铰轴(101)的剪应力τ;
根据规范容许剪应力[τ]和τ<[τ],以确定A1的最小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索压重构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索体(2)的水平分力TH以得到支承座(3)与主梁(5)连接的螺栓数量或与桥墩(6)连接的锚栓数量。
CN202110886099.XA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Active CN113605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6099.XA CN113605232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6099.XA CN113605232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5232A true CN113605232A (zh) 2021-11-05
CN113605232B CN113605232B (zh) 2023-06-16

Family

ID=78339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6099.XA Active CN113605232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523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1741A (zh) * 2008-12-25 2010-04-07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钢梁悬臂架设时的双向可调式后锚固装置
CN103952970A (zh) * 2014-04-16 2014-07-30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超大墩位拉杆及基础结构
KR20140147573A (ko) * 2013-06-20 2014-12-30 우경기술주식회사 합성형 교량의 변위관리 및 반전합성 경사지보공 설치구조 및 방법
CN106065562A (zh) * 2016-07-06 2016-11-0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刚性拉力摆
CN209652773U (zh) * 2018-10-30 2019-11-19 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平行钢丝斜拉索快速修复用应急索系统
CN111778834A (zh) * 2020-06-17 2020-10-16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桥梁边墩、辅助墩的抗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1741A (zh) * 2008-12-25 2010-04-07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钢梁悬臂架设时的双向可调式后锚固装置
KR20140147573A (ko) * 2013-06-20 2014-12-30 우경기술주식회사 합성형 교량의 변위관리 및 반전합성 경사지보공 설치구조 및 방법
CN103952970A (zh) * 2014-04-16 2014-07-30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超大墩位拉杆及基础结构
CN106065562A (zh) * 2016-07-06 2016-11-0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刚性拉力摆
CN209652773U (zh) * 2018-10-30 2019-11-19 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平行钢丝斜拉索快速修复用应急索系统
CN111778834A (zh) * 2020-06-17 2020-10-16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桥梁边墩、辅助墩的抗拉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宏江等: "PC 斜拉桥辅助墩拉力摆断裂后的结构体系恢复", 《世界桥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5232B (zh) 2023-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13663U (zh) 抗倾覆转体支座
CN107100185B (zh) 装配式建筑桩桩基与承台的连接结构
CN113605232A (zh) 一种拉索压重构造及设计方法
CN101967795B (zh) 新型内置式索桁锚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2007205113A (ja) 構造物の連結装置
CN217231458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箱梁与钢箱梁间桥梁伸缩缝的装置
JP3748525B2 (ja) 橋梁耐震補強構造
CN113356097B (zh) 一种角度可调式桥梁独柱墩加固装置
CN112144383B (zh) 装配式钢混组合梁及其安装施工方法
CN113565107A (zh) 一种锚索锚具与腰梁的连接装置
CN106930183B (zh) 一种曲线梁桥抗倾覆支座
CN220389822U (zh) 一种折线法先张工字梁共用台座
CN110067202A (zh) 一种钢导梁和槽型梁连接方法
CN113047184A (zh) 具有自复位功能的部分填充钢管混凝土桥墩与基础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
JP2000160576A (ja) 円筒形既製杭部材の頭部接続構造
CN220318387U (zh) 一种转体桥梁中桁架式悬臂钢梁的转体装置
CN219930723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盖梁节段安装的反拉锚固结构
CN210002276U (zh) 一种桥梁用t型支架
CN211572023U (zh) 一种新型钢混组合梁剪力连接件
CN219886587U (zh) 一种转体桥梁中实腹式悬臂钢梁的转体装置
CN218911494U (zh) 一种桥梁撑脚连接可靠的转体承台构造
CN217460234U (zh) 一种锚固装置、碳纤维连梁装置以及梁-台连接结构
WO2024036497A1 (zh) 一种索道桥桥面索和稳定索锚固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1228048U (zh) 桥塔和管道跨越结构
CN114457670B (zh) 一种回转锚固主缆地锚式悬索桥及建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