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307B -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96307B CN113596307B CN202110864947.7A CN202110864947A CN113596307B CN 113596307 B CN113596307 B CN 113596307B CN 202110864947 A CN202110864947 A CN 202110864947A CN 113596307 B CN113596307 B CN 1135963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distribution
- light
- distribution assembly
- lamp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所述补光灯包括壳体、配光组件和灯板,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容置腔和开口,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承台;所述配光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所述配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配光组件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所述第一承台;所述灯板安装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灯板与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以使所述配光组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承台之间。上述方案能够简化补光灯的组装过程,且无需在灯板上开设用于与配光组件实现固接的安装孔,进而还能够避免补光灯发生漏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图像采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像采集装置(例如摄像机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为了确保图像采集装置能够适用光照不足的应用场景,则需要在图像采集装置上安装补光灯。
补光灯包括外壳、灯杯和灯板,为了确保补光灯的各部件具有较优的组装稳定性,相关技术是先通过螺钉将灯杯与灯板进行一次固接操作,再通过螺钉将灯板与壳体进行二次固接操作,进而完成补光灯的组装工序,但这种组装方式势必会导致补光灯的组装过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以简化补光灯的组装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补光灯,其包括壳体、配光组件和灯板,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腔和开口,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承台;
所述配光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所述配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配光组件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所述第一承台;
所述灯板安装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灯板与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以使所述配光组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承台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部包括多个弹性臂,所述多个弹性臂沿所述主体部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承台包括多个子台部,所述子台部与所述弹性臂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弹性臂均可对应搭接配合于一个所述子台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臂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相背的两侧;所述子台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子台部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台部沿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排布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子台部的宽度方向,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构造有两个限位壁,所述两个限位壁用于与所述弹性臂限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包括连接段和搭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搭接段的一端,所述连接段呈折弯状;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所述子台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朝向所述配光组件的第一侧折弯,所述第一侧为所述配光组件与所述灯板相抵接的一侧;所述壳体的内周壁设置有避让槽,沿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子台部之下,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连接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形状与所述灯板的边缘轮廓相匹配,所述壳体的内周壁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第二承台,所述灯板可安装于所述第二承台;在安装所述灯板之前,沿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所述主体部高于所述第二承台;在安装所述灯板之后,沿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所述灯板将所述主体部抵压至与所述第二承台齐平,或者低于所述第二承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所述灯板的外表面低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灯板与所述壳体中,一者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柱,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数量相同的第一定位孔,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数量相同的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可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而定位配合,以使所述灯板的光源模组与所述配光组件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配光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弹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中部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光组件为一体式透镜组件,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均为导光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框架和多个配光元件,所述多个配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上,所述弹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外周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机的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
主体部,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
两个弹性臂,通过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弯曲形成;
两个定位部,布置在所述两个弹性臂所在的两侧,且所述定位部的纵向位置高于所述弹性臂的纵向位置;所述配光组件通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摄像机的机壳定位配合;
多个配光元件,布置为附接至所述内凹腔;
其中,所述弹性臂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所述第一承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容置腔内,以使所述配光组件被定位附接至所述容置腔时,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由此在灯板被布置为朝向所述内凹腔而与所述机壳紧固时,所述配光组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机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一承台被限定为:在所述弹性臂由所述第一承台支撑时,所述配光组件的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高于所述机壳的容置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包括沿着所述主体部延伸且具有L形状的连接段和沿着所述连接段水平延伸的搭接段,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所述弹性臂和所述定位部为一体式组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机,其包括:
机壳,具有容置腔和开口,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承台;
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
主体部,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
两个弹性臂,通过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弯曲形成,其中所述弹性臂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多个配光元件,布置为附接至所述内凹腔;
呈平板状的灯板;
其中,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所述第一承台,以使在所述配光组件定位附接至所述容置腔时,所述弹性臂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使得在所述灯板经由螺钉紧固而布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配光组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机壳。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公开的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中,配光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配光组件通过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当灯板安装于开口时,其会与主体部相抵接而使得弹性连接部与第一承台弹性相抵,如此情况下,配光组件即可被压紧固定在第一承台与灯板之间而实现安装。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方案仅通过一次固接操作就完成了对灯板、配光组件和壳体之间的组装工序,无疑能够有效提升补光灯组装的效率,进而达到简化补光灯的组装过程的目的;同时,本申请的补光灯也无需在灯板上开设用于与配光组件实现固接的安装孔,也能够避免补光灯出现漏光。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补光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补光灯组装前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补光灯组装壳体和配光组件后的剖视图;
图4为关于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补光灯组装完毕的剖视图;
图6为关于图5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容置腔、120-出光口、130-子台部、140-避让槽、150-第二承台、160-定位柱、170-第一安装孔、180-限位壁、
200-配光组件、210-主体部、211-配光元件、212-框架、213-第二定位孔、220-弹性臂、221-连接段、222-搭接段、222a-凸出部、
300-灯板、310-第一定位孔、320-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补光灯的组装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补光灯。如图1~图6所示,所公开的补光灯包括壳体100、配光组件200和灯板300。
其中,壳体100是该补光灯的基础构件,其能够为补光灯的其他构件提供安装基础,同时,壳体100也能够为补光灯的其他构件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功能。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00具有与配光组件200相匹配的容置腔110,也即容置腔110能够适配配光组件200的形状和尺寸,如此就能够将配光组件200顺利安装至容置腔110内。
灯板300是补光灯的发光构件,其能够发出光线而实现补光灯的补光功能。灯板300也即光源板,其上设置有光源模组,光源模组可发出光线;光源模组包括发光体,发光体通常可选为LED发光体,LED发光体具有环保、节能、寿命长等优点。同时,本实施例未限制光源模组的具体构型,举例来说,光源模组可选为点光源、光束光源等。
为了使得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能够顺利从壳体100出射,壳体100具有与容置腔110连通的出光口120,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可通过出光口120出射。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投射至配光组件200,由配光组件200对其进行配光处理而对补光灯的光学特性进行调节,发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配光组件200和出光口120而投射至补光灯之外。具体地,配光组件200可对补光灯的光线强度、亮度、光通量、出光角度等光学特性进行调整。
在可选的方案中,配光组件200可以为光路调节组件(例如平面反射镜组、反射棱镜组等),光路调节组件可对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调节,并最终使得光线通过出光口120投射至补光灯之外。
在本实施例中,配光组件200包括主体部210以及连接于主体部210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配光组件200设置于容置腔110中,配光组件200通过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灯板300安装于开口,且灯板300与主体部210相抵接,以使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灯板300与第一承台之间。
具体而言,弹性连接部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当其受到挤压时就会产生变形并向使其变形的结构施加弹性力,即对使其变形的结构施加反向作用力。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灯板300与主体部210相抵接后可继续增大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进而通过主体部210对弹性连接部施加作用力,弹性连接部会逐渐变形而进行储能,并对主体部210施加反向作用力,该反向作用力与灯板300施加主体部210的抵压力方向大致相反,此时,主体部210即可夹持固定在灯板300与第一承台之间,也即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灯板300与第一承台之间。
在通过灯板300持续增大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的过程中,弹性连接部的变形会逐渐增大,且配光组件200会在容置腔110内沿其安装方向逐渐下压,直至主体部210与灯板300在壳体100上的安装面平齐,此时,由于灯板300与壳体100相抵接而无法继续下压配光组件200,灯板300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和弹性连接部对主体部210的反向作用力均增大至上限,进而使得灯板300将配光组件200压紧固定在容置腔110内,也即配光组件200被夹紧在壳体100与灯板300之间,此时,配光组件200无法在容置腔110内发生错位、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灯板300将配光组件200压紧固定的过程中,由于弹性连接部的存在,弹性连接部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变形来避让主体部210,因此能够避免壳体100与主体部210之间、灯板300与主体部210之间产生刚性破坏,进而对补光灯的各部件起到一定的防护功能,延长了补光灯的使用寿命。在可选的方案中,沿配光组件200的高度方向,弹性连接部设置于主体部210的外周面的中部区域。如此设置下,在配光组件200的高度方向上,弹性连接部具有较为充足的变形空间,同时也能够确保配光组件200整体安置在容置腔110中较深的位置,以提升补光灯的结构紧凑性。
在可选的方案中,本实施例的主体部210可以包括多个配光元件211和框架212,多个配光元件211设置于框架212上,弹性连接部设置于框架212的外周面。其中,配光元件211可选为透镜、反光杯等,透镜又可以分为汇聚型透镜或发散型透镜。本实施例未限制配光元件211的具体数量,如图1所示,配光元件211为四个,当然,其也可以为一个、三个等其他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在完成灯板300与壳体100的组装工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配光组件200的固定安装,也即本实施例的补光灯能够通过一次固接操作就实现了对补光灯整体的组装,无疑有效简化了补光灯的组装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未限制灯板300与壳体100的具体固定连接方式,举例来说,灯板300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螺钉、螺栓等)而固定连接于壳体100,或者,二者还可以通过诸如键连接、销连接等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组装;灯板300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不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与壳体100的组装。
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壳体100开设有对角布置的第一安装孔170,灯板300开设有对角布置的第二安装孔320,第一安装孔170和第二安装孔320被配置为在灯板300组装至壳体100上时,第一安装孔170与第二安装孔320一一对应,通过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170和第二安装孔320并螺纹配合,即完成了灯板300与壳体100的固定连接。
由于补光灯的外部壳体100存在缝隙时,其内部的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会通过缝隙出射至补光灯外部,而导致该补光灯存在漏光的问题,这样不仅会增大能耗,漏射的光线可能还会影响到其他配套装置的正常使用。
为了避免本实施例的补光灯出现漏光,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灯板300与壳体100固连时,灯板300被配置为可以在其安装方向上对应覆盖容置腔110,也就是说,灯板300在组装至壳体100的安装过程中,灯板300会扣合在壳体100上对应容置腔110的区域,并将容置腔110完全遮盖,由于配光组件200已经被安装于容置腔110内,此时灯板300与壳体100就相当于构造了一个安装腔室,而配光组件200和光源模组被置于该安装腔室中;由于灯板300在与壳体100固连后,灯板300会与其在壳体100上的安装面紧密贴合,进而使得上述的安装腔室成为一个密封空间,如此情况下,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就难以从灯板300与壳体100之间的连接缝出射,以避免补光灯出现漏光。
在相关技术中,灯板300与配光组件200之间需要通过螺钉实现固接操作,这样就需要在灯板300上对应区域开设安装孔;而在本实施例中,灯板300与配光组件200之间为抵压固定关系,既然二者之间无需通过螺钉实现固接,则灯板300上也无需开设用于实现其与配光组件200固接的安装孔,进而避免补光灯出现漏光。
由上述说明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补光灯中,配光组件200包括主体部210以及连接于主体部210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配光组件200通过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当灯板300安装于开口时,其会与主体部210相抵接而使得弹性连接部与第一承台弹性相抵,如此情况下,配光组件200即可被压紧固定在第一承台与灯板300之间而实现安装。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的补光灯仅通过一次固接操作就完成了对灯板300、配光组件200和壳体100之间的组装工序,无疑能够有效提升补光灯组装的效率,进而达到简化补光灯的组装过程的目的;同时,本申请的补光灯也无需在灯板300上开设用于与配光组件200实现固接的安装孔,也能够避免补光灯出现漏光。
在弹性连接部设置于配光组件200的外周面的情况下,弹性连接部可以有多种构型,当然,第一承台的构型与弹性连接部相关,其可以适应性改变构型而与弹性连接部适配。例如,弹性连接部为沿主体部210的外周面环绕设置的环状弹片,第一承台为设置于容置腔110的内周壁的环状承台。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组件可以包括两个弹性臂220,两个弹性臂220沿主体部210的周向布置;第一承台包括多个子台部130,子台部130与弹性臂220的数量相同;每个弹性臂220均可对应搭接配合于一个子台部130。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每个子台部130会在配光组件200的安装方向上对相应的弹性臂220进行限位,当主体部210因为受压而使得弹性臂220变形时,弹性臂220与子台部130的接触区域可以作为配光组件200的受力点,弹性臂220在变形情况下会对主体部210施加反向驱动力。
更为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弹性臂2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弹性臂220设置于主体部210相背的两侧;子台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子台部130相对设置。如此设置下,由于两个弹性臂220在主体部210上对称布置,两个子台部130在容置腔110内对称布置,在两个弹性臂220对应搭接于两个子台部130上、以及在两个弹性臂220被两个子台部130抵压变形时,两个受力点相对称,如此能够确保配光组件200在压紧固定时均匀受力,进而有效提升其安装稳定性。
在可选的方案中,本实施例的多个子台部沿壳体100的内周壁排布设置,这样能够提升补光灯内部的结构紧凑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承台也可以为与壳体100的内周壁间隔布置的台状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沿子台部的宽度方向,壳体100的内周壁构造有两个限位壁180,两个限位壁180用于与弹性臂220限位配合。如此设置下,两个限位臂能够将弹性臂220限位在子台部,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止配光组件200沿子台部的宽度方向上发生移位的风险,进而对配光组件200的安装可靠性有所提升。
在弹性连接部包括弹性臂220的情况下,弹性臂220依然可以有多种构型,例如,弹性臂220呈平直状延伸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弹性系数与物体的粗细和长度直接相关,也即细长的物体的变形能力强于粗短的物体。为了使得弹性臂220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无疑需要将弹性臂220设置为具有一定的长度尺寸,但是在弹性臂220呈平直状延伸设置时,其长度尺寸过大时会占据容置腔110内较大的空间,这样必然会导致补光灯整体的结构紧凑型降低。
基于此,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臂220可以包括连接段221和搭接段222,连接段221的两端分别连接主体部210和搭接段222的一端,连接段221呈折弯状;弹性臂22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子台部130。
应理解的是,由于连接段221呈弯折状,其可以在相同的空间中通过弯折使得连接段221被设置得更长,进而使得弹性臂220整体具有更大的长度尺寸,这样就能够确保弹性臂220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此种结构在确保灯板300压紧配光组件200时弹性臂220能够顺利变形的前提下,还降低弹性臂220对容置腔110内的空间占位要求,进而提升了补光灯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和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段221可以朝向配光组件200的第一侧折弯,第一侧为配光组件200与灯板300相抵接的一侧。如此设置下,在将配光组件200安装至容置腔110内时,搭接段222相较于连接段221更靠近容置腔110的槽口,这样就避免了连接段221设置在靠近容置腔110的槽口一侧而对灯板300的安装造成干涉,同时这样设置还使得连接段221充分利用了容置腔110的槽内空间,进一步地提升了补光灯内部的结构紧凑性。
为了避免弯折状的连接段221与容置腔110的内周壁出现干涉,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容置腔110的内周壁可以设置有避让槽140,沿开口的轴线方向,避让槽140位于子台部130之下,避让槽140用于避让连接段221。如此设置下,当弹性臂220通过搭接段222顺利搭接配合于子台部130时,连接段221可容置于避让槽140内,而避免连接段221与容置腔110的内周壁接触干涉而受损。需要说明的是,避让槽140能够为连接段221提供容置空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避让槽140能够为弹性臂220中的弯折部分提供容置空间,避让槽140的尺寸空间可根据连接段221的弯折情况来适应性调节。本实施例未限制灯板300在壳体100上的安装面的具体位置,例如灯板300可以叠置于壳体100的外表面,此种结构会导致补光灯的外观特性不佳。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开口的形状与灯板300的边缘轮廓相匹配,壳体100的内周壁在开口处设置有第二承台150,灯板300可安装于第二承台150;在安装灯板300之前,沿开口的轴线方向,主体部210高于第二承台150;在安装灯板300之后,沿开口的轴线方向,灯板300将主体部210抵压至与第二承台150齐平,或者低于第二承台150。
应理解的是,第二承台150可作为灯板300的安装支撑基础,并在灯板300的安装方向上对其进行限位,也就是说,在该种结构布局中,第二承台150即是灯板300在壳体100上的安装面,由于在安装灯板300之间,沿开口的轴线方向,主体部210被配置为高于第二承台150,如此情况下,在安装灯板300的过程中,灯板300就需要向主体部210施加抵压力,其才能够安装至第二承台150,这也就使得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第一承台与灯板300之间(具体可参见前述内容)。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承台150对灯板300的限位,能够避免灯板300对主体部210无限制地抵压,进而避免对弹性连接部在过大的驱动作用下而过量变形。为了使得主体部210被抵压至预设位置,灯板300上还可以设置有外延连接部,并通过外延连接部将主体部210抵压至低于第二承台150。
与此同时,在将灯板300安装至壳体100时,灯板300可安置在容置腔110的开口内,且灯板300可以完全填补容置腔110的开口,避免灯板300的边缘与容置腔110的开口之间存在间隙,这样无疑能够防止补光灯出现漏光。
进一步地,沿开口的轴线方向,本实施例的灯板300的外表面可以低于壳体100的外表面。如此设置下,即便灯板300在容置腔110内与壳体100之间存在漏光,漏射光线也会在灯板300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经过多次反射,这样必然会增加漏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增大漏射光线的耗损,进而减弱了漏射光线对安装有该补光灯的安装在容置腔110中其他结构(例如拍摄镜头等)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大部分漏射光线最后是被壳体100的内壁所反射,这样会使得大部分漏射光线朝向灯板300所在的区域汇聚,而避免了大量的漏射光线朝向补光灯的外围区域散射,进一步地减弱了漏射光线对安装有该补光灯的安装在容置腔110中其他结构的负面影响。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灯板300与壳体100的外表面可以平齐设置,即是指灯板300背离配光组件200的端面与壳体100的外表面平齐设置,如此能够确保补光灯的外表面具有较优的平整度,而提升补光灯的外观特性。同时,由于灯板300完全设置在容置腔110内,也就是说,灯板300相当于嵌设在壳体100内,相较于灯板300叠置在壳体100上的实施方式,此种结构无疑能够优化补光灯的外部轮廓,而减少补光灯的空间占位,更进一步地提升了补光灯的结构紧凑性。
为了使得配光元件211能够与光源模组一一对准,在补光灯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对灯板300和配光元件211进行定位,相关技术需要在配光元件211上构造定位柱160,而在灯板300上构成贯通的定位孔,定位柱160与定位孔插接配合时可以实现配光元件211和灯板300定位配合。但是,在许多配光组件200中,构造于框架212上的定位柱160也是导光材料制成,补光灯内部的光线会由定位柱160传播至定位孔中,并通过定位孔而传播至补光灯外部,此种情况下,即便灯板300压紧固定在壳体100上、且灯板300与壳体100之间不存在间隙(即采用前述灯板300沿其安装方向对应覆盖容置腔110的实施方式),光线依然可以从定位柱160和定位孔的传播路径传播至补光灯外部,进而存在漏光问题。
基于此,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在灯板300与壳体100中,一者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柱160,另一者可以设置有与定位柱160数量相同的第一定位孔310,主体部210可以设置有与定位柱160数量相同的第二定位孔213,定位柱160可穿过第一定位孔310和第二定位孔213而定位配合,以使灯板300的光源模组与配光组件对应设置。
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未限制定位柱160和第一定位孔310的具体设置位置,如图1所示,定位柱160设置于壳体100上,而第一定位孔310设置于灯板300上;当然,定位柱160也可以设置于灯板300上,相应地,第一定位孔310设置于壳体100上。为了便于后续行文,以定位柱160设置于壳体100上、而第一定位孔310设置于灯板300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由于本实施例的主体部210仅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13用于定位,而不会如相关技术中设置定位柱160,而定位柱160设置于壳体100上,这样无疑就能够采用非导光材料来制成定位柱160,而避免光线被导入至定位柱160中;如此情况下,即便定位柱160穿过灯板300上的第一定位孔310,定位柱160也不会将补光灯内部的光线导入至第一定位孔310中,进而避免了出现漏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60与第一定位孔310和第二定位孔213的数量均相同,定位柱160与第一定位孔310和第二定位孔213均一一对应;以三点定面的原理为依据,只要定位柱16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就能够对配光组件200和灯板300的平面自由度进行限制,同时由于灯板300和配光组件200在其安装方向上均会受到邻近部件的限制,进而实现对灯板300和配光组件200在三维空间上的自由度的限制,最终确保光源模组能够与配光组件200对应设置,也即每个光源模组均与一个配光元件211对应设置。
为了提升定位柱160、第一定位孔310和第二定位孔213的定位导向作用的均衡性,它们可以在各自所在的部件上均匀布设;以定位柱160、第一定位孔310和第二定位孔213的数量均为两个来说,它们均可以采用对角布设的方式来进行结构布局。
在具体组装的过程中,定位柱160在与第一定位孔310插接配合时,定位柱160和第一定位孔310之间会存在相互的导向定位作用,以使得壳体100与灯板300实现准确地安装;然后,由于定位柱160还与第二定位孔213插接配合,定位柱160会对第二定位孔213产生导向定位作用,就使得配光组件200在壳体100与灯板300之间准确安装,进而确保配光组件200与灯板300上的光源模组对应设置。
在可选的方案中,配光组件200为一体式透镜组件,主体部210和弹性连接部均为导光结构件。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配光组件200内,其配光元件211和框架212是一体成型的,也即透镜组件整体均由导光材料制成,如此情况下,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会在配光元件211和框架212内部中传播,以对光线进行更深入、更长久的配光处理,进而实现更优秀的配光效果;当然,一体式透镜组件也更便于实现拆装。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机的配光组件200,其包括主体部210,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两个弹性臂220,通过在主体部210的两侧弯曲形成;两个定位部(例如第二定位孔213),布置在两个弹性臂220所在的两侧,且定位部的纵向位置高于弹性臂220的纵向位置;配光组件200通过定位部与摄像机的机壳定位配合;多个配光元件211,布置为附接至内凹腔;其中,弹性臂220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222a,弹性臂220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第一承台设置于机壳的容置腔110内,以使配光组件200被定位附接至容置腔110时,弹性臂220与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由此在灯板300被布置为朝向内凹腔而与机壳紧固时,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机壳。
具体而言,主体部210的内凹腔为配光元件211提供了安装空间,进而提升了配光组件200的结构紧凑性;定位部的类型有多种,例如定位孔结构或定位柱结构。配光组件200可以通过两个弹性臂220而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弹性臂220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当其受到挤压时就会产生变形并向使其变形的结构施加弹性力,即对使其变形的结构施加反向作用力;在弹性臂220的自由端与第一承台接触时,本实施例的凸出部222a会首先变形,进而提升整个弹性臂220的变形的灵敏度。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灯板300与主体部210相抵接后可继续增大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进而通过主体部210对弹性臂220施加作用力,弹性臂220会逐渐变形而进行储能,并对主体部210施加反向作用力,该反向作用力与灯板300施加主体部210的抵压力方向大致相反,此时,主体部210即可夹持固定在灯板300与第一承台之间,也即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灯板300与第一承台之间。
在通过灯板300持续增大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的过程中,弹性臂220的变形会逐渐增大,且配光组件200会在容置腔110内沿其安装方向逐渐下压,直至主体部210与灯板300在机壳上的安装面平齐,此时,由于灯板300与机壳相抵接而无法继续下压配光组件200,灯板300对主体部210的抵压力和弹性臂220对主体部210的反向作用力均增大至上限,进而使得灯板300将配光组件200压紧固定在容置腔110内,也即配光组件200被夹紧在机壳与灯板300之间,此时,配光组件200无法在容置腔110内发生错位、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灯板300将配光组件200压紧固定的过程中,由于弹性臂220的存在,弹性臂220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变形来避让主体部210,因此能够避免机壳与主体部210之间、灯板300与主体部210之间产生刚性破坏,进而对补光灯的各部件起到一定的防护功能,延长了补光灯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纵向是指附图中的安装方向,其并不是特指竖直方向,同时,水平方向是指与安装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内的方向,而不是特指水平面内的方向。本实施例的纵向与水平方向根据本申请中所列结构在不同摆放姿态需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可选的方案中,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臂220与第一承台被限定为:在弹性臂220由第一承台支撑时,配光组件200的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高于机壳的容置腔110开口所在的端面。具体而言,在安装灯板300的过程中,灯板300需要安装至容置腔110的开口处,由于配光组件200的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高于机壳的容置腔110开口所在的端面(相当于灯板300的安装面),则使得灯板300必须要对主体施加抵压力才能够安装到位;同时,在灯板300沿安装方向逐渐下压的过程中,弹性臂220因为受到第一承台的限位作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对主体部210施加反向作用力,进而使得主体部210被夹紧固定在第一承台和灯板300之间,也即配光组件200整体被压紧固定在第一承台和灯板300之间。
在可选的方案中,如4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臂220包括沿着主体部210延伸且具有L形状的连接段221和沿着连接段221水平延伸的搭接段222,凸出部222a设置在连接段221。应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下,连接段221即呈折弯状,这样既能够提高弹性臂220的结构紧凑性,又提升了弹性臂220的变形能力;水平延伸的搭接段222更便于实现在第一承台上的搭接配合。
在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定位部设置在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应理解的是,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即是灯板300的安装面,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当灯板300安装到位后,就能够使得定位部与灯板300相邻近,这样更便于实现灯板300、配光组件200和机壳三者之间的定位配合关系。
在可选的方案中,本实施例的主体部210、弹性臂220和定位部为一体式组件,也即配光组件为一体式配光组件,如此能够便于配光组件200实现更为快捷的拆装。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摄像机,其包括:机壳,具有容置腔110和开口,容置腔110与开口连通,容置腔110内设置有第一承台;配光组件200,配光组件200包括:主体部210,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两个弹性臂220,通过在主体部210的两侧弯曲形成,其中弹性臂220的高度不超过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多个配光元件211,布置为附接至内凹腔;呈平板状的灯板300;其中,弹性臂220的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222a,弹性臂220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以使在配光组件200定位附接至容置腔110时,弹性臂220的凸出部222a与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使得在灯板300经由螺钉紧固而布置在开口处,配光组件200被压紧固定在机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补光灯的壳体100可以是摄像机的机壳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如此情况下,补光灯即为摄像机的内置补光灯,这样能够提升摄像机的结构紧凑性;在该实施方式中,机壳的容置腔110与壳体100的容置腔110是同一个结构,机壳的开口与壳体100的开口也是同一个结构。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补光灯的壳体100与摄像机的机壳为分体式设计,此时,补光灯即可以为摄像机的内置补光灯,也可以为外置补光灯。
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的有益效果结合前述的配光组件200相关内容可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补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配光组件和灯板,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腔和开口,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承台;
所述配光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弹性连接部,所述配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配光组件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搭接配合于所述第一承台;
所述灯板安装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灯板与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以使所述配光组件沿所述配光组件的安装方向可移动,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承台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部包括多个弹性臂,所述多个弹性臂沿所述主体部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承台包括多个子台部,所述子台部与所述弹性臂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弹性臂均可对应搭接配合于一个所述子台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子台部的宽度方向,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构造有两个限位壁,所述两个限位壁用于与所述弹性臂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包括连接段和搭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搭接段的一端,所述连接段呈折弯状;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所述子台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配光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弹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中部区域。
6.一种用于摄像机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组件包括:
主体部,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
两个弹性臂,通过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弯曲形成;
两个定位部,布置在所述两个弹性臂所在的两侧,且所述定位部的纵向位置高于所述弹性臂的纵向位置;所述配光组件通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摄像机的机壳定位配合;
多个配光元件,布置为附接至所述内凹腔;
其中,所述弹性臂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第一承台,所述第一承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容置腔内,以使所述配光组件被定位附接至所述容置腔时,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由此在灯板被布置为朝向所述内凹腔而与所述机壳紧固时,使所述配光组件沿所述配光组件的安装方向可移动,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机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一承台被限定为:在所述弹性臂由所述第一承台支撑时,所述配光组件的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高于所述机壳的容置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包括沿着所述主体部延伸且具有L形状的连接段和沿着所述连接段水平延伸的搭接段,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10.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容置腔和开口,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承台;
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
主体部,具有内部延伸的内凹腔;
两个弹性臂,通过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弯曲形成,其中所述弹性臂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内凹腔开口所在的端面;
多个配光元件,布置为附接至所述内凹腔;
呈平板状的灯板;
其中,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具有纵向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可搭接配合于所述第一承台,以使在所述配光组件定位附接至所述容置腔时,所述弹性臂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承台构成纵向的弹性力,使得在所述灯板经由螺钉紧固而布置在所述开口处,使所述配光组件沿所述配光组件的安装方向可移动,并被压紧固定在所述机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4947.7A CN113596307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4947.7A CN113596307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6307A CN113596307A (zh) | 2021-11-02 |
CN113596307B true CN113596307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8251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64947.7A Active CN113596307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9630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10288B2 (ja) * | 2010-10-29 | 2015-11-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照明器具 |
DE202011051094U1 (de) * | 2011-08-25 | 2012-11-28 | Zumtobel Lighting Gmbh | Leuchteneinheit für eine Leuchte, sowie Leuchte |
CN202769339U (zh) * | 2012-07-20 | 2013-03-06 | 晨怡(浙江)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组装的led灯 |
DE102019129638A1 (de) * | 2019-11-04 | 2021-05-06 | Bjb Gmbh & Co. Kg | Leuchtenbauteil zur Abdeckung einer Lichtquelle |
CN210891224U (zh) * | 2019-12-09 | 2020-06-30 |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 灯具 |
CN113132575B (zh) * | 2019-12-31 | 2022-07-12 |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补光灯组件及摄像机 |
-
2021
- 2021-07-29 CN CN202110864947.7A patent/CN11359630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6307A (zh)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029900B2 (ja) | 面光源装置 | |
TWI223702B (en) | Panel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RU2505743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 |
EP2648024B1 (en) |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2354014B (zh) | 具支撑肋的导光板与使用其的显示模块 | |
KR100814550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WO2004111531A1 (ja) |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0321554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047279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유닛 및 휴대용 단말기 | |
CN100483209C (zh) | 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18180844A1 (ja) | 面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KR100290775B1 (ko) | 액정표시소자의 몰드 프레임 없는 백 라이트 유니트 | |
KR20020071459A (ko) | 램프 유닛, 도광판,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조립 방법 | |
CN113596307B (zh) | 补光灯、摄像机及其配光组件 | |
JP4592086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KR20000035386A (ko) | 사이드라이트형 면광원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
CN216596726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H10104619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KR101502047B1 (ko) | 엘이디 평판조명모듈 | |
KR100301458B1 (ko) | 반사형 액정표시소자 | |
KR101683586B1 (ko) | 조명 모듈 결합용 접속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 |
JP3181217B2 (ja) | Led光源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 |
JP2009093814A (ja) | バックライト機構 | |
KR101961821B1 (ko) | 도광판이 프레임의 후면 방향으로 결합되는 조명기기 | |
KR20030034407A (ko) | 램프 하우징 어셈블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