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6726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6726U
CN216596726U CN202122553180.4U CN202122553180U CN216596726U CN 216596726 U CN216596726 U CN 216596726U CN 202122553180 U CN202122553180 U CN 202122553180U CN 216596726 U CN216596726 U CN 216596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531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彰庆
张政德
李育儒
侯佩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531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6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6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6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其具有第一限位块,该第一限位块具有第一导引斜面;第二框架:其设于该导光板的上方,且具有第二限位块,该第二限位块具有第二导引斜面,该第二导引斜面对应配合于该第一导引斜面而互相导引组装结合,当下压组装该第二框架时,该第二限位块向下位移,使该第一导引斜面和该第二导引斜面迫使该第一限位块位移,直至该第一限位块和该第二限位块紧密接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可利用设置在导光板与框架上的限位块斜面,来使导光板与框架经由相互配合的斜面造型即可达到限位效果,而无须额外部材,从而达成减少额外部材使用、降低成本、降低组装工时的功效。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技术,特别是涉及具有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的限位机构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的设计趋势由以往的体积庞大、厚重的外型朝薄型化以及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渐渐趋向窄边框的设计,使得显示装置整体的体积缩小且在相同尺寸的显示装置下所能看到的显示画面的面积更大,视觉效果更好。
以现行车载显示装置而言,在背光模组的导光板限位结构中,导光板的入光侧经由定位脚承靠于光源模组的电路板上来进行组装定位,而在与入光侧相对的反入光侧,须放置预压缩的弹性橡胶体,进行组装限位。如此,在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组装制程中,需额外追加部材(弹性橡胶体) 来进行限位固定,且背光模组的框架内也必须预留弹性橡胶体的置放空间,因此,这此种导光板限位机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窄边框的趋势。
综上所述,现行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的限位固定结构中,都需要设置额外部材来进行限位,并且需追加多个前置工站来进行配合组装,这不仅影响组装工时,也会增加制作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新型设计架构,其利用设置在导光板与框架上的斜面结构,使导光板与框架经由相互配合的斜面造型即可达到限位效果而无须额外部材,从而达到简化组装工序与缩短工时的功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第一框架,其包含底板;导光板,其具有入光面、连接于该入光面的出光面、及第一限位块,该导光板设置在该底板上,该第一限位块设置于该出光面上,该第一限位块具有第一导引斜面;光源模组,其包含电路板及依序排列设置在该电路板上的多个光源,且该多个光源邻设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第二框架,其具有顶壁及第二限位块,该顶壁设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的上方,该第二限位块设置于该顶壁的底面上,该第二限位块具有第二导引斜面,该第二导引斜面对应配合于该第一导引斜面而互相导引组装结合。
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一限位块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一固定端与第一前端,该第一固定端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上,且该第一固定端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前端的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二限位块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二固定端与第二前端,该第二固定端位于该第二框架的该顶壁上,且该第二固定端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前端的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一导引斜面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第二导引斜面设有对应于该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
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一框架还包含至少一个内侧壁,该内侧壁由该底板向上延伸,且该内侧壁与该底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该第二框架还包含至少一个外侧壁,该外侧壁由该顶壁向下延伸,且该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互相结合。
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二框架的该顶壁在该第二限位块旁设有开口,该开口用以容设该第一限位块的该第一前端。
作为优选方式,在该第二框架的该顶壁的开口内,该第一限位块的该第一前端的顶面低于该第二框架的该顶壁的表面。
作为优选方式,该顶壁的该开口具有开放端及底端,该开放端面向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且该开放端的宽度大于该底端的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该背光模组更包含至少一个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设在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的上方,该光学膜片具有限位开口,该限位开口容设互相结合的该第一限位块和该第二限位块。
作为优选方式,该顶壁在该第二限位块旁设有至少一个压固部,该压固部的前端面抵接该光学膜片。
作为优选方式,该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定位块,且该光学膜片具有对应于该定位块的定位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述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其邻设于前述背光模组的上方。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设置在导光板与框架上的限位块斜面,使导光板与框架经由相互配合的斜面造型即可达到限位效果而无须额外部材。而且,光学膜片设有用于容设互相结合的限位块的限位开口,再借助前述导光板组装时所产生的位移,可缩减光学膜片与框架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经由相同结构进行限位,从而减少额外部材使用,降低成本,且利用此结构进行组装限位,可达到降低组装工时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与框架尚未完成组装限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与框架已完成组装限位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其中,附图主要为简化示意图,其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附图中仅标示了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元件,且所显示的元件并非以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规格尺寸实为一种选择性设计,且其元件布局形态有可能更为复杂。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参考了附图,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据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等,仅参考了附图中的方向。因此,所使用的方向用语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另外,在说明书中,除非明确地描述为相反的,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述元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请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其分别为背光模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导光板的局部示意图、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与框架未完成组装限位及已完成组装限位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揭露了背光模组100,其包含:第一框架110、导光板200、光源模组300、以及第二框架500。其中,第一框架110包含底板120;导光板200具有入光面210、连接于入光面210的出光面220、及第一限位块230,导光板200设置在底板120 上,且第一限位块230设置于出光面220上,第一限位块230具有第一导引斜面231;光源模组300包含电路板310及依序排列设置在电路板310 上的多个光源320,光源320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且光源320邻设于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第二框架500具有顶壁510及第二限位块520,顶壁510设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上方,第二限位块520设置于顶壁510的底面511上,第二限位块520具有第二导引斜面521,第二导引斜面521对应配合于第一导引斜面231而互相导引组装结合。
利用分别设置在导光板200与第二框架500上的第一限位块230和第二限位块520的相互配合的斜面造型,可使当下压组装第二框架500时,第二限位块520向下位移,第二限位块520的斜面会迫使第一限位块230 向左侧位移,而使两个限位块紧密接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仍要采用额外部材(例如弹性橡胶体或胶带)进行限位固定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背光模组100,在组装时无须额外部材即可达到限位效果,从而可达到降低成本、简化组装工序与缩短工时的功效。因此,上述结构设计不仅可以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可以符合目前车载机种的设计趋势。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处另外设计有朝向光源模组300突出的定位脚201,但本实施例并不此为限。定位脚201可以压抵在光源模组300的电路板310上,以使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与光源模组300的电路板310之间保留出间距,以避免因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直接压抵光源320而造成的光源320容易毁损的问题。
在应用实施中,背光模组100包括反射片250,反射片250设置于导光板200的下方,用以增加这些光源320发出的光线被反射至出光面 220,从而确保导光板200的出光效果。
在应用实施中,第一限位块230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一固定端232以及由第一固定端232向上延伸的第一前端233,第一固定端232位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上,且第一固定端232的宽度大于第一前端233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块230的剖面为直角梯形,且非直角的腰形形成第一导引斜面231。
相同地,第二限位块520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二固定端522以及由第二固定端522向下延伸的第二前端523,第二固定端522位于第二框架 500的顶壁510上,且第二固定端522的宽度大于第二前端523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520的剖面为直角梯形,且非直角的腰形成第二导引斜面521。
更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块230的第一导引斜面231设有第一结合部 234,第二限位块520的第二导引斜面521设有对应于第一结合部234的第二结合部524,借由第一结合部234与第二结合部524的嵌合卡固,可增加第一限位块230与第二限位块520之间的结合紧密度。如图2至图3中所示,第一结合部234为凸条,第二结合部524为对应的凹槽;在应用中,第一结合部234可以为凹槽,第二结合部524为对应的凸条。
在应用实施中,第二框架500的顶壁510在第二限位块520旁设有开口540,当第一限位块230与第二限位块530互相导引而组装结合时,开口540用以容设第一限位块230的第一前端233。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框架500的顶壁510的开口540内,第一限位块230的第一前端233的顶面低于第二框架500的顶壁510的表面。
较佳地,在应用实施中,顶壁510的开口540具有开放端541及底端 542,开放端541面向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且开放端541的宽度大于底端542的宽度,这对应于前述第一限位块230的梯形体形状,当第二框架500下压组装时,第二框架500的顶璧510可更紧密地包覆第一限位块 230的第一前端233,以增加第二框架500与导光板200之间的限位效果。底端542可以是封闭状而使开口540呈现为盲孔形态,或如图3所示,底端542可以是开放状而使开口540呈现为穿孔形态,因此,底端542的形态并不应以图3揭露的示例为限。
在应用实施中,第一框架110还包含至少一个内侧壁130,内侧壁 130由底板120的侧边向上延伸,且内侧壁130与底板1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40,容置空间140用以容设前述导光板200、光源模组300等元件;第二框架500还包含至少一个外侧壁530,外侧壁530由顶壁510向下延伸,且当第二框架500下压组装时,外侧壁530与内侧壁130互相结合,如图3和图4所示,外侧壁530紧密环绕于内侧壁130。
在应用实施中,背光模组100更包含至少一个光学膜片400,光学膜片400设置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的上方,且设置于第一框架110的容置空间140内。光学膜片400具有限位开口410,限位开口410可设置为容设互相结合的第一限位块230和第二限位块520。
在应用实施中,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上设有定位块240,且光学膜片400具有对应于定位块240的定位缺口420,其用以当光学膜片400 置放于导光板200上方时,进行组装置放的基本定位。
由此,当下压组装第二框架500时,第二限位块520向下位移,斜面会迫使导光板200的第一限位块230向左侧位移,此时,因为导光板200 的定位块240组装于光学膜片400的定位缺口420中,所以导光板200向左侧位移时就会带动光学膜片400一起向左侧位移,直到两个限位块 (230、520)紧密接合(如图3与图4所示)时,导光板200就会将光学膜片400带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从而缩减了光学膜片400与第一框架 110的内侧壁130之间的间隙。
较佳地,在应用实施中,第二框架500的顶壁510在第二限位块520 旁设有至少一个压固部550与551,如图3及图4所示,压固部550位于设于第二限位块520一边的开口540旁,压固部551位于第二限位块520 的另一边。由此,当下压组装第二框架500而使第二限位块520向下位移,以迫使第一限位块230向左侧位移,直至两个限位块紧密接合时,压固部550与551的前端面将抵接光学膜片400,由此可增加光学膜片400 的限位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700包含显示面板600及前述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700设于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20上方,即显示面板700设于背光模组100的上方。
上述揭示的实施形态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特点及其功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形态进行修饰与改变。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而完成的等效改变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0:背光模组
110:第一框架
120:底板
130:内侧壁
140:容置空间
200:导光板
201:定位脚
210:入光面
220:出光面
230:第一限位块
231:第一导引斜面
232:第一固定端
233:第一前端
234:第一结合部
240:定位块
250:反射片
300:光源模组
310:电路板
320:光源
400:光学膜片
410:限位开口
420:定位缺口
500:第二框架
510:顶壁
511:底面
520:第二限位块
521:第二导引斜面
522:第二固定端
523:第二前端
524:第二结合部
530:外侧壁
540:开口
541:开放端
542:底端
550、551:压固部
600:显示面板
700:显示装置。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框架,其包含底板;
导光板,其具有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及第一限位块,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具有第一导引斜面;
光源模组,其包含电路板及依序排列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多个光源,且所述多个光源邻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
第二框架,其具有顶壁及第二限位块,所述顶壁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块设置于所述顶壁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限位块具有第二导引斜面,所述第二导引斜面对应配合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而互相导引组装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一固定端与第一前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上,且所述第一固定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前端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为梯形体,并具有第二固定端与第二前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位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顶壁上,且所述第二固定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前端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设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导引斜面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还包含至少一个内侧壁,所述内侧壁由所述底板向上延伸,且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框架还包含至少一个外侧壁,所述外侧壁由所述顶壁向下延伸,且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互相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顶壁在所述第二限位块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以容设所述第一限位块的所述第一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壁的开口内,所述第一限位块的所述第一前端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顶壁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的所述开口具有开放端及底端,所述开放端面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且所述开放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底端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至少一个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上方,所述光学膜片具有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容设互相结合的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在所述第二限位块旁设有至少一个压固部,所述压固部的前端面抵接所述光学膜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有定位块,且所述光学膜片具有对应于所述定位块的定位缺口。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
液晶面板,其邻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上方。
CN202122553180.4U 2021-10-22 2021-10-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596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3180.4U CN216596726U (zh) 2021-10-22 2021-10-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3180.4U CN216596726U (zh) 2021-10-22 2021-10-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6726U true CN216596726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0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53180.4U Active CN216596726U (zh) 2021-10-22 2021-10-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67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336A1 (zh) * 2022-06-08 2023-12-1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可导引定位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336A1 (zh) * 2022-06-08 2023-12-1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可导引定位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01014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558166B1 (ko) 광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0648768B1 (ko) 전기 광학장치 및 전자기기
WO201403448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1684908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203386162U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201100809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1659672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0625552B1 (ko) 구성요소의 개수를 감축한 lcd 디바이스
KR101630342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KR100940334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CN212749474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06988843U (zh) 面状照明装置和基板
CN104375232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13963975A (zh) 背光模块及发光键盘
JP2005077755A (ja) フレームケース
CN116013150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H10104619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2015000255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field of the invention
US8161628B2 (en) Assembling device with complementary receiving members and manufacturing combination incorporating same
WO2023065348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692075A (zh) 背光模块
TWI783747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1595468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911959B2 (ja) 携帯型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