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251B -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251B
CN113574251B CN202080020639.XA CN202080020639A CN113574251B CN 113574251 B CN113574251 B CN 113574251B CN 202080020639 A CN202080020639 A CN 202080020639A CN 113574251 B CN113574251 B CN 113574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uclidean
rotating body
driving
driven
plane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06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251A (zh
Inventor
大坪诚
友松健一
山本修平
高桥弘树
木野内惣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74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5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bevel or epicyclic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 F16H35/008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for variation of rotational phase relationship, e.g.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5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mak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oscillate, e.g. non-homokinetic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301/00Using particular mater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10/00Arrangements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 in relation with valve gears
    • F01L2810/03Reducing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10/00Arrangements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 in relation with valve gears
    • F01L2810/04Reduc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01L2820/032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radial displacement, e.g. Oldham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2001/32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comprising a carrier with linear guiding means guiding at least one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ch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驱动侧旋转体(20)与曲柄轴连动地旋转。从动侧旋转体(30)绕旋转中心线(Cr1)与凸轮轴一体地旋转。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30)上。行星旋转体(50)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并且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行星齿轮部(51)。欧氏联轴器(60)具有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20)上的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上的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及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63)。在设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中的行星旋转体(50)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的情况下,满足θ2<θ1的关系。

Description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3月1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048883号,在此援引其记载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作为使与内燃机的曲柄轴连动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和与凸轮轴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相对旋转的部件而使用欧氏联轴器(十字头联轴器、OldhamCoupling)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具备: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的内齿齿轮部、与内齿齿轮部啮合的行星旋转体、及欧氏联轴器。欧氏联轴器具有: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上的从动欧氏凸缘部(Oldham flange)、形成在行星旋转体上的驱动欧氏凸缘部、以及使从动欧氏凸缘部和驱动欧氏凸缘部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445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将行星旋转体向径向外侧施力而向内齿齿轮部推压。由此,将内齿齿轮部与行星旋转体的啮合部的余隙填满,实现了在内齿齿轮部和行星旋转体一边啮合一边旋转时发生的冲击力及后冲音(Backlashsound)等的噪声的减小。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由于施力部件,不能将欧氏联轴器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内的余隙填充,所以有可能从欧氏联轴器发生噪声。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欧氏联轴器发生噪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本公开是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对于通过来自内燃机的曲柄轴的转矩传递而凸轮轴开闭的阀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内齿齿轮部、行星旋转体和欧氏联轴器。
驱动侧旋转体,绕与凸轮轴同轴的旋转中心线与曲柄轴连动地旋转。从动侧旋转体绕旋转中心线与凸轮轴一体地旋转。内齿齿轮部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及驱动侧旋转体的一方。行星旋转体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线偏心并且与内齿齿轮部啮合的行星齿轮部。欧氏联轴器具有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及驱动侧旋转体的另一方上的从动欧氏凸缘部、形成在行星旋转体上的驱动欧氏凸缘部以及使从动欧氏凸缘部和驱动欧氏凸缘部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
当设行星旋转体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欧氏联轴器内的余隙中的行星旋转体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时,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在行星旋转体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倾斜到最大的倾斜量即θ1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将欧氏联轴器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内的余隙填充。由此,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工作时,能够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的噪声的发生。
附图说明
通过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下述详细的描述,关于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明确。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行星旋转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欧氏中间体的图。
图17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欧氏中间体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欧氏中间体的图。
图20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欧氏中间体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2是将图21从箭头XXII方向观察的图。
图23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从动欧氏凸缘部附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多个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另外,对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此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起到相同或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在例如作为车辆的内燃机的发动机1中被设置在从曲柄轴2到凸轮轴3的转矩传递路径中。凸轮轴3将作为发动机1的阀的进气阀4或排气阀5开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调整进气阀4的气门正时。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被致动器80驱动。致动器80例如是无电刷马达等的电动马达,具有壳体81及控制轴82。壳体81将控制轴82旋转自如地支承。致动器80被未图示的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动作。电子控制单元例如由驱动器及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控制向致动器80的通电从而将控制轴82旋转驱动。
如图1、图2所示,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具备: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内齿齿轮部40、行星旋转体50、欧氏联轴器60、偏心轴部70、轴承11、轴承12、施力部件13等。
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旋转体筒部21、旋转体板部22、卡合部23。旋转体筒部21被形成为有底筒状。旋转体板部22被形成为环状的板状,以一方的面抵接在旋转体筒部21的与底部相反侧的端部的方式而设置。旋转体筒部21和旋转体板部22通过螺栓7被一体地组装。卡合部23例如是齿轮,以环状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外周壁上。
在曲柄轴2和卡合部23上卷挂着环状传递部件6。环状传递部件6例如是环状的链,将曲柄轴2的转矩向卡合部23传递。由此,驱动侧旋转体20绕与凸轮轴3同轴的旋转中心线Cr1与曲柄轴2连动地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30被形成为有底筒状。从动侧旋转体30以与凸轮轴3同轴的方式通过螺栓8被固定于凸轮轴3。由此,从动侧旋转体30绕旋转中心线Cr1与凸轮轴3一体地旋转。
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一方的从动侧旋转体30。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内周壁。
行星旋转体50具有旋转体主体500、行星齿轮部51、缺口部52、突出部53等。
如图3所示,旋转体主体500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行星齿轮部51以环状形成在旋转体主体500的外周壁上。缺口部52以从旋转体主体500的一方的端部向另一方的端部侧剪切的方式而形成。缺口部52在旋转体主体50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6个。由此,在6个缺口部52之间形成有6个突出部53。
如图1、图2所示,行星齿轮部51以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并且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方式而设置。这里,在行星齿轮部51与内齿齿轮部40之间形成啮合部41。
欧氏联轴器60具有从动欧氏凸缘部61、驱动欧氏凸缘部62、欧氏中间体63。
如图1、图2所示,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另一方的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欧氏凸缘部61以从与旋转体筒部21的底部相反侧的端部向底部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旋转体筒部21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2个。即,从动欧氏凸缘部61以中间夹着旋转中心线Cr1对置的方式而形成。
如图2、图3所示,驱动欧氏凸缘部62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上。驱动欧氏凸缘部62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的6个突出部53中的夹着旋转体主体500的轴而对置的2个突出部53的各自上。
欧氏中间体63具有欧氏主体630、欧氏凸部631、欧氏凹部632。欧氏主体630被形成为环状的板状。
欧氏凸部631以从欧氏主体630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欧氏凸部631在欧氏主体63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两个。即,欧氏凸部631以中间夹着欧氏主体630的轴而对置的方式形成。
欧氏凹部632以从欧氏主体630的内缘部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欧氏凹部632在欧氏主体63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2个。即,欧氏凹部632以中间夹着欧氏主体630的轴而对置的方式形成。这里,欧氏凸部631及欧氏凹部632以连结2个欧氏凸部631的中心的直线与连结2个欧氏凹部632的中心的直线正交的方式而形成。
如图2所示,欧氏中间体63以欧氏凹部632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卡合、欧氏凸部631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卡合的方式而设置。
这里,欧氏中间体63能够相对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当欧氏中间体63相对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时,欧氏凹部632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滑动。
此外,欧氏中间体63能够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第2方向上相对移动。这里,第2方向是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当欧氏中间体63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第2方向上相对移动时,欧氏凸部631和从动欧氏凸缘部61滑动。
通过上述结构,欧氏中间体63能够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
偏心轴部70被形成为筒状。偏心轴部70以位于旋转体板部22的内侧、欧氏中间体63的内侧、从动侧旋转体30的内侧的方式而设置。
轴承11例如是环状的球轴承,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与旋转体板部22的内周壁之间。轴承12例如是环状的球轴承,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与行星旋转体50的内周壁之间。
轴承11将偏心轴部70可旋转地支承。轴承12将行星旋转体50可旋转地支承。
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的方式而形成。即,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偏心中心线Ce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偏心中心线Ce1从旋转中心线Cr1向偏心方向离开且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平行。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Cr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
如果偏心轴部70绕旋转中心线Cr1旋转,则行星旋转体50在行星齿轮部51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状态下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此时,欧氏中间体63一边相对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一边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第2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欧氏中间体63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结果,驱动侧旋转体20和从动侧旋转体30的旋转相位变化。
施力部件13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处外周壁偏心的一侧。施力部件13经由轴承12将行星旋转体50向径向外侧、即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施力。施力部件13在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上将行星齿轮部51推压在内齿齿轮部40上。由此,能够将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旋转体50的啮合部41的余隙填充,减小在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旋转体50一边啮合一边旋转时发生的冲击力及后冲音(Backlash sound)等的噪声。
致动器80以控制轴82的端部与偏心轴部70的内周壁的槽部卡合的方式而设置。如果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而致动器80的控制轴82旋转驱动,则偏心轴部70绕旋转中心线Cr1旋转。如果偏心轴部70向旋转方向的一方侧旋转,则驱动侧旋转体20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30向旋转方向的一方侧相对旋转。由此,进气阀4的气门正时向提前角侧变化。如果偏心轴部70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侧旋转,则驱动侧旋转体20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30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侧相对旋转。由此,进气阀4的气门正时向滞后角侧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在设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中的行星旋转体50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的情况下,满足θ2<θ1的关系。
这里,θ1与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没有设置欧氏联轴器60的状态下的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最大的旋转角度对应。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如果设欧氏中间体63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余隙的一方为CL1,设另一方为CL2,设欧氏中间体63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1,设行星旋转体50与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的余隙的一方为CL3,设另一方为CL4,设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上的与行星旋转体50的接触部的轴向的长度为L2,设行星旋转体50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余隙为CL5,设行星旋转体50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3,则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的关系。
由于在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之间设定有余隙,在欧氏联轴器60内的各部件间也设定有余隙,所以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动作中,有从动侧旋转体30、行星旋转体50、欧氏联轴器60的欧氏中间体63等以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轴交叉的方式倾斜的情况(参照图5)。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在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倾斜到作为最大的倾斜量的θ1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即使其成为0。由此,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是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对于通过来自发动机1的曲柄轴2的转矩传递而凸轮轴3将其开闭的进气阀4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内齿齿轮部40、行星旋转体50和欧氏联轴器60。
驱动侧旋转体20绕与凸轮轴3同轴的旋转中心线Cr1与曲柄轴2连动地旋转。从动侧旋转体30绕旋转中心线Cr1与凸轮轴3一体地旋转。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一方的从动侧旋转体30上。行星旋转体50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并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行星齿轮部51。欧氏联轴器60具有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另一方的驱动侧旋转体20上的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上的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及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63。
在设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设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中的行星旋转体50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的情况下,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在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倾斜到作为最大的倾斜量的θ1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由此,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设欧氏中间体63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余隙的一方为CL1,设另一方为CL2,设欧氏中间体63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1,设行星旋转体50与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的余隙的一方为CL3,设另一方为CL4,设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上的与行星旋转体50的接触部的轴向的长度为L2,设行星旋转体50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余隙为CL5,设行星旋转体50的轴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3,则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的关系。因此,欧氏联轴器60的各部件和从动欧氏凸缘部61及驱动欧氏凸缘部62能够平滑地相对移动。
(第2实施方式)
在图6中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针对啮合部4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力F2从施力部件1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针对轴承12及行星旋转体50朝向径向外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以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针对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3实施方式)
在图7中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内齿齿轮部40的从动侧旋转体30具有将驱动侧旋转体2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31。轴承部31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上。
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轴承部3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啮合部4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对于轴承部3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主动地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有内齿齿轮部40的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一方的从动侧旋转体30具有轴承部31,该轴承部31将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另一方的驱动侧旋转体20在径向上支承。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轴承部3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4实施方式)
在图8中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4。轴承部24以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轴承部31对置的方式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上。
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卡合部23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外周壁中的与轴承12的径向外侧对应的位置。
对于轴承部24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轴承部24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2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4、及将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传递的环状传递部件6所卡合的卡合部23。对于轴承部24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5实施方式)
在图9中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5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70的结构、行星旋转体50的配置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的方式形成。即,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偏心中心线Ce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偏心中心线Ce1从旋转中心线Cr1向偏心方向离开并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平行。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Cr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
轴承11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与行星旋转体50的内周壁之间。轴承12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内周壁之间。
内齿齿轮部40以与行星齿轮部51啮合的方式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内周壁。在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之间形成有啮合部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啮合部4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力F2从轴承1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对于行星旋转体50朝向径向外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主动地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对于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6实施方式)
在图10中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6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偏心轴部70等的结构、行星旋转体50的配置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不具有旋转体板部22。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20上。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驱动侧旋转体20的旋转体筒部21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周壁上。
行星旋转体50以使行星齿轮部51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方式,设置在旋转体筒部21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内侧。在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之间形成有啮合部41。
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30上。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从外周壁向径向外侧以板状延伸的凸缘部35。从动欧氏凸缘部61以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缘部35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面朝向凸轮轴3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2个。即,从动欧氏凸缘部61以中间夹着旋转中心线Cr1而对置的方式形成。
驱动欧氏凸缘部62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上。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从行星旋转体50的旋转体主体500的凸轮轴3侧的端面向与凸轮轴3相反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旋转体主体50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2个。即,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中间夹着旋转中心线Cr1而对置的方式形成。
欧氏中间体63具有欧氏凸部633来代替欧氏凹部632。欧氏凸部633以从欧氏主体630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欧氏凸部633在欧氏主体63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2个。即,欧氏凸部633以中间夹着欧氏主体630的轴而对置的方式形成。这里,欧氏凸部631及欧氏凸部633以连结2个欧氏凸部631的中心的直线与连结2个欧氏凸部633的中心的直线正交的方式而形成。
欧氏中间体63以欧氏凸部633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卡合、欧氏凸部631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卡合的方式而设置。
这里,欧氏中间体63能够相对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当欧氏中间体63相对于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时,欧氏凸部633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滑动。
此外,欧氏中间体63能够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第2方向上相对移动。这里,第2方向是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当欧氏中间体63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在第2方向上相对移动时,欧氏凸部631和从动欧氏凸缘部61滑动。
通过上述结构,欧氏中间体63能够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的方式而形成。即,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偏心中心线Ce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偏心中心线Ce1从旋转中心线Cr1向偏心方向离开且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平行。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Cr1为中心的圆筒面的方式而形成。
轴承11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和行星旋转体50的内周壁之间。轴承12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和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内周壁之间。
施力部件13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处外周壁偏心的一侧。施力部件13经由轴承11将行星旋转体50向径向外侧、即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施力。施力部件13在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上将行星齿轮部51推压在内齿齿轮部4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啮合部4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力F2从施力部件1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对于轴承11及行星旋转体50朝向径向外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
另外,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从外周壁向径向外侧以板状延伸的凸缘部71。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一方的驱动侧旋转体20上。行星旋转体50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偏心并且与内齿齿轮部40啮合的行星齿轮部51。欧氏联轴器60具有:形成在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另一方的从动侧旋转体30上的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行星旋转体50上的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及使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63。
如果设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设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中的行星旋转体50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则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在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从动欧氏凸缘部61倾斜到接近于作为最大的倾斜量的θ1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由此,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行星旋转体50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实。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7实施方式)
在图11中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7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内齿齿轮部40的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5。轴承部25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中的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缘部35的外缘部对置的位置。
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轴承部25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啮合部41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缘部35的外缘部对于轴承部25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主动地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有内齿齿轮部40的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一方的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作为从动侧旋转体30及驱动侧旋转体20的另一方的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5。对于内齿齿轮部40与行星齿轮部51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轴承部25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8实施方式)
在图12中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8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6。轴承部26以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缘部35的外缘部对置的方式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上。另外,在凸缘部35的外缘部上形成有与轴承部26对置的轴承部32。
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卡合部23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上。
对于轴承部26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轴承部26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6、以及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的卡合部23。对于轴承部26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9实施方式)
在图13中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9实施方式虽然各部件的结构与第5实施方式稍有不同,但关于各部件的配置等大致与第5实施方式是同样的。第9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5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13设置在偏心轴部7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处外周壁偏心的一侧。施力部件13经由轴承11将行星旋转体50向径向外侧、即向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施力。施力部件13在行星旋转体50的偏心方向上将行星齿轮部51推压在内齿齿轮部4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7。轴承部27以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壁对置的方式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上。另外,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轴承部27对置的轴承部33。
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卡合部23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外周壁中的与轴承12的径向外侧对应的位置。
对于轴承部27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轴承部27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满足θ2<θ1的关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7、以及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的卡合部23。对于轴承部27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10实施方式)
在图14中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10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部件作用的力的力线的位置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27以与从动侧旋转体3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的外周壁对置的方式形成在旋转体筒部21的内周壁上。另外,在从动侧旋转体30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轴承部27对置的轴承部33。
对于轴承部27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
这里,力F1对于轴承部27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外侧作用。力F2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的轴向(旋转中心线Cr1方向)的中心朝向径向内侧作用。由此,行星旋转体50以与旋转中心线Cr1正交的直线Lr1为旋转轴而向旋转方向r1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从动侧旋转体30、欧氏联轴器60等的其他部件倾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旋转体20具有:将从动侧旋转体30在径向上支承的轴承部27、以及供传递来自曲柄轴2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的卡合部23。对于轴承部27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环状传递部件6对于卡合部23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离。因此,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11实施方式)
在图15中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11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例如由金属等的弹性体形成。欧氏中间体63以中央向行星旋转体5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5~图17)。
欧氏中间体63设置在行星旋转体50与旋转体板部22之间。由此,欧氏中间体63将行星旋转体50向旋转体筒部21的底部侧施力。因此,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互相离。另外,为了简单,在图15中省略了从动侧旋转体30等的图示。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以在从动欧氏凸缘部61与驱动欧氏凸缘部62相离的方向上产生施力的方式而形成。由此,能够将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12实施方式)
在图18中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12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的结构与第1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形成为,使2个欧氏凸部631中的一方的欧氏凸部631侧的部位相对于另一方的欧氏凸部631侧的部位位于行星旋转体50侧。即,欧氏中间体63形成为,与轴正交的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相对于另一方的端部位于行星旋转体50侧(参照图18~图20)。
欧氏中间体63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设置在行星旋转体50与旋转体板部22之间。由此,欧氏中间体63将行星旋转体50向旋转体筒部21的底部侧施力。因此,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在旋转中心线Cr1方向上相互相离。
这里,欧氏中间体63产生的施力F3的方向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倾斜。因此,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由弹性体形成。欧氏中间体63产生的施力F3的方向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r1倾斜。因此,通过欧氏中间体63,能够使行星旋转体5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20等的其他部件主动地倾斜。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更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第13实施方式)
在图21中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13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等的结构与第1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被形成为平面状(参照图21)。
欧氏中间体63的欧氏凸部631的作为与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接触面的接触部64相对于欧氏中间体63的轴Ax1倾斜(参照图22、图23)。即,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64相对于欧氏中间体63的轴Ax1倾斜。
因此,当通过从曲柄轴2向驱动侧旋转体20的转矩传递而驱动侧旋转体20和欧氏中间体63相对旋转时,在接触部64,通过伴随着转矩传递的来自从动欧氏凸缘部61的周向的载荷而产生轴Ax1方向的分力F4,通过该分力F4将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施力以使其相离(参照图23)。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欧氏中间体63的周向上的与驱动侧旋转体20的接触部64相对于欧氏中间体63的轴Ax1倾斜,通过伴随着转矩传递的周向的载荷而产生轴Ax1方向的分力F4,通过该分力F4将从动欧氏凸缘部61和驱动欧氏凸缘部62施力以使其相离。由此,能够将欧氏联轴器60与其他部件的余隙、及欧氏联轴器60内的余隙主动地填充。因而,在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动作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欧氏联轴器60的噪声的发生。
(其他实施方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只要满足θ2<θ1的关系,也可以不满足θ1=arctan(CL5/L3)、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的关系。
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作为环状传递部件6,也可以代替链而使用例如带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也可以调整发动机1的排气阀5的气门正时。
这样,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形态实施。
将本公开依据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述,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及构造。本公开也包含各种的变形例或等同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的组合或形态,进而在它们中仅包含一要素、包含其以上或其以下的其他的组合及形态也落入在本公开的范畴及思想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对于通过来自内燃机(1)的曲柄轴(2)的转矩传递而凸轮轴(3)进行开闭的阀(4、5)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
具备:
驱动侧旋转体(20),绕与上述凸轮轴同轴的旋转中心线(Cr1)与上述曲柄轴连动地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30),绕上述旋转中心线与上述凸轮轴一体地旋转;
内齿齿轮部(40),形成在上述从动侧旋转体及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一方;
行星旋转体(50),具有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线偏心并且与上述内齿齿轮部啮合的行星齿轮部(51);以及
欧氏联轴器(60),具有形成在上述从动侧旋转体及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另一方的从动欧氏凸缘部(61)、形成在上述行星旋转体的驱动欧氏凸缘部(62)、以及使上述从动欧氏凸缘部和上述驱动欧氏凸缘部偏心自如且旋转同步的欧氏中间体(63),
在设上述行星旋转体相对于上述从动欧氏凸缘部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1、上述欧氏联轴器内的余隙中的上述行星旋转体的最大的倾斜量为θ2的情况下,满足θ2<θ1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如果设上述欧氏中间体的轴向上的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余隙的一方为CL1、另一方为CL2,
设上述欧氏中间体的轴向上的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1,
设上述行星旋转体与上述欧氏中间体的周向的余隙的一方为CL3、另一方为CL4,
设上述欧氏中间体的周向上的与上述行星旋转体的接触部的轴向上的长度为L2,
设上述行星旋转体的轴向上的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余隙为CL5,
设上述行星旋转体的轴向上的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接触部的直径为L3,
则满足
θ1=arctan(CL5/L3)、
θ2=arctan((CL1+CL2)/L1)+arctan((CL3+CL4)/L2)的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对于上述内齿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部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上述行星旋转体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相离。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形成有上述内齿齿轮部的上述从动侧旋转体及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一方具有轴承部(25、31),该轴承部(25、31)将上述从动侧旋转体及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另一方在径向上支承,
对于上述内齿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部的啮合部(41)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对于上述轴承部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相离。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驱动侧旋转体具有:轴承部(24、26、27),将上述从动侧旋转体在径向上支承;以及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供传递来自上述曲柄轴的转矩的环状传递部件(6)卡合,
对于上述轴承部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1)的力线、和从上述环状传递部件对于上述卡合部在径向上作用的力(F2)的力线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相离。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欧氏中间体形成为,在上述从动欧氏凸缘部与上述驱动欧氏凸缘部相离的方向产生施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欧氏中间体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形成;
上述欧氏中间体产生的施力(F3)的方向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线倾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欧氏中间体的周向上的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接触部(64)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欧氏中间体的轴(Ax1)倾斜,通过伴随着转矩传递的周向的载荷而产生轴向的分力(F4),通过该分力上述从动欧氏凸缘部和上述驱动欧氏凸缘部以相离的方式被施力。
CN202080020639.XA 2019-03-15 2020-03-12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Active CN113574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8883A JP7226779B2 (ja) 2019-03-15 2019-03-15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9-048883 2019-03-15
PCT/JP2020/010742 WO2020189482A1 (ja) 2019-03-15 2020-03-12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251A CN113574251A (zh) 2021-10-29
CN113574251B true CN113574251B (zh) 2023-05-23

Family

ID=72429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0639.XA Active CN113574251B (zh) 2019-03-15 2020-03-12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9916B2 (zh)
JP (1) JP7226779B2 (zh)
CN (1) CN113574251B (zh)
DE (1) DE112020001243T5 (zh)
WO (1) WO202018948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61234A (ja) * 2014-09-18 2016-04-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17115658A (ja) * 2015-12-24 2017-06-29 株式会社ミクニ 位相変更ユニット及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CN107829793A (zh) * 2016-09-15 2018-03-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7849952A (zh) * 2015-06-23 2018-03-27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2018165532A (ja) * 2017-03-28 2018-10-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ギヤ減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4547B2 (ja) * 2011-04-06 2014-05-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704062B2 (ja) * 2011-12-05 2015-04-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888283B2 (ja) * 2013-06-14 2016-03-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862696B2 (ja) 2014-01-29 2016-02-16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6044627A (ja) 2014-08-25 2016-04-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6531641B2 (ja) * 2015-12-21 2019-06-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6740968B2 (ja) * 2017-07-07 2020-08-19 株式会社Soken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9048883A (ja) 2018-11-30 2019-03-28 日産化学株式会社 イソキサゾリン置換ベンズアミド化合物及び有害生物防除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61234A (ja) * 2014-09-18 2016-04-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07849952A (zh) * 2015-06-23 2018-03-27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2017115658A (ja) * 2015-12-24 2017-06-29 株式会社ミクニ 位相変更ユニット及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CN107829793A (zh) * 2016-09-15 2018-03-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阀正时控制装置
JP2018165532A (ja) * 2017-03-28 2018-10-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ギヤ減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6779B2 (ja) 2023-02-21
US11459916B2 (en) 2022-10-04
CN113574251A (zh) 2021-10-29
JP2020148182A (ja) 2020-09-17
US20210404352A1 (en) 2021-12-30
DE112020001243T5 (de) 2021-12-02
WO2020189482A1 (ja)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3826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7829792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KR101896672B1 (ko) 밸브 타이밍 조정장치
CN107829793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10023596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US9422836B2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WO2018092390A1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11577420A (zh) 气门正时变更装置
CN113574251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6939397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13557350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2020070753A (ja) 位相変更ユニット及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US11339689B2 (en)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CN112539094A (zh) 气门正时调节装置
US10975737B2 (en)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JP7415870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907822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回転調整装置
WO2020255387A1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21071094A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9203433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