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0301B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0301B
CN113540301B CN202110777409.4A CN202110777409A CN113540301B CN 113540301 B CN113540301 B CN 113540301B CN 202110777409 A CN202110777409 A CN 202110777409A CN 113540301 B CN113540301 B CN 113540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layer
emitting diode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74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40301A (zh
Inventor
周宏敏
唐超
王瑜
董金矿
李政鸿
林兓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74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403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40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0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40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0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stress relaxation structure, e.g. buffer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一种常用的发光器件,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可以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光二极管通常采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和结构,实现从紫外到红外的全色范围。
随着LED产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Efficiency Droop现象,即随着注入电流的增加,外量子效应下降的问题变成了制约LED替代传统白炽灯和节能灯的瓶颈,而空穴电子的浓度差异和迁移率差异被认为较为主要的引起Droop效应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穿透位错区域(英文:Threading Dislocations,简称:TD)设计V型坑(V-pits)以提升电子空穴注入效率,促进电子空穴复合,从而提高光效、改善Droop现象。然而,V型坑的存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电子空穴容易在穿透位错区域内发生非辐射复合,进而影响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10~1:60。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60nm。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1nm~6nm。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靠近第三半导体层一侧的Al组分最高,靠近应力释放层一侧的Al组分最低。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由第三半导体层至应力释放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衬底和第一半导体层之间还包括缓冲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在第四半导体层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700~800℃,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650~800℃。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相同或者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均为100~300Torr。
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依次设置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和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并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减少电子溢流,使得更多的电子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发光二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发光二极管的V型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V型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与现有发光二极管的Droop效果-亮度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非精准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的辅助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参看附图1,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11,以及依次层叠于衬底11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3、应力释放层14、有源层15和第二半导体层16,第一半导体层13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17,第三半导体层17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
衬底11选用蓝宝石衬底11,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为Al2O3、SiC、GaAs、GaN、ZnO、Si、GaP、InP以及Ge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还可以对衬底11进行图形化处理,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本发明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第一半导体层13和第二半导体层16均可以为III-V族化合物形成的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13包括为未掺杂层131和N型掺杂层132。未掺杂层131、N型掺杂层132和第二半导体层16均可以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N型掺杂层132掺杂n型杂质,例如Si、Ge或者Sn,以提供电子;第二半导体层16掺杂p型杂质,例如Mg、Zn、Ca、 Sr、或者Ba,以提供空穴。本发明不排除其他的元素等效替代的掺杂。衬底11和第一半导体层13之间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2,用以减小衬底11与第一半导体层13两者之间的晶格失配。
有源层15是发光二极管的实际发光区域,位于第一半导体层13和第二半导体层16之间,通常包括In的材料,是由量子阱和量子垒交替层叠形成的单量子阱或者多量子阱结构,量子阱的能隙低于量子垒的能隙,使得第一半导体层13提供的电子和第二半导体层16提供的空穴会在有源层15内发生辐射复合,实现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的颜色取决于有源层15化合物半导体层的材料。
应力释放层14设置于有源层15前,以释放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应力释放层14包括交替层叠的阱层和垒层,例如阱层为InGaN,垒层为GaN。
实际情况下,在发光二极管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材料之间晶格不匹配,会产生很多位错,部分位错沿外延生长方由第一半导体层13向第二半导体层16延伸,甚至穿透整个发光二极管。
参看附图2,现有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21,以及依次层叠于衬底21之上的缓冲层22、第一半导体层23、第三半导体层27、应力释放层24、有源层25和第二半导体层26。
其中,第三半导体层27的穿透位错区域具有较高密度的V型坑,第三半导体层27作为V型坑的起始形成层,V型坑随着生长方向延伸并穿透应力释放层24以及有源层25区域,最终被第二半导体层26覆盖形成平整的表面。参看附图3,V型坑在由第三半导体层27向第二半导体层26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开口逐渐增大,V型坑在外延生长过程中,可以释放生长应力,提高外延层的生长质量。然而较大开口的V型坑会减弱抑制非辐射复合的效力。
本实施例在第三半导体层17和应力释放层14之间插入第四半导体层18。第四半导体层18具有较高的势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慢电子的迁移速率,改善电子溢流现象,且可以缩小V型坑的开口,使V型坑在后续的外延层生长中,开口相对缩小。
其中,第三半导体层17为不含Al且不含In的结构层,形成V型坑,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第四半导体层18采用含Al的结构层,缩小V型坑的开口,减弱电子和空穴的非辐射复合,从而增加发光效率。
第三半导体层17不含Al且不含In,因为若第三半导体层17中掺杂Al,则第三半导体层17不易成膜成形,也不易形成V型坑;若第三半导体层17中掺杂In,则易存在双峰异常问题。
第四半导体层18为含Al结构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掺杂In,当在第四半导体层18掺杂In时,需要限定In的组分含量在较低水平,以避免在低温环境下生长存在的双峰异常问题。
具体地,第三半导体层17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第四半导体层18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参看附图4,第四半导体层18中,由于Al组分的存在,可以改变V型侧壁的延伸方向,使V型坑侧壁向开口中间转向,以缩小开口大小,减少电子进入V型坑的几率,进而减弱电子和空穴在V型坑中发生的非辐射复合,从而增加发光效率。同时,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势垒较高,可以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阻碍电子迁移至V型坑处参与非辐射复合,使得更多的电子能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改善Droop效应,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除此之外,在V型坑的形成阶段(第四半导体层18)引入Al组分,可以有效阻断位错,减少穿透位错处电子的击穿,改善V型坑引起的漏电流偏大的问题,提高LED芯片的电性能。
第四半导体层18可以以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形成。进一步地,当第四半导体层18为单层结构时,第四半导体层18的材料可以选用AlN、AlGaN、InAlGaN或者AlInN中的一种,优选AlN或者AlGaN。
当第四半导体层18为多层结构时,每层结构均为含Al的材料层,可以由相同的含Al材料形成多层结构,也可以由至少两种含Al材料形成的多层结构,例如可以为AlN/AlGaN、AlN/InAlGaN、AlGaN/InAlGaN等,优选AlN/AlGaN。多层结构中还可以包括以上所述材料的超晶格结构。
参看附图4,第四半导体层18Al组分较低,优选Al组分为0.1%~10%。
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在第四半导体层18中开口缩小,随后在后续的应力释放层14和有源层15中继续延伸,V型坑开口再逐渐增大。如果第四半导体层18将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填平,则V型坑不能继续延伸,也无法在随后的应力释放层14和有源层15中释放应力。因此,第四半导体层18的作用是缩小V型坑的开口,而非填平V型坑。而如果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较高,则会将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覆盖并填平。因此,设定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为0.1%~10%。当Al组分低于0.1%时,则无法起到缩小V型坑开口的作用,而当Al组分大于10%时,第四半导体层18将会填平V型坑。
进一步地,第四半导体层18可以设置为靠近第三半导体层17的一侧的Al组分含量较高,而靠近应力释放层14的一侧的Al组分最低。优选地,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沿第三半导体层17至应力释放层1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以是渐变式减小,可以是均匀渐变式减小,也可以是梯度渐变式减小。
靠近第三半导体层17的第四半导体18的Al组分最高,可以以保证在不覆盖填平V型坑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V型坑的开口角度,从而降低电子进入V型坑的几率,进而改善Droop效应;而靠近应力释放层14的一侧的Al组分最低,以减小第四半导体层18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晶格失配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大于第四半导体层18的厚度。经实验验证,本发明将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设定为1:5~1:100时,改善效果明显。若厚度比值过高,即第四半导体层18厚度较厚,易出现晶格失配的缺陷;若厚度比值过小,即第四半导体层18厚度较薄,则无法有效降低Droop效应。
本实施例的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进一步优选为 1:10~1:60。具体地,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厚度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0nm~60nm。第四半导体层18的厚度范围为1nm~6nm。此时,对发光效率的提高,以及Droop的改善效果最佳。通过限定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以便于得到未完全成型,但具有雏形的V型坑。之所以需要未完全成型的V型坑,是因为若V型坑生长完全成型后再生长第四半导体层18,当前的应力较大,能带结构更趋向于InGaN的性质,并且,此时想缩小V型坑,则需要引入较高厚度的第四半导体层18才能实现,然而较高厚度的第四半导体18层容易导致晶格失配。
本发明可适用于任何电流密度的发光二极管产品,尤其适用于高电流密度的产品。参看附图5,图示的横坐标表示为发光二极管的测试电流,纵坐标表示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我们发现随着测试电流的逐渐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先是逐渐增加,后开始逐渐减小,此现象即为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Droop效应。附图5是现有技术以及本发明的对比实验结果,其中现有技术,即在第一半导体体层23上设置第三半导体层27;而本发明是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上依次设置第三半导体层17、第四半导体层18,并搭配合适的厚度比。图示中虚线A为现有LED的测试结果, 实线B为本发明LED的测试结果。
本实验假定测试电流为20ma时,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100%。
测试电流(ma) 现有技术发光效率 本发明发光效率
0 0% 0%
20 100% 100%
120 95.3% 96.8%
400 83.6% 85.5%
参看附图5并结合上表可知,当测试电流为120ma时,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95.3%,而本发明的发光效率则为96.8%,相当于Droop降低1.5%;当测试电流为400ma,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83.6%,而本发明的发光效率则为85.5%,相当于Droop降低1.9%。随着测试电流的增大,对Droop效应改善的效果便越明显,本发明的LED的发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LED。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参看附图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一衬底11;衬底11优选为蓝宝石衬底。
2)在衬底11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13;采用MOCVD法生长第一半导体层13。
在衬底11与第一半导体层13之间还可以采用PVD法或者MOCVD法生长形成缓冲层12,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晶格失配。
3)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17;采用MOCVD法生长厚度为30nm~100nm的第三半导体层17,优选,生长厚度为30nm~60nm的第三半导体层17,以得到未完全成型,但具有雏形的V型坑。其中,第三半导体层17优选为GaN层,具体生长温度为700~800℃,生长压力100~300Torr,在此条件下,能得到表面具有较高密度V型坑的第三半导体层17,V型坑的密度需要生长至1E8~5E8/cm2。
4) 在第三半导体层17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采用MOCVD法生长厚度为1nm~6nm的第四半导体层18。一般地,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为1:5~1:100,进一步优选为 1:10~1:60,即可得到有效改善Droop效应的结构。其中,第四半导体层18的生长温度为650~800℃,第四半导体层18和第三半导体层17的生长压力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通常生长压力为100~300Torr。
5) 在第四半导体层18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14、有源层15和第二半导体层16;采用MOCVD的生长方式,具体地,先在生长温度及生长压力分别为850~900℃、100~300Torr的条件下,于第四半导体层18上生长应力释放层14,应力释放层14生长的厚度大于第三半导体层17生长的厚度。应力释放层14生长完毕后,开始生长有源层15,有源层15生长完毕后,最后生长第二半导体层16。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依次设置不含Al的第三半导体层17和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并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减少电子溢流,使得更多的电子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案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该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变更,皆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10~1: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6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1nm~6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靠近第三半导体层一侧的Al组分最高,靠近应力释放层一侧的Al组分最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由第三半导体层至应力释放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和第一半导体层之间还包括缓冲层。
12.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在第四半导体层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700~800℃,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650~80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相同或者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均为100~300Torr。
CN202110777409.4A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135403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7409.4A CN113540301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7409.4A CN113540301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0301A CN113540301A (zh) 2021-10-22
CN113540301B true CN113540301B (zh) 2022-12-16

Family

ID=78098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7409.4A Active CN113540301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40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38417A1 (zh) * 2022-12-28 2024-07-04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氮化物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发光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8482A (zh) * 2015-12-30 2016-03-23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ed外延结构及制作方法
WO2017185773A1 (zh) * 2016-04-25 2017-11-02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73109A (zh) * 2015-04-08 2018-04-03 韩国光技术院 氮化物系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46568A (zh) * 2018-09-29 2019-02-15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33763A (zh) * 2020-07-23 2020-11-13 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 外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3109A (zh) * 2015-04-08 2018-04-03 韩国光技术院 氮化物系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28482A (zh) * 2015-12-30 2016-03-23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ed外延结构及制作方法
WO2017185773A1 (zh) * 2016-04-25 2017-11-02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46568A (zh) * 2018-09-29 2019-02-15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33763A (zh) * 2020-07-23 2020-11-13 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 外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0301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2266B2 (en)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8513694B2 (en) Nitr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evice
KR101521259B1 (ko)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547910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09000140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Using It
JP5113120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構造
JP2008182284A (ja) 窒化物半導体の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188863B (zh)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12273A (zh) 一种深紫外led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深紫外led
CN113675303A (zh) 一种氮化物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47952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KR20140010587A (ko) 도핑된 버퍼층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7641376U (zh) 一种led外延片及led芯片
CN117410406B (zh)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CN116825918A (zh)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328722A1 (en) Nitride-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13540301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US20240145627A1 (en) Epitaxial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16682914B (zh)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外延片
CN116914049A (zh)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KR101198759B1 (ko) 질화물계 발광 소자
KR100881053B1 (ko) 질화물계 발광소자
KR102224109B1 (ko) 발광소자, 발광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조명시스템
KR20210005737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US7482181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light-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a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a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