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0301B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40301B CN113540301B CN202110777409.4A CN202110777409A CN113540301B CN 113540301 B CN113540301 B CN 113540301B CN 202110777409 A CN202110777409 A CN 202110777409A CN 113540301 B CN113540301 B CN 1135403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miconductor layer
- layer
- emitting diode
- light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488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704 AlG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02 bimo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6 potential barri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stress relaxation structure, e.g. buffer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一种常用的发光器件,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可以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光二极管通常采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和结构,实现从紫外到红外的全色范围。
随着LED产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Efficiency Droop现象,即随着注入电流的增加,外量子效应下降的问题变成了制约LED替代传统白炽灯和节能灯的瓶颈,而空穴电子的浓度差异和迁移率差异被认为较为主要的引起Droop效应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穿透位错区域(英文:Threading Dislocations,简称:TD)设计V型坑(V-pits)以提升电子空穴注入效率,促进电子空穴复合,从而提高光效、改善Droop现象。然而,V型坑的存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电子空穴容易在穿透位错区域内发生非辐射复合,进而影响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10~1:60。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60nm。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1nm~6nm。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靠近第三半导体层一侧的Al组分最高,靠近应力释放层一侧的Al组分最低。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由第三半导体层至应力释放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衬底和第一半导体层之间还包括缓冲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在第四半导体层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700~800℃,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650~800℃。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相同或者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均为100~300Torr。
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依次设置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和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并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减少电子溢流,使得更多的电子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发光二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发光二极管的V型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V型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与现有发光二极管的Droop效果-亮度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非精准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的辅助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参看附图1,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11,以及依次层叠于衬底11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3、应力释放层14、有源层15和第二半导体层16,第一半导体层13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17,第三半导体层17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
衬底11选用蓝宝石衬底11,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为Al2O3、SiC、GaAs、GaN、ZnO、Si、GaP、InP以及Ge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还可以对衬底11进行图形化处理,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本发明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第一半导体层13和第二半导体层16均可以为III-V族化合物形成的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13包括为未掺杂层131和N型掺杂层132。未掺杂层131、N型掺杂层132和第二半导体层16均可以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N型掺杂层132掺杂n型杂质,例如Si、Ge或者Sn,以提供电子;第二半导体层16掺杂p型杂质,例如Mg、Zn、Ca、 Sr、或者Ba,以提供空穴。本发明不排除其他的元素等效替代的掺杂。衬底11和第一半导体层13之间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2,用以减小衬底11与第一半导体层13两者之间的晶格失配。
有源层15是发光二极管的实际发光区域,位于第一半导体层13和第二半导体层16之间,通常包括In的材料,是由量子阱和量子垒交替层叠形成的单量子阱或者多量子阱结构,量子阱的能隙低于量子垒的能隙,使得第一半导体层13提供的电子和第二半导体层16提供的空穴会在有源层15内发生辐射复合,实现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的颜色取决于有源层15化合物半导体层的材料。
应力释放层14设置于有源层15前,以释放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应力释放层14包括交替层叠的阱层和垒层,例如阱层为InGaN,垒层为GaN。
实际情况下,在发光二极管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材料之间晶格不匹配,会产生很多位错,部分位错沿外延生长方由第一半导体层13向第二半导体层16延伸,甚至穿透整个发光二极管。
参看附图2,现有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21,以及依次层叠于衬底21之上的缓冲层22、第一半导体层23、第三半导体层27、应力释放层24、有源层25和第二半导体层26。
其中,第三半导体层27的穿透位错区域具有较高密度的V型坑,第三半导体层27作为V型坑的起始形成层,V型坑随着生长方向延伸并穿透应力释放层24以及有源层25区域,最终被第二半导体层26覆盖形成平整的表面。参看附图3,V型坑在由第三半导体层27向第二半导体层26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开口逐渐增大,V型坑在外延生长过程中,可以释放生长应力,提高外延层的生长质量。然而较大开口的V型坑会减弱抑制非辐射复合的效力。
本实施例在第三半导体层17和应力释放层14之间插入第四半导体层18。第四半导体层18具有较高的势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慢电子的迁移速率,改善电子溢流现象,且可以缩小V型坑的开口,使V型坑在后续的外延层生长中,开口相对缩小。
其中,第三半导体层17为不含Al且不含In的结构层,形成V型坑,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第四半导体层18采用含Al的结构层,缩小V型坑的开口,减弱电子和空穴的非辐射复合,从而增加发光效率。
第三半导体层17不含Al且不含In,因为若第三半导体层17中掺杂Al,则第三半导体层17不易成膜成形,也不易形成V型坑;若第三半导体层17中掺杂In,则易存在双峰异常问题。
第四半导体层18为含Al结构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掺杂In,当在第四半导体层18掺杂In时,需要限定In的组分含量在较低水平,以避免在低温环境下生长存在的双峰异常问题。
具体地,第三半导体层17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第四半导体层18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参看附图4,第四半导体层18中,由于Al组分的存在,可以改变V型侧壁的延伸方向,使V型坑侧壁向开口中间转向,以缩小开口大小,减少电子进入V型坑的几率,进而减弱电子和空穴在V型坑中发生的非辐射复合,从而增加发光效率。同时,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势垒较高,可以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阻碍电子迁移至V型坑处参与非辐射复合,使得更多的电子能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改善Droop效应,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除此之外,在V型坑的形成阶段(第四半导体层18)引入Al组分,可以有效阻断位错,减少穿透位错处电子的击穿,改善V型坑引起的漏电流偏大的问题,提高LED芯片的电性能。
第四半导体层18可以以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形成。进一步地,当第四半导体层18为单层结构时,第四半导体层18的材料可以选用AlN、AlGaN、InAlGaN或者AlInN中的一种,优选AlN或者AlGaN。
当第四半导体层18为多层结构时,每层结构均为含Al的材料层,可以由相同的含Al材料形成多层结构,也可以由至少两种含Al材料形成的多层结构,例如可以为AlN/AlGaN、AlN/InAlGaN、AlGaN/InAlGaN等,优选AlN/AlGaN。多层结构中还可以包括以上所述材料的超晶格结构。
参看附图4,第四半导体层18Al组分较低,优选Al组分为0.1%~10%。
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在第四半导体层18中开口缩小,随后在后续的应力释放层14和有源层15中继续延伸,V型坑开口再逐渐增大。如果第四半导体层18将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填平,则V型坑不能继续延伸,也无法在随后的应力释放层14和有源层15中释放应力。因此,第四半导体层18的作用是缩小V型坑的开口,而非填平V型坑。而如果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较高,则会将第三半导体层17形成的V型坑覆盖并填平。因此,设定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为0.1%~10%。当Al组分低于0.1%时,则无法起到缩小V型坑开口的作用,而当Al组分大于10%时,第四半导体层18将会填平V型坑。
进一步地,第四半导体层18可以设置为靠近第三半导体层17的一侧的Al组分含量较高,而靠近应力释放层14的一侧的Al组分最低。优选地,第四半导体层18的Al组分沿第三半导体层17至应力释放层1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以是渐变式减小,可以是均匀渐变式减小,也可以是梯度渐变式减小。
靠近第三半导体层17的第四半导体18的Al组分最高,可以以保证在不覆盖填平V型坑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V型坑的开口角度,从而降低电子进入V型坑的几率,进而改善Droop效应;而靠近应力释放层14的一侧的Al组分最低,以减小第四半导体层18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晶格失配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大于第四半导体层18的厚度。经实验验证,本发明将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设定为1:5~1:100时,改善效果明显。若厚度比值过高,即第四半导体层18厚度较厚,易出现晶格失配的缺陷;若厚度比值过小,即第四半导体层18厚度较薄,则无法有效降低Droop效应。
本实施例的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进一步优选为 1:10~1:60。具体地,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厚度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0nm~60nm。第四半导体层18的厚度范围为1nm~6nm。此时,对发光效率的提高,以及Droop的改善效果最佳。通过限定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以便于得到未完全成型,但具有雏形的V型坑。之所以需要未完全成型的V型坑,是因为若V型坑生长完全成型后再生长第四半导体层18,当前的应力较大,能带结构更趋向于InGaN的性质,并且,此时想缩小V型坑,则需要引入较高厚度的第四半导体层18才能实现,然而较高厚度的第四半导体18层容易导致晶格失配。
本发明可适用于任何电流密度的发光二极管产品,尤其适用于高电流密度的产品。参看附图5,图示的横坐标表示为发光二极管的测试电流,纵坐标表示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我们发现随着测试电流的逐渐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先是逐渐增加,后开始逐渐减小,此现象即为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Droop效应。附图5是现有技术以及本发明的对比实验结果,其中现有技术,即在第一半导体体层23上设置第三半导体层27;而本发明是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上依次设置第三半导体层17、第四半导体层18,并搭配合适的厚度比。图示中虚线A为现有LED的测试结果, 实线B为本发明LED的测试结果。
本实验假定测试电流为20ma时,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100%。
测试电流(ma) | 现有技术发光效率 | 本发明发光效率 |
0 | 0% | 0% |
20 | 100% | 100% |
120 | 95.3% | 96.8% |
400 | 83.6% | 85.5% |
参看附图5并结合上表可知,当测试电流为120ma时,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95.3%,而本发明的发光效率则为96.8%,相当于Droop降低1.5%;当测试电流为400ma,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为83.6%,而本发明的发光效率则为85.5%,相当于Droop降低1.9%。随着测试电流的增大,对Droop效应改善的效果便越明显,本发明的LED的发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LED。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参看附图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一衬底11;衬底11优选为蓝宝石衬底。
2)在衬底11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13;采用MOCVD法生长第一半导体层13。
在衬底11与第一半导体层13之间还可以采用PVD法或者MOCVD法生长形成缓冲层12,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晶格失配。
3)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17;采用MOCVD法生长厚度为30nm~100nm的第三半导体层17,优选,生长厚度为30nm~60nm的第三半导体层17,以得到未完全成型,但具有雏形的V型坑。其中,第三半导体层17优选为GaN层,具体生长温度为700~800℃,生长压力100~300Torr,在此条件下,能得到表面具有较高密度V型坑的第三半导体层17,V型坑的密度需要生长至1E8~5E8/cm2。
4) 在第三半导体层17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采用MOCVD法生长厚度为1nm~6nm的第四半导体层18。一般地,第四半导体层18与第三半导体层17的厚度比为1:5~1:100,进一步优选为 1:10~1:60,即可得到有效改善Droop效应的结构。其中,第四半导体层18的生长温度为650~800℃,第四半导体层18和第三半导体层17的生长压力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通常生长压力为100~300Torr。
5) 在第四半导体层18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14、有源层15和第二半导体层16;采用MOCVD的生长方式,具体地,先在生长温度及生长压力分别为850~900℃、100~300Torr的条件下,于第四半导体层18上生长应力释放层14,应力释放层14生长的厚度大于第三半导体层17生长的厚度。应力释放层14生长完毕后,开始生长有源层15,有源层15生长完毕后,最后生长第二半导体层16。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层13与应力释放层14之间依次设置不含Al的第三半导体层17和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18,以释放生长过程中的应力,并有效降低电子的迁移速率,减少电子溢流,使得更多的电子在有源层内与空穴进行辐射复合,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的几率并改善Droop效应,进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案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该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变更,皆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光二极管,至少包括衬底,以及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与应力释放层之间设有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10~1: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6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厚度范围为1nm~6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为非故意掺杂或者N型掺杂的GaN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包括分子式AlxInyGa1-x-yN表示的化合物,其中, 0<x≤1,0≤y≤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靠近第三半导体层一侧的Al组分最高,靠近应力释放层一侧的Al组分最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由第三半导体层至应力释放层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和第一半导体层之间还包括缓冲层。
12.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生长第一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生长不含Al且不含In的第三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上生长含Al的第四半导体层,所述第四半导体层的Al组分含量为0.1%~10%,所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三半导体层的厚度比为1:5~1:100;
在第四半导体层上依次生长应力释放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700~800℃,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温度为650~80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相同或者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第四半导体层的生长压力均为100~300Torr。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77409.4A CN113540301B (zh) | 2021-07-09 | 2021-07-09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77409.4A CN113540301B (zh) | 2021-07-09 | 2021-07-09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0301A CN113540301A (zh) | 2021-10-22 |
CN113540301B true CN113540301B (zh) | 2022-12-16 |
Family
ID=78098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77409.4A Active CN113540301B (zh) | 2021-07-09 | 2021-07-09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403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38417A1 (zh) * | 2022-12-28 | 2024-07-04 |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氮化物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发光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28482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ed外延结构及制作方法 |
WO2017185773A1 (zh) * | 2016-04-25 | 2017-11-02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873109A (zh) * | 2015-04-08 | 2018-04-03 | 韩国光技术院 | 氮化物系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346568A (zh) * | 2018-09-29 | 2019-02-15 |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933763A (zh) * | 2020-07-23 | 2020-11-13 | 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 | 外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2021
- 2021-07-09 CN CN202110777409.4A patent/CN1135403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73109A (zh) * | 2015-04-08 | 2018-04-03 | 韩国光技术院 | 氮化物系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428482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ed外延结构及制作方法 |
WO2017185773A1 (zh) * | 2016-04-25 | 2017-11-02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346568A (zh) * | 2018-09-29 | 2019-02-15 |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933763A (zh) * | 2020-07-23 | 2020-11-13 | 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 | 外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0301A (zh) | 2021-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02266B2 (en) |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US8513694B2 (en) | Nitr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evice | |
KR101521259B1 (ko) |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7547910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20090001409A1 (en) |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Using It | |
JP5113120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構造 | |
JP2008182284A (ja) | 窒化物半導体の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5188863B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112273A (zh) | 一种深紫外led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深紫外led | |
CN113675303A (zh) | 一种氮化物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447952B (zh) |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140010587A (ko) | 도핑된 버퍼층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217641376U (zh) | 一种led外延片及led芯片 | |
CN117410406B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 |
CN116825918A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20328722A1 (en) | Nitride-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 |
CN113540301B (zh)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
US20240145627A1 (en) | Epitaxial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 |
CN116682914B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外延片 | |
CN116914049A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 |
KR101198759B1 (ko) | 질화물계 발광 소자 | |
KR100881053B1 (ko) | 질화물계 발광소자 | |
KR102224109B1 (ko) | 발광소자, 발광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조명시스템 | |
KR20210005737A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 |
US7482181B2 (e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light-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a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a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