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8587B - X线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X线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8587B
CN113518587B CN201980092815.8A CN201980092815A CN113518587B CN 113518587 B CN113518587 B CN 113518587B CN 201980092815 A CN201980092815 A CN 201980092815A CN 113518587 B CN113518587 B CN 113518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intensity
distance
imaging
imaging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28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8587A (zh
Inventor
青木彻
都木克之
小池昭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zuoka University NUC
Anse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zuoka University NUC
Anse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zuoka University NUC, Anseen Inc filed Critical Shizuok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13518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8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8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8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 G01N23/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 G01N23/04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using tomography, e.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8Testing, adjusting or calibrating thereof
    • A61B6/589Setting distance between source unit and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2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205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raw data to produce diagnostic da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2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258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detection or reduction of artifacts or noi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4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47Control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tracking of position of the device or parts of the dev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8Testing, adjusting or calibrating thereof
    • A61B6/588Setting distance between source unit and detector uni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30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 G01N2223/323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irradiation range monitor, e.g. light bea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X线摄像装置(1)具备:X线源(2);X线传感器(3),获取X线的强度信息;距离传感器(4)获得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表面的距离信息;以及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来获得摄像信息。信息处理装置(5)具有:提取部(12),至少利用距离信息,从强度信息中提取用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以及重建部(13),使用强度信息生成摄像信息。

Description

X线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X线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辐射线检测器是在医疗领域及工业领域等中广泛地被用作以非破坏方式将内部信息予以图像化的手段。专利文献1至4公开一种利用放射线的装置。作为利用放射线检测器的装置,例如有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Computed Tomography)。专利文献1至3公开一种关于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48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017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790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在摄像中将X线传感器(X-ray sensor)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为不变来作为理想的状态。换句话说,在X线传感器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为不变时,理论上可以获得最高的分辨率的图像。换句话说,可以充分地发挥X线传感器的性能。但是,摄像中X线传感器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会因几个主要因素而变化。从而,无法将X线传感器所具有的性能发挥至最大限度。
于是,本发明说明能够充分地引出X线传感器的性能的X线摄像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方式是一种X线摄像装置,其利用穿透摄像对象的X线的强度来获得表示摄像对象的内部结构的摄像信息,X线摄像装置具备:X线源,朝向摄像对象射出X线;X线强度计测部,以隔着摄像对象的方式与X线源相对配置,获得穿透摄像对象的X线的强度信息;距离计测部,向摄像对象照射会在摄像对象的表面反射的计测光,使用在摄像对象的表面反射来的计测光来获得到达摄像对象的表面的距离信息;以及信息处理部,利用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来获得摄像信息;信息处理部具有:提取部,至少利用距离信息,从多个强度信息中提取用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以及图像生成部,使用在提取部中所提取的强度信息来生成摄像信息。
X线摄像装置的信息处理部至少利用距离信息从强度信息提取用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距离信息表示X线强度计测部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从而,信息处理部能够依据距离信息来提取适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结果,由于能抑制摄像信息的质量的降低,所以可以充分地引出X线强度计测部的性能。
上述的X线摄像装置的提取部,还可包括:距离差分获取部,获取在第一时刻(first timing)所获取的第一距离信息与在第二时刻(second timing)所获取的第二距离信息的距离差分;距离评估部,评估距离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一许可信息;以及标示(labeling)部,在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第一许可信息时,对在第二时刻所获取的强度信息中赋予表示用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依据此构成,可以适当地提取适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强度信息。
上述的X线摄像装置的距离评估部,也可在距离差分不在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一禁止信息;提取部还包括:强度差分获取部,获取在第一时刻所获取的第一强度信息与在第二时刻所获取的第二强度信息的强度差分;强度评估部,评估强度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在强度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二许可信息,并且在强度差分不在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二禁止信息;以及状态评估部,在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第一禁止信息且强度评估部的输出为第二许可信息时评估为摄像对象已发生第一状态的变化,而在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第一禁止信息且强度评估部的输出为第二禁止信息时评估为摄像对象已发生第二状态的变化。依据此构成,可以在X线强度计测部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中,判别位置关系的变化的状态。
上述的X线摄像装置的X线强度计测部,也可获取从X线源射出且穿透摄像对象的X线的强度分布,作为第一强度信息及第二强度信息,状态评估部也可根据第一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与第二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的比较结果,来判别第一状态为摄像对象的变形或摄像对象的移动。依据此构成,可以在X线强度计测部与摄像对象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中,更详细地判别位置关系的变化的状态。
发明效果
依据本申请的X线摄像装置,可以充分地引出X线传感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的主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3是表示信息处理装置所进行的流程图。
图4是详细地表示信息处理装置所进行的一部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用以说明摄像对象移动后的情况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6是用以说明摄像对象变形后的情况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7是用以说明摄像对象以另一状态变形后的情况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9是用以说明判别摄像对象的状态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以说明判别摄像对象的状态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详细地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进行的一部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更详细地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进行的一部分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申请的X线摄像装置。在图式的说明中,在相同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X线摄像装置1获得作为摄像信息的重建图像,该摄像信息显示摄像对象100的内部结构。并且,X线摄像装置1获得使用多个重建图像来表示摄像对象100的立体的内部结构的体素数据(voxel data)。X线摄像装置1利用穿透摄像对象100的X线。X线摄像装置1具有X线源2、X线传感器3(X线强度计测部)、距离传感器4(距离计测部)及信息处理装置5(信息处理部)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X线源2朝向摄像对象100射出X线。X线传感器3以隔着摄像对象100的方式来与X线源2相对配置。X线传感器3获取穿透摄像对象100的X线的强度信息。X线传感器3具有X线检测部与读取电路层叠的构成。由于X线传感器3为薄型,所以可以安装于理想的位置。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绕轴线A1公转。依据此公转,就可以获得与正交于轴线A1的摄像面B有关的摄像信息。另外,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相对于轴线A1平行移动。依据此平行移动,就可以获得与多个摄像面B有关的摄像信息。通过使用与这些多个摄像面B有关的摄像信息,就可以获得表示摄像对象100的立体的内部结构的体素数据。
距离传感器4配置于X线传感器3的附近。距离传感器4为能够进行实时(realtime)计测的二维距离传感器。作为距离传感器4,例如也可使用ToF(ToF: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照相机(camera)。距离传感器4的相对于X线传感器3的相对的位置被固定。换句话说,距离传感器4与X线传感器3一起绕轴线A1公转。距离传感器4获得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表面的距离信息。距离传感器4向摄像对象照射会在摄像对象100的表面反射的计测光10。然后,距离传感器4使用在摄像对象100的表面反射来的计测光10来获得距离信息。
距离传感器4获得从距离传感器4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被作为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来使用。例如,设定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的公转轨道OB。然后,设定连结X线源2与X线传感器3的轴线A2。轴线A2与摄像对象100重叠并且正交于轴线A1。距离传感器4可配置于从该轴线A1的方向观察时与轴线A2重叠的位置。另外,距离传感器4可配置于从轴线A1的方向观察时与公转轨道OB重叠的位置。依据如此的配置,从距离传感器4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也可当作等效于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
此外,距离传感器4的配置为例示,而未被限定于上述的配置。只要是能够获得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的配置,距离传感器4的配置就未被特别限制。例如,距离传感器4也可配置于具有积层结构的X线传感器3的X线检测面上。依据此构成,就可以将可以获得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的传感器小型化。
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来获得体素数据。信息处理装置5通过有线或无线来连接于X线源2、X线传感器3及距离传感器4。例如,信息处理装置5从X线传感器3获取与X线传感器3所接受到的X线有关的强度信息。另外,信息处理装置5从距离传感器4获取距离信息。
如图2所示,信息处理装置5在实体上具有存储装置6及处理器(processor)7。
存储装置6例如是通过所谓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内存)、半导体内存(semiconductor memory)及硬盘机(hard disk drive)的可擦写数据的记录媒体所构成。存储装置6包括重建程序8、强度信息存储部9及距离信息存储部11。
强度信息存储部9储存从X线传感器3所输出的强度信息。距离信息存储部11获取从距离传感器4所输出的距离信息。在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中附加有表示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刻(timing)的信息。该时刻信息既可为时间,又可为以轴线A1作为基准的角度。通过利用时刻信息,就可以使强度信息与距离信息相互地建立关联关系。换句话说,可以获得已获取某个强度信息时的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5也可实时处理X线传感器3及距离传感器4依次输出的信息。在此情况下,信息处理装置5也可省略强度信息存储部9及距离信息存储部11。
作为处理器7的例,可列举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微控器(microcontroller)及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器7无论为单处理器(single processor)或多处理器(multiprocessor)都可。处理器7在功能上具有提取部12及重建部13(图像生成部)。通过处理器7读取已存储于存储装置6的重建程序8并予以执行,就能实现提取部12与重建部13的各个功能。
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多个强度信息来生成体素数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所获取的强度信息中,强度的差异表示摄像对象100的内部结构。但是,在强度信息的获取期间中摄像对象100有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强度的差异。包括不起因于内部结构的强度变化的强度信息,在体素数据的生成中成为噪声(noise)。于是,提取部12将适于体素数据的生成的强度信息作为重建处理的对象来提取。
提取部12从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的强度信息中,提取适于重建的强度信息(以下也称为「合成对象信息」)。提取部12也可从X线传感器3直接地接收强度信息。提取部12依据摄像对象100的状态来提取合成对象信息。具体而言,提取部12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移动及/或变形的状态,且在移动及/或变形的状态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作为合成对象信息。
另外,提取部12也可将未被作为合成对象信息来提取的信息,作为非合成对象信息输出至存储装置6。
以下,针对提取部12更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提取部12具有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距离评估部12b及标示部12c。这些功能,通过处理器7读取重建程序8并予以执行所实现。
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读取储存于距离信息存储部11的二个距离信息。所谓二个距离信息指在第一时刻所获取的第一距离信息与在第二时刻所获取的第二距离信息。所谓第二时刻指从第一时刻经过预定时间后的时刻。此外,这些时刻既可作为时间来处理,又可作为绕轴线A1的角度来处理。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获得作为第一距离信息与第二距离信息的差的距离差分。然后,距离差分获取部12a将距离差分输出至距离评估部12b。
距离评估部12b评估距离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距离评估部12b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将第一许可信息输出至标示部12c。另一方面,距离评估部12b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外时将第一禁止信息输出至标示部12c。
标示部12c将许可信息或禁止信息的任意信息对强度信息赋予关联关系。此处所说的许可信息表示用于重建的信息。此处所说的禁止信息表示不用于重建的信息。具体而言,标示部12c从距离评估部12b接受第一许可信息或第一禁止信息。并且,标示部12c从强度信息存储部9读取与第二距离信息对应的强度信息。然后,标示部12c将许可信息或禁止信息与所读取的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且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
重建部13读取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的强度信息当中附加有许可信息的强度信息。然后,重建部13依据所读取的强度信息而进行重建处理与体素数据的生成。在重建处理及体素数据的生成中,可利用任意的手法。
然后,一边参照图3一边说明信息处理装置5的动作。图3显示图1及图2的X线摄像装置1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所示的处理针对每个摄像对象100进行。
首先,获取X线源2与X线传感器3的位置关系(工序S2)。具体而言,获得X线传感器3相对于X线源2的相对的距离与斜率。
然后,配置摄像对象100(工序S3)。
然后,设定摄像条件(工序S4)。所谓摄像条件,例如可列举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等的旋转速度、摄像步骤数等。
然后,进行摄像动作(工序S5至工序S9)。所谓摄像动作指获取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的动作。首先,评估摄像是否已结束(工序S5)。在摄像并未结束时(工序S5:否),信息处理装置5将同步信号输出至X线源2、X线传感器3及距离传感器4(工序S6)。然后,信息处理装置5从X线传感器3获取强度信息(工序S7)。然后,信息处理装置5从距离传感器4获取距离信息(工序S8)。然后,使X线源2、X线传感器3及距离传感器4以预定角度旋转(工序S9)。然后,再次评估摄像是否已结束(工序S5)。此外,在摄像动作中也可固定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且使摄像对象100旋转。
在摄像已结束时(工序S5:是),信息处理装置5进行信息处理动作(工序S10至工序S14)。首先,信息处理装置5针对全部的信息评估处理是否已结束(工序S10)。在处理并未结束时(工序S10:否),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强度信息及距离信息算出在摄像对象中X线所穿透的距离(工序S11)。然后,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距离信息来处理强度信息(工序S12)。在此处所说的的强度信息的处理,指标示部12c中的许可信息或禁止信息的关联关系的建立。换句话说,辨别用于图像的重建的强度信息与不用于图像的重建的强度信息。
以下,一边参照图4、图5、图6及图7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工序S12。图4更详细地显示图3所示的工序S12的流程图。
图5是从轴线A1的方向观察X线摄像装置1的俯视图。如今假设从X线源2沿着轴线A2照射有X线R。X线R穿透摄像对象100A。穿透后的X线R的强度根据摄像对象100A的内部结构而衰减。此处所说的内部结构例如包括构成摄像对象100A的材料以及X线的穿透距离(L1)。然后,穿透后的X线R入射于X线传感器3。X线传感器3获得入射来的X线R的强度。在此,穿透摄像对象100A时所产生的X线R的强度的衰减,假定会对应于例如构成摄像对象100A的材料以及X线的穿透距离(L1)。若依据此假定,则X线R的衰减就不取决于轴线A2上的位置,而是固定的。换句话说,如强度信息N所示,穿透位于距离(L2)的摄像对象100B的X线R的强度(PB),与穿透位于距离(L3)的摄像对象100A的X线R的强度(PA)相等。此处所说的「距离」指从轴线A2中的X线传感器3的受光面到达摄像对象100A、100B的表面的长度。换句话说,即便摄像对象100A沿着轴线A2往X线传感器3侧移动距离(LA),也不会在X线传感器3的输出(强度信息)上出现变化。在进行强度信息的重建时,当使用摄像对象100A的强度信息与摄像对象100B的强度信息时,通过重建所获得的图像的分辨率就会降低。
使用图6来进一步说明另一例。在上述的例中,已说明轴线A2中的摄像对象100A、100B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在摄像对象100A膨胀并变形成摄像对象100C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摄像对象100A、100C的内部构成假设膨胀的前后为均质。首先,照射于膨胀前的摄像对象100A的X线R,在具有预定的密度的区域前进穿透距离(L1)。然后,照射于膨胀后的摄像对象100C的X线R,在具有预定的密度的区域前进穿透距离(L4)。当假定摄像对象100C是均质地膨胀,且在膨胀前后不发生质量的变化时,膨胀后的密度就会比膨胀前的密度还小。另一方面,膨胀后的穿透距离(L4)伴随膨胀而比膨胀前的穿透距离(L1)更大。结果,如强度信息N所示,穿透膨胀后的摄像对象100C的X线R的强度(PC)与已穿透膨胀前的摄像对象100A的X线R的强度(PA)相等。换句话说,即便摄像对象100A已变形,仍不会在强度信息上出现变化。
于是,为了检测摄像对象100的位置的变化而利用距离信息。如图4所示,首先,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进行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差分运算(L2-L1),且获取差分距离(△L)(工序S12a)。然后,距离评估部12b判断差分距离(△L)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工序S12b)。此允许范围例如也可设为依据重建图像的像素(pixel)的大小。在差分距离(△L)为允许范围内时(工序S12b:是),距离评估部12b输出许可信息(工序S12c)。标示部12c从强度信息存储部9读取与第二距离建立关联关系的第二强度信息。然后,标示部12c在将许可信息与第二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之后,将该第二强度信息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工序S12d)。
另一方面,在差分距离(△L)为允许范围外时(工序S12b:否),距离评估部12b输出禁止信息(工序S12e)。标示部12c从强度信息存储部9读取与第二距离(L2)建立关联关系的第二强度信息。然后,标示部12c在将禁止信息与第二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之后,将该第二强度信息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工序S12f)。
执行上述的工序S12后的结果,在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的多个强度信息中,能辨别可用于重建处理的强度信息与不用于重建处理的强度信息。换言之,可用于重建处理的强度信息会被提取。
在工序S12的处理中被判别,指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已变化的现象。在该距离的变化中,有的情况是如图5所示地起因于摄像对象100的移动。另外,有的情况如图6所示地起因于摄像对象100的变形。在工序S12的评估中,无法判别距离的变化为哪一个状态。但是,由于无论是哪一个状态,与各自的状态有关联的强度信息都不适于利用于重建处理,所以要排除在外使得不用于重建处理。
此外,在图6中已假定摄像对象100C的膨胀为均质。在此所称的「均质」,例如是指摄像对象100C的密度分布在膨胀前后不变化。此外,密度本身的值会在膨胀前后变化。例如,如图7所示,在摄像对象100D的膨胀不均质的情况下,会在X线R的衰减中出现差异。在此所称的「不均质」,例如是指摄像对象100D的密度分布在膨胀之前后已变化。换句话说,膨胀前的摄像对象100A的密度分布为固定。但是,在膨胀后的摄像对象100D的密度分布中并非固定。换句话说,摄像对象100D包括密度较高的部分D1与密度较低的部分D2。例如,穿透膨胀后的摄像对象100D的X线R的强度(PD),有时会相对于穿透膨胀前的摄像对象100A的X线R的强度(PA)而变化。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距离信息与强度信息,来判别摄像对象100D发生了不均质的膨胀。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在强度信息中不出现差异的变化的状态定义为「第一状态」。另外,将在强度信息中出现差异的变化的状态定义为「第二状态」。在此所称的强度信息指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中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从而,在第一状态中,即便是在峰值强度中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有的情况仍会在强度分布中出现差异。针对此状态将于后面详细地说明。
再次参照图3。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附加有许可信息的强度信息来进行重建处理。然后,信息处理装置5再次针对全部的信息评估处理是否已结束(工序S10)。在处理已结束时(工序S10:是),信息处理装置5生成体素数据(工序S14)。在生成体素数据时利用多个重建信息。
此外,辐射线检测器用于医疗、工业、保安、产业基础设施(industrialinfrastructure)的检查、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检查等。由于辐射线检测器可以以非破坏方式将内部信息图像化,所以能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地利用。例如,作为辐射线检测器的应用例有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可以获得三维的断层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的断层图像以摄像对象100被固定为理想状态。换句话说,在摄像中摄像对象被固定的情况下能获得理论上的最大分辨率。
但是,摄像对象100包括人类在大多的情形为非刚体。例如,在活体的情况下也有无法停止的动作。结果,分辨率会伴随摄像对象100的动作而降低。从而,无法充分地发挥X线传感器3的能力。对于如此的问题,例如医科用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通过使具有X线源与X线传感器的支架(gantry)进行高速旋转来解决。具体而言,假设摄像对象为人类。由于在摄像中人类会进行呼吸,所以会发生伴随呼吸的动作。于是,医科用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使支架1秒钟以3旋转左右的旋转速度来进行旋转。另一方面,由于支架为重量物,所以支架的驱动装置会变成大型。
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通过距离传感器4来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移动。结果,不用提高X线源2及X线传感器3的旋转数就可以抑制分辨率的降低。并且,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能够进行30FPS(Frames Per Second;每秒帧数)或60FPS的较高的帧速(frame rate)的摄像。结果,即便是在摄像对象100以高速进行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得良好的断层图像。
上述的功效,基于以距离传感器4来评估X线传感器3与摄像对象100之间的距离来实现。例如,通过使用ToF照相机作为距离传感器4,就能够以较高的帧速来获得包括距离信息的二维图像。于是,与X线传感器3获取强度信息的时刻同步,距离传感器4会获得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信息。结果,在使用强度信息进行图像的重建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距离信息就能够将不适于重建的强度信息排除在外。另外,也能够依据距离信息来修正强度信息。结果,由于能抑制分辨率的降低,所以可以充分地发挥X线传感器3的性能。
总之,X线摄像装置1的信息处理装置5利用距离信息从强度信息提取用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距离信息表示X线传感器3与摄像对象10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从而,信息处理装置5能够依据距离信息来提取适于摄像信息的生成的强度信息。换句话说,在摄像对象100有移动的情况下,选择适于重建的强度信息。结果,能抑制摄像信息的质量的降低。换言之,能抑制分辨率的降低。从而,可以充分地引出X线传感器3的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中,依据距离信息将以不适当的条件所获得的强度信息从重建处理排除在外。但是,即便是以不适当的条件所获得的强度信息,只要可以指明摄像对象100的变化的状态,有的情况仍能通过进行修正处理而适合利用于重建处理。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A包括强度信息的修正处理,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不同。以下,一边参照第8图、图9、图10、图11及图12一边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A。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有关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共通的构成的说明。然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不同的构成加以详细地说明。
如第8图所示,X线摄像装置1A具有信息处理装置5A。信息处理装置5A具有提取部12A。提取部12A除了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距离评估部12b、标示部12c及重建部13以外,还更具有强度差分获取部12d、强度评估部12e、状态评估部12f及修正部14。
强度差分获取部12d获取第一强度信息中的第一峰值强度与第二强度信息中的第二峰值强度的差分。
强度评估部12e获取表示第一强度信息中的强度分布的第一半值宽度。另外,强度评估部12e获取表示第二强度信息中的强度分布的第二半值宽度。然后,强度评估部12e评估第一半值宽度与第二半值宽度的大小关系。
状态评估部12f依据距离评估部12b的结果与强度评估部12e的结果,来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所谓摄像对象100的状态指摄像对象100的移动及变形。并且,所谓摄像对象100的移动包括相对于X线传感器3靠近的移动以及远离的移动。此外,在摄像对象100的移动中,也可包括相对于X线传感器3的受光面的平行移动。所谓摄像对象100的变形包括摄像对象100的膨胀及摄像对象100的收缩。这些状态的变化假设为均质。
针对状态评估部12f的动作具体地说明。如已使用图5所说明,已说明轴线A1上的摄像对象100的移动在强度信息上不出现变化。另外,如已使用图6所说明,已说明摄像对象100的均质的变形在强度信息上不出现变化。在此所称的强度信息的变化指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的峰值强度的变化。
例如,如图9所示,在距离信息表示X线传感器3与摄像对象100E、100F的表面的距离已减少时,有的情况摄像对象100A可能会靠近X线传感器3而成为摄像对象100E。另外,有的情况可能摄像对象100的位置不变化而摄像对象100A会膨胀成为摄像对象100F。但是,无法仅以峰值强度来判别这两种情况。
另一方面,着眼于图9所示的强度信息N。摄像对象100A靠近X线传感器3的情况(摄像对象100E)的强度分布DE,与摄像对象100A的强度分布DA不同。另外,摄像对象100A膨胀的情况(摄像对象100F)的强度分布DF,与摄像对象100A的强度分布DA不同。并且,接近的情况的强度分布DE,也与膨胀的情况的强度分布DF不同。从而,通过评估强度分布DA、DE、DF,就可以在距离信息表示距离缩小时,判别是接近X线传感器3或是膨胀。在强度分布DA、DE、DF的评估中,例如可使用半值宽度。具体而言,在半值宽度已减少时,可以评估是接近X线传感器3。另一方面,在半值宽度已增加时,可以评估是膨胀。
如图10所示,在距离信息表示X线传感器3与摄像对象100G、100H的表面的距离已增加时也是同样。例如,假设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G、100H的表面的距离已从距离L2变化成距离L6。在此情况下,判别距离LB的增加是起因于摄像对象的移动或起因于变形。换句话说,依据半值宽度的增减来判别是摄像对象100A的移动或是变形。具体而言,如摄像对象100H的强度分布DH所示,在半值宽度比摄像对象100A的强度分布DA的半值宽度减少时评估是收缩。另一方面,如摄像对象100G的强度分布DG所示,在半值宽度比摄像对象100A的强度分布DA的半值宽度增加时评估是从X线传感器3分离。
修正部14依据状态评估部12f的结果来修正第二强度信息。所谓状态评估部12f的结果,指摄像对象100的状态是接近移动、分离移动、膨胀、或是收缩的其中任一个。修正部14根据四个状态利用与从X线源2所照射的X线有关的放大率等来修正强度信息。
X线摄像装置1A进行工序S12A以取代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工序S12。以下,一边参照图11及图12一边详细地说明X线摄像装置1A所进行的工序S12A。
首先,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获得距离差分(工序S12a)。然后,距离评估部12b评估距离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工序S12b)。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距离评估部12b输出许可信息(工序S12c)。然后,标示部12c将许可信息与第二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工序S12d)。以上,工序S12a、S12b、S12c及S12d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的动作相同。
另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A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外时的处理中,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不同的处理。
距离评估部12b将距离差分输出至状态评估部12f。该距离差分,为正的或负的整数。例如,属于正的整数的距离差分表示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表面的距离已缩小。另一方面,属于负的整数的距离差分表示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表面的距离已远离。此外,距离差分的正负与摄像对象100的接近及远离的关系可任意地设定。
首先,在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外时(工序S12b:否),距离评估部12b输出禁止信息(工序S12e)。
然后,强度差分获取部12d获得峰值强度的差分(工序S12g)。具体而言,首先,强度差分获取部12d从强度信息存储部9读取与第一时刻关联的第一强度信息以及与第二时刻关联的第二强度信息。第一强度信息及第二强度信息具有一维的分布。强度差分获取部12d从第一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提取第一峰值强度。并且,强度差分获取部12d从第二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提取第二峰值强度。然后,强度差分获取部12d获得第一峰值强度与第二峰值强度的峰值差分。
然后,强度评估部12e评估峰值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工序S12h)。此工序S12h在距离差分在允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判别该强度分布是否能够修正。例如,摄像对象100的移动能够通过预定的运算而修正。同样地,摄像对象100的均质的膨胀或收缩也能够修正。
在图5所示的摄像对象100B的移动以及图6所示的摄像对象100C的均质的变形中,峰值强度不会实质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图7所示的摄像对象100D的不均质的变形中,发生峰值强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峰值强度的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来判别是否为能够修正的状态。
在峰值强度的差分为允许范围外时(工序S12h:否),强度评估部12e输出禁止信息(工序S12m)。然后,标示部12c将禁止信息与第二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工序S12f)。
当峰值强度的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工序S12h:是),强度评估部12e输出许可信息(工序S12i)。接着,状态评估部12f,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工序S12j)。
一边参照图12一边说明工序S12j的详细内容。
首先,状态评估部12f从距离差分获取部12a获得距离差分。然后,依据该距离差分来判别从X线传感器3到达摄像对象100的距离是否减少(工序S121)。在距离减少时(工序S121:是),状态评估部12f获得第一强度信息所示的第一强度分布的第一半值宽度(工序S122)。状态评估部12f获得第二强度信息所示的第二强度分布的第二半值宽度(工序S122)。接着,状态评估部12f获得第一半值宽度与第二半值宽度的差分。
然后,状态评估部12f依据该差分来评估半值宽度是否减少(工序S123)。在半值宽度减少时(工序S123:是),状态评估部12f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为接近X线传感器3(工序S124)。另一方面,在半值宽度增加时(工序S123:否),状态评估部12f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为膨胀(工序S125)。
另一方面,在距离增加时(工序S121:否),状态评估部12f进行与工序S122同样的处理。换句话说,状态评估部12f获得第一半值宽度与第二半值宽度的差分。然后,状态评估部12f依据该差分来评估半值宽度是否减少(工序S127)。在半值宽度减少时(工序S127:是),状态评估部12f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为收缩(工序S128)。另一方面,在半值宽度已增加时(工序S127:否),状态评估部12f评估摄像对象100的状态为从X线传感器3分离(工序S129)。
再次参照图11。修正部14基于工序S12j的结果来进行第二强度信息的修正(工序S12k)。接着,标示部12c将许可信息与修正后的第二强度信息建立关联关系。然后,标示部12c将已附加许可信息的第二强度信息储存于强度信息存储部9。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A,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同样地可以提取适于图像的重建的强度信息。从而,可以抑制重建信息的质量的劣化。
并且,第二实施方式的X线摄像装置1A提取不适于图像的重建的强度信息当中能够修正的强度信息。然后,通过修正该强度信息来转换成适于重建的强度信息。结果,由于可以利用于重建的强度信息的数目会增加,所以可以使重建信息的质量提升。
本发明的X线摄像装置不被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化。
附图标记说明
1…X线摄像装置、2…X线源、3…X线传感器(X线强度计测部)、4…距离传感器(距离计测部)、5…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部)、6…存储装置、7…处理器、8…重建程序、9…强度信息存储部、10…计测光、11…距离信息存储部、12…提取部、13…重建部、14…修正部、12a…距离差分获取部、12b…距离评估部、12c…标示部、12d…强度差分获取部、12e…强度评估部、12f…状态评估部。

Claims (2)

1.一种X线摄像装置,利用穿透摄像对象的X线的强度来获得表示所述摄像对象的内部结构的摄像信息,所述X线摄像装置具备:
X线源,朝向所述摄像对象射出所述X线;
X线强度计测部,以隔着所述摄像对象的方式与所述X线源相对配置,获得穿透所述摄像对象的所述X线的强度信息;
距离计测部,向所述摄像对象照射在所述摄像对象的表面反射的计测光,使用在所述摄像对象的表面反射的所述计测光,获得到达所述摄像对象的表面的距离信息;以及
信息处理部,利用所述强度信息及所述距离信息来获得所述摄像信息;
所述信息处理部具有:
提取部,至少利用所述距离信息,从多个所述强度信息中提取用于所述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以及
图像生成部,使用在所述提取部中所提取的所述强度信息生成所述摄像信息,
所述提取部包括:
距离差分获取部,获取在第一时刻所获取的第一距离信息与在第二时刻所获取的第二距离信息的距离差分;
距离评估部,评估所述距离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在所述距离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一许可信息;以及
标示部,在所述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所述第一许可信息时,对在所述第二时刻所获取的所述强度信息中赋予表示用于所述摄像信息的生成的信息,
所述距离评估部在所述距离差分不在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一禁止信息;
所述提取部还包括:
强度差分获取部,获取在所述第一时刻所获取的第一强度信息与在所述第二时刻所获取的第二强度信息的强度差分;
强度评估部,评估所述强度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在所述强度差分为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二许可信息,并且在所述强度差分不在允许范围内时输出第二禁止信息;以及
状态评估部,在所述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所述第一禁止信息且所述强度评估部的输出为所述第二许可信息时评估为所述摄像对象已发生第一状态的变化,在所述距离评估部的输出为所述第一禁止信息且所述强度评估部的输出为所述第二禁止信息时评估为所述摄像对象已发生第二状态的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线摄像装置,其中,所述X线强度计测部获取从所述X线源射出且穿透所述摄像对象的所述X线的强度分布,作为所述第一强度信息及所述第二强度信息;
所述状态评估部根据所述第一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与所述第二强度信息所示的强度分布的比较结果,来判别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摄像对象的变形或所述摄像对象的移动。
CN201980092815.8A 2019-02-26 2019-02-26 X线摄像装置 Active CN113518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7292 WO2020174577A1 (ja) 2019-02-26 2019-02-26 X線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8587A CN113518587A (zh) 2021-10-19
CN113518587B true CN113518587B (zh) 2024-03-01

Family

ID=72239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2815.8A Active CN113518587B (zh) 2019-02-26 2019-02-26 X线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1057B2 (zh)
EP (1) EP3932317A4 (zh)
JP (1) JP7116407B2 (zh)
KR (1) KR102586361B1 (zh)
CN (1) CN113518587B (zh)
TW (1) TWI798527B (zh)
WO (1) WO20201745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004B (zh) * 2021-04-28 2024-02-01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導電紗線的製作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3671A (ja) * 2008-05-15 2009-11-2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動態撮影システム
JP2012040363A (ja) * 2010-07-22 2012-03-01 Toshiba Corp 医用画像表示装置及び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JP2013250742A (ja) * 2012-05-31 2013-12-12 Sharp Corp 入力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4306009A (zh) * 2010-09-08 2015-0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放射线图像摄影设备
CN104364824A (zh) * 2012-06-13 2015-02-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物体检测装置
CN107456236A (zh) * 2017-07-11 2017-12-12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医疗扫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9445A (ja) * 1985-09-20 1987-03-30 Hitachi Ltd ブラウン管
JPH0690946A (ja) 1992-09-11 1994-04-05 Hitachi Medical Corp X線ct装置
JPH06269445A (ja) 1993-03-19 1994-09-27 Hitachi Medical Corp ら旋スキャン形x線ct装置及びr−r形x線ct装置
US6478462B2 (en) * 2001-02-20 2002-11-12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x-ray to light field decentering on digital radiographic image systems
JP2006288472A (ja) 2005-04-06 2006-10-26 Toshiba Corp X線ct装置及び画像再構成方法
JP4928106B2 (ja) 2005-09-26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Ct撮影装置
DE102005049106A1 (de) 2005-10-13 2007-04-19 Siemens Ag Medizinisches Bildgebungssystem und Kollisionsschutzverfahren mit regelbarem Arm
US20080243018A1 (en) 2007-03-30 2008-10-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to track a respiratory cycle of a subject
JP2010051337A (ja) 2008-08-26 2010-03-11 Fujifilm Corp 乳房断層画像撮影装置
JP5538827B2 (ja) 2009-11-11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放射線照射システム、放射線照射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699771B2 (en) 2009-11-19 2014-04-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otion-related imaging artifacts
JP2012005695A (ja) 2010-06-25 2012-01-12 Toshiba Corp X線撮影システム
EP2452649A1 (en) * 2010-11-12 2012-05-16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Stiftung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Visualization of anatomical data by augmented reality
US9433395B2 (en) 2012-07-12 2016-09-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X-ray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X-ray imaging apparatus
JP6292826B2 (ja) 2013-11-06 2018-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350902B2 (en) 2013-12-20 2022-06-07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ptical based subject motion detection in imaging systems
JP6255245B2 (ja) 2014-01-09 2017-12-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X線ct装置及び体位判定方法
EP2921100A1 (en) 2014-03-21 2015-09-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adapting a medical system to patient motion occurring during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system therefor
JP6345468B2 (ja) 2014-04-09 2018-06-20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5963331B2 (ja) 2015-01-26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ガク X線測定装置
JP6342437B2 (ja) 2016-02-22 2018-06-13 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カンパニイ 放射線断層撮影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80085082A1 (en) 2016-09-23 2018-03-29 Shimadzu Corporation X-ray imaging apparatus
TWM553128U (zh) 2017-01-20 2017-12-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動物載床
US10667869B2 (en) * 2017-05-17 2020-06-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uidance system for needle procedures
JP7164524B2 (ja) 2017-07-03 2022-11-01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X線ct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3671A (ja) * 2008-05-15 2009-11-2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動態撮影システム
JP2012040363A (ja) * 2010-07-22 2012-03-01 Toshiba Corp 医用画像表示装置及び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CN104306009A (zh) * 2010-09-08 2015-0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放射线图像摄影设备
JP2013250742A (ja) * 2012-05-31 2013-12-12 Sharp Corp 入力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4364824A (zh) * 2012-06-13 2015-02-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物体检测装置
CN107456236A (zh) * 2017-07-11 2017-12-12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医疗扫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8587A (zh) 2021-10-19
KR20210121185A (ko) 2021-10-07
EP3932317A4 (en) 2022-10-05
JPWO2020174577A1 (zh) 2020-09-03
KR102586361B1 (ko) 2023-10-11
TWI798527B (zh) 2023-04-11
EP3932317A1 (en) 2022-01-05
TW202038860A (zh) 2020-11-01
US20220196575A1 (en) 2022-06-23
US11921057B2 (en) 2024-03-05
JP7116407B2 (ja) 2022-08-10
WO2020174577A1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745C (zh) 放射线图像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7587021B2 (en) Computer tomography apparatus
US10568588B2 (en) Tiled detector arrangement for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 CT
US9459358B2 (en) Reference calibration in photon counting based spectral CT
US10713822B2 (en) Tom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KR20060069310A (ko) Ct 장치
WO2007110795A2 (en) Effective dual-energy x-ray attenuation measurement
US9042510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of a computer tomography system
WO2010135901A1 (zh) 伪双能欠采样物质识别系统和方法
Zhu et al. Cone beam micro-CT system for small animal imag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P2007508561A (ja) 非対称csct
CN113518587B (zh) X线摄像装置
JP2007508559A (ja) 扇ビーム・コヒーレント散乱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法
US20080095304A1 (en) Energy-Resolved Computer Tomography
KR20050026352A (ko) 방사선 단층 화상 촬영 장치 및 이 장치를 이용한 방사선단층 화상 촬영 방법, 화상 생성 장치
JP7291323B2 (ja) 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像装置
JP7242622B2 (ja) 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のためのセグメント化された光子計数検出器を使用するコヒーレント散乱撮像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3690429B1 (en) Tunnel ct scanner
KR102206089B1 (ko) 엑스선 ct 촬영 장치를 이용한 엑스선 촬영 방법 및 엑스선 ct 촬영 장치
US11163073B2 (en) Charger integration-based virtual CT detector
CN111067558A (zh) 图像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多层螺旋ct系统
JP2003325501A (ja) 放射線撮像装置及び放射線撮像方法、並びに、放射線撮像プログラム
JP2001324568A (ja) ガンマカメラ
JP2017181352A (ja) 断層画像撮像装置及び断層画像撮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