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1143A -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1143A
CN113511143A CN202110487311.5A CN202110487311A CN113511143A CN 113511143 A CN113511143 A CN 113511143A CN 202110487311 A CN202110487311 A CN 202110487311A CN 113511143 A CN113511143 A CN 113511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coordinate
rearview mirror
optimal
point coordi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73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顿栋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4873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11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1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1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涉及外后视镜调节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步骤S2,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步骤S3,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步骤S4,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本发明可根据不同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智能调节,使外后视镜片处于最佳位置,保证驾驶员具有较好的汽车外部视角,从而获得较好的驾驶体验,智能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后视镜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后视镜位于汽车头部的左右两侧,以及汽车内部的前方。汽车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使驾驶者可以间接的看清楚这些位置的情况,它起着“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汽车外后视镜是影响行车安全重要部件,不同驾驶员由于身高的差异,相应的眼点不同,所以对外后视镜的角度要求也相应不同。
现有技术中,一般汽车外后视镜设计有手动调节或电动调节功能,其中,电动后视镜作为汽车后视镜的一种,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一是驾驶员可以在车内通过按钮对电动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以获得良好的后方视域;二是驾驶员调节右侧车外电动后视镜时不再因距离远而难以操作。
但是,现有手动调节或电动调节仍然需要驾驶员参与调节,操作较为繁琐,随着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应的外后视镜智能调节功能也有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需要驾驶员人为调节外后视镜片,操作较为繁琐,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
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
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再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包括:
根据目标驾驶员的身份信息确定该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i;
根据人体百分位i确定该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该驾驶员踵点AHP点高度z的曲线。
根据该驾驶员处于最佳坐姿驾驶位置时其等效眼点与参考驾驶员等效眼点的连线斜率σ,从z的曲线中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最佳高度z(i)
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高度z(i)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垂直距离H30(i)
根据所述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目标垂直距离H30(i)的值,确定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H(i)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包括:
以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正上方预设的距离作为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
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由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进而可计算得到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然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进而确定调节外后视镜片,以满足目标驾驶员通过外后视镜片观察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因此,当驾驶员入座后,可根据不同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智能调节,使外后视镜片处于最佳位置,保证驾驶员具有较好的汽车外部视角,从而获得较好的驾驶体验,智能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步骤S1的一个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体坐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男性人体百分位对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女性人体百分位对照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左右调节外后视镜片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调节外后视镜片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能解决相关技术需要驾驶员人为调节外后视镜片,操作较为繁琐,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1所示,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
步骤S2,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
步骤S3,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
步骤S4,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由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进而可计算得到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然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进而确定调节外后视镜片,以满足目标驾驶员通过外后视镜片观察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因此,当驾驶员入座后,可根据不同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智能调节,使外后视镜片处于最佳位置,保证驾驶员具有较好的汽车外部视角,从而获得较好的驾驶体验,智能化程度高。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中,参见图2所示,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包括:
步骤S101,根据目标驾驶员的身份信息确定该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i。参见图4和图5所示。
步骤S102,根据人体百分位i确定该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该驾驶员踵点AHP点高度z的曲线。
步骤S103,根据该驾驶员处于最佳坐姿驾驶位置时其等效眼点与参考驾驶员等效眼点的连线斜率σ,从z的曲线中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最佳高度z(i)
斜率σ与z(i)满足关系式:
tanσ={z(i)-z(95)+(HE(i)-HE(95))*cos(A40(i))}/[XH(i)-XH(95)+(HE(i)-HE(95))*sin(A40(95))]。
其中,σ为经验值,A40(i)=A40(95)∈[21,25],z(95)是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时参考坐姿座椅H’至驾驶员踵点AHP点高度,HE(i)为驾驶员百分位为i时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的差值,HE(95)为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时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的差值,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均通过查表获得,XH(95)可查表获得。表1和表2分别为中国男性成年人人体尺寸统计和中国女性成年人人体尺寸,表3为不同百分位的XH取值。
表1
Figure BDA0003051003750000071
表2
Figure BDA0003051003750000072
表3
百分位 XH<sub>(i)</sub>值(H点至踏板参考点PRP点的水平距离)
97.5 XH<sub>(97.5)</sub>=936.6+0.613879z<sub>(97.5)</sub>-0.00186247z<sub>(97.5)</sub><sup>2</sup>
95 XH<sub>(95)</sub>=913.7+0.672316z<sub>(95</sub>)-0.00195530z<sub>(95)</sub><sup>2</sup>
90 XH<sub>(90)</sub>=885.0+0.735374z<sub>(90)</sub>-0.00201650z<sub>(90)</sub><sup>2</sup>
50 XH<sub>(50)</sub>=793.7+0.903387z<sub>(50)</sub>-0.00225518z<sub>(50)</sub><sup>2</sup>
10 XH<sub>(10)</sub>=715.9+0.968793z<sub>(10)</sub>-0.00228674z<sub>(10)</sub><sup>2</sup>
5 XH<sub>(5)</sub>=692.6+0.981427z<sub>(5)</sub>-0.00226230z<sub>(5)</sub><sup>2</sup>
2.5 XH<sub>(2.5)</sub>=687.1+0.895336z<sub>(2.5</sub>)-0.00210494z<sub>(2.5)</sub><sup>2</sup>
步骤S104,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高度z(i)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垂直距离H30(i)
其中,L53(i)=a-b*z(i)-c*z(i) 2-200*cos(A47(i)),a、b、c均为经验常数,A47(i)=78.96-0.015*z(95)-0.000173*z(95) 2。另外,H30(i)=z(i),所以z(95)=H30(95),而H30(95)为汽车厂家设计时设定值,通常设定H30(95)=z(95)=273mm。
步骤S105,根据所述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目标垂直距离H30(i)的值,确定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H(i)
其中,H(i)点的坐标(XH(i),YH(i),ZH(i))为:
XH(i)=(XAHP+L53(i));
YH(i)=W20;
ZH(i)=(ZAHP+H30(i))。
其中XAHP、ZAHP驾驶员踵点AHP点X轴、Z轴方向坐标,AHP点坐标为设定值;W20为座椅参考R点Y轴方向,W20为设定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2中,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步骤如下:
以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正上方预设的距离作为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例如,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XH,YH,ZH),最佳眼点F点坐标(XF,YF,ZF),其中,XF=XH,YF=YH,ZF=ZH+W,W为设定值,通常W取635。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3中,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步骤如下:
步骤S301,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进一步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其中,参见图6所示,计算左右调节量的公式如下:
α=θ12=1/2*{arctan[(YM-YF)/(XM-XF)-arctan[(YM-YF’)/(XM-XF’)}
其中,最佳眼点F点在XY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Y面法线的夹角为θ1,参考眼点F’点在XY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Y面法线的夹角为θ2,最佳眼点F点坐标为(XF,YF,ZF),参考眼点F’点坐标(XF’,YF’,ZF’),M点坐标为(XM,YM,ZM)。
步骤S302,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进一步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其中,参见图7所示,计算上下调节量的公式如下:
β=θ34=1/2*{arctan[(ZM-ZF)/(XM-XF)-arctan[(ZM-ZF’)/(XM-XF’)}
其中,最佳眼点F点在XZ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Z面法线的夹角为θ3,参考眼点F’点在XZ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Z面法线的夹角为θ4,最佳眼点F点坐标为(XF,YF,ZF),参考眼点F’点坐标(XF’,YF’,ZF’),M点坐标为(XM,YM,ZM)。
为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以身高为168mm,体重70kg的目男性标驾驶员进行说明:
参见图3所示,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驾驶员踵点AHP点坐标设定为(440,-380,83),W20取-380,使用上述L53(i)的计算公式可求得L53(95)=856,H30(95)取273,则参考坐姿座椅H’点H(95)的坐标为:
XH(95)=(XAHP+L53(95))=440+856=1296;
YH(95)=W20=-380;
ZH(95)=(ZAHP+H30(95))=83+273=356;
H(95)的坐标为:(1296,-380,356),对应参考坐姿眼点F’点的坐标为F(95)(1296,-380,991)。
根据图4可查出目标驾驶员对应的人体百分位为50,根据表1可以查出目标驾驶员对应坐姿眼高LE=798mm,坐姿大腿厚h=130mm,H点与E点的距离HE为测量的人体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的差值,则有HE(50)=668mm,根据公式:
tanσ={z(i)-z(95)+(HE(i)-HE(95))*cos(A40(i))}/[XH(i)-XH(95)+(HE(i)-HE(95))*sin(A40(95))];
L53(i)=XH(i)-200*cos(A47(i));
A47(i)=78.96-0.015*z(95)-0.000173*z(95) 2
得出:H30(50)=z(50)=279mm,L53(50)=776mm。其中,σ为经验值,可取12°。
H(50)点的坐标为:
XH(50)=(XAHP+L53(50))=440+776=1216;
YH(50)=W20=-380;
ZH(50)=(ZAHP+H30(50))=83+279=362;
H(50)的坐标为:(1216,-380,362),对应最佳眼点F(50)的坐标为(1216,-380,997)。
假设,左右外后视镜基准点M坐标设定为(950,±950,890),相应的从人体百分位95调节至人体百分位50:
左右调节量:
α=θ12=1/2*{arctan[(YM-YF)/(XM-XF)-arctan[(YM-YF’)/(XM-XF’)}
=1/2*{arctan[(YM-YF(50))/(XM-XF(50))-arctan[(YM-YF(95))/(XM-XF(95))}
=-3.1°
上下调节量:
β=θ34=1/2*{arctan[(ZM-ZF)/(XM-XF)-arctan[(ZM-ZF’)/(XM-XF’)}
=1/2*{arctan[(ZM-ZF(50))/(XM-XF(50))-arctan[(ZM-ZF(95))/(XM-XF(95))}
=-2.8°
即从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的外后视镜片位置调节到目标驾驶员人体百分位50的最佳位置时,外后视镜片水平需调节-3.1°,上下调节-2.8°。
参见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包括:计算模块和调节模块。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由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进而可计算得到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然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进而确定调节外后视镜片,以满足目标驾驶员通过外后视镜片观察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因此,当驾驶员入座后,可根据不同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智能调节,使外后视镜片处于最佳位置,保证驾驶员具有较好的汽车外部视角,从而获得较好的驾驶体验,智能化程度高。
其中,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参见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目标驾驶员的身份信息确定该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i。参见图4和图5所示。
步骤S102,根据人体百分位i确定该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该驾驶员踵点AHP点高度z的曲线。
步骤S103,根据该驾驶员处于最佳坐姿驾驶位置时其等效眼点与参考驾驶员等效眼点的连线斜率σ,从z的曲线中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最佳高度z(i)
其中,斜率σ与z(i)满足关系式:
tanσ={z(i)-z(95)+(HE(i)-HE(95))*cos(A40(i))}/[XH(i)-XH(95)+(HE(i)-HE(95))*sin(A40(95))]。
其中,σ为经验值,A40(i)=A40(95)∈[21,25],z(95)是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时参考坐姿座椅H’至驾驶员踵点AHP高度,HE(i)为驾驶员百分位为i时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的差值,HE(95)为参考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为95时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的差值,坐姿眼高LE与大腿厚度h均通过查表获得,XH(95)可查表获得。
步骤S104,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高度z(i)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的目标垂直距离H30(i)
其中,L53(i)=a-b*z(i)-c*z(i) 2-200*cos(A47(i)),a、b、c均为经验常数,A47(i)=78.96-0.015*z(95)-0.000173*z(95) 2。另外,H30(i)=z(i),所以z(95)=H30(95),而H30(95)为汽车厂家设计时设定值,通常设定H30(95)=z(95)=273mm。
步骤S105,根据所述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目标垂直距离H30(i)的值,确定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i)点坐标。
其中,H(i)点的坐标(XH(i),YH(i),ZH(i))为:
XH(i)=(XAHP+L53(i));
YH(i)=W20;
ZH(i)=(ZAHP+H30(i))。
其中XAHP、ZAHP驾驶员踵点AHP点X轴、Z轴方向坐标,AHP点坐标为设定值;W20为座椅参考R点Y轴方向,W20为设定值。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具体地,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参见图6所示,计算左右调节量的公式如下:
α=θ12=1/2*{arctan[(YM-YF)/(XM-XF)-arctan[(YM-YF’)/(XM-XF’)}
其中,最佳眼点F点在XY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Y面法线的夹角为θ1,参考眼点F’点在XY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Y面法线的夹角为θ2,F点坐标为(XF,YF,ZF),F’点坐标(XF’,YF’,ZF’),M点坐标为(XM,YM,ZM)。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具体地,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参见图7所示,计算上下调节量的公式如下:
β=θ34=1/2*{arctan[(ZM-ZF)/(XM-XF)-arctan[(ZM-ZF’)/(XM-XF’)}
其中,最佳眼点F点在XZ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Z面法线的夹角为θ3,参考眼点F’点在XZ面投影点和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连线与外后视镜片在XZ面法线的夹角为θ4,最佳眼点F点坐标为(XF,YF,ZF),参考眼点F’点坐标(XF’,YF’,ZF’),M点坐标为(XM,YM,ZM)。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发明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
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
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再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包括:
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包括:
根据目标驾驶员的身份信息确定该驾驶员的人体百分位i;
根据人体百分位i确定该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该驾驶员踵点AHP点高度z的曲线;
根据该驾驶员处于最佳坐姿驾驶位置时其等效眼点与参考驾驶员等效眼点的连线斜率σ,从z的曲线中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的最佳高度z(i)
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至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高度z(i)确定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最佳坐姿座椅H点到驾驶员踵点AHP点的目标垂直距离H30(i)
根据所述目标水平距离L53(i)和目标垂直距离H30(i)的值,确定驾驶员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H(i)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包括:
以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正上方预设的距离作为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
7.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标驾驶员和参考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计算对应的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根据最佳坐姿座椅H点坐标和参考坐姿座椅H’点坐标计算对应的最佳眼点F点坐标和参考眼点F’点坐标;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调节角度;
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节角度调节外后视镜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参考眼点F’点坐标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Y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左右调节角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最佳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参考眼点F’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以及外后视镜片基准点M点坐标中X轴和Z轴坐标值计算外后视镜片的上下调节角度。
CN202110487311.5A 2021-05-05 2021-05-05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5111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7311.5A CN113511143A (zh) 2021-05-05 2021-05-05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7311.5A CN113511143A (zh) 2021-05-05 2021-05-05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1143A true CN113511143A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64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7311.5A Pending CN113511143A (zh) 2021-05-05 2021-05-05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114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85A (zh) * 1994-11-25 1998-01-21 伯迪尔·A·布兰丁 用于自动调整后视镜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76466A (zh) * 2004-11-09 2007-11-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驾驶位置调节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1628559A (zh) * 2008-07-16 2010-01-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车辆的自动后视镜调整系统
CN106143370A (zh) * 2016-08-24 2016-11-23 东风汽车公司 座椅智能调节装置及方法
CN108454517A (zh) * 2018-02-27 2018-08-28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后视镜调节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774728A (zh) * 2018-12-26 2019-05-2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不同驾驶员身高的外后视镜自适应位置调节方法
CN111361503A (zh) * 2020-03-18 2020-07-03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后视镜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1660938A (zh) * 2020-06-15 2020-09-1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车辆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85A (zh) * 1994-11-25 1998-01-21 伯迪尔·A·布兰丁 用于自动调整后视镜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76466A (zh) * 2004-11-09 2007-11-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驾驶位置调节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1628559A (zh) * 2008-07-16 2010-01-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车辆的自动后视镜调整系统
CN106143370A (zh) * 2016-08-24 2016-11-23 东风汽车公司 座椅智能调节装置及方法
CN108454517A (zh) * 2018-02-27 2018-08-28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后视镜调节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774728A (zh) * 2018-12-26 2019-05-2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不同驾驶员身高的外后视镜自适应位置调节方法
CN111361503A (zh) * 2020-03-18 2020-07-03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后视镜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1660938A (zh) * 2020-06-15 2020-09-1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车辆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3370B (zh) 座椅智能调节装置及方法
US11995229B2 (en) Vehicle-mounted display adjustment device and vehicle
CN101713644B (zh) 使用单个照相机的眼睛检测系统
US970791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vehicle component settings
CN106458059A (zh) 自动调整装置、自动调整系统以及自动调整方法
US8917437B2 (en) Mirror assembly with formed reflective element substrate
CN111016785A (zh) 一种基于人眼位置的平视显示系统调节方法
KR20070108903A (ko) 차량 시트용 백레스트
CN1171085A (zh) 用于自动调整后视镜的方法和装置
CN113602198B (zh) 车辆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3511143A (zh) 一种外后视镜片智能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2406655A (zh) 一种副仪表板扶手、副仪表板扶手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JP3876761B2 (ja) 車両用周辺監視装置
CN113239735B (zh) 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的汽车透明a柱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11361503A (zh) 一种车内后视镜调节方法及系统
KR20050013299A (ko) 운전자 머리 위치 측정방법 및 장치
JP5082620B2 (ja) 余所見判定装置
CN115167743B (zh) 一种车载智能屏幕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4506273B (zh) 一种调整电子侧后视镜视野的方法和系统
CN212148555U (zh) 一种自动调整高度的智能汽车座椅头枕
CN106696873A (zh)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5782794A (zh) 车辆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12219997U (zh) 一种汽车座椅头枕高度及温度自动调整装置
CN113642411A (zh) 一种自适应识别驾驶员人体轮廓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208697265U (zh) 用于车辆翼子板的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430000 No. n3010, 3rd floor, R & D building, building 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ce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Applicant before: Dongfeng Motor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