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96873A -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96873A
CN106696873A CN201710031414.4A CN201710031414A CN106696873A CN 106696873 A CN106696873 A CN 106696873A CN 201710031414 A CN201710031414 A CN 201710031414A CN 106696873 A CN106696873 A CN 106696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rdinate
rearview mirror
head
occupan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14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芮元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314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9687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696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68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5154 priority patent/WO201813336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后视镜调整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旨在解决汽车后视镜手动调节浪费时间、操作不便、精度差和现有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调节精度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由于根据车辆座椅调节参数进行判断,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根据车辆乘员的实时姿态快速、准确地调整汽车后视镜的位置。

Description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后视镜调整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后视镜主要用于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使车内乘员能够间接看清楚这些位置的情况,它起着“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扩大了乘员的视野范围。由于不同乘员之间的身高、坐姿习惯不同,导致不同的乘员驾驶或乘坐同一辆车时需要对后视镜进行适当调整。
目前,汽车后视镜调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机械调节式后视镜,另一种为电动调节式后视镜,但是,这两种后视镜调节方式都需要驾驶人员手动操作,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操作不便、调节精度差。另一方面,虽然有些汽车已经设置了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能够解放乘员的双手并减少后视镜的调节时间,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调节精度差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汽车后视镜手动调节浪费时间、操作不便、精度差和现有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调节精度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乘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参数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坐标包括纵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之前,确定乘员的背部与所述乘员座椅的贴合度;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并结合所述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参数还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所述第一坐标还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以及所述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动力模块,其用于驱动后视镜转动;数据采集模块,其用于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以及获取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控制模块,其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以及根据所述第一坐标控制所述动力模块来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乘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参数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坐标包括纵坐标,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乘员座椅的椅背中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员的背部施加到所述椅背上的压力,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确定乘员的背部与所述乘员座椅的贴合度,并因此在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的基础上结合所述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参数还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所述第一坐标还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拍摄乘员头部照片的摄像头,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能够获取所述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以及所述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在上述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上;并且/或者所述后视镜是车内后视镜和/或车外后视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首先,获取或建立汽车的车辆坐标系,并获取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其次,根据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座椅角度和乘员背部与乘员座椅的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然后再根据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或者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和/或纵坐标。最后,根据纵坐标、横坐标和竖坐标以及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由于根据车辆座椅的调节参数进行判断,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根据乘员的实时姿态快速、准确地调整汽车后视镜的位置,以使乘员在车内任何方位都能获得最佳观察视角。
方案1、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
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参数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坐标包括纵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之前,确定乘员的背部与所述乘员座椅的贴合度;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并结合所述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参数还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所述第一坐标还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
方案6、根据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以及所述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方案11、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动力模块,其用于驱动后视镜转动;
数据采集模块,其用于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以及获取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
控制模块,其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以及根据所述第一坐标控制所述动力模块来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参数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坐标包括纵坐标,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乘员座椅的椅背中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员的背部施加到所述椅背上的压力,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确定乘员的背部与所述乘员座椅的贴合度,并因此在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的基础上结合所述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参数还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所述第一坐标还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
方案16、根据方案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拍摄乘员头部照片的摄像头,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
方案17、根据方案16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方案18、根据方案17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所述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
方案19、根据方案18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能够获取所述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以及所述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方案20、根据方案19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后视镜上;并且/或者
所述后视镜是车内后视镜和/或车外后视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说明书是以驾驶员为例对本发明的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作详细说明的,但是很明显本发明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需要使用后视镜的车内乘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主要包括:动力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作为示例,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可设置在汽车的头部(如汽车音响主机内),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的安装位置进行适当调整,只要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即可。
进一步,动力模块包括设置在汽车后视镜(如车内后视镜和车外后视镜)上的电机。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或建立汽车的车辆坐标系、获取驾驶员座椅的调节参数(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以及获取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并且该数据采集模块还与摄像头相连接。摄像头用于捕捉驾驶员的头部信息(如头部坐标)。优选地,驾驶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并且该座椅的椅背中均匀地分布有多个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驾驶员的背部施加到椅背上的压力,从而间接检测驾驶员的背部与椅背的贴合度。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机驱动后视镜旋转,并且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确定驾驶员的背部与驾驶员座椅的贴合度。
优选地,驾驶员座椅的椅背中设置有由多个压力传感器构成的压力传感器阵列,使得控制模块能够通过该压力传感器阵列的反馈信号获得驾驶员与椅背的接触面积,即驾驶员的背部与驾驶员座椅的贴合度。进一步,驾驶员座椅的头枕上也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驾驶员的头部是否靠在头枕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该压力传感器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压力传感器,例如应变片压力传感器、陶瓷压力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等;并且设置在椅背上的压力传感器的数量也可以是满足需要的任意值。
进一步,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主要包括:步骤S100,获取或建立汽车的车辆坐标系;步骤S200,通过驾驶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驾驶员头部在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步骤S300,根据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以使驾驶员获得最佳视角。
在步骤S100中,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获取或建立汽车的车辆坐标系,该车辆坐标系具体可以是:以汽车的重心作为原点O,以通过原点O平行于地面且指向汽车前方的方向为X轴(即汽车的纵坐标轴),以通过原点O平行于地面且指向驾驶员左侧的方向为Y轴(即汽车的横坐标轴),以通过原点O垂直于地面且指向上的方向为Z轴(即汽车的竖坐标轴)。进一步,X轴、Y轴和Z轴之间相互垂直。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车辆坐标系的原点O不仅限于汽车的重心位置,原点O还可以是其他位置,例如汽车两个前轮的中心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车辆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也不仅限于上述排列方式,其顺序可根据需要作出适当变化。
在步骤S200中,首先,根据车辆坐标系获得驾驶员座椅在X轴上的初始坐标。具体地,通过测量驾驶员座椅与原点O之间在X轴、Y轴和Z轴上的相对距离,获得驾驶员座椅的初始坐标,进而挑选出驾驶员座椅(例如以驾驶员座椅上的头枕底部为参照点)在X轴上的初始坐标。
其次,获得驾驶员座椅的调节参数(如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具体地,获得驾驶员座椅在X轴上相对于初始坐标的前后调节距离;并获得驾驶员座椅的椅背角度。
然后,根据驾驶员座椅的初始坐标和调节参数获得驾驶员头部在X轴上的第一坐标(如纵坐标)。具体地,先测量出椅背相对于座垫的转动轴线与头枕之间的物理距离,再根据椅背角度和三角函数计算出因椅背转动而导致的头枕在X轴上发生的位移量,最后将该位移量与前后调节距离相加获得头枕底部相对于初始位置在X轴上发生的总位移量,进而根据头枕底部在X轴上的总位移量和驾驶员座椅在X轴上的初始坐标获得头枕底部的当前坐标。进一步,通过多次试验获得不同驾驶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底部的位置,然后根据该位置和头枕底部在X轴上的总位移量获得驾驶员头部在X轴上的纵坐标。
进一步,为了准确地获得驾驶员头部在X轴上的纵坐标,还可以通过设置在驾驶员座椅椅背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来检测驾驶员的背部与驾驶员座椅的贴合度。具体地,在椅背上由上至下均匀布置多个压力传感器,当驾驶员的背部靠在椅背上时,压力传感器能够接收到驾驶员背部的压力信号,并将该压力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过将接收到的所有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进行整合、分析获得驾驶员与椅背的贴合度,然后根据该贴合度能够判断出驾驶员的背部与椅背的角度,进而根据该角度和驾驶员的身高(尤其是上半身)计算驾驶员头部与头枕之间的距离,并因此根据该距离和驾驶员座椅头枕当前的纵坐标,获得驾驶员头部的纵坐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驾驶员上半身的身高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拍照进行获得,或者也可以是驾驶员事先将身高数据存储至汽车控制系统或控制模块内,尤其是对于车主。
更进一步,优选地,驾驶员座椅的头枕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压力传感器,通过该压力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驾驶员的头部是否靠在头枕上。具体地,当驾驶员的头部靠在头枕上时,控制模块可直接通过该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确定驾驶员头部的纵坐标。
在步骤S300中,首先,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根据车辆坐标系获得摄像头坐标。具体地,通过测量摄像头与原点O之间在X轴、Y轴和Z轴上的相对距离,获得摄像头坐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驾驶员的面部信息,摄像头优选地设置在汽车内部的前方,例如汽车顶部、汽车仪表盘附近、汽车A柱上等位置。
其次,通过摄像头坐标获得驾驶员头部的第二坐标,具体地,可通过前方摄像头获得驾驶员头部在Y轴上的横坐标,以及通过侧部摄像头获得驾驶员头部在Z轴上的竖坐标。进一步,摄像头通过聚焦拍照获得驾驶员头部在Y轴上的横坐标、在Z轴上的竖坐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通过摄像头采集平面信息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且能够实现的,所以本发明在此处不作详细说明。
再次,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获取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具体地,通过测量后视镜与原点O之间在X轴、Y轴和Z轴上的相对距离,获得后视镜坐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该后视镜坐标优选地为后视镜镜面的初始坐标,进一步,在后视镜镜面调节的过程中,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对后视镜镜面的位置进行实时记录,后视镜镜面当前时刻的位置计作后视镜当前坐标。
最后,可通过控制模块计算后视镜坐标(后视镜当前坐标)和驾驶员头部坐标(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竖坐标)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该函数关系通过设置在汽车上的控制模块控制电机驱动后视镜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后视镜转动的终点可根据人眼部在车辆坐标系中的坐标、驾驶员期望看到的车后范围以及后视镜当前坐标通过光学反射原理进行计算获得,因为该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且能够获得、实施的,所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后视镜包括车内后视镜和车外后视镜。更进一步,后视镜(尤其是车外后视镜)的位置可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进行自动调整,以便当汽车行驶速度较快时能够看到后方较远位置的情况,当汽车行驶速度较慢或倒车时能够看到车辆后方较近位置的情况,例如汽车倒库时停车位的位置。
此外,在步骤S200中,调节参数除包括驾驶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外,还可以包括驾驶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尤其是对于高端商务汽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根据驾驶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能够获得驾驶员头部在Z轴上的竖坐标,根据驾驶员座椅的左右调节距离能够获得驾驶员头部在Y轴上的横坐标,进而根据驾驶员头部在X轴上的纵坐标、在Y轴上的横坐标、在Z轴上的竖坐标获得驾驶员头部在车辆坐标系的头部坐标。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里使用的术语是“调节距离”和“调节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只能应用于汽车座椅位置被调节的情形,本发明也适用于汽车座椅没有调节但驾驶员坐姿发生改变的情形。例如,当座椅前后位置没有调节但驾驶员背部与椅背贴合度发生改变时,本发明也能够准确地对后视镜姿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驾驶员可通过设置在汽车head unit(汽车音响主机)上的按键或语音命令来启动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设置成自动启动,例如在汽车启动时自动开启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由于判断标准是车辆电动座椅调节参数,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整汽车后视镜的位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或建立所述汽车的车辆坐标系;
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以使乘员获得最佳视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座椅是电动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参数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坐标包括纵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之前,确定乘员的背部与所述乘员座椅的贴合度;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前后调节距离和椅背角度并结合所述贴合度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纵坐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参数还包括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左右调节距离,所述第一坐标还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乘员座椅的调节参数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所述乘员座椅的上下调节高度和/或左右调节距离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和/或横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竖坐标,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摄像头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乘员头部的照片来确定乘员头部在所述车辆坐标系中的竖坐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汽车的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来调节后视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并结合所述第二坐标以及所述车身尺寸和后视镜在车身上的位置来调节后视镜。
CN201710031414.4A 2017-01-17 2017-01-17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66968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1414.4A CN106696873A (zh) 2017-01-17 2017-01-17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PCT/CN2017/095154 WO2018133364A1 (zh) 2017-01-17 2017-07-31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1414.4A CN106696873A (zh) 2017-01-17 2017-01-17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96873A true CN106696873A (zh) 2017-05-24

Family

ID=5890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1414.4A Pending CN106696873A (zh) 2017-01-17 2017-01-17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96873A (zh)
WO (1) WO20181333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364A1 (zh) * 2017-01-17 2018-07-26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8928265A (zh) * 2018-07-13 2018-12-04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汽车座椅坐姿协同控制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13879237A (zh) * 2021-08-31 2022-01-04 际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后视镜调节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5170A (en) * 1986-03-24 1987-02-24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Outside rear view mirror
DE102009050925A1 (de) * 2009-10-28 2010-05-27 Daimler Ag Beifahrer-Innenspiegelelement
CN103358997A (zh) * 2012-04-02 2013-10-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驾驶员头部位置自动地调整车辆镜子的系统与方法
CN103507718A (zh) * 2012-06-26 2014-01-1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1714A1 (de) * 2004-03-10 2005-09-29 Adam Opel Ag Verfahren zum Ausrichten eines Spiegels an einem Kraftfahrzeug
US8391554B2 (en) * 2008-10-01 2013-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ye detection system using a single camera
DE102010023160A1 (de) * 2010-06-04 2011-12-08 Anton Strahilov Intelligenter Spiegel
US20120162797A1 (en) * 2010-12-27 2012-06-28 Robert Bosch Gmbh Adjustable rear-viewing system for vehicle
DE102012203795A1 (de) * 2012-03-12 2013-09-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und/oder Nachjustieren eines Spiegel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CN102785617A (zh) * 2012-07-30 2012-11-21 程建英 汽车侧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5774665A (zh) * 2014-12-23 2016-07-20 北京中博安达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汽车侧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6696873A (zh) * 2017-01-17 2017-05-24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5170A (en) * 1986-03-24 1987-02-24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Outside rear view mirror
DE102009050925A1 (de) * 2009-10-28 2010-05-27 Daimler Ag Beifahrer-Innenspiegelelement
CN103358997A (zh) * 2012-04-02 2013-10-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驾驶员头部位置自动地调整车辆镜子的系统与方法
CN103507718A (zh) * 2012-06-26 2014-01-1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364A1 (zh) * 2017-01-17 2018-07-26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8928265A (zh) * 2018-07-13 2018-12-04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汽车座椅坐姿协同控制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13879237A (zh) * 2021-08-31 2022-01-04 际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后视镜调节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33364A1 (zh)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9927B (zh) 一种自适应驾驶人体态的智能驾驶室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1713644B (zh) 使用单个照相机的眼睛检测系统
US20160368509A1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a position of a component of a vehicle
EP3587172B1 (en) Self-adjusting centre console with arm detection
CN113335146B (zh) 自动调节驾驶员相关车载设备的调节方法、装置和系统
US7369928B2 (en)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head restraint system
CN103448785B (zh) 自动调节方向盘倾斜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EP079358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ng the adjustment of rearview mirrors
US6450530B1 (en) Seating system with optimum visibilty
US5694259A (en) Apparatus for automating the adjustment of rearview mirrors
CN107696974B (zh) 一种后视镜自动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6458059A (zh) 自动调整装置、自动调整系统以及自动调整方法
CN106696873A (zh) 汽车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7499191A (zh) 用于座椅组件的座椅位置检测
JP5169903B2 (ja) 座席位置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1928677A1 (de) Blendschutzsystem
CN113602198B (zh) 车辆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07685658A (zh) 座椅组件的乘员识别
US783024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vehicle operator
CN110217138A (zh) 一种调节汽车座椅与外后视镜位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5082620B2 (ja) 余所見判定装置
US20240101042A1 (en) Display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orientation of display units in a vehicle
CN107921918A (zh) 进入车辆前车辆设置的自动调整
KR101413602B1 (ko) 차량 운전장치의 인체 적합형 자동 조절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2148555U (zh) 一种自动调整高度的智能汽车座椅头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