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8324A -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08324A
CN113508324A CN202080016425.5A CN202080016425A CN113508324A CN 113508324 A CN113508324 A CN 113508324A CN 202080016425 A CN202080016425 A CN 202080016425A CN 113508324 A CN113508324 A CN 113508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se
transmitting
optical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64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08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83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7Pressure-resistant sight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光学系统包括基座(10);透光件(20),设于基座(10),透光件(20)包括位于基座(10)内的第一侧面(21);光学模组(30),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具有间隙,光学模组(30)包括朝向透光件(20)的第二侧面(31);透光隔热层(40),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电子设备内部产生水汽,能够有效杜绝起雾的现象。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机械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拍摄设备、激光传感器、手机等带玻璃的电子设备,一般电子设备内部都会有空腔,腔体里面有空气,并且含有水蒸气,当电子设备工作的时候,由于电子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会发热,而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的玻璃的外侧温度较低时,电子设备会由于内外温差,使得电子设备内部出现起雾的现象,例如,对于拍摄设备来讲,会导致玻璃的摄像头拍摄模糊,对于手机来讲,玻璃内侧是屏幕,就会导致用户看不清屏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透光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光学模组包括朝向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侧面;
透光隔热层,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的第一侧面与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透光隔热层,且透光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透光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透光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光学模组的热量不会传递到透光件,透光隔热层与光学模组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
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充填透光粘接层,以使得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由于透光粘接层充填于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使得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不存在空气,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由于温差导致两者之间的空气冷凝而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精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侧面;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与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隔热层,且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第二部件的热量不会传递到第一部件,隔热层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精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充填粘接层,以使得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由于粘接层充填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不存在空气,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由于温差导致两者之间的空气冷凝而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以及光学系统,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透光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光学模组包括朝向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侧面;
透光隔热层,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在外壳上固定有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的第一侧面与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透光隔热层,且透光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透光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透光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光学模组的热量不会传递到透光件,透光隔热层与光学模组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以及光学系统,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
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有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充填透光粘接层,以使得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由于透光粘接层充填于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使得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不存在空气,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由于温差导致两者之间的空气冷凝而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精密装置,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精密装置;
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侧面;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有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与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隔热层,且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第二部件的热量不会传递到第一部件,隔热层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外壳,以及精密装置,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精密装置,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有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充填粘接层,以使得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由于粘接层充填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不存在空气,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由于温差导致两者之间的空气冷凝而起雾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及/或、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1及/或B1,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1,同时存在A1和B1,单独存在B1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发明人经过创造性地劳动发现,对于拍摄设备来讲,例如,手持相机、无人机云台上所搭载的相机、甚至手机等,其包括外壳,以及组装于外壳内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可以包括镜头模组,在外壳内还可以设有显示屏,镜头模组用于拍摄图像,显示屏用于展示拍摄设备所拍摄的图像。
在外壳上、且与镜头模组相对的位置设有透光镜片,以使得外部光线能够通过透光镜片透射至镜头处,以实现拍摄功能。在外壳上、且与显示屏相对的位置设有透光镜片,以使得用户能够观看到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内容。在拍摄设备工作过程中,镜头模组和显示屏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当电子设备工作的时候,内部空气温度会升高,或者当把拍摄设备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快速放到温度较低的地方,拍摄设备外部的空气温度会比拍摄设备内部的空气温度低,固定在拍摄设备上的透光镜片与外部空气接触,其温度会接近于外部空气温度,导致透光镜片内侧面的温度比拍摄设备内部的空气的温度要低,当拍摄设备内部的热空气遇到较冷的透光镜片时,会在透光镜片的内表面发生凝露,即,出现起雾现象,这样则会严重影响拍摄设备的拍摄效果,以及显示效果。
为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实施例,可以有效杜绝拍摄设备的起雾现象,并且具有成本低廉的优点。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系统可以包括镜头模组,具体而言可以为设于手持相机、无人机云台上所搭载的相机、手机等设备的摄像头模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轴测图;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一相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相机可以包括显示屏X和镜头模组30a,镜头模组30a拍摄图像,显示屏30a可以与镜头模组30a电连接,以用于显示镜头模组30a所拍摄的图像,便于用户观看。无论是显示屏X还是镜头模组30a,都可以覆盖有透光件,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该透光件可以具体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3,该光学系统包括:基座10、透光件20、光学模组30和透光隔热层40。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可以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外壳100中,光学系统的基座10可以与外壳100一体成型,或者,基座10可以可拆卸地与外壳100连接,例如,基座10通过卡扣与外壳1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光学系统可以整体从外壳100上拆卸下来,便于装配、组装和维修。本实施例中,光学模组30可以包括镜头模组30a,或者其他由各种光学元件所构成的模组。
其中,透光件20设于基座10,透光件20包括位于基座10内的第一侧面21。透光件20可以为全透明的部件,也可以为半透明的部件,只要能实现基本透光功能即可,具体的,透光件20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能够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以保护电子设备内部的零部件不受损坏或侵蚀。透光件20可以呈平板状,也可以呈凸透镜状、凹透镜状,甚至凹凸不平的形状,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基座10上可以开设有安装口,透光件20安装于该安装口中,具体的,例如,透光件20可以卡设于该安装口,安装口的边缘可以设有供该透光件20卡入的卡槽,在安装时,透光件20的边缘卡入安装口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20可以直接覆盖并黏贴于安装口上方,或者直接黏贴于安装口下方。更进一步的,透光件20可以与安装口的边缘密封连接,例如,通过在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边缘涂设密封胶,或者,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设置密封圈密封连接,例如橡胶制成的O形密封圈挤压于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保证透光件20与基座10的挤压密封。无论采用何种密封方式,均能够实现透光件20与基座10的密封连接,以有效防止外界水分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光学模组30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具有间隙,光学模组30包括朝向透光件20的第二侧面31。光学模组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例如凸透镜、凹透镜、透射镜、反射镜等中的至少一个,多个光学元件组合形成具有预定光路的光学模组30,以能够实现成像功能。光学模组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也可以活动地设于基座10内,例如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设于基座10内。优选的,光学模组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至少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这样,即使收容空间内具有水汽,水汽也不会进入光学模组30的内部,使得光学模组30不受损坏,不会影响光学模组30的使用寿命。
透光隔热层40设于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中。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所谓透光隔热层40是指,该层能够透光,且能够阻隔热传递,透光隔热层40设置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影响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光路。
透光隔热层40可以仅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透光隔热层40也可以只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或者,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另一侧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是指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或者仅局部存在细微间隙,以形成基本密封的状态,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
这样一来,透光隔热层40在阻隔热量从光学模组30传递到透光件20的同时,虽然透光隔热层40上靠近光学模组30的一侧的温度比透光隔热层40靠近透光件20的一侧的温度高,但是由于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之间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并且,由于透光隔热层40本身隔热,透光隔热层40靠近光学模组30的一侧的温度与光学模组30的温度接近,两者之间温差小,因此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也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与固定在光学模组30上,完全阻碍光学模组30的热量传递至透光件20,从而使得透光件20透光隔热层40上靠近透光件20之间的温差小,从而不容易发生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在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同时,透光隔热层40还可以与光学模组30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透光隔热层40是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或者,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的。则透光隔热层40可以直接粘接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者直接粘接在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而无需将透光隔热层40与基座10固定连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的边缘可以与基座10通过密封胶密封固定连接,而并非将透光隔热层40粘接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粘接在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通过粘接剂直接粘接在一起,以达到基本密封贴合,即使透光隔热层40的边缘与基座10之间密封不牢固,也不会导致光学模组3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从透光隔热层40与基座10之间的间隙传递至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因此,可以保证透光隔热层40的防雾效果,保证电子设备内不会起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的第一侧面与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透光隔热层,且透光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透光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透光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光学模组的热量不会传递到透光件,透光隔热层与光学模组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对于拍摄设备来讲,当该光学系统应用于镜头模组时,能够防止镜头模组起雾,保证拍摄效果。并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通过增设透光隔热层40即可,体积较小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可以充填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均密封贴合,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隔热,阻碍光学模组30的热量传递至透光件20,从而最大程度上防止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起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如图3所示,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的,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之间留有间隙。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只要保证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能够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中的至少一个密封贴合即可,本发明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具体的,透光隔热层40可以包括:透光粘接层41和透光隔热板42;透光隔热板42通过透光粘接层41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其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光学胶,光学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光学胶可以包括天然树脂光学胶和合成树脂光学胶两大类,天然树脂光学胶,是采用松科的冷杉亚科属的树种分泌物的树脂或针叶树种分泌物的树脂,经加工制成,而合成树脂胶粘剂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好,能在振动、辐射等苛刻条件下工作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择合适的光学胶来作为透光粘接层41。
透光隔热板42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隔热板状材料制成,具体的,透光隔热板4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透明树脂板、透明塑料板。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是,透光隔热板42为透明塑料板,塑胶材料本身隔热,且塑胶材料成本较低,成型工艺简单,有利于有效节约成本。
在将透光隔热板42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光学胶涂设在透光隔热板42上以形成透光粘接层41,然后将透光粘接层41与透光隔热板42一起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可选的,透光隔热层40可以仅包括透光粘接层41,透光粘接层41可以充填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将光学胶等粘接剂充填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内,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存在空气,也就更不存在水汽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光学模组3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也不会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内产生起雾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隔热的粘接剂形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非隔热的粘接剂形成,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三侧面22设有增透膜(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侧面21与第三侧面22相对设置。对于透光件20来讲,其包括朝向光学模组30的第一侧面21,以及与第一侧面21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22,在具体应用时,第三侧面22可以理解为透光件20上位于电子设备外部的外表面,第一侧面21为透光件20的内表面。光学系统的光路是经过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的,在透光件21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中的至少一种上设置增透膜,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透光件20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透光件20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光学系统的杂散光。
在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设有增透膜(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指的是朝向光学模组30的一侧表面,透光隔热板42的外侧面指的是朝向透光件20的一侧表面。在透光隔热板42的内、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设有增透膜,由此提高透光隔热板42的透射率。
可以理解的是,增透膜所设置的表面越多,整个光学系统的透射效果越好,因此,优选的是,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以及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设有增透膜。
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三侧面22、透光隔热板42的内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增透膜,能够有效提高镜头模组的透视效果,便于光路传递,提高摄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系统,除了可以应用于拍摄设备外,还可以是应用于激光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又或者是显微镜、潜水镜等其他应用有光学系统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不限于此。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光学系统包括:基座10、透光件20、光学模组30和透光粘接层41。
其中,透光件20设于基座10,光学模组30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具有间隙,透光粘接层41充填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间隙,以使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基本密封。如此一来,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从根本上杜绝了两者之间起雾的现象,并且透光粘接层41透光,不影响光学模组30正常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粘结层41可以包括非隔热粘接层。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透光粘接层41不具备隔热的特性,只要透光粘接层41占据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存在空气即可。
发明人还发现,对于一些精密仪器等电子设备,其对水分的敏感度较高,当该种设备遇到冷空气时,其内部布局位置容易出现冷凝的现象,导致内部空气液化,水分聚集在温度较低的零部件上,不仅仅会发生起雾的现象,也会影响该处零部件的正常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实施例,以防止精密仪器内部凝结起雾,影响仪器使用,提高精密仪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精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精密装置可以包括某些传感器的感测系统。该精密装置可以包括该显示模组,具体而言该显示模组可以为设于相机、手机、电脑等的显示屏与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的组装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精密装置还可以为例如激光传感器等传感器内部的精密装置。
精密装置包括:基座10、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30和隔热层40。本实施例的精密装置可以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外壳100中,精密装置的基座10可以与外壳100一体成型,或者,基座10可以可拆卸地与外壳100连接,例如,基座10通过卡扣与外壳1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精密装置可以整体从外壳100上拆卸下来,便于装配、组装和维修。
第一部件20设于基座10,第一部件20包括位于基座10内的第一侧面21。具体的,第一部件20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能够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以保护电子设备内部的零部件不受损坏或侵蚀。第一部件20可以呈平板状,也可以呈凸透镜状、凹透镜状,甚至凹凸不平的形状,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显示模组来讲,该第一部件20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而第二部件30可以为显示屏。
基座10上可以开设有安装口,第一部件20安装于该安装口中,具体的,例如,第一部件20可以卡设于该安装口,安装口的边缘可以设有供该第一部件20卡入的卡槽,在安装时,第一部件20的边缘卡入安装口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20可以直接覆盖并黏贴于安装口上方,或者直接黏贴于安装口下方。更进一步的,第一部件20可以与安装口的边缘密封连接,例如,通过在第一部件20与安装口的边缘涂设密封胶,或者,第一部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设置密封圈密封连接,例如橡胶制成的O形密封圈挤压于第一部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保证第一部件20与基座10的挤压密封。无论采用何种密封方式,均能够实现第一部件20与基座10的密封连接,以有效防止外界水分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第二部件30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部件30包括朝向第一部件10的第二侧面22。第二部件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也可以活动地设于基座10内,例如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设于基座10内。优选的,第二部件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至少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这样,即使收容空间内具有水汽,水汽也不会进入第二部件30的内部,使得第二部件30不受损坏,不会影响第二部件30的使用寿命。
隔热层40设于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中。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
隔热层40可以仅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隔热层40也可以只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或者,隔热层40的一侧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另一侧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是指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或者仅局部存在细微间隙,以形成基本密封的状态,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
这样一来,隔热层40在阻隔热量从第二部件30传递到第一部件20的同时,虽然隔热层40上靠近第二部件30的一侧的温度比隔热层40靠近第一部件20的一侧的温度高,但是由于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之间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并且,由于隔热层40本身隔热,隔热层40靠近第二部件30的一侧的温度与第二部件30的温度接近,两者之间温差小,因此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之间也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与固定在第二部件30上,完全阻碍第二部件30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部件20,从而使得第一部件20隔热层40上靠近第一部件20之间的温差小,从而不容易发生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在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同时,隔热层40还可以与第二部件30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热层40是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或者,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的。则隔热层40可以直接粘接在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者直接粘接在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而无需将隔热层40与基座10固定连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的边缘可以与基座10通过密封胶密封固定连接,而并非将隔热层40粘接在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粘接在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通过粘接剂直接粘接在一起,以达到基本密封贴合,即使隔热层40的边缘与基座10之间密封不牢固,也不会导致第二部件3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从隔热层40与基座10之间的间隙传递至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因此,可以保证隔热层40的防雾效果,保证电子设备内不会起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与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隔热层,且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第二部件的热量不会传递到第一部件,隔热层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使得精密仪器内部的零部件不会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局部冷凝而影响局部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当该精密装置为显示模组时,第一部件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第二部件可以为显示屏,通过在两者之间设置隔热层,能够有效防止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上起雾,由此保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可以充填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均密封贴合,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隔热,阻碍第二部件30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部件20,从而最大程度上防止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的起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如图3所示,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的,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之间留有间隙。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只要保证隔热层40的一侧能够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中的至少一个密封贴合即可,本发明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具体的,隔热层40可以包括:粘接层41和隔热板42;隔热板42通过粘接层41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其中,粘接层41可以为光学胶,光学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光学胶可以包括天然树脂光学胶和合成树脂光学胶两大类,天然树脂光学胶,是采用松科的冷杉亚科属的树种分泌物的树脂或针叶树种分泌物的树脂,经加工制成,而合成树脂胶粘剂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好,能在振动、辐射等苛刻条件下工作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粘接层41可以为其他树脂粘接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择合适的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41。
隔热板42为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隔热板状材料制成,具体的,隔热板4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树脂板、塑料板。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是,隔热板42为塑料板,塑胶材料本身隔热,且塑胶材料成本较低,成型工艺简单,有利于有效节约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部件20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第二部件30为显示屏时,隔热板42可以为透明的隔热板,以避免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用户能够清楚地看清楚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内容。
在将隔热板42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粘接剂涂设在隔热板42上以形成粘接层41,然后将粘接层41与隔热板42一起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可选的,隔热层40可以仅包括粘接层41,粘接层41可以充填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将粘接剂充填在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内,使得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不存在空气,也就更不存在水汽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第二部件3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也不会在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内产生起雾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隔热的粘接剂形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非隔热的粘接剂形成,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精密装置,可以固定于外壳100中而构成精密仪器等电子设备,该精密装置内部不易发生冷凝的现象,其内部的零部件不会由于冷凝水而受到侵蚀,有效保证内部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精密装置,该精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精密装置包括:基座10、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30和粘接层41。
其中,第一部件20设于基座10,第二部件30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具有间隙,粘接层41充填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的间隙,以使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基本密封。如此一来,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从根本上杜绝了两者之间起雾的现象,并且粘接层41透光,不影响第一部件20正常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粘结层41可以包括非隔热粘接层。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粘接层41不具备隔热的特性,只要粘接层41占据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不存在空气即可,这样同样也可以使得精密装置不会起雾。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外壳100,以及光学系统,外壳100用于固定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可以包括镜头模组,具体而言可以为设于手持相机、无人机云台上所搭载的相机、手机等设备的摄像头模组,镜头模组用于拍摄图像,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和盖设于显示屏上的透光件,显示屏用于展示镜头模组所拍摄的图像。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系统可以包括镜头模组,具体而言可以为设于手持相机、无人机云台上所搭载的相机、手机等设备上的摄像头模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系统还可以为例如激光传感器等传感器内部的光学系统。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一相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相机可以包括显示屏X和镜头模组30a,镜头模组30a拍摄图像,显示屏30a可以与镜头模组30a电连接,以用于显示镜头模组30a所拍摄的图像,便于用户观看。无论是显示屏X还是镜头模组30a,都可以覆盖有透光件,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该透光件可以具体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镜头模组30a)可以设于外壳100一侧,显示屏X设于外壳100另一侧,与光学系统相背离。光学系统与显示屏X可以设于外壳100同一侧。外壳100与光学系统之间可以通过胶粘固定。
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3,该光学系统包括:基座10、透光件20、光学模组30和透光隔热层40。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可以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外壳100中,光学系统的基座10可以与外壳100一体成型,或者,基座10可以可拆卸地与外壳100连接,例如,基座10通过卡扣与外壳1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光学系统可以整体从外壳100上拆卸下来,便于装配、组装和维修。
外壳100内可以设置光学模组30,光学模组30靠近电子元器件,或者,光学模组30与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当电子元器件工作时,光学模组30会由于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而发热,或者光学模组30自身工作发热。
其中,透光件20设于基座10,透光件20包括位于基座10内的第一侧面21。透光件20可以为全透明的部件,也可以为半透明的部件,只要能实现基本透光功能即可,具体的,透光件20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能够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以保护电子设备内部的零部件不受损坏或侵蚀。透光件20可以呈平板状,也可以呈凸透镜状、凹透镜状,甚至凹凸不平的形状,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基座10上可以开设有安装口,透光件20安装于该安装口中,具体的,例如,透光件20可以卡设于该安装口,安装口的边缘可以设有供该透光件20卡入的卡槽,在安装时,透光件20的边缘卡入安装口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20可以直接覆盖并黏贴于安装口上方,或者直接黏贴于安装口下方。更进一步的,透光件20可以与安装口的边缘密封连接,例如,通过在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边缘涂设密封胶,或者,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设置密封圈密封连接,例如橡胶制成的O形密封圈挤压于透光件20与安装口的卡槽之间,保证透光件20与基座10的挤压密封。无论采用何种密封方式,均能够实现透光件20与基座10的密封连接,以有效防止外界水分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光学模组30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具有间隙,光学模组30包括朝向透光件20的第二侧面31。光学模组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例如凸透镜、凹透镜、透射镜、反射镜等中的至少一个,多个光学元件组合形成具有预定光路的光学模组30,以能够实现成像功能。光学模组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也可以活动地设于基座10内,例如可移动或可转动地设于基座10内。优选的,光学模组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至少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这样,即使收容空间内具有水汽,水汽也不会进入光学模组30的内部,使得光学模组30不受损坏,不会影响光学模组30的使用寿命。
透光隔热层40设于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中。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所谓透光隔热层40是指,该层能够透光,且能够阻隔热传递,透光隔热层40设置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影响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光路。
透光隔热层40可以仅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透光隔热层40也可以只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或者,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另一侧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是指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或者仅局部存在细微间隙,以形成基本密封的状态,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
这样一来,透光隔热层40在阻隔热量从光学模组30传递到透光件20的同时,虽然透光隔热层40上靠近光学模组30的一侧的温度比透光隔热层40靠近透光件20的一侧的温度高,但是由于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之间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并且,由于透光隔热层40本身隔热,透光隔热层40靠近光学模组30的一侧的温度与光学模组30的温度接近,两者之间温差小,因此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也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与固定在光学模组30上,完全阻碍光学模组30的热量传递至透光件20,从而使得透光件20透光隔热层40上靠近透光件20之间的温差小,从而不容易发生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在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同时,透光隔热层40还可以与光学模组30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透光隔热层40是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或者,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的。则透光隔热层40可以直接粘接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者直接粘接在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而无需将透光隔热层40与基座10固定连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的边缘可以与基座10通过密封胶密封固定连接,而并非将透光隔热层40粘接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或粘接在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通过粘接剂直接粘接在一起,以达到基本密封贴合,即使透光隔热层40的边缘与基座10之间密封不牢固,也不会导致光学模组3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从透光隔热层40与基座10之间的间隙传递至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因此,可以保证透光隔热层40的防雾效果,保证电子设备内不会起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光学系统,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透光件,在基座内设置光学模组,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透光件的第一侧面与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透光隔热层,且透光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透光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透光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光学模组的热量不会传递到透光件,透光隔热层与光学模组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透光件与光学模组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对于拍摄设备来讲,当该光学系统应用于镜头模组时,能够防止镜头模组起雾,保证拍摄效果。并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通过增设透光隔热层40即可,体积较小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可以充填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均密封贴合,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隔热,阻碍光学模组30的热量传递至透光件20,从而最大程度上防止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起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层40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如图3所示,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的,透光隔热层40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透光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之间留有间隙。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只要保证透光隔热层40的一侧能够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中的至少一个密封贴合即可,本发明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具体的,透光隔热层40可以包括:透光粘接层41和透光隔热板42;透光隔热板42通过透光粘接层41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其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光学胶,光学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光学胶可以包括天然树脂光学胶和合成树脂光学胶两大类,天然树脂光学胶,是采用松科的冷杉亚科属的树种分泌物的树脂或针叶树种分泌物的树脂,经加工制成,而合成树脂胶粘剂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好,能在振动、辐射等苛刻条件下工作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择合适的光学胶来作为透光粘接层41。
透光隔热板42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隔热板状材料制成,具体的,透光隔热板4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透明树脂板、透明塑料板。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是,透光隔热板42为透明塑料板,塑胶材料本身隔热,且塑胶材料成本较低,成型工艺简单,有利于有效节约成本。
在将透光隔热板42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光学胶涂设在透光隔热板42上以形成透光粘接层41,然后将透光粘接层41与透光隔热板42一起与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光学模组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可选的,透光隔热层40可以仅包括透光粘接层41,透光粘接层41可以充填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将光学胶等粘接剂充填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内,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存在空气,也就更不存在水汽的可能,这样一来,即使光学模组3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也不会在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内产生起雾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隔热的粘接剂形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透光粘接层41可以为透光非隔热的粘接剂形成,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三侧面22设有增透膜(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侧面21与第三侧面22相对设置。对于透光件20来讲,其包括朝向光学模组30的第一侧面21,以及与第一侧面21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22,在具体应用时,第三侧面22可以理解为透光件20上位于电子设备外部的外表面,第一侧面21为透光件20的内表面。光学系统的光路是经过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的,在透光件21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中的至少一种上设置增透膜,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透光件20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透光件20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光学系统的杂散光。
在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设有增透膜(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指的是朝向光学模组30的一侧表面,透光隔热板42的外侧面指的是朝向透光件20的一侧表面。在透光隔热板42的内、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设有增透膜,由此提高透光隔热板42的透射率。
可以理解的是,增透膜所设置的表面越多,整个光学系统的透射效果越好,因此,优选的是,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以及透光隔热板4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设有增透膜。
在透光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三侧面22、透光隔热板42的内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增透膜,能够有效提高镜头模组的透视效果,便于光路传递,提高摄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统,除了可以为拍摄设备外,还可以是激光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又或者是显微镜、潜水镜等其他设备,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光学系统的其他具体结构与具体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电子设备,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拍摄设备、激光雷达、移动终端、超声波仪器、距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精密装置和外壳100,精密装置可以固定于外壳100内,该精密装置可以包括某些传感器的感测系统。该精密装置可以包括显示模组,具体而言该显示模组可以为设于相机、手机、电脑等的显示屏与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的组装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精密装置还可以为例如激光传感器等传感器内部的精密装置。
外壳100内可以设有电子元器件,精密装置可以靠近电子元器件,或者,精密装置与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当电子元器件工作时,精密装置会由于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而发热,或者精密装置自身工作发热。
精密装置包括:基座10、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30和隔热层40。本实施例的精密装置可以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外壳100中,精密装置的基座10可以与外壳100一体成型,或者,基座10可以可拆卸地与外壳100连接,例如,基座10通过卡扣与外壳1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精密装置可以整体从外壳100上拆卸下来,便于装配、组装和维修。
第一部件20设于基座10,第一部件20包括位于基座10内的第一侧面21。具体的,第一部件20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透光件20能够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以保护电子设备内部的零部件不受损坏或侵蚀。
第二部件30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部件30包括朝向第一部件10的第二侧面22。优选的,第二部件30可以固定地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至少可以与基座10密封连接,以使得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这样,即使收容空间内具有水汽,水汽也不会进入第二部件30的内部,使得第二部件30不受损坏,不会影响第二部件30的使用寿命。
隔热层40设于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中。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
隔热层40可以仅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隔热层40也可以只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或者,隔热层40的一侧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贴合,另一侧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贴合。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是指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或者仅局部存在细微间隙,以形成基本密封的状态,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侧面31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
这样一来,隔热层40在阻隔热量从第二部件30传递到第一部件20的同时,虽然隔热层40上靠近第二部件30的一侧的温度比隔热层40靠近第一部件20的一侧的温度高,但是由于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之间基本不存在空气,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之间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并且,由于隔热层40本身隔热,隔热层40靠近第二部件30的一侧的温度与第二部件30的温度接近,两者之间温差小,因此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之间也不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与固定在第二部件30上,完全阻碍第二部件30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部件20,从而使得第一部件20隔热层40上靠近第一部件20之间的温差小,从而不容易发生起雾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在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的同时,隔热层40还可以与第二部件30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精密装置,由于在基座上设置第一部件,在基座内设置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与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之间设置隔热层,且隔热层与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如此一来,隔热层置于电子设备内,隔热层由于隔热的作用使得第二部件的热量不会传递到第一部件,隔热层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温差小,温差越小水汽越难凝结,从而有效防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使得精密仪器内部的零部件不会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局部冷凝而影响局部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当该精密装置为显示模组时,第一部件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第二部件可以为显示屏,通过在两者之间设置隔热层,能够有效防止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上起雾,由此保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可以充填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均密封贴合,从而最大程度上防止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的起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40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如图3所示,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的,隔热层40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一侧面与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基本密封贴合,隔热层40的另一侧面可以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之间留有间隙。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只要保证隔热层40的一侧能够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中的至少一个密封贴合即可,本发明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具体的,隔热层40可以包括:粘接层41和隔热板42;隔热板42通过粘接层41与第一部件20的第一侧面21和/或第二部件30的第二侧面31粘接。
隔热板42为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隔热板状材料制成,具体的,隔热板4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树脂板、塑料板。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是,隔热板42为塑料板,塑胶材料本身隔热,且塑胶材料成本较低,成型工艺简单,有利于有效节约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部件20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第二部件30为显示屏时,隔热板42可以为透明的隔热板,以避免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用户能够清楚地看清楚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内容。
可选的,隔热层40可以仅包括粘接层41,粘接层41可以充填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内部不易发生冷凝的现象,其内部的零部件不会由于冷凝水而受到侵蚀,有效保证内部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精密装置的其他具体结构与具体功能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精密装置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外壳100,以及光学系统,外壳100用于固定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包括:基座10、透光件20、光学模组30和透光粘接层41。
其中,透光件20设于基座10,光学模组30设于基座10内,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具有间隙,透光粘接层41充填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的间隙,以使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基本密封。如此一来,光学模组30与透光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从根本上杜绝了两者之间起雾的现象,并且透光粘接层41透光,不影响光学模组30正常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粘结层41可以包括非隔热粘接层。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透光粘接层41不具备隔热的特性,只要透光粘接层41占据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的间隙使得透光件20与光学模组30之间不存在空气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外壳100,以及精密装置,外壳100用于固定精密装置,精密装置包括:基座10、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30和粘接层41。
其中,第一部件20设于基座10,第二部件30设于基座10内,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具有间隙,粘接层41充填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的间隙,以使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基本密封。如此一来,第二部件30与第一部件20之间不存在空气,从根本上杜绝了两者之间起雾的现象,并且粘接层41透光,不影响第一部件20正常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粘结层41可以包括非隔热粘接层。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粘接层41不具备隔热的特性,只要粘接层41占据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部件20与第二部件30之间不存在空气即可,这样同样也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不会起雾。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6)

1.一种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透光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光学模组包括朝向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侧面;
透光隔热层,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包括透明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包括:透光粘接层和透光隔热板;
所述透光隔热板通过所述透光粘接层与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和/或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板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透明树脂板、透明塑料板。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包括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包括镜头模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以在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三侧面设有增透膜,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隔热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设有增透膜。
15.一种精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侧面;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充填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粘接层和隔热板;
所述隔热板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粘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以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光学系统,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透光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光学模组包括朝向所述透光件的第二侧面;
透光隔热层,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包括透明面板。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与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29.根据权利要求24-2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包括:透光粘接层和透光隔热板;
所述透光隔热板通过所述透光粘接层与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和/或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粘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板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钢化玻璃、透明树脂板、透明塑料板。
31.根据权利要求24-2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层包括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的间隙。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包括镜头模组。
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以在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
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件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三侧面设有增透膜,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
37.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隔热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设有增透膜。
3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有电子元器件。
3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基座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成型。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组靠近所述电子元器件,或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4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光学系统生成的图像。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显示屏。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设于所述外壳一侧,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外壳另一侧,与所述光学系统相背离。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与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外壳同一侧。
4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光学系统之间通过胶粘固定。
4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精密装置,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精密装置;
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侧面;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侧面;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充填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基本密封贴合。
50.根据权利要求47-4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粘接层和隔热板;
所述隔热板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粘接。
51.根据权利要求47-4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
52.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透光玻璃或透光树脂。
53.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以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密封的收容空间。
55.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有电子元器件。
56.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密装置的基座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成型。
57.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靠近所述电子元器件,或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58.根据权利要求46-5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拍摄设备、激光雷达、移动终端、超声波仪器、距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
59.一种光学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
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粘接层包括非隔热粘接层。
61.一种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精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包括非隔热粘接层。
6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光学系统,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
基座;
透光件,设于所述基座;
光学模组,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具有间隙;
透光粘接层,所述透光粘接层充填所述光学模组与所述透光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基本密封。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粘接层包括非隔热粘接层。
6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精密装置,所述外壳用于固定所述精密装置,所述精密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部件,设于所述基座;
第二部件,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充填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基本密封。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包括非隔热粘接层。
CN202080016425.5A 2020-05-29 2020-05-29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5083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93535 WO2021237747A1 (zh) 2020-05-29 2020-05-29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8324A true CN113508324A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09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6425.5A Pending CN113508324A (zh) 2020-05-29 2020-05-29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08324A (zh)
WO (1) WO2021237747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4369A (en) * 1996-11-15 1999-04-1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Lens device with anti-fogging
CN1378766A (zh) * 1999-09-09 2002-11-06 巴里·欧内斯特·皮林杰 层叠式防雾镜子组件
CN202631903U (zh) * 2012-05-18 2012-12-26 深圳市三鑫精美特玻璃有限公司 显示屏
CN104100893A (zh) * 2014-06-23 2014-10-15 合肥流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高效led路灯
JP2014228602A (ja) * 2013-05-20 2014-12-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学装置
CN104898295A (zh) * 2015-06-18 2015-09-09 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气凝胶隔热保护膜层的工作眼镜及其制作方法
CN206833126U (zh) * 2017-05-23 2018-01-02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云台组件及无人机
CN208572147U (zh) * 2018-07-02 2019-03-01 盐城市瑞祥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手机摄像头结构
WO2019206255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10324151U (zh) * 2019-09-02 2020-04-14 金辰一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用防水干扰装置
CN210514903U (zh) * 2019-07-09 2020-05-1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防雾摄像机
CN212675239U (zh) * 2020-05-29 2021-03-0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3007A (ja) * 1997-05-30 1998-12-18 Konica Corp 樹脂封入光学系及び樹脂封入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08650449A (zh) * 2018-07-24 2018-10-1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摄像头模块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4369A (en) * 1996-11-15 1999-04-1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Lens device with anti-fogging
CN1378766A (zh) * 1999-09-09 2002-11-06 巴里·欧内斯特·皮林杰 层叠式防雾镜子组件
CN202631903U (zh) * 2012-05-18 2012-12-26 深圳市三鑫精美特玻璃有限公司 显示屏
JP2014228602A (ja) * 2013-05-20 2014-12-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学装置
CN104100893A (zh) * 2014-06-23 2014-10-15 合肥流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高效led路灯
CN104898295A (zh) * 2015-06-18 2015-09-09 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气凝胶隔热保护膜层的工作眼镜及其制作方法
CN206833126U (zh) * 2017-05-23 2018-01-02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云台组件及无人机
WO2019206255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8572147U (zh) * 2018-07-02 2019-03-01 盐城市瑞祥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手机摄像头结构
CN210514903U (zh) * 2019-07-09 2020-05-1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防雾摄像机
CN210324151U (zh) * 2019-09-02 2020-04-14 金辰一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用防水干扰装置
CN212675239U (zh) * 2020-05-29 2021-03-0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洪兴 等, 中国铁道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7747A1 (zh)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99904B2 (en) Camera arrangement for motor vehicles
CN109074488B (zh) 指纹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4349103B (zh) 数字视频记录仪
WO2018006427A1 (zh) 一种电池盖以及电子设备
CN108322584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US2005000197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optical device for use therein
CN104700093A (zh) 指纹成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2675239U (zh)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2373977A (ja) 固体撮像装置
WO2019150679A1 (ja) 表示装置
JP7460659B2 (ja) 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3508324A (zh) 光学系统、精密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418041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2549036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217849517U (zh) 摄像模组、多目摄像模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173042B (zh) 冷柜摄像机
CN213302744U (zh) 相机密封装置以及相机
CN210896295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020014578A1 (en) Vehicle-mounted image pickup device
CN210112117U (zh) 拍摄设备、云台装置及无人机
CN108241237B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216979451U (zh) 一种搭载变色膜的增强虚拟现实眼镜装置
CN109547604A (zh) 一种终端
US11884247B2 (en) Automobile rain and temperature sensor module comprising a compound providing a thermally conductive medium between the cover of a housing and a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CN218825097U (zh) 一种镜头防护组件及拍摄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