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0721B -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0721B
CN113480721B CN202110906830.0A CN202110906830A CN113480721B CN 113480721 B CN113480721 B CN 113480721B CN 202110906830 A CN202110906830 A CN 202110906830A CN 113480721 B CN113480721 B CN 1134807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olycarbonate
formula
bisphenol
improved properties
copolycarbon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68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80721A (zh
Inventor
黎雷
王磊
曾伟
魏志涛
李凤闯
丁可
隋东武
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0683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0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0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0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80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0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2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 C08G64/24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and pheno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以BPTMC和BPA为原料制备包含通式(I)结构单元的共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BPTMC中含有1~5000ppm式(II)结构的双酚。本发明方法的共聚碳酸酯,通过原料合成过程中控制氯化氢催化剂用量等,可以有效减少成型制品中的杂质含量,避免当制品暴露在高温负荷中时酚类单体诱发聚碳酸酯热降解或热氧降解,实现对所述聚碳酸酯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的优化。

Description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碳酸酯共聚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的不断扩大,市场日渐趋于饱和。但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对聚碳酸酯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产生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聚碳酸酯。通过对共聚单体的种类和摩尔比进行调整,出现了不同性能的特种聚碳酸酯。
通过将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BPTMC)与双酚A(BPA)进行共聚,可得到具有更高耐热性能的聚碳酸酯,可应用在一些处于高温负荷下的场景,如车灯领域。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该特种聚碳酸酯的成型件出现了综合性能的下降,如脆化、耐热性能降低,制品表面出现黄变等。因此,对该类特种聚碳酸酯制备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相应的使用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
中国专利CN102971360B描述了制备包含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双酚A的耐热型聚碳酸酯的改进方法,通过控制原料双酚中的硫含量,来实现对成型制品黄度指数的优化,但却未提及是否能够有利于其他性能的提升。
中国专利CN107207718B描述了制备包含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双酚A的耐热型聚碳酸酯的改进方法,通过向原料混合物中添加单羟基芳基化合物来降低单体混合物的熔点,进一步减慢了早期阶段中的缩聚反应,但对成型制品相应的使用性能却无明显提升作用。
中国专利CN101023118A描述了制备包含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双酚A的耐热型聚碳酸酯的改进方法,通过控制原料氢氧化钠溶液中氯酸钠的含量,可实现对成型制品颜色的优化,但却未提及对其他性能的提升。
申请人研究发现,在原料BPTMC的合成过程中,3,3,5-三甲基环己酮(TMC)与苯酚反应,氯化氢气体作为催化剂一起加入到反应体系,并对反应体系的pH值进行控制。在调控pH值时,催化剂的量不易控制,但却会明显影响产物的选择性,若超出20mol%(基于反应物TMC的物质的量)则易反应产生式(IV)结构的双酚化合物。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21
申请人在对整个制备过程进行分析时发现,原料指标的控制是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通过控制原料中式(IV)双酚化合物含量,对该类特种聚碳酸酯综合性能的提升,特别是耐热、耐黄变等能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通过控制原料中式(IV)双酚化合物含量,从而提高这类特种聚碳酸酯的综合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拓宽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这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应用。
为实现这一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以式(I)结构的二羟基二苯基环烷烃和式(V)结构的二酚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光气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备得到共聚碳酸脂,所述原料中还包含1~5000ppm式(II)结构的双酚;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31
其中,R1、R2、R3、R4分别独立地选自H、卤素、C1~C10的烷基、C5~C6的环烷基或C6~C10的芳基中的任一种;R5、R6、R7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10的烷基;R8、R9、R10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8的烷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通式(I)的双酚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3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通式(II)的双酚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4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式(V)的二酚化合物为双酚A。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原料中式(IV)结构双酚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在1-500pp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共聚碳酸酯是式(III)结构的BPTMC和双酚A的共聚物,其中所述BPTMC与双酚A的摩尔比为1:99~99:1,优选为10:90~70:30,更优选为30:70~40:60。
另一方面,前述制备方法得到的所述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所述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600000,优选为15000-70000,更优选为20000-5000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共聚碳酸酯的弯曲强度为50-200MPa,断裂伸长率为50~200%,维卡温度为150~250℃,透光率为80~92%,雾度为0.3~1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基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总重量计,还包含0-5wt%,优选0-2.5wt%,更优选0-2wt%的选自脱模剂、流动助剂、热稳定剂、水解稳定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颜料或强化填充剂中的至少任一种。
再一方面,前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在车灯、灯珠透镜或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通过控制原料中式(II)结构、特别是式(IV)结构双酚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在1~5000ppm,特别是1-500ppm,可以有效减少成型制品中的杂质含量,避免当制品暴露在高温负荷(例如挤出造粒)中时酚类单体诱发聚碳酸酯热降解或热氧降解。
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由于式(IV)含量较少,可避免挤出或注塑加工过程中样品黄变,进一步影响产品各项性能。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式(IV)氧化而导致的制品表面黄变,而表面变黄可能会引起光学性能变差,如透光率降低、雾度升高等;同时,也降低了制品中酚类单体微释放带来的生物毒性。
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通过将式(IV)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避免含量过高时引起聚合物降解,进而导致性能的降低,同时,将含量控制在1ppm以上,可保证聚合物性能无明显降低,又降低后处理工序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列出的实施例,还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其他任何公知的改变。
根据光气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备包含通式(I)结构单元的共聚碳酸酯,其中,通过控制原料中具有式(II)结构的双酚含量在1~5000ppm范围内用于制备共聚碳酸酯。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51
其中,R1、R2、R3、R4分别独立地选自H、卤素、C1~C10的烷基、C5~C6的环烷基或C6~C10的芳基中的任一种;R5、R6、R7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10的烷基,R8、R9、R10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8的烷基。具体地,所述C1~C10的烷基例如可以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所述C5~C6的环烷基例如可以为环戊烷基,C6~C10的芳基例如可以为苯基,所述C1~C8的烷基例如可以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但均不限于此。特别地,当R1、R2、R3、R4均选自H,R5、R6、R7均选自甲基时,式(I)结构的化合物即为式(III)结构的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BPTMC),这种二羟基二苯基环烷烃也是最为常用的特种聚碳酸脂聚合物的合成原料之一。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61
当R8、R9、R10均选自甲基时,所述式(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即为式(IV)结构的双酚化合物。即本发明中特别是包含具有含量为1~5000ppm的式(IV)结构的双酚用于制备共聚碳酸酯,其中式(IV)含量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优选地,式(IV)结构的双酚含量控制在1-500ppm水平。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发现在原料BPTMC的合成过程中,会产生式(IV)结构的双酚化合物,而原料中式(IV)结构的双酚化合物含量会影响最终制备的共聚碳酸脂的综合性能。本发明通过原料BPTMC的合成过程中催化剂用量或pH值等工艺条件的控制,优化产物的选择性,使得产生式(IV)结构的双酚含量控制在1-5000ppm水平,优选在1-500ppm水平。
本发明制备的共聚碳酸酯,还包含式(V)的二酚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071
其中R1、R2、R3、R4分别独立地选自H、卤素、C1~C10的烷基、C5~C6的环烷基或C6~C10的芳基中的任一种;具体地,所述C1~C10的烷基例如可以为甲基、乙基、丙基,所述C5~C6的环烷基例如可以为环戊烷基,C6~C10的芳基例如可以为苯基,但均不限于此。优选的情况为,R1、R2、R3、R4均选自H时,所述式(V)的二酚化合物为双酚A,其作为共聚碳酸脂的另一原料之一。
优选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式(III)结构的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BPTMC)与双酚A(BPA)通过光气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进行共聚,得到具有更高耐热性能的聚碳酸酯,其中,原料中式(IV)结构的双酚含量控制在1-5000ppm水平,例如包括但不限于1ppm、5ppm、10ppm、50ppm、100ppm、300ppm、500ppm、800ppm、1000ppm、1500ppm、2000ppm、2500ppm、3000ppm、3500ppm、4000ppm、4500ppm、5000ppm,优选在1-500ppm水平。
本发明制备的共聚碳酸酯,其中,式(III)结构的BPTMC和双酚A的摩尔比为1:99~99:1,例如包括但不限于1:99、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99:1,优选10:90~70:30,更优选30:70~40:60。
本发明中,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光气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备本发明所述的共聚碳酸酯,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本发明没有任何的限制,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区别在于控制原料中式(IV)结构的双酚含量控制在1-5000ppm水平。
本发明制备的共聚碳酸酯,重均分子量为15000-60000,例如包括但不限于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55000、60000,优选为20000-40000,更优选为25000-35000。
本发明所述的共聚聚碳酸酯另外还可以根据加工性能的需要包含通常添加到热塑性树脂中的各种常规添加剂。相对于共聚碳酸酯的总重量计,添加剂的比例为0-5wt%,例如包括但不限于0wt%、0.5wt%、1wt%、1.5wt%、2wt%、2.5wt%、3wt%、3.5wt%、4wt%、4.5wt%、5wt%,优选为0-2.5wt%,特别优选为0-2wt%。可选的常规添加剂例如包括:脱模剂、流动助剂、热稳定剂、水解稳定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颜料、强化填充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但不限于此,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和上述添加剂可通过配混的方式制备组合物。可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各组分以已知的方式混合,并且在250℃-330℃的温度下在常用的装置如内混合机、挤出机和双螺杆捏合机中熔融配混并熔融挤出,通过切粒机造粒。
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随BPTMC和双酚A单体比例的不同,弯曲强度可在60~150MPa的范围内变动,断裂伸长率可在85~140%的范围内变动,维卡温度可在130~230℃的范围内变动,透光率可在85~92%的范围内变动,雾度可在0.3~6%的范围内变动。
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或其组合物可用于制备任何类型的成型件,这些可以通过注塑、挤出和吹塑成型工艺制备,这些注塑成型等工艺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共聚碳酸酯或其组合物的优选应用是透明/半透明或者有色的注塑成型件,挤出物例如片材、膜层压物、型材、半成品,以及由高分子量聚碳酸酯制成的浇注膜。
下面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发明,但不构成任何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所用的原料来源如下:
BPTMC,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8%,式(IV)含量为6000ppm;
3,3,5-三甲基环己酮(TMC),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8%;
苯酚,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8%;
双酚A,利华益维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纯度>98%。
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树脂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性能测试:
弯曲强度根据ISO178测量,断裂伸长率根据ISO527测量,维卡温度根据ISO306测量,透光率和雾度分别根据ISO13468-2、ISO14782测量。
重均分子量,通过体积排除凝胶色谱法在用PS或聚碳酸酯校正物质预先校正后测定。
式(IV)结构双酚含量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液相色谱方法测定。
制备例1
通过实验室合成原料BPTMC,并通过液相色谱仪进行测试式(IV)结构双酚化合物含量。
制备方法:取5L四口烧瓶,称取700g(5mol)TMC放入其中,接着向四口烧瓶中加入2350g(25mol)苯酚,并持续通入氯化氢气体在35℃下的恒温水浴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持续监测反应液的pH值。待反应约为8h后,停止通入氯化氢气体,并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5%NaOH溶液,直至溶液的pH值接近7。
随后,将反应液进行过滤,并将滤饼进行称重。取5L四口烧瓶,将滤饼转移至瓶中,并加入等质量的甲苯和一半质量的纯水,在95℃下进行加热回流。待回流时间约2h后,停止加热,等待烧瓶内溶液温度降低至40℃,利用布氏漏斗对溶液进行过滤。在过滤过程中,可用甲苯和水对滤饼进行反复冲洗2-3次,接着将滤饼进行加热烘干,即可得到原料BPTMC。
现对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原料来源进行说明,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101
如上表所示,通过改变催化剂的通入量,可实现对原料BPTMC中,式(IV)结构化合物含量的控制。
实施例1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99:1。
将306.9g(0.99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2.28g(0.01mol)双酚A、222.79g(1.04mol)碳酸二苯酯和0.01g(2.5×10-4mol)氢氧化钠加入到带有搅拌和馏出装置的反应器中,在常压下经0.5小时加热到160℃使其熔融。其后,再经1小时进行升温至210℃,并进行搅拌。然后,用30分钟将压力调整到2.5KPa,在210℃、2.5KPa的条件下保持30分钟,进行酯交换反应。再以30℃/小时的速度升温到270℃,在270℃、2.5KPa保持30分钟。然后,用10分钟调整至1KPa,在270℃、1KPa下保持1小时。再用30分钟将压力降至133Pa以下,在270℃、133Pa以下的条件下搅拌20分钟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添加催化剂剂量的2倍摩尔的苯甲酸丁酯,使催化剂失活,在氮加压下由反应槽的底部排出,接着在水槽中冷却,并用造粒机切割得到颗粒。得到的共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1,重均分子量31659。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953ppm。
实施例2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99:1。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1,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2,重均分子量32325。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452ppm。
实施例3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1:99。
将3.1g(0.01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225.72g(0.99mol)双酚A、222.79g(1.04mol)碳酸二苯酯和0.01g(2.5×10-4mol)氢氧化钠加入到带有搅拌和馏出装置的反应器中,在常压下经0.5小时加热到160℃使其熔融。其后,再经1小时进行升温至210℃,并进行搅拌。然后,用30分钟将压力调整到2.5KPa,在210℃、2.5KPa的条件下保持30分钟,进行酯交换反应。再以30℃/小时的速度升温到270℃,在270℃、2.5KPa保持30分钟。然后,用10分钟调整至1KPa,在270℃、1KPa下保持1小时。再用30分钟将压力降至133Pa以下,在270℃、133Pa以下的条件下搅拌20分钟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添加催化剂剂量的2倍摩尔的苯甲酸丁酯,使催化剂失活,在氮加压下由反应槽的底部排出,接着在水槽中冷却,并用造粒机切割得到颗粒。得到的共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3,重均分子量32101。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1.2ppm。
实施例4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30:70。
除了使用93g(0.3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159.6g(0.7mol)双酚A,其余参照实施例1,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4,重均分子量31246。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982ppm。
实施例5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30:7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4,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5,重均分子量32754。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503ppm。
实施例6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30:7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4,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6,重均分子量31997。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2.6ppm。
实施例7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除了使用248g(0.8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45.6g(0.2mol)双酚A,其余参照实施例1,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7,重均分子量33076。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989ppm。
实施例8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7,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8,重均分子量32215。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582ppm。
实施例9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7,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9,重均分子量32379。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1ppm。
实施例10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7,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10,重均分子量33259。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2351ppm。
实施例11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单体含量及合成步骤参照实施例7,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11,重均分子量32571。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3284ppm。
实施例12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20:80。
将62g(0.2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182.4g(0.8mol)双酚A、222.79g(1.04mol)碳酸二苯酯和0.01g(2.5×10-4mol)氢氧化钠加入到带有搅拌和馏出装置的反应器中,在常压下经0.5小时加热到160℃使其熔融。其后,再经1小时进行升温至210℃,并进行搅拌。然后,用30分钟将压力调整到2.5KPa,在210℃、2.5KPa的条件下保持30分钟,进行酯交换反应。再以30℃/小时的速度升温到270℃,在270℃、2.5KPa保持30分钟。然后,用10分钟调整至1KPa,在270℃、1KPa下保持1小时。再用30分钟将压力降至133Pa以下,在270℃、133Pa以下的条件下搅拌20分钟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添加催化剂剂量的2倍摩尔的苯甲酸丁酯,使催化剂失活,在氮加压下由反应槽的底部排出,接着在水槽中冷却,并用造粒机切割得到颗粒。得到的共聚碳酸酯树脂,编号A12,重均分子量33206。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4568ppm。
对比例1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30:70。
除了使用93g(0.3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159.6g(0.7mol)双酚A,其余参照实施例6,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D1,重均分子量32147。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0.1ppm。
对比例2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80:20。
除了使用248g(0.8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45.6g(0.2mol)双酚A,其余参照实施例11,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D2,重均分子量32452。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5205ppm。
对比例3
合成由式(III)、双酚A制备的共聚碳酸酯,摩尔比20:80。
除了使用62g(0.2mol)式(III)结构的化合物、182.4g(0.8mol)双酚A,其余参照实施例12,合成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编号D3,重均分子量33211。
其中,式(III)结构的双酚化合物中,式(IV)含量为6000ppm。
以上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共聚碳酸酯的性能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201971800000151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降低原料BPTMC中式(IV)结构双酚物质含量,有利于提高聚合物的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维卡温度和透光率,并降低雾度。当原料BPTMC中式(IV)结构双酚物质含量低于1ppm时,制品的透光度和雾度变化不明显,却显著增加了原料后处理的成本,因此本发明优选控制原料BPTMC中式(IV)结构双酚物质含量为1~5000ppm。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之下,可对本发明做出一些修改或调整。这些修改或调整也应当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式(I)结构的二羟基二苯基环烷烃和式(V)结构的二酚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光气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备得到共聚碳酸酯 ,所述原料中还包含1~5000ppm式(II)结构的双酚;
Figure FDA0003835535750000011
其中,R1、R2、R3、R4分别独立地选自H、卤素、C1~C10的烷基、C5~C6的环烷基或C6~C10的芳基中的任一种;R5、R6、R7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10的烷基;R8、R9、R10分别独立地选自H或C1~C8的烷基;
所述通式(I)的双酚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Figure FDA0003835535750000012
所述通式(II)的双酚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Figure FDA0003835535750000013
所述式(V)的二酚化合物为双酚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中式(IV)结构双酚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在1-500pp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碳酸酯是式(III)结构的BPTMC和双酚A的共聚物,其中所述BPTMC与双酚A的摩尔比为1:99~99: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PTMC与双酚A的摩尔比为10:90~70: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PTMC与双酚A的摩尔比为30:70~40:60。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制备方法得到的所述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6000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0-700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50000。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弯曲强度为60-150MPa,断裂伸长率为85~140%,维卡温度为130~230℃,透光率为85~92%,雾度为0.3~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总重量计,还包含0-5wt%的选自脱模剂、流动助剂、热稳定剂、水解稳定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颜料或强化填充剂中的至少任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总重量计,还包含0-2.5wt%的选自脱模剂、流动助剂、热稳定剂、水解稳定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颜料或强化填充剂中的至少任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共聚碳酸酯的总重量计,还包含0-2wt%的选自脱模剂、流动助剂、热稳定剂、水解稳定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颜料或强化填充剂中的至少任一种。
13.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共聚碳酸酯 或权利要求6-12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酯 ,在车灯、灯珠透镜或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应用。
CN202110906830.0A 2021-08-09 2021-08-09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Active CN113480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6830.0A CN113480721B (zh) 2021-08-09 2021-08-09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6830.0A CN113480721B (zh) 2021-08-09 2021-08-09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0721A CN113480721A (zh) 2021-10-08
CN113480721B true CN113480721B (zh) 2022-11-08

Family

ID=77945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6830.0A Active CN113480721B (zh) 2021-08-09 2021-08-09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07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6458B (zh) * 2021-10-09 2023-03-28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折射率、高耐热性和高耐候性的共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929894B (zh) * 2021-11-30 2024-01-30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58002B (zh) * 2021-12-03 2023-05-26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耐热降解性能的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酯及其应用
CN115322356A (zh) * 2022-08-09 2022-11-11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耐热性能、高耐化学稳定性能的共聚碳酸酯、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CN115215998A (zh) * 2022-08-09 2022-10-21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流动、高耐化学稳定性能的共聚碳酸酯、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14726A1 (de) * 2010-04-13 2011-10-13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en mit verbesserten optischen und thermischen Eigenschaften
KR20210081344A (ko) * 2018-10-19 2021-07-01 코베스트로 인텔렉쳐 프로퍼티 게엠베하 운트 콤파니 카게 3,3,5-트리메틸시클로헥실리덴 비스페놀 (bp-tmc)을 제조하는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0721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0721B (zh) 具有改进性能的共聚碳酸脂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脂及其应用
KR100956048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 공중합체,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품
WO2019044214A1 (ja) 熱可塑性樹脂および光学部材
US8158745B2 (en) Polycarbonates having rearrangement structures, cyclic and linear oligomers and also flow behavior
KR101796441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품
CN113956458B (zh) 高折射率、高耐热性和高耐候性的共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TW200304454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paring a polycarbonate, copolymerization reagent and polycarbonate
JPH06172508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
US8648163B2 (en) High molecular weight, random, bisphenol based copoly(phosphonate carbonate)s
CN114058002B (zh) 具有改进耐热降解性能的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共聚碳酸酯及其应用
US2004014308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carbonates
KR102216816B1 (ko) 고분자량화된 방향족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의 제조 방법
TWI523888B (zh) 具有增進之熔融穩定性的聚碳酸酯組成物
CN107207845B (zh) 具有改善的加工性能的包含pe-蜡的共聚碳酸酯组合物
JP7117932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および光学部材
US20170362431A1 (en) Co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rheolog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containing diglycerolesters
CN114524928A (zh) 一种高折射率、高流动性的共聚碳酸酯
KR101591117B1 (ko) 고리형 올리고머를 포함하며, 개선된 유동 거동을 가지는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KR20140086774A (ko) 분지형 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328068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365444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法
CN115286780B (zh) 一种兼具耐低温冲击性和高耐热性、高折射率的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084425B (zh) 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聚碳酸酯组合物或共混物及其应用
EP0350088B1 (en) Flame-resistant polycarbonates containing units derived from halogenated triphenyl compounds
CN115651182B (zh) 一种低吸水性、耐低温冲击性、高耐热性的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