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793A - 散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3793A
CN113473793A CN202010290182.6A CN202010290182A CN113473793A CN 113473793 A CN113473793 A CN 113473793A CN 202010290182 A CN202010290182 A CN 202010290182A CN 113473793 A CN113473793 A CN 113473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heat
wind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01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律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73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7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其设于一承载有至少一目标物的机台内,该散热组件包括:支撑件、安装于该支撑件上以朝该目标物提供第一作用风的第一风扇、以及安装于该支撑件上以提供第二作用风的第二风扇,其中,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为不平行,从而经由该第一风扇将该目标物的热吹至该目标物的侧面,且经由该第二风扇将位于该目标物侧面的热导引至该机台之外,以提升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组件,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测试机台的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产品的主板上会装设存储器及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以执行特定任务。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制作过程中,所述电子元件需经过多道测试机制,如用以确认高性能芯片的可靠度的预烧测试(Burn-in test),其模拟确认高性能芯片在高温环境下能符合设计规格而正常运作,故随着电子产品功率需求愈来愈高,高温环境下的测试机台的散热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目前测试机台的散热方式通过于一配置有多个待测物(如电子元件)的电路板的上方设置一支撑件,且该支撑件的前侧(或下侧)于垂直对应每一电子元件之处皆设有一朝该电子元件吹风的散热风扇,并于该支撑件的后侧(或上侧)配置多个对齐各该散热风扇处的抽风扇,以朝远离该待测物方向导引热作用风至该测试机台的出风口,以令该散热风扇将该待测物所产生的热吹向该电子元件的四周侧面,并经由该抽风扇将该电子元件的各侧面的热风导引至该支撑件的后侧的出风口外,以达到该测试机台散热的目的。
于该待测物的预烧测试过程中,若散热不佳,将造成该测试机台过热,使该测试机台当机或该待测物(如芯片)的电性发生测试误差。
然而,现有测试机台的散热方式因该散热风扇与该抽风扇的位置相互对齐而相互遮蔽,致使该抽风扇可吸取的风量受到该散热风扇的体积限制,导致该抽风扇的抽出热风的能力受限。
另外,为了使该抽风扇产生足够的风量,需在该支撑件内部设计至少一用以连通该抽风扇的入风道,因而造成该支撑件的整体厚度大幅增厚,致使该支撑件与该测试机台底部之间的距离缩短,导致该待测物的高度需降低以免碰撞该散热风扇,进而局限采用该待测物的电子产品的高度设计。
另一方面,业界虽有将散热风扇与抽风扇分开设计,以提升抽风扇的抽风能力,如第M580685号中国台湾专利,但其散热风扇(如该专利所述的第二风扇)与抽风扇(如该专利所述的第一风扇)均未朝向待测物(如该专利所述的电路板或芯片检测座上的芯片)吹风,故其仅能针对该测试机台局部降温,而无法有效将该待测物所产生的热排除,即该待测物周围仍处于过热状态。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组件,以提升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散热组件设于一承载有至少一目标物的机台内,该散热组件包括:支撑件,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以令该第一侧朝向该目标物;至少一第一风扇,其安装于该支撑件上,以朝该目标物提供第一作用风;以及至少一第二风扇,其设置于该支撑件的第一侧,以提供第二作用风,其中,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为不平行。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不相交。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呈垂直。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平行该目标物的侧面,且该第二作用风位于该目标物的侧面外。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还包括至少一配置于该机台内以承载该目标物的电路板。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还包括至少一配置于该机台内以承载该第二风扇的电路板。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目标物包含电子封装件。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一风扇嵌埋于该支撑件的第一侧中。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支撑件上安装有多个该第一风扇。例如,各该第一风扇所提供的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均相同。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机台内配置有多个该第二风扇。例如,各该第二风扇所提供的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均相同。或者,各该第二风扇均朝该机台外提供该第二作用风。亦或,各该第二风扇为相互交错排列。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一风扇的第一作用风用于将该目标物的热吹至该目标物的侧面,且该第二风扇的第二作用风用于将位于该目标物侧面的热导引至该机台的外部。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还包括一设于该目标物上且接触该目标物的散热鳍片。例如,该第一风扇用于朝该散热鳍片提供该第一作用风。或者,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与该散热鳍片的排设方向呈非平行。亦或,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垂直该散热鳍片的排设方向,且该第二作用风位于该目标物的侧面外。
前述的散热组件中,该第二风扇的设置高度对应该散热鳍片与该支撑件之间的高度。
由上可知,本发明的散热组件,主要经由该第一风扇朝该目标物提供第一作用风,且该第二风扇提供第二作用风,并使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不平行而将位于该目标物侧面的热导引至该机台的外部,故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散热组件能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散热组件位于机台内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散热组件的立体上视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局部立体上视示意图。
图2C为图2A的立体下视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本发明的散热组件的其它实施例的局部上视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散热组件 10 电路板
10a 第一表面 10b 第二表面
11 第一风扇 11a 出风侧
11b 背侧 12 第二风扇
12a 排风侧 12b 引流侧
13 支撑件 13a 第一侧
13b 第二侧 14 散热鳍片
14a 鳍片 140 通道
8 机台 80 排热孔
9 目标物 9c 侧面
90c 侧边 F1 第一作用风
F2 第二作用风 H、h 高度
S 容置区域
X、Y、Z、X1、Y1、Y2、Z1 箭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经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第一”、“第二”、“上”、“下”及“一”等的用语,也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也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的散热组件1位于机台8内的侧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的散热组件1包括一支撑件13、至少一第一风扇11以及至少一第二风扇12,但仍可依情况适度增加其组成的元件数量。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该散热组件1将该机台8的四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如箭头方向X)及前、后方向(如箭头方向Y),而将沿该机台8的高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如箭头方向Z)。应可理解地,该方位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配置,并无特别限制。
所述的机台8用于针对至少一目标物9进行如预烧测试(Burn-in test)的检测作业,其内承载有该目标物9。
于本实施例中,该散热组件1于该机台8内配置有至少一电路板10,以承载该目标物9。例如,该电路板10的线路配置为依据电子产品的主板仿制。具体地,该电路板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a与第二表面10b,且该第一表面10a上承载该目标物9。
另外,该目标物9包含一电子封装件。例如,该电子封装件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及包覆该电子元件上的封装层。具体地,该电子封装件为中央处理器或存储器,且该电子元件为半导体芯片。
另外,该散热组件1还包括一设于该目标物9上且接触该目标物9的散热鳍片14。具体地,如图2B所示,该散热鳍片14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设的鳍片14a,以于各该鳍片14a之间形成有通道140,以导引热风从所述通道140流出该散热鳍片14。
另外,该机台8可于对应该第二风扇12之处形成有至少一排热孔80,以利于排热。
所述的支撑件13设于该机台8内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3a与第二侧13b,以令该第一侧13a朝向该目标物9(或该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
所述的第一风扇11安装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上,以朝该目标物9提供第一作用风F1。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风扇11具有相对的出风侧11a及背侧11b,且该出风侧11a朝向该目标物9(或该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使该第一风扇11朝该散热鳍片14提供该第一作用风F1。应可理解地,有关风扇的种类繁多,故该第一风扇11的构造并无特别限制。
另外,该第一风扇11嵌埋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中。例如,该支撑件13形成有多个用以容置该第一风扇11的容置区域S。具体地,该容置区域S为连通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与第二侧13b的矩形开口状,使该第一风扇11的出风侧11a外露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且该第一风扇11的背侧11b外露于该支撑件13的第二侧13b。
另外,各该第一风扇11分别对应(如沿上、下方向对齐)单一目标物9,以令各该第一风扇11分别朝其所对应的目标物9提供该第一作用风F1,且各该第一风扇11的第一作用风F1的流向均相同(如箭头方向Z1所示的朝下)。
所述的第二风扇12设置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以朝该机台8外的方向提供第二作用风F2,其中,该第一作用风F1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为不平行,例如,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Z1所示的朝下)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X1所示的朝右)呈垂直。
于本实施例中,该机台8内配置有多个该第二风扇12,且各该第二风扇12具有相对的排风侧12a及引流侧12b,且该排风侧12a朝向该机台8的排热孔80。例如,各该第二风扇12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上相互交错排列(如图3A所示)或其它排列(如图2A或图3B所示)。应可理解地,有关风扇的种类繁多,故该第二风扇12的构造并无特别限制,且所述第二风扇12的排列方式也可依需求任意排列,并无特别限制。
另外,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平行该目标物9的侧边90c,且该第二作用风F2位于该目标物9的至少其中一侧面9c外。例如,各该第二风扇12所提供的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X1所示的朝右)均相同,且均流过该目标物9的前、后侧面9c的至少其中一者之外。具体地,各该第二风扇12均朝该机台8的排热孔80外提供该第二作用风F2。
另外,该第一作用风F1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为不相交,使该第一作用风F1与该第二作用风F2互不干扰。例如,该第二风扇12的位置不会位于该第一作用风F1的流向路径上,如图2A所示。
另外,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如图2B所示的箭头方向X1)与该散热鳍片14的排设方向(如图2B所示的箭头方向Y)呈非平行,使该散热鳍片14的散热方向(或该通道140的方向)与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为相互交会。例如,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箭头方向X1)垂直该散热鳍片14的通道140的延伸方向(如图2B所示的箭头方向Y1,Y2),即该第二作用风F2的流向垂直该散热鳍片140的鳍片14a,且该第二作用风F2位于该目标物9的侧面9c外。具体地,该第二风扇12对应位于该目标物9的前、后侧(如图2A所示的箭头方向Y)之外(或其斜线方向之外),且该第二风扇12相对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的设置高度H对应(如图1所示的大于或等于)该散热鳍片14相对于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的高度h。
因此,本发明的散热组件1经由该第一风扇11将该目标物9的热吹至该目标物9的前、后侧面9c,且经由该第二风扇12将位于该目标物9前、后侧面9c的热吹向该排热孔80以导引至该机台8的外部。进一步,该第一风扇11的第一作用风F1用于将该散热鳍片14的热经由该通道140导引至该散热鳍片14的前、后两侧(如图2B所示的箭头方向Y1,Y2),使该第二风扇12将该散热鳍片14的前、后两侧所散出的热风有效导引至该机台8的外部。应可理解地,有关该第二风扇12的位置可依需求设计,只要能使该散热鳍片14的前、后两侧所散出的热风导引至该机台8的外部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组件1为采用双风扇的组合以形成双轴线的作用风的流向,故当该第一风扇11由上往下(如箭头方向Z1)吹向该目标物9时,可将该目标物9的热吹向该目标物9的前、后两侧(如箭头方向Y1,Y2),使该第二风扇12将该目标物9的前、后两侧的热风导引至该机台8的右侧(如箭头方向X1)之外,以达到散热效果。
另外,因两垂直轴线的风扇的配置,使该第一风扇11不会遮挡该第二风扇12的引流侧12b,故该第二风扇12的引流侧12b的进风量不受该第一风扇11的体积所限制,因而能提供足够的第二作用风F2的风力,以将热风排至该机台8的外部。进一步,由于该第一风扇11的背侧不受该第二风扇12遮挡,使该支撑件13的内部不需增设入风道,因而该第一风扇11可完全嵌入该支撑件13中,以薄化该支撑件13与该第一风扇11相加的总高度,故相比于现有技术,该散热组件1能增加该支撑件13的第一侧13a与该目标物9(或该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之间的距离,使该目标物9的高度能依需求增加而无碰撞该第一风扇11的疑虑,进而有利于采用该目标物9的电子产品的高度设计。换言之,在该机台8的支撑件13与该电路板10之间的距离固定的情况下,随着该支撑件13的整体厚度降低,采用该目标物9的电子产品的高度可容性加大,使该机台8具有更高的多样产品兼容性。
另外,该散热组件1经由该第二风扇12设于该散热鳍片14的通道140外,使该第二风扇12将该散热鳍片14的前、后两侧所散出的热顺势导引至该机台8的外部,故相比于现有技术,该散热组件1能更直接地对该目标物9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该散热组件1可经由将多组第二风扇12交错配置(如图3A所示),使每一目标物9(或设于其上的散热鳍片14的前、后两侧)的热均能有效导引至该机台8的外部,提升散热效果。进一步,将该第一风扇11与第二风扇12作为一机组,于该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上的每一处的目标物9上均对应配置一机组,使该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上的各目标物9均能全部散热,使散热效果更好。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Claims (19)

1.一种散热组件,其设于一承载有至少一目标物的机台内,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包括:
支撑件,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且令该第一侧朝向该目标物;
至少一第一风扇,其安装于该支撑件上,以朝该目标物提供第一作用风;以及
至少一第二风扇,其设置于该支撑件的第一侧,以提供第二作用风,其中,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为不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为不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呈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平行该目标物的侧边,且该第二作用风位于该目标物的侧面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还包括至少一配置于该机台内以承载该目标物的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目标物包含电子封装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嵌埋于该支撑件的第一侧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上安装有多个该第一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风扇所提供的该第一作用风的流向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机台内配置有多个该第二风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风扇所提供的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均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风扇均朝该机台外提供该第二作用风。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风扇为相互交错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的第一作用风用于将该目标物的热吹至该目标物的侧面,且该第二风扇的第二作用风用于将位于该目标物侧面的热导引至该机台的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还包括一设于该目标物上且接触该目标物的散热鳍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用于朝该散热鳍片提供该第一作用风。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与该散热鳍片的排设方向呈非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作用风的流向垂直该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且该第二作用风位于该目标物的侧面外。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风扇的设置高度对应该散热鳍片与该支撑件之间的高度。
CN202010290182.6A 2020-03-31 2020-04-14 散热组件 Pending CN1134737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06A TWI726668B (zh) 2020-03-31 2020-03-31 散熱組件
TW109111006 2020-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793A true CN113473793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036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0182.6A Pending CN113473793A (zh) 2020-03-31 2020-04-14 散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3793A (zh)
TW (1) TWI72666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1149A1 (en) * 1993-06-11 1994-12-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N1580580A (zh) * 2003-08-01 2005-02-16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机构
US20050103034A1 (en) * 2003-11-14 2005-05-19 Micro Control Company Cooling air flow control valve for burn-in system
JP2006090805A (ja) * 2004-09-22 2006-04-06 Espec Corp バーンイン装置
JP2007005685A (ja) * 2005-06-27 2007-01-11 Fujitsu Ltd パッケージ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JP2014105996A (ja) * 2012-11-22 2014-06-09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半導体装置の試験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JP2017129507A (ja) * 2016-01-22 2017-07-27 センサー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温調器及び温度試験装置
US10149413B1 (en) * 2017-07-31 2018-12-04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for gate drivers and power components
TWM585903U (zh) * 2019-07-15 2019-11-01 京元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預燒測試裝置及其預燒測試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19662A (en) * 2010-11-01 2012-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TWI613540B (zh) * 2015-12-23 2018-02-0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1149A1 (en) * 1993-06-11 1994-12-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N1580580A (zh) * 2003-08-01 2005-02-16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机构
US20050103034A1 (en) * 2003-11-14 2005-05-19 Micro Control Company Cooling air flow control valve for burn-in system
JP2006090805A (ja) * 2004-09-22 2006-04-06 Espec Corp バーンイン装置
JP2007005685A (ja) * 2005-06-27 2007-01-11 Fujitsu Ltd パッケージ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JP2014105996A (ja) * 2012-11-22 2014-06-09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半導体装置の試験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JP2017129507A (ja) * 2016-01-22 2017-07-27 センサー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温調器及び温度試験装置
US10149413B1 (en) * 2017-07-31 2018-12-04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for gate drivers and power components
TWM585903U (zh) * 2019-07-15 2019-11-01 京元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預燒測試裝置及其預燒測試設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龚树萍,黎步银,付明,周东祥: "大功率PTC发热体的设计及老化特性研究", 电子元件与材料, no. 03, 28 June 1995 (1995-06-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6668B (zh) 2021-05-01
TW202139818A (zh) 2021-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7028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7212404B2 (en) Integrated heat sink device
US201802556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dissipating function and liquid-cooling radiator module thereof
JP2004538657A (ja) 電子装置冷却構造
US20130083483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JP3176492U (ja) 放熱構造を有する電子デバイス
JP2012019212A (ja) 導風カバー及び該導風カバーを有する電子装置
US8381799B2 (en) Heat radiating unit
US799070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EP2426575B1 (en) Heat-dissipation device
CN113473793A (zh) 散热组件
TW201422135A (zh) 電子裝置
JP2012059741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US11751357B2 (e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rm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M496150U (zh) 板卡模組
CN111031767B (zh) 电子设备以及散热模组
TWI671869B (zh) 電子裝置散熱結構
CN220041065U (zh) 散热装置和机箱
TWI832283B (zh) 散熱結構
TWI820739B (zh) 散熱結構
TW201439733A (zh) 散熱組件及顯示卡模組
WO2023145964A1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08925118B (zh)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TWI655533B (zh) 電子裝置
JP2024068267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