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424A -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3424A
CN113473424A CN202010238783.2A CN202010238783A CN113473424A CN 113473424 A CN113473424 A CN 113473424A CN 202010238783 A CN202010238783 A CN 202010238783A CN 113473424 A CN113473424 A CN 113473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reporting frequency
wireless device
base station
re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387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力群
徐禄勇
李泳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3878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34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3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4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其中,服务端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信号上报合理性。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基于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可以实现多种应用,如无线定位,特别是室内定位等,以实现无线设备的定位,从而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等。
在一种基于位置的服务场景下,无线设备需要持续上报无线信号,位置已知的基站扫描无线信号,从而结合扫描到的无线信号的相关参数数据以及基站位置,即可以计算获得无线设备位置,实现定位。传统方式中,基于省电考量,无线设备通常采用固定上报频率的方式发射无线信号,但是这种上报方式,如果上报频率设定太低,又无法保证上报及时性,因此信号上报方式不够合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兼顾设备耗电量和上报及时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无线设备调整为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为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将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接收所述服务端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所述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将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所述无线设备,以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蓝牙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蓝牙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蓝牙信号,确定所述蓝牙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蓝牙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蓝牙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包括多个基站、无线设备以及服务端;
所述无线设备用于发射无线信号,并基于所述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调整上报频率;
所述基站用于扫描所述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转发所述服务端;接收所述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并转发至所述无线设备。
所述服务端用于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生成第一调整通知。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调整触发模块,用于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通知获取模块,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调整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通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所述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所述无线设备,以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设备,包括无线组件、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控制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包括无线组件、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上述第五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五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基站扫描获得并发送至服务端;由服务端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本申请实施例,不采用固定上报频率方式,而是结合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对上报频率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兼顾了设备耗电量和上报及时性,提高信号上报的合理性。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101、10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开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基于无线设备持续上报的无线信号,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应用场景中,比如位置追踪场景中、基于定位获得的无线设备位置向无线设备提供相应服务如向无线设备发送与位置相关推荐信息的场景、或者基于无线设备的位置进行地图绘制场景中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设备可以是指配置有无线组件并且可以被动或者主动移动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是指便携式移动终端,如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可随身携带式设备以可以跟随用户移动而移动,又如电子设备可以是指配置有移动装置(如轮子)的各式设备,如在医疗环境下使用的医疗设备等等,可以借助机械或者人工推动而移动。其中,无线设备中配置的无线组件,例如可以包括蓝牙组件、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组件、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组件、或者Zigbee(紫峰)组件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制。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在一些基于位置的服务场景中,无线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上报频率会影响设备耗电量及上报及时性,因此上报频率的设定尤为重要,传统做法中考虑无线设备的耗电量,往往设定的上报频率会比较低,这就牺牲了上报及时性,因此如何合理的设定上报频率,兼顾设备耗电量以及上报及时性变得尤为重要。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无线设备以及基站可以为主从一体式设备,可以发射无线信号也可以接收无线信号,一种可行方式可以通过无线设备自身扫描其周围的无线信号方式,如果扫描获得无线信号数量发生变化,即表明无线设备发生移动,此时即可以提高上报频率,以保证定位及时性,然后这种方式会导致耗电量非常大,对于依靠环境自发电的设备来讲影响更大。因此,发明人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第一无线信号,基站扫描获得并发送至服务端;由服务端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本申请实施例中由服务端进行分析判断,不采用固定上报频率方式,而是结合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对上报频率进行动态调整,可以同时兼顾设备耗电量和定位及时性,提高了信号上报的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报频率与上报周期表示意义等同,属于同一类参数,用来表述无线设备多长时间发射一次无线信号,上报频率等于1/上报周期,可以通过简单换算方式获得,本文中仅是以上报频率为参数进行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对上报频率的调整等同于对上报周期的调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涉及的上报频率完全可以等同替换为上报周期,因此,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对上报周期的调整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实施了中不会再对上报周期的调整进行重复赘述。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服务端执行,该方法可以包括:
101: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设备上报的无线信号可以由基站扫描获得,而基于与服务端之间可以建立网络连接,基站可以将无线信号通过网络连接再转发至服务端。而无线设备与基站之间可以是建立近距离无线连接,无线设备与基站可以均为主从一体式设备,可以发射无线信号也可以接收无线信号,通过无线信号形式进行通信。
其中,为了方便区分无线设备按照不同上报频率上报的无线信号,将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无线信号命名为第一无线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无线设备按照不同上报频率上报的无线信号可以是一样的,包含参数数据可以相同。而结合不同实际应用,无线设备上报的无线信号中可以包括设备ID(Identity document,身份标识号)、上报频率、上报时间等参数数据。
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基站扫描无线设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由于不同基站具有一定的扫描范围,位于基站扫描范围的无线设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基站即可以扫描获得。在部署多个基站的情况下,不同基站的扫描范围之间会存在覆盖区域等,因此一个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可能同时被多个基站扫描获得。
第一上报频率可以是指无线设备的初始设置频率,无线设备按照该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每个基站扫描获得第一无线信号之后可以发送至服务端。因此,服务端可以接收获得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该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由于每个基站会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无线信号,因此服务端可能会持续获得每个基站发送的该无线设备上报的多个无线信号。
其中,在一个实际应用中,无线设备可以是指蓝牙设备,基站可以是指蓝牙基站。
可选地,无线设备可以预先配置多种上报模式,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无线设备可以是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102: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是执行步骤103,若否可以返回步骤101继续执行。
服务端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中的相关参数数据,即可以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进而可以判定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其中,该调整条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中对定位及时性以及设备耗电量的综合考量而进行设定。确定无线设备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有多种实现方式,在下面实施例中会详细进行介绍。
103: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可以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服务端可以向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第一调整通知,该一个或多个基站可以分别将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无线设备接收到任一个第一调整通知,响应于该第一调整通知,即可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具体是通过扫描到该第一无线信号的至少一个基站中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该第一调整通知。
基站向无线设备发送第一调整通知可以是以无线信号形式发送,基站扫描获得无线设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之后,可以与无线设备建立近距离无线连接,基于该近距离无线连接,基站可以向无线设备发射携带调整通知的特定无线信号,无线设备扫描获得该特定无线信号,即可以从中获得第一调整通知。
服务端可以选择扫描到该第一无线信号的至少一个基站中的一个或多个基站来发送第一调整通知,以确保无线设备可以成功接收第一调整通知。
其中,该第一调整通知中可以包括频率调整规则,如增加上报频率或者降低上报频率,还可以包括频率增加量或者频率降低量等,当然,第一调整通知中可以直接包括调整后的目标上报频率,以将第一上报频率直接更新为该目标上报频率等。
可选地,无线设备配置多种上报模式的情况下,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时,步骤103可以是通知无线设备切换该第一上报模式,从而使得无线设备按照切换后的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来发射无线信号。
本实施例中,不采用固定上报频率方式,而是由服务端结合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对上报频率进行动态调整,可以同时兼顾设备耗电量和定位及时性,提高信号上报的合理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发射第二无线信号,每个基站扫描获得第二无线信号之后可以发送至服务端。因此,服务端可以接收获得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该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由于每个基站会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第二无线信号,因此服务端可能会持续获得每个基站发送的该无线设备上报的多个第二无线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无线设备可能发生移动,因此向服务端发送第二无线信号的基站数量与发送第一无线信号的基站数量可能相同或不同,此向服务端发送第二无线信号的基站与发送第一无线信号的基站也可能相同或不同。
服务端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可以对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继续进行判断,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调整条件,则可以通知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仍满足调整条件,则可以返回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的步骤继续执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时刻,服务端接收到的发送第一无线信号或第二无线信号的基站可能相同或不同,发送第一无线信号或第二无线信号基站数量也可能相同或不同。
其中,通知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可以包括:
向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针对无线设备的第二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二调整通知分别转发至无线设备,以触发无线设备响应于第二调整通知,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可以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可以包括: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也即调整条件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该第二上报频率大于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无线设备可以配置有第一上报模式以及第二上报模式,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可以是通知无线设备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按照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上报无线信号。第一上报模式可以为省电模式,而第二上报模式可以保证上报及时性。从而使得无线设备可以采用省电模式上报无线信号,而检测发生有效移动时,再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上报无线信号,以减少无线设备的耗电,同时可以保证上报及时性。
其中,有效移动可以是指无线设备的移动距离大于预定距离等。在一个特殊实现中,该预定距离可以设定为0,也即只要无线设备发生移动,即可以对其上报频率进行调整;此外,在实际场景中,无线设备移动距离若较小,可以对其忽略不计,因此,该预定距离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为合理数值。因此,可以首先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定位无线设备位置;基于无线设备位置,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距离是否大于预定距离。其中,定位方式可以采用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或者基于角度测量的定位技术,例如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中,可以首先计算获得无线设备与位置已知的三个基站之间的距离,之后采用三角定位算法即可以定位获得无线设备的位置。当然,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具体采用TOF(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TOA(time of arrival,到达时间)、或AOA(Angle ofArrival,到达角)/AOD(Angleof Departure,出发角)等定位技术进行定位,以确定无线设备位置,再结合无线设备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其移动距离,具体定位算法本申请不进行具体限定。
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实现方式来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送有效移动,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该至少一个基站可以为单个基站。
其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可以包括: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计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确定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值是否大于预定数值。
其中,基于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计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TOA算法或者利用信号强度或者利用信号相位差等方式来实现距离测量。例如根据无线设备发射信号时间以及基站接收信号时间,可以计算到达时间,然后基于光速可以将到达时间转换为距离;又如根据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以及单位距离的信号强度值,可以将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转换为距离等,本申请对距离计算具体方式也不进行具体限定,与现有技术相同,不再重复赘述。
此外,也可以是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计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确定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累计距离变化值是否大于预定数值。若累计距离变化值大于数值,再确认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
由于基站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第一无线信号是一个持续过程,服务端可以接收到基站每一次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从而可以计算获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每一次的距离,基于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每一次距离,可以计算累计距离变化值,若累计距离变化值大于预定数值,可以认为无线设备发生的有效移动。在一个特殊实现中,该预定数值可以为0。
此外,也可以是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计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若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值大于一定数值,也可以认为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也即根据相邻两次测量获得距离,若距离变化值大于一定数值,则可以认为无线设备发送有效移动。
作为另一种可选实现方式,该至少一个基站为单个基站;
则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信号衰减程度是否大于预定分贝。
服务端可以记录历次接收到的该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从而结合当前的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可以确定出信号衰减程度,进而若信号衰减程度若大于预定分贝,则可以认为无线设备发生了有效移动,该预定分贝例如可以为30dB(分贝)。
作为又一种可选实现方式,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是否出现新增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例如,服务端可以接收A基站以及B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若接收到C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则可以认为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二上报频率之后,还可以包括:接收至少一个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二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
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二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为了方便理解,如图2所示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中,可以包括:
201: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服务端执行。
202: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送有效移动,若是,执行步骤203,若否,返回步骤201继续执行。
203: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是向发送第一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第一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该第一调整通知中包括第二上报频率,无线设备响应于该第一调整通知,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204: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二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
205: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送有效移动,若否,执行步骤206,若是,返回步骤204继续执行。
206:通知所无线设备将第二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是向发送第二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第二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二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该第二调整通知中包括第一上报频率,无线设备响应于该第二调整通知,将第二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无线设备配置多个上报模式时,通知所无线设备将第二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可以是通知无线设备从第二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一上报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调整准确度,如图3中所示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如下以下步骤:
301: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服务端执行。
302: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是,执行步骤303,若否,执行步骤304。
303: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并执行步骤306。
304: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如果否,执行步骤305,如果是,返回步骤301继续执行。
305: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
如果无线设备没有发生有效移动,且无线设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也不会发生有效移动,此时,即可以将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以降低上报频率,节省设备耗电量。
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是向发送第一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第三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三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该第三调整通知中包括该第三上报频率,无线设备响应于该第三调整通知,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
可选地,无线设备可以配置有第一上报模式、第二上报模式以及第三上报模式,步骤303可以是通知无线设备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步骤305可以是通知无线设备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三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三上报模式中的第三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306: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二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
307: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送有效移动,若否,执行步骤308,若是,返回步骤306继续执行。
308:通知所无线设备将第二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可以包括: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会发生有效移动,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也即可以首先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在预测会发生有效移动的情况下,再结合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送有效移动,否则,若预测不会发生有效移动,则可以直接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
其中,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可以生成第四调整通知,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四调整通知转发至无线设备,触发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
其中,环境信息可以包括当前时间以及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可以包括:确定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以及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是否成立;其中,若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和/或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则即可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
该预定时间范围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无线设备为白天使用的设备时,该预定时间范围例如可以设定为18:00~6:00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当前时间超出预定时间范围或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在预定区域,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
当然,无线设备也可以利用自身运动检测组件检测是否发生移动,若发生移动,即可以自行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并按照该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第一无线信号,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还可以包括:接收到任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无线设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将为无线设备记录的上报频率由第三上报频率更新为第一上报频率。
前文描述了调整条件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为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作为又一种可能实现方式,该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可以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是否位于预定区域中;
则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包括: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也即调整条件可以为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可以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进行定位获得。
该预定区域可以是指预先设定的指定区域,比如在实际应用中,该预定区域可以是指仓库区域等,若无线设备处于仓库中,表明无线设备短时间内不会被使用,从而也不会移动,此时降低无线设备的上报频率,可以有效保证无线设备的耗电量。
其中,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可以生成第一调整通知,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至无线设备,触发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
其中,无线设备可以配置有多种上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是触发无线设备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三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三上报模式中的第三上报频率来发射无线信号。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其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文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若无线设备未处于预定区域且发生有效移动,可以生成第五调整通知,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至无线设备,以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三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三无线信号;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三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是否位于预定区域中;若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其中,若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可以生成第二调整通知,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转发至无线设备,以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第一上报频率。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接收到任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无线设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将为无线设备记录的上报频率由第三上报频率更新为第一上报频率。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由服务端执行,可以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无线设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其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可以包括:
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是否位于预定区域中。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该方法还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从无线设备角度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01: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可选地,无线设备可以预先配置多种上报模式,其中,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
步骤401可以是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402: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
其中,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文中所述。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基站可以是指可以扫描获得第一无线信号的基站。
403: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可选地,步骤403可以是无线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切换所述第一上报模式,以按照切换后的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无线设备可以是在接收到任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之后,即可以响应于该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当然,无线设备也可以是接收到预定数量个第一调整通知之后,再进行响应。
在一个可选实现方式中,调整条件可以是指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则第一调整通知中可以包括第二上报频率,无线设备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具体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其中,第二上报频率大于第一上报频率。
在又一个可选实现方式中,调整条件可以是指无线设备位于预定区域中,则第一调整通知中可以包括第三上报频率,无线设备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具体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之后,该还可以包括:
按照调整后的上报效率发射第二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二调整通知;其中,第二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基于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其中,此处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可以是指可以扫描获得第二无线信号的基站;
响应于第二调整通知,恢复第一上报频率。
其中,调整后的上报效率结合不同实现情况可以具体为前文的第一上报频率或第三上报频率。
由前文所述可知,在一个可选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可以包括:
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二上报频率;其中,第二上报频率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时生成。
可选地,可以是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三调整通知;其中,第三调整通知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未发生有效移动,且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而生成并发送至至少一个基站;
响应于第三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是响应于第三调整通知,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三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三上报模式中的第三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在又一个可选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可以包括:
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生成。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五调整通知;其中,第五调整通知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且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时生成;
响应于第五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二上报频率。
可选地,可以是响应于第五调整通知,从第一上报模式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以按照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其中,无线设备中还可以配置有运动检测组件,运动检测组件例如可以为运动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等,从而作为一种可选方式,无线设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
无线设备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之后,即可以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送第一无线信号,服务端接收到第一无线信号之后,即可以更新当前记录的无线设备的上报频率。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由无线设备执行,可以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三上报频率为第一上报频率。
如前文所述,无线设备可以预先配置多种上报模式,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无线设备对上报频率的调整可以是对上报模式的切换,以切换至相应上报模式下按照相应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从基站角度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01: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502:将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503:接收服务端发送至的第一调整通知。
其中,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504:将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以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基站主要负责扫描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并转发至服务端,同时可以接收服务端向无线设备发送的调整通知并转发至无线设备。该无线信号基于不同上报频率而发射的,调整通知中可以包括调整后的上报频率等。结合前文描述,基站除了可以扫描获得第一无线信号,并转发第一调整通知之外,还可以扫描获得第二无线信号、第三无线信号等,并可以接收到服务端发送的第二调整通知、第三调整通知、第四调整通知以及第五调整通知等,具体可以详见上文各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由前文所述可知,对无线设备上报频率的调整可以涉及无线设备、多个基站及服务端,因此,如图6中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可以包括无线设备601、多个基站602以及服务端603,其中,服务端603可以部署在云端。
其中,无线设备601用于发射无线信号,并基于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调整上报频率;
基站用602用于扫描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并将无线信号转发服务端;接收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并转发至无线设备。
服务端603用于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生成第一调整通知。
其中,服务端603执行的具体操作可以详见前文图1~图3所示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其中,基站扫描获得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之后,可以与无线设备建立近距离无线连接,基站向无线设备发送调整通知也是以无线信号形式发送的。基于该近距离无线连接,基站可以向无线设备发射携带调整通知的特定无线信号,无线设备扫描获得该特定无线信号,即可以从中获得调整通知。
另外,由无线设备601、多个基站602以及服务端603构成的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用于对无线设备进行定位,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等,该多个基站的位置已知。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该控制系统可以适用于室内定位场景中,多个基站部署在室内场所中且位置已知,例如,该多个基站可以按照一定排布规则部署在室内天花板中等,为了可以追踪无线设备的位置,无线设备需要持续上报无线信号,服务端结合基站位置以及无线信号,即可以定位获得的无线设备位置。
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服务端还用于基于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以及多个基站的位置信息,定位无线设备的设备位置。
其中,具体定位方式可以多种实现算法,可以详见前文中所述,本文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实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比如在一些室内场所中对无线设备进行位置追踪,以可以及时了解无线设备的位置,实现监控或者防盗作用等,如在医院或者学校等室内环境中,对医疗设备或者教学设备等进行位置追踪,以了解医疗设备或者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等;
又如,室内场所为大型商超场所时,通过定位无线设备的设备位置,可以向无线设备推送其周边的商品等;
又如,在大型活动现场中,无线设备由用户随身携带,其可以是手机或者穿戴式设备,如手环等,通过定位无线设备的设备位置,可以确定用户位置,从而可以快速定位用户的目的,并可以向无线设备推送相应信息,如在年会场景中,某个用户被选中参与互动节目,则可以基于用户标识与对应无线设备的设备标识,定位其对应的无线设备的设备位置,进而可以快速确定该用户位置方便寻找用户,此外还可以向该用户的无线设备推送相应信息,以提示用户等。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该无线设备可以具体为蓝牙设备,蓝牙设备可以是指配置有蓝牙组件的设备,例如可以为手机、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电子标签或者其它各种大中小型设备等。基站具体即为蓝牙基站,蓝牙设备发射的蓝牙信号具体可以为iBeacon(信标)信号。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图7中所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701:接收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蓝牙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蓝牙信号。
702:基于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第一蓝牙信号,确定蓝牙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703,否则返回执行步骤701以继续接收基站上报的第一蓝牙信号。
703:通知蓝牙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图7所示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无线设备具体蓝牙设备,基站具体为蓝牙基站,其它相同或相似步骤可以详见图1中所示实施例,在此将不再重复赘述。
以蓝牙设备为电子标签为例,电子标签可以配置在相应对象上,对象例如可以是物品、人体或者设备等等,电子标签可以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蓝牙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可以预先配置多种上报模式,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电子标签可以首先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蓝牙信号。若检测到电子标签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则可以通知电子标签切换该第一上报模式,例如调整条件可以是指电子标签发生有效移动,可以通知电子标签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按照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发射蓝牙信号,第二上报模式中的第二上报频率可以小于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从而使得电子标签可以以耗电更低的第一上报模式来发射蓝牙信号,在电子标签发生有效移动时,也即需要追踪电子标签所配置的对象时,则可以切换至第二上报模式,以更快的上报频率来发射蓝牙信号,可以保证位置定位的及时性,实现追踪目的等。
当然,电子标签还可以配置其它上报模式,例如可以包括第三上报模式,第三上报模式中配置的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在检测电子标签位于预定区域中,或者电子标签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或者当前时间在预定时间范围内时,表明电子标签对应的对象短时间内不会被使用也不会移动,则可以切换电子标签至第三上报模式,以进一步降低电子标签的耗电量、保证设备性能。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可以配置在前文所述的服务端中,该装置可以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判断模块802,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调整触发模块803,用于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信号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
该判断模块还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该调整触发模块还可以用于若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调整条件,通知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
该调整触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定位获得无线设备的位置;基于无线设备的位置,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距离是否大于预定距离。
在某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基站为单个基站;
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计算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确定基站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值是否大于预定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基站为单个基站;
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衰减程度是否大于预定分贝。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是否出现新增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预测模块,用于若无线设备未发生有效移动,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
该调整触发模块还用于若预测模块预测结果为否时,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预测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当前时间及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中至少一个,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预测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以及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是否成立;
其中,若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和/或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未发生有效移动。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触发模块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还用于在当前时间超出预定时间范围或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在预定区域,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触发模块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还用于接收到任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无线设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将为无线设备记录的上报频率由第三上报频率更新为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会发生有效移动,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若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触发调整触发模块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是否位于预定区域中;
该调整触发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小于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判断模块还用于若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预定区域中,基于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
该调整触发模块还用于若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无线设备将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触发模块具体用于向发送第一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针对无线设备的第一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一调整通知分别转发至无线设备,以触发无线设备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触发模块具体用于向发送第二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针对无线设备的第二调整通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将第二调整通知分别转发至无线设备,以触发无线设备响应于第二调整通知,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图8所述的控制装置可以执行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其中各个模块、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8所示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例如可以为服务器,如图9所示,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存储组件901以及处理组件902;
存储组件901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该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处理组件902调用执行,用于实现如图1所示的控制方法。
当然,计算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组件等。输入/输出接口为处理组件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通信组件被配置为便于计算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等。
其中,该计算设备可以为物理设备或者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弹性计算主机等,此时计算设备即可以是指云服务器,上述处理组件、存储组件等可以是从云计算平台租用或购买的基础服务器资源。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可以配置在前文所述的无线设备中,该装置可以包括:
发射模块1001,用于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通知获取模块1002,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调整模块1003,用于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发射模块还用于按照调整后的上报效率发射第二无线信号;
该通知获取模块还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二调整通知;其中,第二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二无线信号,基于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该调整模块还用于响应于第二调整通知,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第一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模块具体用于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二上报频率;其中,第二上报频率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时生成。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通知获取模块还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三调整通知;其中,第三调整通知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未发生有效移动,且基于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而生成并发送至至少一个基站;
该调整模块还用于响应于第三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模块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包括:响应于第一调整通知,调整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第三上报频率为服务端确定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处于预定区域时生成。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调整模块还用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第三上报频率恢复为第一上报频率。
图10所述的控制装置可以执行图4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其中各个模块、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10所示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为无线设备,该无线设备例如可以为可以发射或接收蓝牙信号、UWB信号、Wifi信号或者Zigbee信号等无线信号的设备,如图11所示,该无线设备可以包括无线组件1101、存储组件1102以及处理组件1103;
存储组件1102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该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处理组件1103调用执行,用于实现如图4所示的控制方法。
其中,实际应用中,该无线组件1101例如可以为蓝牙组件、超宽带组件、WiFi组件、或者Zigbee组件等。
当然,该无线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等。输入/输出接口为处理组件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
此外,还可以包括运动检测组件,可以用于检测自身是否发生移动等。运动检测组件例如可以加速度传感器、或者陀螺仪等。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可以配置在前文所述的基站中,该装置可以包括:
扫描模块1201,用于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1202,用于将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通知接收模块1203,用于接收服务端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第二发送模块1204,用于将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无线设备,以通知无线设备调整第一上报频率。
图12所述的控制装置可以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其中各个模块、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12所示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为基站设备,如图13所示,该基站设备可以包括无线组件1301、存储组件1302以及处理组件1303;
存储组件1302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该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处理组件1303调用执行,用于实现如图5所示的控制方法。
其中,实际应用中,该无线组件1301例如可以为蓝牙组件、超宽带组件、WiFi组件、或者Zigbee组件等。
当然,该基站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等。输入/输出接口为处理组件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其中,上文各个实施例中涉及的处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当然处理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上文各个实施例中涉及的存储组件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中的操作。存储组件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2)

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设备按照调整后的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二无线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
所述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若所述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定位获得所述无线设备的位置;
基于所述无线设备的位置,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距离是否大于预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为单个基站;
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计算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
确定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值是否大于预定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为单个基站;
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单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衰减程度是否大于预定分贝。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是否出现新增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设备按照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无线设备未发生有效移动,基于所述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
若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所述一定时间内未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第三上报频率小于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当前时间及所述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中至少一个,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当前时间及所述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中至少一个,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确定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以及所述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是否成立;
其中,若所述当前时间处于预定时间范围、和/或所述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位于预定区域中,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未发生有效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当前时间超出所述预定时间范围或所述无线设备当前所在位置未在所述预定区域,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任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设备按照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无线设备调整为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将为所述无线设备记录的上报频率由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更新为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包括:
基于所述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是否会发生有效移动;
若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会发生有效移动,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
若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第三上报频率小于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是否位于预定区域中;
所述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位于所述预定区域中,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第三上报频率小于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未处于所述预定区域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是否发生有效移动;
若所述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所述第一上报频率调整为第二上报频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一个或多个基站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向发送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针对所述无线设备的第一调整通知,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基站将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分别转发至所述无线设备,以触发所述无线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向发送所述第二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针对所述无线设备的第二调整通知,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基站将所述第二调整通知分别转发至所述无线设备,以触发所述无线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调整通知,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无线设备具有多个上报模式,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
所述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通知所述无线设备切换所述第一上报模式。
20.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无线设备调整为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之后,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2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调整后的上报效率发射第二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二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二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二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二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未满足所述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二调整通知,将调整后的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二上报频率;其中,所述第二上报频率为所述服务端确定所述无线设备发生有效移动时生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三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三调整通知为服务端确定所述无线设备未发生有效移动,且基于所述无线设备的环境信息预测所述无线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有效移动而生成并发送至所述至少一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三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其中,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为所述服务端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当前所在位置处于预定区域时生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模式中的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切换所述第一上报模式,以按照切换后的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发射无线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先配置多种上报模式,其中,不同上报模式中的上报频率不同。
29.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无线设备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为第三上报频率;
基于运动检测组件检测自身发生移动时,将所述第三上报频率恢复至所述第三上报频率为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0.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将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接收所述服务端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所述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将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所述无线设备,以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蓝牙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蓝牙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蓝牙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蓝牙信号,确定所述蓝牙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若所述蓝牙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蓝牙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2.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基站、无线设备以及服务端;
所述无线设备用于发射无线信号,并基于所述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调整上报频率;
所述基站用于扫描所述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转发所述服务端;接收所述服务端的不同调整通知并转发至所述无线设备;
所述服务端用于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生成第一调整通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站部署在室内场所中且位置已知;
所述服务端还用于基于所述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信号以及所述多个基站的位置信息,定位所述无线设备的设备位置。
34.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上报的第一无线信号;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是否满足调整条件;
调整触发模块,用于若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所述调整条件,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5.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第一无线信号;
通知获取模块,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基站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并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
调整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调整通知,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6.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无线设备按照第一上报频率发射的第一无线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转发至服务端;
通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发送的第一调整通知;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通知为所述服务端接收到至少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设备的移动情况满足调整条件时生成;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调整通知发送至所述无线设备,以通知所述无线设备调整所述第一上报频率。
37.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38.一种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组件、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21~28任一项所述控制方法。
39.一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组件、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方法。
4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4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1~28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4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010238783.2A 2020-03-30 2020-03-30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Pending CN1134734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8783.2A CN11347342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8783.2A CN11347342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424A true CN113473424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865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38783.2A Pending CN11347342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34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2132A (zh) * 2022-03-11 2023-09-19 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入网和漫游通信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798A (zh) * 2006-03-20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区域触发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1938831A (zh) * 2010-08-31 2011-01-05 海尔集团公司 定位频率的动态调整方法
US20160242141A1 (en) * 2015-02-12 2016-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stance data for use in determining a position of a mobile device
CN105992156A (zh) * 2015-02-03 2016-10-0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节点定位方法
CN106031261A (zh) * 2014-08-05 2016-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900976A (zh) * 2018-07-10 2018-11-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位置信息上报方法和装置
CN109600830A (zh) * 2019-01-31 2019-04-09 北京永安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电子设备及其定位方法
CN110881211A (zh) * 2019-10-18 2020-03-13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省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798A (zh) * 2006-03-20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区域触发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1938831A (zh) * 2010-08-31 2011-01-05 海尔集团公司 定位频率的动态调整方法
CN106031261A (zh) * 2014-08-05 2016-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992156A (zh) * 2015-02-03 2016-10-0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节点定位方法
US20160242141A1 (en) * 2015-02-12 2016-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stance data for use in determining a position of a mobile device
CN108900976A (zh) * 2018-07-10 2018-11-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位置信息上报方法和装置
CN109600830A (zh) * 2019-01-31 2019-04-09 北京永安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电子设备及其定位方法
CN110881211A (zh) * 2019-10-18 2020-03-13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省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2132A (zh) * 2022-03-11 2023-09-19 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入网和漫游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6782132B (zh) * 2022-03-11 2024-03-08 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入网和漫游通信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390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sset tracking in a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Ficco et al. Hybrid indoor and outdoor location services for new generation mobile terminals
KR101886771B1 (ko) 무선으로 서비스에 액세스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696215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205566654U (zh) 一种基于WiFi与GPS的室内外定位切换系统
US20150373646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battery usage
CN111162827B (zh)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09122000A1 (en) Positioning of mobile objects based on mutually transmitted signals
US10425766B2 (en) Location systems using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
CN104301866A (zh) 基于无线信号质量进行位置指引的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5744473A (zh) 基于地理围栏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4698435A (zh) 实现无线信标地理位置定位的系统及方法
CN102264128A (zh)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人员实时定位装置
Gani et al. RSSI 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for smartphone using fixed and mobile wireless node
JP2016212035A (ja) 測位システム及び測位方法
CN113473424A (zh) 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US20200037108A1 (en) Adaptive inter-ranging network
JP2003153334A (ja) 個人居場所検出システム
KR101597231B1 (ko) 측위를 위한 신호 송출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전자 태그장치
Ye et al. Application of Ibeacon in Indoor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JP2013152133A (ja) 測位システム
CN105491631A (zh) 一种移动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KR101066561B1 (ko) 위치 추적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WO2018224970A1 (en) A personal t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Hong et al. Indoor position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UWB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