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3501A -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3501A
CN113453501A CN202110653819.8A CN202110653819A CN113453501A CN 113453501 A CN113453501 A CN 113453501A CN 202110653819 A CN202110653819 A CN 202110653819A CN 113453501 A CN113453501 A CN 113453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terial
material particles
generating element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38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3501B (zh
Inventor
叶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538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535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53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3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3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3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承载介质、磁性材料颗粒和电磁发生元件,承载介质填充在壳体的容置腔内,并承载有磁性材料颗粒,电磁发生元件与壳体相对设置,并设置成能够在通电状态下形成磁场,进而使得磁性材料颗粒在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内运动。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壳体及其中的承载介质可以将电子设备内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开,以避免电子设备局部过热;由于磁性材料颗粒能够在电磁发生元件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内运动,使得磁性材料颗粒既可以与承载介质一同传导热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搅动”承载介质,进一步改善壳体组件对电子设备的散热。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这类电子设备为例,产品的散热性能对用户的体验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腔;承载介质,填充在容置腔内,承载介质内承载有磁性材料颗粒;电磁发生元件,与壳体相对设置,并设置成能够在通电状态下形成磁场,进而使得磁性材料颗粒在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内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还包括与电磁发生元件耦接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控制指令以控制电磁发生元件形成磁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壳体及其中的承载介质可以将电子设备内摄像头模组、主板、电池等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开,以避免电子设备局部过热;并且,由于磁性材料颗粒能够在电磁发生元件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内运动,使得磁性材料颗粒既可以与承载介质一同传导热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搅动”承载介质,进一步改善壳体组件对电子设备的散热,以提高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体验好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磁性材料颗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发生元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发生元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结合图1,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1、中框12和壳体组件13。其中,显示模组11和壳体组件13分别位于中框12相背的两侧,并可以通过胶接、卡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中框12装配连接,以使得三者组装之后形成显示模组11与壳体组件13一同夹持中框12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壳体组件13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具有一定容积的腔体,该腔体可以用于设置摄像头模组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显示模组11、摄像头模组14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主板15、电池16等电性连接,以使得它们能够得到电池16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使得显示模组11上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模组11的黑边,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模组11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相应地,壳体组件13的边缘也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便于改善电子设备10的握持手感及外观美感。
共同参阅图2至图4,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磁性材料颗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2,壳体组件13可以包括壳体131、承载介质132、磁性材料颗粒133和电磁发生元件134。其中,壳体131用于形成一容置腔,以使得壳体131能够至少容纳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基于此,承载介质132可以填充在前述容置腔内,且承载介质132内可以承载有磁性材料颗粒133。其中,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对前述容置腔的填充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90%;优选地,前述填充度可以等于100%。如此,以增加壳体组件13对电子设备10的散热或者装饰效果。进一步地,电磁发生元件134与壳体131相对设置,并设置成能够在通电状态下形成磁场,进而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在前述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132内运动。其中,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分别与主板15和电池16电性连接。如此,当壳体组件13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壳体131及其中的承载介质132可以将摄像头模组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件(也可以称作“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开,以避免电子设备10局部过热;并且,由于磁性材料颗粒133能够在电磁发生元件134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在承载介质132内运动,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既可以与承载介质132一同传导热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搅动”承载介质132,进一步改善壳体组件13对电子设备10的散热,以提高用户对电子设备10的体验好感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兼顾摄像头14的采光需求,壳体组件13可以在结构上对摄像头14进行避让。进一步地,对于磁性材料颗粒133个体而言,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可以为移动、自转、公转等运动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而对于磁性材料颗粒133整体而言,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可以表现为流动、旋转、翻转等运动模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通过合理地设计电磁发生元件134的排布方式及其通电方向、大小、时长等控制方式,即可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表现出相应的运动模式,后文中将进行简单的示例性说明。进一步地,壳体131还可以设置成至少部分区域对可见光具有一定的透过率,例如定义为“透光窗口”,以允许用户通过前述透光窗口观察到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进而观察到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换言之,磁性材料颗粒133使得壳体组件13可以从视觉上呈现动态效果,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品质。如此,壳体组件13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子设备10的散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品质,进而打破日趋同质化的外观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31可以通过诸如吹塑等成型工艺制得,也就是壳体131可以为塑胶制件。当然,壳体131也可以为金属制件,并可以通过相应的成型工艺制得。换言之,壳体13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并预留一滴灌口。如此,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经由前述滴灌口灌入壳体131(可以简称“滴灌”),然后对前述滴灌口进行密封。其中,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混合之后进行滴灌,也可以分别一前一后或者同时进行滴灌,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壳体131可以包括外壳1311、第一基板1312和密封圈1313。其中,密封圈1313可以呈环状设置,并可以夹设在第一基板1312与外壳1311之间,以围设形成上述容置腔。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密封圈1313可以为形成在外壳1311和第一基板1312中一者上的胶框,待灌入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之后再盖上另一者。其中,胶框可以具有良好的黏性,以便于胶接第一基板1312与外壳1311;并可以在固化之后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结构强度,以避免承载介质132和磁性材料颗粒133泄漏,并阻止外界的水汽、灰尘等有害物质侵入前述容置腔。
进一步地,壳体131还可以包括第二基板1314,密封圈1313(例如上述胶框)可以夹设在第一基板1312与第二基板1314之间,同样可以围设形成上述容置腔。此时,第一基板1312、密封圈1313、第二基板1314及其中的承载介质132、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形成一结构组件,例如定义为“磁性光学组件”,该磁性光学组件可以借助光学胶(Optically Clear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胶体与外壳1311胶接,例如第二基板1314与外壳1311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311、第一基板1312和第二基板1314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外壳1311、第一基板1312和第二基板1314均为金属制件、玻璃制件和塑胶制件中的同一种,再例如外壳1311为玻璃制件而第一基板1312和第二基板1314为塑胶制件,在此不一一列举。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壳1311的材质可以为强化玻璃,第一基板1312和第二基板1314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基于此,第一基板1312可以借助纳米压印或者UV转印、喷涂或者涂布等工艺进行表面处理,使之具有纹理层、底色层等光学结构层中的一种或者组合。如此,既可以进一步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品质,还可以避免电子设备10的内部结构显露(俗称“遮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介质132可以为清漆、油墨等有机溶剂,也可以为蒸馏水等无机溶剂。其中,磁性材料颗粒133与承载介质132混合之后,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在承载介质132内分散,并可以既不团聚也不分层。进一步地,承载介质132的布式粘度可以介于1000cps至10000cps之间;优选地,前述布式粘度可以不超过6000cps;更优选地,前述布式粘度可以不超过3500cps。如此,以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又兼具良好的流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材料颗粒133的粒径可以小于或者等于20μm;优选地,前述粒径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μm。如此,以改善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流动性及其从视觉上的细腻度,并兼顾磁性材料颗粒133的制备成本。进一步地,磁性材料颗粒133的总体积与承载介质132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70%;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50%。如此,以兼顾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流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为软磁体,以在电磁发生元件134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磁化,进而在承载介质132内运动。其中,磁性材料颗粒133的组分可以为铁、钴、镍、软磁铁氧体、铁硅合金、铁镍合金、铁铝合金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如此,相较于硬磁体,磁性材料颗粒133设置成软磁体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子设备10的其他结构件被磁化,进而保证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当然,磁性材料颗粒133也可以为硬磁体,并可以在壳体组件13朝向显示模组11的一侧设置一阻隔磁场的屏蔽层。进一步地,除了电磁发生元件134,用户也可以手持一电磁铁或者永磁铁去磁化磁性材料颗粒133,进而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趣味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磁性材料颗粒133可以为光学镀膜薄膜粉末,使之既具有软磁体的性能,又具有一定的色泽。其中,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可以包括磁性材料体1331和附着在磁性材料体1331上的光学体1332。具体而言,磁性材料体1331设置成能够在例如电磁发生元件134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磁化,光学体1332设置成能够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使得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具有色泽。类似地,磁性材料体1331可以为软磁体,其组分可以为铁、钴、镍、软磁铁氧体、铁硅合金、铁镍合金、铁铝合金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进一步地,光学体1332可以包括折射率不同的多个子光学体。其中,子光学体的组分可以为TiO2、SiO2、ZrO2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一般地,依据GB/T19077.1-2003,TiO2的折射率可以为2.49-2.56,SiO2的折射率可以为1.48,ZrO2的折射率可以为2.17。基于此,当可见光照射光学体1332时,可见光会在多个子光学体之间发生多次的折射、反射,并发生相干相消和/或叠加合成,进而使得光学体1332从视觉上呈现一定的颜色和光泽,也即是磁性材料颗粒133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色泽。如此,相较于磁性材料颗粒133设置为软磁体,磁性材料颗粒133设置为光学镀膜薄膜粉末,既可以满足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运动的基本需求,还可以极大地丰富磁性材料颗粒133的色泽,进而使得壳体组件13从视觉上呈现动态效果。当然,光学体1332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子光学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由于磁性材料颗粒133能够在承载介质132内运动,使得用户从不同的角度和/或在不同的时刻观察壳体组件13时,磁性材料颗粒133能够随之变化,进而让用户从视觉上获得丰富的、多层次的感观。
进一步地,磁性材料颗粒133还可以包括介于磁性材料体1331与光学体1332之间的过渡体1333,过渡体1333可以主要是用于改善磁性材料体1331与光学体1332之间结合强度。其中,光学体1332和磁性材料体1331与过渡体1333之间的附着力可以均分别大于光学体1332与磁性材料体1331之间的附着力。
进一步地,磁性材料颗粒133还可以包括附着于光学体1332的活化层1334,活化层1334可以位于磁性材料颗粒133的最外层,主要是用于避免磁性材料颗粒133团聚。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本申请所述的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可以借助蒸发镀膜等技术,并可以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流程步骤制得。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以特定的顺序来描述某一光学镀膜薄膜粉末的制作步骤;但是,该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可以按照不同顺序的步骤来制作,还可以增加额外的步骤或者减少(合并)某些步骤。
步骤S101:在衬板上形成光学体。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氧气氛围中分别蒸镀钛(Ti)、硅(Si),以在衬板上沉积折射率不同的多个子光学体,进而在衬板上形成光学体1332。其中,前述子光学体的组分可以为TiO2或者SiO2,TiO2层和SiO2层可以依次交替层叠设置。
步骤S102:在光学体上形成过渡体。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真空氛围中蒸镀铬(Cr),以在光学体1332上沉积形成过渡体1333。换言之,过渡体1333的组分可以为Cr。
步骤S103:在过渡体上形成磁性材料体。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真空氛围中蒸镀镍(Ni),以在过渡体1333上沉积形成磁性材料体1331。换言之,磁性材料体1331的组分可以为Ni。
步骤S104:在磁性材料体上形成过渡体。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真空氛围中蒸镀铬(Cr),以在磁性材料体1331上沉积形成过渡体1333。换言之,过渡体1333的组分可以为Cr。
步骤S105:在过渡体上形成光学体。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氧气氛围中分别蒸镀钛(Ti)、硅(Si),以在过渡体1333上沉积折射率不同的多个子光学体,进而在过渡体1333上形成光学体1332。其中,前述子光学体的组分可以为TiO2或者SiO2,TiO2层和SiO2层可以依次交替层叠设置。
步骤S106:从衬板上剥离得到光学镀膜薄膜,并对光学镀膜薄膜进行粉碎处理。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蒸发镀膜完成之后,从衬板上剥离得到光学镀膜薄膜,并可以借助气流粉碎技术将光学镀膜薄膜进一步粉碎成颗粒状,进而制得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其中,光学镀膜薄膜粉末的粒径可以小于或者等于20μm;优选地,前述粒径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μm。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学镀膜薄膜的成膜过渡中,例如步骤S101至步骤S105,磁性材料体、过渡体、光学体等结构均可以呈薄膜状设置,也即是他们很薄,例如厚度在微米或者纳米的数量级。进一步地,活化层1334可以在步骤S101之前和步骤S105之后分别蒸镀形成,也可以在步骤S106之后通过喷涂、淋涂等工艺形成。对于磁性材料体1331两侧的光学体1332而言,以磁性材料体1331为参考基准,磁性材料体1331两侧的光学体1332在各自背离磁性材料体1331的方向上,其多个子光学体可以分别以相同的交替规律层叠设置。例如:磁性材料体1331一侧的光学体1332在背离磁性材料体1331的方向上,其多个子光学体可以依次交替层叠设置为SiO2层、TiO2层、SiO2、TiO2层、……;磁性材料体1331另一侧的光学体1332在背离磁性材料体1331的方向上,其多个子光学体也可以依次交替层叠设置为SiO2层、TiO2层、SiO2层、TiO2层、……。进一步地,以磁性材料体1331为参考基准,磁性材料体1331也可以仅一侧附着有光学体1332及其相应的过渡体1333,也即是可以跳过步骤S101及步骤S102或者省略步骤S104及步骤S105。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材料体1331可以呈颗粒状设置,光学体1332可以包裹磁性材料体1331。
共同参阅图5至图7,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发生元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发生元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图5,图6和图7可以简单地视作壳体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5未示意出承载介质和磁性材料颗粒,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存在。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壳体组件1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上述容置腔内的间隔件1315,也即是间隔件1315设置在壳体131内。其中,结合图6或者图7,间隔件1315可以将前述容置腔分隔成供磁性材料颗粒133流动的循环流道。基于此,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设置成能够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前述循环流道流动。如此,既可以进一步改善壳体组件13对电子设备10的散热,以避免电子设备10局部过热;还可以在壳体131设有透光窗口时从视觉上呈现动态效果,以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品质。
作为示例性地,间隔件1315的材质可以与密封圈1313的相同,并可以与密封圈1313在同一工序/工步下形成,进而简化壳体组件13的制作工艺,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中,相较于密封圈1313,间隔件1315可以更加靠近壳体131的中央区域设置,进而至少从前述中央区域支撑壳体131,以避免壳体131在外力作用下下陷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1315的数量、形状、尺寸等参数可以根据上述热源在电子设备10内的分布及其散热需求、电子设备10的外观品质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相应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为设置在壳体131上的多个电磁铁1341。其中,每一电磁铁1341可以仅包括线圈,也可以还包括铁芯。基于此,多个电磁铁1341可以沿上述循环流道排布,以允许电磁发生元件134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前述循环流道流动。例如:电磁铁134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电磁铁1341沿上述循环流道间隔分布;并按照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例如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交替地通电/断电,进而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前述循环流道流动。
作为示例性地,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贴设在第一基板1312背离外壳1311的一侧,以缩短电磁发生元件134与主板15和电池16之间的走线距离。进一步地,电磁发生元件134还可以贴设在第二基板1314朝向外壳1311的一侧,也即是上述磁性光学组件的上下两侧可以分别设置电磁发生元件134。如此,以在电磁发生元件134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上述循环流道流动之余,两组电磁发生元件134还可以相互配合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进一步呈现“上下翻腾”的动态效果。当然,电磁发生元件134也可以设置在密封圈1313的外围,以避免壳体组件13在厚度上引入过大的增量,进而确保电子设备10的轻薄化设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为设置在壳体131上的导电层1342。例如:导电层1342为沉积在壳体131上的ITO膜。其中,导电层1342可以包括多个磁发生部1343和导电部1344,且每一磁发生部1343的宽度分别大于与之电性连接的导电部1344的宽度。换言之,磁发生部1343扮演着类似于电磁铁1341的作用;而导电部1344主要是出于工艺上的考虑,以简化电磁发生元件134的走线。基于此,多个磁发生部1343可以沿上述循环流道排布,以允许电磁发生元件134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前述循环流道流动。例如:磁发生部134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磁发生部1343沿上述循环流道间隔分布;并按照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例如图7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交替地通电/断电,进而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前述循环流道流动。
类似地,电磁发生元件134可以沉积在第一基板1312背离外壳1311的一侧,以缩短电磁发生元件134与主板15和电池16之间的走线距离。进一步地,电磁发生元件134还可以沉积在第二基板1314朝向外壳1311的一侧,也即是上述磁性光学组件的上下两侧可以分别设置电磁发生元件134。如此,以在电磁发生元件134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沿上述循环流道流动之余,两组电磁发生元件134还可以相互配合使得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进一步呈现“上下翻腾”的动态效果。除此之外,相较于电磁铁1341,导电层1342的厚度可以更小,有利于确保电子设备10的轻薄化设计。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8,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与电磁发生元件134耦接的控制电路151,控制电路151用于接收控制指令以控制电磁发生元件134形成磁场。其中,控制电路151可以设置在主板15上,并可以基于电磁发生元件134的排布方式,对电磁发生元件134的通电方向、大小、时长等控制方式进行相应的控制。简而言之,控制电路151可以控制电磁发生元件134形成一个变化的磁场,进而引导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
作为示例性地,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与控制电路151耦接的检测元件17,检测元件17用于检测电子设备10的温度。一般地,电子设备10处于游戏等使用状态时,主板15(尤其是处理器)及电池16处温度会较高;电子设备10处于拍照/录视频等使用状态时,摄像头14处温度会较高;电子设备10处于充电等使用状态时,电池16(尤其是靠近USB插座)处的温度会较高。基于此,检测元件17可以为温度传感器,并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内相应的位置,以分别检测上述热源的温度,进而获取电子设备10的温度。进一步地,控制电路151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的温度生产相应的控制指令以控制电磁发生元件134,进而控制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其中,电子设备10的温度越高,磁性材料颗粒133的运动速度越快。如此,以尽可能快速地将前述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开,进而避免电子设备10局部过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壳体131设有上述透光窗口,上述控制指令还可以为触控指令、来电提醒指令和消息提醒指令中的至少一种。如此,在不同的控制指令下,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可以从视觉上呈现相应的动态效果,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好感度。
作为示例性地,上述触控指令可以为显示模组11接收到的触控操作,该触控操作可以包括用户在显示模组11上进行滑动、点击和长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可以模拟用户在显示模组11上进行的触控操作,进而从视觉上呈现相应的动态效果。例如:用户在显示模组11上进行向上滑动的触控操作时,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呈现向上移动的动态效果。再例如:用户在显示模组11上进行点击的触控操作时,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从视觉上呈现“水滴落水”的动态效果。
进一步地,当电子设备10有来电时,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可以从视觉上呈现“转圈圈”的动态效果;当电子设备10有消息时,磁性材料颗粒133在承载介质132内的运动可以从视觉上呈现“水滴落水”的动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腔;
承载介质,填充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承载介质内承载有磁性材料颗粒;
电磁发生元件,与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并设置成能够在通电状态下形成磁场,进而使得所述磁性材料颗粒在所述磁场的作用下在所述承载介质内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材料颗粒包括磁性材料体和附着在所述磁性材料体上的光学体,所述磁性材料体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磁场的作用下磁化,所述光学体设置成能够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使得所述光学镀膜薄膜粉末具有色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材料颗粒还包括介于所述磁性材料体与所述光学体之间的过渡体,所述光学体和所述磁性材料体与所述过渡体之间的附着力均分别大于所述光学体与所述磁性材料体之间的附着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体包括折射率不同的多个子光学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0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材料颗粒的总体积与所述承载介质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7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供所述磁性材料颗粒流动的循环流道,所述电磁发生元件能够引导所述磁性材料颗粒沿所述循环流道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生元件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多个电磁铁,多个所述电磁铁沿所述循环流道排布,以允许所述电磁发生元件引导所述磁性材料颗粒沿所述循环流道流动;
或者,所述电磁发生元件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磁发生部和导电部,每一所述磁发生部的宽度分别大于与之电性连接的所述导电部的宽度,多个所述磁发生部沿所述循环流道排布,以允许所述电磁发生元件引导所述磁性材料颗粒沿所述循环流道流动。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与所述电磁发生元件耦接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控制指令以控制所述电磁发生元件形成磁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电路耦接的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温度,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温度控制所述电磁发生元件,进而控制所述磁性材料颗粒在所述承载介质内的运动;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温度越高,所述磁性材料颗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CN202110653819.8A 2021-06-11 2021-06-11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Active CN1134535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3819.8A CN113453501B (zh) 2021-06-11 2021-06-11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3819.8A CN113453501B (zh) 2021-06-11 2021-06-11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3501A true CN113453501A (zh) 2021-09-28
CN113453501B CN113453501B (zh) 2022-11-29

Family

ID=77811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3819.8A Active CN113453501B (zh) 2021-06-11 2021-06-11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535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7013A (zh) * 2022-03-09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84020A1 (en) * 2007-12-27 2010-07-22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Chip-Based Sequencing Nucleic Acids
CN203231673U (zh) * 2013-03-04 2013-10-09 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磁力驱动的液态金属均温板
CN104576986A (zh) * 2013-10-14 2015-04-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电力电子部件壳体的结构
CN205105522U (zh) * 2015-10-13 2016-03-23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磁波屏蔽片和电子设备
CN105980068A (zh) * 2013-12-13 2016-09-28 锡克拜控股有限公司 制造效应层的方法
CN107911504A (zh) * 2017-11-09 2018-04-13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后盖
CN109817106A (zh) * 2019-03-19 2019-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045270A (zh) * 2019-12-31 2020-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子晶体变色装置、变色方法、壳体、电子设备
CN112533447A (zh) * 2020-11-27 2021-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67013A (zh) * 2022-03-09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84020A1 (en) * 2007-12-27 2010-07-22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Chip-Based Sequencing Nucleic Acids
CN203231673U (zh) * 2013-03-04 2013-10-09 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磁力驱动的液态金属均温板
CN104576986A (zh) * 2013-10-14 2015-04-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电力电子部件壳体的结构
CN105980068A (zh) * 2013-12-13 2016-09-28 锡克拜控股有限公司 制造效应层的方法
CN205105522U (zh) * 2015-10-13 2016-03-23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磁波屏蔽片和电子设备
CN107911504A (zh) * 2017-11-09 2018-04-13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后盖
CN109817106A (zh) * 2019-03-19 2019-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045270A (zh) * 2019-12-31 2020-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子晶体变色装置、变色方法、壳体、电子设备
CN112533447A (zh) * 2020-11-27 2021-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67013A (zh) * 2022-03-09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7013A (zh) * 2022-03-09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4667013B (zh) * 2022-03-09 2023-10-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3501B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50587B2 (ja) 電子機器
CN102685278B (zh) 窗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窗的移动终端
US20100326720A1 (en) Housing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522443B (zh) 黏貼部材及具有該黏貼部材的觸控螢幕用顯示構件
CN102906680B (zh) 保护面板及电子设备
JPWO2005081210A1 (ja) 電子機器表示窓の保護パネル及び保護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4102377A (zh) 触摸显示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53501B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TW201716954A (zh) 具隱藏式盲孔之顯示面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KR102621625B1 (ko) 하우징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3676266A (zh) 具有低反射静电屏蔽的显示器
KR102515046B1 (ko) 커버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커버 부재 제조 방법
CN113873808B (zh) 电子设备的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03105971B (zh) 显示屏、触摸显示屏及具有该触摸显示屏的电子装置
CN113406836A (zh)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以及膜材
US9291827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image module provided thereon
CN113406835A (zh)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23065876A9 (zh) 后盖、电子设备和后盖的制备方法
CN114667013B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JPH0713695A (ja) 透明タッチパネル
WO2023015976A1 (zh) 摄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120902U (zh) 一种具有单炫光膜的通电变色电子设备保护壳和电子设备
CN113794027B (zh) 电池盖及电子设备
CN113504685B (zh) 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06843585A (zh) 触控面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