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0403B -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0403B
CN113450403B CN202010228619.3A CN202010228619A CN113450403B CN 113450403 B CN113450403 B CN 113450403B CN 202010228619 A CN202010228619 A CN 202010228619A CN 113450403 B CN113450403 B CN 1134504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temperature source
intensity value
source intensity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286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0403A (zh
Inventor
潘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286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504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50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0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0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0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2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radiation or particles, e.g. of infrared radiation or of ions
    • G08B17/125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radiation or particles, e.g. of infrared radiation or of ions by using a video camera to detect fire or smo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方法包括: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报警是当前防火监控中的主要业务。为了衡量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需要对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进行测试。目前,一般是在室外对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进行测试。然而,在室外测试时,不仅要在室外生火还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因此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在室外测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热成像相机设置高度要达到预设高度,且火点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要达到预设距离,使得可实现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设备和介质,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
目标数据选取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温源强度值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室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并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建立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的流程示意图;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热成像相机采集的一个画面对应的原始数据所构成的图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的期望温源强度值等高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相关技术中,在室外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时,不仅要在室外生火,还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因此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在室外测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可实现性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从预先构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并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然后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中,基于预先构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对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的火点检测距离进行模拟测试的过程,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先构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建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可由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硬件实现,可集成于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根据热成像相机采集的至少两个图像数据,确定至少两个期望温源强度值。
其中,图像数据是指画面的原始数据。即,成像之前的数据。例如,如图1(a)所示,为热成像相机采集的一个画面对应的原始数据所构成的图像。其中,标记为110、111和112分别代表为发热源。
温源强度值,是指热成像相机采集的画面中物体散发的红外线辐射强度值。
本实施例中,热成像相机采集的至少两个图像数据,可以是在热成像相机中镜头发生替换之后,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的;或者,也可以是热成像相机正常使用过程中,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的等等,此处对其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的,可根据预设算法,确定每个图像数据对应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其中,算法可以是任意能够确定期望温源强度值的算法,例如sensorstudio算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对热成像相机的测量精准度,本发明实施例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例如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图像数据。
S102,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内环境中,处于第一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内距离,以得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
S103,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处于第二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外距离,以得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其中,可控温源是指基于实际需要可调节温度的发热源,例如黑体。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可控温源代替人工生火制造的火点,对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进行测试,可提高安全性及测试的可实现性。
可选的,得到至少两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之后,本发明实施例即可针对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具体实现时,为了简化获取室内环境映射关系,本实施例将可控温源在室内的黑体温度(第一黑体温度)根据室内环境大小设定为一个较低温度即可。具体设置温度时,根据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温度检测范围进行相应设置,例如若火点温度检测范围为(0°,1000°),则将可控温源在室内的第一黑体温度设置为50°,当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温度,此处对其不做限定。其中,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温度检测范围根据热成像相机类型确定。
对可控温源的第一黑体温度设置好之后,即可确定与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距离。具体实现时,技术人员可首先将热成像相机设置在测试位置,然后分别以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为目标值,控制可控温源从初始位置按照预设步长进行移动,并且每移动一次就会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一次可控温源的图像数据,并确定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将温源强度值与目标值进行匹配,若任一位置处的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与目标值相同或者差值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则确定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与目标值匹配,从而将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对应的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作为该目标值关联的室内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所有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距离,然后基于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与各自关联的室内距离和可控温源的第一黑体温度,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其中,初始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此处对其不做设置,例如,若在室内则可将初始位置设置为与设置热成像相机的测试位置之间水平距离为1米(m)的位置;或者,若在室外则可将初始位置设置为与设置热成像相机的测试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为45m的位置等。
其中,预设步长和预设误差范围可根据测试环境进行适应性设置,此处对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预设步长设置为1米(m)、2m或者50m等;预设误差范围设置为[-50,+50]或者[-100,+100]等。
下面以一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为例进行说明,假设一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为X1,可控温源的第一黑体温度为Y℃,则工作人员可首先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可控温源在初始位置处的图像数据,并确定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Z1;将Z1与X1进行匹配,若Z1与X1不匹配,则控制可控温源从初始位置按照预设步长进行移动。当可控温源移动到W1处时,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可控温源在W1处的图像数据,并确定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为Z2。然后,将Z2与X1进行匹配。若Z2与X1不匹配,则控制可控温源从W1按照预设步长移动到W2处,并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可控温源在W2处的图像数据,并确定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为Z3。然后,将Z3与X1进行匹配。若Z3与X1不匹配,则控制可控温源从W2按照预设步长移动到W3,并控制热成像相机采集可控温源在W3处的图像数据,并确定该图像数据的温源强度值为Z4。然后,将Z4与X1进行匹配。若Z4与X1匹配,则确定W3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R1,并将R1作为与期望温源强度值X1关联的室内距离。
基于上述介绍,可确定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距离,从而基于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与各自关联的室内距离和可控温源的第一黑体温度,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428518300000071
Figure BDA0002428518300000081
由于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与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类似,区别仅在于将可控温源在室外的温度(第二黑体温度)固定设定为一较高的温度值,例如将可控温源在室内的第二黑体温度设置为300°,当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温度,此处对其不做限定。并且,本实施例中,控制可控温源从初始位置按照预设步长进行移动时,可根据室外环境大小,对初始位置和预设步长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可将初始位置设置为与设置热成像相机的测试位置之间水平距离为45m的位置等,及将预设步长调大为50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基于此,本实施例对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不做过多赘述,具体参见室内环境映射关系构建过程。
具体的,本实施例基于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与各自关联的室外距离和可控温源的第二黑体温度,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可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42851830000008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时,可以是先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再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或者,也可以先构建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再构建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又或者,还可以同时建立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S104,根据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具体实现时,可通过确定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在所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在所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根据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建立所述第一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内距离,与所述第二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外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得到所述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与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以及确定与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时,可以是先确定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再确定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或者,还可以先确定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再确定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又或者,也可以是同时确定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温度,以及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内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述表1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表2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通过将表1中第一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与表2中的第一个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比较,确定表1与表2中第一个期望温源强度值是否相同,以此类推,将表1中所有期望温源强度值与表2中对应的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比对。
基于表1和表2可知,表1中第一至第七个期望温源强度值与表2中的第一至第七个期望温源强度值相同。因此根据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与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相同期望温源强度值,从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相同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以及从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该相同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进而,根据相同期望温源强度值,建立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与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构建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具体如下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42851830000010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热成像摄像机采集的至少两个图像数据,确定至少两个期望温源强度值,并针对每个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内环境中,处于第一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内距离,以得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以及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处于第二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外距离,以得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然后根据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从而为后续基于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对热成像相机的室外距离进行测试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述实施例构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
S201,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其中,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是指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所有期望温源强度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任一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作为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然后,在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根据选取的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与该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具有关联关系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下面以上述实施例中表3所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若从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为3000,那么可将与3000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3m,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从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的选择多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并将与每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每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对应的目标室内距离。
例如,假设从上述实施例表3所示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为:12000、3000、1350及750这四个期望温源强度值,那可根据12000,将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室内距离2m,作为第一目标室内距离;根据3000,将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室内距离3m,作为第二目标室内距离;根据1350,将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室内距离4m,作为第三目标室内距离;根据750,将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室内距离6m,作为第四目标室内距离。
S202,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示例性的,通过将处于初始位置的可控温源放置到目标室内距离处,并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热成像相机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然后,根据预设算法,确定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在本实施例中,确定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的实现过程与上述实施例S101的实现原理相同,具体参见S101的实现过程,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例如,如果目标室内距离为2m,那么在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2m,获取热成像相机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并确定该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S201中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选取的多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及与每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目标室内距离,对热成像相机进行测试时,可按照本实施例中选取一个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以及与该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目标室内距离的测试过程依次进行测试,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可控温源的黑体温度,是以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为例进行说明,即默认可控温源的黑体温度即为第一黑体温度。当然也存在可控温源的黑体温度不为第一黑体温度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将在下面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S203,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示例性的,得到目标温源强度值之后,本实施例可将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作差,得到差值;根据差值,确定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是否匹配。然后,根据匹配结果,采用不同方式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其中,如果差值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则确定目标温源强度值和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如果差值不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则确定目标温源强度值和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其中,预设误差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测试精度进行设置,例如[-50,+50]或者[-100,+100]等。
例如,若预设误差范围为[-100,+100],当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为12000,目标温源强度值为12083.15,那么差值为12083.15-12000=83.15,则说明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的差值位于预设误差范围,从而确定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
又如,若预设误差范围为[-50,+50],当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为12000,目标温源强度值为12072.88,那么差值为12072.88-12000=72.88,则说明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的差值不在预设误差范围内,从而确定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目标温源强度值和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则根据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其中,目标室外距离是指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进行火点检测时的距离。
示例性的,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方式一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然后,在该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距离,作为目标室外距离。
方式二
基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的期望温源强度值等高线,确定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然后,在该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距离,作为目标室外距离。其中,期望温源强度值等高线参见图3。
其中,本实施例中方式二通过基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的温源强度值等高线,确定目标室外距离,能够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将目标室外距离进行直观显示,从而方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方式仅作为对本实施例的示例性说明,不作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根据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时,还可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二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二黑体温度。也就是说,目标第二黑体温度,即为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自身与热成像相机间的距离为目标室外距离时的黑体温度。从而实现了不仅获取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的火点测试距离,还能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的黑体温度值,以基于黑体温度确定是否触发火警报警操作。
以上述实施例中S104建立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表3,利用方式一,对确定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与可控温源之间的目标室外距离及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的目标第二黑体温度进行举例说明。
假设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为750,那么根据750,从表3中查找与750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为室外距离为200m、可控温源的第二黑体温度为300℃,从而将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室外距离200m,作为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的目标室外距离,可控温源的第二黑体温度300℃,作为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的温度值。即,热成像相机的室外环境中的火点检测距离为200m,且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处于200m处的黑体温度为3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目标温源强度值和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则重复执行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的目标图像数据,并将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直至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和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或者达到测试次数为止。
其中,测试次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设置,例如3次或5次等。
例如,假设测试次数为3次,当根据第一次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确定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则测试次数加1。控制热成像相机第二次采集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并确定该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然后,将该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根据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若不匹配,测试次数加1,控制热成像相机第三次采集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并确定第三次采集的目标图像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将该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若匹配,则根据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若不匹配,则测试次数加1等于4次,大于预设次数3,则确定测试失败,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信息,以提示工作人员热成像相机存在故障。其中,根据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的实现过程,具体参见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部分,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测试次数,能够有效避免因外界因素或者其他干扰因素导致热成像相机的测试出现误差,而造成测试失败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并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可控温源的黑体温度与选取的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不同,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为此,本发明实施例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之后,还包括: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根据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如图4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
S401,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
S402,根据所述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
在基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对热成像相机进行测试时,可能存在可控温源的温度与选取的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不同,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存在误差,准确度低。为此,本实施例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之后,除了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之外,还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
然后,根据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可控温源的温度进行调节,以使可控温源的温度达到目标第一黑体温度。然后,根据调节后的可控温源,对热成像相机在室内环境中进行测试,以提高测试的准确度,降低误差。
S403,获取调节后的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所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
S404,确定所述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示例性的,通过将调节后的可控温源从初始位置放置到目标室内距离处,并获取调节后的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热成像相机采集的可控温源的图像数据。然后,根据预设算法,确定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在本实施例中,确定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的实现过程与上述实施例S101的实现原理相同,具体参见S101的实现过程,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S405,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其中,S405的实现原理,与前述实施例中S203实现原理相同,具体参见S203的实现过程,此处对其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并根据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然后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此外,通过根据获取的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结果更准确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在热成像相机出厂前,对热成像相机火点检测的室外距离进行测试。
具体检测过程与上述热成像相机实际应用过程中测试过程相同,以实现对热成像相机出厂前的室外火点检测距离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出厂前的热成像相机质量达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500包括:目标数据选取模块510、温源强度值获取模块520和室外距离确定模块530。
其中,目标数据选取模块510,用于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温源强度值获取模块520,用于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室外距离确定模块53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500还包括: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模块;
其中,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模块,用于
确定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
在所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
在所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
根据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建立所述第一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内距离,与所述第二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外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得到所述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500还包括: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模块、室内环境映射关系构建模块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构建模块;
其中,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热成像相机采集的至少两个图像数据,确定至少两个期望温源强度值;
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内环境中,处于第一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内距离,以得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
室外环境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处于第二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外距离,以得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500还包括:温度获取模块和温度调节模块;
其中,温度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
温度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所述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
相应的,温源强度值获取模块520,具体用于:
获取调节后的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所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
确定所述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室外距离确定模块530,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则根据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则重复执行获取所述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并将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直至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和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或者达到测试次数为止。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室外距离确定模块530,还用于: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外距离,作为目标室外距离。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500还包括:第二黑体温度确定模块;
其中,第二黑体温度确定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二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二黑体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并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电子设备600的框图。图6显示的电子设备6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6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6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
电子设备600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电子设备600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系统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电子设备600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6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6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电子设备6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6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6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电子设备6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电子设备6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6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并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以根据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由此,实现通过提供一种在室内模拟测试热成像相机的火点检测距离的方案,使得对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易于实现,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测试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9)

1.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并通过所述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来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则根据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则重复执行获取所述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并将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直至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和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或者达到测试次数为止;
其中,所述目标室外距离是指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进行火点检测时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通过如下方式构建:
确定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
在所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一黑体温度和室内距离;
在所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确定与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第二黑体温度和室外距离;
根据所述相同的期望温源强度值,建立所述第一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内距离,与所述第二黑体温度和所述室外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得到所述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室内环境映射关系和室外环境映射关系通过如下方式构建:
根据热成像相机采集的至少两个图像数据,确定至少两个期望温源强度值;
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内环境中,处于第一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内距离,以得到室内环境映射关系;
针对每一期望温源强度值,获取可控温源在室外环境中,处于第二黑体温度且温源强度值为该期望温源强度值时,所述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室外距离,以得到室外环境映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一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一黑体温度;
根据所述目标第一黑体温度,对所述可控温源进行黑体温度调节;
相应的,所述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包括:
获取调节后的可控温源与所述热成像相机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所采集的可控温源的目标图像数据;
确定所述目标图像数据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外距离,作为目标室外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第二黑体温度,作为目标第二黑体温度。
7.一种热成像相机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数据选取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候选期望温源强度值中,选取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将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关联的室内环境映射关系中的室内距离,作为目标室内距离;
温源强度值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所述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
室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并通过所述室内-室外环境映射关系来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室外距离确定模块,还用于: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则根据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确定目标室外距离;
如果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不匹配,则重复执行获取所述可控温源与热成像相机之间距离为目标室内距离时的目标温源强度值,并将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与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进行匹配,直至所述目标温源强度值和所述目标期望温源强度值匹配或者达到测试次数为止;
其中,所述目标室外距离是指热成像相机在室外环境中进行火点检测时的距离。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
CN202010228619.3A 2020-03-27 2020-03-27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Active CN1134504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28619.3A CN113450403B (zh) 2020-03-27 2020-03-27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28619.3A CN113450403B (zh) 2020-03-27 2020-03-27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0403A CN113450403A (zh) 2021-09-28
CN113450403B true CN113450403B (zh) 2023-04-18

Family

ID=77807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28619.3A Active CN113450403B (zh) 2020-03-27 2020-03-27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5040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4418B (zh) * 2008-09-10 2013-09-18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演播室系统中主持人深度的检测方法
ES2953887T3 (es) * 2010-04-08 2023-11-16 Foerster Inst Dr Gmbh & Co Kg Método de prueba termográfica y dispositivo de prueba para llevar a cabo el método de prueba
CN102661851B (zh) * 2012-04-19 2015-04-22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等效照明的主动近红外摄像机作用距离评价方法
CN103278139B (zh) * 2013-05-06 2016-11-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可变焦单双目视觉传感装置
CN103728026A (zh) * 2013-12-26 2014-04-16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温度测试系统
CN104713699A (zh) * 2015-02-04 2015-06-17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红外相机在不同环境下的噪声等效温差的测量装置和方法
CN205607842U (zh) * 2016-03-08 2016-09-28 浙江大学 一种可用于热红外成像的样品检测室
AU2017347687A1 (en) * 2016-10-20 2019-05-23 Y Soft Corporation, A.S. Universal automated testing of embedded systems
CN107255454B (zh) * 2017-07-12 2019-03-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紫外成像dic的超高温多尺度多功能应变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07361748B (zh) * 2017-07-20 2023-11-2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体温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08537770B (zh) * 2018-01-11 2021-08-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一种无定标卫星成像目标辐射特性反演方法及系统
CN110320522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火源监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0403A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31344A1 (en) Utilising uavs for detecting defects in solar panel arrays
US20210302267A1 (en) Data management method and data management terminal for a laser gas detector
KR101439282B1 (ko) 정착대를 이용한 스마트폰 결합형 구조물 균열 측정장치
KR20210048506A (ko) 단열재 하부 부식을 탐지하기 위한 배치 상태의 최적화를 위한 기계 학습 시스템 및 데이터 융합
CN107101623A (zh) 基于坐标变换的测量方法、系统及装置
US10627265B2 (en) Sensor assignment apparatus and sensor diagnostic apparatus
US20130025381A1 (en) Test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same
WO2019153877A1 (zh) 激光点云数据的处理
US20080244314A1 (en) Failure information delivery system, failure management server, mobile object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ailure information delivery method, and program
CN103837493B (zh) 一种架空导线缺陷联合检测方法
KR101335706B1 (ko) 시설물 점검 장치 및 방법
US8880092B1 (en) Using smart meters to determine mobile wireless computing device location
CN111652314A (zh) 温度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20008534A (ja) 断熱性能診断装置
CN113450403B (zh) 热成像相机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JP6512745B2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端末、解析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636410B1 (ko) 건축물 단열 성능 진단 방법, 진단 서버, 모바일 단말, 시스템 및 기록매체
CN104596578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外接件巡检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Wang et al. Automated low-cost photogrammetry for flexible structure monitoring
KR20230036880A (ko) 열화상 이미지 기반 태양광 발전 현장 모니터링 시스템
JP2014215168A (ja) 放射線測定装置、放射線測定方法及び放射線測定プログラム
CN114661049A (zh) 一种巡检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989477A (zh) 红外测温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2057845B1 (ko) 단말기와의 연계를 통한 영상 관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 관제 시스템
RU260879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контроля параметров состояния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