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7878B -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7878B
CN113437878B CN202110735412.XA CN202110735412A CN113437878B CN 113437878 B CN113437878 B CN 113437878B CN 202110735412 A CN202110735412 A CN 202110735412A CN 113437878 B CN113437878 B CN 113437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ower switch
current
inductor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54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37878A (zh
Inventor
王立乔
李建霞
单明杰
张迪
王鹏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s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s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7354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378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37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7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37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7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包括控制模块、电流输入模块、逆变模块、谐振模块、隔离模块和转换模块。利用电流输入模块提供直流电流,并利用控制模块向逆变模块施加任意频率的驱动信号,逆变模块在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利用谐振模块进行变频控制,最后利用转换模块将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恒定直流,并利用恒定直流为负载充电,恒定直流的电流值由驱动信号的频率所决定。进而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能够通过变换频率直接进行输出电流控制,恒流控制简单,与蓄电池充电特性需求完美吻合,相比于电压型变换器,更适合电容汽车电池充电特性需求,负载切扰影响小,解决输出电流控制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电能变换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软开关三相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背景技术
石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已成为大势所趋。蓄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设备,电压变换范围大,充电电源和充电方式都直接影响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成本,故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DC/DC隔离变换器必须具有宽电压增益,高效率,充电过程控制简单可靠等特点。目前,融合了半桥电路功率相对大和LLC软开关技术等优点的电压型半桥LLC谐振变换器被广泛应用在蓄电池充电技术中,但其作为电压型电路,存在输出电流控制复杂这一固有问题。
基于此,亟需一种能够实现输出电流控制简单的DC/DC隔离变换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实现恒流输出,解决输出电流控制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所述隔离变换器包括控制模块、电流输入模块、逆变模块、谐振模块、隔离模块和转换模块;
所述电流输入模块用于提供直流电流;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逆变模块施加任意频率的驱动信号;
所述逆变模块与所述电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逆变模块用于在所述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将所述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
所述谐振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谐振模块用于进行变频控制;
所述隔离模块与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隔离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流输入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谐振模块与所述转换模块相隔离;
所述转换模块与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恒定直流,并利用所述恒定直流为负载充电;所述恒定直流的电流值由所述驱动信号的频率所决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包括控制模块、电流输入模块、逆变模块、谐振模块、隔离模块和转换模块。利用电流输入模块提供直流电流,并利用控制模块向逆变模块施加任意频率的驱动信号,逆变模块在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利用谐振模块进行变频控制,同时还利用隔离模块实现电流输入模块、逆变模块和谐振模块与转换模块之间的隔离,最后利用转换模块将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恒定直流,并利用恒定直流为负载充电,恒定直流的电流值由驱动信号的频率所决定。进而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能够通过变换功率开关的工作频率直接进行输出电流控制,恒流控制简单,与蓄电池充电特性需求完美吻合,相比于电压型变换器,更适合电容汽车电池充电特性需求,负载切扰影响小,解决输出电流控制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功率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功率开关所对应驱动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电路参数的主要波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稳定工作时在状态一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稳定工作时在状态二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稳定工作时在状态三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换流时在状态一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换流时在状态二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不同工况下输出电路的仿真波形。
符号说明:
1-控制模块;2-电流输入模块;3-逆变模块;4-谐振模块;5-隔离模块;6-转换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灵活实现恒流输出,解决输出电流控制复杂的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提供一种能够融合电流型变换器和谐振变换软开关优点的软开关三相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能够实现大功率输出,低损耗,直接恒流控制,宽输出电压范围,适用于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系统需求,可以解决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大功率等级需求情况下,DC/DC隔离变换器功率等级低无法满足需要,开关器件损耗大,变换器效率低,输出电流控制复杂的问题。如图1所示,该隔离变换器包括控制模块1、电流输入模块2、逆变模块3、谐振模块4、隔离模块5和转换模块6。
电流输入模块2用于提供具有电流源性质的直流电流。
控制模块1与逆变模块3相连接,控制模块1用于向逆变模块3施加任意频率的驱动信号。
逆变模块3与电流输入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接,逆变模块3用于在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
谐振模块4与逆变模块3的输出端相连接,谐振模块4用于进行变频控制。
隔离模块5与谐振模块4的输出端相连接,隔离模块5用于将电流输入模块2、逆变模块3和谐振模块4与转换模块6相隔离。
转换模块6与隔离模块5的输出端相连接,转换模块6用于将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恒定直流,并利用恒定直流为负载充电;恒定直流的电流值由驱动信号的频率所决定。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通过变换对逆变模块3所施加的驱动信号的频率直接进行输出电流控制,输出电流值由频率所决定,容易实现恒流输出,且恒流控制简单,通过设置谐振模块4进行变频控制,无论驱动信号的频率为何值均能够实现恒流输出,且输出电流值由频率所决定,能够灵活实现恒流输出。相比电压型隔离变换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与电池充电特性需求完美吻合,更适合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特性需求,负载切扰影响小,系统动态响应速度快,解决电压型隔离变换器输出电流控制复杂,动态响应慢的问题。
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用的电流输入模块2包括直流输入电压源Uin和输入电感L1。直流输入电压源Uin的正极与输入电感L1的一端相连接,输入电感L1的另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直流输入电压源Uin的负极与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直流输入电压源Uin用于提供直流电压,输入电感L1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流,由直流输入电压源Uin和输入电感L1所构成的电流输入模块2用于提供具有电流源性质的输入电流,进而使后续电路转变为电流型电路。通过设置电流输入模块2的具体结构,由于在输入侧接有大电感,则后续逆变模块3所包括的桥臂可以允许直通,进而无需短路保护电路,电路的可靠性更高。相较于电压型隔离变换器,由于电压型隔离变换器的上下桥臂禁止直通,必须进行过流保护,存在电路可靠性低的问题,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能够显著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逆变模块3可为由6个功率开关组成的三相桥式逆变电路,逆变模块3具体包括在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动作的第一功率开关Sa1、第二功率开关Sb1、第三功率开关Sc1、第四功率开关Sa2、第五功率开关Sb2和第六功率开关Sc2。第一功率开关Sa1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功率开关Sa1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Sa2的一端相连接,第四功率开关Sa2的另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一功率开关Sa1和第四功率开关Sa2的连接处即为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A。第二功率开关Sb1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功率开关Sb1的另一端与第五功率开关Sb2的一端相连接,第五功率开关Sb2的另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二功率开关Sb1和第五功率开关Sb2的连接处即为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B。第三功率开关Sc1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功率开关Sc1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Sc2的一端相连接,第六功率开关Sc2的另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三功率开关Sc1和第六功率开关Sc2的连接处即为逆变模块3的第三输出端C。
本实施例所用的功率开关均为逆阻型IGBT,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所用的功率开关也可均由非逆阻型IGBT反向串联二极管构成,如图3(b)所示,进而实现功率开关电流的单向流动,不可逆流。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逆变模块3采用固定占空比的方波脉冲进行触发。如图4所示,其示意性的给出了六个功率开关分别对应的脉冲信号的波形示意图。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占空比处于0.333-0.5范围内的方波,即占空比大于0.333,小于0.5。第二功率开关Sb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20度的方波。第三功率开关Sc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240度的方波。第四功率开关Sa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第五功率开关Sb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第二功率开关Sb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第六功率开关Sc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第三功率开关Sc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进而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在各个功率开关所对应的脉冲信号之间增加一定的重叠时间。
本实施例的谐振模块4可为三相LC并联谐振腔,谐振模块4具体包括第一谐振电容Ca、第二谐振电容Cb、第三谐振电容Cc、第一谐振电感La、第二谐振电感Lb和第三谐振电感Lc。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A分别连接第一谐振电容Ca的一端和第一谐振电感La的一端,第一谐振电感La的另一端即为谐振模块4的第一输出端。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谐振电容Cb的一端和第二谐振电感Lb的一端,第二谐振电感Lb的另一端即为谐振模块4的第二输出端。逆变模块3的第三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三谐振电容Cc的一端和第三谐振电感Lc的一端,第三谐振电感Lc的另一端即为谐振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第一谐振电容Ca的另一端、第二谐振电容Cb的另一端和第三谐振电容Cc的另一端相连接。通过该谐振模块4的具体结构设计,无论对逆变模块3所施加的驱动信号的频率为何值,均能够实现恒流输出,且在驱动信号的频率的值不同时,输出不同的电流值,能够灵活实现恒流输出,通过调节驱动信号的频率直接对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电流控制过程简单。且在谐振点附近,无论负载的值如何变化,只要驱动信号的频率为给定值,则输出电流值会持续稳定,保持恒流输出,负载切扰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还包括设置在逆变模块3和谐振模块4之间的第一续流电感Lra、第二续流电感Lrb和第三续流电感Lrc,三个续流电感组成三相续流电感。第一续流电感Lra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A相连接,第一续流电感Lra的另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a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续流电感Lrb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B相连接,第二续流电感Lrb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b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续流电感Lrc的一端与逆变模块3的第三输出端C相连接,第三续流电感Lrc的另一端与第三谐振电容Cc的一端相连接。通过设置续流电感,谐振模块4和在各个功率开关的驱动信号之间增加一定的重叠时间,以及三者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功率开关的零电流关断,同时抑制功率开关开通过程中的电压尖峰,几乎可以达到零电压开通,大大降低功率开关的开通损耗,从而大大降低逆变模块3在发生变换时的电路损耗。
本实施例的隔离模块5可为三相高频变压器,隔离模块5具体包括第一变压器Ta、第二变压器Tb和第三变压器Tc。第一变压器Ta的一端(即原边)与谐振模块4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a的另一端(即副边)即为隔离模块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变压器Tb的一端(即原边)与谐振模块4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b的另一端(即副边)即为隔离模块5的第二输出端。第三变压器Tc的一端(即原边)与谐振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相连接,第三变压器Tc的另一端(即副边)即为隔离模块5的第三输出端。具体的,三个变压器均可为y-y型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感La、第二谐振电感Lb以及第三谐振电感Lc均可为单独设置的电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谐振电感La也可为第一变压器Ta的漏感,具体为第一变压器Ta的原边漏感与副边折合漏感的和。第二谐振电感Lb也可为第二变压器Tb的漏感,具体为第二变压器Tb的原边漏感与副边折合漏感的和。第三谐振电感Lc也可为第三变压器Tc的漏感,具体为第三变压器Tc的原边漏感与副边折合漏感的和。
本实施例的转换模块6可为后级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转换模块6具体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隔离模块5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负载的一端相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隔离模块5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负载的一端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隔离模块5的第三输出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负载的一端相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通过设置转换模块6的具体结构,不需要对转换模块6进行任何控制,即可实现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的功能。所述二极管D1-D6均为碳化硅二极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还包括设置于转换电路和负载之间的稳压电容Co,该稳压电容Co也可称为后级稳压电容,稳压电容Co并联连接在负载的两端。通过设置稳压电容,能够使得为负载充电时的充电电压波动较小。如图5所示,其给出了当隔离变换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时,隔离变换器电路参数的主要波形示意图。
传统的电压型隔离变换器还存在变频控制的调压能力有限,输出电压范围较窄,输出功率等级适用于中功率电路,不适合大功率场合的固有问题,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融合电流型变换器和谐振变换软开关的优点,且该隔离变换器为三相电流型电路,相比单向电流型电路和电压型电路,由于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具备三相电路和电流型这两个特点,能够大大提高电路输出功率等级,适合大功率使用场合,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充电技术场合。且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具有宽电压输出范围,可以满足电动汽车充电电池输入电压范围大的特性需求。
以下,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隔离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分析之前,先对分析过程中所用的参数含义进行解释,Vca,Vcb和Vcc分别为谐振电容Ca、Cb和Cc上的电压,规定N点为负端,另一个端子为正端。ila,ilb和ilc分别为变压器Ta、Tb和Tc的原边电流,ia、ib和ic为逆变模块3输出到续流电感的支路电流,ia1、ib2和ic2分别为流过功率开关Sa1、Sb2和Sc2的电流,规定所有电流的正方向如图2箭头所示。Vsb2为开关Sb2上电压,规定方向为上正下负。
0<t<a时,Sc1关断,Sa1打开,为C相上桥臂(Sc1所在桥臂)和A相上桥臂(Sa1所在桥臂)换流时间,在此对该换流过程暂不进行分析,先从t=a时刻开始分析。
①当a<t<60时,a时刻以前,电路已经完成换流,C相上桥臂开关Sc1完全关断,A相上桥臂开关Sal完全开通,电路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在该稳定工作状态下,电路流通图如图6,图7,图8所示,稳定工作的工作过程分为三个状态:
状态一如图6所示:A相上桥臂开关Sa1开通,B相下桥臂开关Sb2开通。电流ia为正,由A相流进,电流ib为负,由B相流出,C相没有电流,ic为零。谐振模块4中,ia、ila均为电容Ca充电,Ca电压Vca下正上负。Cb电压Vcb下正上负,Ca、Cb放电为ib供电。Cc电压Vcc下负上正,Cc放电供给ilc电流。
状态二如图7所示,谐振模块4中,Ca电压Vca由负值变为正,上正下负。ia、ila继续给电容Ca、Cb充电,电容Ca、Cb为ib、ilb提供电流。Cc仍然放电为ilc供给电流。
状态三如图8所示,谐振模块4中,ilb降为零,由正变负,ia、ila继续为Ca充电,电流ib由电容Cb和ilb共同提供,Cc放电供给ilc电流。
②60<t<60+a,为电路开关换流时间。t=60度时刻,C相下桥臂开关触发,B相下桥臂开关依然触发,A相上桥臂开关开通,电路开始换流。换流过程分为两个状态,如图9和图10所示。
换流过程由于Vcc>Vcb,故B相开关被承受反压被关断。同时由于辅助电感的存在,使得B相电流缓慢关断,C相电流缓慢上升,此时对应的状态一如图9所示。等B相电流自动下降为零,B相下桥臂开关零电流关断,此时对应的状态二如图10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60度工作周期,包括五个状态,前三个状态为稳定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分别如图6、图7、图8所示。后两个状态为换流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分别如图9、图10所示。
仿真结果分析:图11(a)--(e)为输入电压400V,功率开关工作频率50KHZ,输出电压分为700V、600V、500V、400V、300V时,输出电流仿真结果,图11中粗实线为输出电流值,细实线为输出电压值。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前级逆变功率开关工作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输出电流几乎不变,所以通过控制前级功率开关频率,就可以直接控制后级电路输出电流,恒流控制容易,更适用于电动电池充电特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软开关三相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具有以下优点:功率开关零电流关断,电路损耗小,效率高。相比于电压型电路和单相电路,三相电流型电路功率等级高很多。通过控制功率开关的工作频率直接控制输出电流值,恒流输出控制简单可靠。电压输出范围较宽,更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电池特性需要。
本实施例的前级逆变模块采用固定占空比方波脉冲触发,通过LC并联谐振腔实现电路变频控制。通过调节触发脉冲频率直接对输出电流进行控制,容易实现恒流输出,具体通过改变前级逆变电路功率开关管Sa1、Sb1、Sc1、Sa2、Sb2、Sc2驱动脉冲的频率,直接控制输出电流,实现输出恒流控制。通过续流电感和LC并联谐振腔配合工作,实现主电路功率开关零电流关断,同时抑制功率开关开通电压尖峰,大大降低功率开关开通损耗。本实施例的隔离变换器为三相电流型电路,相比单相电路、电压型电路,具有功率等级大,宽电压输出范围,恒流控制可靠易实现等优点,尤其适合电动汽车充电应用方面。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变换器包括控制模块、电流输入模块、逆变模块、谐振模块、隔离模块和转换模块;
所述电流输入模块用于提供直流电流;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逆变模块施加任意频率的驱动信号;
所述逆变模块与所述电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逆变模块用于在所述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将所述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
所述谐振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谐振模块用于进行变频控制;
所述隔离模块与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隔离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流输入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谐振模块与所述转换模块相隔离;
所述转换模块与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恒定直流,并利用所述恒定直流为负载充电;所述恒定直流的电流值由所述驱动信号的频率所决定;
所述谐振模块包括第一谐振电容Ca、第二谐振电容Cb、第三谐振电容Cc、第一谐振电感La、第二谐振电感Lb和第三谐振电感Lc;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谐振电容Ca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a的一端;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a的另一端即为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谐振电容Cb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Lb的一端;所述第二谐振电感Lb的另一端即为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谐振电容Cc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谐振电感Lc的一端;所述第三谐振电感Lc的另一端即为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一谐振电容Ca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Cb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谐振电容Cc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隔离变换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谐振模块之间的第一续流电感Lra、第二续流电感Lrb和第三续流电感Lrc;所述第一续流电感Lra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续流电感Lr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Ca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续流电感Lrb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续流电感Lrb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Cb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续流电感Lrc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续流电感Lrc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谐振电容Cc的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输入模块包括直流输入电压源和输入电感;
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源的正极与所述输入电感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源的负极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源用于提供直流电压;所述输入电感用于将所述直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包括在所述驱动信号的触发下动作的第一功率开关Sa1、第二功率开关Sb1、第三功率开关Sc1、第四功率开关Sa2、第五功率开关Sb2和第六功率开关Sc2;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Sa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功率开关Sa2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和所述第四功率开关Sa2的连接处即为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Sb1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开关Sb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Sb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功率开关Sb2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功率开关Sb1和所述第五功率开关Sb2的连接处即为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Sc1的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开关S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Sc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功率开关Sc2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开关Sc1和所述第六功率开关Sc2的连接处即为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三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占空比处于0.333-0.5范围内的方波;所述第二功率开关Sb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20度的方波;所述第三功率开关Sc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240度的方波;所述第四功率开关Sa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Sa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所述第五功率开关Sb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Sb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所述第六功率开关Sc2所对应的驱动信号为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Sc1所对应的驱动信号占空比相同、但相位滞后180度的方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模块包括第一变压器Ta、第二变压器Tb和第三变压器Tc;
所述第一变压器Ta的一端与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a的另一端即为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二变压器Tb的一端与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Tb的另一端即为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变压器Tc的一端与所述谐振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变压器Tc的另一端即为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三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a为所述第一变压器Ta的漏感;所述第二谐振电感Lb为所述第二变压器Tb的漏感;所述第三谐振电感Lc为所述第三变压器Tc的漏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
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负载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负载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隔离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负载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变换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转换模块和所述负载之间的稳压电容;所述稳压电容并联连接在所述负载的两端。
CN202110735412.XA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Active CN113437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5412.XA CN113437878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5412.XA CN113437878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7878A CN113437878A (zh) 2021-09-24
CN113437878B true CN113437878B (zh) 2022-07-12

Family

ID=77758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5412.XA Active CN113437878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3787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948A (zh) * 2007-03-29 2007-11-14 上海大学 一种高效率单相和三相并网发电系统
CN101795061A (zh) * 2010-03-03 2010-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适用于电流源型隔离全桥升压类拓扑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CN103259442A (zh) * 2013-05-23 2013-08-21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高增益电流型逆变器
CN104022653A (zh) * 2014-06-03 2014-09-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Boost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9766A (zh) * 2019-06-21 2019-09-2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双向三相llc谐振变换器
CN112701916A (zh) * 2020-12-08 2021-04-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三相交错Boost集成型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9659B (zh) * 2017-08-31 2020-01-31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适应变压器高寄生参数的恒流谐振型直流变换电路及方法
CN111049369B (zh) * 2019-12-25 2021-03-16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分布式电源系统中谐振变换器的混合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948A (zh) * 2007-03-29 2007-11-14 上海大学 一种高效率单相和三相并网发电系统
CN101795061A (zh) * 2010-03-03 2010-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适用于电流源型隔离全桥升压类拓扑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CN103259442A (zh) * 2013-05-23 2013-08-21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高增益电流型逆变器
CN104022653A (zh) * 2014-06-03 2014-09-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Boost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9766A (zh) * 2019-06-21 2019-09-2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双向三相llc谐振变换器
CN112701916A (zh) * 2020-12-08 2021-04-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三相交错Boost集成型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mpulse Commutated High-Frequency Soft-Switching Modular Current-Fed Three-Phase DC/DC Converter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K. Radha Sree and Akshay Kumar Rathore;《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70831;第64卷(第8期);第6618-662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7878A (zh)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0695B2 (en) Control method of inverter circuit
Gurunathan et al. Zero-voltage switching DC link single-phase pulsewidth-modulated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WO2008020629A1 (fr) Convertisseur cc/cc à commutation souple pousser-tirer de type poussée d&#39;isolation
CN211127590U (zh) 一种移相全桥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dc-dc变换器
CN201623633U (zh) 具有零电压切换辅助电路的全桥相移式转换器
CN108736756B (zh) 一种改进型双辅助谐振极型三相软开关逆变电路
CN110957923A (zh) 基于移相全桥的高频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和并网储能系统
CN110957922A (zh) 单级式高频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和并网储能系统
CN1852021A (zh) L源逆变器
CN108809137B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辅助谐振极逆变电路
CN103780118A (zh) 一种谐振直流环节三电平软开关逆变电路
CN111490692B (zh) 一种谐振极型软开关逆变器
CN105978372B (zh) 一种拓扑电路以及半桥拓扑电路以及三相全桥拓扑电路
CN108322053A (zh) 一种降压式变换电路
CN204947919U (zh) 一种新型并联谐振零电压光伏发电装置
CN113437878B (zh) 一种电流型dc/dc隔离变换器
CN215580911U (zh) 一种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无源箝位移相全桥电路
CN112953288B (zh) 用于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CN212367151U (zh) 一种逆变电路
CN212366903U (zh) 一种具有较佳工作频率点和效率的车载充电机
CN1710793A (zh) 燃料电池客车用升压型大功率dc/dc变换器柔性换流电路
CN109149954A (zh) 一种宽负载范围软开关电流型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09149951B (zh) 一种软开关三相电流型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11555648A (zh) 一种逆变电路
CN215871196U (zh) 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