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2473B - 换热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2473B
CN113432473B CN202110654752.XA CN202110654752A CN113432473B CN 113432473 B CN113432473 B CN 113432473B CN 202110654752 A CN202110654752 A CN 202110654752A CN 113432473 B CN113432473 B CN 1134324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wall
collecting piece
mou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47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32473A (zh
Inventor
朱坤军
刘冬
周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547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324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32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2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32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2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安装在一起的风扇装置和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一集流件的第一安装部具有通槽,风扇装置的第一壁部的第二安装部设有位于通槽内的基部和与第一安装部相卡接的延伸部,延伸部相对基部沿平行于第一集流件长度方向的方向凸伸。相较于相关技术,延伸部与第一安装部的卡接处较为靠近第一集流管,越靠近第一集流管的第一安装部的强度越高,提升了换热组件安装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某些换热器组件包括风扇罩以及安装于风扇罩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集流管。为了实现安装,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将换热器与风扇罩安装在一起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具有通槽,第二安装部与集流管连接,第二安装部包括位于通槽内的基部和相较于基部沿远离集流管的方向凸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与第一安装部的卡接处远离集流管,越远离集流管的第一安装部的强度越低,换热器组件安装完成后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换热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风扇装置以及与风扇装置安装在一起的第一换热器;所述风扇装置包括主体部、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位于主体部的不同侧,所述主体部设有风扇;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以及若干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件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件的内腔,所述第二集流件与所述第二壁部安装在一起;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通槽;所述第一壁部包括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基部和延伸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通槽内,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卡接,所述延伸部相对所述基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方向凸伸。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中,第一集流件的第一安装部具有通槽,第二安装部设有位于通槽内的基部和与第一安装部相卡接的延伸部,延伸部相对基部沿平行于第一集流件长度方向的方向凸伸,延伸部与第一安装部的卡接处较为靠近第一集流管,越靠近第一集流管的第一安装部的强度越高,提升了换热器组件安装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第一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示出的第一换热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风扇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示出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示出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组装在一起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第二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示出的第二安装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其包括风扇装置1以及与风扇装置1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换热器2。换热器组件能够应用于空调系统(例如汽车空调系统)中,根据空调系统不同的工作状态(例如制冷或者制热),第一换热器2能够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
第一换热器2包括第一集流件21、第二集流件22、其内腔连通第一集流件21的内腔与第二集流件22的内腔的第一换热管23(例如微通道扁管,未图示)以及位于第一换热管23两侧且固定于第一集流件21与第二集流件22的边板(未标示)。需要理解的是边板可以是微通道扁管,也可以是实心的板状部件,边板的内腔可以流通冷媒,也可以不流通冷媒。鉴于第一换热器2的原理已经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风扇装置1大致呈矩形,其包括主体部11、第一壁部12以及与第一壁部12相对的第二壁部13,风扇装置1的主体部11的框架、第一壁部12以及第二壁部13为一体结构。可选地,主体部11的框架、第一壁部12以及第二壁部13为塑料件,可采用注塑的工艺制造。主体部11设有风扇111,用于促进空气流动,提高空气与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风扇111正对着第一换热管23设置。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2为右侧壁,第二壁部13为左侧壁。当然,根据安装角度的不同,第一壁部12也可以为左侧壁,第二壁部13也可以为右侧壁;或者第一壁部12与第二壁部13分别为顶壁、底壁等。此外,风扇装置1还设有用以将换热器组件安装到其它部件上的安装装置。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11的框架、第一壁部12以及第二壁部13为组装成型,主体部11的框架为一体结构,第一壁部12为一体结构,第二壁部13为一体结构。可选地,第一壁部12可为多个部件组装成型,第一壁部12也可为多个部件组装成型。
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集流件21包括第一集流管24、第二集流管25、第一安装部41以及第三安装部44,第一集流管24的管壁与第一安装部41固定连接,第二集流管25的管壁与第三安装部44固定连接。第一换热管23与第一集流管24以及第二集流管25固定连接。
第一安装部41包括内部中空的环状部411,环状部411大致呈平板状,环状部411的中空区域形成通槽412,通槽412沿环状部41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本实例中,环状部411为方形环体,环状部411包括第一槽壁413、第二槽壁414、第三槽壁415以及第四槽壁416,第一槽壁414位于通槽412远离第一集流管24的一侧,第二槽壁415和第三槽壁416分别位于通槽412的相反两侧,第二槽壁415和第三槽壁416沿第一集流管24长度方向排列,第四槽壁416与第一集流管24固定连接,第一槽壁413和第四槽壁416沿第一换热管23的长度方向排列,通槽412为方形槽。在其他实施例中,环状部411还可以是圆形环体、椭圆形环体、三角形环体或异形环体等。
第三安装部44包括第一侧部441以及第二侧部442,第一侧部441与第二侧部442并列设置。第三安装部44具有位于第一侧部441与第二侧部442之间的开口443,开口443大致呈“U”形,开口443朝向远离第一换热管23的方向敞开。开口443沿第一安装部4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大致呈长条状,具体地,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均大致呈方形。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均朝向远离第二集流管25的方向延伸,第一侧部44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侧部442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集流管24的长度方向垂直。
请参照图7至图9所示,第一壁部12设有第二安装部121,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21安装固定,以使得第一集流件21与第一壁部12安装在一起。第二壁部13设有第四安装部131,第三安装部44与第四安装部131安装固定,以使得第二集流件22与第二壁部13安装在一起。从而,实现将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初步安装固定在一起。
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部121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23以及凸块124,第一弹性部件123与凸块124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在与第一换热管2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第二安装部121的投影为轴对称结构。第一弹性部件123包括延伸部和基部,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21安装到位后,基部位于通槽412内,延伸部位于通槽412外,延伸部与第一安装部41相卡接,用于防止第一弹性部件123通过通槽412脱出。
延伸部包括第一钩部123c和第二钩部123d,基部包括第一块部123e和第二块部123f。具体地,第一弹性部件123包括沿第一集流件21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分支123a和第二分支123b,第一分支123a和第二分支123b分别自第一壁部12的主体向外延伸形成,自由状态下,第一分支123a与第二分支123b均与第一壁部12的主体垂直。第一分支123a和第二分支123b远离第一壁部12的主体的一侧具有自由端,第一分支123a和第二分支123b均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第一分支123a的自由端具有第一块部123e以及自第一块部123e向外凸出的第一钩部123c,第二分支123b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块部123f以及自第二块部123f向外凸出的第二钩部123d,第一钩部123c的凸出方向与第二钩部123d凸出方向均与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其中,第一钩部123c的凸出方向与第二钩部123d凸出方向相背。可选的,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大致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长边端相较于三角形的尖端靠近第一壁部12的主体,即,第一钩部123c和第二钩部123d设有斜面作引导作用,以便于第一弹性部件123与环状部411装配。
沿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在自由状态下的最大处的尺寸大于通槽412的尺寸,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的最大处的尺寸能够小于通槽412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在力的作用下,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可穿过通槽412,从环状部4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移动至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然后撤掉所施加的力,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可限位环状部411,防止环状部411脱落。
凸块124自第一壁部12的主体向外延伸,凸块124与第一壁部12的主体垂直,凸块124相较于第一弹性部件123更靠近第一集流管24。可选地,凸块124为实心结构,可增强凸块124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凸块124大致呈方块状。沿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上,凸块124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通槽412的尺寸,以便于环状部411与凸块124配合。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21装配到位后,位于通槽412中的凸块124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位于通槽412中的第一弹性部件123的尺寸,具体地,位于通槽412中的凸块124的上端比位于通槽412中的第一弹性部件123的上端较为靠上或者齐平,位于通槽412中的凸块124的下端比位于通槽412中的第一弹性部件123的下端较为靠下或者齐平。
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21装配时,第二槽壁414挤压第一分支123a,第三槽壁415挤压第二分支123b,使第一分支123a与第二分支123b发生形变相互靠拢,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自通槽412穿过,然后第一分支123a与第二分支123b恢复自由状态,第一钩部123c限位第二槽壁414,第二钩部123d限位第三槽壁415,防止第一弹性部件123通过通槽412从环状部411中脱落,第一块部123e和第二块部123f均位于通槽412中。且凸块124有部分容纳于通槽412部中,由于凸块124的尺寸设置,当第一换热器2站立放置,即第一集流件21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时,环状部411的内侧面与凸块124接触,凸块124可用于支撑第一集流件21,凸块124承担第一换热器2大部分或者全部的重量,可以防止第一换热器2掉落,还可以保护第一弹性部件123,避免第一弹性部件123损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21拆卸时,施力使第一分支123a与第二分支123b发生形变相互靠拢,第一弹性部件123的自由端自通槽412中脱出,即可完成拆卸。
凸块124相较于第一弹性部件123更靠近第一集流管24,由于越靠近第一集流管24的第一安装部41的强度越大,所以凸块124支撑第一集流件21的可靠性越高。另外,第一弹性部件41分别限位第一安装部41的上下两侧,相较于仅限位最右边的一侧,一方面当一个限位点失效还可使用另一个限位点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较为靠近第一集流管24的第一安装部41强度较高,不易变形,安装的可靠性较高。
第二安装部121还包括第一台部125,第一台部125自第一壁部12的主体向外延伸,第一台部125用于承托第一集流件21,使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第一换热管23与风扇111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使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第一台部125包括第一部分125a和第二部分125b,第一部分125a和第二部分125b分别位于第一弹性部件123的两侧。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安装完成后,第一钩部123c和第一部分125a共同作用限位第二槽壁414,且第二钩部123d与第二部分125b共同作用限位第三槽壁415。用于限制第一换热器2和风扇装置1之间的距离,且减少第一换热器2的晃动。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台部125可以只包含第一部分125a,或只包含第二部分125b。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5a与第二部分125b分开设置,分别自第一壁部12的主体向外延伸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台部125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单独成型后安装于第一壁部12的主体上。
第四安装部131包括第一限位部133、第二限位部134以及第二台部135,第一限位部133和第二台部135均与第二限位部134连接。第一限位部133大致呈平板状,第一限位部13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一限位部133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均与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限位部134大致呈立方体状,第二限位部134与第一限位部133的板面垂直设置,第二限位部134用于提供空间以便于第三安装部44与第四安装部131装配。第二台部135自第二壁部13的主体向外延伸,第二台部135用于承托第二集流件22,使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通过第一台部125和第二台部135,使得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的主体部11大致平行设置,以使得风扇111提供的风可以等距离的达到第一换热管23,使得换热较为均匀。第二台部135大致呈立方体状,第一限位部133与第一台部125大致平行设置,即,第四安装部131大致呈“工”字形。第一侧部441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限位部133与第二台部135之间的距离,第二侧部442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限位部133与第二台部135之间的距离。第一侧部441与第二侧部442之间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限位部133沿第一集流件21长度方向的尺寸。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壁部13的主体足够高时,可以不设置第二台部135,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位于第一限位部133和第二壁部13的主体之间,第一限位部133与第二壁部13的主体大致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四安装部131为一体结构,且第四安装部131与第一壁部12的主体也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安装部131与第一壁部12的主体可以是安装固定在一起,第四安装部131也可以多个部件安装固定成型。
第三安装部44与第四安装部131装配时,第三安装部44的“U”形开口443的敞口对准第二限位部134,第一侧部441的末端与第二侧部442的末端分别位于第二限位部134的两侧,向前推动使得第一侧部441与第二侧部442位于第一限位部133和第二台部135之间,直至形成“U”形开口443的封闭侧的侧壁与第二限位部134接触。当第一换热器2站立设置时,第一侧部441或第二侧部442靠近开口443侧的侧壁与第二限位部134接触,第二限位部134用于支撑第二集流件22,防止第一换热器2往下掉。同样的,第二限位部134和凸块124共同作用可以防止第一换热器2倾斜放置。
为了便于安装,降低安装难度,第三安装部44和/或第四安装部131设有避让部。具体地,第一侧部441设有第一避让部444,第二侧部442设有第二避让部445,第一避让部444位于远离第一集流管24一端且朝向第二台部135一侧,第二避让部445位于远离第一集流管24一端且朝向第二台部135的一侧。第一避让部444为第一侧部441的一个拐角采用倒角工艺形成,第二避让部445为第二侧部442的一个拐角采用倒角工艺形成。第一限位部133设有第三避让部133a,第二台部135设有第四避让部135a,第三避让部133a位于朝向第一集流件21的一端且靠近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的一侧,第四避让部135a位于远离第一集流件21的一端且靠近第一侧部441和第二侧部442的一侧。第三避让部133a为第一限位部133的一个拐角采用倒角工艺形成,第四避让部135a为第二台部135的一个拐角采用倒角工艺形成。可选的,第一避让部444、第二避让部445、第三避让部133a和第四避让部135a均为外表面向外凸的弧面结构。四个避让部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集流件21还包括第五安装部42,第二集流件22还包括第六安装部45,第五安装部42与第一安装部41结构相同,第六安装部45与第三安装部4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安装部41和第五安装部42分别位于第一集流管2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三安装部44和第六安装部45分别位于第二集流管2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41和第三安装部44位于第一换热器2的上侧,第五安装部42和第六安装部45位于第一换热器2的下侧。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五安装部42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安装部41不同的结构;同样,第六安装部45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三安装部44不同的结构。
第一壁部12还包括第七安装部122,第二壁部13还包括第八安装部132,第七安装部122与第二安装部121结构相同,第八安装部132与第四安装部13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安装部121和第七安装部122分别位于第一壁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四安装部131和第八安装部132分别位于第二壁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1和第四安装部131位于风扇装置1的上侧,第七安装部122和第八安装部132位于风扇装置1的下侧。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七安装部122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安装部121不同的结构;同样,第八安装部132也可以设置为与第四安装部131不同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五安装部42与第七安装部122安装固定,第六安装部45与第八安装部132安装固定,从而将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的安装在一起。
在本申请的一种安装方式中,首先,将第三安装部44呈一定角度倾斜插入第四安装部131,使得第四安装部131的第二限位部134有部分位于第三安装部44的开口443中,同时,将第六安装部45呈一定角度倾斜插入第八安装部132中,使得第八安装部132的第二限位部134有部分位于第六安装部45的开口443。然后,使第一集流件21向第一壁部12靠近,在此过程中,需确保第二限位部134位于开口443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安装部41的环状部411挤压第二安装部121的第一弹性部件123,同时,第五安装部42的环状部411挤压第七安装部122的第一弹性部件123,使其发生形变,以便于将第一安装部41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21,第五安装部42安装于第七安装部122。安装到位时,第一弹性部件123回弹,使得第一弹性部件123的第一钩部123c以及第二钩部123d对环状部411进行限位。
安装到位后,第一钩部123c以及第二钩部123d防止第一集流件21从第一壁部12脱落,第一限位部133防止第二集流件22从第二壁部13脱落;第一台部125和第二台部135使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保持一定距离且大致平行;第二限位部134和凸块124根据换热组件的放置位置,能够用于支撑第一换热器2,防止第一换热器2滑落。本申请中,将第一安装部41和第三安装部44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安装部121和第四安装部131之间距离进行匹配,同时,将第五安装部42和第六安装部45之间的距离,与第七安装部122和第八安装部132之间距离进行匹配,使得安装到位后,形成开口443的封闭侧的侧壁与第二限位部134接触,环状部411与第一安装部41接触,四角定位防止换热器移位,减少第一换热器2的晃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拆卸方式中,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挤压第二安装部121的第一弹性部件123和第七安装部122的第一弹性部件123,使其发生形变,以便于使第一安装部41和第五安装部42脱出。然后,略微抬高第一集流件21,避免第二安装部121和第七安装部122造成干涉。随后,向外拉动第一换热器2,以使得第三安装部44与第四安装部131分离,第六安装部45与第八安装部132分离,从而实现拆卸。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通过具有环状结构的第一安装部41和具有弹性结构的第二安装部121来定位第一集流件21,设置第三安装部44和第四安装部131来定位第二集流件22。具体地,设置凸块124和第二限位部134对第一换热器2的上下位移和左右位移进行限制,设置第一台部125和第二台部135对第一换热器2的前后位移进行限制,降低第一换热器2从风扇装置1脱落的可能性,简化了安装结构,提高了安装和拆卸效率。另外,第二槽壁414和第三槽壁415相较于第一槽壁413较为靠近第一集流管24,第二槽壁414和第三槽壁415的强度高于第一槽壁413的强度,提升了换热组件安装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9至图11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其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2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换热器5以及固定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5的紧固件7。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5为低温水箱,用于给电机或电池散热。
第二换热器5包括第三集流件51、第四集流件52以及其内腔连通第三集流件51的内腔与第四集流件52的内腔的第二换热管53(例如空心扁管,未图示),风扇111也正对着第二换热管53,用于促进空气流经第二换热管53。鉴于第二换热器5的原理已经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5和图9,第一集流件21包括与第一集流管24固定连接的第一装配部43,其中,第一装配部43相较于第一安装部41更靠近第五安装部42,第一装配部43为大致呈方形的板状,第一装配部43的板面延伸方向与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一装配部43包括第一装配孔431,第一装配孔431沿第一装配部43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431为圆形孔。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43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方形、腰形或者三角形等。第二集流件22包括第三装配部46以及第四装配部47,第三装配部46和第四装配部47分别位于第二集流管2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其中,第三装配部46相较于第三安装部44更靠近第六安装部45,第四装配部47相较于第三装配部46更靠近第六安装部45。第三装配部46的结构以及第四装配部47的结构与第一装配部43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装配部46和第四装配部47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装配部43不同的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为节省空间,第四装配部47与第六安装部45为一体结构,第四装配部47的板面与第六安装部45的板面大致平行。
参照图10,第三集流件51包括第三集流管54和与第三集流管54固定连接的第二装配部61,第二装配部61为大致呈方形的板状,第二装配部61的板面与第三集流件5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二装配部61的板面与第一装配部43的板面平行或重合。第二装配部61包括第二装配孔611,第二装配孔611沿第二装配部6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配孔611为圆形孔。第四集流件52包括第四集流管55、与第四集流管55固定的第五装配部62以及与第四集流管55固定的第六装配部63,第五装配部62的结构以及第六装配部63的结构与第二装配部61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五装配部62和第六装配部63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二装配部61不同的结构。
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安装固定,以使得第一集流件21和第三集流件51安装在一起。第三装配部46与第五装配部62安装固定,第四装配部47与第六装配部63安装固定,以使得第二集流件22与第四集流件52安装在一起,从而使第一换热器2与第二换热器5安装在一起。
参照图5和图9,换热组件包括多个紧固件7,紧固件7用于连接固定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5。紧固件7包括杆件7和辅助件72,辅助件72安装于第一装配部43,杆件7与辅助件72安装固定,从而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安装在一起。辅助件72包括第一侧壁74、第二侧壁75以及连接第一侧壁74和第二侧壁75的连接壁76,第一侧壁74和第二侧壁75均大致呈平板装,第一侧壁74位于第一装配部43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二侧壁75位于第一装配部43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第一装配部43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432,第一侧壁74至少有部分容纳于凹槽432,第一侧壁74的两侧面分别与形成凹槽432的槽壁接触,可对辅助件72进行限位。连接壁76具有弹性,将辅助件72与第一装配部43组装后,第一侧壁74和第二侧壁75分别与第一装配部43的壁面紧密贴合,依靠回弹力和摩擦力可以对辅助件72进行限位,从而可以实现将辅助件72安装于第一装配部43上。
辅助件72包括第三装配孔73和第四装配孔(图中未示出),第三装配孔73位于第一侧壁74,且沿第一侧壁74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第四装配孔位于第二侧壁75,且沿第二侧壁75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安装固定,杆件7的外壁和形成第四安装孔的孔壁一个设有外螺纹,另一个设有内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实现安装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还可以通过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实现安装固定,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装配时,先将辅助件72安装于第一装配部43,且使得第一装配孔431、第三装配孔73以及第四装配孔大致对齐。然后,使第二装配部61靠近第一装配部43,以使得第二装配孔611与上述三个装配孔大致对齐。接着,将杆件7依次插入第二装配孔611、第三装配孔73以及第一装配孔431,顺着螺纹方向旋转杆部以使得杆部与形成第四装配孔的孔壁安装固定,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完成后,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相对固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74容纳于凹槽432中后,第一侧壁74的壁面与第一装配部43的壁面平行,或者位于凹槽432中,即凹槽432的槽深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侧壁74的厚度。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装配时直接贴合面较大,有利于装配的稳定性,可以避免辅助件72造成的干涉,还可以减小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配合处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装配部43的厚度足够大,可以不使用辅助件72,将螺纹直接设置在形成第一装配孔431的孔壁上,杆部直接与第一装配部43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种安装方式中,首先,使用上一实施例中的装配方法将第一换热器2与风扇装置1安装在一起。然后,将第二换热器5与第一换热器2大致平行放置,且使得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大致对齐,第三装配部46与第五装配部62大致对齐,第四装配部47与第六装配部63大致对齐。接着,使用杆件7按照上述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装配的方法,分别固定第一装配部43与第二装配部61,固定第三装配部46与第五装配部62,以及固定第四装配部47与第六装配部63。第一装配部43、第二装配部46以及第三装配部47上分别安装有辅助件72,在将第二换热器5与第一换热器2安装在一起前的任一时刻,在第一装配部43、第三装配部46以及第四装配部47上安装辅助件72。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可通过设置第一装配部43、第三装配部46以及第四装配部47,使得第二换热器5与第一换热器1大致平行设置,有利于第二换热器5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又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2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安装部101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且第五安装部102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但第二安装部101的结构和第五安装部102的结构相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01的结构和第五安装部102的结构也可以不同。
下面以第二安装部101为例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请参考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第二安装部101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03、第二弹性部件106、第一台部105以及凸块104,第一弹性部件103与第二弹性部件106相邻设置,第二安装部101为轴对称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103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可参考上面的相关描述。第一分支103a的第一块部103g具有朝向第二分支103b方向延伸的第一凸伸部103e,第二分支103b的第二块部103h具有朝向第一分支103a方向延伸的第二凸伸部103f。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01安装到位后,第一凸伸部103e与第二凸伸部103f位于通槽412内,可用于分别加强第一分支103a与第二槽壁414的配合处以及第二分支103b与第三槽壁415的配合处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凸块104与第一台部105为一体结构,可以用于加强凸块104的强度。第一部分105a和第二部分105b分别位于凸块104的两侧,第一部分105a和第二部分105b俯视形状均大致呈L形,可增加第一台部105的承托面积和承托的可靠性。
第二弹性部件106包括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分别自第一壁部12的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均大致呈板状,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的截面均大致呈L形,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均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沿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第三分支106a位于第一弹性部件103的一侧,第四分支106b位于第一弹性部件103的另一侧。其中,第三分支106a与第一分支103a相邻设置,第四分支106b与第二分支103b相邻设置。投影到第一壁部12的主体上,第三分支106a与第一钩部103c有部分重合,第四分支106b与第二钩部103d有部分重合。第一弹性部件103和第二弹性部件106均处于自由状态时,沿第一弹性部件103的延伸方向,第一分支103a与第三分支106a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槽壁414的厚度,第二分支103b与第四分支106b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槽壁415的厚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103的形变方向与第二弹性部件106的形变方向垂直。
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101装配时,环状部411与第一弹性部件103以及凸块104的配合关系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可参考上面的相关描述。第三分支106a和第四分支106b能够在环状部411的挤压下沿装配方向发生形变,安装到位后,第二槽壁414夹持于第一钩部103c和第三分支106a之间,第三槽壁415夹持于第二钩部103d和第四分支106b之间。利用第二弹性部件106发生形变产生的回弹力,将环状部411限位于第一弹性部件103和第二弹性部件106之间,减少第一换热器2的晃动,增加装配的可靠性。
相较于上述实施例,增加第二弹性部件106进一步对第一集流件21进行限位,降低第一换热器2晃动的可能。另外,还提升凸块104和第一台部105的强度,以使得第二安装部101对第一换热器2的承托更加可靠。还进一步提升第一弹性部件103的强度,增加第一弹性部件103的可靠性。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大致”是指部件的50%以上区域具有该特征。例如,第一限位部133大致呈板状,是指第一限位部133有50%以上的区域是平板状,即使第一限位部133设有弧形的第三避让部133a。本申请中的“一体结构”是指,使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利用冲压、挤压、机加工等工艺制作出的一个零部件,未经过钎焊、胶粘等连接工艺。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装置(1)以及与风扇装置(1)安装在一起的第一换热器(2);
所述风扇装置(1)包括主体部(11)、第一壁部(12)以及第二壁部(13),所述第一壁部(12)和所述第二壁部(13)位于主体部(11)的不同侧,所述主体部(11)设有风扇(111);所述第一换热器(2)包括第一集流件(21)、第二集流件(22)以及若干第一换热管(23),所述第一换热管(23)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件(21)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2)的内腔,所述第二集流件(22)与所述第二壁部(13)安装在一起;
所述第一集流件(21)包括第一集流管(24)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4)连接的第一安装部(41),所述第一安装部(41)具有通槽(412);
所述第一壁部(12)包括第二安装部(121、101),所述第二安装部(121、101)包括基部和延伸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通槽(412)内,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41)相卡接,所述延伸部相对所述基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集流管(24)长度方向的方向凸伸;
所述第二安装部(121、101)包括凸块(124、104),所述凸块(124、104)有部分位于所述通槽(412)中,沿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通槽(412)内的所述凸块(124、104)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位于所述通槽(412)内的所述基部的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1、101)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23、103),所述基部和所述延伸部设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23、103),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23、103)能够发生形变,以便于所述第一集流件(21)与所述第一壁部(12)的安装和拆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钩部(123c、103c)和第二钩部(123d、103d),所述基部包括第一块部(123e、103g)和第二块部(123f、103h);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23、103)包括第一分支(123a、103a)和第二分支(123b、103b),所述第一分支(123a、103a)和所述第二分支(123b、103b)均能够发生形变;所述第一钩部(123c、103c)和所述第一块部(123e、103g)设于所述第一分支(123a、103a),所述第二钩部(123d、103d)和所述第二块部(123f、103h)设于所述第二分支(123b、103b);
所述第一钩部(123c、103c)为所述第一块部(123e、103g)沿远离所述第二分支(123b、103b)方向凸伸形成,所述第二钩部(123d、103d)为所述第二块部(123f、103h)沿远离所述第一分支(123a、103a)方向凸伸形成,所述第一钩部(123c、103c)的凸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钩部(123d、103d)的凸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所述第一钩部(123c、103c)与所述第一安装部(41)的一侧相卡接,所述第二钩部(123d、103d)与所述第一安装部(41)的另一侧相卡接;沿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钩部(123c、103c)与所述第二钩部(123d、103d)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通槽(412)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12)包括第一台部(125、105),沿所述风扇装置(1)与所述换热器的并列方向,有部分所述第一安装部(41)位于所述第一分支(123a、103a)和第一台部(125、105)之间,或,有部分所述第一安装部(41)位于所述第二分支(123b、103b)和第一台部(125、105)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124、104)相较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23、103)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24);
若所述第一集流件(21)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不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41)与所述凸块(124、104)接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1、101)包括第二弹性部件(106),所述第二弹性部件(106)能够在所述第一安装部(41)的挤压下发生形变,有部分所述第一安装部(41)夹持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23、10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106)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件(22)包括第三安装部(44),所述第三安装部(44)包括第一侧部(441)以及第二侧部(442),所述第三安装部(44)具有开口(443),所述开口(443)位于所述第一侧部(441)与所述第二侧部(442)之间,所述开口(44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23)的方向敞开,所述开口(443)沿所述第三安装部(44)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
所述第二壁部(13)包括第四安装部(131),所述第四安装部(131)包括第一限位部(133)、第二限位部(134)以及第二台部(135),所述第二限位部(134)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3)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134)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台部(135)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134)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开口(443)中,所述第一侧部(441)和所述第二侧部(442)均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台部(135)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3)之间;若所述第二集流件(22)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不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部(441)或所述第二侧部(44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4)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441)包括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23)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台部(135)的第一避让部(444),第二侧部(442)包括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23)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台部(135)的第二避让部(445),所述第一避让部(444)为第一侧部(441)的端部采用倒角工艺形成,所述第二避让部(445)为第一侧部(441)的端部采用倒角工艺形成;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133)包括第三避让部(133a),所述第三避让部(133a)位于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21)的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部(441)和所述第二侧部(442)的一端,所述第三避让部(133a)为第一限位部(133)的端部采用倒角工艺形成,所述第二台部(135)包括第四避让部(135a),所述第四避让部(135a)位于远离所述第一集流件(21)的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部(441)和所述第二侧部(442)的一端,所述第四避让部(135a)为第二台部(135)的端部采用倒角工艺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2)安装在一起的第二换热器(5)以及安装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5)的紧固件(7),所述第二换热器(5)包括第三集流件(51)、第四集流件(52)以及若干第二换热管(53),所述第二换热管(53)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集流件(51)的内腔和所述第四集流件(52)的内腔,所述第四集流件(52)与所述第二集流件(22)安装在一起;
所述第一集流件(21)包括第一装配部(43),所述第一装配部(43)包括第一装配孔(431),所述第三集流件(51)包括第二装配部(61),所述第二装配部(61)包括第二装配孔(611),所述紧固件(7)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装配孔(431)和第二装配孔(611),所述紧固件(7)分别与所述第一装配部(43)和所述第二装配部(61)安装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7)包括杆件(71)和辅助件(72),所述辅助件(72)安装于所述第一装配部(43),所述辅助件(72)包括第三装配孔(73),所述杆件(71)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装配孔(431)、所述第二装配孔(611)以及所述第三装配孔(73),所述杆件(71)与所述辅助件(72)安装连接。
CN202110654752.XA 2021-06-11 2021-06-11 换热器组件 Active CN1134324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4752.XA CN1134324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换热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4752.XA CN1134324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换热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2473A CN113432473A (zh) 2021-09-24
CN113432473B true CN113432473B (zh) 2023-03-21

Family

ID=77755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4752.XA Active CN1134324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换热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3247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6054A (ja) * 2004-01-23 2005-08-04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DE102014201991A1 (de) * 2013-02-16 2014-08-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160603B2 (ja) * 2014-12-19 2017-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冷却装置
CN210034254U (zh) * 2019-05-08 2020-02-07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用散热器减震垫及其安装结构
CN112432389A (zh) * 2020-05-29 2021-03-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2473A (zh)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1742B2 (en) Heat dissipating fixture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module
US8061410B2 (en) Heat exchanger block
US7040380B1 (en) Bracket for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CN113432473B (zh) 换热器组件
CN215175559U (zh) 底盘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220034U (zh) 空调室外机
US6672416B1 (en) Device for fixing a piece of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a heat exchanger, on a motor vehicle structural element
JP4447162B2 (ja) 複数熱交換器の接続構造
CN215336743U (zh) 一种防异响结构及空调器
CN115402059A (zh) 用于空调的底盘组件、空调和房车
CN212861014U (zh) 一种汽车出风口壳体、固定卡扣、及汽车出风口总成
CN211823274U (zh) 蒸发器组件及冰箱
JP2014210466A (ja) ラジエータ組付構造
CN217357091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EP1517108B1 (en) A heat exchanger
CN210688503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583542U (zh) 制冷设备
CN21576546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中隔板
CN21046327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975U (zh) 一种冰箱的风罩板定位结构
CN221122409U (zh) 壳体和室外机
CN220798831U (zh) 电力电子件冷却组件和系统
CN21735724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778833U (zh) 一种冷凝翼板框架组件
CN210118888U (zh) 板式换热器的安装结构和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