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1880A - 从动带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从动带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1880A
CN113431880A CN202110269717.6A CN202110269717A CN113431880A CN 113431880 A CN113431880 A CN 113431880A CN 202110269717 A CN202110269717 A CN 202110269717A CN 113431880 A CN113431880 A CN 113431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floating disc
cam
axial direction
ca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97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31880B (zh
Inventor
矢崎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31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1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31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1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52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 F16H55/56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earing parts are relatively axially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动带轮装置,具备:从动带轮(60),其被经由环状的动力传递部件(7)传递从驱动带轮(50)输出的转矩,具有相互在同轴上对置配置且以相对于旋转轴(8)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8)的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施力部件(68),其对第一带轮浮动盘向第二带轮浮动盘(62)施力;第一凸轮机构(63),其限制第一带轮浮动盘相对于旋转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第二凸轮机构(64),其限制第二带轮浮动盘相对于旋转轴(8)相对移动和相对旋转;以及沟槽凸轮机构(65),其允许第一带轮浮动盘和第二带轮浮动盘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且禁止相对旋转。

Description

从动带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的从动带轮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装置,以往已知有在被经由环状的动力传递部件传递从驱动带轮输出的转矩的从动带轮设置有转矩凸轮机构的装置。这样的装置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通过转矩凸轮机构,在构成从动带轮的活动带轮浮动盘与固定带轮浮动盘之间在变速时产生旋转方向上的差动。因此在动力传递部件会产生滑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605745号公报(JP6605745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从动带轮装置具备:从动带轮,其被经由环状的动力传递部件传递从驱动带轮输出的转矩,具有以相对于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的第一带轮浮动盘和在同轴上与第一带轮浮动盘对置配置、以相对于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的第二带轮浮动盘;施力部件,其对第一带轮浮动盘向第二带轮浮动盘施力;第一凸轮机构,其限制第一带轮浮动盘相对于旋转轴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第二凸轮机构,其限制第二带轮浮动盘相对于旋转轴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以及第三凸轮机构,其允许第一带轮浮动盘和第二带轮浮动盘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并且禁止相对旋转。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进一步阐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第一转矩凸轮机构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的图。
图4A是示出图3的第一转矩凸轮机构的图。
图4B是示出图3的第二转矩凸轮机构的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沟槽凸轮机构的图。
图6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动机(ENG)1的转矩经由液力变矩器2输入无级变速器(亦称为CVT)3。无级变速器3具有:驱动带轮50,其被经由输入轴4输入来自液力变矩器2的转矩;从动带轮60,其与驱动带轮50在径向上分离配置;以及环状的V带(动力传递部件)7,其绕挂于驱动带轮50与从动带轮60之间,将转矩从驱动带轮50传递到从动带轮60。传递到从动带轮60的转矩经由输出轴8和齿轮机构9传递到驱动轮10,由此车辆行驶。
驱动带轮50具有:固定带轮浮动盘51,其以相对于输入轴4不能旋转并且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入轴4;和活动带轮浮动盘52,其以相对于输入轴4不能旋转并且相对于固定带轮浮动盘51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入轴4。固定带轮浮动盘51和活动带轮浮动盘52具有相互对置的大致圆锥面形状的圆锥面51a、52a,V带7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与这些圆锥面51a、52a抵接。固定带轮浮动盘51的圆锥面51a和活动带轮浮动盘52的圆锥面52a之间的距离从外径侧向内径侧逐渐减小,固定带轮浮动盘51与活动带轮浮动盘52之间的槽形成为大致V字状。
从动带轮60具有:第一带轮浮动盘61,其与输出轴(旋转轴)8设置于同轴上;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其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同轴上对置配置。第一带轮浮动盘61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并且被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限制相对于输出轴8的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的移动。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具有相互对置的大致圆锥面形状的圆锥面61a、62a,V带7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与这些圆锥面61a、62a抵接。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圆锥面61a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的圆锥面62a之间的距离从外径侧向内径侧逐渐减小,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之间的槽形成为大致V字状。
在驱动带轮50的活动带轮浮动盘52的侧方设置使活动带轮浮动盘52在轴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执行器。执行器由例如液压的活塞室构成,活动带轮浮动盘52根据被供给到活塞室的工作油的液压在轴向上移动。活动带轮浮动盘52在轴向上移动,由此与固定带轮浮动盘51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与圆锥面51a、52a抵接的V带7的绕挂半径变化。由此,V带7在径向上移动。
在从动带轮60的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侧方,设置对第一带轮浮动盘61向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轴向上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施力部件由例如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构成,第一带轮浮动盘61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或利用作用力在轴向上移动。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轴向上移动,由此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与圆锥面61a、62a抵接的V带7的绕挂半径变化。由此,V带7在径向上移动。
例如,驱动带轮50的固定带轮浮动盘51与活动带轮浮动盘52之间的相对距离变短,由此驱动带轮50侧的V带7向外径侧移动,由此从动带轮60侧的V带7被向驱动带轮50侧拉动。当从动带轮60侧的V带7被向驱动带轮50侧拉动时,第一带轮浮动盘61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向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分离的方向移动,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之间的相对距离变长。由此,从动带轮60侧的V带7向内径侧移动。这样在无级变速器3能够无级变更变速比。
然而,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为了使第一带轮浮动盘61顺畅地移动等,而使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输出轴8一边相对旋转一边在轴向上移动。因此,如果第二带轮浮动盘62设置为相对于输出轴8不能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在轴向上移动,则在变速时,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之间会产生差动,在V带7产生滑动。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中,如下构成以免在V带7产生滑动。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6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从动带轮装置6具备从动带轮60、内筒66和外筒67、弹簧部件(施力部件)68、第一转矩凸轮机构(第一凸轮机构)63、第二转矩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64以及沟槽凸轮机构(第三凸轮机构)65。
从动带轮60具有:第一带轮浮动盘61,其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其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同轴上对置配置,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为与上述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内筒66具有与输出轴8同轴的大致圆筒形状,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在内筒66的轴向CL的一侧的端部,一体设置第二带轮浮动盘62,内筒66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体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
外筒67具有与内筒66同轴的大致圆筒形状,配置于内筒66的径向外侧。外筒67以相对于内筒66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内筒66。即外筒67经由内筒66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在外筒67的轴向CL的一侧的端部,一体设置第一带轮浮动盘61,外筒67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以相对于内筒66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内筒66。即,外筒67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经由内筒66,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
弹簧部件68具有与外筒67同轴的大致圆筒形状,配置于外筒67的外周侧。弹簧部件68构成为,通过使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抵接,使另一侧的端部与设置于外筒67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未图示的限位器抵接,由此对第一带轮浮动盘61向一侧(靠近第二带轮浮动盘62的一侧)施力。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的图。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构成为限制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输出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CL上相对移动,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构成为限制第二带轮浮动盘62相对于输出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CL上相对移动。如图3所示,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设置为通过共用的凸轮销而动作。由此,能够缩短从动带轮装置6的轴向CL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从动带轮装置6的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也可以构成为,各自具有凸轮销和凸轮槽,利用各自的凸轮销进行动作。
图4A是示出图3的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的图。如图4A所示,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具有:第一凸轮槽631,其设置于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的外筒67,在相对于轴向CL倾斜的方向C0上延伸;和第一凸轮销632,其以与输出轴8一体旋转的方式,从输出轴8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与第一凸轮槽631接合。第一凸轮槽631沿相对于轴向CL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C0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一凸轮销632能够沿第一凸轮槽631移动。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由此作用于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推力的一部分成为旋转力,能够使第一带轮浮动盘61顺利地移动。
图4B是示出图3的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的图。如图4B所示,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具有:第二凸轮槽641,其设置于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体的外筒67;和第一凸轮销632,其与第二凸轮槽641接合。第一凸轮销632是与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的凸轮销共通的凸轮销。第二凸轮槽641形成为弯曲形状(例如V字形状),由此能够对因与变速比的变更相伴随而V带7在轴向上偏移所产生的不对准进行修正。
更加详细而言,第二凸轮槽641具有:第一槽部641a,其在相对于轴向CL倾斜的第一方向C1上延伸;和第二槽部641b,其在关于轴向CL与第一方向C1对称的第二方向C2上延伸。第一槽部641a和第二槽部641b分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一槽部641a和第二槽部641b呈以轴向CL为中心的大致V字状。即,第二凸轮槽641形成为中心部位于轴向CL上的一侧且两端部位于轴向上的另一侧的以轴向CL为中心的大致V字状(V字形状)。
第一凸轮槽631的在轴向CL的长度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轴向CL上的行程量相当。另一方面,第二带轮浮动盘62的旋转被沟槽凸轮机构65限制,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旋转。因此,通过将第二凸轮槽641形成为大致V字状,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在轴向CL上的行程量的范围内在轴向CL上往复移动,由此能够实施对不对准的修正。即,第一槽部641a的轴向CL的长度(第二槽部641b的轴向CL的长度)为不对准的修正量。
具体而言,第一槽部641a的轴向CL的长度(第二槽部641b的轴向CL的长度)约为1mm,为第一凸轮槽631的轴向CL的长度(约10mm)的约1/10。第二凸轮槽641的周向的长度(旋转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第一凸轮槽631的周向的长度(旋转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通过使第二凸轮槽641的周向的长度与第一凸轮槽631的周向的长度相同,由此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相对于输出轴8旋转的旋转量相同,能够抑制V带7的滑动。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沟槽凸轮机构65的图。如图5所示,沟槽凸轮机构65形成为,允许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轴向CL上的相对移动,并且禁止相对旋转。更加详细而言,沟槽凸轮机构65具有:第三凸轮槽651,其设置于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的外筒67,在轴向CL上延伸;和第三凸轮销652,其与第三凸轮槽651接合。第三凸轮槽651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三凸轮槽651的轴向CL的长度形成为第一凸轮槽631的轴向CL的长度以上。第三凸轮销652安装于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体的内筒66,从内筒66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沟槽凸轮机构65也可以在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体的内筒66设置第三凸轮槽,使第三凸轮销从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的外筒67向第三凸轮槽突出设置。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无级变速器3中,在低速行驶状态下,V带7位于驱动带轮50的径向的内侧,并且位于从动带轮60的径向的外侧。在该状态下,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的第一凸轮销632位于第一凸轮槽631中的低速侧的端部(图4A所示的第一凸轮槽631的右上端部P1a),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的第一凸轮销632位于第二凸轮槽641中的低速侧的端部(图4B所示的第二凸轮槽641的右上端部P2a)。
当无级变速器3开始从低速行驶状态进入高速行驶状态时,通过未图示的执行器,驱动带轮50的活动带轮浮动盘52向轴向CL上的一侧(靠近固定带轮浮动盘51的方向)移动。由此,活动带轮浮动盘52与固定带轮浮动盘51之间的相对距离变短,驱动带轮50侧的V带7从径向的内侧向径向的外侧移动。当驱动带轮50侧的V带7向径向的外侧移动时,从动带轮60侧的V带7被向驱动带轮50侧拉动。
当从动带轮60侧的V带7被向驱动带轮50侧拉动时,从动带轮60的第一带轮浮动盘61克服弹簧部件68的作用力,开始向轴向CL上的另一侧(远离第二带轮浮动盘62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带轮浮动盘61通过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相对于输出轴8一边相对旋转一边向轴向CL上的另一侧相对移动。当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输出轴8相对旋转时,通过沟槽凸轮机构65,第二带轮浮动盘62被第一带轮浮动盘61带动。当通过沟槽凸轮机构65,旋转方向上的力作用于第二带轮浮动盘62时,第二带轮浮动盘62通过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相对于输出轴8一边相对旋转一边沿第二凸轮槽641向轴向CL上的一侧(远离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方向)相对移动后,向轴向CL上的另一侧(靠近第一带轮浮动盘61的方向)相对移动。
当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的第一凸轮销632移动到第一凸轮槽631中的高速侧的端部(图4A所示的第一凸轮槽631的左下端部P1b)时,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相对于输出轴8的相对旋转停止。在该状态下,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从动带轮60)与输出轴8一起旋转。此时第二转矩凸轮机构的第一凸轮销632位于第二凸轮槽641中的高速侧的端部(图4B所示的第二凸轮槽641的右下端部P2b)。在无级变速器3从高速行驶状态进入低速行驶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
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装置6具备:从动带轮60,其被经由环状的V带传递从驱动带轮50输出的转矩,具有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的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同轴上对置配置、以相对于输出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CL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8的第二带轮浮动盘62;弹簧部件68,其对第一带轮浮动盘61向第二带轮浮动盘62施力;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其限制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输出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CL上相对移动;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其限制第二带轮浮动盘62相对于输出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CL上相对移动;以及沟槽凸轮机构65,其允许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轴向CL上的相对移动,并且禁止相对旋转(图1、图2)。
采用该构成,在通过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使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输出轴8一边相对旋转一边相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和沟槽凸轮机构65,第二带轮浮动盘62带动第一带轮浮动盘61,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之间产生周向上的差动。由此,能够减少在V带7产生滑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V带7的摩耗,并且能够抑制从V带7向从动带轮装置6的转矩的传递效率降低。
(2)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具有:第一凸轮槽631,其设置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相对于轴向CL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C0上延伸;和第一凸轮销632,其设置为与输出轴8一体旋转,与第一凸轮槽631接合(图4A)。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具有:第二凸轮槽641,其设置于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相对于轴向CL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第一方向C1和关于轴向CL与第一方向C1对称的第二方向C2上延伸;和第二凸轮销(第一凸轮销632),其设置为与输出轴8一体旋转,与第二凸轮槽641接合(图4B)。沟槽凸轮机构65具有:第三凸轮槽651,其设置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轴向CL上延伸;和第三凸轮销652,其与第三凸轮槽651接合(图5)。由此,能够抑制V带7的对准偏差,能够提高从V带7向从动带轮装置6的转矩的传递效率和V带7的耐久性。即,因为通过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边在轴向CL上往复移动一边相对旋转,因此能够修正不对准。
(3)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的凸轮销632由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的凸轮销632构成(图2、图3)。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从动带轮装置6的轴向CL的长度,能够实现从动带轮装置6的小型化。
(4)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的第一凸轮销632从输出轴8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图2)。由此能够容易地支承第一凸轮销632。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也能够用于例如两轮车辆的驱动系统。如图6所示,发动机(ENG)1A的转矩经由输入轴4输入无级变速器3A。输入到无级变速器3A的驱动带轮50的转矩经由环状的V带7传递到从动带轮60。传递到从动带轮60的转矩经由离合器69,传递到输出轴8和齿轮机构9,由此,车辆行驶。即,在变形例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一例中,使用离合器69来替代,实施转矩传递的导通/切断。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6A在经由离合器69将传递到从动带轮60的转矩传递到输出轴8这一点上,与从动带轮装置6不同。以下以与从动带轮装置6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从动带轮装置6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6A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图。如图7所示,从动带轮装置6A具备从动带轮60、内筒66和外筒67、弹簧部件68、第一转矩凸轮机构(第一凸轮机构)63A、第二转矩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64A、沟槽凸轮机构(第三凸轮机构)65以及离合器69。
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A具有第一凸轮槽631和与第一凸轮槽631接合第一凸轮销632A。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A具有第二凸轮槽641和与第二凸轮槽641接合的第一凸轮销632A。第一凸轮销632A不突出设置于输出轴8,而能够自由滑动地支承于第一凸轮槽631和第二凸轮槽641。即,第一带轮浮动盘61(外筒67)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内筒66)构成为,在离合器69接合了的情况下,与输出轴8一体旋转。
离合器69由离心式离合器构成。离合器69具有:离合盘691,其固定于内筒66;和外板692,其固定于输出轴8,与离合盘691对置配置。在离合器69中,当离合盘691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离合盘691与外板692接合。由此,转矩从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第二带轮浮动盘62经由离合器69传递到输出轴8。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动带轮装置6A,也能够适当应用于例如两轮车辆的驱动系统。特别是,通过由共用的第一凸轮销632A构成第一转矩凸轮机构63A的凸轮销和第二转矩凸轮机构64A的凸轮销,能够实现从动带轮装置6A的小型化,因此也能够适当应用于布局上限制较大的两轮车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沟槽凸轮机构65构成为具有:第三凸轮槽651,其设置于与第一带轮浮动盘61一体的外筒67;和第三凸轮销652,其与第三凸轮槽651接合,但也可以将沟槽凸轮机构65构成为具有:第三凸轮槽,其设置于与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体的内筒66;和第三凸轮销,其与该第三凸轮槽接合。在该情况下,可以将第三凸轮销以从外筒67向内筒66突出设置的方式设置于外筒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弹簧部件68作为施力部件,对第一带轮浮动盘61向一侧(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一侧)施力,但也可以使用橡胶等弹性部件施力,可以将施力部件构成为利用液压施力。
既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一个或多个任意组合,也能够组合变形例彼此。
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抑制变速时环状的动力传递部件的滑动。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后述的权利要求书的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正和变更。

Claims (7)

1.一种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从动带轮(60),其被经由环状的动力传递部件(7)传递从驱动带轮(50)输出的转矩,具有以相对于旋转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旋转轴(8)的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与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同轴上对置配置、以相对于所述旋转轴(8)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旋转轴(8)的第二带轮浮动盘(62);
施力部件(68),其对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向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施力;
第一凸轮机构(63),其限制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相对于所述旋转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第二凸轮机构(64),其限制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相对于所述旋转轴(8)相对旋转和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以及
第三凸轮机构(65),其允许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并且禁止相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63)具有:第一凸轮槽(63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在相对于轴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和第一凸轮销(632),其设置为与所述旋转轴(8)一体旋转,与所述第一凸轮槽(631)接合,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64)具有:第二凸轮槽(641),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在相对于轴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第一方向和对于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对称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和第二凸轮销(632),其设置为与所述旋转轴(8)一体旋转,与所述第二凸轮槽(641)接合,
所述第三凸轮机构(65)具有:第三凸轮槽(65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和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中的一者,在轴向上延伸;和第三凸轮销(652),其与所述第三凸轮槽(651)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轮销(632)与所述第一凸轮销(632)为同一个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销(632)和所述第二凸轮销(632)分别从所述旋转轴(8)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内筒(66),其与所述旋转轴(8)同轴配置且配置于所述旋转轴(8)的周围,并且与所述第二带轮浮动盘(62)设置为一体;和
外筒(67),其与所述旋转轴(8)同轴配置且配置于所述内筒(67)的周围,并且与所述第一带轮浮动盘(61)设置为一体,
所述第一凸轮槽(631)形成于所述外筒(67),所述第二凸轮槽(641)形成于所述内筒(66)。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槽(631)的周向长度与所述第二凸轮槽(641)的周向长度相互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从动带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槽(631)的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凸轮槽(641)的轴向的长度长。
CN202110269717.6A 2020-03-23 2021-03-12 从动带轮装置 Active CN113431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1177A JP7339909B2 (ja) 2020-03-23 2020-03-23 従動プーリ装置
JP2020-051177 2020-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1880A true CN113431880A (zh) 2021-09-24
CN113431880B CN113431880B (zh) 2023-08-29

Family

ID=7775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9717.6A Active CN113431880B (zh) 2020-03-23 2021-03-12 从动带轮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39909B2 (zh)
CN (1) CN113431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72958A (ja) * 2021-02-03 2021-05-13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2021079146A (ja) * 2021-02-22 2021-05-27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15071B2 (ja) * 2021-03-03 2023-07-26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US11732786B2 (en) * 2021-07-30 2023-08-22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having tunable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588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可变带轮的传动装置
JP2011052727A (ja) * 2009-08-31 2011-03-17 Honda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4132202A (ja) * 2014-04-16 2014-07-17 Yanma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5264268A (zh) * 2013-06-07 2016-01-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CN106574698A (zh) * 2014-09-29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588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可变带轮的传动装置
JP2011052727A (ja) * 2009-08-31 2011-03-17 Honda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5264268A (zh) * 2013-06-07 2016-01-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JP2014132202A (ja) * 2014-04-16 2014-07-17 Yanma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6574698A (zh) * 2014-09-29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1880B (zh) 2023-08-29
JP7339909B2 (ja) 2023-09-06
JP2021148272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31880B (zh) 从动带轮装置
US6958024B2 (en) Automotive V-belt nonstage transmission
US11506257B2 (e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WO2018212138A1 (ja)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KR20000076251A (ko) 가변 직경의 회전 장치
CN110582658B (zh)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CN112639329A (zh) 无级变速器
NL8601679A (nl) Energie-overbrengingsinrichting voor een auto.
US20140031154A1 (en) Belt-driv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101978576B1 (ko) 무단 변속기
WO2018225763A1 (ja)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EP1582773A2 (en) Pulley structure
KR100306188B1 (ko) 무단변속기
US20160047457A1 (en) 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belt-driv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1295051B1 (en) Drive ring cvt belt
US5173084A (en) Self-clamping assist for "V"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JP2002227949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AU2001245820A1 (en) Drive ring CVT belt
JP2018021587A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CN107869568B (zh) 用于车辆的带式无级变速器
JP2002174309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H0547594U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KR100250284B1 (ko) 차량용 무단변속장치
JPH11132300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付き伝動装置
JP2020090995A (ja)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