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制作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服装制作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服装艺术显示出来的形式越来越多,有时还比较玄奥。服装设计是设计服装款式的一种行业,服装设计过程“即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设计同时具有"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前者说明事态的状况,后者则用理论和审美的命题来进行表述,即是“好坏和美丑”。
传统的服装设计大多是根据完整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服装造成的加工,整个过程繁琐,且不利于再创作,而且现有技术中的服装虽然样式和造型多种多样,但是难以做到将服装的特殊功能与服装造型之间进行结合,形成既能具备特殊功能,同时还具备三维立体的可创作造成的功能性服装。在利用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服装制作时,通常需要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加固预湿处理,从而以便于后续的水刺加固。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加固预湿处理,通常使用水龙头直接进行冲洗,或是直接放置于蓄水池内,然而上述两种作业方法,会使得较为干燥的面料在进行预湿加固处理过后使其孔隙内部充满空气,不便于后续水刺浸湿加固,影响面料的质量,因此现有技术中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加固预湿处理有很大的缺陷,容易使得面料内产生大量的气泡,严重影响使用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制作的服装的品质,且不利于使用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服装立体造型设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加固预湿处理时,容易使得面料内产生大量的气泡,严重影响使用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制作的服装的品质,不利于服装立体造型制作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服装制作装置及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包括:底座、转动模块、热压成型模块和加固预湿模块;所述转动模块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热压成型模块和所述加固预湿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动模块的相对的两侧,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模块使得所述热压成型模块和所述加固预湿模块分别位于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上方,以对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分别进行处理;所述热压成型模块包括拉胀热压网格模板,其表面设置有网格槽;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进行加热;经过加热的拉胀热压网格模板用于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形成与所述网格槽相适应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所述加固预湿模块包括用于盖压具有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布水板和设置在所述布水板上方的吸水棉,所述布水板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相匹配的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内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所述透水孔贯穿所述布水板,用于将所述吸水棉析出的水引导至所述导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转动模块包括支撑管、转动杆和把手;所述支撑管的第一端和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管的第二端和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和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的相对的两侧壁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均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分别和热压成型模块和加固预湿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转动模块还包括插销,所述插销水平插设并贯穿所述转动杆与支撑管,所述插销用于控制所述转动杆与支撑杆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热压成型模块还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一压杆、第一手柄、第一弹簧和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压杆滑动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压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活动板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吊装于所述第一活动板的顶壁和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压杆的外部;所述第一活动板的底壁和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板的侧壁和所述滑块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加固预湿模块还包括:第二定位板、第二压杆、第二手柄、第二弹簧和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和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压杆滑动贯穿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压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活动板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吊装于所述第二活动板的顶壁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压杆的外部;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底壁和所述布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板的侧壁和所述滑块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布水板为“凹”型,所述布水板和所述第二活动板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布水板的“凹”型开处和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底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吸水棉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透水孔连通所述空腔和所述导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进水管贯穿所述第二活动板和所述空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用于向所述吸水棉补充水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丝和电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服装需要造型转换的位置,在所述位置的对应的内衬面绘制与所述造型转换相适应的二维轮廓图形;
S2: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通过服装制作装置制作成为具有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防护面料;
S3:将所述防护面料放置于所述位置,根据所述二维轮廓图形的边缘线将所述服装和所述面料进行缝合,缝合过程形成的缝缉线与所述边缘线同步;
S4:根据所述缝缉线对所述防护面料进行修剪,并对所述防护面料进行再创作,形成立体造型;
S5:根据所述缝缉线及实际需求,将所述立体造型和所述服装进行再缝合连接,最终得到具有立体造型结构的服装成品。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所述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通过服装制作装置制作成为具有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防护面料还包括:
S21:将所述服装制作装置放置于作业台,将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放置于所述服装制作装置的热压成型模块的下方;
S22:利于所述热压成型模块对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形成柔弹拉胀网格结构;
S23:调节所述服装制作装置,使得所述服装制作装置的加固预湿模块位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上方;
S24:用所述加固预湿模块将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进行初步加固、预湿处理。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放置于该装置的热压成型模块,加热装置对热压成型模块进行加热,按压热压成型模块,通过拉胀热压网格模板上设置有网格槽,形成于网格槽相匹配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松开热压成型模块并旋转转动模块使得加固预湿模块位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上方,控制布水板的导水槽能匹配覆盖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按压所述加固预湿模块,使得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位于导水槽内,导水槽内连通吸水棉,吸水棉上的水通过透水孔流动至导水槽,进而对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进行恰当的预湿加固,预湿充分,使得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内吸满水分,并将孔隙内的空气赶出,从而减少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上的气泡,即就是减少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气泡,进而为续的水刺浸湿加固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制作的服装的品质,利于服装的立体造型制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的布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的布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的步骤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的步骤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制作前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制作后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边缘线和缝缉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底座;200、转动模块;210、支撑管;211、滑动槽;220、转动杆;230、把手;240、插销;300、热压成型模块;310、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20、第一定位板;330、第一压杆;340、第一手柄;350、第一弹簧;360、第一活动板;400、加固预湿模块;410、布水板;411、空腔;412、吸水棉;413、底板;414、透水孔;415、导水槽;416、进水管;420、第二定位板;430、第二压杆;440、第二手柄;450、第二弹簧;460、第二活动板;901、边缘线;902、缝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装制作装置,包括:底座100、转动模块200、热压成型模块300和加固预湿模块400;所述转动模块200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热压成型模块300和所述加固预湿模块400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动模块200的相对的两侧,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模块200使得所述热压成型模块300和所述加固预湿模块400分别位于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上方,以对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分别进行处理;所述热压成型模块300包括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10,其表面设置有网格槽;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10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10进行加热;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丝和电源;经过加热的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10用于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形成与所述网格槽相适应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所述加固预湿模块400包括用于盖压具有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布水板410和设置在所述布水板410上方的吸水棉412,所述布水板410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相匹配的导水槽415,所述导水槽415内设置有若干透水孔414,所述透水孔414贯穿所述布水板410,用于将所述吸水棉412析出的水引导至所述导水槽415。通过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放置于该装置的热压成型模块,加热装置对热压成型模块进行加热,按压热压成型模块,通过拉胀热压网格模板上设置有网格槽,形成于网格槽相匹配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松开热压成型模块并旋转转动模块使得加固预湿模块位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上方,控制布水板的导水槽能匹配覆盖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按压所述加固预湿模块,使得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位于导水槽内,导水槽内连通吸水棉,吸水棉上的水通过透水孔流动至导水槽,进而对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进行恰当的预湿加固,预湿充分,使得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内吸满水分,并将孔隙内的空气赶出,从而减少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上的气泡,即就是减少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的气泡,进而为续的水刺浸湿加固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制作的服装的品质,利于服装的立体造型制作。
由于在拉胀网格模板上直接设置喷水孔,虽然能够实现在热熔的同时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喷湿,但是申请人多次试验后,发现该种直接喷湿的效果并不佳,这是因为拉胀网格模板自身温度较高,因此不能长时间与面料接触,而短时间内与面料接触往往造成喷湿并不充分,更重要的是,拉胀网格模板所对正的位置恰好为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空心位置,因此该种预湿操作对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的预湿作用并不够充分,若采用提前对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润湿的操作,不仅大量浪费水资源,更重要的是难以保证在对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后,还能保持有良好的润湿效果,综合以上因素,申请人设计了独特的热压拉胀网格成型装置,能够在热压熔融形成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上利用压力赶出空气,并直接进行准确的润湿操作,在充分节省水资源的同时,实现充分的预湿。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转动模块200包括支撑管210、转动杆220和把手230;
所述支撑管210的第一端和所述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管210的第二端和所述转动杆220的第一端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220的第二端和把手23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210的相对的两侧壁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均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分别和热压成型模块300和加固预湿模块400相连接;所述转动模块200还包括插销240,所述插销240水平插设并贯穿所述转动杆220与支撑管210,所述插销240用于控制所述转动杆220与支撑杆的相对位置。通过销轴可以限制热压成型模块和加固预湿模块的相对位置,即就是可以控制热压成型模块对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形成柔弹拉胀网格结构后,旋转把手就可以使得加固预湿模块的布水板上的导水槽恰好可以对应覆盖柔弹拉胀网格结构,使得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网格线恰好在加固预湿模块下压是被导水槽对应盖合,不需要频繁调节,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热压熔融处理和预湿处理之间的时间缩短进而提高了加固预湿的效果,进而更加便于使用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调高了使用效率。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热压成型模块300还包括:第一定位板320、第一压杆330、第一手柄340、第一弹簧350和第一活动板360;所述第一定位板320和所述转动杆2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32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压杆330滑动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压杆33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手柄34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杆33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活动板360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50吊装于所述第一活动板360的顶壁和所述第一定位板320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弹簧350套设于所述第一压杆330的外部;所述第一活动板360的底壁和所述拉胀热压网格模板3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板360的侧壁和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预湿模块400还包括:第二定位板420、第二压杆430、第二手柄440、第二弹簧450和第二活动板460;所述第二定位板420和所述转动杆2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板42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压杆430滑动贯穿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压杆43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手柄44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杆43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活动板460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50吊装于所述第二活动板460的顶壁和所述第二定位板420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二弹簧450套设于所述第二压杆430的外部;所述第二活动板460的底壁和所述布水板4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板460的侧壁和所述滑块固定连接。通过弹簧进行复位,只要松开手柄即可复位,操作简单方便,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效率;通过使用吊装弹簧进行复位,可以保证该装置在为工作时,其中的热压成型模块的拉胀热压网格模板和加固预湿模块的布水板均处腾空状态,避免直接受重力至于作业台,从而避免了作业台烫损,或是铺满水渍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作业台的使用效率,进而保证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的制作效率。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服装制作装置,所述布水板410为“凹”型,所述布水板410和所述第二活动板460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布水板410的“凹”型开处和所述第二活动板460的底壁之间形成空腔411,所述吸水棉412设置于所述空腔411内,所述透水孔414连通所述空腔411和所述导水槽415。进水管416贯穿所述第二活动板460和所述空腔411连通,所述进水管416用于向所述吸水棉412补充水份。吸水绵也是本申请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当空腔内的水流入导水槽内时,其起到了很好的均匀及缓冲作用,使得多个导水槽内被缓慢滴入水滴,从而使得导水槽形成缓和的水膜,与网格线接触后,便能被缓慢润湿,而不至于造成局部导水槽内的水流与网格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不仅影响网格线的自身的使用强度,而且也不利于润湿效果。
如图5-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立体造型转换的服装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服装需要造型转换的位置,在所述位置的对应的内衬面绘制与所述造型转换相适应的二维轮廓图形;
S2:将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通过服装制作装置制作成为具有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防护面料;
S3:将所述防护面料放置于所述位置,根据所述二维轮廓图形的边缘线901将所述服装和所述面料进行缝合,缝合过程形成的缝缉线902与所述边缘线901同步;
S4:根据所述缝缉线902对所述防护面料进行修剪,并对所述防护面料进行再创作,形成立体造型;
S5:根据所述缝缉线902及实际需求,将所述立体造型和所述服装进行再缝合连接,最终得到具有立体造型结构的服装成品。
可选地,上述步骤S2还包括:
S21:将所述服装制作装置放置于作业台,将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放置于所述服装制作装置的热压成型模块300的下方;
S22:利于所述热压成型模块300对所述热塑性化学纤维面料进行热压熔融处理,形成柔弹拉胀网格结构;
S23:调节所述服装制作装置,使得所述服装制作装置的加固预湿模块400位于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上方;
S24:用所述加固预湿模块400将所述柔弹拉胀网格结构的进行初步加固、预湿处理。
将柔弹拉胀网格结构面料量通过普通服装上预先绘制的二维轮廓图形,通过与所述二维轮廓图形的边缘线801同步的缝缉线802将所述防护面料和所述服装进行预缝合连接,随后通过对柔弹拉胀网格结构进行修剪设计,进而二次创造,进而使得原先位置的二维轮廓,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多变的、丰富的立体造型形式,最终实现三维立体造型的防护服装,不仅大方美观,而且具备良好的防护功能,这是由于拉胀结构自身的特殊回弹性,其具备很好防护作用,例如图7所示,对连衣裙的腰腹部进行立体造型转换,使得转换后的柔弹拉胀网格结构制成的立体造型位于人体腹部位置,美观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护腹部的作用,对于特殊群体,例如孕妇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