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9758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9758A
CN113389758A CN202110266516.0A CN202110266516A CN113389758A CN 113389758 A CN113389758 A CN 113389758A CN 202110266516 A CN202110266516 A CN 202110266516A CN 113389758 A CN113389758 A CN 113389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port
door
tower
guid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65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9758B (zh
Inventor
金宰贤
金容民
金起东
崔硕浩
朴亨镐
金厚辰
崔致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300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3006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4481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389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9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9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9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04F5/4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 F04F5/461Adjustable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04F5/4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 F04F5/46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with a plurality of nozz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04F5/48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下部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在内部配置有风扇;上部外壳,配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主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吐出以使其沿着所述上部外壳的表面向前方流动;辅助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前方下侧,并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向上方吐出;门,开闭所述辅助吐出口;以及门马达,向所述门提供动力,由此,将通过辅助吐出口向上方吐出的空气与通过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合流,从而在没有外壳的位置变更的情况下能够调节气流方向。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在没有位置变更的情况下能够多样地调节送风方向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送风机通过引起空气的流动来使空气在室内空间循环或形成朝向用户的气流。在送风机具有过滤器的情况下,送风机可以通过净化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来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
送风机包括:外壳,用于形成外形;风扇,配置在外壳内并产生空气流动。为了调节通过送风机吐出的空气的气流方向,送风机的外壳或风扇可以旋转,此时吐出的气流方向从属于外壳或风扇的移动。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送风机中,为了调节气流方向而需要伴随外壳或风扇的移动,因此,存在有消耗过多量的电力,并产生因振动引起的噪音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0001)韩国公开专利10-2011-0100274
(专利文献0002)韩国公开专利10-2019-0015325
(专利文献0003)韩国公开专利10-2019-002544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没有位置变更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多样的方向的送风气流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化且能源效率提高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伴随气流方向的变化的多样的送风模式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性能提高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装置的控制容易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下部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在内部配置有风扇;上部外壳,配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主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吐出以使其沿着所述上部外壳的表面向前方流动。
所述送风机可以包括:辅助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前方下侧,并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向上方吐出;门,开闭所述辅助吐出口;以及门马达,向所述门提供动力,由此,通过选择性地开闭辅助吐出口,能够形成上升气流。
所述主吐出口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外壳的侧壁的一部分被贯穿而形成。
所述主吐出口的出口可以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入口的前方。
通过所述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可以朝向前方流动。
当所述门开放所述辅助吐出口时,通过所述辅助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可以与通过所述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干涉,从而能够将通过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转换为上升气流。
所述上部外壳可以包括:塔底座,配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第一塔外壳,从所述塔底座向上侧延伸;以及第二塔外壳,从所述塔底座向上侧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塔外壳之间形成吹送间隙。
所述主吐出口可以由将所述上部外壳的侧壁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吹送间隙贯穿而形成。
所述辅助吐出口可以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朝向所述吹送间隙向上方吐出。
所述辅助吐出口可以形成有复数个。
所述门可以与所述复数个辅助吐出口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
所述门马达可以配置有单个,并可以向所述复数个门分别赋予动力,从而能够利用能够一个门马达控制复数个门。
所述辅助吐出口可以包括:后方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外壳和所述第二塔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并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下侧;前方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外壳和所述第二塔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所述后方吐出口的前方隔开;以及下部吐出口,形成在所述塔底座,并位于所述前方吐出口和所述后方吐出口的下侧。
所述前方吐出口的大小可以小于所述后方吐出口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强上升气流。
所述门可以包括:前方门,开闭所述前方吐出口;后方门,开闭所述后方吐出口;以及下部门,开闭所述下部吐出口。
所述送风机可以还包括:旋转引导件,从所述下部门凸出的门销插入到所述旋转引导件。
所述下部门可以沿着所述塔底座的上表面移动。
所述下部门可以包括:第一下部门,从所述门马达传递到动力并向一侧移动;以及第二下部门,从所述门马达传递到动力并向与所述第一下部门相反的方向移动。
所述送风机可以还包括:马达齿轮,与所述门马达连接并旋转;齿条,形成有与所述马达齿轮咬合的齿形部;以及连接联接件,与所述齿条连接,并将从所述门马达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所述门。
所述连接联接件可以包括:连接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在所述齿条;以及曲轴,形成有插入在所述连接杆的关节凸起,并连接在所述门。
所述门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下部门的上侧的上部门。
所述上部门可以通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联接件与所述下部门连接。
所述滑动联接件可以包括:弯折部,与所述下部门连接,并以向上侧弯折的方式延伸;以及延长部,从所述弯折部向上侧延伸,并与所述上部门连接。
所述上部门可以包括:联接件结合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从所述上部门凸出。
所述滑动联接件可以形成有供所述联接件结合部贯穿的联接件孔。
所述上部门可以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所述滑动联接件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复数个的上部门连接。
所述下部门可以包括:滑动引导件,从所述下部门向下侧延伸,所述滑动联接件插入到所述滑动引导件。
所述滑动联接件可以形成有朝向所述滑动引导件凸出的引导凸起。
所述滑动引导件可以形成有引导孔,所述引导孔开放以使所述引导凸起插入到所述引导孔并沿着所述滑动引导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所述上部门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门转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门转轴可以配置在所述上部门的上端。
所述送风机可以还包括:风扇马达,向所述风扇赋予动力;以及马达壳体,容置所述风扇马达。
所述门马达可以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内部。
所述送风机可以还包括控制所述门的动作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可以在空气向前方吐出的第一模式下封闭所述辅助吐出口。
所述控制部可以在空气向上方吐出的第二模式下开放所述辅助吐出口。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含在详细的说明及附图中。
根据本发明的窗框安装套件,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将通过辅助吐出口向上方吐出的空气与通过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合流,从而在没有外壳的位置变更的情况下能够调节气流方向。
第二、通过利用单个门马达同时开闭复数个门,使用于实现上升风的动力源的数目最小化,从而提高能源效率。
第三、通过根据送风机运转的模式来改变辅助吐出口的开闭与否,能够通过辅助吐出口的开闭来实现具有彼此不同的气流方向的多样的模式。
第四、将通过辅助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和通过下部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合流并向上方吐出,从而能够增强上升气流并提高送风性能。
第五、通过仅控制单个门马达,与同时控制复数个门的情况相比,使上升风的控制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P-P’线图的纵截面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Q-Q’线图的纵截面透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上方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R-R’线图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流变换器工作的状态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流变换器的驱动原理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闭装置驱动的状态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驱动原理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吸入模块;110:底座;120:下部外壳;130:过滤器;140:吸入格栅;150:基板组件;200:送风模块;210:塔底座;220:第一塔;222:第一吐出口;230:第二塔;232:第二吐出口;240:加热器;300:风扇组件;400:气流变换器;500:开闭装置;510:门马达;520:齿条;530:连接联接件;540:下部门;550:前方滑动联接件;560:前方门;570:后方滑动联接件;580:后方门;590:旋转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用于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送风机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参照图1首先说明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图1示出送风机1的整体外形。
在吸入空气并使吸入的空气循环的观点上,送风机1也可以被称为空调机,空气净化风扇、空气净化器等其他名称。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可以包括吸入空气的吸入模块100和将吸入的空气吐出的送风模块200。
送风机1可以呈越向上部其直径越小的柱体形状,送风机1可以整体上呈圆锥或圆锥台(Truncated cone)形状。在越向上侧其截面越窄的情况下,具有重量中心变低且因受到外部冲力而翻倒的危险降低的优点。只是,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不采用越向上侧其截面越窄的形态。
吸入模块100可以形成为越向上端其直径逐渐地变小,送风模块200也可以形成为越向上端其直径逐渐地变小。
吸入模块100可以包括:底座110;下部外壳120,配置在底座110的上侧;过滤器130,配置在下部外壳120的内侧。
底座110可以安置在地面,并可以支撑送风机1的荷重。下部外壳120和过滤器130可以安置在底座110的上侧。
下部外壳12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并可以在内部形成有布置过滤器130的空间。下部外壳120可以形成有向下部外壳120的内侧呈开口的吸入口121。吸入口121可以沿着下部外壳120的周缘形成有复数个。
过滤器13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并可以滤除通过吸入口121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
送风模块200可以分离为上下延伸的两个柱体形态并配置。送风模块200可以包括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送风模块200可以包括将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与吸入模块100连接的塔底座210。塔底座210可以配置在吸入模块10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的的下侧。
塔底座21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可以配置在吸入模块100的上侧并与吸入模块100形成连续的外周缘面。
塔底座210的上表面可以向下侧凹入形成,并可以形成沿着前后方延伸的塔底座上表面211。第一塔220可以从塔底座上表面211的一侧211a向上侧延伸,第二塔230可以从塔底座上表面211的另一侧211b向上侧延伸。
塔底座210可以分配从吸入模块100的内部供应的过滤空气,并将所述分配的空气分别提供给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
塔底座210、第一塔220以及第二塔230可以分别按单独的部件制造,也可以制造为一体式。塔底座210和第一塔22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连续的外周缘面,塔底座210和第二塔23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连续的外周缘面。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在没有塔底座210的情况下直接组装在吸入模块100,也可以与吸入模块100一体地制作。
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并在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可以形成有吹送间隙S。
吹送间隙S可以被理解为前方、后方及上方呈开口的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的空间。
由第一塔220、第二塔230以及吹送间隙S构成的送风模块200的外形可以呈圆锥台形。
在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分别形成的吐出口222、232可以朝向吹送间隙S吐出空气。在需要区分吐出口222、232的情况下,将第一塔220上形成的吐出口称为第一吐出口222,第二塔230上形成的吐出口称为第二吐出口232。
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吹送间隙S为基准呈对称的方式配置。通过使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以对称的方式配置,在吹送间隙S内均匀地分配空气的流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水平气流及上升气流的控制。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形成第一塔220的外形的第一塔外壳221,第二塔230可以包括形成第二塔230的外形的第二塔外壳231。塔底座210和第一塔外壳221以及第二塔外壳231可以被称为,配置在下部外壳120的上侧并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口222、232的上部外壳。下部外壳120和上部外壳210、221、231可以包括在“外壳”,并可以是所述外壳的下位概念。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塔22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在第二塔23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
从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形成。
作为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的间隔的吹送间隙S的宽度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相同地形成。只是,吹送间隙S的上端宽度也可以比下端宽度更窄地形成或更宽地形成。
通过使吹送间隙S的宽度沿着上下方向恒定地形成,能够使向吹送间隙S的前方流动的空气沿着上下方向均匀地分布。
在上侧的宽度和下侧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较宽侧的流动速度将可能更低地形成,并以上下方向为基准可能会发生速度的偏差。在对于上下方向发生空气的流速偏差的情况下,根据空气吐出的上下方向位置,净化空气的供应量可能会不同。
从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分别吐出的空气可以在吹送间隙S合流后供应给用户。
从第一吐出口222吐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可以在吹送间隙S合流后供应给用户,而不是分别单独地向用户流动。
吹送间隙S可以被利用为使吐出空气合流并混合(Mix)的空间。在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吐出空气的作用下,在送风机1周围的空气形成间接气流,从而使送风机1周围的空气也能够朝向吹送间隙S流动。
通过使第一吐出口222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232的吐出空气在吹送间隙S合流,能够提高吐出空气的直前性。通过使第一吐出口222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232的吐出空气在吹送间隙S合流,还可以诱导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周边的空气在间接气流的作用下沿着送风模块200的外周缘面向前方流动。
第一塔外壳221可以包括:第一塔上端221a,形成第一塔220的上侧面;第一塔前端221b,形成第一塔220的前方面;第一塔后端221c,形成第一塔220的后方面;第一外侧壁221d,形成第一塔220的外周缘面;以及第一内侧壁221e,形成第一塔20的内侧面。
第二塔外壳231可以包括:第二塔上端231a,形成第二塔230的上侧面;第二塔前端231b,形成第二塔230的前方面;第二塔后端231c,形成第二塔230的后方面;第二外侧壁231d,形成第二塔230的外周缘面;以及第二内侧壁231e,形成第二塔230的内侧面。
第一外侧壁221d和第二外侧壁231d可以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形成,从而分别形成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的外周缘面。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形成,从而分别形成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的内周缘面。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内侧壁22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并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在第二内侧壁23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并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形成在比第一塔前端221b更靠近第一塔后端221c的位置。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形成在比第二塔前端231b更靠近第二塔后端231c的位置。
供后述的第一气流变换器401贯穿的第一板体狭缝223可以在第一内侧壁22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供后述的第二气流变换器402贯穿的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在第二内侧壁23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板体狭缝223和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
第一板体狭缝223可以形成在比第一塔后端221c更靠近第一塔前端221b的位置。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形成在比第二塔后端231c更靠近第二塔前端231b的位置。第一板体狭缝223和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
送风机1可以包括: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形成在吐出口222、232的下侧,并使通过吸入口121流入的空气排出。
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可以根据其形成位置而区分为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可以包括: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形成在第一塔220的前方侧;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参照图3),在第一塔220的后方侧与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形成在第二塔230的前方侧;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在第二塔230的后方侧与第二前方吐出口236隔开。
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可以上下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复数个。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可以上下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复数个。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可以彼此面对。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可以形成在第一板体狭缝223的内侧,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可以形成在第二板体狭缝233的内侧。
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可以上下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复数个。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可以上下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复数个。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可以彼此面对。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可以形成在第一吐出口222的下侧,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可以形成在第二吐出口232的下侧。
第一前方吐出口226的数目可以少于第一后方吐出口227的数目。第一前方吐出口226的上下宽度可以小于第一后方吐出口227的上下宽度。
第二前方吐出口236的数目可以少于第二后方吐出口227的数目。第二前方吐出口236的上下宽度可以小于第二后方吐出口237的上下宽度。
以下参照图2及图3对送风机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P-P’线图剖开送风机1的截面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Q-Q’线图剖开送风机1的截面透视图。图2及图3的送风机1可以是后述的开闭装置500被去除的状态。
参照图2,在底座11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控制风扇组件300及加热器240的运转的基板组件150。在底座11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布置基板组件150的控制空间150S。
过滤器130可以配置在控制空间150S的上侧。过滤器13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在过滤器13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缸筒形的过滤器孔131。
通过吸入口121流入的空气可以通过过滤器130并向过滤器孔131流动。
在过滤器13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吸入格栅140,通过了过滤器130并向上侧流动的空气通过所述吸入格栅140。吸入格栅140可以配置在风扇组件300和过滤器130之间。在去除下部外壳120并将过滤器130从送风机1分离时,吸入格栅140可以防止用户的手进入到风扇组件300。
风扇组件30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130的上侧,并产生对送风机1外部的空气的吸力。
在风扇组件300的驱动的作用下,送风机1外部的空气可以依次地通过吸入口121和过滤器孔131并向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流动。
在过滤器130和送风模块200之间可以形成有布置风扇组件300的施压空间300s。
在第一塔22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使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的第一分配空间220s,在第二塔23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使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的第二分配空间230s。塔底座210可以将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和第二分配空间230s分配。塔底座210可以是将第一、第二塔220、230和风扇组件300连接的通道(Channel)。
第一分配空间220s可以形成在第一外侧壁221d和第一内侧壁221e之间。第二分配空间230s可以形成在第二外侧壁231d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引导第一分配空间220s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第一流动引导件224。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上下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从第一塔后端221c朝向第一塔前端221b凸出形成。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与第一塔前端221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越向前方其越向下侧倾斜地延伸。在复数个第一流动引导件224中,越配置在上侧的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其向下侧倾斜的角度越小。
第二塔230可以包括引导第二分配空间230s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第二流动引导件234。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可以上下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可以从第二塔后端231c朝向第二塔前端231b凸出形成。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可以与第二塔前端231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可以越向前方其越向下侧倾斜地延伸。在复数个第二流动引导件234中,越配置在上侧的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其向下侧倾斜的角度越小。
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引导从风扇组件300吐出的空气朝向第一吐出口222流动。第二流动引导件234可以引导从风扇组件300吐出的空气朝向第二吐出口232流动。
参照图3,风扇组件300可以包括:风扇马达310,用于产生动力;马达壳体330,容置风扇马达310;风扇320,接收来自风扇马达310的动力并旋转;导叶340,引导被风扇320施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风扇马达310可以配置在风扇320的上侧,并可以通过从风扇马达310向下侧延伸的马达轴311与风扇320连接。
马达壳体330可以包括:第一马达壳体331,覆盖风扇马达310的上部;第二马达壳体332,覆盖风扇马达310的下部。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塔底座210的上侧隔开。第一吐出口下端222d可以在塔底座上表面211的上侧隔开。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塔上端221a的下侧隔开地形成。第一吐出口上端222c可以在第一塔上端221a的下侧隔开地形成。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第一吐出口222可以越向上侧其越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轴Z向后方倾斜地延伸。
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和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延伸,并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和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可以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轴Z向后方倾斜地延伸。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将第一分配空间220s内的空气向第一吐出口222引导的第一吐出引导件225。
第一塔220可以吹送间隙S为基准与第二塔230呈对称,并可以具有与第二塔230相同的形状及结构。对于上述的第一塔220的说明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第二塔230。
送风机1可以包括配置在上部外壳内部的加热器240。加热器240可以与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加热器240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器241,配置在第一塔220;第二加热器242,配置在第二塔230。第一加热器241可以与第一吐出口222对应地上下倾斜地配置,第二加热器242可以与第二吐出口232对应地上下倾斜地配置。
加热器240可以利用基于开关式电源(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SMPS)方式的供电装置供应到电力。加热器240可以从外部电源(未图示)供应到电力并加热通过吐出口222、232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空气。
加热器240可以上下较长地延伸并与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对应,并可以加热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空气。
以下参照图4及图5对用于诱发附壁效应的送风机1的空气吐出结构进行说明。图4示出从上侧向正下方透视送风机1的形态,图5示出沿着图1所示的R-R’线图剖开送风机1并向上方透视的形态。
参照图4,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的间隔D0、D1、D2可以越靠近吹送间隙S的中心其越小。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可以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形成,并在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的顶点之间可以形成有最短距离D0。所述最短距离D0可以形成在吹送间隙S的中心。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形成在比形成有最短距离D0的位置更后方的位置。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形成在比形成有最短距离D0的位置更后方的位置。
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按第一间隔D1大小隔开。第一塔后端221c和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按第二间隔D2大小隔开。
第一间隔D1和第二间隔D2可以相同。第一间隔D1可以大于最短距离D0,第二间隔D2可以大于最短距离D0。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的间隔可以从后端221c、231c到形成有所述最短距离D0的位置为止变小,并可以从形成有所述最短距离D0的位置到前端221b、231b为止变大。
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倾斜地形成。
在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分别画上的切线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具有规定的倾斜角A。
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具有所述倾斜角A的方式流动。
在上述的结构的作用下,能够增大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的扩散角。
在空气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时,后述的第一气流变换器401可以处于引入到第一板体狭缝223内的状态。
在空气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时,后述的第二气流变换器402可以处于引入到第二板体狭缝233内的状态。
参照图5,朝向吹送间隙S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受到第一吐出引导件22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235的引导。
第一吐出引导件225可以包括: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与第一内侧壁221e连接;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与第一外侧壁221d连接。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可以与第一内侧壁221e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与第一外侧壁221d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可以从第一内侧壁221e朝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凸出形成。
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从第一外侧壁221d朝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凸出形成。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在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外侧隔开地形成,并可以在与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之间形成第一吐出口222。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曲率半径。
第一分配空间220s的空气可以流动到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和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之间,并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向吹送间隙S流动。
第二吐出引导件235可以包括: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与第二内侧壁231e连接;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与第二外侧壁231d连接。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31e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与第二外侧壁231d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可以从第二内侧壁231e朝向第二分配空间230s凸出形成。
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从第二外侧壁231d朝向第二分配空间230s凸出形成。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在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的外侧隔开地形成,并可以在与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之间形成第二吐出口232。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的曲率半径。
第二分配空间230s的空气可以流动到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和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之间,并通过第二吐出口232向吹送间隙S流动。
第一吐出口222的宽度w1、w2、w3可以形成为,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越向出口其先是逐渐地变小后再逐渐地变大。
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宽度w1的大小可以大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出口宽度w3。
所述入口宽度w1可以被定义为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外侧末端和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外侧末端之间的间隔。所述出口宽度w3可以被定义为从作为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内侧末端的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到作为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内侧末端的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之间的间隔。
所述入口宽度w1和所述出口宽度w3的大小可以大于第一吐出口222的最短宽度w2的大小。
所述最短宽度w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和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之间的最短距离。
第一吐出口222的宽度可以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到形成有最短宽度w2的位置为止逐渐地变小,并可以从形成有所述最短宽度w2的位置到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出口为止逐渐地变大。
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相同地,第二吐出引导件235也可以形成有第二吐出口前端232a和第二吐出口后端232b,并可以具有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相同的宽度的分布。
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空气可以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沿着第一内侧面221e向前方流动。通过第二吐出口232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空气可以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内侧面231e向前方流动。
以下参照图6及图7对基于气流变换器400的风向转换进行说明。图6示出气流变换器400向吹送间隙S凸出并使送风机1形成上升气流的形态,图7是说明气流变换器400的工作原理的图。
参照图6,气流变换器400可以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并可以将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的流动转换为上升风。
气流变换器400可以包括:第一气流变换器401,配置在第一塔外壳221;第二气流变换器402,配置在第二塔外壳231。
第一气流变换器401和第二气流变换器402分别从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从而能够切断吹送间隙S的前方。
当第一气流变换器401和第二气流变换器402凸出并切断吹送间隙S的前方时,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被气流变换器400阻挡而可以向上方Z流动。
通过吸入口121流入的空气可以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向上方吐出。后述的开闭装置500可以引导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使其形成上升气流。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吐出的空气与通过吐出口222、232吐出的空气合流,从而能够增强向上方Z流动的上升气流。
当第一气流变换器401和第二气流变换器402分别引入到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并开放吹送间隙S的前方时,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X流动。
参照图7,气流变换器401、402可以包括:板体41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马达420,向板体410提供驱动力;板体引导件430,引导板体410的移动方向;盖440,支撑马达420和板体引导件430。
以下以第一气流变换器401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对于第一气流变换器401的说明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第二气流变换器402。
如图4及图5所示,板体410可以引入到第一板体狭缝223内。当马达420驱动时,板体410可以通过第一板体狭缝223向吹送间隙S凸出。板体410可以具有其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arc)的拱形(arch)形状。当马达420驱动时,板体410可以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并向吹送间隙S凸出。
马达420可以与小齿轮421连接并使小齿轮421旋转。马达420可以使小齿轮42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使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板体引导件430可以呈上下延伸的板形。板体引导件430可以包括:引导狭缝450,上下倾斜地延伸;齿条431,朝向小齿轮421凸出形成。
齿条431可以与小齿轮421咬合。当马达420驱动而使小齿轮421旋转时,与小齿轮421咬合的齿条431可以上下移动。
在板体410朝向板体引导件430凸出形成的引导凸起411可以插入到引导狭缝450。
当随着齿条431的上下移动而板体引导件430上下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在引导狭缝450的作用下受力并移动。随着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引导凸起411可以在引导狭缝450内以斜线方式移动。
当齿条431向上侧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移动并位于引导狭缝450的最下端。当引导凸起411位于引导狭缝450的最下端时,如图4及图5所示,板体410可以完全地隐藏在第一塔220内。当齿条431向上侧移动时,引导狭缝450也将向上侧移动,因此,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在同一水平面上沿着圆周方向移动。
当齿条431向下侧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移动并位于引导狭缝450的上端。当引导凸起411位于引导狭缝450的上端时,如图6所示,板体410可以从第一塔22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当齿条431向下侧移动时,引导狭缝450也将向下侧移动,因此,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在同一水平面上沿着圆周方向移动。
盖440可以包括:第一盖441,配置在板体引导件430的外侧;第二盖442,配置在板体引导件430的内侧并紧贴在第一内侧面221e;马达支撑板443,从第一盖441向上侧延伸并与马达420连接;以及止动件444,限制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
第一盖441可以覆盖板体引导件430的外侧,第二盖442可以覆盖板体引导件430的内侧。第一盖441可以将配置有板体引导件430的空间从第一分配空间220s分离。第二盖442可以防止板体引导件430与第一内侧壁221e接触。
马达支撑板443可以从第一盖441向上侧延伸,从而支撑马达420的荷重。
止动件444可以从第一盖441朝向板体引导件430凸出形成。在板体引导件430的一面可以形成有随着上下移动而卡止到止动件444的卡止凸起(未图示)。当板体引导件430上下移动时,通过使所述卡止凸起(未图示)卡止到止动件444,能够限制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
以下参照图8至图10对开闭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的开闭装置5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开闭装置500和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以及风扇组件300的关系的图,图9选择性地仅示出开闭装置500,图10示出从前方观察开闭装置500的形态。
上述的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可以被称为“主吐出口”。可以将通过主吐出口222、232吐出的空气混合并向前方供应的工作模式定义为“一般模式”。所述一般模式可以被称为第一模式。
所述一般模式可以被理解为,用于向位于送风机1的前方的用户直接地供应舒适的气流的模式。
上述的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可以在睡眠风模式下将空气向上方吐出。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可以向吹送间隙S诱导上升风。
上述的复数个“辅助吐出口”可以包括下部吐出口211c、前方吐出口226、236以及后方吐出口227、237。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可以按向用户直接地供应舒适的气流的一般模式和不向用户直接地供应舒适的气流的睡眠风模式驱动。所述睡眠风模式可以被称为第二模式。
配置在控制空间150S内的控制部(未图示)可以根据所述一般模式及所述睡眠风模式中由用户选择的模式来控制后述的门马达510,从而开闭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
在按所述一般模式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主吐出口222、232吐出空气,并可以在吹送间隙S混合后向前方的用户提供吐出气流。此时,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可以保持封闭的状态。
在按所述睡眠风模式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主吐出口222、232吐出的空气被气流变换器400阻挡,与通过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吐出的空气在吹送间隙S混合后形成上升气流。此时,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11c、226、227、236、237可以保持开放的状态。
在所述睡眠风模式下,从送风机1供应的空气沿着吹送间隙S上升,并以具有相对低的风速的方式扩散到室内全体,其提供隐隐的气流而能够保障用户的睡眠环境。
将经过吹送间隙S的中心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虚拟的线定义为参考线L。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参考线L为中心呈对称。
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可以对于参考线L呈对称。
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可以对于参考线L呈对称。
塔底座210可以形成有将从风扇组件300吹送的空气向上方排出的下部吐出口211c。下部吐出口211c可以在塔底座上表面211在上下方向上呈开口。下部吐出口211c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朝向塔底座210的上侧形成的吹送间隙S吐出空气。下部吐出口211c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并可以在吹送间隙S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
通过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向上方倾斜地吐出的空气和通过下部吐出口211c向上方吐出的空气可以在吹送间隙S合流并形成上升气流。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开闭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的复数个上部门560、580。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开闭下部吐出口211c的复数个下部门540。以下,将上部门560、580和下部门540统称为“门”。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门马达510,赋予动力以使门540、560、580移动;齿条520,与门马达510连接并上下移动;连接联接件(link)530,与齿条520连接;下部门540,与连接联接件530连接并移动;前方滑动联接件550,与下部门540连接并移动;前方门560,与前方滑动联接件550连接并开闭;后方滑动联接件570,与下部门540连接并移动;后方门580,与后方滑动联接件570连接并开闭;旋转引导件590,引导下部门540的移动路径。
上部门560、580可以包括:前方门560,开闭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后方门580,开闭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
前方门560可以与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前方门560可以吹送间隙S和/或参考线L为基准彼此对称。
后方门580可以与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后方门580可以吹送间隙S和/或参考线L为基准彼此对称。
复数个上部门560、580可以同时开闭复数个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复数个上部门560、580可以从门马达510传递到动力并一齐旋转。复数个下部门540可以在上部门560、580开闭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的同时开闭下部吐出口211c。当上部门560、580开放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时,复数个下部门540可以开放下部吐出口211c,当上部门560、580封闭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时,复数个下部门540可以封闭下部吐出口211c。
复数个门540、560、580各自的旋转中心可以形成在彼此不同的位置。
通过第一前方吐出口226和第二前方吐出口236吐出的空气可以沿着前方门560的一面向上方引导。通过第一后方吐出口227和第二后方吐出口237吐出的空气可以沿着后方门580的一面向上方引导。
当开放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时,前方门560和后方门580可以对于上下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所述规定的倾斜角可以预设定为,使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吐出的空气朝向吹送间隙S的上部。
前方门560可以被区分为开闭第一前方吐出口226的第一前方门560a和开闭第二前方吐出口236的第二前方门560b。第一前方门560a和第二前方门560b可以参考线L及吹送间隙S为基准构成对称。
后方门580可以被区分为开闭第一后方吐出口227的第一后方门580a和开闭第二后方吐出口237的第二后方门580b。第一后方门580a和第二后方门580b可以参考线L及吹送间隙S为基准构成对称。
前方门560可以与复数个前方吐出口226、236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前方门560可以形成为多节,并能够同时开闭复数个前方吐出口226、236。
后方门580可以与复数个后方吐出口227、237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后方门580可以形成为多节,并能够同时开闭复数个后方吐出口227、237。
前方门560可以包括:前方门转轴56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后述的前方滑动联接件550结合在所述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
前方门转轴561可以从前方门560的上端沿着前后方向凸出。前方门转轴561可以具有圆柱形状。
前方门转轴56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塔外壳221、231上形成的前方框架228、238。前方门转轴561可以插入在前方框架228、238上形成的前方轴固定部228a、238a。
第一前方框架228可以是第一塔外壳221的一部分,并可以形成第一前方吐出口226。第一前方轴固定部228a形成在第一前方框架228,第一前方门560a的前方门转轴56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第一前方轴固定部228a。
第二前方框架238可以是第二塔外壳231的一部分,并可以形成第二前方吐出口236。第二前方轴固定部238a形成在第二前方框架238,第二前方门560b的前方门转轴56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第二前方轴固定部238a。
第一前方框架228和第一后方框架229可以连接在第一内侧壁221e,并可以与第一内侧壁221e形成为一体式。第二前方框架238和第二后方框架239可以连接在第二内侧壁231e,并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31e形成为一体式。
前方轴固定部228a、238a可以从前方框架228、238的一面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凸出。前方轴固定部228a、238a可以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开放的孔,从而使前方门轴561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前方轴固定部228a、238a。前方轴固定部228a、238a的截面可以形成为“C”形状。
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可以从前方门560的下端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凸出。
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可以与前方滑动联接件550结合,从而能够随着前方滑动联接件550的移动而旋转。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可以贯穿前方滑动联接件550上形成的前方联接件孔553并固定。
后方门580可以包括:后方门转轴58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后述的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结合在所述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
后方门转轴581可以从后方门580的上端沿着前后方向凸出。后方门转轴581可以具有圆柱形状。
后方门转轴58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塔外壳221、231上形成的后方框架229、239。后方门转轴581可以插入在后方框架229、239上形成的后方轴固定部229a、239a。
第一后方框架229可以是第一塔外壳221的一部分,并可以形成第一后方吐出口227。第一后方轴固定部229a形成在第一后方框架229,第一后方门580a的后方门转轴58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第一后方轴固定部229a。
第二后方框架239可以是第二塔外壳231的一部分,并可以形成第二后方吐出口237。第二后方轴固定部239a形成在第二后方框架239,第二后方门580b的后方门转轴581可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第二后方轴固定部239a。
后方轴固定部229a、239a可以从后方框架229、239的一面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凸出。后方轴固定部229a、239a可以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开放的孔,从而使后方门轴581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后方轴固定部229a、239a。后方轴固定部229a、239a的截面可以形成为“C”形状。
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可以从后方门580的下端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凸出。
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可以与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结合,从而能够随着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的移动而旋转。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可以贯穿后方滑动联接件570上形成的后方联接件孔573并固定。
第一前方框架228和第一后方框架229可以连接在第一内侧壁221e,并可以与第一内侧壁221e形成为一体式。第二前方框架238和第二后方框架239可以连接在第二内侧壁231e,并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31e形成为一体式。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门马达510,赋予动力以使复数个门540、560、580旋转。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具有单个门马达510,并可以利用单个门马达510使复数个门540、560、580往复移动。门马达510可以是步进马达。门马达510可以具有1自由度。
门马达510可以设置在马达壳体330的内部空间。门马达510可以被容置部支架512支撑。
开闭装置500可以配置在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在施压空间300s中利用导叶340向上方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及下部吐出口211c向吹送间隙S吐出。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开闭下部吐出口211c的下部门540。下部门540可以包括:第一下部门540a,与后述的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参照图10)连接;第二下部门540b,与后述的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参照图10)连接。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形成为向下侧凸出的曲面形。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具有与塔底座上表面211相同的曲率,并可以具有“C”形状的截面。
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参考线L为基准呈对称。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随着连接联接件530的移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随着连接联接件530的驱动而彼此紧贴,此时,下部吐出口211c可以封闭。第一下部门540a和第二下部门540b可以随着连接联接件530的驱动而彼此远离,此时,下部吐出口211c可以开放。
在门马达510的转轴可以结合马达齿轮511。马达齿轮511可以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齿形。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齿条520,与门马达510连接,从而将门马达5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连接联接件530,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齿条520。
齿条520可以形成有与马达齿轮511咬合的齿形部521(参照图10)。齿形部52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齿条520。齿条520可以利用马达齿轮511的旋转而上下移动。齿条520可以将门马达510的旋转运动变换为上下运动。
齿条520的下部可以位于马达壳体330的内部空间,齿条520的上部可以位于马达壳体330的上侧。齿条520的截面可以具有“T”形状。
齿条520可以包括:柱柄522(stem),形成有齿形部521;环状件523(loop),在柱柄522的上侧沿着横方向延伸。柱柄522和环状件523可以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以形成为一体式。
环状件523可以在两侧端部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与连接联接件530结合的齿条关节524、525。齿条关节524、525可以从环状件523凸出,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到连接联接件530。
连接联接件5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与第一下部门540a连接;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与第二下部门540b连接。齿条关节524、525可以包括:第一齿条关节524,与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连接;第二齿条关节525,与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连接。
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和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可以参考线L及吹送间隙S为基准呈对称。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可以将从门马达510传递的动力传递给第一下部门540a。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可以将从门马达510传递的动力传递给第二下部门540b。连接联接件530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齿条520,并以从属于齿条520的上下移动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传递可以使下部门540旋转的力。
在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中,在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的一端可以形成有供第一齿条关节524插入的第一连接环531。在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中,在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的一端可以形成有供第二齿条关节525插入的第二连接环536。
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535a,从第一连接环531向上侧延伸;第一关节环532(joint ring),在第一连接杆535a的上侧形成呈开口的孔(hole)。第一连接杆535a可以将第一连接环531和第一关节环532连接,第一连接环531和第一关节环532可以第一连接杆535a为基准彼此对向。
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杆535b,从第二连接环536向上侧延伸;第二关节环537,在第二连接杆535b的上侧形成呈开口的孔(hole)。第二连接杆535b可以将第二连接环536和第二关节环537连接,第二连接环536和第二关节环537可以第二连接杆535b为基准彼此对向。
第一关节环532可以与第一下部门540a连接。第二关节环537可以与第二下部门540b连接。
连接联接件530可以包括:关节凸起533,插入在关节环532、537;曲轴534,与下部门540连接。关节凸起533可以从曲轴534凸出并插入在关节环532、537。
曲轴534(crank)可以包括:第一曲轴534a,与第一下部门540a连接;第二曲轴534b,与第二下部门540b连接。第一曲轴534a可以固定在第一下部门540a,并可以与第一下部门540a形成为一体式。第二曲轴534b可以固定在第二下部门540b,并可以与第二下部门540b形成为一体式。
关节凸起533可以包括:第一关节凸起533a,从第一曲轴534a凸出;第二关节凸起533b,从第二曲轴534b凸出。第一关节凸起533a可以向与第一曲轴534a交叉的方向凸出,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在第一关节环532。第二关节凸起533b可以向与第二曲轴534b交叉的方向凸出,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在第二关节环537。
第一曲轴534a可以包括在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并能够将第一连接联接件530a从门马达510传递到的动力传递给第一下部门540a。第一曲轴534a可以第一关节凸起533a为轴旋转,从而使第一下部门540a旋转。
第二曲轴534b可以包括在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并能够将第二连接联接件530b从门马达510传递到的动力传递给第二下部门540b。第二曲轴534b可以第二关节凸起533b为轴旋转,从而使第二下部门540b旋转。
下部门540的旋转轨迹可以与前方门560及后方门580的旋转轨迹不同。下部门540可以沿着塔底座上表面211旋转。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滑动引导件543、545,向前方门560及后方门580传递动力。
滑动引导件543、545可以从下部门540向下侧延伸。滑动引导件543、545可以从下部门540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倾斜地延伸。滑动引导件543、545可以包括:前方滑动引导件543,向前方门560传递动力;后方滑动引导件545,向后方门580传递动力。前方滑动引导件543可以包括:第一前方滑动引导件543a,从第一下部门540a向下侧延伸;第二前方滑动引导件543b,从第二下部门540b向下侧延伸。前方滑动引导件543可以在曲轴534的前方隔开地配置。后方滑动引导件545可以在曲轴534的后方隔开地配置。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前方滑动联接件550,与前方门560连接并向前方门560传递动力;后方滑动联接件570,与后方门580连接并向后方门580传递动力。
前方滑动联接件550可以包括:第一前方滑动联接件550a,向第一前方门560a传递动力;第二前方滑动联接件550b,向第二前方门560b传递动力。
后方滑动联接件570可以包括:第一后方滑动联接件570a,向第一后方门580a传递动力;第二后方滑动联接件570b,向第二后方门580b传递动力。
前方滑动联接件550可以结合在前方门560的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后方滑动联接件570可以结合在后方门580的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
前方滑动引导件543可以形成有沿着前方滑动引导件543的延伸方向开放的前方引导孔544。前方引导孔544可以是从下部门540的下侧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倾斜的空间。
后方滑动引导件545可以形成有沿着后方滑动引导件545的延伸方向开放的后方引导孔546。后方引导孔546可以是从下部门540的下侧向与吹送间隙S远离的方向倾斜的空间。
在前方引导孔544和后方引导孔546可以插入从滑动联接件550、570凸出的引导凸起574。引导凸起574可以分别插入到前方引导孔544及后方引导孔546,并在滑动引导件543、545的内侧移动。
开闭装置500可以包括引导下部门540的移动的旋转引导件590。旋转引导件590可以包括:前方旋转引导件590a,引导下部门540前方侧的移动;后方旋转引导件590b,引导下部门540后方侧的移动。旋转引导件590可以分别配置在下部门540的前方及后方。
旋转引导件590可以被区分为引导第一下部门540a的移动的第一旋转引导件591和引导第二下部门540b的移动的第二旋转引导件592。第一旋转引导件591和第二旋转引导件592可以分别包括在前方旋转引导件590a及后方旋转引导件590b。
第一旋转引导件591和第二旋转引导件592可以利用分隔壁593彼此区分。分隔壁593可以与参考线L平行地形成,第一旋转引导件591和第二旋转引导件592可以分隔壁593为基准呈对称。
在下部门540的前端和后端可以分别形成有插入到旋转引导件590的门销541、542。
门销541、542可以从下部门540的前端向前方凸出,并可以从下部门540的后端向后方凸出。
门销541、542可以包括:第一门销541,从第一下部门540a凸出;第二门销542,从第二下部门540b凸出。
旋转引导件590可以形成有提供使门销541、542能够移动的路径的旋转空间594、595。门销541、542可以在旋转空间594、595内移动。
旋转空间594、595可以被区分为形成在第一旋转引导件591的第一旋转空间594和形成在第二旋转引导件592的第二旋转空间595。第一旋转空间594和第二旋转空间595可以分隔壁593为基准呈对称。
第一旋转空间594可以形成为圆弧形(arc),并可以具有与塔底座上表面211相同的曲率。第二旋转空间595可以形成为圆弧形(arc),并可以具有与塔底座上表面211相同的曲率。
第一门销541可以在第一旋转空间594内移动,第二门销542可以在第二旋转空间595内移动。
齿条520和下部门540可以具有滑动件-曲轴机构(slider-crack mechanism)的连接关系。齿条520可以执行滑动件的作用,下部门540执行曲轴的作用。
当齿条520向上移动时,齿条520的环状件523的两侧结合的两个连接联接件530a、530b向外侧旋转(参照图10箭头),连接联接件530的曲轴534向外侧(参照图10箭头)旋转,从而能够使下部门540旋转。由此,下部吐出口211c开放,通过施压空间300s向上方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下部吐出口211c朝向吹送间隙S排出。
前方门560和后方门580可以随着滑动联接件550、570的移动而旋转。前方门560可以随着前方滑动联接件550的移动而旋转,后方门580可以随着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的移动而旋转。
后方滑动联接件570可以形成有引导凸起574,所述引导凸起574插入在后方引导孔546,并沿着后方引导孔546移动。虽未图示,与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相同地,前方滑动联接件550可以形成有插入在前方引导孔544并沿着前方引导孔544移动的引导凸起(未图示)。
前方滑动联接件550和后方滑动联接件570的引导凸起574可以从随着下部门540的旋转而移动的滑动引导件543、545传递到力,由此,滑动联接件550、570可以旋转或移动。
前方滑动联接件550可以包括:前方弯折部551,形成有引导凸起(未图示)并向上侧倾斜地延伸;前方延长部552,从前方弯折部551向上侧延伸。所述引导凸起(未图示)可以从前方弯折部551的下端凸出,前方联接件孔553可以形成在前方延长部552的上端。
后方滑动联接件570可以包括:后方弯折部571,形成有引导凸起574并向上侧倾斜地延伸;后方延长部572,从后方弯折部571向上侧延伸。引导凸起574可以从后方弯折部571的下端凸出,后方联接件孔573可以形成在后方延长部572的上端。
前方联接件孔553可以与前方门560的数目对应地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前方联接件孔553可以沿着前方延长部552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在复数个前方联接件孔553可以贯穿复数个前方联接件结合部562。
后方联接件孔573可以与后方门580的数目对应地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后方联接件孔573可以沿着后方延长部572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在复数个后方联接件孔573可以贯穿复数个后方联接件结合部582。
以下参照图8至图12对利用开闭装置500开闭辅助吐出口226、227、236、237及下部吐出口211c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随着门马达510的运转而齿条520向上移动时,环状件523的两侧结合的两个连接联接件530a、530b可以向外侧旋转(箭头)。门马达510的运转可以被配置在控制空间150S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
随后,连接联接件530的曲轴534随着连接联接件510、520的移动而向外侧拉开,从而能够使下部门540旋转。
此时,下部门540的旋转方向或移动轨迹可以被旋转引导件590引导。随着门销541、542在旋转空间594、595内移动,下部门540可以从参考线L拉开的方式移动。由此,下部吐出口211c开放,从而使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能够通过下部吐出口211c向上方吐出。
在下部门540移动的同时,随着下部门540的旋转而滑动引导件543、545也可以移动。由此,插入到滑动引导件543、545的引导凸起574可以利用滑动引导件543、545提供到驱动力。引导凸起574可以沿着引导孔544、546向外侧移动。此时,随着引导凸起574的移动,滑动联接件550、570也将同时移动。滑动联接件550、570可以从属于滑动引导件543、545的移动的方式旋转。
当滑动联接件550、570旋转时,结合在滑动联接件550、570的前方门560及后方门580可以门轴561、581为转轴RX旋转(图12箭头),旋转的前方门560及后方门580可以越向上侧其越向朝吹送间隙S倾斜。由此,通过前方吐出口226、236及后方吐出口227、237吐出的空气在前方门560和后方门580的作用下向上方引导,从而与从下部吐出口211c吐出的空气一同形成上升气流。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特定的实施例,而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可以由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多样的变形实施,并且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Claims (10)

1.一种送风机,其中,
包括:
下部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在内部配置有风扇;
上部外壳,配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
主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以沿着所述上部外壳的表面向前方流动的方式吐出;
辅助吐出口,形成在所述上部外壳,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前方下侧,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向上方吐出;
门,开闭所述辅助吐出口;以及
门马达,向所述门提供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通过所述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朝向前方流动,
当所述门开放所述辅助吐出口时,通过所述辅助吐出口吐出的空气与通过所述主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上部外壳包括:
塔底座,配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
第一塔外壳,从所述塔底座向上侧延伸;以及
第二塔外壳,从所述塔底座向上侧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塔外壳之间形成吹送间隙,
所述主吐出口通过将所述上部外壳的侧壁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吹送间隙贯穿而形成,
所述辅助吐出口将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朝向所述吹送间隙向上方吐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辅助吐出口包括:
后方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外壳和所述第二塔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位于所述主吐出口的下侧;
前方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塔外壳和所述第二塔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与所述后方吐出口向前方隔开;以及
下部吐出口,形成在所述塔底座,并且位于所述前方吐出口和所述后方吐出口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还包括:
旋转引导件,从开闭所述下部吐出口的下部门凸出的门销插入到所述旋转引导件,
所述下部门沿着所述塔底座的上表面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辅助吐出口形成有复数个,
所述门与复数个所述辅助吐出口对应地配置有复数个,
所述门马达配置有单个,并向复数个所述门分别赋予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还包括:
马达齿轮,与所述门马达连接而旋转;
齿条,形成有与所述马达齿轮咬合的齿形部;以及
连接联接件,与所述齿条连接,并且将在所述门马达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所述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门包括:
下部门,开闭将空气向上方吐出的下部吐出口;以及
上部门,配置在所述下部门的上侧,
所述上部门通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联接件与所述下部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下部门包括:
滑动引导件,从所述下部门向下侧延伸,所述滑动联接件插入在所述滑动引导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还包括控制所述门的动作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空气向前方吐出的第一模式下封闭所述辅助吐出口,
所述控制部在空气向上方吐出的第二模式下开放所述辅助吐出口。
CN202110266516.0A 2020-03-11 2021-03-11 送风机 Active CN113389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30015 2020-03-11
KR1020200030015A KR102630060B1 (ko) 2020-03-11 2020-03-11 송풍기
KR1020200066278A KR102658126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9A KR102644819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80 2020-06-02
KR10-2020-0066278 2020-06-02
KR1020200066280A KR102658127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9 2020-06-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9758A true CN113389758A (zh) 2021-09-14
CN113389758B CN113389758B (zh) 2023-06-02

Family

ID=74858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6516.0A Active CN113389758B (zh) 2020-03-11 2021-03-11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7852B2 (zh)
EP (2) EP4145001A1 (zh)
CN (1) CN113389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46710A (zh) * 2020-06-02 2022-12-0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調節器用風扇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646A (zh) * 2012-01-11 2014-09-03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送风方法
JP2015152005A (ja) * 2014-02-19 2015-08-24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ファンレス扇風機
JP2015197049A (ja) * 2014-03-31 2015-11-09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05156344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109477490A (zh) * 2016-07-20 2019-03-15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US20190376527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Hung Hsing Electric Co., Ltd. Dual-head fa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903682D0 (en) 2009-03-04 2009-04-1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GB2482547A (en)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US20120051884A1 (en) 2010-08-28 2012-03-01 Zhongshan Longde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Air blowing device
JP5828134B2 (ja) * 2011-07-06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WO2013035271A1 (ja) * 2011-09-06 2013-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5594281B2 (ja) * 2011-12-15 2014-09-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032192B1 (ko) 2015-10-23 201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650562B2 (ja) * 2016-03-22 2020-02-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WO2017198765A1 (en) * 2016-05-18 2017-11-23 De' Longhi Appliances S.R.L. Con Unico Socio Fan
KR102600956B1 (ko) 2016-09-22 2023-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023563B1 (ko) 2017-05-31 2019-09-24 주식회사 위닉스 공기청정기용 송풍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CN206877265U (zh) 2017-06-26 2018-01-1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用于高性能cpu的新型无叶风扇散热器
GB2568979A (en) * 2017-12-01 2019-06-0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GB2568939B (en) 2017-12-01 2020-12-02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646A (zh) * 2012-01-11 2014-09-03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送风方法
US20150136997A1 (en) * 2012-01-11 2015-05-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ir blowing device and air blowing method
JP2015152005A (ja) * 2014-02-19 2015-08-24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ファンレス扇風機
JP2015197049A (ja) * 2014-03-31 2015-11-09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05156344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109477490A (zh) * 2016-07-20 2019-03-15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US20190376527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Hung Hsing Electric Co., Ltd. Dual-head fa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7852B2 (en) 2023-09-26
US20210285454A1 (en) 2021-09-16
CN113389758B (zh) 2023-06-02
EP3879118B1 (en) 2022-10-12
EP4145001A1 (en) 2023-03-08
EP3879118A1 (en)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8131B (zh)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WO2016180281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16180248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54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83A1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挡板的控制方法
CN113389758A (zh) 送风机
US20230093821A1 (en) Blower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6705212A (zh) 空调室内机
JP7343674B2 (ja) 空気調和機用ファン装置
KR100728351B1 (ko) 더블-플랩형 승강식 유동가이드유닛을 구비한 벽걸이형에어컨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090007743U (ko) 공기조화기
CN112082203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0425921C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15909382U (zh)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0455941C (zh) 落地式空调机
KR102521854B1 (ko) 블로어
CN215909221U (zh) 空调器
CN215675487U (zh) 空气调节设备
KR102399917B1 (ko) 송풍장치
KR20110019218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787638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口组件和空调器
KR100461639B1 (ko) 공기조화기
WO2022166010A1 (zh) 空调器
CN115342431A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