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490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490A
CN109477490A CN201780042194.3A CN201780042194A CN109477490A CN 109477490 A CN109477490 A CN 109477490A CN 201780042194 A CN201780042194 A CN 201780042194A CN 109477490 A CN109477490 A CN 109477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fan
revolving speed
fa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1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490B (zh
Inventor
具命辰
朴熙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477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10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s for automatically changing direction of output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4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varying driv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2Surg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上部风扇,用于产生经由上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一气流;下部风扇,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的下侧,用于产生经由下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二气流;气流变化装置,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之间,用于产生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汇合的第三气流;以及控制部,通过分别控制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来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通常,送风机被理解为是用于吸入空气并向使用者所需的位置吹送的装置。这种送风机主要配置在如住宅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大多数在像夏天炎热的天气启动而向使用者送风,使得使用者感到凉意。
现有送风机通常由支撑杆和吹送部构成。关于这种现有送风机的现有文献如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公开专利公报10-2008-0087365号(公开日期:2008年10月01日,发明名称:风扇)
已公开的现有技术文献中提到的现有送风机的结构包括:本体,内置有马达;扇叶部,设置于本体并与所述马达相结合,随着所述马达的运转而能够旋转;以及支撑部,配置于所述本体下部,用于支撑本体。
另外,公开了如下结构:在结合有所述马达的本体的前方,第一安全罩和第二安全罩与所述本体相结合,并在内部配置所述扇叶部。所述第一安全罩和所述第二安全罩用于防止使用者直接与正在旋转的所述扇叶部接触。
由此,当驱动所述本体内部的马达时,现有送风机可随着所述扇叶部旋转而向使用者送风。
这种送风机被认为与通常广为使用的送风机的结构相同。
但是,以往的送风机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存在为了上下方向调节从扇叶部吹送的风向而使用者需要任意地变更本体的位置的不便。即,存在使用者需要手动调节上下方向的问题。
第二、即便使用者手动调节上下方向,也存在仅向一侧送风的问题。即,虽然现有的送风机能够沿左右方向自动进行往复运动,但是无法沿上下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存在使用者需要任意地调节方向的不便。
第三、通常用于配置扇叶部的第一安全罩和第二安全罩形成为栅格状,从而存在外部空气中存在的微尘或异物会随着使用而堆积在扇叶部上的问题。因此,存在使用者使用送风机时,因灰尘而感到不适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是为了消除这种问题而公开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者无需为了向上方或下方吐出空气而手动调节本体,可通过由控制部调节上部风扇马达或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来调节第三气流的上下方向的送风机。
另外,本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空气沿上下方向往复并吐出的送风机。
另外,本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使空气流动的内部的风扇露在外部的面积最小化,以免灰尘堆积于风扇,从而保持美观的送风机。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上部风扇,用于产生经由上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一气流;下部风扇,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的下侧,用于产生经由下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二气流;气流变化装置,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之间,用于产生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汇合的第三气流;以及控制部,通过分别控制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来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
所述控制部可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上下吐出方向。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将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的旋转速度,使所述第三气流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控制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使所述第三气流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第一吐出部,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的出口侧,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吐出所述第一气流的第一吐出口;以及第二吐出部,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的出口侧,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吐出所述第二气流的第二吐出口。
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能够沿圆周方向旋转。
所述第三气流可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沿上下方向对齐时产生。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上部风扇马达,与所述上部风扇相连接;以及下部风扇马达,与所述下部风扇相连接,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上部风扇马达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来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上下吐出方向。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
所述控制部可在第一设定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增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
所述控制部可在第二设定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增减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
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和所述第二设定范围可以是相同的。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以彼此成反比的方式增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和下侧往复的并吐出。
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之合可以是恒定的。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以恒定的速度减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并以恒定的速度增加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的第二往复运转,使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变为向上侧吐出。
所述控制部可通过以恒定的速度减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并以恒定的速度增加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的第二往复运转,使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变为向上侧吐出。
所述第一往复运转和所述第二往复运转可交替执行。
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强度可随着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或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变大而增加。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本体支撑为从地面向上方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支撑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使用者利用控制部来调节上部风扇马达或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由此具有能够简单地调节吐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效果。
第二、使用者能够使从送风机吐出的空气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并吐出,从而具有有效地对设置有送风机的内部空间进行换气或吹风的效果。
第三、不仅不会在送风机内部的风扇上堆积灰尘,而且从送风机的美观方面来看具有清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本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部吸入部和第一壳体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中去除第一壳体和上部吸入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齿条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齿条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分解图。
图13是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中去除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和第二气流变化装置的分解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部吸入部和第二壳体的分解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第二小齿轮和第二齿条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第二小齿轮和第二齿条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控制部的连接的框图。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中产生的气流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上方运转动作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下方运转动作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往复运转动作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第一往复运转动作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第二往复运转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使得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不限定于在此说明的结构或方法。
另外,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过程中,可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种术语仅仅是为了将该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而使用的,该构成要素的本质或次序/顺序不会因该术语而被限定。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分解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可包括用于使空气产生流动的本体和用于支撑所述本体的支撑装置。所述本体10可包括用于产生第一气流A(参照图21)的第一送风装置100和用于产生第二气流B(参照图21)的第二送风装置200。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沿上下方向排列。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可配置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上侧。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气流A可以是吸入存在于所述本体10的上部侧即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侧的室内空气并向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中央部外侧吐出的气流,所述第二气流B可以是吸入所述本体10的下部侧即所述第二送风装置100的下侧的室内空气并向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中央部外侧吐出的气流。
另外,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配置为以同一中心轴为基准上下对称,并能够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进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心轴是连接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中心的假想线,该线仅仅是为了识别方向而设定的假想的线,并不是具有实质形状的构成要素。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外观形状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外观形状可以相同,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以以上下方向的中心轴为基准对称配置。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可通过吸入存在于所述本体10的上部侧的室内空气并在下端朝向第一吐出方向吐出,来产生第一气流A;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通过吸入存在于所述本体10的下部侧的室内空气并在上端朝向第二吐出方向吐出,来产生第二气流B。
所述第一气流A的吐出方向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可根据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旋转方向而彼此相同或相异。
作为一个动作例,若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第二送风装置200向一个方向旋转,则所述第一气流A的吐出方向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可能是彼此相同的方向。即,所述第一气流A的吐出方向为以本体10为基准的前方时,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也可以是前方。
并且,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可通过汇合而形成第三气流C(参照图21)。可将所述第三气流C命名为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气流”。所述吐出气流C的上下方向可根据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强度来确定。对其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作为另一动作例,若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朝向一方向旋转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朝向另一方向旋转,则所述第一气流A的吐出方向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可以是彼此不同的方向,即彼此相反的方向。即,当所述第一气流A的吐出方向为以本体10为基准的前方时,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可以是后方。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在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后述的上方运转、下方运转以及往复运转才能够进行。这是因为通过向同一方向吐出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而形成的第三气流C的上下方向是根据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吐出强度来确定的。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所述支撑部300是配置于所述本体10的下侧并能够支撑所述本体10的机构。详细地说,所述支撑部300可包括:第一支撑部310,与所述本体10的下侧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本体10;以及第二支撑部320,该第二支撑部320为板形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310的下端相连接并在地面水平配置。
所述第一支撑部310可从所述本体10向所述第二支撑部320延伸。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支撑部310可以是Y字形的管形状。在此情况下,Y字形管的上部可与所述本体10的下端相连接,Y字形管的下部可与所述底座相连接。
另外,在所述第一支撑部310的内部可形成有用于容纳布线的布线容纳空间311。作为一例,所述布线可设置有多个。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支撑部310可以是在内部形成有布线容纳空间311的管,与所述本体10连接的布线可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310内部空间而进入所述第二支撑部320。所述多个布线可以连接所述本体10和控制部。关于所述控制部,其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所述第二支撑部320是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310的下端连接并水平地安置在地面上而能够支撑所述本体10的机构。即,所述第二支撑部320可作为在地面上水平放置的底座发挥功能。
在所述第二支撑部320的内部可容纳有用于控制所述本体10的动作的控制部。在此情况下,所述多个布线的一端可与所述本体10相连接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0的所述布线容纳空间311,另一端可进入所述第二支撑部320并与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20内部的所述控制部相连接。通过这种连接结构,所述多个布线能够连接所述本体10和所述控制部。即,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将所述控制部和布线容纳于所述支撑部300内部,从而具有使所述本体10的大小保持紧凑的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本体1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本体的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分解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部吸入部和第一壳体的分解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分解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中去除第一壳体和上部吸入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3至图9,如上所述,所述本体10可包括第一送风装置100和第二送风装置200。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是吸入存在于所述本体10的上部侧的空气,并向下端的第一吐出方向吐出被吸入的空气的机构。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可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部而吸入上侧的室内空气的上部吸入部110。所述上部吸入部110大致形成为环形状,可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开口110a。另外,所述上部吸入部110可设置为上部的直径小于下部的直径。即,所述上部吸入部110可以是顶部被切除的圆锥形状。
另外,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外周面的高度可高于其内周面的高度。即,从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外周面向内周面延伸的延伸线可形成为带有向下的弧度。由此,存在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侧的空气能够沿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带有弧度的倾斜面流动,从而能够增加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吸力。
另外,在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内周面侧可配置有用于安装过滤器111的过滤器安装部112。更详细地说,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大致为环形状,在其中央部可形成有过滤器安装开口。在此情况下,所述过滤器安装开口的大小可与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所述第一吸入开口110a的大小大致相同。
所述过滤器111形成为圆形状,具有大小与所述过滤器安装开口的直径对应的直径,从而可通过插入来与所述过滤器安装开口结合。即,所述过滤器111配置于所述第一吸入开口110a,通过所述上部吸入部110流入的空气被所述过滤器111过滤,从而具有过滤空气中的微尘或异物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对所述过滤器111的种类没有限定。
在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的外表面可形成有从过滤器安装部112的中心径向凸出的多个第一凸出筋112a。所述多个第一凸出筋112a可配置为沿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的外周面隔开恒定间隔。所述第一凸出筋112a可与在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113a形成的第一折曲筋113b相结合,关于所述第一壳体113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3,该第一壳体113与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下部相结合而形成外观。详细地说,所述第一壳体113可大致形成为环形状。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部直径可与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下部直径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下部直径可形成为大于上部直径。
另外,所述第一壳体113包括:上表面113a,形成为在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具有恒定宽度;以及下表面。所述上部吸入部110和所述第一壳体113可通过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113a相结合而形成为一体化的形状。另外,从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部向下部延伸的延伸线可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
另外,在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113a可形成有多个第一折曲筋113b。所述多个第一折曲筋113b可与在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形成的所述多个第一凸出筋112a相结合。
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折曲筋113b可以是形状。在此情况下,若将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并旋转,则所述第一凸出筋112a能够与所述第一折曲筋113b相结合,从而将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12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113。
另外,在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113a可形成有多个第二凸出筋113c,在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下表面可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多个第二凸出筋113c相结合的多个第一结合槽。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凸出筋113c插入并结合于所述多个第一结合槽,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3的上表面和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下表面能够结合。
在所述第一壳体113的内周面侧可以配置有第一流动发生部。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可以被理解为是用于产生从所述上部吸入部110侧吸入空气的流动以及向后述的第一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空气的流动的机构。
下面,对所述第一流动发生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可包括:进行旋转的上部风扇120;上部风扇马达130,用于将旋转力传递至所述上部风扇120;以及上部风扇罩140,用于容纳所述上部风扇120和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
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通过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相结合,来能够向所述上部风扇120传递驱动力。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具有与所述上部风扇120相结合的旋转轴,从而能够使所述上部风扇120旋转。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只要是通常与风扇结合的马达即可,对其的结构没有限定。
所述上部风扇120是通过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相结合而能够旋转的机构。作为一例,所述上部风扇120可包括使空气沿轴向流入并沿径向下侧倾斜地排出空气的离心风机。
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风扇120可包括:轮毂121,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旋转轴131相结合;护罩122,与所述轮毂121隔开配置;以及多个叶片123,配置于所述轮毂121与所述护罩122之间。
所述轮毂121可以是越靠近上方宽度越窄的碗(bowl)形状。另外,所述轮毂121可包括:轴结合部124,能够使所述旋转轴131结合;以及第一叶片结合部,从所述轴结合部向下方延伸。另外,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配置于所述轮毂121下侧内部空间,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旋转轴131能够与所述轮毂121的旋转轴结合部124相结合。
所述护罩122可包括:上端部,形成有护罩吸入口,该护罩吸入口用于吸入通过了所述上部吸入部110的空气;以及第二叶片结合部,从所述上端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叶片123的一面可与所述轮毂的第一叶片结合部相结合,另一面可与所述护罩122的第二叶片结合部相结合。并且,所述多个叶片123可沿所述轮毂121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所述叶片123可包括:前缘,形成空气流入的侧端部;以及后缘,形成空气流出的侧端部。通过所述上部吸入部110吸入而流过所述过滤器111的空气流向下方,沿所述上部风扇120的轴向流动并流入所述前缘,经过所述叶片从所述后缘流出。
此时,所述后缘可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对应地相对于轴向朝向外侧下方倾斜延伸,以使通过所述后缘流出的空气能够向径向下侧倾斜地流动。
所述上部风扇罩140可包括:第一结合风扇罩142,所述上部风扇120和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容纳于该第一结合风扇罩142;以及第一侧部风扇罩141,配置于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的上部。可用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和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来定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风扇120和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容纳空间140a。
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可包括:配置在上部的环形状的第一上面部141a、配置在下部的环形状的第一下面部141b以及多个第一延伸部141c,所述多个第一延伸部141c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和所述第一下面部141b。
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可具有以环形状垂直于地面的面。即,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可以是上端和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状。
在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的外周面可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延伸预定的长度的第二折曲筋141d。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可以是向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的外部半径方向凸出之后向上方折曲的形状。另外,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可沿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的圆周方向长长地延伸。根据这种结构,后述的引导支撑装置150可在与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的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结合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延伸部141c从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朝向所述第一下面部141b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是板形状。并且,沿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的圆周方向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141c。
所述第一下面部141b可包括:第一下面部本体,环形状地与地面呈水平的面;以及第一凹陷部141e,在所述第一下面部本体的内周面径向凹陷。详细地说,所述第一凹陷部141e可形成有多个,并配置为沿第一下面部本体的圆周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
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与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的下部相连接且可以是上部开口的圆筒形状。详细地说,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可包括第一侧面部142b、第二下面部142a以及上部风扇马达结合部144。
所述第一侧面部142b可从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的所述第一下面部141b向下方延伸。详细地说,所述第一侧面部142b可包括:第一侧面部本体,具有与地面垂直的面且环形状地从所述第一下面部141b的内周面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凹陷部142c,从所述第一侧面部本体的上端向下方凹陷。
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可形成有多个并配置为沿所述第一侧面部142b本体的圆周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所述第一凹陷部141e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上下配置并连通,由此可形成连通空间。通过所述连通空间,后述的第一小齿轮143的一部分能够向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外侧露出。
另外,所述第一侧面部本体可包括第一小齿轮结合面142d,该第一小齿轮结合面142d从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的下端向中心方向延伸并能够供后述的第一小齿轮143结合。所述第一小齿轮结合面142d可具有与所述第一下面部本体平行的面。
若在所述第一小齿轮结合面142d上结合有所述第一小齿轮143,则所述第一小齿轮143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凹陷部141e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的连通空间,向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所述第一侧面部本体的外部凸出。
所述第一小齿轮143可与所述第一小齿轮结合面142d相结合。所述第一小齿轮143是与后述的第一吐出部170的第一齿条173啮合的齿轮,关于其的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凹陷部141e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可以以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中心为基准以放射状分别配置有三个,在此情况下,三个所述第一小齿轮143可以分别配置在具有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上端面的圆的中心相同的中心且顶点位于上端面的圆的圆周边上的正三角形的各个顶点上。
所述第二下面部142a可与所述第一侧面部142b的下端相连接而形成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下表面。另外,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结合部144在第二下面部142a的中央部向上方凸出,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可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结合部144相结合。
在所述第二下面部142a可配置有第一齿轮马达145,该第一齿轮马达145用于传递使所述第一小齿轮143的旋转的驱动力。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引导装置,该第一吐出引导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13之间能够进行旋转运动,以引导由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产生的第一气流A向外部吐出。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可包括: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用于引导由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产生的空气流动;以及第一吐出部170,配置于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下侧,用于向外部吐出被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引导的空气。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连接,并沿圆周方向旋转。
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可以是环形状。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上端的直径可小于下端的直径。即,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可以是顶部被切除的锥体形状。
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可引导因所述上部风扇120而流动的空气。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可包括:第一气流引导部161,提供使由所述第一流动发生部产生的空气流动的路径;以及第二气流引导部162,用于朝向从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倾斜的下方引导空气的流动。
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可以是环形状的一部分被切开的C形状。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可形成有成为外观的侧表面161b以及从侧面161b的上端向中心方向折曲的上表面161a。在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侧表面161b与上表面161a之间的空间,可形成有能够使空气流动的流路。即,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侧截面可以是形状。
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可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被切开的部分。详细地说,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可包括:第一倾斜面162a,从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上表面以带有弧度的方式向下方倾斜;以及第一引导连接部162b,从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侧表面延伸,并从第一倾斜面162a的一侧端向下方折曲。并且,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倾斜面162a的另一侧端向上方折曲的第二引导连接部162c。
由所述第一引导连接部162b、所述第一倾斜面162a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连接部162c形成的倾斜的空间形成空气流路。即,通过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流动的空气可通过由所述第一引导连接部162b、所述第一倾斜面162a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连接部162c形成的流路,引向所述第一吐出部17。
在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上表面可形成有第三折曲筋161c。所述第三折曲筋161c可以理解为是能够供后述的引导支撑装置150结合的部分。详细地说,所述第三折曲筋161c具有形状,可配置于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上表面。所述第三折曲筋161c可配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三折曲筋161c可沿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圆周方向配置成隔开预定的间隔。
在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侧表面下端可形成有向中心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筋161d。所述第三凸出筋161d可理解为能够供所述第三吐出部结合的部分。所述第三凸出筋161d可配置有多个,在此情况下,所述多个第三凸出筋161d可沿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的圆周方向配置为隔开预定的间隔。
所述第一吐出部170配置于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下侧,用于向外部吐出从所述第一流路引导部引导的空气。所述第一吐出部170可包括环形状的第一吐出部本体171和从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向上方凸出的第一齿条173。
详细地说,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具有环形状,包括以设定长度沿圆周方向形成的第一吐出口172。在此情况下,第一吐出口172的设定长度与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的长度大致相同。被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引导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向下方吐出。
在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的上表面可形成有第四折曲筋171a。详细地说,所述第四折曲筋171a折曲为形状,可设置有多个。并且,所述多个第四折曲筋171a可沿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的圆周方向配置为隔开预定的间隔。
若将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安置于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之后使其旋转,则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下表面的所述第三凸出筋161d插入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的第四折曲筋171a的同时,能够将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结合于所述第一吐出部17。
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和所述第一吐出口172上下配置,使得在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形成的流路和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可彼此连通。由此,被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引导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向外部吐出。
所述第一齿条173可具有从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1的内周面向上方凸出的环形状。在所述第一齿条173的内周面可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引导支撑装置150。
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大致为环形状,与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以及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相结合,从而支撑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以防止第一流动引导部160从下方脱离。
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可包括:安置部151,安置在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以及结合部152,从所述安置部151向上方延伸,其端部向下方折曲而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相结合。
所述安置部151具有环形状,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上表面的下表面。并且,所述安置部151可具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的第二结合槽153。
将所述安置部151安置在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上表面以使所述第三折曲筋161c插入所述第二结合槽153,之后若使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旋转,则所述安置部15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第三折曲筋161c的同时,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能够与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的上表面相结合。
所述结合部152具有环形状,且可在所述安置部151的内周面向上方凸出之后向下方折曲。所述折曲的结合部152的一侧部可包括钩。若所述结合部152与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相结合,则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能够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相结合。
由于所述结合部15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的延伸方向形成圆周方向,从而当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旋转时,所述结合部152可沿所述第二折曲筋141d的延伸方向旋转。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具有从上部到下部直径逐渐增大的形状,从而可能会发生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从下方脱离或位置发生偏移的问题。因此,可利用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使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从而防止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从下方脱离或发生位置偏移。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可包括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该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配置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下侧,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的空气的流动变换为朝向侧方。
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具有环形状,在其上表面可包括以越靠近外侧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面。因此,借助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的倾斜面,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向下方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转换为朝向侧方。
下面,详细说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旋转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齿条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送风装置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齿条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10和图11,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结合的多个所述第一小齿轮143可通过所述第一凹陷部141e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42c,向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外部露出。并且,若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与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相结合,则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构成中的所述第一齿条173可与所述第一小齿轮143齿轮相结合。
若通过驱动与所述多个第一小齿轮143中任意一个结合的所述第一齿轮马达145使所述第一小齿轮143进行旋转,则所述第一齿条173可被所述第一小齿轮143进行旋转。所述第一吐出部170随着所述第一齿条173的旋转而旋转,与所述第一吐出部170相结合的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也能够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和所述第一吐出部170可沿圆周方向旋转360度。由此,具有通过所述上部吸入部110流入的空气可沿着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和所述第一吐出部170的旋转方向向侧方吐出的效果。
下面,对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具有将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下倒置的形状。即,若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具有从上部到下部其直径逐渐增大的顶部被切除的锥体形,则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具有从下部到上部其直径逐渐增大的顶部被切除的锥体形状。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分解图,图13是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中去除第二壳体的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和第二气流变化装置的分解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部吸入部和第二壳体的分解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2至图17,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包括下部吸入部210、第二流动发生部、第二流动引导部260以及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吸入所述本体10的下部侧的空气在上端沿第二吐出方向吐出。
所述下部吸入部210配置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下部,可吸入室内空气。详细地说,所述下部吸入部210大致为环形状,可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开口。另外,所述下部吸入部210可形成为下部直径小于其上部的直径。
另外,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外周面的高度可高于内周面的高度。并且,从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外周面向内周面延伸的延伸面210a可形成为带有向上方的弧度。
在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延伸面210a可配置有加热器201。详细地说,在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延伸面210a可形成有供所述加热器201结合的加热器安装部212。
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12分别配置于所述延伸面210a的一侧和另一侧而能够支撑所述加热器201的两端。在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12可形成有供所述加热器201的两端结合的卡止槽。但是,这仅为结合的一个例子,只要能够将所述加热器201结合于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1即可,对其的结合方法没有限定。
所述加热器201为棒形状,其两端可与所述加热器安装部212的卡止槽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可理解为所述加热器201是用于选择性地加热通过所述下部吸入部210流入的空气的热源,对其的种类没有限定。
在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第二吸入开口可配置有栅格211。所述栅格211可从中心以放射形延伸。详细地说,所述栅格211可包括:多个第一栅格211a,与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下表面相结合;以及圆形状的多个第二栅格211b,与所述第一栅格211a相连接。
所述栅格211可由金属材料形成,通过被所述加热器加热而能够整体上均匀地对经由所述下部吸入部210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通过在所述下部吸入部210配置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栅格211,使用者可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不驱动所述加热器以吐出凉风,而在冬天寒冷的天气里驱动所述加热器以吐出暖风。
所述第二壳体213可通过与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上部连接来形成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外观。详细地说,所述第二壳体213大致为环形状,所述第二壳体213的下部直径与所述下部吸入部210的上部直径大致相同。并且,所述第二壳体213的上部的直径可大于其下部的直径。
所述第二壳体213可具有将所述第一壳体113上下倒置的形状。并且,从所述第二壳体213的上部到下部的延伸线可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
在所述第二壳体213的内周面侧可配置有第二流动发生部。详细地说,可理解为所述第二流动发生部是用于产生从所述下部吸入部210侧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和后述的向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的空气的第二气流B的机构。
下面,对所述第二流动发生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二流动发生装置可以是所述第一流动发生装置倒置的形状。详细地说,所述第二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进行旋转的下部风扇220;下部风扇马达230,用于将旋转力传递至所述下部风扇220;以及下部风扇罩240,所述下部风扇22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容纳于该下部风扇罩240内。
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包括与所述下部风扇罩240相结合的旋转轴,并能够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下部风扇220。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结构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结构类似,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所述下部风扇220是与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结合而能够旋转的机构。作为一例,所述下部风扇220可包括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上侧半径方向排出空气的离心风机。
详细地说,所述下部风扇220可包括:轮毂221,与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旋转轴相结合;护罩222,与所述轮毂221隔开配置;以及多个叶片223,配置于所述轮毂221与所述护罩222之间。所述下部风扇220的结构与所述上部风扇120类似,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经由所述下部吸入部210从下侧经过所述加热器的空气可向上方流动的同时沿所述下部风扇220的轴向流动,并经过所述叶片223朝向径向上侧流动。
所述下部风扇罩240可包括:第二结合风扇罩242,用于容纳所述下部风扇22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以及第二侧部风扇罩241,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240的下部。
所述第二结合风扇罩242的结构可与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上下倒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侧部风扇罩241可以是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上下倒置的结构。并且,在所述第二结合风扇罩242和所述第二侧部风扇罩241的内部可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下部风扇22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容纳空间。
所述第二结合风扇罩242可包括第二上面部242a、第二侧面部以及下部风扇马达结合部244,且各个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风扇罩142的第二下面部142a、所述第二侧面部142b以及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结合部144上下倒置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另外,所述第二侧部风扇罩241可包括第三上面部241b、第三下面部241a以及第二延伸部241c,且各个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风扇罩141的第一下面部141b、所述第一上面部141a以及第一延伸部141c上下倒置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预先说明在下部风扇罩240的与配置有所述第一小齿轮143的所述上部风扇罩14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小齿轮243。所述第二小齿轮243可与第二齿轮马达245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马达245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小齿轮243。
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吐出引导装置,该第二吐出引导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二流动发生部与所述第二壳体213之间,能够旋转以引导由所述第二流动发生部产生的空气流动并向外部吐出。
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可包括:第二流动引导部260,用于引导由所述第二流动发生部产生的空气流动;以及第二吐出部270,配置于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的上侧,用于向外部吐出被引导的空气。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可沿圆周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和所述第二吐出部270的形状可与所述第一流动引导部160和所述第一吐出部170上下方向倒置的形状相同。
详细地说,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可包括第三气流引导部261和第四气流引导部262,所述第三气流引导部261和所述第四气流引导部262的各个结构与所述第一气流引导部161和所述第二气流引导部162的上下倒置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所述第二吐出部270可包括形成有第二吐出口272的第二吐出部本体271以及第二齿条273,由于各个结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吐出部170的第一吐出口172的所述第一吐出部本体172和所述第一齿条173上下倒置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即,所述第二吐出口272在所述第二吐出本体271通过开口形成,具有与所述第四气流引导部262的延伸长度相同的长度。
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可以不包括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的结构中的所述引导支撑装置150的构成。这是因为,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的总体外观为从上部到下部其直径逐渐增大的形状,相反,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总体外观为从上部到下部其直径逐渐变小的结构,因此无需担心内部的第二流动引导部260从下方脱离,从而无需支撑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
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该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配置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的上侧,用于将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的空气的流动变换为朝向侧方。
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为环形状,其下表面可包括越靠近外侧越向上方倾斜延伸的倾斜面。借助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的倾斜面,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向上方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变换为朝向侧方。
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的下表面可与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的上表面相结合。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的下表面可通过筋和槽之间的卡止来结合。
通过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和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的结合,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可构成一个装置的本体。将所述第一气流变化装置180和所述第二气流变化装置280统称为“气流变化装置”。
另外,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的第一气流A和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吐出的第二气流B通过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而汇合,所述汇合的气流形成第三气流C。详细地说,当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和所述第二吐出口272配置为上下对齐时,从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吐出的第一气流A和从所述第二吐出口272吐出的第二气流B的吐出方向通过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而能够变为相同的方向,在此情况下能够形成所述第三气流C。
下面,对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的旋转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第二小齿轮与第二齿条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送风装置的第二小齿轮和第二齿条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18和图19,与所述下部风扇罩240结合的多个所述第二小齿轮243的一部分可向所述下部风扇罩240的外部露出。当所述第二吐出引导装置与所述下部风扇罩240相结合时,所述第二齿条273能够与所述第二小齿轮243齿轮结合。
若通过驱动与所述多个第二小齿轮243中任意一个结合的第一齿轮马达145使所述第二小齿轮243进行旋转,则所述第二齿条273可被所述第二小齿轮243进行旋转。所述第二吐出部270随着所述第二齿条273的旋转而旋转,与所述第二吐出部270相结合的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也能够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和所述第二吐出部270可沿圆周方向旋转360度。因此,通过所述下部吸入部210流入的空气可沿着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60和所述第二吐出部270的旋转方向朝向侧方吐出。
下面,对控制由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吐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控制部的连接的框图。
参照图20,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还可以包括控制部400。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容纳于所述支撑部300。
所述控制部400可调节所述上部风扇120和所述下部风扇220的旋转速度。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电连接,以能够控制与所述上部风扇120相连接的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与所述下部风扇220相连接的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RPM:Revolution per Minute,每分钟转速)。
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调节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来调节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所述第三气流C的上下方向。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中产生的气流的图。
参照图21,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本体10可产生第一气流A、第二气流B以及吐出气流C。
所述第一气流A可以是存在于所述本体部的上侧的空气通过配置于所述第一吹送部100的上部的所述第一吸入部110流入,并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170吐出的气流。
详细地说,若所述上部风扇120旋转,则空气可从所述第一吸入部110的上端流入,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20流向外侧下方,之后可通过所述第一流路引导部160和所述第一吐出部170从所述第一吹送部100的下端吐出。这种气流形成所述第一气流A。
所述第二气流B可以是存在于所述本体10的下侧的空气通过配置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下部的所述下部吸入部210流入的气流。
详细地说,若所述下部风扇220旋转,则空气从所述第二吸入部210的下端流入,流入的空气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20流向外侧上方,之后可通过所述第二流路引导部260和所述第二吐出部270从所述第二吹送部200的上端吐出。这种气流形成所述第二气流B。
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可朝向彼此靠近的方向流动,即以上下方向为基准朝向所述本体部100的中心流动。
当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向所述本体的外侧,即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外侧吐出时,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可汇合并吐出。
当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向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吐出时,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汇合而形成吐出气流C。详细地说,从所述第一吹送部100的下端吐出的所述第一气流A的流动和从所述第二吹送部200的上端吐出的所述第二气流B的流动因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而发生变化的同时可汇合,并向所述本体10的外侧吐出。
吐出气流C的吐出方向可根据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风量差异来确定。作为一例,若所述第一气流A的风量大于所述第二气流B的风量,则所述吐出气流C的吐出方向能够朝向外侧下方。相反,若所述第二气流B的风量大于所述第一气流A的风量,则所述吐出气流C的吐出方向能够朝向外侧上方。
就控制气流A、气流B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而言,仅在流入所述第一送风装置100后吐出的所述第一气流A和流入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00后吐出的所述第二气流B彼此相同时才能够实施。
因此,下面仅对如下情形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吐出部170的所述第一吐出口172和所述第二吐出部270的所述第二吐出口272配置成沿上下方向对齐,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170吐出的所述第一气流A和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0吐出的所述第二气流B因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而汇合并向本体10的外部吐出。
下面,对第三气流朝向上方吐出的上方运转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上方运转动作的图。
参照图22,在送风机的上方运转中,为了使所述第三气流C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吐出,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下部风扇220的旋转速度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120的旋转速度。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C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上侧吐出。
在此情况下,由所述下部风扇220产生的第二气流B的强度大于由所述上部风扇120产生的第一气流A的强度,因此,通过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吐出的所述第一气流A会被所述第二气流B推向上方。由此,通过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汇合而产生的第三气流C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吐出。
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比控制为1:2,从而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吐出所述第三气流C。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调节为500rpm、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调节为1000rpm来使所述本体10动作。但是,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和转速比率仅仅是一个例子,转速和转速比率可根据使用的马达的种类或风扇的规格等的不同而不同。
下面,对所述第三气流C向下方吐出的下方运转进行说明。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下方运转动作的图。
参照图23,在所述送风机进行下方运转动作的状态下,为了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吐出所述第三气流C,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120的旋转速度调节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220的旋转速度。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C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吐出。
在此情况下,由所述上部风扇120产生的第一气流A的强度大于由所述下部风扇220产生的第二气流B的强度,因此通过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吐出的所述第一气流A将所述第二气流B一边向下方按压一边吐出。由此,由所述第一气流A和所述第二气流B汇合而产生的第三气流C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下侧吐出。
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比控制为2:1,从而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下侧吐出所述第三气流C。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调节为1000rpm、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调节为500rpm来使所述本体10动作。但是,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和转速比率仅为一个例子,转速和转速比率可根据使用的马达的种类或风扇的规格等的不同而不同。
下面,对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往复运转进行说明。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往复运转动作的图。
参照图24,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改变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来使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第三气流C的上下方向随时间变化。
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在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范围内改变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可在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范围内改变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更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从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小值逐渐增加至最大值,或者可从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最小值。
同样地,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最大值,或者可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最小值。
另外,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的增加和减小交替反复,从而执行往复运转。
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往复运转,使从所述本体吐出的第三气流C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上下侧方向往复并吐出,所述往复运转是使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以彼此成反比的方式增加或减小的运转。
即,在所述往复运转状态下,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第三气流C可在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和下侧之间进行往复并吐出,由此,不仅具有提高设置有所述送风机的空间的空气调节效果,而且还具有多名使用者因第三气流C而感到舒适的效果。
所述往复运转可交替执行第一往复运转和第二往复运转。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第一往复运转的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第二往复运转的图。
参照图25,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从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小值逐渐增加至最大值的同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最小值,来使所述送风机进行第一往复运转。在所述第一往复运转状态下,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可以以恒定的速度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上侧向下侧变化。
下面,将所述第一设定范围为500至1000rpm、所述第二设定范围为500至1000rpm的情形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参照图25(a),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控制为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小值的500rpm,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控制为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大值的1000rpm。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气流B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气流A的强度,因此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可以是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上侧。
在此状态下,所述控制部400以恒定的速度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增加至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大值的1000rpm并以恒定的速度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减小至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小值的500rpm,由此能够使所述送风机以所述第一往复运转进行动作。
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增加至750rpm的同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减小至750rpm而将所述第一气流A的强度和所述第二气流B的强度控制为相同,以使所述本体10从图25的(a)状态达到(b)状态,由此能够使所述第三气流C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外侧水平方向吐出。
另外,所述控制部400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增加至1000rpm的同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减小至500rpm而将所述第一气流A的强度控制为大于所述第二气流B的强度,以使所述本体10从图25的(b)状态达到(c)状态,由此能够使所述第三气流C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下侧吐出。
即,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230转速调节为,使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按图25的(a)、(b)、(c)的顺序且以恒定的方式从所述本体10的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朝向下侧变化。
参照图26,若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达到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大值且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达到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小值,则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从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最小值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小值逐渐增加至最大值,由此使所述送风机进行第二往复运转。
在所述第二往复运转状态下,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可以以预定的速度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向上侧变化。
例如,参照图26(a),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控制为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大值的1000rpm,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控制为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小值的500rpm。在此情况下,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可以是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下侧。
在此状态下,所述控制部400以恒定的速度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减小至所述第一设定范围的最小值的500rpm并以恒定的速度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增加至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的最大值的1000rpm,由此能够使所述送风机以所述第二往复运转进行动作。
详细地说,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减小至750rpm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增加至750rpm,使所述本体10从图26的(a)状态达到(b)状态,由此使所述第三气流C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下侧变为朝向外侧水平方向吐出。
另外,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减小至500rpm并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增加至1000rpm,使所述本体10从图26的(b)状态达到(c)状态,由此能够使所述第三气流C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180、280的外侧水平方变为朝向上侧吐出。
即,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230转速调节为,使所述第三气流C的方向以预定的速度按图26的(a)、(b)、(c)顺序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向上侧变化。
随着所述第一往复运转和所述第二往复运转交替执行,所述第三气流C可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向下侧或者从下侧向上侧往复并吐出。
另外,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和所述第二设定范围可以是相同的。这是为了使所述第三气流C的上方倾斜角度和下方倾斜角度保持一致。
另外,所述控制部400可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变化速度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变化速度保持恒定。这是为了使从所述本体吐出的所述第三气流C的上方以及下方的往复速度保持恒定。
另外,所述控制部400可以以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之合保持恒定的方式调节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在此情况下,能够使从所述本体10吐出的第三气流C的强度保持恒定。
另外,所述第三气流C的吐出强度可随着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或者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变大时,所述上部风扇120和所述下部风扇220的旋转速度变快而产生的效果。相反,所述第三气流C的吐出强度随着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或者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变小而变小。
作为一例,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之合为1500rpm的情形相比,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之合为3000rpm时,所述第三气流C的强度可增大至两倍左右。即,所述控制部400可通过增加或减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130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230的转速,来控制所述第三气流C的吐出强度。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利用控制部来调节上部风扇马达或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由此能够简单地调节吐出空气的上下方向,因此显然能够应用于工业。

Claims (20)

1.一种送风机,其中,包括:
上部风扇,用于产生经由上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一气流;
下部风扇,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的下侧,用于产生经由下部吸入部吸入并吐出的第二气流;
气流变化装置,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之间,用于产生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汇合的第三气流;以及
控制部,通过分别控制所述上部风扇和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来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上下吐出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的旋转速度,使所述第三气流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的旋转速度控制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的旋转速度,使所述第三气流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
第一吐出部,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的出口侧,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吐出所述第一气流的第一吐出口;以及
第二吐出部,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的出口侧,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吐出所述第二气流的第二吐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能够沿圆周方向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气流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沿上下方向对齐时产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
上部风扇马达,与所述上部风扇相连接;以及
下部风扇马达,与所述下部风扇相连接,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上部风扇马达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来调节所述第三气流的上下吐出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控制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方向朝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一设定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增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第二设定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增减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和所述第二设定范围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以彼此成反比的方式增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使所述第三气流向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和下侧往复吐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和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之合是恒定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以恒定的速度增加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并以恒定的速度减小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的第一往复运转,使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上侧变为向下侧吐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以恒定的速度减小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并以恒定的速度增加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的第二往复运转,使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气流变化装置的下侧变为向上侧吐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往复运转和所述第二往复运转交替进行。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气流的吐出强度随着所述上部风扇马达的转速或所述下部风扇马达的转速变大而增加。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本体支撑为从地面向上方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支撑装置。
CN201780042194.3A 2016-07-20 2017-07-19 送风机 Active CN109477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2153A KR101828905B1 (ko) 2016-07-20 2016-07-20 송풍기
KR10-2016-0092153 2016-07-20
PCT/KR2017/007799 WO2018016883A1 (ko) 2016-07-20 2017-07-19 송풍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490A true CN109477490A (zh) 2019-03-15
CN109477490B CN109477490B (zh) 2020-09-18

Family

ID=60992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194.3A Active CN109477490B (zh) 2016-07-20 2017-07-19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7240B2 (zh)
EP (1) EP3460250B1 (zh)
KR (1) KR101828905B1 (zh)
CN (1) CN109477490B (zh)
WO (1) WO201801688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9758A (zh) * 2020-03-11 2021-09-14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CN113915710A (zh) * 2020-07-10 2022-0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8885B1 (ko) * 2016-03-02 2018-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KR101828905B1 (ko) 2016-07-20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기
EP3677790B1 (en) * 2017-09-01 2022-11-09 LG Electronics Inc. Flow generating device
KR101946789B1 (ko) 2018-01-26 2019-02-12 (주)휴온스 이황화결합 이성질화효소 신호 펩타이드를 포함하는 재조합 벡터 및 이의 용도
KR20240050582A (ko) * 2022-10-12 2024-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5145A (ko) * 1999-02-03 2000-09-05 구자홍 공기조화기의 기류제어장치 및 방법
KR20000062117A (ko) * 1999-08-09 2000-10-25 황용근 전면 그릴망 회전식 선풍기
KR20020017126A (ko) * 2000-08-29 2002-03-07 이기환 송풍기능을 갖춘 냉난방기
KR200278255Y1 (ko) * 2002-03-29 2002-06-20 (주)씨티타워 선풍기
US20030026600A1 (en) * 2001-06-06 2003-02-06 Giuseppe Delonghi Portable oscillating space heater
CN203584844U (zh) * 2012-09-26 2014-05-07 美蓓亚株式会社 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70587A (de) * 1966-01-06 1969-03-31 Baumann Ludwig Raumventilator mit gleichzeitiger Förderung von Aussenluft in den Innenraum und von Innenraumluft nach aussen, insbesondere mit Zwischenverschluss
US4738188A (en) * 1984-02-25 1988-04-19 Nishida Tekko Corporation Room air circulating apparatus
DE4115485A1 (de) 1991-05-11 1992-11-12 Mulfingen Elektrobau Ebm Antriebseinheit fuer doppelluefter
JP3913334B2 (ja) 1996-11-20 2007-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送風装置および換気送風システム
IT232119Y1 (it) * 1996-12-06 1999-09-10 Bacchiocchi Alberto Gruppo di aspirazione per cappe, forni e simili, avvalentesi di una carcassa formata da due coclee affiancate e distanziate tra loro
KR100379992B1 (ko) 1999-10-05 2003-04-14 도철진 자연풍 선풍기
US6739846B2 (en) 2002-07-24 2004-05-25 Maxxan Systems, Inc. Stacked redundant blowers
US7137775B2 (en) * 2003-03-20 2006-11-21 Huntair Inc. Fan array fan section in air-handling systems
KR100893404B1 (ko) 2007-03-26 2009-04-17 이병철 선풍기
KR100919317B1 (ko) * 2009-03-20 2009-10-01 김민지 중심회전날개부가 구성된 상하 대향의 팬을 구비하는 사방향 선풍기 및 사방향 선풍기의 풍량측면 유도 방법
SG177386A1 (en) 2009-06-28 2012-02-28 Balmuda Inc Axial fan
KR101749658B1 (ko) 2010-09-01 2017-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747632B2 (ja) 2011-04-26 2015-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KR20130068917A (ko) * 2011-12-16 2013-06-26 이종영 가정용 에어 블로우
KR20150133408A (ko) * 2014-05-20 2015-11-30 아정테크(주) 양흡입 송풍팬의 구동모터 설치구조
KR20160034058A (ko) 2014-09-19 2016-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707617B1 (ko) 2015-09-30 2017-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828905B1 (ko) 2016-07-20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기
EP3677790B1 (en) 2017-09-01 2022-11-09 LG Electronics Inc. Flow gener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5145A (ko) * 1999-02-03 2000-09-05 구자홍 공기조화기의 기류제어장치 및 방법
KR20000062117A (ko) * 1999-08-09 2000-10-25 황용근 전면 그릴망 회전식 선풍기
KR100323355B1 (ko) * 1999-08-09 2002-02-19 황용근 전면 그릴망 회전식 선풍기
KR20020017126A (ko) * 2000-08-29 2002-03-07 이기환 송풍기능을 갖춘 냉난방기
US20030026600A1 (en) * 2001-06-06 2003-02-06 Giuseppe Delonghi Portable oscillating space heater
KR200278255Y1 (ko) * 2002-03-29 2002-06-20 (주)씨티타워 선풍기
CN203584844U (zh) * 2012-09-26 2014-05-07 美蓓亚株式会社 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9758A (zh) * 2020-03-11 2021-09-14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CN113915710A (zh) * 2020-07-10 2022-0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490B (zh) 2020-09-18
US20210293250A1 (en) 2021-09-23
EP3460250B1 (en) 2021-02-17
EP3460250A1 (en) 2019-03-27
EP3460250A4 (en) 2020-01-22
WO2018016883A1 (ko) 2018-01-25
KR101828905B1 (ko) 2018-03-29
US11187240B2 (en) 2021-11-30
KR20180010055A (ko) 201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7490A (zh) 送风机
CN107642496A (zh) 吹风机
CN106618374A (zh) 手持吸尘器
CN107642494B (zh) 吹风机
CN106618375A (zh) 手持吸尘器
CN105526659B (zh) 加湿器
CN104863870B (zh) 风扇
US3229450A (en) Vaporizer-humidifier
CN208579428U (zh) 空气净化器
CN108471918A (zh) 气旋集尘器以及具有该气旋集尘器的真空吸尘器
CN106196414B (zh) 空气调节器
CN209228655U (zh) 送风装置
CN206934041U (zh) 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8587959U (zh) 内循环式吸油烟机
CN206934050U (zh) 用于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尘杯组件和吸尘器
CN209944536U (zh) 旋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587958U (zh) 内循环式吸油烟机
CN208831303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6120034U (zh) 豆浆机
KR101828883B1 (ko) 송풍장치
KR101828915B1 (ko) 송풍기
EP3907437A1 (en) Air cleaner
CN208587964U (zh) 内循环式吸油烟机
CN109356872B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3765380U (zh) 一种艾草药丸烘干抛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