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0937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0937B
CN113380937B CN202110592142.1A CN202110592142A CN113380937B CN 113380937 B CN113380937 B CN 113380937B CN 202110592142 A CN202110592142 A CN 202110592142A CN 113380937 B CN113380937 B CN 1133809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ignment
projectio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921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0937A (zh
Inventor
杨魏强
张骏
杨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921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809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80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0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0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0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对位电极层、第一平坦化层,对位电极层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每个对位电极组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第一平坦化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一个凹槽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在凹槽内沿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可以避免发光元件在配向完成后位置产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还可以实现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的发光元件回收,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在衬底上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高的光转换效率、非常低的能量消耗并且是半永久性的且对环境无害的。因此,LED被用于许多领域,诸如交通灯、移动电话、汽车前灯、户外电子布告牌、背光灯和室内/室外灯等,使得采用LED显示的产品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和发光效率、低功耗、高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随着LED芯片尺寸和像素间距减小,LED显示有望实现柔性、高透明、可交互、可模块化拼接的显示,被认为是具备全功能和全应用领域的革命性显示技术。其中,μLED显示是一种由微米级LED发光像素组成阵列的新型显示技术,而nLED(纳米LED)显示是一种由纳米级LED发光像素组成阵列的新型显示技术。现有技术中,大部分LED芯片、显示面板、显示应用相关的厂商都已积极地投入超高密度、小间距LED(μLED和nLED)显示的开发。当LED芯片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对芯片的操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对于nLED晶粒,如何通过各类机械工具将具有不同发光颜色的晶粒有序转移到电路基板上,且需要通过精确对准和键合实现μLED晶粒与驱动电极的精准电学接触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目前显示领域已对利用纳米尺寸的LED作为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进行研究。
为了使纳米LED正常地发光,纳米LED需要和驱动电极适当地彼此接触。为此需要精确地对准纳米LED,即当纳米LED没有精确地对准时,纳米LED和驱动电极可能彼此错位不接触,发生纳米LED可能不发光的情况。
而现有技术中,一般在完成纳米LED在电路基板上的配向后,在后续制程过程中由于基板的转运等操作,纳米LED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动,造成位置偏移。或者纳米LED的配向需要依靠电场,后续沉积驱动电极前,由于机台设备等制程方面的因素无法保证电场持续加上,在转运过程中,也很可能因为纳米LED锚定力不足,其在电路基板上的位置可能发生偏转,造成纳米LED最终与驱动电极错位,影响产品良率。而且纳米LED的配向过程中,一般利用溶液法旋涂会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纳米LED分布不均可能会影响显示,纳米LED在溶液中分布不均,溶液法旋涂时,分布在电路基板上时同样会出现分布不均的状况,在沉积驱动电极时,分布不均会造成某一区域纳米LED集中、某一区域缺少纳米LED的情况,进而造成显示差异。
因此,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纳米LED在配向完成后位置产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还可以实现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纳米LED回收,尽可能使得纳米LED在电路基板上均匀分布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纳米LED在电路基板上完成配向后,在后续制程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影响显示效果和产品良率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对位电极层,位于衬底的一侧,对位电极层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每个对位电极组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第一平坦化层,位于对位电极层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一个凹槽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在凹槽内沿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衬底上至少设置有对位电极层,对位电极层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每个对位电极组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该对位电极组的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用于接入不同的电位信号,从而在同一个对位电极组中形成能够驱动发光元件旋转的电场,该电场可以在发光元件的配向过程中控制发光元件旋转对位,以完成发光元件在衬底上的配向。对位电极层远离衬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平坦化层,第一平坦化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发光元件的凹槽,且满足一个凹槽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由于通过一个凹槽限制一个发光元件的位置,并通过对位电极组的电场对位效果,可以便于完成旋转配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凹槽的限制作用避免发光元件在配向完成后位置发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制作过程中,发光元件在凹槽内完成配向后,单个发光元件进入凹槽内之后,其余发光元件便不能再进入,第一平坦化层的凹槽内可以仅留下完成配向的发光元件,从而可以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的未落入凹槽内的发光元件回收,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在衬底上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在制程过程中发光元件还未完成配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6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9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一种形状图;
图10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另一种形状图;
图11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又一种形状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显示面板在制程过程中发光元件还未完成配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
图15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一种形状图;
图16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另一种形状图;
图17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又一种形状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另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又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又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5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5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25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25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000,包括:
衬底10;
对位电极层20,位于衬底10的一侧,对位电极层20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200,每个对位电极组200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
第一平坦化层30,位于对位电极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301,一个凹槽301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40;
发光元件40可在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包括衬底10(图1中未填充),可选的,衬底10可以作为承载面板各结构的基板使用,或者衬底10可以直接为包括能够实现发光元件40发光的电路基板结构,或者,衬底10与对位电极层20之间还可以包括能够实现发光元件40发光的开关阵列层50(如图2所示,该开关阵列层50可以包括开关晶体管阵列等),衬底10上还可以包括其他绝缘膜层,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仅需满足衬底10上至少包括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需的对位电极层20、第一平坦化层30、发光元件40即可,具体实施时,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在衬底10上至少设置有对位电极层20,对位电极层20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200,每个对位电极组200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可选的,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以至少部分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设置(如图1所示),从而可以使得需要配向的发光元件40均位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内,该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之间形成的电场能够更好的控制发光元件40旋转。可选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可位于对位电极层20中的同一膜层(图中通过不同填充图案区分),从而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000的膜层厚度,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对位电极层2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用于接入不同的电位信号,从而在同一个对位电极组200中形成能够驱动发光元件40旋转的电场,该电场可以在发光元件40的配向过程中控制发光元件40旋转对位,以完成发光元件40在衬底10上的配向。
例如,第一对位电极201接入正电位信号,第二对位电极202接入负电位信号(可通过驱动芯片输入该信号),发光元件40本身包括阳极和阴极,则在正电位信号的第一对位电极201与负电位信号的第二对位电极202形成的电场下,发光元件40会对位旋转,最终使得发光元件40的阳极朝负电位信号的第二对位电极202靠近,发光元件40的阴极朝正电位信号的第一对位电极201靠近,从而完成发光元件40在衬底10上的对位配向。如图3所示,图3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在制程过程中发光元件还未完成配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从图3可知,配向制程时虽然一个发光元件40落入一个凹槽301内,但其还未完成对位即发光元件40未旋转至其准确的位置,此时可通过对位电极组200的电场控制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最终形成图1所示的一个发光元件40不仅正好落入一个凹槽301内且对位准确的状态,进而完成配向制程。
本实施例的对位电极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平坦化层30,第一平坦化层30可用来消除或基本上消除层之间的高度差,并且使其下方的层平坦化,以提高发光元件40的发光效率。第一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发光元件40的凹槽301,且一个凹槽301内有且仅设置有一个发光元件40,可选的,凹槽301的尺寸可以比发光元件40的尺寸稍大些,以满足一个凹槽301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可以便于发光元件40能够在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即本实施例的一个凹槽301与一个发光元件40一一对应,使得每个第一平坦化层30的凹槽301内仅可以落入一个发光元件40,且在一个凹槽301内通过对位电极组200的电场仅可以控制一个发光元件40旋转完成对位配向。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一个凹槽301限制一个发光元件40的位置,并通过对位电极组200的电场对位效果,可以便于完成旋转配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凹槽301的限制作用避免发光元件40在配向完成后位置发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将制作完衬底10和带有凹槽301的第一平坦化层30后的结构放入分布有发光元件40的溶液中,由于每个第一平坦化层30的凹槽301内仅可以落入一个发光元件40,则在溶液中一个发光元件40落入一个凹槽301内后,可通过同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之间形成的电场控制发光元件40能够在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完成配向。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配向旋转的过程即为对位电极组200实现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中完成对位的过程。
可选的,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完成配向后,单个发光元件40进入凹槽301内之后,其余发光元件40便不能再进入,凹槽301外的多余的发光元件40可通过外力扫除实现回收。可选的,仅需设置凹槽301在第一平坦化层30上等间距阵列排布,则凹槽301的发光元件40也会等间距阵列排布,进而不会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即第一平坦化层30的凹槽301内可以仅留下完成配向的发光元件40,从而可以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的未落入凹槽301内的发光元件40回收,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40在衬底10上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可在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的过程即为发光元件40的对位阶段,在该对位阶段,同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之间形成的电场控制一个发光元件40在一个凹槽301内旋转完成对位配向,仅在对位阶段,一个发光元件40能够在一个凹槽301内旋转完成对位。此时,显示面板000中的包括可以驱动发光元件40发光的其他结构还未制作,需待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对位准确后,进入下一制程步骤,即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仅为制程工艺中发光元件40的一个旋转配向的步骤,并不表示最终形成产品的显示面板000的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最终成品的显示面板000,即在非对位阶段,凹槽301仅用于提供给一个发光元件40的可旋转的空间,凹槽301在非对位阶段仅作为发光元件40的放置空间使用,后续制程中发光元件40和对位电极组200还需要制作成与其他显示面板的结构连接,例如对位完成后的发光元件40和对位电极组200可以电连接,或者后续制作的位于发光元件40远离衬底10一侧的驱动电极(图中未示意)可以与发光元件40电连接,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待后续实施例中进一步解释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以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为正六边形,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进行示例说明,但不表示局限于此形状,具体实施时,凹槽301和发光元件40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如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尽量设置为规则图形,以满足发光元件40在该形状的凹槽301内旋转,如正四边形、正多边形、圆形、圆角矩形等,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图4仅是以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正四边形为例进行示例说明;或者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图5仅是以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角矩形,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其他两者任意形状的组合也可,仅需满足凹槽301的尺寸比发光元件40稍大,使得一个凹槽301仅可以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40能在凹槽301能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配向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以与至少一个发光元件40对应,如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40对应,图1示例性画出了一个对位电极组200与四个发光元件40对应,即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四个发光元件40的情况,但不仅限于此结构,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显示需求设置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对应的发光元件40的数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包括纳米发光元件,如Nano LED(纳米发光二极管),由于纳米发光元件在转移至显示面板000的衬底10上时需要考虑配向,纳米发光元件的配向存在使纳米发光元件旋转的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精确对准和键合,实现配向后的发光元件40与衬底10上能够驱动其发光的驱动电极的精准电学接触。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平坦化层30上的凹槽301,以及通过对位电极组200的电场控制一个发光元件40在一个凹槽301内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的设计,可以适用于需要配向对位的纳米发光元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可以为QNED(量子点纳米LED)显示面板,即将Nano LED和量子点QD(Quantum Dots)结合起来的显示面板,将量子点以喷墨印刷的方式放置在Nano LED上,以增强面板色彩再现功能。QNED显示面板中QD量子点颜色变换层和阵列基板的结构与量子点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是QNED显示面板中负责发光的不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而是纳米发光二极管(Nano LED)。QNED显示面板制程中不采用蒸镀,而是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将Nano LED植入各像素中,从其特点上来看,由于各Nano LED可能很难有序的进行排列,因此需要通过对位电场来进行配向,如上述实施例的对位电极组200所起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发光元件4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长棍形、圆柱形、正方体或长方体结构,仅需满足该发光元件40为纳米发光二极管,需要对位电场进行配向操作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品后的显示面板0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显示功能的结构,如还可以包括能够驱动发光元件40发光的驱动电极,若显示面板000为QNED显示面板时,还可以包括量子点颜色变换层的彩膜基板(可以为通过喷墨印刷技术实现的全光致发光量子点QD-CF膜)、偏光片、玻璃盖板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40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Z上的厚度为D1,凹槽301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Z上的深度为D2,D1等于D2,或者D1需尽可能约等于D2,图2中以D1等于D2为例进行示例,从而可以满足一个凹槽301内在其深度方向上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其余发光元件40即使部分在凹槽301内也能够通过外力扫除实现回收。
可选的,凹槽301外的多余的发光元件40通过外力扫除实现回收时,可采用挡板进行,凹槽301的深度D2基本保持与发光元件40的厚度D1相一致,由于凹槽301内最多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所以如果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多个发光元件40叠加之后,除了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多余的发光元件40一定是高于凹槽301的(或者说至少多余的发光元件40的某一部分是高于凹槽301的),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外力扫除多余的发光元件40的装置可以是挡板,保证挡板的最低处略高于凹槽301的上表面(避免挡板与第一平坦化层30接触刮伤)即可以保证多余的发光元件40可以被扫除回收。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平坦化层30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Z上的厚度为D,D2<D,即凹槽301的深度小于第一平坦化层30的厚度,使得第一平坦化层30上能够提供凹槽301结构用于放置发光元件40,可以避免凹槽301贯穿第一平坦化层30时,发光元件40与下方的其他可能导电的膜层接触而影响发光性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和图6、图7,图6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30上的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第一投影301A的边缘上至少包括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第一投影301A的几何中心为第一中心O,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的连线为第一连线,其中,第一连线为连接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的直线,该直线的第一连线经过第一中心O;
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二投影40A的边缘上至少包括第三点K3和第四点K4,第三点K3和第四点K4的连线为第二连线;其中,第二连线为连接第三点K3和第四点K4的直线;
第一连线包括最短长度A,第二连线包括最长长度B,其中,A>B。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和第二投影40A的形状可根据需求任意选择设置,但是为了满足发光元件40能够在对位阶段在凹槽301内自由旋转,本实施例设置了第一投影301A的边缘上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连线经过第一投影301A的几何中心(第一中心O),可以使得第一连线的长度能够取得最短长度A,尽可能避免若第一投影301A为正多边形时,取得最短长度A的第一连线为相邻两条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的情况;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二投影40A的边缘上第三点K3和第四点K4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二连线可以取得最长长度B;如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正四边形时,第二连线即为对角线,最长长度B即为对角线的长度(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连线的最短长度A即为圆形第一投影301A的直径);如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圆形时,第二连线即为圆形的直径,最长长度B即为直径的长度(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连线的最短长度A即为圆角矩形的第一投影301A的相对两条短边之间的距离);如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不规则图形时,第二连线即为不规则图形的边缘上最远两点的连线(如图7所示,图7中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以正六边形示例)。还可以如图6所示,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正六边形,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正四边形,则第一连线的最短长度A即为正六边形的第一投影301A的相对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第二连线的最长长度B即为正四边形的第二投影40A的对角线的长度。
本实施例限定了第一连线的最短长度A大于第二连线的最长长度B,可以使得在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凹槽301的最短内径可以大于发光元件40的最大长度,可选的,第一连线的最短长度A可略微大于第二连线的最长长度B,进而可以保证一个凹槽301内有且只有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40正好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对位,上述尺寸限定的凹槽301,可以避免配向完成后的发光元件40位置发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并且上述尺寸限定的凹槽301,可以使得最终凹槽301内仅留下完成配向的发光元件40,进而可以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的未落入凹槽301内的发光元件40回收,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40在衬底10上均匀分布,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线包括最长长度C,第二连线包括最长长度B,其中,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3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和第二投影40A的形状可根据需求任意选择设置,但是为了满足发光元件40能够在对位阶段在凹槽301内自由旋转,本实施例设置了第一投影301A的边缘上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连线经过第一投影301A的几何中心(第一中心O),可以使得第一连线的长度能够取得最短长度A,尽可能避免若第一投影301A为正多边形时,取得最短长度A的第一连线为相邻两条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的情况。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二投影40A的边缘上第三点K3和第四点K4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二连线可以取得最长长度B。其中第一连线还可以包括最长长度C,如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时,取得最长长度C的第一连线即为相对两个顶点的连线(如图6和图7所示);若第一投影301A为圆形时,取得最长长度C的第一连线即为直径(如图4所示);若第一投影301A为圆角矩形时,取得最长长度C的第一连线即为对角线(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对于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一连线包括最长长度C,第二连线包括最长长度B,其中,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32
即可以使得在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发光元件40的最大长度至少大于凹槽301最长内径的一半,从而可以尽量避免有两个发光元件40同时并排落入凹槽301内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实现一个凹槽301内有且只有一个发光元件40。
可选的,请结合参考图6和图8,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正M边形,M大于或等于4,即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可以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的正多边形,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图8中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正五边形,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正四边形,此时取得最短长度A的第一连线的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位于相对两条边上,第一点K1和第二点K2的第一连线经过第一中心O且平行于正五边形的一条边,取得最长长度B的第二连线即为图8中正四边形的对角线。本实施例将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正M边形,M大于或等于4,可以避免第一投影301A为正三角形时,凹槽301内空间过小不利于发光元件40的旋转对位(一般纳米发光二极管为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正M边形且M大于或等于4的凹槽301可以提供足够的旋转空间,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正M边形,M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即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可以为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的正多边形,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投影301A的形状为轴对称的正多边形,而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一般第二投影40A的形状为正四边形,如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提高单个发光元件40的发光均匀性。因此本实施例设置轴对称的正多边形的第一投影301A与正四边形的第二投影40A可以相互配合,如图1-图3、图6所示,此时A表示第一投影31A相对两条边之间的距离,B表示第二投影40A的对角线上相对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A大于B,从而可以使得凹槽301可以有足够的旋转空间,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6、图9-图11,图9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一种形状图,图10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另一种形状图,图11是图1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又一种形状图,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1,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1,如图6所示,则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以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为例,则正六边形的边长a1、正四边形的长度L1和宽度W1满足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2
可以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如图9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可以为最大尺寸,即如图9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1,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1,此时W1<L1。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假设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则图中状态下,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3
极限状态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4
因此实际W1需至少小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5
才能保证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极限状态下,当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6
时,此时极限状态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7
因此实际L1需至少小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8
如图10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1可以为最小尺寸,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1仍然可以选择最大值,即如图10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1,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1,此时W1<L1。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9
假设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则图中状态下,第二投影40A的极限最小宽度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10
因此实际W1需至少大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511
从而使得凹槽301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避免一个凹槽301内落入两个发光元件40的情况发生。
如图11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1可以为最小尺寸,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1仍然可以选择最大值,即如图11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1,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1,此时W1>L1。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61
假设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六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则图中状态下,第二投影40A的极限最小长度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62
因此实际L1需至少大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63
从而使得凹槽301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避免一个凹槽301内落入两个发光元件40的情况发生。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时,若正六边形的边长a1、正四边形的长度L1和宽度W1满足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64
可以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2-图17,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的显示面板在制程过程中发光元件还未完成配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图,图15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一种形状图,图16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另一种形状图,图17是图12中的发光元件位于凹槽内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极限状态下的又一种形状图,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2,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2,如图14所示,则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1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以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为例,如图12-图14所示,则正八边形的边长a1、正四边形的长度L1和宽度W1满足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3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4
可以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如图15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可以为最大尺寸,即如图15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2,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2,此时W2=L2。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假设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则图中状态下,即极限状态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5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6
因此实际W2需至少小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7
才能保证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极限状态下,当W2’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8
时,此时极限状态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9
因此实际L2需至少小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10
如图16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2可以为最小尺寸,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2仍然可以选择最大值,即如图16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2,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2,此时W2<L2。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711
假设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1,则图中状态下,第二投影40A的极限最小宽度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1
因此实际W2需至少大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2
从而使得凹槽301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避免一个凹槽301内落入两个发光元件40的情况发生。
如图17所示,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此时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2可以为最小尺寸,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2仍然可以选择最大值,即如图17所示,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时具有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均紧挨着的时刻,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2,第二投影40A的宽度为W2,此时W2>L2。极限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极限状态指的是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正好重合,实际设置时是不重合的)下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3
假设正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与正八边形的边的中心点重合,由于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则图中状态下,第二投影40A的极限最小长度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4
因此实际L2需至少大于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5
从而使得凹槽301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40,避免一个凹槽301内落入两个发光元件40的情况发生。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时,若正八边形的边长a2、正四边形的长度L2和宽度W2满足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6
可以保证一个凹槽301仅能容纳一个发光元件4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发光元件40可以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3、图6、图9-图17,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为正M边形,且M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第二投影40A为正四边形,第二投影40A的长度为L,第二投影的宽度为W;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7
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88
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1
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发光元件40的形状尺寸已选择时,可以根据发光元件40已有的宽长比即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2
来设置第一平坦化层30上的凹槽301的形状,如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3
则第一投影301A设置为正六边形,若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4
则第一投影301A设置为正八边形,若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5
则第一投影301A可以设置为正六边形,也可以设置为正八边形,从而可以根据发光元件40的形状尺寸灵活设置凹槽301的形状,进而再根据第二投影40A具体的长度L,第二投影40A具体的宽度W,可以选择正六边形或者正八边形的第一投影301A的边长,本实施例对于如果根据第二投影40A具体的长度L、第二投影40A具体的宽度W选择设置正六边形或者正八边形的第一投影301A的边长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如图9-图10、图15-图17示意的实施例。
可选的,当第一投影301A为正六边形时,若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均取最大值(如图9所示),极限最大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6
时,极限最大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7
则此时,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8
当第一投影301A为正八边形时,若第二投影40A的长度L、第二投影40A的宽度W均取最大值(如图15所示),极限最大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9
时,极限最大的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10
则此时,
Figure BDA00030899790500001911
进而可以满足发光元件40的尺寸最大化,有利于提升发光亮度和整个显示面板000中发光元件40的占用空间,避免面板空间浪费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在对位阶段发光元件40能够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8-图21,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另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又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的又一种凹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凹槽的排布,图18-图21中仅示意了显示面板上的凹槽结构),本实施例中,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301A,发光元件40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40A,第一投影301A为正M边形,且M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投影301A至少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的两条边。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第一投影301的形状为正M边形,且M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即第一投影301的形状为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时,可以设置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包括与衬底10所在平面平行的第二方向X和第一方向Y,其中第二方向X和第一方向Y相互垂直)上,相邻两个第一投影301A至少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的两条边。本实施例设置了当第一投影301的形状为正四边形时,各凹槽301在第一平坦化层30上可以阵列设置(如图18所示);当第一投影301的形状为正六边形时,各凹槽301在第一平坦化层30上可以设置为多个凹槽301沿第二方向X依次排列形成凹槽行,相邻凹槽行之间错位排布(如图19所示);当第一投影301的形状为正八边形时,各凹槽301在第一平坦化层30上可以阵列设置(如图20所示),还可以设置为多个凹槽301沿第二方向X依次排列形成凹槽行,相邻凹槽行之间错位排布(如图21所示),从而可以满足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投影301A至少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的两条边,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显示面板000的空间布设凹槽301,进而使得凹槽301内的发光元件40得到较为合理的空间布设,一个发光元件40所在区域表示一个子像素,从而有利于通过合理的空间排布提高像素密度(PPI,Pixels Per Inch,表示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数量),使得显示面板能够以更高的密度显示图像,提升显示品质。
可选的,如图19和图21所示,当多个凹槽301沿第二方向X依次排列形成凹槽行,相邻凹槽行之间错位排布,此时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可以设置于同一行的凹槽行在第一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图中未示意),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弯折设置,减少制程难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2,图2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还包括开关阵列层50,开关阵列层50位于衬底10和对位电极层20之间;
开关阵列层5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开关晶体管T(图1中未示意);一个开关晶体管T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对应,开关晶体管T的漏极TD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电连接。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中还包括开关阵列层50,开关阵列层50用于设置多个阵列排布的开关晶体管T,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对应有一个开关晶体管T,可通过设置开关晶体管T的漏极TD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电连接,使得开关晶体管T作为导通第一对位电极201的开关。可选的,第二对位电极202可与显示区外围的第一信号输入线(图中未示意)连接,第一信号输入线通过连接驱动芯片给入第二对位电极202所需的信号;开关晶体管T的源极TS可与显示区外围的第二信号输入线(图中未示意)连接,第一信号输入线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并由驱动芯片通过第一信号输入线和开关晶体管T提供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电位信号,如第一对位电极201接入正电位信号,第二对位电极202接入负电位信号,则驱动芯片给入第一信号输入线为负电位信号,驱动芯片给入第二信号输入线为正电位信号,以满足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之间产生控制发光元件40的配向电场,其中,开关晶体管T作为一个开关元件使用,可以在发光元件40需要配向对位时,通过控制开关晶体管T的栅极TG上的信号选择导通或是截止,从而可以灵活完成发光元件40在衬底10上的对位配向。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开关晶体管T向衬底10的正投影可位于相邻两个凹槽301向衬底10的正投影之间,可以避免开关晶体管T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面积,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2和图23,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一个对位电极组200与多个发光元件40对应,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设置。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以与多个发光元件40对应,即如图23所示,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形成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设置的结构,图23中以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形成围绕四个发光元件40设置为例,从而使其多个发光元件40可以共同由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的电场控制对位配向。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设置,可以使得发光元件40的各个位置均有电场控制。由于发光元件40为纳米发光二极管时,其尺寸很小,本实施例将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可以与多个发光元件40对应,避免一个发光元件40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时,对位电极组200过多的占用显示面板000的空间,从而有利于为显示面板000上设置其他结构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发生因空间过小造成短路的情况。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22和图23,本实施例中,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的多个发光元件40沿第一方向Y依次排列;
对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第一对位电极201包括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部201A和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部201B,第二对位电极202包括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三部202A和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四部202B;其中,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第一部201A与第二部201B连接,第三部202A与第四部202B连接。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一个对位电极组200与多个发光元件40对应,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的结构可以设置为: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的多个发光元件40可以依次沿第一方向Y排列,对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第一对位电极201包括相互连接的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部201A和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部201B,第二对位电极202包括相互连接的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三部202A和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四部202B,从而通过相连的第一部201A与第二部201B、相连的第三部202A与第四部202B形成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0的结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2和图24,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一对位电极201相邻设置;或者,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二对位电极202相邻设置。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如图24所示,沿第二方向X,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一对位电极201相邻设置,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二对位电极202相邻设置,具体为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一部201A相邻设置,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三部202A相邻设置;沿第一方向Y,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一对位电极201相邻设置,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二对位电极202相邻设置,具体为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二部201B相邻设置,相邻两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两个第四部202B相邻设置,从而可以使得无论在第一方向Y或者是第二方向X上,同信号的对位电极相邻排布,可以避免不同的对位电极组200之间因相邻的对位电极的信号不同产生电场,进而在不同的对位电极组200之间出现配向的发光元件40,影响显示面板000的发光元件30的配向效果。
可选的,请结合参考图22和图25,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二对位电极202相互连接,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二对位电极202可以相互连接,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相互绝缘,如图23所示,通过将沿第二方向X设置的第四部202B连接实现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二对位电极202相互连接,即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二对位电极202可以接入相同的对位信号(如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位信号),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面板000中信号输入线的数量,便于面板排布。而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对位电极201相互绝缘,即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一部201A之间相互绝缘,不同对位电极组200的第二部201B之间相互绝缘,从而可以使得不同对位电极组200中,第一对位电极201具有不同的对位信号,以实现发光元件40配向的同时,还可以便于后续将对位电极与发光元件40的阳极和阴极连接时,单独控制发光元件40的发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6和图27,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对位电极组200还包括多个子对位电极203,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的多个发光元件40为第一发光元件401,子对位电极203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401之间;
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电位相同;或者,
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的电位相同。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对位电极组200还可以包括多个子对位电极203,其中,对于一个对位电极组200而言,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的多个发光元件40若为第一发光元件401,则可以将子对位电极203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401之间,如图26和图27所示,以一个对位电极组200围绕的多个发光元件40沿第一方向Y依次排列为例,则子对位电极203设置于第一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401之间。本实施例设置一个对位电极组200中的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电位相同或者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的电位相同(图26和图27中以填充相同图案表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40需要在凹槽301内完成水平方向(即第二方向X)上的配向,因此本实施例的子对位电极203的设置,可以使得一个发光元件40的三面均为相同信号,进而可以避免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第二部201B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的第四部202B在第一方向Y上产生纵向电场对发光元件40的配向产生干扰,可以进一步提升发光元件40的配向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电位相同,或者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的电位相同,可以通过外部信号输入相同的电位,也可以如图28和图29所示,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通过将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相连使得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的电位相同,将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相连使得子对位电极203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的电位相同,从而有利于简化面板上的布线结构,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5、图30和图31,图30是图25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25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极层60和第二驱动电极层70(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25中未示意驱动电极层,具体膜层结构可参考图30和图31进行理解),第一驱动电极层60位于第一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二驱动电极层7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层6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驱动电极层60包括第一驱动电极601,第二驱动电极层70包括第二驱动电极701;
发光元件40的第一极400A(可以为阳极)与第一驱动电极601电连接,第一驱动电极601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电连接;
发光元件40的第二极400B(可以为阴极)与第二驱动电极701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极701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电连接。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还可以包括位于发光元件40上方的驱动电极层,驱动电极层用于设置驱动电极与发光元件40的阳极和阴极电连接,提供驱动信号,实现驱动发光元件40的发光。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电极层是在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完成对位配向后继续制作于第一平坦化层30上的。在制作驱动电极层时,驱动电极层可以包括不同层的第一驱动电极层60和第二驱动电极层70,第二驱动电极层7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层6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驱动电极层60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极601,第二驱动电极层70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极701;发光元件40的第一极400A(可以为阳极)与第一驱动电极601电连接,第一驱动电极601与第一对位电极201电连接,发光元件40的第二极400B(可以为阴极)与第二驱动电极701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极701与第二对位电极202电连接,从而可以在发光元件40的非对位阶段,使得第一对位电极201与第一驱动电极601连接并连接至发光元件40的第一极400A,第二对位电极202与第二驱动电极701连接并连接至发光元件40的第二极400B,通过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接入外部驱动信号,从而可以避免再将第一驱动电极601和第二驱动电极701与外围信号输入线连接增加外围走线数量。由于第一对位电极201和第二对位电极202仅在对位阶段需接入对位信号,而在非对位阶段可以用作导电连接结构,将驱动芯片的驱动信号提供至发光元件40的第一极400A和第二极400B使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000的显示效果的同时还可以简化面板布线结构。
本实施例的第二对位电极202与第二驱动电极701可以通过第一过孔F1连接,第二对位电极202可直接与显示区外围的信号输入线连接,可选的,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二对位电极202可通过第二过孔F2连接至导电连接部80,导电连接部80可与开关晶体管T的栅极TG同层设置(如图30所示),导电连接部80还可以与显示面板中其他导电结构同膜层设置(如导电连接部还可以位于栅极TG与源极TS所在膜层之间的电容金属层Mc,如图31所示),通过导电连接部80将各个第二驱动电极701共同连接至驱动芯片,通过驱动芯片提供发光元件40的阴极信号,有利于简化面板的布线结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5和图32,图32是图25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沿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向衬底10,凹槽301的宽度递增。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沿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向衬底10(这里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的是驱动电极层远离衬底10一侧的最终发光元件40的光线出射至使用者的表面),凹槽301的宽度递增,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凹槽301的宽度指的是凹槽301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上的长度,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设计的尺寸大小均是与凹槽301的最小宽度比较的,即凹槽301在最小宽度的位置(图32中凹槽3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的内径需略大于发光元件40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以满足一个发光元件40能够正好落入一个凹槽301内的同时还能够旋转配向。本实施例将凹槽301做成上小下大的形状,使得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旋转配向时可以有更大的旋转空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5和图33,图33是图25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沿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向衬底10,凹槽301的宽度递减。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沿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向衬底10(这里显示面板000的出光面指的是驱动电极层远离衬底10一侧的最终发光元件40的光线出射至使用者的表面),凹槽301的宽度递减,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凹槽301的宽度指的是凹槽301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上的长度,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在凹槽301内设计的尺寸大小均是与凹槽301的最小宽度比较的,即凹槽301在最小宽度的位置(图33中凹槽301靠近衬底10的一侧)的内径需略大于发光元件40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以满足一个发光元件40能够正好落入一个凹槽301内的同时还能够旋转配向。本实施例将凹槽301做成上大下小的形状,可以便于在对位配向过程中发光元件40顺利进入凹槽301,也便于在配向完成的发光元件40上制作驱动电极层时,驱动电极能够更容易接触到发光元件40阳极和阴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4,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QNED(量子点纳米LED)的显示装置,图34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衬底上至少设置有对位电极层,对位电极层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每个对位电极组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该对位电极组的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用于接入不同的电位信号,从而在同一个对位电极组中形成能够驱动发光元件旋转的电场,该电场可以在发光元件的配向过程中控制发光元件旋转对位,以完成发光元件在衬底上的配向。对位电极层远离衬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平坦化层,第一平坦化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发光元件的凹槽,且满足一个凹槽内有且仅有一个发光元件,由于通过一个凹槽限制一个发光元件的位置,并通过对位电极组的电场对位效果,可以便于完成旋转配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凹槽的限制作用避免发光元件在配向完成后位置发生变动,影响后续制程及显示效果。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制作过程中,发光元件在凹槽内完成配向后,单个发光元件进入凹槽内之后,其余发光元件便不能再进入,第一平坦化层的凹槽内可以仅留下完成配向的发光元件,从而可以在完成配向后能将多余的未落入凹槽内的发光元件回收,尽可能使得发光元件在衬底上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对位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对位电极层包括多个对位电极组,每个所述对位电极组至少包括第一对位电极和第二对位电极;
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对位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一个所述凹槽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
所述对位电极层的所述第一对位电极和所述第二对位电极用于接入不同的电位信号,在同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中形成驱动所述发光元件旋转的电场,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所述发光元件可在所述凹槽内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旋转配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边缘上至少包括第一点和第二点,所述第一投影的几何中心为第一中心,所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经过所述第一中心;
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上至少包括第三点和第四点,所述第三点和第四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
所述第一连线包括最短长度A,所述第二连线包括最长长度B,其中,A>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线包括最长长度C,所述第二连线包括最长长度B,其中,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投影的形状为正M边形,M大于或等于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M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
所述第二投影的形状为正四边形;
A表示所述第一投影相对两条边之间的距离,B表示所述第二投影的对角线上相对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投影为正六边形,所述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1,所述第二投影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投影的宽度为W1;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2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投影为正八边形,所述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2,所述第二投影的长度为L2,所述第二投影的宽度为W2;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2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投影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投影的宽度为W;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23
所述第一投影为正六边形;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24
所述第一投影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
Figure FDA0003899964170000025
所述第一投影为正八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投影至少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的两条边。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开关阵列层,所述开关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和所述对位电极层之间;
所述开关阵列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开关晶体管;一个所述开关晶体管与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对应,所述开关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对位电极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对应,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的正投影围绕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的正投影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围绕的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对于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所述第一对位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所述第二对位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部与第二部连接,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四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电极组还包括多个子对位电极,一个所述对位电极组围绕的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为第一发光元件,所述子对位电极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之间;
所述子对位电极与所述第一对位电极的电位相同;或者,
所述子对位电极与所述第二对位电极的电位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极层和第二驱动电极层,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层包括第一驱动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层包括第二驱动电极;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一对位电极电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对位电极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对位电极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对位电极相邻设置;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对位电极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对位电极相邻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不同所述对位电极组的所述第二对位电极相互连接,不同所述对位电极组的所述第一对位电极相互绝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指向所述衬底,所述凹槽的宽度递增。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指向所述衬底,所述凹槽的宽度递减。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纳米发光元件。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592142.1A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3809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2142.1A CN113380937B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2142.1A CN113380937B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0937A CN113380937A (zh) 2021-09-10
CN113380937B true CN113380937B (zh) 2022-12-13

Family

ID=77574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92142.1A Active CN113380937B (zh) 2021-05-28 2021-05-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809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3859B (zh) * 2021-11-02 2022-07-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84412B (zh) * 2021-12-30 2023-12-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0382A (zh) * 2020-04-23 2020-07-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34545A (zh) * 2020-06-30 2020-10-27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32050A1 (ko) * 2017-12-26 2019-07-04 박일우 Led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517393B1 (ko) * 2018-04-18 2023-04-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568308B1 (ko) * 2018-06-26 2023-08-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003966B (zh) * 2018-07-23 2020-10-2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11271143B2 (en) * 2019-01-29 2022-03-08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μ-LED, μ-LED devic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9950182A (zh) * 2019-03-29 2019-06-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Micro LED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CN111816751B (zh) * 2019-04-12 2022-02-22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21687B (zh) * 2019-04-17 2021-0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设备及转移方法
KR20200134359A (ko) * 2019-05-21 2020-1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030514A (ko) * 2020-03-02 2020-03-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용 기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12002792B (zh) * 2020-07-06 2022-02-22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泳组装制备led显示器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0382A (zh) * 2020-04-23 2020-07-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34545A (zh) * 2020-06-30 2020-10-27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0937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3315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111973B (zh) 像素区块结构和布局
CN11338093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6838819B2 (en) Full color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riving circuit thereof
TW587348B (en) Multi substr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11393884B2 (en) Pixel definition layer,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58138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having additional pad layer
CN103700685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4904015A (zh) 高分辨率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CN107342302B (zh)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CN108565352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1271047B2 (en) OLED display substrate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US2021002825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substrate
US11450652B2 (en) Display module manufactured by micro LED transferring method
CN110010648B (zh)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CN11195234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2024667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5185808A (zh) 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装置
CN113299867A (zh) 显示面板、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515294B2 (en) LED transfer method and display module manufactured thereby
WO2024066607A1 (zh) 显示背板及显示装置
CN109768074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8538894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装置
US2023026832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97918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