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7110B -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7110B
CN113377110B CN202110708253.4A CN202110708253A CN113377110B CN 113377110 B CN113377110 B CN 113377110B CN 202110708253 A CN202110708253 A CN 202110708253A CN 113377110 B CN113377110 B CN 113377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block
origin
sensing
poin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82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7110A (zh
Inventor
蒋先长
杨军宏
鲁照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you Zhiz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you Zhiz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you Zhiz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you Zhiz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082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71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7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7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7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7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5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docking at a fixed facility, e.g. base station or loading ba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Control And Safety Of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原点设置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根据移动块移动方向,获取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感应结果;根据所述感应结果与所述原点、所述前极限点和所述后极限点控制所述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其中,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后极限点分别位于所述原点的左右两侧。该装置结构简单,安全、有效、可靠且操作简便,可以使对位平台快速、高效的回原。

Description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位平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对位平台一般是通过控制卡进行控制,只能实现简单的位置,方向控制,不能实现可靠的回原,更不用提在位置数据方向错误的情况下实现超强纠错功能。
开叉式遮光板可以实现原点的精确定位,避免单片式遮光片定位不准确的缺陷:单片遮光板如果从正值位置处开始回原与从负值位置开始回原,回原位置会存在较大偏差。而使用开叉式遮光板,不管从正值还是负值,都可以定位在开叉的中间位置,保证回原的一致性。该结构也有缺点,开叉式结构原点定位过程较为复杂,需设计复杂的定位流程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传统的步进电机控制是开环控制方式,通过驱动器发送脉冲控制步进电机的运动距离和速度等,这一控制体系中,可能会有打滑或步进位置数据错误等异常情况,如果人工操作,可能会有误操作填入错误数据位置导致程序与实际背离等情况。当结合开叉式遮光片的特殊性,使得回原定位的问题更为复杂。同时实现高精度回原和理论位置数值与实际位置的纠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如果位置数据的方向错误,回原将会向错误方向运动,并在极限位一直卡阻导致程序卡死;带开叉遮光片的回原与位置定位过程与单片式的遮光片的回原过程有差异,回原与定位过程更为复杂;带开叉遮光片的数据错误纠错过程在回原流程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可以使对位平台快速、高效的回原的方法及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安全、有效、可靠且操作简便,可以使对位平台快速、高效的回原。
基于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原点设置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
根据移动块移动方向,获取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感应结果;
根据所述感应结果与所述原点、所述前极限点和所述后极限点控制所述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
其中,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后极限点分别位于所述原点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控制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具体为: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
若所述移动块无需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保持原方向继续移动。
优选地,所述原点位于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后极限点之间的中点位置;
定义所述原点向所述前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正向;
所述原点向所述后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反向。
优选地,所述感应部件包括: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
所述第一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后极限点与所述原点之间;
所述第二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原点之间
优选地,所述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包括:
若移动方向为正向,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前极限点时,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反向继续移动;
若移动方向为反向,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后极限点时,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正向继续移动。
优选地,所述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还包括:
若由前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所述原点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叉和所述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
优选地,所述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还包括:
若由后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所述原点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叉和所述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装置,包括底座、安装座、轴丝杆、移动块、感应部件和控制部件;
所述底座上设有轨道;
所述轨道上方设有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的所述轴丝杆;
所述轴丝杆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移动块抵靠,所述移动块可沿所述轴丝杆在滑轨上滑动;
所述移动块上设有感应部件,所述感应部件用于感应所述移动块对应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移动块连接,用于根据移动块对应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控制所述移动块移动。
优选地,所述感应部件具体为设有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遮光片。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具体为PLC。
本发明所提供的对位平台回原方法,通过在轨道上的原点(即移动块需要回原的位置对应在轨道上的点)设置前极限点和后极限点,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的设置一般可以依据回原部件的大小、型号来设置;
随后,通过移动块移动的方向,获取设置在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所感应的结果,移动块移动的过程中,其感应部件所对应轨道上的点是不断变化的,其感应点的位置即为感应结果;
之后,通过感应结果与原点、前极限点、后极限点位置控制移动块移动或停止,直至回原,即通过所获取的感应结果与移动块运动方向结合原点、前极限点、后极限点的具体位置,判断移动块回原需要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多少距离,是否需要转向等等,结合上述参数控制移动块移动,经过对移动块的调整,直至使移动块回到原点。
本方法简单、高效,仅需根据原点位置结合装置型号、大小设置前后极限点,并获取感应部件所感应的结果,即可通过上述参数使移动块达到快速精确回原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位平台回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高精度回原和理论位置数值与实际位置的纠错的技术问题。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原点设置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
S2.根据移动块移动方向,获取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感应结果;
S3.根据感应结果与原点、前极限点和后极限点控制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
其中,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1具体为:根据对位平台中的回原部件的大小、型号在轨道上设置原点,该原点为移动块需要回原的位置对应在轨道上的点,并根据原点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前极限点和后极限点,根据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之间的相对距离确定轨道长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2具体为:使移动块沿着轨道上方的滑轨进行移动,根据原点、前极限点和后极限点的相对位置获取移动块移动方向,在移动块移动的过程中,安装在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感应轨道上的点是不断变化的,获取感应部件所感应的结果具体是获取感应点在轨道上不断变化的过程,例如:t时刻,移动块处于a位置,t+1时刻,移动块处于b位置(a、b位置均由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获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3具体为:根据所获取的感应结果与移动块方向结合并根据原点、前极限和后极限点位置,来判断移动块最终回到原点需要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多少距离,是否需要转向等。例如:移动块处于前极限点与原点之间,原点与前极限点相距x距离,移动块位于距原点y距离位置,并向前极限点移动的情况下,则移动块需要移动至前极限点位置再转向移动,直至回原,共移动了2x-y距离。经过对移动块的调整,直至使移动块回到原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所设置的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只是一个极限位置,即当移动块移动至前极限点或后极限点之一时必须进行转向,上述例举的情况是特殊情况,移动距离是极限距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当移动块处于向前极限点移动过程中,可以移动至前极限点后进行转向,也可以立即转向移动至原点,当处于后一种情况时,前极限点的作用为判断移动块移动方向且提供减速转向的缓冲距离。
优选地,控制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具体为:若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
若移动块无需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移动块保持原方向继续移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移动块朝远离原点方向移动,若需要使移动块回原就需要控制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继续移动直至回到原点;当移动块朝靠近原点方向移动,则无需控制移动块改变方向,使其保持原方向继续移动即可回到原点。
优选地,原点位于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之间的中点位置;
定义原点向前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正向;
原点向后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反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对称设置在原点的左右两侧。移动块的移动范围就处于前极限点到后极限点之间,定义原点向前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正向,原点向后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反向,则前极限点向原点移动的方向为反向,后极限点向原点移动的方向为正向。通过对方向的定义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移动块回原是否需要转向。
优选地,感应部件包括: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
第一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后极限点与原点之间;
第二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前极限点与原点之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定位平台在关闭时,移动块的初始位置位于原点处,移动块上可设有第一、第二感应叉,第一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后极限点和原点之间,第二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前极限点和原点之间。
优选地,若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包括:
若移动方向为正向,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前极限点时,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反向继续移动;
若移动方向为反向,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后极限点时,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正向继续移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移动块处于前极限点和原点之间,并朝前极限点方向移动(即方向为正向)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感应叉初始位置位于前极限点和原点之间,其在正向运动过程中先于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前极限点。当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前极限点时,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块的移动方向转为反向继续移动,直至移动块回到原点。同样的,若移动块处于后极限点和原点之间,并朝后极限点方向移动(即方向为反向)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感应叉初始位置位于后极限点与原点之间,其在反向运动过程中先于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后极限点。
优选地,若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还包括:
若由前极限点向原点方向移动,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移动块处于前极限点和原点之间,并朝原点方向移动(即方向为反向)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感应叉初始位置和位于后极限点与原点之间,其在反向运动过程中先于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当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保持移动块方向不变继续移动,待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即方向转为正向),直至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优选地,若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还包括:
若由后极限点向原点方向移动,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的,若移动块处于后极限点和原点之间,并朝原点方向移动(即方向为正向)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感应叉初始位置位于前极限点与原点之间,其在正向运动过程中先于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当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保持移动块方向不变继续移动,待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时,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即方向转为反向),直至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判断该原点是否位于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可以通过移动块移动时间进行判断的。具体为:在移动块由前极限点向原点方向移动,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与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之间的时间记为t1,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t1/2时后,控制移动块停止。同样的,在移动块由后极限点向原点方向移动,第二感应叉感应到原点与第一感应叉感应到原点之间的时间记为t2,控制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t2/2时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由于本技术方案为了说明该方法及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默认移动块移动速度是匀速不变的,减速、加速过程中的时间忽略不计。
且本技术方案目的是解决移动块快速回原的技术问题,仅需确认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与第二感应叉之间的中点位置,即可达到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时间来确认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与第二感应叉之间的中点位置,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通过移动块移动距离确认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与第二感应叉之间的中点位置;还可通过其他常规手段确认原点位于第一感应叉与第二感应叉之间的中点位置。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座2、轴丝杆3、移动块4、感应部件5和控制部件6;
底座1上设有轨道;
轨道上方设有安装在安装座2上的轴丝杆3;
轴丝杆3上设有滑轨,滑轨与移动块4抵靠,移动块4可沿轴丝杆3在滑轨上滑动;
移动块4上设有感应部件5,感应部件5用于感应移动块4对应在轨道上的位置;
控制部件6与移动块4连接,用于根据移动块4对应在轨道上的位置控制移动块4移动。
本装置所提供的的对位平台装置通过在底座上设有轨道,轨道上方设有安装在安装座上的轴丝杆,轴丝杆上设置有滑轨,移动块可沿着轴丝杆在滑轨上滑动;移动块上设有感应部件,感应部件用于获取移动块对应底座轨道上的位置信息;控制部件与移动块连接,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移动块移动。工作过程中,通过感应部件所获取的位置信息,可以快速精确的控制移动块回到预设原点位置。
优选地,感应部件5具体为设有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遮光片。
实际运用过程中的遮光片就是置于光源前的装置。遮光片的作用是使光源能通过遮光片均匀显示,使光照射的强度在控制范围之内。因为使用不同的材质制作所以不同材质的遮光片功能也是大同小异。不过据科研机构测试,遮光片具有导热、缓冲、背光、防水、耐摩擦等功能和特点。它可以广泛用于电子表,电脑、液晶TV周边模组,起导热、缓冲、背光、防水、耐摩擦等重要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为提供更精确的位置信息,在遮光片上设有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
优选地,控制部件6具体为PLC。
实际运用过程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一种具有微处理器的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载入内存进行储存与执行。可编程控制器由CPU、指令及数据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电源、数字模拟转换等功能单元组成。在本实施例中,PLC可以根据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所感应的信息,控制移动块的停止与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原点设置前极限点与后极限点;
根据移动块移动方向,获取移动块上的感应部件感应结果;
根据所述感应结果与所述原点、所述前极限点和所述后极限点控制所述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
其中,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后极限点分别位于所述原点的左右两侧;
所述控制移动块移动直至回原具体为: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
若所述移动块无需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保持原方向继续移动;
所述原点位于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后极限点之间的中点位置;
定义所述原点向所述前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正向;
所述原点向所述后极限点移动的方向为反向;
所述感应部件包括: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
所述第一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后极限点与所述原点之间;
所述第二感应叉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前极限点与所述原点之间;
所述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还包括:若由前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所述原点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叉和所述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
若由后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继续移动;
待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时,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继续移动;
直至所述原点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叉和所述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后,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
其中,判断所述原点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叉和所述第二感应叉的中点位置具体为:
在由前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时,获取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与所述第二感应叉到原点之间的第一时间;
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第二时间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所述第二时间为所述第一时间的二分之一;
在由后极限点向所述原点方向移动时,获取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与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原点之间的第三时间;
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转向移动第四时间后,控制移动块停止;
所述第四时间为所述第三时间的二分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移动块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后转向移动直至回原,包括:
若移动方向为正向,所述第二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前极限点时,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反向继续移动;
若移动方向为反向,所述第一感应叉感应到所述后极限点时,则控制所述移动块停止并将移动方向转为正向继续移动。
3.一种对位平台回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安装座(2)、轴丝杆(3)、移动块(4)、感应部件(5)和控制部件(6);
所述底座(1)上设有轨道;
所述轨道上方设有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上的所述轴丝杆(3);
所述轴丝杆(3)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移动块(4)抵靠,所述移动块(4)可沿所述轴丝杆(3)在滑轨上滑动;
所述移动块(4)上设有感应部件(5),所述感应部件(5)用于感应所述移动块(4)对应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件(6)与所述移动块(4)连接,用于根据移动块(4)对应在所述轨道上的位置控制所述移动块(4)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位平台回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部件(5)具体为设有第一感应叉和第二感应叉的遮光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对位平台回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6)具体为PLC。
CN202110708253.4A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3771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8253.4A CN113377110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8253.4A CN113377110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7110A CN113377110A (zh) 2021-09-10
CN113377110B true CN113377110B (zh) 2023-05-16

Family

ID=77579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8253.4A Active CN113377110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711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4465A (ja) * 1994-10-17 1996-05-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位置検知機能付き移動装置及び位置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1902A (ja) * 1986-02-18 1987-08-22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数値制御装置における原点復帰方法
KR0155896B1 (ko) * 1995-10-13 1998-12-15 김광호 로보트의 원점 복귀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4007768B (zh) * 2013-02-25 2017-04-12 全研科技有限公司 四轴共平面对位平台的回归原点方法
CN103769652B (zh) * 2014-01-24 2016-08-17 湖南三星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钻头自动复位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59327B (zh) * 2015-07-31 2017-11-17 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设备简易回原点装置
CN107186823B (zh) * 2017-07-14 2019-07-09 广州东智自动化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方条自动上料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1604867B (zh) * 2020-05-21 2023-06-23 张营国 一种四轴同平面校正平台及原点回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4465A (ja) * 1994-10-17 1996-05-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位置検知機能付き移動装置及び位置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7110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9713B (zh) 一种基于步进电机的流量控制阀伺服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77110B (zh) 一种对位平台回原方法及装置
JP2002297241A (ja) 位置制御装置および位置制御方法
US4397544A (en) Optical apparatus for changing magnification or reduction rates
CN103611998A (zh) 电路板缺陷焊点自动标识装置
CN110107416A (zh) 空调负载预控制方法
KR20160110069A (ko) 서보프레스, 제어방법 및 프로그램을 격납한 기록매체
CN104191093A (zh) 一种具有自动定位功能的激光切割机
CN107065943B (zh) 一种直驱转台位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3217248U (zh) 曝光机
CN201437296U (zh) 一种钢网自动定位系统
CN213011068U (zh) 一种新型纠偏控制装置
CN203448814U (zh) 一种直接校正设置温度的焊台
CN208334824U (zh) 一种检测夹治具
JPS5950433A (ja) 引伸機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2015179398A (ja) 制御装置
CN111687683B (zh) 一种利用张力控制消除双驱机构背隙的方法
CN204818689U (zh) 全自动数字化切换的前桥板簧柔性装配台
CN107666783A (zh) 一种步进电动进料器实时全闭环控制机构
CN217030163U (zh) 一种5g智能电气阀门定位器调校装置
JP2005091745A (ja) 移動制御装置
CN211334591U (zh) 一种sla光固化3d打印机自动、手动升降门
CN209551707U (zh) 一种舵机及机器人
JP4717263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CN201505840U (zh) 数控分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