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3743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3743A
CN113363743A CN202110241844.5A CN202110241844A CN113363743A CN 113363743 A CN113363743 A CN 113363743A CN 202110241844 A CN202110241844 A CN 202110241844A CN 113363743 A CN113363743 A CN 113363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elastic
terminal
movabl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18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井崇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63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3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7Coupling devices presenting arrays of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能使可动外壳浮动且确保连接器的充分的电气特性。端子(10)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12),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固定外壳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14),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可动外壳保持;弹性部(15),所述弹性部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1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4)之间,并能弹性变形;以及中继部(16、17),所述中继部形成比弹性部(15)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中继部(16、17)将比弹性部(15)靠近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比弹性部(15)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短路。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524号公报中公开了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524号公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所谓的浮动连接器,具有固定外壳和可动外壳,所述固定外壳安装于电路基板,所述可动外壳供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并相对于固定外壳可动,端子以跨接的状态安装于固定外壳和可动外壳。端子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弯曲形状的弹性部,通过该弹性部的弹性变形使可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可动。
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具有从固定外壳伸出并与电路基板锡焊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具有与可动外壳配合并能与对方连接器的端子(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部。此外,所述弹性部形成有两个弯曲部,即大致U字状的上侧弯曲部和大致倒U字状的下侧弯曲部。其结果是,弹性部的全长、换言之为弹簧长度变长,可确保可动外壳的浮动量较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特开2019-192524号公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中,位于接触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弹性部以遍及其全长的方式形成信号输送路径。该弹性部具有两个弯曲部,从而使全长变长,并且整体形状变得复杂,因此,从信号输送的观点来看,不容易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例如,在输送的信号为高速信号时,存在发生阻抗变得极高等的情况的可能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能使可动外壳浮动且确保连接器的充分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第三发明的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来解决的。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所述外壳具有: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第一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以及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所述中继部将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短路,或者将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的两端短路。
根据第一发明,端子除了具有弹性部之外,还具有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形成比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与遍及弹性部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信号更容易在由中继部形成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因此,根据第一发明,通过具有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弹性部可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通过由中继部形成比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还可对信号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中继部具有:第一中继片,所述第一中继片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以及第二中继片,所述第二中继片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延伸,所述第一中继片与所述第二中继片弹性接触,处于接触状态的所述第一中继片和所述第二中继片的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
这样,根据中继部具有第一中继片和第二中继片的结构,处于互相接触的状态的第一中继片和第二中继片的全长、换言之为将比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与比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连接的长度比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由于穿过第一中继片和第二中继片的信号输送路径比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可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此外,即使可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移动(浮动),也可通过第一中继片和第二中继片两者弹性变形来维持两中继片的接触状态,因此,能在不受到浮动的影响的情况下确保穿过第一中继片和第二中继片的信号输送路径。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中继部具有: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或者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所述中继部的全长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
在中继部具有从比弹性部靠近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的情况下,弹性片的自由端侧部分在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处于相对于端子接触的状态,从而形成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另一方面,在中继部具有从比弹性部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的情况下,弹性片的自由端侧部分在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处于相对于端子接触的状态,从而形成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由于中继部的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换言之,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比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可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此外,即使可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移动(浮动),也可使中继部弹性变形来维持所述接触状态,因此,能在不受到浮动的影响的情况下确保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端子为金属板制,所述中继部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厚方向上能弹性变形。通过如此构成,特别是当可动外壳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向上浮动时,能更可靠地确保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端子为金属板制,所述弹性部呈沿板厚方向折曲的带板状,并且所述弹性部的带宽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所述中继部具有中继片,所述中继片呈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所述中继部在所述中继片的自由端侧部分处与所述弹性部弹性接触,所述中继部的全长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中继片的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换言之,穿过中继片的信号输送路径比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即使可动外壳浮动,也可通过中继片弹性变形来维持中继片与弹性部的弹性接触状态。因此,能在不受到可动外壳浮动的影响的情况下确保穿过中继部的信号输送路径。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所述外壳具有: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第二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以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中继构件,所述中继构件是与所述端子不同的构件,所述中继构件在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和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处与所述端子接触,从而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并将所述两个位置的部分短路。
根据第二发明,通过设置与端子不同构件的中继构件,并由所述中继构件形成比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从而与遍及弹性部的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信号更容易在由中继构件形成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因此,与所述第一发明相同,可通过弹性部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可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第三发明>
第三发明的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是一种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包括电路基板和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所述外壳具有: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在所述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中,第三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以及中继触点部,所述中继触点部形成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电路基板具有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露出的电路部,所述电路部具有:第一衬垫,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连接部接触;第二衬垫,所述第二衬垫与所述中继触点部接触;以及信号输送部,所述信号输送部形成为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并将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第二衬垫连接,在所述电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状态下,所述中继触点部和所述电路部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所述中继触点部和所述电路部将所述端子的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所述电路部的所述第二衬垫短路。
根据第三发明,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端子的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第一衬垫接触,端子的中继触点部与电路基板的第二衬垫接触。通过使中继触点部与第二衬垫接触,从而形成穿过所述中继触点部和所述电路部的信号输送路径。在第三发明中,由于穿过信号输送部的信号输送路径比端子的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与遍及弹性部的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信号更容易在由信号输送部形成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因此,与所述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相同,可通过弹性部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可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在端子中,由于在与所述弹性部不同的部分处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因此,能使可动外壳浮动且能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其表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其表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2A是表示图1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其表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2B是表示图1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其表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3是以将图1插头连接器的各构件分离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图5A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其表示可动外壳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
图5B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其表示可动外壳浮动的状态。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6B是图6A的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7B是图7A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8B是图8A的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插头连接器
2 插座连接器(对方连接件)
10 插头端子
11 连接部
12 固定侧被保持部
13 接触部
14 可动侧被保持部
15 弹性部
16 固定侧中继片(中继部(第一中继片))
17 可动侧中继片(中继部(第二中继片))
20 插头外壳
30 固定外壳
40 可动外壳
101 插座连接器
102 插头连接器(对方连接件)
110 插座端子
111 连接部
112 固定侧被保持部
113 接触部
114 可动侧被保持部
117 弹性部
118 中继片(中继部)
120 插座外壳
130 固定外壳
140 可动外壳
201 插头连接器
202 插座连接器(对方连接件)
210 插头端子
215 弹性部
220 插头外壳
230 固定外壳
240 可动外壳
290 中继构件
301 插座连接器
302 插头连接器(对方连接件)
310 插座端子
311 连接部
312 固定侧被保持部
313 接触部
314 可动侧被保持部
315 弹性部
317A 中继触点部
320 插座外壳
330 固定外壳
340 可动外壳
P1 电路基板
P3 电路基板
P3A 电路部
P3A-1 第一衬垫
P3A-2 第二衬垫
P3A-3 信号输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而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彻理解。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其他情况下,示意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简化附图。
以下还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是安装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此外,作为插头连接器1的对方连接件(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是安装在另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以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彼此平行的姿态,并以相对于安装面垂直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连接方向而嵌合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插座连接器2从上方相对于插头连接器1嵌合连接。
插头连接器1具有:多个金属制的插头端子10,所述插头端子10以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进行排列;电绝缘材料制(例如树脂制)的插头外壳20,所述插头外壳20保持多个插头端子10;以及金属制的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所述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被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外壳20的两端部保持。如图2A、2B和图3所示,插头端子10排列成两列。两列的插头端子10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和上下方向(Z轴方向)这两方向垂直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以互相对称的朝向相向。
图4是插头端子10单体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插头端子10是具有在板厚方向上冲裁金属板构件制作而成的折曲部分的阳型端子,插头端子10具有连接部11、固定侧被保持部12、接触部13、可动侧被保持部14、弹性部15、作为第一中继片的固定侧中继片16和作为第二中继片的可动侧中继片17。
连接部11形成为在插头端子10的一端侧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其下端处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锡焊连接。固定侧被保持部12具有:基部12A,所述基部12A从连接部11朝上方延伸;被保持臂部12B,所述被保持臂部12B在基部12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图4中的X1侧)的位置处从所述基部12A朝上方以直线状延伸;以及固定侧连结部12C,所述固定侧连结部12C从基部12A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图4中的X2方向)突出,并与弹性部15的一端连结。被保持臂部12B形成有两个固定侧被保持突起12B-1,两个所述固定侧被保持突起12B-1从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图4中的X1侧)的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突出。被保持臂部12B被从下方压入至固定外壳30的后述的固定侧保持部(未图示),使固定侧被保持突起12B-1啮入固定侧保持部的内壁面,从而保持于固定外壳30。
接触部13形成为在插头端子10的另一端侧在上下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接触部13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垂直的两个板面上被后述插座端子60的一对接触片(未图示)夹压,并与所述一对接触片接触。可动侧被保持部14从接触部13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并形成有两个可动侧被保持突起14A,两个所述可动侧被保持突起14A从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图4中的X1侧)的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突出。此外,可动侧被保持部14具有可动侧连结部14B,所述可动侧连结部14B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4下部的所述侧缘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X1方向)延伸,并与弹性部15的另一端连结。可动侧被保持部14被从下方压入至固定外壳30的后述的底槽部43A,使可动侧被保持突起14A啮入底槽部43A的内壁面,从而保持于固定外壳30。可动侧被保持部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设置于与基部12A及固定侧连结部12C相同的位置。换言之,从上方观察时,可动侧被保持部14、基部12A和固定侧连结部12C位于同一直线(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上。
弹性部15从固定侧连结部12C和可动侧连结部14B立起,且整体形状呈大致M字状。弹性部15呈宽度比固定侧被保持臂部12B和可动侧被保持部14的宽度细的带状。弹性部15在上部具有弯曲形状的两个折曲部15A、15C,在下部具有弯曲形状的一个折曲部15B,并且具有内侧长臂部15D、内侧短臂部15E、外侧长臂部15F和外侧短臂部15G,所述内侧长臂部15D将折曲部15A与折曲部15B连接,所述内侧短臂部15E将折曲部15C与折曲部15B连接,所述外侧长臂部15F将折曲部15A与可动侧连结部14B连接,所述外侧短臂部15G将折曲部15C与固定侧连结部12C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长臂部15D的长度与外侧长臂部15F的长度大致相同,内侧短臂部15E的长度与外侧短臂部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内侧长臂部15D和外侧长臂部15F比内侧短臂部15E和外侧短臂部15G长,因此,如图4所示,折曲部15A位于比折曲部15C靠上方处。
弹性部15呈三个波形部即以折曲部15A作为上端的倒U字状的波形部、以折曲部15B作为下端的U字状的波形部以及以折曲部15C作为上端的倒U字状的波形部连结而成的大致M字状。在三个波形部中,互相相邻的臂部即内侧长臂部15D和外侧长臂部15F、内侧长臂部15D和内侧短臂部15E、内侧短臂部15E和外侧短臂部15G形成宽度扩展部分,所述宽度扩展部分以随着远离折曲部15A、折曲部15B或折曲部15C而使波形的打开宽度变宽的方式倾斜。
弹性部15能通过使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邻的臂部15D、15E、15F、15G以折曲部15A、15B、15C为支点,以互相的间隔、换言之为所述宽度扩展部分变宽或变窄的方式移位而弹性变形。此外,弹性部15在其板厚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也能弹性变形,此外,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若是作为后述中继部的中继片16、17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范围,则也能弹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将弹性部15设为大致M字状,使弹性部15的全长、也就是使弹性部15沿着大致M字状的整体的长度变大,其结果是,能在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基础上使弹性部15弹性变形。
固定侧中继片16具有:固定侧转移部16A,所述固定侧转移部16A从固定侧连结部12C延伸并转移至后述固定侧基端部16B;固定侧基端部16B,所述固定侧基端部16B与固定侧转移部16A连结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固定侧弹性片16C,所述固定侧弹性片16C从固定侧基端部16B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图4中的X2方向)延伸。
固定侧转移部16A在固定侧连结部12C的下缘处折曲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固定侧基端部16B一侧(图4中的Y2侧)延伸,并与固定侧基端部16B的下缘连结。固定侧基端部16B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的板面,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固定侧弹性片16C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的板面,并以随着从固定侧基端部16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图4中的X2侧的端部)朝向内侧(图4中的X2方向)而朝后述可动侧弹性片17C一侧(图4中的Y1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固定侧弹性片16C在其自由端侧部分(图4中的X2侧的部分)折曲形成为用于与可动侧弹性片17C弹性接触的固定侧触点部16C-1朝可动侧弹性片17C一侧突出。
可动侧中继片17具有:可动侧转移部17A,所述可动侧转移部17A从可动侧连结部14B延伸并转移至后述可动侧基端部17B;可动侧基端部17B,所述可动侧基端部17B与可动侧转移部17A连结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可动侧弹性片17C,所述可动侧弹性片17C从可动侧基端部17B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图4中的X1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可动侧转移部17A从可动侧连结部14B的下缘以大致U字状延伸,并与可动侧基端部17B的下缘连结。具体而言,可动侧转移部17A从可动侧连结部14B的下缘朝下方笔直地延伸后朝可动侧基端部17B一侧(图4中的Y1侧)折曲延伸,再朝上方折曲延伸,并与可动侧基端部17B的下缘连结。也就是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可动侧转移部17A呈大致U字状。
可动侧基端部17B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的板面,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可动侧弹性片17C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的板面,并以随着从可动侧基端部17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图4中的X1侧的端部)朝向外侧(图4中的X1方向)而朝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弹性片16C一侧(图4中的Y2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可动侧弹性片17C在其自由端侧部分(图4中的X1侧的部分)折曲形成为用于与固定侧弹性片16C弹性接触的可动侧触点部17C-1朝固定侧弹性片16C一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X1侧的端子列(图5A、图5B中位于下半部的端子列)中,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固定侧中继片16位于Y2侧,可动侧中继片17位于Y1侧(参照图5A、图5B)。另一方面,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X2侧的端子列(图5A、图5B中位于上半部的端子列)中,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固定侧中继片16位于Y1侧,可动侧中继片17位于Y2侧(参照图5A、图5B)。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弹性片16C和可动侧中继片17的可动侧弹性片17C以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并以具有互相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方式互相平行地延伸(亦参照图5A)。在从上方观察时,固定侧中继片16和可动侧中继片17(以下,在不需要区别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统称为“中继片16、17”)以越过穿过基部12A、固定侧连结部12C和可动侧被保持部14的直线(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的方式延伸(参照图5A)。具体而言,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X1侧的端子列中,固定侧中继片16相对于所述直线从Y2侧朝向Y1侧延伸,可动侧中继片17相对于所述直线从Y1侧朝向Y2侧延伸。另一方面,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X2侧的端子列中,固定侧中继片16相对于所述直线从Y1侧朝向Y2侧延伸,可动侧中继片17相对于所述直线从Y2侧朝向Y1侧延伸。
在可动外壳40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即不浮动的状态下,固定侧弹性片16C的固定侧触点部16C-1在可动侧弹性片17C的靠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的位置(靠近可动侧基端部17B的位置)处,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可动侧弹性片17C的板面(图4中的Y2侧的板面)接触(亦参照图5A)。另一方面,可动侧弹性片17C的可动侧触点部17C-1在固定侧弹性片16C的靠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端的位置(靠近固定侧基端部16B的位置)处,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固定侧弹性片16C的板面(图4中的Y1侧的板面)接触(亦参照图5A)。
根据本实施方式,处于互相接触的状态的中继片16、17的全长、换言之为从固定侧转移部16A与固定侧连结部12C的连结位置到可动侧转移部17A与可动侧连结部14B的连结位置的范围的长度比弹性部15的全长短。
通过使固定侧弹性片16C与可动侧弹性片17C弹性接触,从而与穿过弹性部15的信号输送路径分体地形成穿过固定侧中继片16和可动侧中继片17的信号输送路径。如上所述,接触状态的中继片16、17的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因此,由所述中继片16、17形成的信号输送路径比穿过弹性部15的信号输送路径短。因此,与穿过弹性部15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由插头端子10输送的信号更容易在穿过中继片16、17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也就是说,在插头端子10中,中继片16、17将位于比弹性部15靠近一端侧的固定侧连结部12C与位于比弹性部15靠近另一端侧的可动侧连结部14B短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具有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弹性部15来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与弹性部15分体地由中继片16、17形成比弹性部15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从而还能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插头外壳20以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短边方向,具有:固定外壳30,所述固定外壳30用于经由插头端子10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可动外壳40,所述可动外壳40形成为与固定外壳30不同的构件,并以相对于固定外壳30可动的方式配置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
固定外壳30具有: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31;以及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一对侧壁31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32,由所述一对侧壁31和一对端壁32形成周壁。如图1A、图1B所示,侧壁31形成为比端壁32高(亦参照图3)。被一对侧壁31和一对端壁32包围并沿上下方向贯穿固定外壳的空间形成有从下方收纳可动外壳40的中央空间33(亦参照图3)。
侧壁31以从侧壁31的内壁面没入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固定侧收容部31A,所述固定侧收容部31用于收容插头端子10的弹性部15的一部分。固定侧收容部31A在上下方向上在从侧壁31的靠近上端的位置到下端的范围内延伸,上端被封闭,并且下端开口。如图2A所示,在插头端子10的弹性部15处于自由状态时,固定侧收容部31A收容弹性部15的内侧短臂部15E、折曲部15C和外侧短臂部15G。此外,侧壁31的下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使外壁面突出,形成突出壁31B。突出壁31B中,在与插头端子10对应的位置处,对插头端子10的被保持臂部12B进行压入保持的固定侧保持部(未图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朝下方开口且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
端壁32的收容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的后述基部51、端臂部52和中央臂部53并且压入保持端臂部52的端槽部32A(参照图5A、图5B)形成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上方观察时的固定外壳30的角位置处,如图3所示,侧壁3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与端壁32的上半部连结。其结果是,在侧壁31与端壁32的连结部分的下方形成有角凹部34,所述角凹部34收容可动外壳40的后述被限制部45。如图3所示,角凹部34朝下方开口,并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贯穿固定外壳30(参照图5A、图5B)。形成角凹部34的内壁面中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内壁面形成上侧限制面34A,所述上侧限制面34A限制可动外壳40朝被限制部45的上方移动。此外,形成角凹部34的内壁面中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内壁面(形成于端壁32的内壁面)形成端限制面34B,所述端限制面34B限制可动外壳40在被限制部45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
可动外壳40从固定外壳30的中央空间33的下方插入配置,如图1A所示,可动外壳40的除了上端部和后述被限制部45之外的大部分被收容在固定外壳30的中央空间33内。可动外壳40具有:一对长壁41,一对所述长壁41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一对短壁42,一对所述短壁42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一对长壁41的端部彼此连结;底壁43(参照图2A、图2B),所述底壁43从下方将被由一对长壁41和一对短壁42构成的周壁包围的空间封闭;立起壁44(参照图2A、图2B),所述立起壁44从底壁43立起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被限制部45,所述被限制部45从短壁42的下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被所述周壁包围并朝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接收部46,所述接收部46用于接收插座连接器2的后述嵌合部72。接收部46在其大致下半部处形成为在所述周壁与立起壁44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
长壁41的外壁面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内没入,并形成有可动侧收容部41A,所述可动侧收容部41A收容插头端子10的弹性部15的一部分。可动侧收容部41A在上下方向上在从长壁41的靠近上端的位置到下端的范围内延伸,上端被封闭,并且下端开口。如图2A所示,在插头端子10的弹性部15处于自由状态时,可动侧收容部41A收容弹性部15的外侧长臂部15F。
在短壁42中,如图3所示,所述短壁42的大致下半部的外侧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突出,并且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被限制面41B。被限制面41B以具有间隔的方式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固定外壳30的侧壁31的内壁面相向。可动外壳40能在被限制面41B与侧壁31的所述内壁面(限制面)的间隔的范围内沿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被限制面41B与所述限制面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此外,如图3所示,在短壁42的下部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从短壁42的外端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突出有被限制突部42A。被限制突部42A以具有间隔的方式与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的后述中央腿部55的上表面相向。可动外壳40能在被限制突部42A与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的中央腿部55的上表面(限制面)的间隔的范围内朝向下方移动,并且通过使被限制突部42A与中央腿部55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底壁43的收容并压入保持插头端子10的后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4的底槽部43A(参照图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底槽部43A呈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并沿上下方向贯穿底壁43,并且还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开口而与可动侧收容部41A连通。
如图2A所示,立起壁44的收容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的侧缘部的内槽部44A从立起壁44的侧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没入,并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内槽部44A沿上下方向贯穿,并且在其下端处与底壁43的底槽部43A连通。
如图3所示,被限制部45从短壁42的下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被限制部45呈棱柱状,并被收容在固定外壳30的角凹部34内,在上下方向上以具有间隔的方式与角凹部34的上侧限制面34A相向,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具有间隔的方式与角凹部34的端限制面34B相向。因此,可动外壳40能在上侧限制面34A与被限制部45的间隔的范围内朝上方移动,并且通过使被限制部45与上侧限制面34A抵接来限制进一步的移动。此外,可动外壳40能在端限制面34B与被限制部45的间隔的范围内沿端子排列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被限制部45与端限制面34B抵接来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通过将金属板构件局部折曲制作而成,如图3所示,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具有:基部51,所述基部51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端臂部52,所述端臂部52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基部51的两端部朝上方延伸;中央臂部53,所述中央臂部53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基部51的中央部朝上方延伸,且比端臂部52短;端腿部54,所述端腿部5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基部51的两端部的下缘处折曲并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以及中央腿部55,所述中央腿部5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基部51的中央部的下缘处折曲并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延伸。
基部51、端臂部52和中央臂部53从下方插入至形成于固定外壳30的端壁32的狭缝状的端槽部32A(参照图5A)。在端臂部52的两侧缘形成有多个突起,通过使这些突起啮入端槽部32A的内壁面,从而使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被端壁32压入保持。端腿部54在其下表面上通过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
中央腿部55的前端侧部分(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呈前端变细的形状,所述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面对可动外壳40的被限制突部42A的下表面(参照图5A、图5B)。因此,在可动外壳40朝下方移位规定量时,被限制突部42A与中央腿部55的上表面抵接,以限制进一步的移位。也就是说,被限制突部42A不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直接抵接,其结果是,可防止电路基板的损伤。
接着,基于图1和图2对插座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座连接器2具有:多个金属制的插座端子60,所述插座端子60以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图1和图2中的Y轴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进行排列;电绝缘材料制(例如树脂制)的插座外壳70,所述插座外壳70保持多个插座端子60;以及金属制的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所述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被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外壳70的两端部保持。如图1和图2所示,插座端子60排列成两列。两列的插座端子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互相对称的朝向相向。
插座端子60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折曲制作而成的阴型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通过锡焊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61,在另一端侧形成有与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接触的一对接触片(未图示)。接触片形成为具有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面的带状片,并能沿其板厚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弹性变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一对接触片通过夹压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而与所述接触部13接触。插座端子60从上方(图1和图2中的Z1侧)压入安装于后述端子收容部74。
插座外壳70具有:块部71,所述块部71位于电路基板一侧(图1和图2中的上侧);以及嵌合部72,所述嵌合部72从块部71沿朝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图1和图2中的下方)突出。块部71和嵌合部72呈以端子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
块部71以沿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没入部71A,所述没入部7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区域没入并朝上方(图1和图2中的Z1方向)开口。在块部71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用于保持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的金属配件保持槽部(未图示)形成为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
嵌合部72形成有接收部72A,所述接收部72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区域没入并朝下方(图1和图2中的Z1方向)开口。如图2B所示,接收部72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下方接收插头连接器1的可动外壳40的立起壁44。此外,如图2A、图2B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的块部71与嵌合部72之间形成有将两者分隔开的分隔壁73。
在插座外壳70中,用于收容插座端子60的端子收容部7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端子收容部74在上下方向上遍及插座外壳70的整个范围延伸,在上下方向上的没入部71A和接收部72A的范围内形成沿着各自的内壁面延伸的槽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分隔壁73的范围内形成贯穿所述分隔壁73的孔部。
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通过将金属板构件折曲制作而成,并从上方(图1和图2中的Z1侧)压入保持于插座外壳70的金属配件保持槽部(未图示)。如图1和图2所示,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在插座外壳70外具有朝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的固定部81,并通过其上表面(图1和图2中的Z1侧的板面)利用锡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
接着,基于图1A、图1B和图2A、图2B对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锡焊连接将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安装于分别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即,在插头连接器1中,插头端子10的连接部11和插头固定金属配件50的端腿部54锡焊连接于安装面,在插座连接器2中,插座端子60的连接部61和插座固定金属配件80的固定部81锡焊连接于安装面,从而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
接着,如图1A和图2A所示,插座连接器2以使嵌合部72向下的姿态位于插头连接器1的上方。之后,插座连接器2保持姿态下降,嵌合部72进入插头连接器1的可动外壳40的接收部46并与可动外壳40嵌合(参照图1B、图2B)。
当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1嵌合时,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从下方进入插座端子60的一对接触片之间。其结果是,插座端子60通过一对接触片来夹压插头端子10的接触部13,并与所述接触部13弹性接触而电导通。这样,完成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动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假设在连接器嵌合即将开始前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的相对位置偏移,通过使插头连接器1的可动外壳40相对于固定外壳30朝产生偏移的方向相对移动(浮动),也能实现嵌合连接。
图5A、图5B表示从上方观察插头连接器1的一部分(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Y1侧的部分)在插头端子10的中继片16、17的正上方位置处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XY平面)上的截面。此外,图5A表示可动外壳40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图5B表示可动外壳40从标准位置浮动的状态。
如图5A所示,在可动外壳40不浮动而位于标准位置时,如上所述,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触点部16C-1在可动侧弹性片17C的靠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的位置(靠近可动侧基端部17B的位置)处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可动侧弹性片17C的板面接触。另一方面,可动侧中继片17的可动侧触点部17C-1在固定侧弹性片16C的靠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端的位置(靠近固定侧基端部16B的位置)处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固定侧弹性片16C的板面接触。
假设在可动外壳40从图5A所示的标准位置朝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X1方向且端子排列方向上的Y2方向浮动的情况下,在X1侧的插头端子10的端子列(图5A中位于下半部的端子列)中,弹性部15(未图示)弹性变形以使三个波形部的宽度扩展部分变窄,在X2侧的插头端子10的端子列(图5A中位于上半部的端子列)中,弹性部15弹性变形以使三个波形部的宽度扩展部分扩展。
其结果是,在X1侧的插头端子10的端子列中,可动侧中继片17的可动侧触点部17C-1保持与固定侧弹性片16C的板面接触并朝X2方向(图5A中的上方)滑动移动,如图5B所示,到达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基端部16B的位置,维持与所述固定侧基端部16B的板面的接触状态。此外,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触点部16C-1处于与可动侧中继片17的可动侧基端部17B的板面接触的状态。此时,将图5A与图5B比较可知,与可动外壳40位于标准位置的情况相比,中继片16、17的弹性变形量(Y轴方向上的变形量)增加。
另一方面,在X2侧的插头端子10的端子列中,可动侧中继片17的可动侧触点部17C-1保持与固定侧弹性片16C的板面接触并朝X1方向(图5A中的下方)滑动移动,如图5B所示,到达固定侧弹性片16C的靠近固定侧触点部16C-1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维持与固定侧弹性片16C的板面的接触状态。此外,固定侧中继片16的固定侧触点部16C-1在可动侧弹性片17C的靠近可动侧触点部17C-1的位置处于与可动侧弹性片17C的板面接触的状态。此时,将图5A与图5B比较可知,与可动外壳40位于标准位置的情况相比,中继片16、17的弹性变形量(Y轴方向上的变形量)减少。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可动外壳40浮动,也可维持中继片16、17彼此的接触状态,进而维持穿过中继片16、17的信号输送路径。
根据本实施方式,插头端子10的中继部具有:作为第一中继片的固定侧中继片16,所述固定侧中继片16从比弹性部15靠近一端侧(连接部11一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15靠近另一端侧(接触部13一侧)的位置延伸;以及作为第二中继片的可动侧中继片17,所述可动侧中继片17从比弹性部15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15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延伸,但中继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作为变形例,插头端子的中继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比弹性部靠近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在本变形例中,例如,在插头端子中,能将中继部形成为从固定侧连结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可动侧连结部弹性接触的弹性片。此外,作为另一变形例,也可以将中继部形成为从比弹性部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弹性部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在本变形例中,例如,在插头端子中,能将中继部形成为从可动侧连结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与固定侧连结部弹性接触的弹性片。在任意变形例中,作为中继部的弹性片也能形成为其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作为端子的中继部的中继片的板厚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并在其板厚方向上弹性变形。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作为端子的中继部的中继片是将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带宽的带板状的弹性部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且在其板厚方向上弹性变形,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1和作为其对方连接件(对方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02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在该图6A中以嵌合连接状态表示出两连接器101、102。图6B是图6A的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端子110单体的立体图。插座连接器101安装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插头连接器102安装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并从上方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1嵌合连接。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外壳20相同,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外壳120具有固定外壳130和可动外壳140,可动外壳140能相对于固定外壳130相对移动(浮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01的后述插座端子11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其他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分的符号上加上“100”的符号(例如,对固定外壳标注符号“130”),并省略说明。如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110是将带板状的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折曲并且将一部分切起制作而成的阴型端子。插座端子110以相对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平行的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带宽方向,并被固定外壳130和可动外壳140保持。
如图6B所示,插座端子110具有连接部111、固定侧被保持部112、接触部113、可动侧被保持部114、固定侧连结部115、可动侧连结部116、弹性部117和中继片118。
连接部111形成为在插座端子110的一端侧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其下表面上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的电路部P1A(参照图6A)锡焊连接。固定侧被保持部112从连接部1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X2侧)的端部朝上方折曲延伸。在固定侧被保持部112的两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突出形成有固定侧被保持突起112A。固定侧连结部115在固定侧被保持部112的上端处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曲形成,并将固定侧被保持部112的上端与弹性部117的一端连结。
接触部113在插座端子110的另一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能在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变形。在接触部113的上端部以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X2方向)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有接触突部113A,所述接触突部113A用于与插头连接器102的插头端子160接触。可动侧被保持部114从接触部113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在其两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突出形成有可动侧被保持突起114A。可动侧连结部116在可动侧被保持部114的下端处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曲形成,并将可动侧被保持部114的下端与弹性部117的另一端连结。
弹性部117的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宽度宽,并具有后述下臂部117A、中间臂部117B和上臂部117C,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的整体形状呈大致Z字状。下臂部117A以随着从固定侧连结部115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X2方向)而朝稍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中间臂部117B以在下臂部117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处折返并随着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X1方向)而朝上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上臂部117C以在中间臂部117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处折返并随着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而朝稍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与可动侧连结部116连结。弹性部117能以使下臂部117A与中间臂部117B的间隔以及中间臂部117B与上臂部117C的间隔扩展或变窄的方式弹性变形。
在弹性部117的沿着长边方向且包括下臂部117A与中间臂部117B的连结部分的范围内,在弹性部117的带宽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内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的下侧狭缝117D。在弹性部117的带宽方向上的下侧狭缝117D的两侧形成有两个宽度狭窄的折曲部117E。此外,与之相同,在包括中间臂部117B与上臂部117C的连结部分的范围内也形成有上侧狭缝117F和位于其两侧的两个宽度狭窄的折曲部117G。这样,通过在弹性部117形成宽度狭窄的折曲部117E和折曲部117G,从而使弹性部117容易弹性变形。
中继片118是在中间臂部117B的长边方向上的下侧狭缝117D与上侧狭缝117F之间,在带宽方向中央区域将中间臂部117B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中继片118形成为以随着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臂部117B的靠近内端的位置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悬臂梁状。在中继片118的自由端侧部分形成有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折曲的中继突部118A,并与下臂部117A的上表面(板面)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其结果是,在插座端子110处形成穿过中继片118的信号输送路径。由于穿过所述中继片118的信号输送路径比弹性部117的全长短,因此,与穿过弹性部117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由插座端子110输送的信号更容易在穿过中继片118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也就是说,中继片118在插座端子110处将弹性部117的一部分的两端短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具有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弹性部117来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与弹性部117分体地由中继片118形成比弹性部117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从而还能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动外壳140浮动时,若通过弹性部117的弹性变形使下臂部117A与中间臂部117B的间隔变窄,则中继片118的中继突部118A保持与下臂部117A的上表面接触并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即固定侧连结部115一侧移动。此外,若通过弹性部117的弹性变形使下臂部117A与中间臂部117B的间隔变宽,则中继片118的中继突部118A保持与下臂部117A的上表面接触并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即与下臂部117A的连结部分一侧移动。这样,即使可动外壳140浮动,也可维持中继片118与下臂部117A的接触状态,进而可维持穿过中继片118的信号输送路径。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通过中继片118将中间臂部117B与下臂部117A中继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替代地,例如也可以通过中继片118将中间臂部与上臂部中继。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设为使将中间臂部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中继片与上臂部的下表面接触的形态。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将用于形成比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的中继部设置于端子的一部分,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用于形成比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的中继构件设置为与端子不同的构件,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01和作为其对方连接件(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2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插头连接器201的插头端子210单体的立体图。在该图7A中以嵌合连接状态表示出两连接器201、202。插头连接器201和插座连接器202安装于分别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插座连接器202从上方相对于插头连接器201嵌合连接。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外壳20相同,插头连接器201的插头外壳220具有固定外壳230和可动外壳240,可动外壳240能相对于固定外壳230相对移动(浮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01的后述插头端子210和后述中继构件29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其他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分的符号上加上“200”的符号(例如,对固定外壳标注符号“230”),并省略说明。如图7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端子210形成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端子10中去除中继片16、17的形状。在图7B中,在插头端子210中,对与插头端子10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在插头端子10的符号上加上“200”的符号。
在插头端子210中,固定侧连结部212C和可动侧连结部214B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插头端子10的固定侧连结部12C和可动侧连结部14B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固定侧连结部212C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的圆形的接触孔部212C-1。另一方面,可动侧连结部214B以在可动侧连结部214B的两板面上没入的方式形成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的接触凹部214B-1。
插头连接器201具有形成为与插头端子210不同的构件的中继构件290。中继构件290是将金属板构件折曲制作而成的,如图7B所示,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中继片291;以及将中继片291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92。
一对中继片291以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板厚方向,并能沿板厚方向弹性变形。各中继片291的长边方向、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插头端子210的弹性部215的全长短。一对中继片291中的各个中继片在两端具有中继突部291A和中继突部291B,并以一对中继片的中继突部291A互相靠近且中继突部291B互相靠近的方式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位于固定侧连结部212C一侧的一端部的中继突部291A称为“固定侧中继突部291A”,将位于可动侧连结部214B一侧的另一端部的中继突部291B称为“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连结部292从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折曲成大致U字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将中继片291的下缘彼此连结。
中继构件290使固定侧连结部212C进入一对固定侧中继突部291A之间,并且使可动侧连结部214B进入一对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之间,从而安装于插头端子210(参照图7A)。在中继构件290安装于插头端子210的状态下,一对固定侧中继突部291A从两侧进入固定侧连结部212C的接触孔部212C-1。其结果是,所述一对固定侧中继突部291A与接触孔部212C-1的周缘部卡定并且接触。另一方面,一对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从两侧夹压可动侧连结部214B的接触凹部214B-1的板面。其结果是,所述一对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能与接触凹部214B-1的周缘卡定并且与所述板面接触。
这样,通过使一对固定侧中继突部291A与接触孔部212C-1的周缘部接触,并且使一对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与接触凹部214B-1的板面接触,从而形成穿过中继构件290的信号输送路径。由于穿过所述中继构件290的一对中继片291的信号输送路径比插头端子210的弹性部215的全长短,因此,与穿过弹性部215的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由插头端子210输送的信号更容易在穿过一对中继片291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也就是说,在插头端子210中,中继构件290将位于比弹性部215靠近一端侧的固定侧连结部212C与位于比弹性部215靠近另一端侧的可动侧连结部214B短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具有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弹性部215来确保充分的浮动量,并且与弹性部215分体地由中继构件290形成比弹性部290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从而还能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可动外壳240浮动时,插头端子210的大致M字状的弹性部215以使各自的宽度扩展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或变窄的方式弹性变形。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中继构件290的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接触的接触凹部214B-1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能在维持与接触凹部214B-1的板面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接触凹部214B-1的范围内滑动移动。因此,即使可动外壳240浮动,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也会与插头端子210的弹性变形相应地滑动移动,从而可维持可动侧中继突部291B与接触凹部214B-1的接触状态,进而可维持穿过中继构件290的信号输送路径。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使将端子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中继部与端子的其他部分接触,但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将端子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中继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衬垫接触,在这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301和作为其对方连接件(对方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302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图8B是图8A的插座连接器301的插座端子310单体的立体图。在该图8A中以嵌合连接状态表示出两连接器301、302。插座连接器301安装于电路基板P3的安装面。插头连接器302安装于电路基板P4的安装面,并从上方相对于插座连接器301嵌合连接。此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外壳120相同,插座连接器301的插座外壳320具有固定外壳330和可动外壳340,可动外壳340能相对于固定外壳330相对移动(浮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设置于插座连接器301的后述插座端子31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其他部分标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分的符号上加上“300”的符号(例如,对固定外壳标注符号“330”),并省略说明。如图8A所示,电路基板P3具有在安装面上露出的电路部P3A。如图8B所示,电路部P3A具有:第一衬垫P3A-1,所述第一衬垫P3A-1与插座端子310的后述连接部311接触并与所述连接部311锡焊连接;第二衬垫P3A-2,所述第二衬垫P3A-2位于比第一衬垫P3A-1靠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并与插座端子310的后述中继触点部317A接触;以及信号输送部P3A-3,所述信号输送部P3A-3在第一衬垫P3A-1与第二衬垫P3A-2之间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两衬垫P3A-1、P3A-2彼此连接。信号输送部P3A-3的长边方向、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插座端子310的后述弹性部315的全长短。此外,第二衬垫P3A-2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衬垫P3A-1和信号输送部P3A-3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上的尺寸)大。
如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310是将带板状的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折曲并且将一部分切起制作而成的阴型端子。插座端子310以相对于电路基板P3的安装面平行的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带宽方向,并被固定外壳330和可动外壳340保持。
如图8B所示,插座端子310具有连接部311、固定侧被保持部312、接触部313、可动侧被保持部314、弹性部315、下臂部316和中继片317。
连接部311形成为在插座端子310的一端侧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在插座连接器301安装于电路基板P3时,连接部311通过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P3的安装面的第一衬垫P3A-1锡焊连接。固定侧被保持部312在连接部3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处折曲并朝上方延伸。在固定侧被保持部312的两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突出形成有固定侧被保持突起312A。
接触部313在插座端子310的另一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能在板厚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在插座端子310的上端部以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图8B中的X1方向)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有接触突部313A,所述接触突部313A用于与插头连接器302的插头端子360接触。可动侧被保持部314从接触部313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在其两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突出形成有可动侧被保持突起314A。
弹性部315具有:外臂部315A,所述外臂部315A从固定侧被保持部312朝上方延伸;转移部315B,所述转移部315B在外臂部315A的上端处折曲并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图8B中的X2方向)延伸;以及内臂部315C,所述内臂部315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转移部315B的内端处折曲并朝下方延伸,弹性部315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倒U字状。如图8B所示,内臂部315C比外臂部315A长。
在比连接部311靠稍上方的位置处,下臂部316在内臂部315C的下端处折曲并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14的下端连结。中继片317是在下臂部316的带宽方向中央区域将所述下臂部316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中继片317形成为以随着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而朝稍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悬臂梁状。在中继片317的自由端侧部分形成有中继触点部317A,所述中继触点部317A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折曲。
在插座连接器301安装于电路基板P3的状态下,中继触点部317A在中继片317的弹性变形状态的基础上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电路基板P3的第二衬垫P3A-2接触。其结果是,在插座端子310处形成穿过中继片317和电路基板P3的电路部P3A的信号输送路径。穿过所述中继片317和电路部P3A的信号输送路径即穿过中继片317、第二衬垫P3A-2、信号输送部P3A-3和第一衬垫P3A-1的信号输送路径比弹性部315的全长短。因此,与穿过弹性部315全长的信号输送路径相比,由插座端子310输送的信号更容易在穿过中继片317和电路部P3A的信号输送路径中流动。也就是说,中继片317和电路部P3A将插座端子310中位于比弹性部315靠近另一端侧处的下臂部316的内端侧的部分(图8A、图8B中的X2侧的部分)与电路部P3A的第二衬垫P3A-2短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具有充分的弹簧长度的弹性部315来确保充分的浮动量。此外,通过与弹性部315分体地由中继片317和电路部P3A形成比弹性部315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还能对信号的输送确保充分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动外壳340浮动时,弹性部315以使弹性部315的外臂部315A与内臂部315C的间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或变窄的方式弹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继片317的中继触点部317A能保持与电路基板P3的第二衬垫P3A-2的上表面接触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滑动移动。因此,即使可动外壳340浮动,也可维持中继片317与第二衬垫P3A-2的接触状态,进而可维持穿过中继片317和电路部P3A的信号输送路径。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中继触点部317A设置于悬臂梁状的中继片317的自由端侧部分,但中继触点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中继触点部形成为从插座端子的下臂部的下表面突出的突起。
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作为对方连接件的对方连接器是电路基板用的电连接器,但对方连接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线缆用的电连接器。此外,对方连接件并非必须是电连接器,例如,也可以是插入连接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电路基板。

Claims (7)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
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
所述外壳具有:
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
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
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
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
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以及
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
所述中继部将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短路,或者将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的两端短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具有:
第一中继片,所述第一中继片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以及
第二中继片,所述第二中继片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延伸,
所述第一中继片与所述第二中继片弹性接触,处于接触状态的所述第一中继片和所述第二中继片的全长比弹性部的全长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部具有:
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或者
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延伸的弹性片,
所述中继部的全长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为金属板制,
所述中继部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厚方向上能弹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为金属板制,
所述弹性部呈沿板厚方向折曲的带板状,并且所述弹性部的带宽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
所述中继部具有中继片,所述中继片呈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所述中继部在所述中继片的自由端侧部分处与所述弹性部弹性接触,所述中继部的全长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
6.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
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
所述外壳具有:
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
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
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
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以及
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中继构件,所述中继构件是与所述端子不同的构件,
所述中继构件在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和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处与所述端子接触,从而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并将所述两个位置的部分短路。
7.一种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包括电路基板和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
端子,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连接件接触的接触部;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端子,
所述外壳具有:
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用于经由所述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
可动外壳,所述可动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可动的方式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
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外壳保持;
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可动外壳保持;
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并能弹性变形;以及
中继触点部,所述中继触点部形成于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露出的电路部,
所述电路部具有:
第一衬垫,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连接部接触;
第二衬垫,所述第二衬垫与所述中继触点部接触;以及
信号输送部,所述信号输送部形成为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并将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第二衬垫连接,
在所述电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状态下,所述中继触点部和所述电路部形成比所述弹性部的全长短的信号输送路径,所述中继触点部和所述电路部将所述端子的比所述弹性部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所述电路部的所述第二衬垫短路。
CN202110241844.5A 2020-03-05 2021-03-04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33637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8200A JP7393980B2 (ja) 2020-03-05 2020-03-05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038200 2020-03-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3743A true CN113363743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388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1844.5A Pending CN113363743A (zh) 2020-03-05 2021-03-04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6447B2 (zh)
JP (1) JP7393980B2 (zh)
KR (1) KR20210113076A (zh)
CN (1) CN113363743A (zh)
DE (1) DE1020212020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7236B2 (ja) * 2020-05-28 2024-04-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2022052243A (ja) * 2020-09-23 2022-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基板ユニット、着脱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4030A (en) * 1981-08-27 1985-04-30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Shorting edge connector
US4780095A (en) * 1987-03-17 1988-10-25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dge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US4934961A (en) * 1988-12-21 1990-06-19 Burndy Corporation Bi-level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3642417B2 (ja) * 2001-06-25 2005-04-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6699068B2 (en) * 2001-12-26 2004-03-02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tacke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4063358A (ja) 2002-07-31 2004-02-2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JP3896049B2 (ja) * 2002-07-31 2007-03-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ガイドポスト付静電気放電型コネクタおよびガイド穴付静電気放電型コネクタ
US6663402B1 (en) * 2003-01-08 2003-12-1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bridge
US6764345B1 (en) * 2003-05-27 2004-07-2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dual shorting contacts
TWM273860U (en) * 2005-04-04 2005-08-21 Ten-Hung Huang Female socket connector
JP2007018785A (ja) * 2005-07-06 2007-01-2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749479B2 (ja) 2008-07-31 2011-08-17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icソケット
JP5708430B2 (ja) 2011-10-14 2015-04-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触子
JP5699899B2 (ja) 2011-10-14 2015-04-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触子
JP5946804B2 (ja) * 2013-08-09 2016-07-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53843B2 (ja) 2014-03-18 2019-07-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06512B2 (ja) * 2016-02-29 2020-06-10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46392B2 (ja) * 2016-05-23 2018-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部材との接続構造
JP6780975B2 (ja) * 2016-07-25 202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032094B2 (ja) * 2017-10-06 2022-03-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959876B2 (ja) * 2018-01-25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07708B2 (ja) * 2018-03-15 2022-07-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97995B2 (ja) 2018-04-26 2022-12-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207975B2 (ja) * 2018-11-29 2023-01-1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723724B (zh) * 2020-01-03 2021-04-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功率型板對板浮動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80999A1 (en) 2021-09-09
US11296447B2 (en) 2022-04-05
JP2021140953A (ja) 2021-09-16
KR20210113076A (ko) 2021-09-15
DE102021202039A1 (de) 2021-09-09
JP7393980B2 (ja)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6569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US6475040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receptacle to mate with round and rectangular pins
EP3413398B1 (en) Multi-contact connector
KR102479152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EP3413399B1 (en) Movable connector
US20120135621A1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214625450U (zh) 连接器组装体及连接器
CN110416764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3363743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KR101972237B1 (ko) 커넥터 장치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EP3940890B1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108736185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CN110416774B (zh) 电连接器
JP7438076B2 (ja) 相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412742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3471739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EP4224637A1 (en)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7219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EP4224639A1 (en)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4649702A (zh) 连接器
CN114447644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JP2014086268A (ja) コネクタ
CN115377724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