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3305B -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63305B CN113363305B CN202110637722.8A CN202110637722A CN113363305B CN 113363305 B CN113363305 B CN 113363305B CN 202110637722 A CN202110637722 A CN 202110637722A CN 113363305 B CN113363305 B CN 1133633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ayer
- signal lines
- display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DMLAVOWQYNRWNQ-UHFFFAOYSA-N azobenzen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N=NC1=CC=CC=C1 DMLAVOWQYNRWN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562 benzopyra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其中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形成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一信号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既具有良好的屏幕透光率,又具有良好的显示均匀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采用全面屏设计的显示装置成为主流。进一步的,屏下模组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以及实现全面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现有的屏下摄像技术中,摄像模组位于屏幕下方,外界的光线需要透过屏幕才能到达摄像模组。但是,摄像头组件放置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则摄像头组件的摄像功能及光捕捉能力都会受到显示面板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形成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一信号线平行于所述衬底;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源漏极,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和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所述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栅极同层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分别为: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栅极扫描信号的栅极扫描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初始化信号的初始化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复位信号的复位信号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源漏极,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和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所述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同层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分别为: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的数据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电源信号的电源信号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一有源区;
覆盖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与所述衬底平行;
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一信号线,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二有源区;
覆盖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
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栅极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栅极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一有源区;
覆盖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绝缘层;
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栅极;
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的第一层间介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与所述衬底平行;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和所述第一信号线;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二有源区;
覆盖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绝缘层;
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栅极;
覆盖所述第二栅极的第二层间介电层,其中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
形成在第二层间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二源漏极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上。
进一步的,所属显示面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封装层;
形成在封装层上的位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一黑矩阵与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形成在封装层上的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由所述第一黑矩阵围绕的第一彩膜层;
由所述第二黑矩阵围绕的第二彩膜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彩膜层包括在远离所述衬底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光致伸缩材料层和第二彩膜,其中所述光致伸缩材料层在收缩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之间形成透光间隙,在伸张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彩膜层和第二彩膜层的第一平坦化层;
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聚光结构,用于对于第二子像素出射的光进行汇聚。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结构为微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一一对应。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感测器,所述感测器设置与所述第二显示区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感测器包括摄像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红外传感器。
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形成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一信号线被形成为平行于所述衬底;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被形成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显示面板,一方面,通过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实现第一显示区和具有屏下模组的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显示区的第二信号线设置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从而降低第二信号线的遮光面积,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使得第二显示区既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又具有较高的透过率,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差异性,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匀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屏下模组对应处的显示区的像素排布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像素排布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走线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7a和7b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彩膜层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和8b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形成设置在具有斜坡状的膜层上的第二信号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在……上”、“在……上形成”和“设置在……上”可以表示一层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也可以表示一层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即两层之间还存在其它的层。并且,本文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现有技术中,通过提高屏下模组对应处的显示区的环境光线的穿透率,以提高屏下模组的光捕捉能力和透光率。具体的,例如,降低屏下模组处对应的显示区的屏幕像素密度PPI;又如,显示面板设置盲孔;再如,在屏下模组处的像素发光区设置透明电极或者多层电极(透明电极/金属电极),其中金属电极镂空。然而,以上这些设计方法虽然能够提高屏幕透光率,提升屏下模组的光捕捉能力,但是同时会造成屏幕的显示效果不良,例如出现串色、显示不均匀、延迟等不良。
由图1可知,现有技术中,正常显示区的红色子像素R1、绿色子像素G1以及蓝色子像素B1紧密排列;屏下模组对应的显示区中,相邻的两发光子像素之间设置有透光间隙S,例如,红色子像素R2和绿色子像素G2之间、红色子像素R2和蓝色子像素B2之间、以及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2之间,均设置有透光间隙S。屏下模组处的显示区的屏幕像素密度小于正常显示区域的屏幕像素密度,能够提高屏下模组处的透光率。而当屏下模组处的显示区处于显示状态时,其显示亮度则会低于正常显示区,与正常显示区存在显示差异性。因此,如何在提高具有屏下模组的显示面板的屏下透光率的同时,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成为现有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1,如图2和图3所示,其包括:
衬底11;
形成在所述衬底11上的第一显示区AA和第二显示区BB,
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AA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2A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12A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GS1、EM1、DS1),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
所述第二显示区BB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12B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12B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GS2、EM2、DS2),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1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第二信号线,形成设置在具有斜坡状的膜层上的第二信号线,如图8a所示。即相同长度和宽度的第二信号线15B和第一信号线15A相比,不平行于衬底设置的第二信号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平行衬底设置的第一信号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换句话说,相同长度和宽度的第二信号线和第一信号线在衬底上的遮挡面积不同,第二信号线的遮挡面积明显小于第一信号线的遮挡面积;同时,第二信号线在斜坡状膜层上的线间距大于第一信号线在斜坡状膜层上的线间距;从而通过在斜坡状膜层上设置的第二信号线有效提高屏下模组的透过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光吸收基本定律获取斜坡状膜层的厚度,从而形成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第二信号线。具体的:首先,根据Lambert-beer定律计算公式计算光阻材料响应于紫外光照射的吸收系数;其次,如图8b所示,根据所述吸收系数以及光吸收基本定律确定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区域的厚度h1~h4,即斜坡状膜层的厚度,并根据所述厚度确定对应的曝光能量I1~I4以形成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第二信号线。
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通过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实现第一显示区和具有屏下模组的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显示区的第二信号线设置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从而降低第二信号线的遮光面积,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使得第二显示区既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又具有较高的透过率,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差异性,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匀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分别包括:为对应子像素提供栅极扫描信号的栅极扫描信号线。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所示,多组第一栅极扫描信号线GS1和多组第二栅极扫描信号线GS2配置为分别为对应显示区中对应的子像素提供栅极扫描信号。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还包括为对应子像素提供使能信号的使能信号线,如图3所示,多组第一使能信号线EM1和多组第二使能信号线EM2配置为分别为对应显示区中对应的子像素提供使能信号。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还包括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初始化信号的初始化信号线。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S1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S2为对应的子像素提供初始化信号。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还包括对应子像素提供复位信号的复位信号线。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复位信号线RS1和第二复位信号线RS2,第一复位信号线RS1和第二复位信号线RS2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复位信号。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具体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对应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以第二显示区的第二信号线设置为不平行衬底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AA包括在所述衬底11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14A,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131A和第一源漏极132A,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14A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141A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142A,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
具体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衬底11上的第一有源区133A,覆盖第一有源区133A的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与所述衬底11平行。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栅极131A和所述第一信号线15A设置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上。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覆盖第一栅极131A和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的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
如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显示区BB包括在所述衬底11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14B,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131B和第二源漏极132B,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14B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141B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142B,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42B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具体的,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衬底11上的第二有源区133B,覆盖第二有源区133B的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如图4所示,第二栅极131B形成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15B形成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上。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覆盖第二栅极131B和第二栅极绝缘层的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15A与所述第一栅极131A同层设置,所述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15B与所述第二栅极131B同层设置。第一信号线15A和第二信号线15B分别为对应的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使得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对应的发光器件层发光,实现正常显示。
图4示出了图2中截面C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与所述第二栅极131B同层设置的第二信号线15B设置为不行平于所述衬底11,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栅极绝缘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变化,以使得设置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二信号线与衬底不平行。例如,第二栅极绝缘层截面为厚度逐渐变化的三角形和弧形,从而形成如图4所示的第二信号线15B在截面方向上倾斜设置。
如图4所示,第二信号线15B倾斜设置,第一信号线15A平行于衬底11设置。在俯视方向上,第二信号线15B落在衬底11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信号线15A落在衬底11上的投影面积。在截面方向上,由图4可知,第二栅极131B与第二信号线15B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栅极131A与第一信号线15A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平行设置的第二信号线的遮挡面积较小,并且增加第二信号线与第一信号线之间、第二信号线与第二栅极之间、相邻的第二信号线之间的线间距,降低走线密度,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线能够进入第二显示区下的屏下模组中,从而实现良好的透过率。
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第二信号线与第一信号线之间、第二信号线与第二栅极之间、相邻的第二信号线之间的线间距增加,走线密度降低,还能够有效改善金属信号线对进入屏下模组的环境光线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屏下模组对环境光线的光捕捉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走线的“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走线的数量,例如在图3所示的X方向或Y上单位距离内走线的数量,或者可以理解为,“密度”指的是在垂直于走线方向相邻的两个走线之间的距离。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第二信号线对应的第二栅极绝缘层的截面的具体形状,例如截面为三角形、弧形。本发明实施例同样不限制第二信号线对应的第二栅极绝缘层的厚度变化方向,例如4图所示的靠近第一显示区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变大或变小。本发明实施例同样不限制第二信号线对应的第二栅极绝缘层的位置,例如图4所示的两个第二信号线对应的第二栅极绝缘层环绕第二栅极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对应的第二信号线和第二栅极绝缘层,以实现位于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二信号线不平行所述衬底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可为双栅极结构,例如第一栅极包括第一子栅极和第二子栅极,第二栅极包括第三子栅极和第四子栅极。在第一显示区中,第一子栅极和第一子栅极的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子栅极和第二子栅极的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一子栅极的信号线和第二子栅极的信号线均平行于所述衬底设置。在第二显示区中,第三子栅极和第三子栅极的信号线同层设置,第四子栅极和第四子栅极的信号线同层设置。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子栅极的信号线和第四子栅极的信号线设置为均不平行于所述衬底。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子栅极的信号线和第四子栅极的信号线中的一个设置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AA包括在所述衬底11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14A,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131A和第一源漏极132A,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141A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142A,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42A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15A与第一源漏极132A同层设置。
在如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层结构中,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包括:
衬底11上形成的第一有源区133A;
覆盖第一有源区133A的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
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上的所述第一栅极131A;
覆盖所述第一栅极131A的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其中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与所述衬底11平行;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132A和所述第一信号线15A。
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与所述衬底11平行,使得形成在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132A和所述第一信号线15A平行于所述衬底11设置,从而简化第一显示区AA的层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BB包括在所述衬底11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14B,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131B和第二源漏极132B,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141B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142B,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42B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15B与第二源漏极132B同层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BB包括:
衬底11上形成的第二有源区133B;
覆盖第二有源区133B的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
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上的所述第二栅极131B;
覆盖所述第二栅极131B的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其中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
形成在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上的所述第二源漏极132B和所述第二信号线15B。
本实施例中,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第二源漏极132B设置在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衬底11平行设置的区域,第二信号线15B设置在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使得第二显示区BB的第二信号线15B形成如图5所示的不平行设置的层结构。
如图3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线DS1和第二数据信号线DS2配置为给多个子像素提供对应的数据信号。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还包括为对应子像素提供电源信号的电源信号线,向对应的子像素提供高电平信号。
与前述图4中形成在第二栅极131B绝缘层上的第二信号线15B不平行设置的原理相同,本发明实施例的形成在层间介电层上的第二信号线15B不平行于衬底11设置,在截面方向上,第二栅极131B与第二信号线15B之间的第二距离大于第一栅极131A与第一信号线15A之间的第一距离。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平行设置的第二信号线15B的遮挡面积减小,增加第二信号线15B与第一信号线15A之间、第二信号线15B与第二栅极131B之间、相邻的第二信号线15B之间的线间距,降低走线密度,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线能够进入第二显示区BB下的屏下模组中,从而实现良好的透过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俯视方向上,本发明实施例第二信号线与第一信号线之间、第二信号线与第二栅极之间、相邻的第二信号线之间的线间距增加,走线密度降低,能够有效改善金属信号线对进入屏下模组的环境光线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屏下模组对环境光线的光捕捉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第二显示区中的不平行于衬底设置的第二信号线的具体类型,例如,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信号线包括如图4所示的与第一栅极同层设置的第二栅极扫描信号线;又如,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信号线还包括如图5所示的与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的第二电平驱动信号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对应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以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同层设置,以及以第二信号线设置为不平行衬底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还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第二显示区中不平行设置的第二信号线形成在特定的层结构上,例如,该第二信号线可以设置在如图4所示的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栅极绝缘层上;还可设置在如图5所示的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层间介电层上;又或者如图6所示,同时设置在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栅极绝缘层和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层间介电层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对应的第二信号线的形成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
形成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封装层16;
形成在封装层16上的位于第一显示区AA中的第一黑矩阵17A,所述第一黑矩阵17A与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141A在衬底11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形成在封装层16上的位于第二显示区BB中的第二黑矩阵17B,所述第二黑矩阵17B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141B在衬底11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由所述第一黑矩阵17A围绕的第一彩膜层18A;
由所述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第二彩膜层18B。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显示区设置有不平行于衬底的第二信号线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采用COE结构(ColorFilm OnEncapsulation),通过直接在封装层上形成彩膜层及黑矩阵,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偏光片结构,进一步降低整体厚度,使得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和具有屏下模组的第二显示区均能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透光率和显示性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彩膜层18B包括在远离所述衬底11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和第二彩膜182B。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的第一彩膜层18A和第二显示区BB的第二彩膜层18B形成在对应区域的封装层16上,在第一显示区AA中,封装层16上设置有第一黑矩阵17A围绕的第一彩膜层18A,该第一彩膜层18A包括对应于第一子像素颜色的第一红色彩膜、第一绿色彩膜、以及第一蓝色彩膜。在第二显示区BB中,封装层16上设置有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第二彩膜层18B,该第二彩膜层18B在封装层16上依次层叠设置有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和对应于第二子像素颜色的第二彩膜182B,包括第二红色彩膜、第二绿色彩膜、以及第二蓝色彩膜。
本发明实施例中,光致伸缩材料能够通过分子结构和取向设计可以使高分子光致形变材料产生诸如伸缩、弯曲、扭曲、振动等多种形式的光致形变。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光致伸缩材料层所采用的光致伸缩材料,能够响应于显示光产生拉伸形变,在该显示光消失时,收缩为原始结构。如图2、图7a以及图7b所示,其中所述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在保持原始结构或收缩为原始结构时,对应的第二子像素12B与所述第二黑矩阵17B之间形成透光间隙,在伸张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17B相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7a所示,当第二显示区BB的屏下模组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显示区BB中的每一第二子像素响应于对应的第二信号线的显示信号停止发射显示光,光致伸缩材料保持原始结构,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和设置在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上方的第二彩膜182B与第二黑矩阵17B之间形成间隙,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BB中每一第二子像素12B与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虚线边界形成透光间隙,能够便于环境光从该间隙中透过,从而提高透光率,使得屏下模组具有良好的光捕捉能力。
进一步的,如图7b所示,当具有屏下模组的第二显示区BB处于正常显示状态时,第二显示区BB中的各第二子像素响应于第二信号线提供的显示信号发出显示光,每一第二子像素对应的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根据该显示光产生拉伸形变,使得设置在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上的第二彩膜182B同样被拉伸至与第二黑矩阵17B相接的状态。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BB中每一颜色的第二彩膜182B均被拉伸至图中的虚线边界处,填充整个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区域,此时,第二显示区BB中各第一子像素12A的发光面积与第一显示区AA中各第二子像素12B的发光面积相同,使得第二显示区BB与第一显示区AA处于同等显示亮度,从而实现第二显示区BB域处于显示状态下与第一显示区AA域的显示一致性,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均匀性。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光致伸缩材料包括PLZT陶瓷晶片、含有偶氮苯结构的聚合物单分子膜、以及苯并螺吡喃衍生物和PMMA的共聚物中的一个。
例如,光致伸缩材料为PLZT陶瓷晶片时,在PLZT陶瓷晶片两端分别设置电极,PLZT陶瓷晶片为压电材料,响应于光照射后在两端电极形成压差,从而使得PLZT陶瓷晶片产生逆压电效应以实现横向拉伸,从而增加第二显示区的发光面积,即第二显示区的发光面积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面积相同,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均匀性。
再例如,光致伸缩材料为含有偶氮苯结构的聚合物单分子膜时,含有偶氮苯结构的聚合物单分子膜存在光异构化,具体的,当接收到330-380nm紫外光照射时分子链长度变短以收缩,当接收到大于420nm的光照射时分子链长度变长以拉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显示的光为大于420nm的光,含有偶氮苯结构的聚合物单分子膜的分子链长度因此变长以拉伸,从而增加发光面积,即第二显示区的发光面积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面积相同,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均匀性。
再例如,光致伸缩材料为苯并螺吡喃衍生物和PMMA的共聚物时,苯并螺吡喃衍生物和PMMA的共聚物在光照射下发生开环使得分子链变长以拉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显示时,苯并螺吡喃衍生物和PMMA的共聚物发生开环以拉伸分子链,从而增加发光面积,即第二显示区的发光面积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面积相同,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均匀性。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光致伸缩材料的特性,通过在第二显示区中第二黑矩阵围城的区域内设置光致伸缩材料层,以及通过在光致伸缩材料层上设置第二彩膜层带动所述第二彩膜产生形变,使得第二显示区屏下模组工作时,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良好的光捕捉性能;使得第二显示区在正常显示时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实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一致性,在本发明实施例设置不平行于衬底的第二信号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整体的显示均匀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彩膜层18A和第二彩膜层18B的第一平坦化层19;
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9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BB中的聚光结构20,用于对于第二子像素出射的光进行汇聚。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本发明实施例设置不平行于衬底的第二信号线的基础上,通过在第二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彩膜层上方设置聚光结构,从而弥补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显示区中的各子像素发光面积较小导致的出光效率降低的缺陷,通过聚光结构对第二显示区中的各子像素出射的显示光进行汇聚,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降低第一显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差异,实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均匀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结构20为微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42B一一对应。
如图6所示,第二显示区BB中,每一第二发光器件142B上方设置有微透镜阵列20,每一个微透镜对应于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每一微透镜落在衬底11上的投影覆盖对应的发光器件落在衬底11上的投影。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微透镜落在衬底上的投影形状可为椭圆形、圆形、长方形或者六边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对应的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6所示,微透镜在截面示意图上的最高点到平坦化层远离衬底一侧表面的距离为微透镜的拱高v,微透镜所在的平面到对应的发光器件的距离为封装厚度d,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制所述拱高v以及所述封装厚度d的具体数值以及其比值,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对应的拱高v以及所述封装厚度d,以实现补偿第二显示区的各子像素的出光效果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现以一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为具体示例,对该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进行说明:
S1、在衬底11上形成第一显示区AA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二显示区BB的第二驱动电路层。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步骤包括:
在衬底11上分别形成第一显示区AA的第一有源区133A和第二显示区BB的第二有源区133B。
形成覆盖第一有源区133A的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以及形成覆盖第二有源区133B的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
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上形成第一栅极和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15A,以及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上形成第二栅极131B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15B,其中,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第二栅极131B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第二信号线15B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上。
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34A上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栅极131A的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以及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上形成覆盖所述第二栅极131B的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其中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远离所述衬底11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
在第一层间介电层135A上形成第一源漏极132A和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15A,以及在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上形成所述第二源漏极132B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15B,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132B形成在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所述衬底11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15B形成在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上。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利用曝光、显影等工艺形成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或者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或者形成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以及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与所述衬底11不平行的区域。
具体的,如图8a和图8b所示,根据光吸收基本定律(Lambert-beer定律)根据光吸收基本定律得到光阻材料响应于紫外光照射的吸收系数;
根据Lambert-beer定律计算公式:I=I0E-αh;其中,I0为初始UV光强,I在此为使待曝光区域的光阻材料不再继续反应的临界光强,α为光阻材料对紫外光UV的吸收系数。
对于同一种类型光阻材料的临界光强I值相同,利用以上关系计算出吸收系数α。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吸收系数以及光吸收基本定律确定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区域的厚度,并根据所述厚度确定对应的曝光能量。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不平行区域的不同厚度h0、h1、h2、h3以及h4处对应的曝光能量为:
I=I1E-αh1;I=I2E-αh2;I=I3E-αh3;I=I4E-αh4。
基于上述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厚度,即确定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的厚度、或者确定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的厚度、或者确定第二栅极绝缘层134B和第二层间介电层135B的厚度,从而确定不同厚度下的曝光能量,再通过曝光工艺以形成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多根第二信号线。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厚度,为第二信号线中某一处对应于所在材料层的位置,距该材料层中平行衬底处的背离衬底一侧表面的距离。如图6所示,以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二信号线为例,该第二信号线靠近衬底一侧表面中,距离衬底最远处的厚度为:该处第二信号线所在的第二栅极绝缘层距平行的第二栅极绝缘层背离衬底一侧表面的高度h。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上以及在第二层间介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上设置有不行平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从而降低第二信号线的遮光面积,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使得第二显示区既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又具有较高的透过率,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差异性,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匀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S2、在第一驱动电路层上形成第一发光器件层14A,以及在第二驱动电路层上形成第二发光器件层14B。
具体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14A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141A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142A,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42A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14B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141B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142B,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42B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S3、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14A以及覆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14B的封装层16。
S4、在封装层16上形成由第一黑矩阵17A围绕的第一彩膜层18A,以及在封装层16上形成由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第二彩膜层18B。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步骤具体包括:
在封装层16上形成位于第一显示区AA中的第一黑矩阵17A,以及在封装层16上形成位于第二显示区BB的第二黑矩阵17B;其中,所述第一黑矩阵17A与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141A在衬底11上的投影关系对应,所述第二黑矩阵17B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141B在衬底11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在封装层16上形成由所述第一黑矩阵17A围绕的第一彩膜层18A。
在封装层16上形成由所述第二黑矩阵17B围绕的第二彩膜层18B,其中,所述第二彩膜层18B包括在远离所述衬底11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和第二彩膜182B,其中所述光致伸缩材料层181B在收缩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17B之间形成透光间隙,在伸张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17B相接。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光致伸缩材料的特性,通过在第二显示区中第二黑矩阵围城的区域内设置光致伸缩材料层,以及通过在光致伸缩材料层上设置第二彩膜层带动所述第二彩膜产生形变,使得第二显示区屏下模组工作时,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良好的光捕捉性能;使得第二显示区在正常显示时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实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一致性,在本发明实施例设置不平行于衬底的第二信号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整体的显示均匀性。
S5、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彩膜层18A和第二彩膜层18B的第一平坦化层19。
S6、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BB中的聚光结构20,该聚光结构用于对于第二子像素出射的光进行汇聚。
从而形成本发明图6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分别响应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能够进行正常显示;并且通过在第二显示区域上设置有不行平衬底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从而降低第二信号线的遮光面积,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衍射现象;通过在第二显示区中第二黑矩阵围城的区域内设置光致伸缩材料层,以及通过在光致伸缩材料层上设置第二彩膜层带动所述第二彩膜产生形变,使得第二显示区屏下模组工作时,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光捕捉性能;通过在第二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彩膜层上方设置聚光结构,对第二显示区中的各子像素出射的显示光进行汇聚,更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有效改善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差异性,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匀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以及感测器,所述感测器设置与所述第二显示区正对设置。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感测器设置在图3所示的虚线框内。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器包括摄像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红外传感器。
以感测器为摄像模组为例,摄像模组设置在第二显示区中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感测器可为指纹识别模组或者红外传感器模组等利用光线进行工作的传感器。电子装置可为使用上述感测器的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的产品或具有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触控元件电子设备。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程度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形成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一信号线平行于所述衬底;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源漏极,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和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所述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栅极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分别为: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栅极扫描信号的栅极扫描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初始化信号的初始化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复位信号的复位信号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一驱动电路层和第一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一源漏极,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一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一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一子像素;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在所述衬底上层叠设置的第二驱动电路层和第二发光器件层,其中第二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二栅极和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由第二像素界定层围绕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相应的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所述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同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分别为: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的数据信号线;和/或
为对应子像素提供电源信号的电源信号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一有源区;
覆盖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与所述衬底平行;
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一信号线;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二有源区;
覆盖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
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栅极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栅极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一有源区;
覆盖第一有源区的第一栅极绝缘层;
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栅极;
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的第一层间介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与所述衬底平行;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和所述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
衬底上形成的第二有源区;
覆盖第二有源区的第二栅极绝缘层;
形成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栅极;
覆盖所述第二栅极的第二层间介电层,其中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和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
形成在第二层间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二源漏极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源漏极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平行的区域上,所述第二信号线形成在所述与所述衬底不平行的区域上。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封装层;
形成在封装层上的位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一黑矩阵与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形成在封装层上的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关系对应;
由所述第一黑矩阵围绕的第一彩膜层;
由所述第二黑矩阵围绕的第二彩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彩膜层包括在远离所述衬底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光致伸缩材料层和第二彩膜,其中所述光致伸缩材料层在收缩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之间形成透光间隙,在伸张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黑矩阵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彩膜层和第二彩膜层的第一平坦化层;
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聚光结构,用于对于第二子像素出射的光进行汇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结构为微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一一对应。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测器,所述感测器设置与所述第二显示区正对设置。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器包括摄像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红外传感器。
14.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衬底上形成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一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一信号线,同一组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一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一信号线被形成为平行于所述衬底;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二子像素和为所述第二子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至少一组第二信号线,同一组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根第二信号线,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被形成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被形成为不平行于所述衬底包括:
根据光吸收基本定律得到光阻材料响应于紫外光照射的吸收系数;
根据所述吸收系数以及光吸收基本定律确定所述多根第二信号线不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区域的厚度,并根据所述厚度确定对应的曝光能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7722.8A CN113363305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7722.8A CN113363305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63305A CN113363305A (zh) | 2021-09-07 |
CN113363305B true CN113363305B (zh) | 2024-05-21 |
Family
ID=77533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37722.8A Active CN113363305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633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82940A (zh) * | 2022-02-23 | 2022-06-03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屏下摄像显示装置 |
WO2023225887A1 (zh) * | 2022-05-25 | 2023-11-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
CN116761472B (zh) * | 2023-07-31 | 2024-08-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22259A1 (ja) * | 2004-08-24 | 2006-03-0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CN110797381A (zh) * | 2019-11-07 | 2020-02-1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430416A (zh) * | 2020-03-31 | 2020-07-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12071886A (zh) * | 2020-09-17 | 2020-12-1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212255944U (zh) * | 2020-08-14 | 2020-12-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显示装置 |
CN112563303A (zh) * | 2019-09-25 | 2021-03-26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585761A (zh) * | 2019-07-31 | 2021-03-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CN112859463A (zh) * | 2021-01-19 | 2021-05-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6-08 CN CN202110637722.8A patent/CN1133633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22259A1 (ja) * | 2004-08-24 | 2006-03-0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CN112585761A (zh) * | 2019-07-31 | 2021-03-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CN112563303A (zh) * | 2019-09-25 | 2021-03-26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797381A (zh) * | 2019-11-07 | 2020-02-1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430416A (zh) * | 2020-03-31 | 2020-07-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212255944U (zh) * | 2020-08-14 | 2020-12-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显示装置 |
CN112071886A (zh) * | 2020-09-17 | 2020-12-1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859463A (zh) * | 2021-01-19 | 2021-05-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63305A (zh) | 202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63305B (zh) |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装置及制作方法 | |
CN110518037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362146B2 (en) | Display panel,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terminal with plurality of film layer and multiple optical lengths | |
CN112310325B (zh) | 透光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及透光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 |
US2023037132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289304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WO2021244266A1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0767684B (zh) |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 |
US20240016015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1984153B (zh) |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0767692B (zh) |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 |
WO2020199535A1 (zh) | 显示装置及其oled显示面板 | |
US2023033749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499934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327941A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 | |
CN114784073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4242759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1238258U (zh) | 显示背板及显示面板 | |
CN104267857A (zh) | 光电感测阵列、制作光电感测阵列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 |
CN11455143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5280138A (zh) | 一种硅基大尺寸oled图像收发装置及制造方法 | |
CN113540155A (zh) | 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
WO2003071342A1 (en) | Lcd panel with image acquisition par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14937684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946241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